《论语》补充资料

《论语》补充资料
《论语》补充资料

《论语》补充资料

1.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1)道:通“导”。治理,引导。(2)齐:整治,约束,统一。

(3)免:避免,指避免犯罪。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4)格:正,纠正。

【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他们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

【注释】如乐何:如……何,把(对)……怎么样(怎么办);乐:(yuè),奏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释】命:兼指使命与命运。既要明白人生有行善的使命,努力求其至善,又要了解人间富贵的客观限制,因而不必强求。知命之后,可以“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由此成为君子。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的规范,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不懂得分析辨别别人的言论,就没有办法了解别人。”

【心得】注重强调知礼,懂礼,好礼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强调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

5.颜渊问仁(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注释】(1)仁: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2)克己复礼:克,克制,约束,抑制。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回复。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

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1),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2)。子曰:“举直错诸枉(3),能使枉者直。”

【注释】(1)知:通“智”。(2)未达:还没明白,没透彻理解。

(3)举:选拔,推举。直:正直的,正派的人。错:通“措”,安置,安排。诸:之于。枉:不正直的,不正派的,邪恶的人。错诸枉:置于邪恶的人之上。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还不能透彻理解(这番话)。孔子便说:“推举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1),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1)能近取譬:近,指切近的生活。譬,比喻,比方。能够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

【译文】孔子说:“作为仁人,只要自己想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只要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从切近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可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实行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曰:“知者乐水(1),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乐:(旧读yào),喜欢,喜好。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阐释】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因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调控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迟衰老,活到人类寿命应该达到的限度。知者乐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样悠然安详;仁者乐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

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论语·学而篇》(我的学习资料)

论语 学而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更是精辟.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班级:姓名: ㈠、子曰:“学而时.(时常地)习.(温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乎?”(《学而》) ㈡、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 ..(多次反省)吾身:为人谋(谋划)而不忠(尽心尽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 ㈢、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可以凭借)为师矣。”(《为政》) 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为政》) ㈤、子曰:“由,诲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这)知.(通“智”,聪明)也。”(《为政》) ㈥、子曰:“见贤.(贤能的人)思齐.(相同,一样)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把……当作)己任,不亦重.(重大)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子罕》) 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 子曰:“其.(大概,也许)恕乎!己所不欲.(想要),勿施.(施加)于人。”(《卫灵公》) 一、文言知识总结及理解性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è) 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 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án) 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⑻是知也(此,这) ⑼其恕乎(大概,也许)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⑾是知也(通“智”,聪明)⑿己所不欲(要,想做) ⒀勿施于人(给,施加)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⒂见贤思齐焉(看齐)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⒇死而后已(停止) 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说通悦,愉快 ②女通汝,你 ③知通智,智慧,聪明 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 ②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④是知也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⑤死而后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论语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论语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论语》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论语》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

打印—《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共20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重点字词的读音 (1)说(yua)乎(2)论(lún )语(3)乐( la)乎 (4)不愠( yùn ) (5)三省( xǐng )(6)传( chuán )不习乎 (7)罔( wǎng )(8)殆( dài )(9)诲女( rǔ) 二、关于字词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二)词类活用 1、温故故:旧知识,学过的知识 2、吾日日:每天 3、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三)其他 1、时习之时:按时,时常习:复习 2、朋:志同道合的人 3、人不知知:了解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三省三:多次省:反省 7、信:真诚,诚实 8、传:老师传授的知识9、知新知:领悟 10、可以:可以凭借1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殆:有害13、思齐齐:看齐、相同 14、善者:优点好的方面15、弘毅:刚强,勇毅 16、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以为:把……作为 17、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8、不欲欲:想要的19、施:施加 20、于:在21、后凋:凋谢 22、而从之:跟从,这里指学习23、死而后已:停止 24、岁寒:年25、是知也:这 26、诲女知之乎:教导 (四)一词多义 ①为1、为人谋:替2、可以为师也:做 3、知之为知之:是 4、仁以为己任:作为 ②“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 依次是:表顺接(可翻译为“然后”)、表转接(可翻译为“却”)、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论语》十二章资料

《论语》十二章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朗读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 一、为政以德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克己复礼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重要思想陈述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论语弟子资料(一)

《论语》学习资料——孔门弟子(一) 1、颜回(前521~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史籍记载: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实际年龄四十岁),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2、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论语·雍也》: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办事简约,不繁琐。”冉雍说:“做人严肃认真,做事简约不繁琐,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做人随随便便,做事又简约,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太好了。”冉雍主张居敬行简,不能居简行简,如果居简行简老百姓的困苦就不能得到解决,他的“居敬行简”这种为政之道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有意义的。 3、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

论语资料

论语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同一本书”,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课堂总部”本着“一门深入”的教学之道,以《论语》为专一教材,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和传播“普及论语教育”。有了同一本书,中华民族才能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之道和共同的价值观。 先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三千弟子,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仁“和“礼”的理解: 儒家的仁义。也就是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当然,“仁”还有其他解释,比如“克己复礼谓仁(《论语?颜渊》)”。但是,不论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仁必然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不仁。什么是不仁?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爱人者不仁”、“不能克己复礼者不仁”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孔子用心理原则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将“复礼”的历史重任交给了重要的一个群体,即“君子”。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形象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践“仁”的榜样——君子。 对后人的影响:孔子学院的由来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最新整理《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资料讲解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经典资料》:论语专题

论语专题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②矣。”(《里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释:①党:类。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5分)认识:要注意观察是否言行一致;可以根据所犯的错误来判断其为人;要独立判断,不 受他人好恶的影 响。 启示:略 【评分参考】认识3分,每点1分;启示2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今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请解释“一以贯之”与“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夫子之道”的内涵,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现实意义。(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1)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儒者形象?(3分) (2)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翻译“何有于我哉”,并回答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特点。 (3分) 【链接材料】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3.(6分)参考答案: (3分)(1)形象:①尽忠②行孝③守礼④自律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_模板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_模板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 二、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顺序。 三、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四、了解作者描述的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同学们明确学习目标后,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学习过程: 一、导语:你们喜欢松鼠吗?想更多了解它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松鼠》这篇课文。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一.读课文,自学字词,疏通文意。课后把生字词写三遍。 二、字词: 驯(xùn)良矫(jiǎo)健敏捷( jié) 惹(rě)恼 帽缨(yīng)榛(zhēn)子榉( jǔ)实爪(zhuǎ)子 蛰( zhé)伏苔藓(tái xiǎn)惹(rě)恼狭(xiá)窄 勉强(miǎn qiǎng)遮蔽(zhē bì)锥(zhuī)形编扎(zā) 三、了解作者简介: 【布丰】(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法国著名学者,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的博物志《自然史》。该书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等。他以大量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该书的文学成就也普遍受到赞扬,文笔细腻生动而富于感情,如《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作品对狮、虎、熊、狗、狼、狐狸等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另外,法语中的名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是从他的著名讲演《风格论》中的”风格则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 四、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松鼠这些“讨人喜欢”的特点的? 提示:“漂亮”是从外貌方面来说明,“驯良”“乖巧”是从内在的习性,性格方面来介绍。 2.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表现松鼠这些“讨人喜欢”的特点?请你在文中画出。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松鼠的形体?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松鼠形体的特点?

了解《论语》必须知道的内容

《论语》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他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 2、《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二、用原文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3、面对如梭的岁月,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孔子《论语》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 4、5、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原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理解填空或回答 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4、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 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做学问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7、文中涉及到教育的很多方面,如做教师必备的优良品德,孔子指出要诲人不倦。 8、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9、从这十则中,你看到孔子怎样的治学态度?严谨求实,谦虚好学。 10、写出你积累的其他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至少两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11、孔子是怎样表达“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慨的? 孔子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12、课文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试分别加以概述。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 内容 导读:《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

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级中学论语复习资料(例题标准答案解析)

《论语》复习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要点: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论语导学资料

《论语》 教学重点:1、《论语》与中国人观念品格的建立。 2、《论语》与论体文的关系。 教师任务:深度梳理《论语》在中国文化史、观念史中的意义。 学生任务:更新对《论语》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学的“义理”范畴之“义”的确切内涵。一语类文献的文化意义 《论语》以后的比较著名的语录文献,还有魏晋《世说新语》、宋代朱熹语录、毛泽东语录。当我们把这类文献放在历史脉络中,发现语录的结集往往产生在思想观念转变的时刻。语录文献和一个时代新型的思想形态、观念品格有关。 语录,内容在于记录言行。中国人尤重人与人之间的传道,“三人行,必有吾师。”是一君子,同时即是一师。社会上只要有一君子,他人即望风而起,又说:“君子之教,如时雨化之。”中国人对于人性具有信仰,言行是扭转学风乾坤的第一缕风。实际上它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传道。 钱穆先生言:不怕少数,不怕无凭借,不计权势与力量,单凭小己个人,只要道在我身,可以默默承担社会命运,否世可以转泰,剥运可以转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传统传承到今天,还有赖于这一传统复兴于后。我们所有人,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有能力去树立榜样。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言行语录这一类文献。 但是,有些人的言行影响的不只是邻居、小区人,“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伯夷、柳下惠并不从事教育工作,但百世之下闻其风而兴起。靠的是什么呢,言行背后思想的力量。当他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周围的人,而是参与到百世之下的精神建构时,我们称这样言行下的力量为观念品格。 二、《论语》与观念品格的传承 关于《论语》的学习,当下比较常见的修身养性式讲解。这堂课,我们要看的是儒学观念品格的传承发展。什么是观念品格的传承?观念品格的传承不仅仅指提倡与遵守。而是要在学理上不断建构,然后有语言上的不断更新。 例证一: 1、《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