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与茶道基础知识大全

茶艺教学案例

茶艺教学案例

茶艺活动课案例 西苑小学 2015.5.6

茶艺活动课案例 一、主题选定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是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我们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可现在的青少年又很少与茶接触,有必要在学校里进行发扬民族优秀的茶文化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茶,喜欢茶。 因此,我编创了茶艺教材,开设了茶艺课。在茶艺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实践。在茶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用直观演示法以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教学上的点滴细节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真正落实到位二、实施方案 (-)课题:《乌龙茶艺》 (二)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茶的起源、历史及基本知识,通过实际演示沏茶,引领学生步入茶境,主动参与识茶器、知茶礼、习茶艺等学习实践中,并能进行合作与交流互补。 (三)学情分析: 课程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业负担重,中考压力大, 往往是两点一线循规蹈矩。知识的学习与信息的储备是足够的,但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与能力,茶艺课可以将他们从“紧箍咒”中引领出来,以淡淡茶香调节他们紧张的神经得以短暂的放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茶的发展史、种类及世界地位;让学生了解乌龙茶的产地及各产区的代表茶;认识沏茶器具的名称,了解各器具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乌龙茶的冲泡技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通过分组的形式练习沏茶,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观看沏茶示范,学生能体验到茶道艺术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通过沏茶练习,培养学生学习、劳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的做事态度; 通过茶道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及其与家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同学间的和协交往。 (五)教学重点: 铁观音茶的实践沏泡及沏茶器具的认识与正确使用。 (六)教学难点: 茶道礼仪的表现与茶道境界的感悟。 (七)教学用具: 铁观音茶、沏茶器具、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 (八)教法学法:(幻7) 1、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主动被吸引,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2、赏析提高法:闭门造车的做事方法是不可取的,要多看多学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求不断进步。 3、启发提问法:新知的教授与巩固,均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课堂,沿着老师的教学轨迹边思考边学习。 4、交流总结法:集体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让学生们在体验的同时有所感悟,从而也加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5、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九)学习学法 1、主动参与学习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茶道课心得体会范文合辑

茶道课心得体会范文合辑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 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 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机会。因为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 摩也让我有了许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 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 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 区别。我们发觉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 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 许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 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 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 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 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 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 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 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 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 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 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 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 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 内涵。

茶艺师基础知识大全

茶艺师基础知识大全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XX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XX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

初级茶艺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初级茶艺师培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它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学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艺师职业认证的推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为提高生活情趣,提升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在专业知识上,能基本了解茶叶的基础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能基本进行茶叶的选择与保管;在掌握茶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科学地泡茶和品茶,并掌握茶馆的基本服务技能。培训时长20课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职业守则 3、如何做个好员工 4、个人的职业规划。 第二章茶文化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茶文化发展史 2、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唐宋明清茶叶的发展及品饮方式 第三章茶叶知识 教学内容: 1、中国茶区及分布情况 2、茶叶的分类 3、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的概念第四章茶与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水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软水硬水) 2、泡茶用水的选择 3、茶叶滋味的鉴赏。 第五章真、假、新、旧茶区别 教学内容: 1、真假茶的识别与品饮

2、新茶与陈茶的品饮 第六章茶艺泡茶要素 教学内容: 1、茶艺的六要素 2、泡茶要素 第七章茶艺技能与表演 教学内容: 1、茶叶冲泡技巧操作程序 2、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黑茶茶艺表演第八章礼仪 教学内容: 1、茶艺师的仪容仪表的要求 2、茶艺师的站姿走姿坐姿要求 3、茶艺服务的礼节要求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学生必须认真听课和参加各项实验、实习活动,无故不听课者按旷课处理,如果累计时间达到总学时的1/3,不能参加本课程的考试。 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茶艺课程一(认识茶叶)

课程一:认识茶叶 饮茶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最具代表性的——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茶叶品种 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绿茶(杭州的西湖龙井、江苏的碧螺春、河南的信阳毛尖、安徽的六安瓜片、黄山毛峰、江西的婺绿、湖北的恩施玉露等) 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饮用季节:春夏 不适宜人群:老年人、肝脏病人、尿结石患者、肠胃病患者 红茶(金骏眉、正山小种、祁门红茶、云南滇红等) 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饮用季节:秋冬 不适宜人群:孕妇、神经衰弱,营养不良贫血,老年人,三高人群 乌龙茶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茶艺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 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 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篇二:茶艺心得体会 茶文化体会感悟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万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遇?”在茶文化课上,终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现场表演,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以益之韵之大益八式感受中华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阔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 受和心得。大益八式”给人的是一种静心享受的过程,重在一个“慢”字,讲究动作的轻柔、优美、连贯。大益八式分为洗尘、坦呈、苏醒、洗尘、养成、身受、分享、放下。洗尘实际上是指茶道演习开始时身与心进入一个干净的境界过程。即包括入礼、礼拜宗师、礼拜客人等步骤;坦呈指向一个动作,即将茶席铺开,在茶席上摆布茶具的动作。这里的坦呈有两层含义,一是待客之坦白诚恳,二是茶具的呈现、展示。苏醒是指在泡制过程中“温杯洗具”的过程。这一过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点;法度,是指取茶,所谓量不在多,适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乐,动作上要求轻柔;养成是茶汤冲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对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极为重要,前面几式均是为此做铺垫;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过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这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一杯好茶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还是要动手泡出来的。所谓的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等等,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中国茶道文化是一种包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二

茶文化基本知识 1、最早记载茶叶药用的书籍 茶的应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药用、食用和饮用。 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茶而解毒”之说。因而最早记载饮茶的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 2、擂茶在宋代的名称 擂茶是一种将擂茶脚子用沸水冲泡的,也有生料捣烂后再煮烧一下的,有的就成了粥状,故宋代有“茗粥”之称。 3、宋代“豆子茶”的成分 宋代的“豆子茶”,取适量的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 4、明代主要饮用茶类的名称 明代以后,制茶工艺革新,团茶、饼茶被散茶代替,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5、六大茶类齐全的朝代 清代时,无论是茶叶、茶具的冲泡方法大多已和现代相似,六大茶类齐全。 6、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 唐代陆羽写的《茶经》。 7、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是陆羽。 8、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 唐代,是我国社会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所以经济发达可谓当时世界之最!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至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大大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也远播海外。 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深厚的饮茶风气,还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陆羽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9、唐代煎茶法用茶制作的工序 唐代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饼茶需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10、唐代茶叶的种类 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 11、宋代北苑贡茶的产地 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北苑贡茶的产地是当时的福建建安,现福建建瓯,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 12、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

茶艺师(初级)教学计划及大纲

茶艺师(初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它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学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艺师职业认证的推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为提高生活情趣,提升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以茶艺为主线,以茶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系统介绍国内外饮茶习俗以及饮料调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种茶叶泡饮方式,培养其相当高级茶艺师的技能。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是在《茶艺学1》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安排在《茶艺学1》后学习的课程。因此主要介绍国内外茶叶的主要泡饮方式以及饮料调制技术。 实验技能方面:掌握茶饮料调制有关技术。 3、课程教学改革 是从茶文化学独立出来的课程,为新开课程。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国内外饮茶习俗及主要茶艺介绍(6学时) 第一节: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第二节:主要茶艺形式:中华茶艺(文人茶艺、宫廷茶艺、民俗茶艺、禅宗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 本章的重点、难点: 文人茶艺、日本茶道 建议教学方法: 此部分应与实验课有机结合 思考题:各主要茶艺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饮料调制技术及调制茶介绍 第一节:饮料调制基本原理 第二节:各种配料茶介绍 枸菊茶,擂茶,奶茶、冰茶,果味茶等 第三节:花草茶介绍 本章的重点、难点: 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 建议教学方法: 透彻介绍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调制茶介绍。 思考题:1、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叫花草茶,主要有哪些类型? (二)课程实验教学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24学时,设6个实验,分别如下:

中国茶艺课程心得体会感想心得

<中国茶艺>课程心得体会 作为院拓所接触到的第一门课程——中国茶艺。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只知道中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只知道喝茶有很多保健功效,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的认识了。在学习了整整一周的茶艺课程之后,我对茶具、茶的种类,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门课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注重的是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虽然中间换了几位老师,但老师们都很耐心负责。老师一开始先是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接着让我们看视频,然后亲自给我们做示范。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所以我对这些茶具都特别感兴趣。 我家不是那种经常喝茶的家庭,在家几乎没有泡过茶。很多工具是上了这门课之后才认识的。例如形状如夹子的称呼茶夹;形状如勺子的称呼为茶勺;形状是一个环形的斗称呼为茶漏;形状为一根细头针形状的称呼为茶针或茶茶通;形象为一扁平弯头木棍称呼为茶刮;形状为花瓶造型的称呼为茶瓶。 茶艺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综合的学科,也是整合的科学。学习了茶的相关知识之后,各种体会也慢慢随着茶知识的提高而产生。老师给我们看的视频,也让我们知道了制作茶叶的过程需要多么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勤劳的茶农从采茶,到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那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因为他们认真的工作和细心的态度,才能让我们在家里喝上香气扑鼻,热腾腾的好茶。它们的加工方法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自从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艺是如此的麻烦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贵。 后来,还学习了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泡好一壶茶的技艺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叶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时间。用量就是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时间等。 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社会,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何等让人心灵沉静。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各位老师的教学下,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风尘仆仆了一天,不妨用些许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品茶吧! 14****27 马*君 旅游管理1班(拓展)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介绍

??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1.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茶艺师。 1.2职业定义:在茶艺馆里、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 1.3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职业环境:室内、常温。 1.5职业能力特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 1.6基本文化程度:初中毕业。 1.7培训要求 1.7.1培训期限: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高级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 1.7.2培训教师:各等级的培训教师应具备茶艺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教学经验。培训初级、中级的教师应取得本职业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高级茶艺师的教师应取得本职业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培训场地设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室及实际操作的品茗室。教学培训场地应分别具有讲台、品茗台及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品茗设备;有实际操作训练所需的茶叶、茶具、装饰物,采光及通风条件良好。

1.8鉴定要求 1.8.1适用对象: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中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顶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高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证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4)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技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高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茶艺师初级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它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学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艺师职业认证的推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为提高生活情趣,提升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以茶艺为主线,以茶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系统介绍国内外饮茶习俗以及饮料调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种茶叶泡饮方式,培养其相当高级茶艺师的技能。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是在《茶艺学1》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安排在《茶艺学1》后学习的课程。因此主要介绍国内外茶叶的主要泡饮方式以及饮料调制技术。 实验技能方面:掌握茶饮料调制有关技术。 3、课程教学改革 是从茶文化学独立出来的课程,为新开课程。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国内外饮茶习俗及主要茶艺介绍(6学时) 第一节: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第二节:主要茶艺形式:中华茶艺(文人茶艺、宫廷茶艺、民俗茶艺、禅宗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 本章的重点、难点: 文人茶艺、日本茶道 建议教学方法: 此部分应与实验课有机结合 思考题:各主要茶艺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饮料调制技术及调制茶介绍 第一节:饮料调制基本原理 第二节:各种配料茶介绍 枸菊茶,擂茶,奶茶、冰茶,果味茶等 第三节:花草茶介绍 本章的重点、难点: 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 建议教学方法: 透彻介绍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调制茶介绍。 思考题:1、饮料调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叫花草茶,主要有哪些类型? (二)课程实验教学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24学时,设6个实验,分别如下: 实验一观看茶艺表演录象(4学时) 通过观看茶艺表演的录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不同茶艺的表演方式。 实验二枸菊茶冲泡技艺训练(4学时) 训练枸菊茶冲泡技艺,掌握其独特的冲泡方式。 实验三擂茶冲泡技艺训练(4学时) 训练擂茶冲泡技艺,掌握其独特的冲泡方式。

茶艺培训心得体会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篇二:茶道课心得体会 茶道课心得体会 工商管理1210 学号0121203921015 贺朵

《茶艺》课程标准

《茶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茶艺》学时:40(一)课程定位《茶艺》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40学时。通过课堂讲解、技能训练、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茶技茶艺、茶风茶俗、茶具茶事等活动。(二)课程设计思路通过茶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教育和训练,能修炼自身气质,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的氛围中,启发广大学生科学地饮茶、艺术地品茶,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性和陶冶美好的心灵,更好地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对酒店服务专长的学生,着重茶艺表演和茶水服务。(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序号前续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1菜点酒水对茶有初步了解(四)课程的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熟悉茶叶知识,掌握初级的茶艺技能;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和欣赏水平。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 1.能进行我国主要茶类的冲泡1.具有应变能力1.具有规则意识和品饮2.具有终身学习能力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气质 2.能向客人介绍茶的起源、发展 3.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相关故事传说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 3.能够分辨六大茶类素质 4.能够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相应的冲泡和品饮茶具5、能够进行席间茶水茶点服务五)、教学建议与进度要求学时分配建议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建议单元理

实训总计论(验)掌握茶文化起源和发展的1.1轨迹1.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叶分类1.2掌握与茶有关的生活常识2.茶叶的制作与分类16与识别和相关故事。3.名茶的欣赏和相关故事传说我国六大茶类代表名茶的赏鉴 4.掌握不同茶类的制作和加1.3与品饮工技术,熟悉不同加工步骤的作 用。掌握近年来市场出现的新1.4茶的相关知识。1.5能够讲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安溪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七子饼茶的相关故事 1.6绿茶、白茶的品鉴红茶的品鉴1.7.黄茶、乌龙茶的品鉴1.8.1.9黑茶的品鉴掌握常见的饮茶用具的名称及1茶具分类功用,能进行不同品茗环境下的常见茶具的名称和功能介绍1.4与组茶具组合合1能正确选择品茗的用水.1.茶叶冲泡对水的要求品茗用水2与茶保健2.茶的相关保健知识2能向顾客介绍茶保健知识1、绿茶的冲泡及品饮掌握玻璃杯具绿茶冲泡法 1.——2、乌龙茶的冲泡及品饮常见茶类4142掌握台式小壶——乌龙点茶法冲泡技艺3、普洱茶的冲泡42614合计课时0(六)教材选择1.教材选取原则 1.教材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设计思想。2.教材内容应以茶室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根据酒茶室经营管理的现代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项目教学内容。3.教材实训项目活动设计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2.推荐教材:(1).版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主编:何国松(3).书号:97875639286373.参

茶艺课心得

茶艺 这学期我选修了茶艺课,第一次接触了茶艺,对茶艺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对于中国人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茶,发源于中国,西周作祭品,春秋作菜食,战国作药品,两汉及以后作饮品。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延至今日依然盛行于世界。 茶树分为半乔木型、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喜酸怕碱、喜湿怕涝。茶叶按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的茶叶,按茶的颜色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茶中的各种成分对于人体有着不可思议的好处,茶多酚能杀菌解毒,咖啡碱能提神解乏,维生素能美容养颜,茶氨酸能放松减压……茶叶的制作流程有杀青、揉捻、萎凋、闷黄、发酵、渥堆、干燥等,不同的茶叶制作流程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挑选茶叶的时候,一要看茶叶的光泽度、干燥程度,外形是否整齐;二要闻茶叶的香味是否自然;三要品尝茶的味道是否甘爽、持久;四要摸茶叶,感受茶叶是否柔软、完整,在水中的舒展度和伸缩度如何。 茶中,我最喜欢红茶。红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成,大叶、中叶、小叶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形和条形。干茶呈暗红或乌润色,茶汤呈红色、亮红色。红茶有麦芽糖香,滋味浓厚,略带涩味。红茶的性质温和,不含叶绿素、维生素C,咖啡碱含量较少,兴奋神经效能低。我的体质较虚寒,适合喝红茶。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想泡出好茶,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茶具。例如,绿茶可选择透明无花纹的玻璃杯,黄茶可选择玻璃杯、盖杯等,红茶可选择紫砂茶具、白瓷、盖碗、盖杯等……总之,茶具的选择与配备要简约、适茶、适境。水的质量是否好对于能否泡出好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见,“清”、“轻”、“甘”、“冽”、“活”为品茗好水。茶水比例、泡茶水温、浸泡时间、冲泡次数也是影响一壶茶好坏的四大因素。 茶礼是茶艺中的基础。首先是环境布置要静谧、洁净、舒适,着装应该整洁大方,茶具摆放时,字画应迎向客人以表示敬意,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再是泡茶过程中,茶具取放要轻、准、稳,冲泡茶要高冲低斟,倒茶时动作要轻盈、快捷、规范,斟茶只斟七分满,再添三分情意。最后,奉茶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一、先客人后主人;二、先主宾后次宾;三、先女士后男士;四、先长辈后晚辈。奉茶中端放茶水不能过高,不能从客人的剪头或头上过,杯子应该放在客人的右上面。品茶之前,要观茶色、赏姿态、闻香、尝味,一杯茶需分成三口品尝,不能如牛饮水,狼吞虎咽。 以上只是我在茶艺课上习得的的部分知识,茶艺文化博大精深,还需要我继续学习,才能领略其中滋味。

茶艺课程标准

茶艺课程标准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茶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茶艺》学时:40 (一)课程定位 《茶艺》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40学时。通过课堂讲解、技能训练、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茶技茶艺、茶风茶俗、茶具茶事等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茶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教育和训练,能修炼自身气质,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的氛围中,启发广大学生科学地饮茶、艺术地品茶,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性和陶冶美好的心灵,更好地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对酒店服务专长的学生,着重茶艺表演和茶水服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熟悉茶叶知识,掌握初

1.教材选取原则 1.教材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设计思想。 2.教材内容应以茶室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根据酒茶室经营管理的现代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项目教学内容。 3.教材实训项目活动设计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推荐教材:(1).版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主编:何国松 (3).书号: 3.参考资料:杨学富《茶艺与茶道》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七)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建设 在实施《茶艺》课程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引导自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按照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实例引证、实景训教等;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一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

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 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弘扬茶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一

一、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与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总与。 2、茶艺师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热爱茶艺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有利于形成茶艺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有利于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 二、茶艺的定义与表演要求 1、广义茶艺就是指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等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狭义茶艺就是指品茶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意境。即如何泡好一壶茶与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形式。 2、茶艺表演过程中解说的具体要求就是: (1)声调细柔(2)节奏适度(3)内容充实精辟(4)要尽情投入 3、茶艺表演要体现美学特征,表现在:仪表仪容美;茶具运用姿态美;茶艺演示静态美;茶艺演示动态美等。 4、茶艺表演的表情美学要求:把握好最初的表情;以表情传播友好;善于恰到好处地运用眼神;充分发挥微笑的魅力等。 三、茶叶历史文化 1、唐代陆羽精心于茶学研究,所著的《茶经》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2、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深刻地描述了饮七碗茶的七个不同层次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弧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3、宋徽宗赵佶,钟爱饮茶,对点茶法很有研究,并著有茶书《大观茶论》。 4、“茶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陆羽的好友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5、传说早在神农时代,就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 6、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著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7、宋代的点茶技艺源于茶品质竞赛的“斗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文人雅士,无不热衷,并提升成为“茶百戏”与“分茶术”两项富有情趣的艺术。 8、宋代点茶的技艺特点:一就是注重艺术形式,如宋徽宗提出,击拂要“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二就是强调技艺水平,如茶百戏要求“使汤纹山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鸟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 9、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 10、宋代制茶工艺的改革使到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升,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团茶名冠天下,成为当时贡茶的主产地。 11、唐代制茶,陆羽《茶经》述,“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可

《茶艺》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茶艺》是专门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工作技能层面的专业选修课,其目的是根据旅游系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层面,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更高更完善的就业技能。本课程主要是为学生讲述关于茶的基础知识、国内外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茶艺内容等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Art of Tea"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about job skills for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s. This course is to broade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so that the students have more sophisticated skills for new jobs. This course’s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basic knowledges about tea,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tea culture, procedures of tea art. 2.设计思路: 中国人自古便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课程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和茶艺,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在生活节奏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