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图像行程问题7题

初中数学图像行程问题7题
初中数学图像行程问题7题

1、甲、乙两人在同一直线噵路上同起点,同方向同进出发,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跑步1500米,当甲超出乙200米时,甲停下来等候乙,甲、乙会合后,两人分别以原来的速度继续跑向终点,先到达终点的人在终点休息,在跑步的整个过程中,甲、乙两人的距离y(米)与出发的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甲到终点时,乙距离终点

______________米。

2、如图,贝贝和欢欢同时从学校放学,两人以各自速度匀速步行回家,贝贝的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向,欢欢的家在学校的正东方向,贝贝准备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打开书包是发现错拿了欢欢的练习册,于是立即跑步去追欢欢,终于在途中追上了欢欢并交还了练习册,然后再以先前的速度步行回家,(贝贝在家中耽搁和交还练习册的时间忽略不计)结果贝贝比欢欢晚回到家.如图是两人之间的距离米与他们从学校出发的时间分钟的函数

关系图.则贝贝的家和欢欢的家相距___________米.

3、如图,已知A地在B地正南方3千米处,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向正北方向匀速直行,他们与A地的距离s(千米)与所行的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用如图所

示的AC和BD表示,当他们行走3小时后,他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千

米.

4、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快车到达乙地后停留了45分钟,立即按原路以另一速度匀速返回,直至与慢车相遇.已知慢车的速度为60千米/时,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货车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快

车从乙地返回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千米/时

5、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匀速同向行驶,乙在甲前面100米处,同时出发去距离甲1300米的目的地,其中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设甲、乙之间的距离为y米,乙行驶的时间为x秒,y与x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丙也从甲出发的地方沿相同的方向骑自行车行驶,且与甲的速度相同,当甲追上乙后45秒时,丙也追上乙,则丙比甲晚出发__

秒.

6、从A地到B地需修一条公路,该工程由甲、乙两队共同完成,甲、乙两队分别从A 地、B地同时开始修路,设修路的时间为x(天),未修的路程为y(米),图中的折线表

示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开始施工到工程结束的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在修路过程中,甲工程队因设备升级而停工5天,则设备升级后甲工程队每天修路比原来多米.

7、在一次自行车越野赛中,出发mh后,小明骑行了25km,小刚骑行了18km,此后两人分别以a km/h,b km/h匀速骑行,他们骑行的时间t(单位:h)与骑行的路程s(单位:km)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得小刚追上小明时离起点

__________km;

8、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匀速行驶.当乙车到达A地后,继续保持原速向远离B的方向行驶,而甲车到达A地后立即掉头,并保持原速与乙车同向行驶,经过一段时间后两车同时到达C地.设两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B,C两地相距千米.

9、设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公路上相向匀速行驶,相遇后两车停下来,把乙车的货物卸到甲车用了100秒,然后两车分别按原路原速返回,设x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米,y 关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a= 米.

10、如图,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B地行驶,甲车先到达B 地,在B地停留1小时后,沿原路以另一个速度匀速返回,若干时间后与乙车相遇,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如图是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乙车行驶的时间x(小时)之间函数的图象,则甲车返回的速度是

每小时千米.

11、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A,B,C三地,C地位于A,B两地之间,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沿这条公路匀速行驶至C地停止.从甲车出发至甲车到达C地的过程,甲、乙两车各自与C地的距离y(km)与甲车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表示,当甲车出发 h时,两车相距350km.

12、设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公路上匀速行驶,开始甲车在乙车的前面,当乙车追上甲车后,两车停下来,把乙车的货物转给甲车,然后甲车继续前行,乙车向原地返回.设x秒后两车间的距离为y千米,y关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____________米

/秒.

参考答案1、50

2、

3、1.5

4、90

5、15

6、533.

7、43.2

8、600.

9、225

10、90.

11、.

12、20.

【解析】

1、由题意和y与x的关系图可知:乙的速度为;前400秒后甲比乙多走

了200m,则甲的速度比乙的快,则甲的速度为2.5+0.5=3m/s,

前400秒后甲走了总路程为1500m,则剩余300米,随后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甲走完300m用时,则乙100s可走路程=250米,即则甲到终点时,乙距离终点300-250=50米。

2、如图,

由图象可知,设BC段两人之间的距离为x米,则有,

解得x=3400米,

∴贝贝家与欢欢相距3400米,

3、试题解析:由题,图可知甲走的是C路线,乙走的是D路线,

设s=kt+b①,

因为C过(0,0),(2,4)点,

所以代入①得:k=2,b=0,

所以s C=2t.

因为D过(2,4),(0,3)点,

代入①中得:k=,b=3,

所以s D=t+3,

当t=3时,s C-s D=6-4.5=1.5.

点睛:根据图分别求出甲乙两人行走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一次函数,设s=kt+b,甲走的是C路线,乙走的是D路线,C、D线均过(2,4)点,且分别过(0,0),(0,3),很容易求得,要求他们三小时后的距离即是求当t=3时,s C与s D的差.

4、设快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

3(x?60)=120,

x=100.

则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3×100=300(千米);

快车返回时距离慢车的距离是:300?60(3+)=75(千米),

设快车从乙地返回甲地的速度是y千米/小时。

根据题意得:(60+y)[4?(3+)]=75,

解得:y=90.

则快车从乙地返回甲地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

5、由图可知:①50秒时,甲追上乙,②300秒时,乙到达目的地,

∴乙的速度为: =4,

设甲的速度为x米/秒,则50x﹣50×4=100,x=6,

设丙比甲晚出发a秒,则(50+45﹣a)×6=(50+45)×4+100,a=15,

则丙比甲晚出发15秒.

6、试题分析:由甲停工的5天求得乙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根据升级前后路程的变化求得甲队每天修的长度,相减即可得.

【解答】解:由题意知乙工程队每天修=120(米/天),

设甲工程队升级前每天修a米,升级后每天修b米,

根据题意,得:5a+5×120=3800﹣2800,解得:a=80;

3b+3×120=2200,解得:b=613,b﹣a=533,

即设备升级后甲工程队每天修路比原来多533米,

故答案为:533.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7、由图象可得,

,

解之得

,

小刚追上小明走过的路程是:36×(0.5+0.7)=43.2 km;

点睛:根据图象可以得到关于a、b、m的三元方程组,从而可以求得a、b、m的值,然后根据求得的b、m的值可以求得小刚追上小明时离起点的路程.

8、试题分析:根据函数图象理解题意,求得两车的速度,并根据两车行驶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当x=0时,y=300,故此可得到AB两地的距离为300,3小时后两车相遇,从而可求得两车的速度之和,然后依据5小时后两车的距离最大,可知甲车到达B地用5小时,从而可知乙车的速度,设甲、乙两车出发经过t小时后同时到达C地,根据甲乙两车的路程相差300千米,列方程可求得t的值,最后得到B、C之间的距离.由图象可得:当x=0时,y=300,∴AB=300千米.∴甲车的速度=300÷5=60千米/小时,又∵300÷3=10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100﹣60=40千米/小时.设甲、乙两车出发经过t小时后同时到达C地,则依题意可得60t﹣40t=300,解得t=15,∴B,C两地的距离=40×15=600千米.故答案为:600.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9、试题分析:设甲车的速度是m米/秒,乙车的速度为n米/秒,根据函数图象反应的数量关系可知m+n=900÷20=45(米/秒),然后可知45×(125-120)=225米.

考点:函数的图像

10、试题分析:由图象可知,返回相遇时两车走的路程和为120,甲车走了4.4-3-1=0.4小时,乙车走了4.4-3=1.4小时,先求得甲车返回时的路程,就可求得甲车返回时的速度,甲车返回时的路程为120﹣1.4×60=36千米,∴甲车返回时的速度为36÷0.4=90千米/时.故答案为90.

考点:1.函数的图象性质;2.一次函数的应用.

11、试题分析:根据图象可得A与C的距离等于B与C的距离,即AC=BC=240km,所以甲的速度240÷4=60km/h,乙的速度240÷30=80km/h.设甲出发x小时甲乙相距

350km,由题意,得60x+80(x﹣1)+350=240×2,解得x=,即甲车出发h时,两车相距350km.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12、试题分析:设甲车的速度是a米/秒,乙车的速度为b米/秒,由题意,得:

,解得:.故答案为:20.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初中数学图像行程问题17题

1、甲、乙两人在同一直线噵路上同起点,同方向同进出发,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跑步1500米,当甲超出乙200米时,甲停下来等候乙,甲、乙会合后,两人分别以原来的速度继续跑向终点,先到达终点的人在终点休息,在跑步的整个过程中,甲、乙两人的距离y (米)与出发的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甲到终点时,乙距离终点 ______________米。 2、如图,贝贝和欢欢同时从学校放学,两人以各自速度匀速步行回家,贝贝的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向,欢欢的家在学校的正东方向,贝贝准备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打开书包是发现错拿了欢欢的练习册,于是立即跑步去追欢欢,终于在途中追上了欢欢并交还了练习册,然后再以先前的速度步行回家,(贝贝在家中耽搁和交还练习册的时间忽略不计)结果贝贝比欢欢晚回到家.如图是两人之间的距离米与他们从学校出发的时间分钟的函数关系 图.则贝贝的家和欢欢的家相距___________米. 3、如图,已知A地在B地正南方3千米处,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向正北方向匀速直行,他们与A地的距离s(千米)与所行的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用如图所示的AC和BD表示,当他们行走3小时后,他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千 米. 4、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快车到达乙地后停留了45分钟,立即按原路以另一速度匀速返回,直至与慢车相遇.已知慢车的速度为60千米/

时,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货车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快 车从乙地返回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千米/时 5、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匀速同向行驶,乙在甲前面100米处,同时出发去距离甲1300米的目的地,其中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设甲、乙之间的距离为y米,乙行驶的时间为x 秒,y与x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丙也从甲出发的地方沿相同的方向骑自行车行驶,且与甲的速度相同,当甲追上乙后45秒时,丙也追上乙,则丙比甲晚出发__ 秒. 6、从A地到B地需修一条公路,该工程由甲、乙两队共同完成,甲、乙两队分别从A 地、B地同时开始修路,设修路的时间为x(天),未修的路程为y(米),图中的折线表示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开始施工到工程结束的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在修路过程中,甲工程队因设备升级而停工5天,则设备升级后甲工程队每天修路比原来多米. 7、在一次自行车越野赛中,出发mh后,小明骑行了25km,小刚骑行了18km,此后两人分别以a km/h,b km/h匀速骑行,他们骑行的时间t(单位:h)与骑行的路程s(单位:

2019年小学升初中数学考试题及答案复习课程

2019年小学升初中数学考试题及答案

2019年小学升初中数学试卷 一、填空。(28分。) 1、据统计,我国汉族人口是十一亿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人,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人。 2、 5时24分=()时 8050平方米=()公顷 3456立方厘米=()升 3千克50克=()千克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水桶高约4()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为360()一袋大米约重25()喝水杯的的容积250() 4、()/10=():45=6÷()=2/5 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5:3:1,这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度,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6、一台收音机原价100元,先提价10%,又降价10%,现在售价是()元。 7、经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有()个交点。 8、找规律: (1)4、9、16、()、36、49。(2)1/2、2/4、()4/8、( )。

9、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是()米。 10、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差是4.6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 方分米。 11、鸡兔同笼,共有30个头,88只脚。求笼中鸡()只,兔有()只。 12、在一个口袋里有2个红球和8个黄球,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如果摸10000次,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次。 二、选择。(10分。) 1、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④既可能成批比例,又可能成正比例。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① 长方形;② 正方形;③ 三角形;④ 圆。 3、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 ①不变;②减小;③增大;④既可能减小又可能增大。 4、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 ① 长方形② 正方形③ 圆 5、要反映小红六年级数学成绩变化情况,应选择()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 1、(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 在 ABC △的边AB 上沿AB 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 与点A 重合,点N 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 N 、分别作AB 边的垂线,与ABC △的其它边交于P Q 、两点,线段MN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 的面积为S ,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 MNQP 的面积S 随运动时间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 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 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 (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梯形,OA ∥BC ,点A 的坐标为(6,0),点B 的坐标为(4,3),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 在OA 上运动,从O 点出发到A 点;动点N 在AB 上运动,从A 点出发到B 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求线段AB 的长;当t 为何值时,MN ∥OC ? (2)设△CMN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S 是否有最小值? C P Q B A M N C B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

如图所示,AB⊥CD于点O,直线∠AOE=65°,求∠DOF的度数。

达标测评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二.填空: 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BOD=90°,则∠BOC= 。 3.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 三.解答题 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 写出∠AOC, ∠BOE 的邻补角。 (2) 写出∠DOA, ∠BOF 的对顶角。 (3) 如果∠AOE=30°,求∠BOF ,∠AOF 的度数。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 的度数 附达标测评题答案: 1.D 2.135° 3.180° 4.(1)∠AOD、∠COB;∠AOE、∠BOF (2)∠BOC、∠AOE (3)30°、150° 5.62°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垂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简洁版

A B C D E O l A ′ 中考动点专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例1(2005年·)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 (1)求证: △ADE ∽△AEP. (2)设OA=x ,AP=y ,求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二)线动问题 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 (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 4 1 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围; 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 3 长为半径的圆与直 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①92+=x AC ,9412+=x AO ,)9(121 2+=x AF ,x x AE 49 2+= ∴AF 2 1 ?=?AE S AEF x x 96)9(22+= ,x x x S 96)9(322+-= A 3(2) O 3(1)

初中数学行程问题专题

初中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问题)专题 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行程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类型,多年来在考试中屡用不爽,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就是行程问题可以融入多种练习,熟悉了行程问题的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习题面前都会显得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将行程问题归归类,由易到难,逐步剖析。 1. 单人单程: 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 度从h km/80提高到h km/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如果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x km ,那么列车在两城市间提速前的 运行时间为h x 80,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h x 100 . 【等量关系式】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的时间. 【列出方程】3100 80x x . 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 s m/,火车的长度为y m ,用线段表示大桥和火车的长度,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y 1000 60x 1000 y 40x 【等量关系式】火车min 1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火车s 40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列出方程组】y x y x 100040100060

2.单人双程(等量关系式:来时的路程=回时的路程): 例1:某校组织学生乘汽车去自然保护区野营,先以h km/60的速度走平路,后又以h km/30的速度爬坡,共用了h 5.6;返回时汽车以h km/40的速度下坡,又以h km/50的速度走平路,共用了h 6.学校距自然保护区有多远。 【分析】如果设学校距自然保护区为x km ,由题目条件:去时用了h 5.6,则 有些同学会认为总的速度为h km x /5 .6,然后用去时走平路的速度+去时爬坡的速度=总的速度,得出方程5 .63060x ,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因为速度是不能相加的。不妨设平路的长度为x km ,坡路的长度为y km ,则去时走平路用了h x 60 ,去时爬坡用了h y 30 ,而去时总共用了h 5.6,这时,时间是可以相加的;回来时汽车下坡用了h y 40,回来时走平路用了50 x ,而回来时总共用了h 6.则学校到自然保护区的距离为km y x )(。 【等量关系式】去时走平路用的时间+去时爬坡用的时间=去时用的总时间 回来时走平路用的时间+回来时爬坡用的时间=回来时用的 总时间 【列出方程组】6 40505.63060y x y x 3.双人行程: (Ⅰ)单块应用:只单个应用同向而行或背向而行或相向而行或追击问题。 1)同时同地同向而行:A,B 两事物同时同地沿同一个方向行驶 例:甲车的速度为h km/60,乙车的速度为h km/80,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经过多少时间两车相距km 280。 【分析】如果设经过x h 后两车相距km 280,则甲走的路程为xkm 60,乙走的路程为xkm 80,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80x km 乙 甲60x km 280km 【等量关系式】甲车行驶的距离+280=乙车行驶的距离 【列出方程】x x 28028060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小学升初中数学试题

一、细心填一填 (请把结果直接填在题中的横线上?只要你理解概念,仔细运算,积 极思考,相信你一定会填对的!本大题共有 9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1 ?甲、乙两人各走一段路,他们的速度比是 3: 4,路程比是7: 3,那么他们所需的 时间比是( )。 2. 用四舍五入法将 0.5395精确到千分位是( )。 3?一个长方体棱长和为 120厘米,且长宽高的比为 2: 2: 1,那么这个长方体最多有 ( )个面大小相等。 4?一个半圆,半径是 R,它的周长是( )。 5?三数之和是120,甲数是乙数的2倍,丙数比乙数多 20,丙数是( )。 6 .数盘除以数:,商是4,余数是3。如果数二都同时扩大10倍,商是( ) , 余数( )。 7. 二的倒数大于二的倒数,那么工( )臼。 & 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 12小时后相遇,快车又 行驶了 8小时到达乙地,那么相遇后慢车还要行驶( )小时才能到达甲地。 9?一个长方形长宽之比是 4: 3,面积是432平方厘米,它的周长是( 米。 1. 3小时45分= _______ 小时 3. 一种商品原价6.9元,现价 4.83元,降价 _________ % . 4. 两个质数的和是19,则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___________ . 5. 假设某星球的一天只有 6小时,每小时36分 钟,那么3点18 分时,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锐角是 _______ 度. 6. 如下图是小明用火柴搭的 1条、 2条、3条“金鱼”……,则搭 )厘 2. 2005 (1 2)(1 1) (1 2 3 4) (1 融)= 6条“金鱼”需要火柴 _______ 根. 1 条 2条 3条 7 ?一根木头长24分米,要锯成4分米长的木棍,每锯一次要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训练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专题分类归纳汇总 近几年有关“线段最值”的中考试题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往往综合了几何变换、函数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尽管形式多样、背景复杂、变化不断,但都可以通过几何变换转化为常见的基本问题. 最值题目类型多:作图、计算;有求差最大,求和最小;求周长最小、求时间最短;求最值、已知最值求待定系数等;对称载体多:几乎涉及到初中全部的轴对称图形(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正方形、抛物线、圆、坐标轴). 我们知道“对称、平移、旋转” 是三种保形变换。通过这三种几何变换可以实现图形在保持形状、大小不变的前提下而使其位置发生变化,具有更紧凑的位置关系或组合成新的有利论证的基本图形.通过几何变换移动线段的位置是解决最值问题的有效手段,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运用几何变换把最值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却是不变的。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几何变换的应用也不是单一的,有些问题需要多种变换的组合才能解决,看看以下策略对解决问题能否奏效。 (1)去伪存真。刨去不变的线段,看清楚究竟是几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必须仔细研究题目的背景,搞清楚哪些是动点、哪些是定点、哪些是定长。 (2)科学选择。捕捉题目的信号,探索变换的基础,选择变换的手段.平移把不“连”的线段“接”起来,旋转把“碰头”的线段“展”开来重“接”,对称把在同侧的线段翻折过去重组,因此“不连——平移、碰头——旋转、同侧——对称”是一般的思路;对称变换的基础是轴对称图形,平移变换的基础是平行线,旋转变换的基础是等线段,所以选择哪种几何变换还要看题目中具备何种变换的基础信息。 (3)怎么变换?对称变换一般以动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构建定点(直线)的对称点(直线),如有多个动点就必须作多次变换;平移一般是移动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线段中的某一条,与另一条对“接”;旋转变换一般以定点为旋转中心旋转60°或90°。 (4)怎么求值?几何变换成了“两折线”或“三折线”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

初中数学专题行程问题--最新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精选汇总 ----------(行程问题)专题 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行程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类型,多年来在考试中屡用不爽,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就是行程问题可以融入多种练习,熟悉了行程问题的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习题面前都会显得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将行程问题归归类,由易到难,逐步剖析。 1. 单人单程: 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h km /80提高到h km /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如果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x km ,那么列车在两城市间提速前的运行时间为h x 80,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h x 100. 【等量关系式】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的时间. 【列出方程】3100 80=-x x . 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 s m /,火车的长度为y m ,用线段表示大桥和火车的长度,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等量关系式】火车min 1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火车s 40行驶的路程=桥长-火车长

【列出方程组】???-=+=y x y x 100040100060 举一反三: 1.小明家和学校相距km 15。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小明先步行到公共汽车站,步行的速度为60min /m ,再乘公共汽车到学校,发现比步行的时间缩短了min 20,已知公共汽车的速度为h km /40,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根据我省“十二五”铁路规划,连云港至徐州客运专线项目建成后,连云港至徐州的最短客运时间由现在的2小时18分钟缩短为36分钟,其速度每小时将提高km 260.求提速后的火车速度。(精确到h km /1)

2020年度小升初中数学试卷-及答案~

2018年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学校 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填空。 1、 五百零三万七千写作( ),72953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万。 2、 1小时15分=( )小时 5.05公顷=( )平方米 3、 在 1.66,1.6,1.7%和4 3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4、 在比例尺1:的地图上,量得A 地到B 地的距离是 3.5厘米,则A 地到B 地的实际距离是( )。 5、 甲乙两数的和是28,甲与乙的比是3:4,乙数是( ),甲乙两数的差是( )。 6、 一个两位小数,若去掉它的小数点,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多47.52。这个两位小数是( )。 7、 A 、B 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8、 小红把2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一年,年利率为 2.68%,利息税是5%,那么到期时可得利息( )元。 9、 在边长为a 厘米的正方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与正方形的周长比是( )。 10、 一种铁丝21米重3 1千克,这种铁丝1米重( )千克,1千克长( )米。 11、 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12厘米,圆锥的高是( )。 12、 已知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小的合数,一个内

项是6 5,另一个内项是( )。 13、 一辆汽车从A 城到B 城,去时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25千米。去时和返回时的速度比是( ),在相同的时间里,行的路程比是( ),往返A B 两城所需要的时间比是( )。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数都比整数小。( ) 2、把一根长为1米的绳子分成5段,每段长5 1米。( ) 3、甲数的41等于乙数的6 1,则甲乙两数之比为2:3。( ) 4、任何一个质数加上1,必定是合数。( ) 5、半径为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三、选择。(选择序号填空。) 1、2018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的天数相比是( ) A 、第一季度多一天 B 、天数相等 C 、第二季度多1天 2、一个三角形最小的锐角是50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三角形。 A 、钝角 B 、直角 C 、锐角 3、一件商品先涨价5%,后又降价5%,则( ) A 、现价比原价低 B 、现价比原价高 C 、现价和原价一样 4、把12.5%后的%去掉,这个数( ) A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B 、缩小到原来的100 1 C 、大小不变 5、孙爷爷今年a 岁,张伯伯今年(a -20)岁,过X 年后,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易错题汇总大全附答案带解析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易错题相交线与平行线 1.未正确理解垂线的定义 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一条线段有无数条垂线; B.过线段AB中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线段AB垂直; C.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一个角为90°,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D.若两条直线相交,则它们互相垂直. 错解:A或B或C. 解析:本题应在正确理解垂直的有关概念下解题,知道垂直是两直线相交时有一角为90°的特殊情况,反之,若两直线相交则不一定垂直. 正解:D. 2.未正确理解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就是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C.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D.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错解:A或B或C. 解析:本题错误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垂线段的概念及垂线段的意义. A.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仅仅有垂线段,没有指明这条垂线段的长度是错误的. B.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垂线是直线,直线没有长短,它可以无限延伸,所以说“垂线的长度”就是错误的; C.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画”是画图形,画图不能得到数量,只有“量”才能得到数量,这句话应该说成: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量出垂线段的长度. 正解:D. 3.未准确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内错角(). A.2组; B.3组; C.4组; D.5组.

错解:A. 解析:图中的内错角有∠AGF与∠GFD,∠BGF与∠GFC,∠HGF与∠GFC三组.其中∠HGF与∠GFC易漏掉。 正解:B. 4.对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理解有误 4.下列说法: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不平行必相交;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错解:C或D. 解析:平行线的定义必须强调“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条件,所以②是错误的,平行公理中的“过一点”必须强调“过直线外一点”,所以④是错误的,①③是正确的. 正解:B. 5.不能准确识别截线与被截直线,从而误判直线平行 5.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整理.doc

中考动点专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 2 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 2362 1 21x OH MH -== . 在Rt △MPH 中, . 222223362 1 419x x x MH PH MP +=-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初中数学专题行程问题

初中(行程问题)专题 行程问题是指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我们常用的基本公式是: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行程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类型,多年来在考试中屡用不爽,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原因就是行程问题可以融入多种练习,熟悉了行程问题的学生,在多种类型的习题面前都会显得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将行程问题归归类,由易到难,逐步剖析。 1. 单人单程: 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后,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h km /80提高到h km /100,运行时间缩短了h 3。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如果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x km ,那么列车在两城市间提速前的运行时间为h x 80,提速后的运行时间为h x 100. 【等量关系式】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的时间. 【列出方程】3100 80=-x x . 例2: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s 40。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如果设火车的速度为x s m /,火车的长度为y m ,用线段表示大桥和火车的长度,根据题意可画出如下示意图: ??-=y x 100040 举一反三: 1.小明家和学校相距km 15。小明从家出发到学校,小明先步行到公共汽车站,步行的速度为60min /m ,再乘公共汽车到学校,发现比步行的时间缩短了min 20,已知公共汽车的速度为h km /40,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根据我省“十二五”铁路规划,连云港至徐州客运专线项目建成后,连云港至徐州的最短客运时间由现在的2小时18分钟缩短为36分钟,其速度每小时将提高km 260.求提速后的火车速度。(精确到h km /1) 3.徐州至上海的铁路里程为km 650,从徐州乘”C “字头列车A ,”D ”字头列

(完整版)小学升初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小学升初中数学测试题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由3个亿、8个千万、9个万、6个千和5个百组成的数写作( ),四舍五入到亿位约是( )。 2、把 2.75化成最简分数后的分数单位是( );至少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最小的合数。 3.把1.707、1.07、17.7%、1.7从小到大排列是( ) 4、 61< ()5 <3 2, ( )里可以填写的最大整数是( )。 5.每台原价是a 元的电脑降价12%后是( )元。 6.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个锐角,最多有( )外钝角。 7.已知x ,y (均不为0)能满足13 x =1 4 y ,那么x ,y 成( )比例,并且x ∶y =( )∶( ) 8.甲数是乙数的5 8 ,甲数比乙数少( )%,乙数比甲数多( )%。 9.三年期国库券的年利率是2.4%,某人购买国库券1500元,到期连本带息共( )元。 10、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积之差是4.6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二、判断:(5分) 1.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8个小正方体。( ) 2、一个大于0的数除以 41的商,比这个数乘4 1 的积大。( ) 3.把43:0.6化成最简整数比是4 5 。 4.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增加5,结果与原数相等。( ) 5.两个圆半径长度的比是1∶2,则它们的面积比也是1∶2。( ) 三、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择( )。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下列图形中,( )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A B . C . 3、把20克糖放入80克水中,糖水含糖率是( )。 A 、20% B 、5 1 C 、25% 4.下列4个四边形的对边关系,( )与其他三个不同。 A C D 5.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之和是48立方分米,圆柱、圆锥体积分别是( )。 A .24立方分米,24平方分米 B .36立方分米,12平方分米 C .12立方分米, 36平方分米 6、在一幅地图上,用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 、 4500 1 B 、 45000 1 C 、 4500000 1 7、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最小面的面积与表面积的比是( )。 A l :3 B 1:6 C l :12 8、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A 、5+x =7.5 B 、5+x>7.5 C 、 5+2.5=7.5 9、a 是不为零的自然数,a 与 a 1 的关系一定是( )。 A 、a>a 1 B 、a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 B C △中,10A B A C ==厘米,8B C =厘米,点D 为A 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 P D △与 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 P 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 B 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 B 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3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 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 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 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 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测试卷精编习题

第九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以下所给的数值中,为不等式230x -+<的解是( ). A .-2 B .-1 . D .2 2.下列式子中,是不等式的有( ). ①2=7;②3+4y ;③-3<2;④2a -3≥0;⑤>1;⑥a -b >1 A .5个 B .4个 .3个 D .1个 3.若a <b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3a >3b B .-3a >-3b .a -3>b -3 D 错误!>错误! 4不等式02≤-x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 . D . 5不等式组2201x x +>??--?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网]

6.“与y 的和的错误!不大于7”用不等式表示为( ). A 错误!(+y )<7 B 错误!(+y )>7 错误!+y ≤7 D 错误!(+y )≤7 7.不等式组错误!的最小整数解是( ). A .-1 B .0 .2 D .3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等式-3>2的解集是>5 B .不等式<3的整数解有无数个 .=0是不等式2<3的一个解 D .不等式+3<3的整数解是0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 ()421--x x , 在第四象限,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x <2 .1<x <2 D .无解 10.不等式-5<2≤4的所有整数解的代数和是( ). A .2 B .0 .-2 D .-5 11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041 x a x -≥??->?的整数解共有5个,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3<a <-2 B .-3<a ≤-2 .-3≤a ≤-2 D .-3≤a <-2 12若不等式组0,122x a x x +?? ->-?≥有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a . (B) 1-≥a . () 1≤a . (D) 1

初中数学压轴题---几何动点问题专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初中数学压轴题---几何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 又∵厘米, ∴835PC =-=厘米8PC BC BP BC =-=,,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 33 BP t ==秒, ∴515 443 Q CQ v t = ==厘米/秒. · ·································································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 15 32104 x x =+?,

最新七年级数学行程问题(整理)

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100 米的 A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其中甲的速度是 2 米每秒,乙的速度是 3 米每秒。一只狗从 A 地出发,先以 6 米每秒的速度奔向乙,碰到乙后再掉头冲向甲,碰到甲之后再跑向乙,如此反复,直到甲、乙两人相遇。问在此过程中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1.甲、已两个车站相距168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36千米/小时,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48千米/小时。 (1)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 (2)慢车先开1小时,相向而行,快车开几小时与慢车相遇?

2.甲、乙两人从同地出发前往某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公里,甲走了16公里后,乙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追赶甲,问乙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甲? 3.甲、乙两人练习50米短距离赛跑,甲每秒钟跑7米,乙每秒钟跑6.5米。 (1)几秒后,甲在乙前面2米? (2)如果甲让乙先跑4米,几秒可追上乙? 4甲、乙两人在400米的环行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5.5米,乙每秒跑4.5米。 a)乙先跑10米,甲再和乙同地、同向出发,还要多长时间首次相遇? b)乙先跑10米,甲再和乙同地,背向出发,还要多长时间首次相遇? c)甲、乙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二人首次相遇?

小学升初中数学考试题(选拔)

小学升初中数学考试题(选拔) 1. 39750.259769.754?+?- 2. 45387.82 1.15584????÷+?- ??????? 3. ()35.160.2538.4220.2 1.63 2.360.25?+÷?--÷???? 4. 111111112 3456786122030425672 +++++++ 5. 定义1422a b a b ab ?=-+,若(41)34x ??=,则x=___________ 6. 如图为手的示意图,在各个手指间标记字母A,B,C,D ,请按照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从A 开始连续的正整数1、2、3、4、5、6、…,A →B →C →D →C →B →A →B →C →…当字母C 第20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_______ 7. 一只电子跳蚤在ABCDE 五点之间跳跃,有两种跳跃方法,一种是一次蹦一格,另一种是一次蹦两格,问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跳法。(A 、B 、C 、D 、E 是一条直线上等间距的五个点) 8. 某道路一侧原有路灯106盏,相邻两盏灯的距离为36米,现计划全部更换为新型的路灯,且相邻两盏灯的距离变为70米,则需更换的新型节能灯有________盏。 9. 在长为10米,宽为8米的矩形空地中,沿平行于矩形各边的方向分割出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矩形花圃,其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花圃的面积______平方米。 8

10.如图,甲、乙两人沿着边长为70米的边长,按逆时针的方向行走,甲从A 以65米/分的速度行走,乙从B 以72米/分的速度行走,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是在正方形的边______(AB 、BC 、CD 或DA )上。 11. 2011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草案规定,公民全月工薪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30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进计算。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 5% 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10% 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20% …… …… 依据草案规定,解答下列问题: 李工程师的月工薪8000元,则他每月应当纳税_______元。 12. 将正方体骰子(相对面上的点数分别为1和6、2和5、3和4)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5,在图6中,将骰子向右翻滚90°,然后在桌面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则完成一次变换,若骰子的初始位置为图5 所示的状态,那么按上述规则连续完成16次变换后,骰子朝上一面的点数是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