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大气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大气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大气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课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考考点与能力目标:

[知识讲解]

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1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

A .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

3.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

D .最高气温约为40℃

4.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发生的变化,依次表现为递减——递增——再递增

C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对流运动

D .天气变化状况,自下而上依次表现为显著——不显著——显著 1、B 2、D 3、C 4、C

4、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平流层/oC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3)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例1:.(2007·上海文综)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下

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

答案 A

例2: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 .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 .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 .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 .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B

2、D

8.E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影响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人为活动

9.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

不可能为

A.山峰 B.盆地

C.湖泊 D.城市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实例: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大气逆辐射强)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暖的措施:①冰川融化(特别是南极大陆),海平面上升;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温室(效应)原理——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穿透玻璃到达温室地面,使得温室地面增稳,而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因为是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玻璃,这样使得大部分的热量没有损失而保留在温室内。其实,温室不仅仅是玻璃房,我们可以把整个地球也看成是处在温室内,因为大气也就相当于玻璃,它能让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却因大气逆辐射让大部分的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又回到了地面。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水汽、甲烷等。

例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米的A、B两点气温TA、TB的大小。(TA>TB)(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例2(2009·汕头检测)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在特定时间内携带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由于火炬登珠峰比较容易受天气因素的影响,登珠峰的火炬会增加一些如供氧装置等特殊设备,以应对珠峰上低压、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保证火炬正常燃烧。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

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

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例3、2008年元旦前后,我国某地天气状况如表格所示。1月2日比1月1日温差大,原因是1月2日()

日期天气状况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12月30日阴转多云17℃6℃

12月31日多云转晴15℃5℃

1月1日晴间多云15℃5℃

1月2日晴16℃2℃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B.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

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大

D.晚上气压升高,风力较大

答案 A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常见形式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2、主要形式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

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学生自绘示意图)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如下图) 例1:

(2008·上海地理) (二)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4.图l 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 .锋面雨

B .对流雨

C .台风雨

D .地形雨 5.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 .海陆间循环

B .海上内循环

C .夏季风环流

D .冬季风环流 6.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 .南半球7月等温线

B .南半球1月等温线

C .北半球7月等温线

D .北半球1月等温线 受热

受热

冷却

高 低 高

等压面(线)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于等压线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例1:

.右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其中代表水

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A.a、b、c、d

B.a、b、d、c

C.b、a、d、c

D.c、b、a、d

答案 B

例2:.读“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水平运动的方向V,以及空气所受的三种力:气压梯度力P、地转偏向力E、近地面摩擦力F。

(2)P、E、F三个力的合力为。其中P与等压线;且指向。

V与E ;E在北半球偏。F在V的方向。

(3)图中B点风速较A点。其原因是。

答案(1)见右图

(2)0 垂直低压垂直右反

(3)大 B处等压线较A处密,气压梯度较A处

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2、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

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

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例3

:(2009·广州模拟)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区域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形势图”,图中等值线表示海拔高度。

1.图示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主要是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答案 C

2.图中A 处的风向是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D

例4:.(2007·上海文综)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 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

答案 C

例5:(2009·珠海模拟)读“北半球某地等压线示意图”,且①>②>③>④>⑤ 1.在a 、b 、c 、d 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 ( ) A.a B.b

C.c

D.d

答案 D

2.b 点的风向和ad 虚线所示的天气状况可能为

( ) A.北风 晴朗干燥

B.西风 阴雨天气

北半球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3、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例:1.下图所示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问题。 A.甲是动力型高压,丁是热力型高压

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答案 A

2.(2007·江苏地理)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b 气压带是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0o 30° 60 °

90o

3.下图中的气流运动,符合南极大陆极地东风、南半球气旋、

我国台风、我国江淮地区的伏旱示意图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答案 B

4、(2009·北京五中月考)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1.图中②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上升湿润

B.下沉干燥

C.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D.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答案 B

2.下列地区中,受①、②间风带影响的是()

A.非洲好望角

B.中南半岛

C.撒哈拉沙漠

D.马达加斯加岛

答案 D

3.图中南极圈到南极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

A.1 290千米

B.1 665千米

C.2 580千米

D.3 330千米

答案 C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讲解时教师自绘世界海陆廓分布图,边绘边讲)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①该地区受东南信风控制,炎热干燥

②该地区受西北季风控制,炎热多雨

④亚欧大陆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三、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东南季风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例1《真腊风土记》(元)记载:①白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顶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跪足。据此并结合下

图,回答1—4题。

1.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 B.3-4月 C.5~6月D.7-8月

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例2

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

5.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6.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7.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D.三年半

(1)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 )

A.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

B.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

C.雨带的北侧盛行偏北风,南侧盛行偏南风

D.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

(2)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 )

A.雨带位于a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B.雨带位于d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C.雨带位于f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

D.雨带位于g时,长江流域干旱少雨

答案(1)CD (2)AC

第三节

一、锋面系统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4)冷锋、暖锋的识别:(教师P67思维拓展)

二、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三、锋面气旋:

(1)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 天气;

(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3)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例1】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答案 西南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例2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m 地的风向是

( ) A .西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东北风 2.此时,m 、n 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 )

A .m 、n 两地都晴

B .m 、n 两地都有雨

C .m 地有雨,n 地晴

D .m 地晴,n 地有雨

3.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 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

A .a 图

B .b 图

C .c 图

D .d 图 4.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台风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 )

1、A

2、D

3、B

4、B

四、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天气和气候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汽易凝结,降水多;行星风系、季风等。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

a

b

c

d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

等增多,温度升高)

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附:影响气候的四大自然因素:

学生回顾:

(1)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2)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 、赤道低气压控制;b 、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 、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 、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 、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 、东侧暖流通过;c 、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 、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⑥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例3、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回答1—4题。 人类活动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⑥B.②④⑤C.④⑥⑦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

例4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8—10题

8.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

C.北京罗马雅加达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

9.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

10.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3次大冰期气温下降,中间为间冰期气温上升

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19世纪末以来:波动上升

4、气候的变化的可能影响---全球变暖

(见三维72页)

例题5:下图中的乙河流域近30多年来冰川呈总体萎缩状态。冰川退缩是近十年来气候变暖影响的结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山的走向是。

(2)乙河的流量变化与变化有密切关系。与外流河相比,该河流有哪些主要特征?

(3)乙河流域的冰川退缩是全球变暖的结果。简述引起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

(4)说明乙河所在地形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自然原因。

答案(1)东西走向(2)气温流程短、流量小、季节性河流等。(3)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量迅速减少。

(4)主要沿河流、绿洲分布(或:呈点状、线状分布)。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5、大气功环境的保护

酸雨类型、分布、危害

(1)写出重庆市的地域形态类型名称;简述其成因。

(2)图中①处为化工厂,评价其区位条件。

(3)重庆是我国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简述该区域酸雨的成因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答案(1)类型:组团式。成因: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崎岖不平。(2)有利条件:临近河流,水源丰富,靠近交通主干道,交通便利。不利条件:位于城区,城区河流上游,冬季风的上风向。

(3)成因:自然原因:位于四川盆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气候多雨多雾,空气湿度大。

人为原因: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性燃料,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危害

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例6】(2008·广东地理)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资料三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月。(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分析原因。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12 7 (2)ABD (3)空间分布特点:工业区工业污染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4)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例7.读漫画“人类破坏了我的伞”,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伞”——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层,该层大气温

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2)破坏“伞”的主要物质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出的。

(3)“伞”被破坏后造成的危害有:

①致使射向地面的增多,危及人类及生物生存;

候,今天,、“温室效应”与酸雨都是全人类共同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高考地理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据下图1,判断1~2题: 1.在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中,穿越长江的有() A.3条B.4条C.5条D.2条 2.沿江分布铁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航运功能强B.沿江地形制约 C.沿江经济落后D.沿江人口稀少 【解析】1选C,2选A。该题组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都穿越了长江。第2题,由于长江航运功能强,是我国的黄金水道,所以,沿江铁路较少。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图2)。据图回答3~5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青藏高原 B. ①为四川盆地 C.①为黄河谷地 D. ①为喜马拉雅山 4.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B.具有广阔平原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5.关于①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C.主要是断裂陷落形成 D.主要是受挤压凹陷形成 【解析】3选B,4选A,5选C。第3题,关键是通过空间定位判断①①①①①①分别位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汉江、秦岭、渭河谷地、黄土高原。第4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第5题,渭河谷地是一个地堑。 读“某区域示意图”(图3),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①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①污染浪费严重①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7.该河口段冬季容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暴雪 B.沙尘暴 C.咸潮 D.赤潮 【解析】6选D,7选C。第6题,图示地区为我国的珠江口地区,该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导致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第7题,冬季,珠江注入南海水量少,海水容易倒灌,形成咸潮。 下图是“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图4),读图回答8~10题。 8.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9.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A.以旅游业为主B.以轻工业为主 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D.以金融、贸易为主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20200625040643)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杨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固。通过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 各种地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 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整体设计::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张试卷的特点,我准备从学生错率较高的题目、教会学生如 何进行自查纠错,特别是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主观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帮助,解决 问题。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即“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及3S 技术、气候、日出时间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城市功能区、等高线应用、人 整体的 口、非洲自然人文环境和我国都江堰等知识考查,知识面广,还考查了地理学科 认识 应该具备的能力。 2、成绩情况:班级平均分是 52 」、选择题 1、选择题做题情况展示: 选择题最高分40 最低分12 20分以上有41人其余20分以下其中11题得分 率最低 选择题得分率低是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题得 根据大 纲有针 对性的 学习, 明确学 习目标 是学生 明确出 错的原 因,并 提出解 决的方 法 培养学 生的解 题技巧 和解题 的方 法,形 成程序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技巧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技巧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当前绝大部分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实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能够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不过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水平训练”这个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水平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持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水平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水平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使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从近三年“文科综合水平测试”的试卷中能够看出,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再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曾多次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如2001年的文综选择第12题,2002年的文综选择第11题。我们在复习第三单元时,应明确其核心应该是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的成因等,海洋资源的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八:洋流 (一)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对照教材、地图册和资料完成下面内容。 1.洋流按性质分为判断方法是: 按形成原因分为 2.洋流分布规律: ①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洋流名称),其性质是。 ④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风呈时针,夏季,盛行风呈时针。其按成因属于。 3.由于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有哪些? 4.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请填出下列渔场所交汇的寒暖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东岸。与上升流有关的渔场是,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西岸。 5.简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 系统的是 (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 之一。读右图,回答2~4题。 2.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右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6.日本暖流() 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 [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 称 地带性 规 律 地 域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 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计划(方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方案 地理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读《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说明》,紧紧围绕2011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试题的命题方式和特点,进一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争取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情况分析 1.教师情况:担任高三地理教学的五位老师,都任过高三地理教学任务,其中岳校长多年从事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丰富,对本组教学复课具有指导引领作用。 2.学生情况:本届高三文科共有13个班,10个应届班(其中2个实验班,1个艺术班,7个普通班),3个往届班。实验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普通班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近半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积极主动;补习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三、备考依据 初高中地理教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考试大纲》 四、工作目标 通过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5)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地理实验题的研究。要作专题讲座。 五、具体措施 (一)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整合。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必修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1课时地球与地图 题组一:地球和地球仪 (2010·广州模拟)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长城站附近海域出发,沿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南极洲航行一周,经过大洋的先后顺序是( A )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解析由图中长城站的位置及0°经线可知,科学考察船顺时针绕南极洲航行一周,依次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 C )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由黄河站位于北极附近(60°E附近),长城站位于南极附近(60°W附近)判断,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北方向。 题组二:比例尺 3.读右图,两幅图表示的区域实地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则( C ) A.图乙的比例尺为1∶200 000 B.图乙的比例尺为1∶400 000 C.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 解析已知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由图中甲的边长是乙的1/2,可推知图乙的比例尺为1∶50 000,因两图实地范围相同,故图幅大的图乙较详细。

4.某测绘局要绘制新开发镇的平面图,采用2种比例尺绘制,其中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如果甲图比例尺为1∶30 000,则乙图比例尺为1∶10 000 B.甲图的图幅面积一定是乙图的9倍 C.乙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比甲图详细 D.甲图中1 cm表示的距离是乙图的3倍 解析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倍,说明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当乙图为1∶10 000时,甲图比例尺为3∶10 000,即1∶3 333,所以A错。根据图幅面积扩大倍数为比例尺扩大倍数的平方,B选项正确。甲图比例尺大,反映地理事物应更详细,所以C选项错误。 乙图上1 cm表示的实际距离为甲图的3倍,所以D选项错误。 题组三:等值线 5.(2009·烟台质检)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①盆地,②陡崖,③山谷,④山脊,⑤山顶,⑥鞍部。 (2)⑤、⑦两地的垂直距离为11m,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 cm,其实际水平距离是 4.6km。 (3)如果把该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1∶100 000。 (4)小河流向东方。计划把水调到C处,有虚线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 什么? 答案选择AC路线较合理,因为A处比C处高,可自流引水,而B处比C处低,往高处引水较为困难。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理由是什么? 答案选在甲处好因坡度较缓,虽然乙处坡度比甲处更平缓,但在建坝后,乙处会被淹没,甲处则濒临水库,灌溉方便。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不同等高线重叠是陡崖(如图中的 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当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峰(如 图中的⑤、⑦);由内向外增高的,为洼地、盆地(如图中的①)。等高线的曲线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河谷(如图中的③);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如图中的④)。两个山峰之间相对较低的部位,形似马鞍,为鞍部(如图中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⑥)。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垂直距离,实际上是两个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差。已知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根据公式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结果应是厘米,要把它化成所要求的单位千米。小河流向应注意箭头和指

【配套K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生答]大气辐射的波长>地面辐射的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 [承转]做完热身运动以后,让我们来正式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学生齐声朗读]课本第28页第二自然段文字 [学生填图]完成学案上的第4~8题。 [学生活动]根据某一学生填图,由其他学生指出是否有不同之处。留下疑问大气的受热过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投影]“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提示,每个学生说出一个辐射箭头的含义。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提示引导。

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 专题24 中国地理

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4 中国地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2题;共84分) 1. (4分) (2017高二下·泉港期末) 下图为我国某水库常年平均月均水位变化和月入库水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水库所在地区最可能是() A . 淮河流域 B . 太行山区 C . 松花江流域 D . 青藏高原 (2)下列关于该水库所在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B . 该水库水位随着入库水量的增加而升高 C . 6-8月水库水位在持续升高

D . 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多于出库水量 2. (2分) (2015高二上·南昌期中) 下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该岛位于() ①东半球②西半球③北半球④南半球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3. (6分) (2017高二下·济南期末)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台湾岛东部与西部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气候

B . 地形 C . 水源 D . 土壤 (2)据观测,台北冬季降水比较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A . 气候活动频繁,形成降水 B . 东南风遇到地形阻挡形成降水 C . 沿岸洋流水温高,蒸发水汽多 D . 西北风遇到地形阻挡形成降水 (3)台湾比较丰富的资源有() A . 渔业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 B . 油气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 C . 耕地资源、油气资源、农林资源 D . 水力资源、耕地资源、渔业资源 4. (4分)我国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 . 北方 B . 南方 C . 青藏高原 D . 阶梯的交界处 5. (4分)(2018·浙江模拟) 2017年3月11日,广西发现特大型稀土可年产200万吨开采一百年。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分类,稀土属于() A . 水资源 B . 气候资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进行和,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阅读课本知识窗,说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和来实现的。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5.举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形式。 6.地球圈层间的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这。植物的和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动手画一画绘制出四大圈层间的碳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示意图。 【考点对练】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图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A 呼吸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化合作用 (2)如a 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易产生荒漠化 B 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 易产生水土流失 D 易形成酸雨 二、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上图表示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填出相关内容 (2)生态系统的变化回影响地貌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市由于 形成的。 (3)从以上两实例看出,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 ① ② 【规律总结】 【巩固练习】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详细教案

第一单元地球 第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考向指径 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内容精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1-1-1)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 天边的闪电也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例1】如图1-1-8所示, N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弧 ACB、AMB和ANB路线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 【解析】弧ACB、AMB和ANB均为通过球心大圆的半圆,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球 体,则,ACB、AMB和ANB三条弧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考虑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不规则的椭球体所以在这三条线路中以ANB最短。 【答案】弧ANB (2)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km,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 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o弧长也 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1o弧长 为111cosa. 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 (1)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代表了 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 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图1-1-2) 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 特殊纬线: 赤道:0 o;南、北回归线:23o26′N;23o26′S;南、北极圈:66o34′N;66 o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o—30o)、中纬(30o—60o)、高纬(60o—90o) 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一点,也没有最西的一点,只有两点进行比较时,才有东西之分。 4.纬度 定义:给纬线标定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纬度的确定: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纬度的几何含义(图1-1-3): R为地球半径,纬线m的度数为α。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根据北极星的仰角可以计算某地的纬度 【例2】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送给中国亲民党主席汉白玉日晷作为礼物,日 晷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一种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正反两 面都有刻度,安放在石台上,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如图4)。当太阳移 动时,晷针在盘面的影子,也随之变动,古人以此来确定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3 题。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课件)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郭东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 固。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我们已经完成地理的一轮复习,在知识上已经基本完善,通过这段时间的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解题方法,查缺补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做到归纳提升,提高解题能力; “究错”反思,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进入高三后期的二轮复习,我们进入了一次一次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我们的解题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但这次训练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导入讲评课 1、试卷分析 本套试题的组合有15个选择题和一道答题组成,客观题主要是模拟高考试题的模式组合的。主要是考察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试卷的批改情况 客观题部分:第1、2、13、14、15题得分率比较低,有的在40%一下。 综合题部分:综合题满分24分,均分在11分,高分学生较少,得不到高分。 通过解读高考地理大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结合试卷的典型题例,重组试题,分项进行讲评。 考试大纲: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通过对易错的客观题分析,学生的出错部分主要是两类一是学生对试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明确得分较低的试题,找到不足 根据大纲有针对性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round review of G eography in senior three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 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 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 地球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学案1地球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 ①、赤道②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③。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纬线 概念地球仪上连接④ 的线 地球仪上同⑤平 行的线 特点 形状⑥圆 方向指示⑦方向指示⑧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M>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 短,⑨赤道最长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 间隔在⑩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 间隔

错误! 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错误!所有纬线都相互错误! 4.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图示 划分 从错误! 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错误!向南、 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 错误!,西经度 的度数愈向西错误!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 错误!,南纬的度数 愈向南错误! 划分半球20°W~0°~160°E为 错误!, 160°E~180°~20°W 为西半球 以错误!赤道为界, 以北为北半球,以南 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1>错误!为东 西经界线; (2>错误!经线 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1>错误!纬线 是中、低纬度界线; 错误!纬线是 中、高纬度界线; (2>错误!是热 带、温带界线, 错误!是温带、 寒带界线 5.经纬网及其意义 (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格。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 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建议及总结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建议 高三地理学习与复习的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究竟如何搞好高三的地理的学习与复习,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下面结合高三学习与复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一、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我认为高考强调考查的是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一轮复习阶段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计划紧跟规律,老师紧跟计划,学生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要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学生地理在基础年级学得不太好,那么这一轮复习就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二、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

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9讲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教案

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1.大气的受热 过程 2.大气保温作 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 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 选择题 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 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 形式均有,难度中等 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值得关注 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 加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 重要作用 特别提醒 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一) 【考点扫描】 一、天体系统的划分 1、宇宙的物质组成:主要有 、星云、 、卫星、流星体、 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 、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方法指导 天体系统的概念较多,记忆时易混淆,可按概念外延(概念所反映地理事物的范围)由小到大串联起来记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中总星系是目前观测到的宇宙部分,但并不是整个宇宙。 二、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按结构特征分???? ? 类地行星:A 、B 金星、C 、D 火星 巨行星:E 、F 土星 远日行星:G 、H

2.运动特征???? ?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________________。 a.“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b.“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 ? 适宜的 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 条件 液态 的存在 【对点演练1】据英国《每日邮报》最新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 行星,距地球近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回答(1)~(3)题。 (1)“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 在,该行星无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A.上面没有水 B.距离恒星太近 C.温度太低 D.不存在大气层 (3)人类正设法探寻太空生命。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 ①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②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 ③与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种化学元素 ④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拓展延伸:航天器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 (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大,从而降低卫星发射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和成本。 (2)气象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风速小,温度低,有利于发射。 (3)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4)交通条件: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5)安全因素:建在人烟稀少的地区。 (6)其他因素:如科技因素等。 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地球能量的来源:直接提供 、 资源; 、 等矿物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 2.地球动力的来源:促进地球上 、 和 的主要动力。 3.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世界地理教案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世界地理教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二章世界地理 【本章知识框架】 第3讲世界地理概述 一.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聚落环境聚落 差异大 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黄土高原北极地区双层木楼、____________墙厚、窗小________________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发展与合作国家 和 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 分类从面积大小上:大国(前6位:俄、加、中、美、巴、澳)与小国; 从人口多少上: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人口小国(如瑙鲁); 从政治制度上:________国家、________国家。 两类 国家 发达国家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洲、______洲和______洲。 发展中国家共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属于________。国际合作 经 济 联 系 发达国家需在发展中国家购买______、出售______; 发展中国家则需从发达国家引进_____、设备、_____________和管理经验。 国际 组织 联 合 国 世界最大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于____年,基本宗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维持世界 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机构,它由_____、_____、俄、英、美5个常任 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盟等。 【疑难突破】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生的原因 例1.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图1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 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 为 (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1)图1→暖湿气流沿山坡爬升→地形 雨; (2)图2→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洋 面气压高→夏季; 各题。 (1)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中,地跨东西半球的是_________,针叶林面积广大的是________,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是________,以白种人为主的是______。(填字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