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本课程需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知识,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等,这些课程在一年级已经开设。本课程在二年级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旨在使学生了解、熟悉进而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设计思路,从而达到使用、维护常用机械设备及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好该课程能为学生学习模具专业、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后续专业课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总学时为68学时,理论为48h、实训为20h。

2.课程定位

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以高中后学生为主。课程的设计针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满足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体现“理实结合、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课程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研究的对象为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零、部件,研究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零部件的选用和维护。

学习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使学生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等基

本知识;

2.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

3.具备机械设计理念和基本设计技能;

4.学习设计中使用手册、工具书查阅资料、标准等基本技能;

5.为学生学习模具专业、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后续专业课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就

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6.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应具备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出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掌握机械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数控专业、模具专业、数控维修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今后能够胜任机、

电维护岗位、装调岗位、制造加工岗位、工艺编制等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重视创新、培养技能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一) 基本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4、具有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悉常规机械设备及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装置的结构组成,具备使用、维护和保养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查阅有关设计的标准、手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基本技能。

4、掌握典型机构、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具备机械设计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技能。

5、了解先进的机械设计方法和现代机械的发展动向。

(三)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4、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理论(含实训)课程,理论课为48学时,实训课为20学时。理论教学包括15章,实践包括6个实训项目。

1、课程核心知识点

①与机械设计基础相关的基本概念、摩擦、磨损等相关知识

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应用范围等相关知识

③螺纹连接、键、销连接等基础知识

④常用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理论分析、基本参数选择、失效形式、设计计算等相关知识

⑤轴系零部件的结构、用途等相关知识

2、课程核心技能点

①紧固件连接的操作技能

②传动件的安装调试技能

③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分析方法技能。

④设计理念和设计技能

3.课程基本内容安排

第一章绪论机械设计概述

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教学任务,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机械设计基本方法与步骤

第二章摩擦磨损及润滑

主要教学内容:摩擦磨损基本原理;摩擦磨损基本类型;润滑原理;润滑剂种类;润滑剂的主要参数;密封件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运动副的概念和种类;约束的概念和自由度;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重点:看懂机构的运动简图;运动副的概念和种类;约束的概念和自由度

教学难点:计算自由度时特殊情况的判断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

主要教学内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

教学重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第五章凸轮机构

主要教学内容:凸轮机构的种类及应用

第六章其他常用机构

主要教学内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结构和应用

第七章连接和螺旋传动

主要教学内容:螺纹的种类,使用特点和主要参数;螺纹连接的基本形式和防松装置;键连接、销和过盈连接、螺旋传动的转速和移距

教学重点:螺纹连接的基本形式,应用范围和防松装置;螺旋传动的转速和移距

教学难点:螺纹连接的基本形式

第八章带传动

主要教学内容: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带传动的特点;传动比的概念;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带传动的主要参数,V带传动的选用;V带传动的使用和调整

教学重点: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带传动的主要参数;V带传动的选用

教学难点: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

第九章链传动

主要教学内容:链传动的类型、应用特点;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链传动参数的选择

第十章齿轮传动

主要教学内容:齿轮传动的类型、应用特点;渐开线及其特性,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性;齿轮各部分的名称,标准直齿轮,斜齿圆柱齿轮、轮齿的根切现象和标准齿轮的最少齿数,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教学重点:直齿圆柱齿轮啮合原理和几何尺寸计算;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直齿圆柱齿轮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计算

教学难点: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性;渐开线齿轮的受力分析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

主要教学内容:蜗杆传动的传动比与受力方向,蜗杆传动的应用特点;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普通蜗杆传动几何尺寸计算及正确啮合条件;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

教学重点:蜗杆传动的应用特点;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普通蜗杆传动几何尺寸计算及正确啮合条件

教学难点: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

第十二章轮系

主要教学内容:轮系的应用与分类;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教学重点: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各轮转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各轮转向的判断,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第十三章轴

主要教学内容:轴的分类和应用特点;轴的材料和热处理;轴直径的简易计算;常用轴的结构与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轴的结构设计

教学重点:轴的分类和应用特点;常用轴的结构;

教学难点:轴系的结构错误分析

第十四章轴承

主要教学内容:常用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和型号表示方法;滚动轴承的选用原则和组合应用教学重点:滚动轴承的选用原则和组合应用

教学难点:滚动轴承的组合应用

第十五章联轴器和离合器

主要教学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结构与应用

教学重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结构与应用

5.实训教学

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是本课程中的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其设计思想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标,通过实训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掌握和熟悉一些机械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工程设计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目标是通过项目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都达到预定的指标,要求了解机械传动中常用结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原理、特点;熟练掌握有关概念、公式的运用。学生在获得实训操作基本训练后,应该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训项目的基本方法和测定方法。

②实训内容和课时安排

实训一:固定联接的装配 4h

a.螺纹联接与防松装置

b.键联接、销联接

实训二:带传动的装配与调整 2h

实训三:链传动的装配与调整 2h

实训四:蜗杆传动的装配与调整 2h

实训五:轴的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 8h

实训六:联轴器、离合器的安装调试 2h

a.刚性联轴器

b.挠性联轴器

c.离合器

③考核内容与方法

a .对实训项目的操作和要求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总评的方法,成绩占《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课程总成绩的60%。

b.对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训后由学生将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将操作过程进行记录、总结和分析,写出实训报告。由指导教师批改,评定成绩。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占《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课程总成绩的40%。实训成绩记入学生期终总评成绩表。

c.实训报告(案例)

6.教学要求

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应用技能,从而加深对知技点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章节的作业练习;通过章考核达到每章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最后通过期终考核达到《机械设计基础》总体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理论课要求以试卷考核。实训课要求完成实训报告,工程图纸,零件实物等。考核成绩比例分配:总成绩为百分制,出勤与作业占总成绩20%;实训占总成绩30%;理论卷面占总成绩50%。迟到三次算一次缺勤,缺勤三分之一以上不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五、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①启发式

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

例如讲零件的疲劳点蚀时,学生对为什么零件表面只发生点蚀而没有发生整体破坏也称为一种失效形式感到不解,在进行这个概念的讲授时,就可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先由日常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然后再推出抽象的概念。比如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例子,自行车若年久失修,有时骑在车上会听到前后轴承发出“嘎嘎”的响声,手扶在车把上也会感到有轻微的震动,这样的车子就不能骑了,毛病出在哪呢?我们将轴承卸下,就会发现轴承滚动体表层有小块金属剥落,出现点点的黑斑(凹坑),这种现象就叫做零件表面的疲劳点蚀,滚珠因此而失效。这样,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讲点蚀形成的机理,学生就很想继续听下去了。

②讨论式

讲解工程实例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化、拓宽所学内容,可避免教师“满堂灌”、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讲解“链传动”教学内容时,利用学生对自行车链条已有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讨论“骑自行车时链条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的该问题?”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按要求自学;并在课后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对讨论的问题作记录;最后在课内由小组代表说出结论,并由教师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了解了有关链传动分类、应用、结构、运动等问题,也了解了链传动失效的原因以及维护、维修的措施。

③直观式

机械设计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模型室和现场实物,以其真实、可触摸、更直观、展示灵活的特点,帮助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进而通过直观教学将知识点融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④激励式

改变学生身份,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知识,讲解习题,变学生身份为教师身份,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加深印象,使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出现了比学赶帮,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实训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是本课程中的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实训设计思想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为目标,通过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的实训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掌握和熟悉一些机械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工程设计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 引导式

所有的实训设备均是工厂适用的生产设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并充分地将技能知识传授给每个学员,使每个学员都可以得到充分地锻炼。通过实践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的宗旨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尽可能把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发挥出来,真正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②项目式

课程目标是通过实训项目教学法使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都达到预定的指标,要求了解机械传动中常用的带、链、齿轮、蜗杆传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熟悉常用零件如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加工原理,并熟练掌握有关概念、公式的运用。例如,在固定连接、带、链、蜗杆等实训项目中,学生置身真实环境,动手感受,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训课程设计项目,如《轴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具体方法、步骤,掌握设计的理念、学会动手利用手册查阅资料、标准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六、教学实施

1.理论教学

首先让师生都明确课程目标,对重点和难点采用加大讲解力度,引入多媒体课件、项目分析、课堂讨论、加强练习等教学手段,使学员清楚每个技能点与相关知识的对应关系,使学生牢固掌握核心知技点。其次注重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课堂所讲的理论,因学生缺少这方面感性知识,安排适当的课程实训,验证所讲理论,加深理解。第三课外加强辅导答疑,把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作进一步讲解,特别是对差生重点辅导。最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考勤到课率,完成作业率。

2.实训教学

①组织形式: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实验内容,采用“分组实施”的方法。每台实训设备的成员一般为4人,实行轮换操作、分工合作。

②实训课程序:教师首先讲清实训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讲解操作方法,学生认真听讲;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和记忆;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若发现学生中的共性的操作问题,教师集中指导);对个别未掌握操作技能的学生可进行个别帮助指导;总结、评价。

③教师灵活运用情景教学:现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解惑答疑;最后通过实训报告总结、归纳实验实训过程、内容及学习成果。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70学时,5学分(其中讲课64学时,实践6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介绍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 1、通过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基本机构的能力。 2、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的学习,初步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机构传动装置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带传动和链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课程难点:齿轮传动、行星齿轮系、轴、轴承(二)课程内容绪论 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3.学习方法 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2.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3.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4.机械零件设计的标进化、系列化及通用化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1.摩擦与磨损2.润滑3.密封装置

第3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机构的组成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第4章平面这杆机构1.概述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5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6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复习题 第5章凸轮机构1.概述 2.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3.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与加工方法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第7章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1.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2.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3.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4.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5.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6.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7.滑动螺旋传动简介8. 滚动螺旋传动简介第8章带传动1. 概述 2. V 带和带轮的结构 3. 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 4. V 带传动的设计 5. 同步带传动 6. 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第九章链传动1. 概述 2. 滚子链的结构及标准 3.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4.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5. 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及润滑第10章圆柱齿轮传动1. 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2. 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及传动比 3.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4.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5.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英文名称: BASIC ON MECHANISM DESIGN 授课对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学时数: 48 学分数: 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课程: 《机械制图》《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后继课程: 《暖通空调》《建筑施工》 开课教研室: 施工与机械教研室 执笔人: 刘朝英 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1 .任务和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理论、机械材料、机械加工工艺和简单机械运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2 .知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工程材料、冷热加工工艺、热处理和常用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为学习后继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制图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 3 .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环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简单机械的运动和结构,以及设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同时对有关机械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和适应性.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1)机械基础概论 1)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 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 (2)机械工程材料 1)金属的机械性能 2)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 3)铁碳合金相图 4)钢的分类牌号和用途 5)钢的热处理 6)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 (3)公差与配合 1)互换性的基本概念 2)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 3)形状与位置公差 4)表面粗糙度 (4)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平面机构的组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 生全面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和创新能力。本课程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机械设计思维能力,包括需求分析、构思设计、详细设计和验证测试等环节。 2. 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实践能力,包括绘图、CAD建模、工程计算和实验测试等技能。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项目中 的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a) 机械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b)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 材料力学和机械结构设计基础;

d) 设计过程中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考虑因素。 2. 机械工程图学: a) 三视图和投影法; b) 轴测投影和透视投影; c) 绘图符号和尺寸标注; d) 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3. 机械零件设计: a) 标准零件的选用和设计; b) 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原理; c) 轴承和齿轮传动的设计; d) 机械连接件和紧固件的设计。 4. 机械传动: a) 认识各类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 b) 了解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的设计; c) 了解齿轮箱和减速机的设计; d) 传动的布置和配合。 5. 机械结构设计:

a) 熟悉各类机械结构的形式和功能; b) 了解各类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c) 利用结构材料和构件进行机械结构设计。 6. 机械设计项目实践: a) 进行机械设计课程实践项目; b) 完成机械设计实践报告; c) 进行设计方案评审和展示。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的讲述和示范,系统全面地介绍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室课程,进行机械设计基础技能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3. 实践项目: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互动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要求 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和课堂参与等方面,占总评成绩的30%。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本课程需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知识,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等,这些课程在一年级已经开设。本课程在二年级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旨在使学生了解、熟悉进而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设计思路,从而达到使用、维护常用机械设备及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好该课程能为学生学习模具专业、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后续专业课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总学时为68学时,理论为48h、实训为20h。 2.课程定位 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以高中后学生为主。课程的设计针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满足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体现“理实结合、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课程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研究的对象为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零、部件,研究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零部件的选用和维护。 学习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使学生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等基 本知识; 2.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 3.具备机械设计理念和基本设计技能; 4.学习设计中使用手册、工具书查阅资料、标准等基本技能; 5.为学生学习模具专业、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后续专业课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就 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6.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应具备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出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掌握机械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数控专业、模具专业、数控维修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今后能够胜任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涵盖了机械零件的选择、设计、分析、制造和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机械系统。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掌握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能够应用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进行机械系统的分析和计算。 4、熟悉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能够进行测试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机械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

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零件的类型、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 2、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3、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4、机械系统的测试技术,包括测试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 5、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创新设计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和课外作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 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外作业和实验成绩等。

2、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3、设计作品:学生分组完成一项机械系统设计任务,通过作品展示 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 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 1、教材和参考书:选用优秀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 2、实验设备:提供各种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 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机械设计论坛、机械设计软 件学习平台等,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拓展知识。 七、课程特色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以下特色: 1、课程涵盖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全面、系统。 2、课程强调实践操作,设置了多种实验和设计任务,让学生能够亲 身体验机械设计的过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Machine Design 课程负责人:龙振宇 二、学时与学分: 60学时3学分 三、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四、课程教材: 龙振宇主编,机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五、参考教材: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余俊等主编,机械设计(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六、开课单位: 机械工程学院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它是主要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创新能力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机械系统综合设计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维,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3.具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5.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6.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教学基本内容 机械设计总论: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标准化等。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机械零件的失效,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摩擦、磨损和润滑,寿命和可靠性概述,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和选用原则,机械零件的工艺性等。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过盈配合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机架零件,减速器,无级变速器等。 创新设计:创新设计重要性、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实例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代码:INDE3001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物流工程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宏兵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大纲审核人:王传洋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综合应用工程制图和工程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技术基础课程,研究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它们设计理论与方法,同时介绍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及某些标准零件的选用原则和方法。 教学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综合应用力学、机械理论和生产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机构的基本特性和设计方法;掌握有关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的知识,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选用零件的类型,并对其强度或工作能力进行简单的校核;了解有关通用零件的维护方法;会初步使用机械零件手册和与本课程有关的标准、规范,设计简单的机械系统,为学生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维修维护及其正确操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和自由度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判断方法。掌握凸轮机构、齿轮传动机构、轮系、挠性传动机构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使用场合,掌握齿轮机构的相关参数计算。学会正确选择的键的联结类型。掌握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工作原理及适用场合。了解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职业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和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同时也为后续课学习打下基础。主要任务是: (1)能熟练地运用力系平衡条件求解简单力系的平衡问题。 (2)掌握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 (3)熟悉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4)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静力学分析基础 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约束反力与受力图。 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的绘制。 第二单元平面力系 介绍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建立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式,求解平面力系。 掌握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解决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 第三单元空间力系 了解力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空间力系的平衡。 掌握空间力系平衡问题的平面解法 第四单元拉伸与压缩 主要介绍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拉伸和压缩的概念,求内力的截面法,

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轴向横向变形、应变、虎克定律;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掌握求解内力的截面法、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第五单元剪切与挤压 介绍剪切和挤压的概念、剪切力和剪切应力,剪切的实用计算,剪切面积的确定;挤压力和挤压应力,挤压的实用计算,挤压面积的确定;剪切和挤压的强度计算。 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掌握剪切与挤压面积的确定、剪切和挤压的强度计算。 第六单元圆轴扭转 介绍圆轴扭转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扭矩及扭矩图绘制;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圆轴扭转时的变形,扭转角,单位长度扭转角,抗扭刚度;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的应用。 理解圆轴扭转的概念及横截面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外力偶矩的计算及扭矩图绘制;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圆轴扭转的强度,了解圆轴扭转的刚度计算。 第七单元平面弯曲 介绍了平面弯曲的概念、直梁弯曲时的内力计算、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画法、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及其计算、梁弯曲的强度条件。 理解平面弯曲的概念及截面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画法、平面弯曲的强度计算。 第八单元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介绍平面机构的运动副、运动副的分类、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理解平面机构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第九单元平面连杆机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函授业余) 辅导教材:《机械设计》(第二版),王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Ⅱ》、《机械原理》 2、后续课程:《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了解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熟悉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基本掌握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明确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演化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三)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熟悉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设计概述 1.1机械设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 2.材料与机械设计 2.1常见工程材料的特性和选择; 2.2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2.3材料的可靠性和寿命; 3.基本结构设计 3.1机械零件的连接与固定; 3.2机械零件的运动; 3.3机械零件的传动与传动比计算; 4.机械设计方法

4.1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 4.2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及其应用; 4.3机械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5.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 5.1国内外机械设计标准介绍; 5.2设计计算和技术文档的编制; 6.机械设计案例分析 6.1常见机械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6.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计案例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机械设计任务,并运用相关软 件进行模拟设计和分析。 3.病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机械设计中的难点和 疑惑。 四、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课程项目:学生完成一份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报告和答辩。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1.张三.《机械设计基础》.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李四.《机械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目: 1.王五.《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2.赵六.《机械设计基础案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机械设计概述 第二周:材料与机械设计 第三周:基本结构设计 第四周:机械设计方法 第五周:机械设计标准及规范 第六周:机械设计案例分析 第七周:复习与总结 第八周:期末考试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工科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课程的基本任务是:1.从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及“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分析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力学问题打好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掌握通用机械零件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先修要求: 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 2、学习本课程后达到的知识要求: 基本知识: (1)机器、机构的概念,构件、零件的概念,机器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分析 (2)力学模型的概念;对力学模型的受力分析方法;力、矩、力偶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3)平面一般力系平衡问题的解法。 (4)各种材料应力—应变图的分析,脆性材料和低碳钢、圆轴扭转试验比较。 (5)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和应力分析、强度计算;减速器轴的弯扭组合变形分析及强度计算。 (6)机构自由度的概念,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7)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的方法,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8)螺纹联接的基本形式,键联接,销联接的应用范围及特点 (9)凸轮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分析,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10)齿轮的形状、参数、加工及传动特点,受力及失效分析,设计准则建立及设计计算。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机械设计是一门将工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涵盖了机械结构设计、材料力学、机械工艺、机电一体化等内容。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相关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和制造机械产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论知识目标 -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理解机械零件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 熟悉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和性能要求。 - 学习机械工艺和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技能目标 - 能够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和绘图。 - 掌握机械产品装配的过程与步骤。 - 熟悉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 - 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1. 机械设计基础 -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 机械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 机械零件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2. 机械零件设计与材料力学 - 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功能要求。 -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力学性能要求。 - 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3. 机械工艺与加工工艺 - 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 - 机械工艺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质量控制。 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拟 - 机械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 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零件的三维建模和装配。- 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模拟。

1. 理论教学 - 通过课堂授课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组织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讨论和研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2. 实践教学 - 组织学生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和绘图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 进行机械产品装配和加工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实践。 3. 课外拓展 - 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企业,了解实际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 -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机械设计相关竞赛和项目,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课堂表现 - 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度。 - 学生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与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述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准则、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连接件、机械传动件、轴系零部件及其他典型零部件的强度、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工作机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有关技术工作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满足煤炭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贯彻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应用性、综合性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设计程序,掌握典型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失效形式与设计准则以及设计计算,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工作机的设计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有关技术工作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满足煤炭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远程教学包括学生收看网上的IP课件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面授辅导考虑学生在职和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平时作业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学习中心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较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处理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五、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代码:54E01325 学时分配:32学时 赋予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关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且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对于一些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开展定向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课时分配 按照课程内容,分成15个教学单元,各单元的课时安排如下表。

2、教学内容安排绪论 【教学内容】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了解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培养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对机械设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第1单元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教学内容】 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速度瞬心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并判断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正确理解速度瞬心的概念 •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培养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明确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及运动链等重要概念,对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有清晰的认识。 第2单元平面连杆机构 【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70学时,5学分(其中讲课64学时,实践6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介绍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 1、通过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基本机构的能力。 2、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的学习,初步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机构传动装置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带传动和链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课程难点:齿轮传动、行星齿轮系、轴、轴承(二)课程内容绪论 1 •机器的组成及特征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3•学习方法 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2 •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3 •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4 •机械零件设计的标进化、系列化及通用化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1 •摩擦与磨损2•润滑3.密封装置

第3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 •机构的组成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第4章平面这杆机构1.概述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5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6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复习题 第5章凸轮机构1 .概述 2.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3.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与加工方法 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第7章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1.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2.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3.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4.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5.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6.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7.滑动螺旋传动简介8.滚动螺旋传动简介第8章带传动1.概述 2. V带和带轮的结构 3.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 4. V带传动的设计 5.同步带传动 6.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第九章链传动 1.概述 2.滚子链的结构及标准 3.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4.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5.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及润滑第10章圆柱齿轮传动1.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2.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及传动比 3.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4.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机类、近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和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容。 2、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应用、设计能力,并通过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先修课程模块 数学、力学、机械制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学习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2)、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 五、教学方式 1、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多样化,除了常规课堂授课外,尽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技术、模型演示、实物演示等。 2、课堂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多介绍实际应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实践操作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3、在大纲中规定的未能在计划课时完成的有关章节,可以指定学生自学。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一学年结束课,综合评定总成绩: 1、考试方式:理论参加院统一考试; 2、考核办法:理论测试采用闭卷考试,占6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 七、教学容及要求 绪论 1、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阐述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和组成,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2、教学容 机器及其组成;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1、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容以及其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使学生对机械原理和设计(Mechanisms & machine theory and design)学科(discipline)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性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 (3)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4)了解机械的组成和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计算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