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学环境与教学的变化

虚拟教学环境与教学的变化
虚拟教学环境与教学的变化

[蔡晓军]虚拟教学环境与教学的变化E-Learning世界网| 时间:2008年10月23日| 文章来源: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虽然在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争议,而无论是远程教育还是网络教育,从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过程中,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配置,创建虚拟的教学环境,已成为一致的发展方向。如果从“虚拟”一词进行描述,虚拟即与真实的感知觉环境相区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对面”相区别。从思维的角度来理解,虚即非现实,但其“虚”的特点却来源于客观现实,通过模拟客观现实中真实的环境,并在模拟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思想逻辑性、多元的主观价值指导以及艺术性等综合现实的考虑,使“虚拟的真实”与真实环境相比更具吸引力、表现力及事件结论确定性的增强。

对于教学过程而言,一些专家包括一些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们认为,现实的永远是最好的一种教学过程。因为在“面对面”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时的反馈,是可以不完全需要语言而较容易获得的及表现的。尽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双向交流的功能是存在的,比如,通过观察学生表情来调整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但是这种双向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况且通过直接观察而进行判断,其结论未必可靠。双向交流倡导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由于受教育管理体制及评价体制的限制,双向交流只能处于自然发生的状态。由于教与学地位的不可能完全平等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高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当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强调真实环境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时,可能除其教学性,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虚拟教学环境对教师权威的挑战,稳定的教学岗位可能会动摇等。

现代教学技术是以合理运用网络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其基础。这对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变革性的挑战。现代通讯技术以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及时空的伸展性为其特点,虽然教学环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被构建着并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运转着,但真正意义上的、人们公认的优秀教学资源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而言,根本不能实现权利平等的享受。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在教学上的共享,不仅是静态的共享,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动态的共享,即整个教学过程的共享。只有通过网络基础进行的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更能保证人人享有优秀教学资源权利的实现,享有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的环境,这也是来自教育的公平性的问题。

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本身就意味着虚拟教学环境的建立。无论是音频的、视频的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脱离了“面对面”的真实环境,我们都可以把其看作是虚拟的形式。当然,不同的虚拟表现形式,在模拟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以及教学过程充分展示程度的削弱,特别是即时反馈信息表现形式单一性及受阻性。因此,人们在建立虚拟的教学环境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真实教学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媒体技术尽可能展示出真实的、合理的、具有教学艺术的、给人的思维带来启迪性的教学环境。这不是某一个专业甚至某一个领域以至于某一些专家就完全能够作到的事情,它需要教学人员、教学研究专家、学习研究专家、技术支持人员、具有教育素养的媒体策划者及制作者、能够把握教学艺术的资深教育工作者等等人员的共同合作,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虚拟的教学环境。

站在制作者的角度来看,虚拟与真实是一种来源于客观,并通过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对于使用者来讲,身处虚拟的教学环境,是通过在由主观创建出的模拟客观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断提升学习者的主观的认识,启迪思想,并把其运用到真实的客观环境中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者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虚拟的教学环境会给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以下方面的建议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教学交互的非即时性

虚拟教学环境中,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交互信息传递的非即时性。对于主课内容,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虚拟教学环境的制作,教师的讲课没有即时性的交互反馈信息。因此教师的“课堂感”是重要的。这是来自教师对某一阶段学生课堂教学长期积存的感觉。非即时性的特点,对教师来讲,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现场约束,比如,不必把所讲的内容完全背诵下来。而且可以在一定时间限制内找到最佳教学状态进行制作。充分展示教学过程及各个环节的科学性衔接,减少真实课堂中一些在管理学生时间上的浪费。虚拟教学环境具有可保留性,这对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客观性反思极具重要意义,可剔除主观上良好自我感觉的不思进取的评价。同时,也可让不同的学习者对不同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来自实践方面的需求。由于是虚拟教学环境,不会对学习者的评价造成压力而说假话,这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是难以得到的信息。

二、交流形式的单一性

与真实的教学交流环境相比,人的信息传递通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言语通道、体态言语及表情信息通道。在虚拟的教学环境里,交流通道更多的是以书面语言进行。几乎将体态言语及表情信息通道阻断。对于语言的表达及语境情况的了解,是减少交流障碍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好多人认为,真实教学环境的最起码的优势也没有了。比如教师可以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无须通过更多的言语表达进行学习者学习接受程度的判断。然而,教师的判断未必是准确的。因为教师的判断机制从其生理限度来讲,即时性的信息分析,其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可能会课堂中通过表情或者提问表达出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可能由于根本没听明白或者对于某位教师的反感而没有任何表情上以及言语上的反馈,甚至还有可能制造一种假象来捉弄教师。虚拟教学环境可以克服这一弊端,同时还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的交流,剔除教师根据表情进行判断的主观上的错误。而无论什么样的学习者,书面语言的保留性,还可以提供给教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的信息。这对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发展益处多多。

三、交流程度的深入性

虚拟教学环境的建立,使学习者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对于我国教育体制下,以“喂养式”为其突出特点的教学,更多的养成了“等、靠、要”的行为方式,以至于在各行各业的社会实践中,都会发现其踪影,其被动性、依赖性在学习中非常普遍。教育理论界的呼吁、教学实践中的改革最终发展趋势是促进人的主动性、独立性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尽管素质教育呼声一片,但“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的现象还很普遍。如何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虚拟教学环境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能够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人人都认识到的,但是如何主动学习,教师提出符合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及问题解答的时间限制,会使学习者主动进行学习。尽管不是所有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但是这种主动学习的意识的树立也是对被动学习意识的一种转变(当然这是很低的要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的渗透对人以后的某个行为会产生主动活动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由于学习者准备情况不同及个性、能力等不同,有的人能够即时回答,而有的人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判断才能解答,

还有的人可能根本就解答不了,只有等待教师或他人的解答,特别是有一些没有任何自信的人,总是不能肯定解答的是否准确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虚拟教学环境下,教师对问题的设定,是需要学习者经过思考进行解答的问题。这样的交流虽然具有非即时性,却可以调动具有不同个性、能力及自信心的学习者的积极性。而学习者在解答问题的时候,虽然会有可能进行资源的考贝与粘贴,这是充分展示教师组织与管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体现。而对有的学习者,他在解答问题时,是经过自身思考而决定的,这种交流的深入程度显然与被动学习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自己能够写东西来解答问题,必然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虚拟教学环境,可以解除教师日复一日的单调的某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新意的教学过程的重复性劳动,教师工作的枯燥性及稳定性也容易导致教学改革的失败。有过教学经历的教师都知道,某些知识以及某此原理甚至于某门课程是完全可以采用除了讲授法以外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但是由于需要较多的资源,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时间需要更多观察的教学内容,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一般情况下难以达到,虚拟教学环境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比如,目前流行的建构主义的“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很难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虚拟的网上教学环境达到了相关资源的丰富及共享,它是这类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基础之一。因此,人们在开发虚拟网络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把具有心理学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对于学习者自主性的调动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样丰富的教学模式会让学习者感到一种新异刺激,产生持续探究的兴趣,这种细微的变化都是在建立新型教学环境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虚拟教学环境,的确可以带来一些变化,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虚拟教学环境的作用,可以减少教师无效工作时间,提高其工作的有效性。特别是现代教师其发展方向逐渐从单一的教导者、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的角色,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每个学习环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方式及如何进行个性化帮助等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目标实现的进程就会加快。

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调查报告 马海龙计算机教学现在已逐步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当中,每位教师在上公开教学课时都会用到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甚至有些学校已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教学,更进一步的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放到班级教学当中,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到底应用的程度如可,设备的使用效率有多高,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4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6:1。我校共有教职工8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8台。我校已实现了班班通教学,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信息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强教师用机的投入。目前我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菱角乡中心学校2007年12月我校申报了云南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得到立项批准,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执行情况 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菱角乡中心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在人员、资金和研究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并加大了信息技术建设力度,为课题研究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乡各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建设多媒体教育室,接入互联网等,现全乡13所小学已有12所接入互联网,收集资料、传递信息迅速、方便,处理信息容易。中心学校还投入4万余元,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及菱角教育网站,为开展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提供了场所,搭建了交流平台。先进的设备和水平,以及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财、技术、设备的保证。在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中

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 本课题研究分设计申报、实施阶段、中期论证、结题鉴定四个步骤进行,现课题研究已进入了中期论证阶段,将进行检查、总结和调整、改进,完成中期评估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接收中期评估。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

浅谈校园环境建设的教育作用

浅谈校园环境建设的教育作用 杨文德

浅谈校园环境建设的教育作用 现代课程理论把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不管我们是否关注和利用,这种育人的影响时时都在发生。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师生们对校园内的各种事物耳濡目染,各种事物的形态、形状就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个反应积淀下来就转化为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向。作为培养与塑造未来人才的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特殊环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有潜在无形而又巨大的影响力,其作用不可小觑,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校园环境,作为人们有意识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因此我要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乃至每一株花木都会说话,使他们营造出一种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氛围,发挥教育的作用。这是一种教育,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静态教育的环境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取代的,其作用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应力求创设一种与主体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教育者就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

认识。学校育人环境的创设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它再现了教育者对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的创造。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又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包含了各种知识底蕴的校园环境,才能达到“陶情冶性、规范言行”的教育目的。哪怕是一处再微小的建筑,也要用心去营造建设。 其次就是要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要努力创设一种环境,使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中就能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使这种“体验”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教育者对校园环境苦心经营的结果。我们不是要等学生有了某种品质才来创建相应的环境,而是要首先创建一种环境,一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环境,一种能使学生按教育者的意图转变其思想言行的环境。”也就是说要通过这种环境来实现启迪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这种环境的创设是为塑造和形成学生的某种思想创设的,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即把无形的塑造成有形的,把零散的塑造成完美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的品质,也就无须再去创设形成这种品质的环境了,而应该去创设另一种能巩固已有品质、重塑新品质的环境。这样所创设的环境对促进学生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论述题 1、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概念、发展历程、特点、 概念:是指资源环境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信息传播以及辅助管理的决策系统。 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3S技术(GIS、RS、GPS)、图像处理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面向资源和环境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出现,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开始形成。 7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提出,加拿大建设世界上第一套CGIS系统。 8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 90年代,资源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美国就业人口中52%从事直接信息产业。 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世界各国响应,数字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国土……等概念纷纷提出,国家级信息工程纷纷上马。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成了水质档案系统; 保加利亚开发的农业综合管理系统(Integrated Computeriz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CAMS)系统从80年代初开始运行; 198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 1989年美国土壤保持局运用土壤信息系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控制土壤污染; 1994年我国完成第一个省级环境信息系统; 全球性环境信息系统:国际环境资源查询系统、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等。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 2、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应用模式概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手段,进行环境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和表达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环境空间信息支持和管理决策依据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多技术集成特性、环境空间特性、动态变化特性、广泛实用特性、可视化特性 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科学研究工具的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管理的应用模式;作为公共服务的应用模式。 3、环境数据分类:环境监测数据、工业污染与防治数据、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数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环境管理数据。 4、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GIS的主要数据源,而其获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环境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大体分为三个类型:①要素型:按不同的环境要素建立的监测网络;②管理型: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监测网络,我国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③混合型:上述两种网络的综合,如重点流域,长委、黄委。 5、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的分类 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源空间信息、环境质量空间信息和自然生态空间信息。对这些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和处理是环境GIS应用的最基本的功能。 ①环境质量空间信息:环境质量测点发布信息查询与处理、水质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区域噪声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历年环境质量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②污染源空间信息:点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线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面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背景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废水、气、渣排放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能源消耗信息查询与处理、工业用水量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③自然生

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设施标准

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设施标准 一、中小学校教学卫生基本标准 (一)教室 1.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小学不低于1.15平方米,中学不低于1.12 平方米。 2.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应有2 米以上距离。 3.教室内各列课桌间应有不小于0.6 米宽的纵向走道,教室后应设置不小于0.6 米的横行走道。后排课桌后缘距黑板不超过9米。 (二)课桌椅 1.教室内在座学生应每人一席。 2.每间教室内至少应设有2种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 (三)黑板 1.黑板应完整无破损、无眩光,挂笔性能好,便于擦拭。 2.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为0.8~0.9米,中学为1~1.1米;讲台桌面距教室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2米。 (四)教室采光 1.单侧采光的教室光线应从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的教室主采光窗应设在左侧。 2.教室墙壁和顶棚为白色或浅色,窗户应采用无色透明玻璃。 3.教室采光玻地比(窗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不得低于1:6。

(五)教室照明 1.课桌面和黑板照度应分别不低于150LX和200LX,照度分布均匀。自然采光不足时应辅以人工照明。 2.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并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灯管宜垂直于黑板布置。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 3. 黑板照明应设2盏40瓦荧光灯,并配有灯罩。 (六)教室微小气候 1.教室应设通气窗,寒冷地区应有采暖设备。 2.新装修完的教室应进行室内空气检测,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可投入使用,并保持通风换气。 二、中小学校生活设施基本标准 (一)学生宿舍 1.学生宿舍不应与教学用房合建。男、女生宿舍应分区或分单元布置。一层出入口及门窗,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2.学生宿舍的居室,人均使用面积不应低于 3.0平方米。 3.应保证学生一人一床,上铺应设有符合安全要求的防护栏 4.宿舍应保证通风良好,寒冷地区宿舍应设有换气窗。 5.学生宿舍应设有厕所、盥洗设施。宿舍设室外厕所的,厕所距离宿舍不超过30米,并应设有路灯。 (二)学校集体食堂 1.学校食堂应取得卫生许可证。食堂从业人员应取得健康证

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方案

语言学习环境招标文件 本项目的建设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数字化语言教学,为学校提供一个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互动性强,有利于学生开展语言学习演练,为教师提供一个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平台,提升语言的实践技巧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外语专业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有效促进学院各学科门类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综合实力。 系统要求为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视听素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校提供一个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良好教学环境。 一、总体要求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投标人须提供网络化外语教学的完整解决方案,并且保证软件可以分步实施,独立运行。为确保达到学校建设要求的实质响应,投标人所投产品须满足以下要求: 1.先进性:要求平台运用国际主流的技术,具有先进的技术方案,以提高系统的生存周 期,满足移动学习等未来教学发展的要求。 2.规范性:基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遵从LOM、SCORM规范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CELTS-41.1(CD1.0),实现资源的互通互导。 3.安全性:系统方案中考虑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包括: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采用 不同的安全措施;设备、数据介质等某些关键部分考虑备份和冗余配置,保证其发生 故障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等。 4.开放性:采用JAVAEE/.NET开发架构和三层B/S系统结构,实现跨越UNIX、LINUX和 Windows平台部署运行。 5.★扩展性:在硬件方面,设备支持对系统进行灵活地配置和组合,相关软件能方便地 升级和更新,系统容量保证满足用户量的考虑。在软件方面,提供二次开发功能函数 包,适应不断拓展的应用空间。 6.★自主知识产权:平台软件具有独立的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 书”。 7.产品化程度:为了保证系统能够长期、持续使用,更好地实现操作统一、资源与数据 共享,投标人所提供的平台软件最好为同一品牌,不接受二个品牌以上的平台组合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思考题整理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 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0.5℃/年);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 (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 (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 (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 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用信息手段代替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辅助教学,让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对教育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服务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对外宣传与联系、学籍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寄宿生管理等;也广泛应用于校内课程教学、课外小组活动,以及校外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教师和专家相互联系提供讨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网上备课环境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还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会了探索、实践,激发了联想、判断,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而非考试分数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不断的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教学的内容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了高级思维活动。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实践表明,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四、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学生要快得多,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也集中得多,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更多,当然,在这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那么,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呢? 一、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分为

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除了黑板、模型、书本等传统媒体外,还包括大屏幕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扩音机、话筒、调音台、实物视频展台等媒体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硬件组成由:服务器、多媒体学生机、多媒体教师机、网卡等。语音教室。语音教室由现代化教学设备装备起来,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AP)型、听说(AA)型、听说对比(AAC)型和视听对比(A VC)型四种。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室,我在使用时,都会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我会合理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空气》这堂课时,空气知识都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课件的制作,计算机则能将课件直观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在制作课件时,一般都是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课件和视频短片就不能尽如人意,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如有一堂语文课,为了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竞跳出了一幅水粉画,色彩黯淡,模糊不清,真是大煞风景,还是不画蛇添足的好。有的课件,由于制作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上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如忽视了课文的感情基调,只为“凑”点音响,不仅无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反会“以音害人”。所以说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网上已有的资源中我们都要进行修改完善,把最为有用的部分为教学服务,千万不可粗制滥造,不然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了。但如何真正运用好媒体,发挥它的真正的辅助教学功能,还有待于我继续探索、研究,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于我的教学

学校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环境建设实施 方案

学校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环境建设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环境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内强教师素质,外树学校形象的基础和保障,也是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有效载体。为进一步优化我校校风、教风、学风,规范师生言行,提升教育品位,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锦山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民主教育、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经过加强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环境文化内容,拓展校园环境文化领域,规范校园环境文化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体系。 二、总体要求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在深刻挖掘、提炼、整合我校的内在精神、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将学校理念体系、制度体系、视觉识别系统、整体和局部的文化营造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确定校园环境文化体系的景观性、标志性、

人文性、特色性、和谐性,充分体现“教育者的精心设计,受教育者的不知不觉”,弘扬优美、典雅、丰富的学校文化,着力塑造一个既秉承东方传统文化、又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做到净、绿、美、亮、畅,达到绿化到角落,美化到细节,课程化到品位,使每一寸土地都有管理的痕迹,每一处角落都有育人的功能。 (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品位。 学校不但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肩负着育人的历史重任。在育人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经过校园的绿化美化课程化,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文明程度高的氛围之中,使其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经过校园的绿化美化课程化,把奠基成功人生的办学目标进行展示渗透,使全校师生熟知学校理念,遵循行为常规,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内在素质。(二)打造优雅校园环境,提升学校外部形象。 以绿化美化为基础,以建章立制为先导,以管理使用为保障,以考核评价为目的,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把学校装扮得布局合理、色彩和谐、窗明几净、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用花园式的校园环境愉悦师生的身心,陶冶师生的情操,达到处处都是教育元素,时时都是教育时空的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规划科学、制度健全、文化氛围浓郁的安全文明和谐校园。 三、目标任务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

环境与资源管理习题与答案的结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资源与环境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 2、生态系统方法: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是综合管理土地、水和生物资源, 公平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包含参与过程的综合性方法。 3、学习型组织:始终不断地扩展其能力以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而言必须是“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结合。 4、生命周期评价:是指一种通过分析生产或行动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体的评价其环境效应 的概念或手段。 5、伙伴关系:在两个或多个公共、私人或非政府组织之间相互达成共识的一种约定,以实 现共同决定的目标,或完成一项共同决定的活动,从而有利于环境和社会。 6、半结构性会谈:个人或团体以非正式的会谈方式,采用只记录会谈中关于关键问题重要 的想法和信息并期望探讨出意想不到的主题。 7、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比如原住居民、妇女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等。 8、替代性争端解决(ADR ):是避免以法律或行政上的行动来解决争端的解决方式、程序和机制的总称。 9、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过程,它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关于某个环境事件可证实、断言之证据,确定这些断言与所建标准和指标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客户。 10、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物性别(sex)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 11、适应性管理:是制定自然资源政策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一种简单规则“政策就是尝试,并从中学习”。 12、从生态角度解释极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暗含极限,并非绝对的极限,而是由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强加在环境资源上的限制,以及当生物圈消纳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所决定的限制。 13、快速乡村评估:一种系统的、半结构的方法,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团队在野外进行,试 图快速获得有关乡村生活的新信息和新假设14、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王本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让我们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营造一种理想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兼有能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迅捷方便的信息获取、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展示个性的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等优势。它必将带来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课堂呈现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实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教学结构以由过去的“以教师为 中心”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一、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 过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仅仅依靠教材。所谓触类旁通,旁征博引也不过是教学方法的微变而已。如今,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学习资源俯拾皆是,尤其是网络资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电影、电视、广播、光盘以及网络,无时不在丰富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电视和互联网,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并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就拿电视来说吧,因其快捷、方便,适合学生的节目亦愈来愈多,知识竞赛、体能挑战、野外探险等既适合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又弥补了大多学生因枯燥的校园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心灵的空虚,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的主要途径。曾有近一年的时间《蓝猫淘气三千问》,将学生课余生活填充得满满的,除开其动画的影响力不谈,更主要的是该剧融知识性、娱乐性、人文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与蓝猫一同轻松愉快的旅途中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勇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互联网的加入更是掀起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小学生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校就完成了学校局域网的改造,住处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使得多媒体不再只是过去课堂上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简单的画面展示,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与制作的互动平台,伴随着人们对网络认识的提高,“上网就是打游戏、影响学习”的狭隘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引导学生向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内容的丰富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改革了以往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一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

学校基本情况及环境建设

欢迎词: 一、学校基本情况及环境建设 偃师市圣陶学校于2015年9月份挂牌成立,至今已初具规模。学校占地9875m2,建筑面积8044m2,绿化面积1200余m2。在校生103人,教职工15人,共有五个年级六个教学班。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充分,内部设施齐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需求,现已征地8000 m2筹建操场,又新建学生澡堂180 m2,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已纳入扩建计划;不远的将来我校将成为一所集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制学校。目前,我校教职工团结奋进,积极向上、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为圣陶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办学思路 我校本着让学生学有所成,全面发展的目标确立了我校的办学思路。 思路(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首先从学校抓起,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例如:生活上引导学生在校自觉洗手、洗脸、洗脚、梳头、叠被子;学习上引导学生上课端正坐姿,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字;行为上要求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见人有礼貌,衣服常干净。其次,养成教育渗透到家庭中去,要求学生在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例如:打扫卫生、洗刷碗筷、铺床叠被等;同时,也可做一次孝敬长辈的感恩活动。例如:给长辈洗脚、端饭、捶背等;最后,通过家庭调查表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大力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思路(二)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校的做法是:学校开展了“五星评选”活动,健全了评价机制,让学生争做“五星同学”,争上星光大道。通过互相竞争,学生的目标明确,精神倍

增,个个同学都点亮了自己的闪光点,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五星即:进步之星、礼仪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和学习之星。 思路(三)让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面发展学生,活跃学生的在校生活,学校全面开设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外,还聘请了专业教师,开设了书法、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并且开展了相应的各种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育效果,给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有一支团结向上、责任心强、品德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都是原公办学校的一线教师,不但专业知识雄厚,思想素质高尚,而且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一年来,教师管理有方,教法得当,对学生是全程跟踪,分层辅导,逐人管理,教学成绩稳步上升。通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成绩显著,(共15科次,其中三科名列缑氏全镇第一名,三科进入前五名,七科跨入前十名)全体师生精神无比振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里的教师是学校及家长信得过而放心的教师”。我们的承诺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四、学校管理模式 (一)制度化管理学校各项制度健全,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条可循 规范了学生行为,促进了团结和谐、校园稳定及学校的发展,给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创建了安全而舒适的环境。 (二)母性化管理我校是一所全封闭的私立学校,学生在校时间远 于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很渴望得到母爱。所以,母性化的管理能使学生自慰、自信富有安全感。全体教师都率先垂范,像关心自己的孩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肥力特征,据此提出改良利用该土地资源的依据、措施,此过程为土壤调查。 2.土壤制图: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此过程为土壤制图。 3.工作底图:指绘制土壤图的基础图件,具体指地形图,航、卫片。 4.土壤草图:指在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的土壤图称土壤草图。 5.地形图: a在常规调查手段中,直接用作草图绘制且成图时作为转绘成图的基础图料; b在遥感调查中,地形图可作为解释、纠正、转绘的基础。 6.土壤剖面:形式上讲是指一个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代表的是具三维空间的立体图谱。来源分:a自然剖面;b人工剖面 7.主要剖面(基本剖面、代表剖面):是为全面研究土壤形状、特点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之间关系的剖面。要求能看到所有的发生层(ABC三层),平原最少挖1米,挖完后要对主要剖面进行详细描述、记载。标记⊕1 8.检查剖面(对照剖面、次要剖面):为检查主要剖面中观察到的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程度而设置的剖面。要求(AB层)主要发生层,2-4个,标记⊙1-1 9.定界剖面:为了确定土壤类型边界而设置的剖面(土种边界)。标记× 10.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有异必分。 11.土壤发生层:是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用一定特殊特征归纳总结出。 12.诊断层:经过一定成土过程,在剖面上发育形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 13.障碍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 14.土壤发生型:是土壤的发生发育类型,是发生学土壤层次生的组合形式,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15.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内,具有各种性质,形态的土层的相互结合状况,是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以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16.路线调查法:按一定路线,分组、定向、齐头并进的方法。 17.放射调查法:不同起点,按不同路线,同时完成区域调查的方法。 18.土壤组合制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别组合到一起作为一个制图单元,勾绘出图,这种情况叫做土壤组合制图。 19.样块法:用其中任何一种代表图斑。 20.面积比法:选择最大面积的类型代表图斑。 2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的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2.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北人类利用的土地。 23.环境要素(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24.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5.环境调查:利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能够反映与组织有关的

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设施标准

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设 施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设施标准 一、中小学校教学卫生基本标准 (一)教室 1.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小学不低于1.15平方米,中学不低于1.12 平方米。 2.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应有2 米以上距离。 3.教室内各列课桌间应有不小于0.6 米宽的纵向走道,教室后应设置不小于0.6 米的横行走道。后排课桌后缘距黑板不超过9米。 (二)课桌椅 1.教室内在座学生应每人一席。 2.每间教室内至少应设有2种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 (三)黑板 1.黑板应完整无破损、无眩光,挂笔性能好,便于擦拭。 2.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为0.8~0.9米,中学为1~1.1米;讲台桌面距教室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2米。 (四)教室采光 1.单侧采光的教室光线应从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的教室主采光窗应设在左侧。 2.教室墙壁和顶棚为白色或浅色,窗户应采用无色透明玻璃。

3.教室采光玻地比(窗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不得低于1:6。 (五)教室照明 1.课桌面和黑板照度应分别不低于150LX和200LX,照度分布均匀。自然采光不足时应辅以人工照明。 2.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并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灯管宜垂直于黑板布置。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 3. 黑板照明应设2盏40瓦荧光灯,并配有灯罩。 (六)教室微小气候 1.教室应设通气窗,寒冷地区应有采暖设备。 2.新装修完的教室应进行室内空气检测,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可投入使用,并保持通风换气。 二、中小学校生活设施基本标准 (一)学生宿舍 1.学生宿舍不应与教学用房合建。男、女生宿舍应分区或分单元布置。一层出入口及门窗,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2.学生宿舍的居室,人均使用面积不应低于 3.0平方米。 3.应保证学生一人一床,上铺应设有符合安全要求的防护栏 4.宿舍应保证通风良好,寒冷地区宿舍应设有换气窗。

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探索与实践——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

10.16638/https://www.360docs.net/doc/6d4680765.html,ki.1671-7988.2019.02.070 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探索与实践 ——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 郑彬 (攀枝花学院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针对应用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传统的汽车构造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探索了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攀枝花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构造为例,详细介绍了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点及实践方法。研究表明,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 关键词:虚拟仿真;汽车构造;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02-198-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lended learning in 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taking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Zheng Bin (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and Automobile Engineering, Panzhihua University, Sichuan Panzhihua 617000 ) Abstract:In view of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 in virtual simula -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on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teaching. Taking the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of vehic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advantages and practical methods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 in 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 in 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effect as well as quality. Keyworks: Virtual simulation;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Blended learning CLC NO.: G642.0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9)02-198-03 前言 针对强化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以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构造课程为出发点,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面向生产、设计和管理等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汽车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装配、操作和调试等,车辆工程行业范围较大,所涉及的产品种类繁多,需要学生掌握很多技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以较好地掌握汽 作者简介:郑彬(1979-),男,博士,高级工程师,就职于攀枝花学院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名称: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探索与实践,编号:JJ1769)。 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