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问题1:马克思这个反资本主义的头号斗士为什么在这个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受到如此的推崇?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引起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

(2)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思想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活动:马、恩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2主要内容:1、第一次完整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

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

《共产党宣言》摘录

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革命的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

(3)意义: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使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

展起来||。

四、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1、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

(1)对外投降卖国(民族矛盾)

(2)对内敌视工人(阶级矛盾)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

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让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

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②客观原因:临时政府得到法兰西银行的支持||,力量强大;普法联合镇压||。

③根本原因:法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1、历史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2、经验教训:

主要经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主要教训:必须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革命措施

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或者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请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提示] ①从成立背景上看||,它是在巴黎工人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从公社产生的过程和对公社委员的要求看||,公社委员是广大工人群众选举产生的||,并保障人民对公职人员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这是公社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伟大实践||。

③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看||,一切都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④巴黎公社许多成员是第一国际的成员||,他们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资料:法兰西银行是当时法国最大的一家银行||,拥有30亿法郎的资金||,而它只交给公社一千五百万法郎||,却秘密向凡尔赛提供了二亿五千万法郎||。法兰西银行的资金足以把凡尔赛官僚和资产阶级都收买过来||,只要公社掌握了法兰西银行就会迫使整个资产阶级对凡尔赛施加压力||,要它来向公社讨饶求和||。但公社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何时何国:

A.1853年.德国B.1825年||,美国

C.1857年.美国D.1825年.英国

2.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是①英国的宪章运动②法国两次里昂工人起义③美国芝加哥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④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之所以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C.吸取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4.《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B.主张建立和谐制度

C.预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5.与巴黎公社直接有关的事件是

A.普法战争B.普奥战争

C.第一国际成立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6.如果人们参观“巴黎公社墙”.观赏“公社战士英勇就义”图||,其感受应不包括()A.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的特殊B.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

C.当年阶级矛盾的激烈D.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难

7.下列巴黎公社采取的一系列革命措施中最能体现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一项是

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

B.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D.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8.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B.法国不成熟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状况

C.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D.没有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

二、非选择题

9.201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Reuters)先后以“千年第一思想家”为题进行民意测验||,在全球互连网上公开征询投票||,结果马克思位列第一||,爱因斯坦排名第二||。说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主要归功于什么?

10.阅读材料:

早在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英国人莫尔德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设想了一个没有私有制的岛屿——“乌托邦”||。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的进行||,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在带来物质资料丰富的同时||,加剧了贫富分化||,也就促进新思想的萌发||,带来思想领域的突破||。空想社会主义者探索了工业文明的进步和贫富分化加剧如何协调的方法与道路||,圣西门主张未来的社会应该实行实业制度||,被认为“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傅立叶主张和谐制度||,主张阶级调和与合作||,倡议组建名为“法郎吉”的协作社;英国的欧文||,在美国印地安那州筹建了“新和谐社会”||,实行生产工具公有、按劳分配、共同劳动、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但后来都瓦解了||。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列举19世纪初欧洲三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⑵根据材料||,归纳整理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兴起的原因||。

⑶你怎样看待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设

想?

拓展延伸

11.有人说“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正处在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符合历史潮流”||。请结合19世纪中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辨析说明||。

一、选择题

1、D

2、B

3、D

4、B

5、A

6、A

7、C

8、B

二、非选择题

9、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10、⑶由于资本家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不是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理想社会;资本家利润的实现加剧了贫富分化||,使社会处于一个更不平等等社会现实之下||。所以||,在这种制度下||,谈平等和公正是不现实的||。

11、马克思主义产生是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基本矛盾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不安||。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工业无产阶级同资本家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欧洲爆发的早期三大工人运动||,表明了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个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一方面广泛地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事创立科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复习 教学设计 九江外国语学校黄长胜 [设计思想] 1、本课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突破高三传统的讲授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运用知识、阐释问题和探究论证的能力;让学生亲近历史,感受并感悟历史,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知识的熟练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引用材料设置问题,训练学科能力;自主复习要求学生发现问题,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设计了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政的内容为新政的作用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略。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又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是有利于本课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为此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注重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课前准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8课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原因 1.经济: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3.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三大理论 4.主观:马、恩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颁布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4)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5)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 2、《共产党宣言》意义 (1)第一次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成立:(1)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 (2)1871年3月28日建立政权 2.措施:保卫革命成果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原因: (1)政权的产生: 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而建立;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受到人民的监督和罢免。(革命性质决定政权性质) (2)领导人及阶级成分: 公社委员大多数是工人,还有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3)政策措施: 政治上打碎旧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3.革命的失败 4.历史意义 (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4)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史册。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一: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江苏单科·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考点】马克思主义 【解析】由材料“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等可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旧的思想的批判创新,不是新旧杂糅,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说明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不是渐进式的结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8年题组 1.(2018·全国卷Ⅰ·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考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解析】材料中的“共产主义”“财产公有的理论”是马克思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内容,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此时工人运动处于进一步发展时期,排除C 项;当18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之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 【答案】A 2.(2018·天津文综·7)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罗斯福新政》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前一课重点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条理比较清晰,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教师突出重点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模拟美国大选,教师准备好材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胡佛和罗斯福,进行竞选演说) 胡佛: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国家虽然现在仍处于经济危机中,但是,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固有的传统经济政策,我相信“繁荣就在眼前”…… 罗斯福:“我可以肯定,我的美国同胞们希望我在就任总统时将不得不为我国目前形势所迫,以坦率和坚定的态度向他们发表一篇演说。显然,这是坦白、勇敢地说出真相,说出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这个伟大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将得到复兴,繁荣昌盛。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没有理由的和不正当的恐怖,它使我们从退却转向进攻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我 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 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全班同学鼓掌配合) 画外音:罗斯福以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式版

第18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的主要史实, 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理解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2、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理论观点,探究其历史意义。 3、探讨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2、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指导他们从中归纳、分析历史观点。 3、与学生一起剖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和经验教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国际共运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起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 、通过对“巴黎公社”失败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是曲折的,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然会取代旧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信心。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诞生。2、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教学难点: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教学建议: (1)本节课讲述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范畴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概念,如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以阐释,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2)本课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叙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条件、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以及意义等。其中重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意义。应从经济基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等四个方面推导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3)本课还讲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巴黎公社,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要重点分析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及其性质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并从中分析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及根本原因。 (4)此外,还要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中的史料,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等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在教学中,要运用相关的历史资料来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 课件显示] 马克思相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幅相片是谁吗?生: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革命导师马克思。师:回答得很好,那你们知道马克思到底有多伟大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史料。 [课件显示]“ 1999 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 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 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 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四名。随后,英国BBC 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 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师:马克思对人类到底有何贡献,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殊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最全版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既是上一课《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又是对全单元核心内容的总结。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三目内容。第一目分析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这项制度的全面认识。第二目则介绍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演变,反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而对政策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最后一目则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增长模式。本课教材结构编排清晰明朗,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内容。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引导—分析式”教学法为主,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同时配合提问、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比较和阐释,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 (2)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探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及其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前后知识的联系、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连德国总统都不得不感慨万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过头了。 提问:这段材料向大家展现了当代西方国家的什么制度? 回答:社会福利制度。 过渡:很多同学看完上段材料很是羡慕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那么,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有没有缺陷呢?二战后的西方国家,除了建立起较完备的“福利国家”,还有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罗斯福新政,请大家回忆一下,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