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工程原理在农林业上的应用

浅谈生态工程原理在农林业上的应用

摘要:生态工程作为一种综合性科学与技术体系,通过模拟自然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本文将探讨生态工程原理在农林

业领域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提高农林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资源等方面

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工程原理;农林业;生物多样性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加剧,如何实现粮食安全、优化农田利用

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为迫切问题。传统农林业经营方式往往过度依赖化肥、杀虫剂等化学品,导致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而生态工程则提供

了一种可行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生态工程原理概述

生态工程原理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

境保护为目标的一种科学与技术体系。它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深入研

究和理解,并将其应用于人工干预和管理的过程中。生态工程原理强调模拟自然

系统的特征、过程和相互作用。通过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群落内部以及整个生态

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设计人工干预措施,使其与自然界

相协调。多样性是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在生态工程中,注重保护和恢

复物种多样性,包括濒危物种、栖息地类型等。提高农田或林区内植物、动物等

多样性水平有助于增加稳定性,并提供更多适应力强且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通

过改善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土壤、水域或其他受损生境,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或接

近自然状态。这包括修复退化的农田、湿地、森林等,以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和

资源。利用适宜的植被种类和结构来改善环境质量。例如,在农业领域中,选择

合适的作物种植方式、轮作休耕制度和覆盖植被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增加

有机质含量,并改善水分保持能力。强调有效地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和资源。通

过将有机废料转化为肥料或能源,并采取循环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部

输入材料的需求,并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生态工程原理在农林业上的应用

2.1生物多样性增强

生态工程原理倡导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

作物、引入益虫等方式来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增加农田生物多样

性可以降低害虫发生率,并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在传统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下,常常会出现大规模的害虫爆发。这是因为相同类型的作物为害虫提供了丰富可利

用的食源和适宜繁殖环境,从而助长了其数量和影响力。然而,在引入更丰富多

样化的作物组合后,不同类型植被之间形成复杂结构与功能关系网络,使得整个

农田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在增加农田内植被种类时应注重选择具有互补特点或协

同效应的作物组合。例如,混合播种不同株型、开花时间和营养需求差异较大的

作物能够有效地减少竞争压力,并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在耕地周围设置带

有花草灌木覆盖层或种植花卉边界,可以吸引益虫和天敌,形成生态廊道,增加

农田的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增强中引入益虫是一项重要策略。通过引入捕食性

昆虫、蜘蛛等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并降低环境污

染风险。例如,将寄生性黄粉蚧放置在果树上可以有效地控制柑橘绿蚧的传播;

同时,在稻田中种植鸟谷子或麦片草可吸引杂草种子食用者如斑胸草雀和苇鳽等

禽类,从而减少杂草数量。在农田周围保留自然生态系统也有助于提高农田的生

物多样性。保护水域、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不仅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还能够作为害虫天敌和迁徙鸟类的补给站。这些区域与耕地之间建立联系,并设

置合适的过渡带或缓冲带,能够有效减少害虫入侵和病原菌传播的风险。通过增

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扰能力。这种方法不仅

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为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一条环境友好的道路。因此,在实施农林业管理时应重视保护和恢复自

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其增加与稳定。

2.2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以促进农作

物生长、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耕地上种植覆盖植物(如秸秆、草坪、

绿肥等)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和风蚀,防止土壤侵蚀,并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

稳定。此外,覆盖植被还能够增加有机质输入、改善土壤结构,并提供根系空间

给微生物活动。轮作休耕是指将不同类型的农作物交替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中,在

某些周期内让部分或全部田地休养生息。这样做有助于避免单一作物连续种植引

起的营养失衡和病虫害累积问题。同时,轮作休耕还能增加有机质输入、改善土

壤结构,并提供多样化的根系系统。使用有机肥料(如堆肥、腐殖质等)可以增

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有机肥料中的养分释放缓慢且稳定,减少了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并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微生物在土壤改良中起

着重要作用。通过应用益生菌、固氮细菌等微生物技术,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菌

群的发展和活动。这些微生物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抑制病原体和分解

有机质,从而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合理管理水资源对于土壤改良至关重要。

2.3水资源管理

滴灌是一种高效的灌溉方法,通过将水以滴流或微喷方式直接输送到植物根

部附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蒸发和土壤表面径流损失。相比传统喷洒或洪涝灌溉,滴灌可以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减少农田内部的湿润不均匀现象。在旱地区

或雨季有限的地区,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帮助储存和利用降雨所带来的自然资源。这些系统通常包括屋顶、沟渠和储存设施等组成部分,在下雨时将雨水导入

储存容器中供后续使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这些系统,可以有效延长可利用的

降雨周期并减轻对其他供水来源(如井泉)的依赖。合理的灌溉调度和管理对于

节约水资源至关重要。这包括根据植物需水量、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来确

定灌溉时机和用水量。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数据以及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精确的灌溉计划,并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浇水。进行土

壤改良工作也有助于提高农田的水分保持能力。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以及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如覆盖植被)都能够减少蒸发损失并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而降低灌溉需求。将农田排放的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进行回收与再利用是

另一种有效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生态工程原理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方法及其效果。通过采取适当措施来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农林产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生态工程方法在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以期推动农林业领域向更加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凌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为例[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04):172-174.

[2]朱潇遥,马文辉,张彦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1):170-172.

[3]李爱芳,张建忠.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策略[J].农家参

谋,2022(18):117-119.

[4]赵平顺.浅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设备工

程,2022(12):254-256.

[5]赵应红.林业生态工程中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的实践研究[J].新农

业,2022(10):48-49.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专题 5 生态工程 宇航员从太空遥望地球,由蓝色的海洋和绿色的陆地构成的景观美丽绝伦,但近看,她却已伤痕累累。干旱而龟裂的土地或浊浪滔天的洪水,还有酸雨、水土流失、沙尘暴、核废料辐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正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地球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需要我们运用生态工程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通过发展“环境友好的技术”(Environmental-friendly Technology) 来重建人类和地球母亲的良好关系,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的革新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这类影响的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经营所带来的种种环境污染和过量耗费不可更新资源(如石油等)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损毁和低效利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发展悖论:即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进步,但技术的进步又往往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反过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就事论事,期望通过开发和应用若干单一的环境改造技术,快速解 决遇到的每一个 环境污染问题。但这种“割裂式思维”的结果,往往仅是污染物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图 所示,通过建设更高的烟囱,当地的污染可能减少了,但转移出去的废气却造成 了其他地方更大范围的污染。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多种废弃物的事例层出不穷,这种看似“进步”的损人利己行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美国等国家曾提出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对策,但由于各种原因,迄今也未能做到。一些发达国家的 学者还提出,通过“限制生产、限制发展”的途径来减少污染的主张,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现在全球性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而限制生产就意味着部分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权利,让发展中国家负担全球污染的成本是极不公平的。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对发展的含意有了全面的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给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思想。即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生态利益应和社会利益与经济的增长协同考虑。在这种形势下,旨在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的一门新学科——生态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生态工程已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合左图漫画,想想你家乡附近有没有类似的转移污染的行为?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 1.种群。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 1.概念。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 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 (六)生态农业的模式 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 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 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 1.立体种植技术。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7)莲田养鱼模式 (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2)作用。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类型。(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 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详见下图。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 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 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1.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是典型的种、养、加复合模式。对 2.鱼—桑—鸡模式是一种种、养、加复合模式。对 3.“林-鱼-鸭”属于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对 4.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模式属于丘陵 山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对 5.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类型使得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起来。对 6.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相同。错 7.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越好。错 8.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 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对 9.发生在多种群个体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错 10.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 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对 11.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使得草地畜牧业的效益大幅度提高。对 12.农、林、牧、渔结合的结构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个总体结构的主体。对 13.根据农业生态价值增值规律,生态投资是实现农业生态资本增值的必要途径。对 14.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特点。对 15.生态农业具有高效性特点。对 16.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开就业门路。对 17.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使用率较高的国家。错 18. 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型模拟不同种类生物群落的共生功能,包含分级利用和各取 所需的生物结构。对 19.种、养、加复合模式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在一起,相互利用相互辅助,以 达到互利共生,增产增值为目的的农业生态模式。对 20.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对 21.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无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错 22.在“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中,提倡分散饲养、集中育肥模式。对 23.种、养、加复合模式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在一起,相互利用相互辅助,以 达到互利共生,增产增值为目的的农业生态模式。对 24.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光合作用 )。 25.食物链加环时越长越好,可以从链条中获取更多的产品。错 26.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对 27.昆虫病毒可以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错 28.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互惠共生的原理,通过修建田间工程设施,在种植水稻的田中同时 套养鱼类,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的一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对 29.在水稻生长期,必须在插秧前开挖鱼沟、鱼凼,增加稻田容水量,以利于鱼类生长及种 稻施肥、洒药。对 30.在养殖业生态工程中,它的组成是否合理与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结构、生产和效益。 对 31.养殖业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对 32.沼气发酵需要适当的酸碱度,pH值应在4.5~6.5之间。错

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教案-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3

第一节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第二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课标 解读重 点难点 1.理解生态工程的原理。 2.简述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农业上的 应用。 3.分析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1.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重点) 2.农业生态工程的意义以及我国农业生 态工程的主要技术。(难点) 生态工程的概念 1.生态工程诞生的背景 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空气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生态工程应运而生。 2.生态工程原理 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 3.生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 1. 2.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3.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4.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1.下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什么?

【提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1.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 2.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1)核心技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2)洁净可再生新能源开发技术:如太阳能、沼气、风能等。 (3)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如退耕还林、还草,设计高效可行的套种、间种和轮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2.在一个经常发生虫灾的林业管理粗放地带,人们提出了营造混合林和单纯林两个方案,并产生了争论。请你判断:哪一个方案比较合理?道理是什么? 【提示】营造混合林比较合理。因为混合林的物种数目比单纯林多,生态结构较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 3.农业生态工程对调整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的意义 (1)农业生态工程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将种植、养殖、水产、园艺与林业、副业、加工业等进行优化,将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综合起来,将节能、应用清洁能源、生态建筑及人口调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结合起来。 (2)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动的畅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 4.庭院生态工程 (1)组成分析 一个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也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庭院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经济概念和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经济概念和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达到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服务功能的一种技术手段。生态经济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二者的结合,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本文将重点介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的概念和原则。 一、林业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林业生态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技术手段,但其目的并不只是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经济则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价值 林业生态工程是通过修复、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时,林业生态工程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增加可持续的木材和非木材产品生产。同时,森林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农村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也可以为当地农民带来额外收入。 三、林业生态工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需要全面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不能只关注一部分生态要素而忽略其他要素,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2、适应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调整和改变,以保证技术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3、可持续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需要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该技术手段可持续地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4、参与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才能有效地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技术手段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结论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种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生态经济则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二者的结合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时,必须坚持以上所述的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修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林业生态修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及作用 摘要:林业生态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态内的自生、共生与竞 争也影响着经济子系统的生产、流通、还原和调控以及社会子系统的认知建构、 体系创制和文化生成。在乡村振兴发展视域下,林业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振兴的重 要组成,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关键词:林业生态修复;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作用 1林业生态修复的概念 林业生态修复的确是采用一系列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植被恢复、土 壤改良、水源保护等措施,修复和改善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其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林业生态修复不仅可以改善环境, 保护生态,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林业生态 修复也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可塑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在不 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林业生态修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2.1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 林业生态修复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首先,林业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外部干扰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复原能力。其次,林业生态修复可以保 持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改善土地质量,为农业提供更加良好的

生产条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此外,林业生态修复还可以调节气候、净 化空气、保护水源地等,为农业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生态服务功能。 2.2提高农业生产力 林业生态修复可以提高土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 壤侵蚀,增加土地的肥力,为农业提供更加良好的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 的效益和产量。此外,林业生态修复还可以保护水源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对于维护农业生态系统、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2.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林业生态修复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由传统的粮食种植向 多元化、生态化和高效化方向转变。一方面,林业生态修复可以将荒山荒地、水 土流失严重的土地恢复成生态良好的森林、草原、湿地等,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 效益,丰富农业生产的品种和形式。另一方面,林业生态修复也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养殖和加工的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 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林业生态修复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 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4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林业生态修复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例如,林业生态 修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包括栽植、育苗、护林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可以为当 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此外,林业生态修复还可以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例如林产品加工、旅游业、生态农业等,这些产业也可以为农村地区 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通过林业生态修复,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林业生态修复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措施 3.1林草复合种植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生态适应、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与动 态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植物生态学中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适应、生态位、种间关系、种内变异和群落演替等。这些基本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可以辅助 我们增强农作物的适应能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农地生态环境。 一、生态适应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适应是指生物在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能力,是其生存、发展和繁殖的前提和保障。农业生产中的农作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气候、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变 化和波动。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试验地点的调查与研究,找出适应不同环境条 件的品种种类,以提高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不同地区苹果栽培所使用的苹果品种因受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异,选用适宜的品种,能够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产量。 二、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开拓和利用生存空间的能力和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 态位理论,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时间、生长空间和数量,避免植物之间因为空间和食 物的竞争而导致生长受阻。通过合理地利用土地、恰当地安排植物栽培,可以减轻土地荒 漠化的压力,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多品种轮作与混作栽培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土 壤肥力,同时还能减轻单一作物栽培的土地生态环境压力。 三、种间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种间关系是指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的种 间关系可以促进作物之间的合作和耕作效果的提高。在旱灾情况下,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 物的相互配合可使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并减轻泥石流的危害。通过生物复作,能够改善土 壤的结构和增加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四、种内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种内变异是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遗传变异。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筛 选和改良,可以选育出更加适应环境要求的新品种。例如旱作品种的选育,可使作物更好 地适应旱涝变化及水分利用率更高,从而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和产量。与此还可增强植物 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使用农药的数量和频率。 五、群落演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群落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逐步变化。 在农田生产中,植物的群落演替可以促进土地的生态恢复,提高土壤环境品质和土地的产 出率。可通过天然或人工的方式在农田中形成混交林、乔木草本植被等群落形态,改善空

浅谈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和林业方面的应用

浅谈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和林业方面的应用 纵观世界农业开展的轨迹,不难看出现代农业在给人类带来农业产量、劳动生产率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的福音同时,也埋下了农药(肥)残留增加、土壤质量下降、水源与大气受到污染、食品平安指数下降等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恶魇。而森林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一般讲是比较稳定、抗逆行较强的,但是,也不可无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此时,生态农业及林业生态工程的提出无疑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持续开展中,应了时代的要求。1概念生态农业是运用农业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模式。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开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2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和林业的应用2.1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2.1.1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根底的,它是以作物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作物在长期的栽培选择下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为了增强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农田生产安排中就应使生物种类和品种多样化。要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和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生态学规律,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实行以一种作物为主,在其行间适当种植或养殖其他生物。在这方面农田生产上的间作、套作、套养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在稻田,在以稻为主的根底上,实行稻田养鱼、稻田养萍、稻田放鸭、稻田养蛙。又如在早地选择适宜的作物混作、间作、套种,或在其行间养鸡、养鸭、养鹅、养殖蚯蚓、放养蜜蜂等,也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选择适当的作物间种还可以相互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如玉米与马铃薯间作,玉米是喜光的高秆作物,而马铃薯耐荫、低矮。玉米适当遮光,可降低土温,对薯块形成有利。玉米行间地表由于马铃薯枝叶覆盖又可防止杂草滋生和雨水对地表的冲刷。2.1.2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根底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稳定性高的特点。种类繁多的植物又为多种多样的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它们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共同组成一个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单一林分的纯种林容易造成虫灾甚至森林火灾。因此,在林业生产中要防止树种单化,要保护和抚育好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的阔叶林和各种混交林。要把针叶纯林逐步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对桑园、茶园、果园及其他人工经济林,可实行林地间种、间养,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林地间种农作物,不仅可以增强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起到山林和农田的互补作用,增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农田防护林带是平原农区开展林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林带形成后,带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食源增多,还可为农作物害虫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对农业和林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2.2边缘效应原理利用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对两个系统的连结,渗透作用以扩大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规模,从而使两者生态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这一功能原理在生态学上称作“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用技术调节边际地区食物链营养物质的联系、交换、转化、补偿

(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学整理

复制粘贴无脑,仅供参考 林业生态工程学 1.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它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何区别?它的功能和效益有哪些? (1)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制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应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对象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是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与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②着眼点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③技术手段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就是这个意思。 ④目的不同: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3)功能和效益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增加降水;③降低风速,防风固沙;④固结土壤,改良土壤;⑤净化空气,改善环境;⑥提供林副产品,促进多种经营;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陆地四大生态系统:森林、农田、湿地和草原; b.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c.生物能源的主体-能量基础。 2. 如何理解森林的水文效应? 一般情况下(指降雨强度为中雨,即10~20mm/h),由于森林的存在,林冠可截留降雨量的15%~30%,但大部分降落到林内,一部分被林内枯枝落叶吸收,一部分则渗透到土壤内变成地下径流,两者之和为50%~80%,还有5%~10%从林内蒸发,只有0%~10%形成地表径流。而裸地上,渗入土壤内的雨水只有0%~10%,地表径流高达70%~80%,流速快,侵蚀能力强。 森林截留降水效应:林冠和下层植被截留的水文效应(降雨滞后效应、降雨历时延长效应、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弱),枯落物层水文效应(截留降水,吸收和减少地表径流;防止表面结皮形成,阻延减缓流速,促进入渗,减少径流;抑制土壤蒸发,延缓土壤变干过程)。 林地土壤的水文特性: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起重要作用,贮水数量、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是制约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减小径流深,减缓径流速度,减小径流系数、通过影响土壤剖面孔隙来影响土内径流。 森林蒸发散:缓洪、涵养水源。

林业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

林业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1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应具备如下特征: (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独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如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2)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组分发生量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3)环境因子的综合性。自然界中许多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可以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浅谈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冯为棠 来源:《农家科技》2019年第04期 摘要:把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跟当地林业生态建设有效结合在权益,并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出信息化林业建设渠道,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现存问题,重点分析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质量。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 林业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效的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保持我国生态平衡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森林资源,并能够取得更多的木材和林业产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积极开展生态绿色建设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林业生态建设属于一种新的林业生产和发展方式,是在现代化生态和谐发展理念和自然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系统,该系统工程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内涵也非常丰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基于不破坏当地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在林业系统的发展中投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能够提升我国生态林业系统的输出,提升生态林业系统的能量转换率以及生产力。通过建设林业生态,能够因地制宜的根據不同的环境条件,构建出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促进当地林业的特色发展。 通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效接触我国目前面对的环境危机,确保环境和社会发展能够统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木材以及林副产品,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多种多样的功能服务,能够有效的保护生物资源,维持森林的生态效能。为了能够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日渐恶化的自然环境,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视力度,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利用森林资源,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森林资源,改变目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由此可见,通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强化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效帮助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维持农村地区农牧业的稳定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生态建设现存问题 1.生态环境意识不足

生态位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位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1. 简介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角色和生活方式。生态位原理是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差异化的资源利用和生活方式来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在农业中,生态位原理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置作物和生物防治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减少害虫的发生并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位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2.1. 种植多样性 种植多样性是通过将不同生态位的农作物种植在同一农田中,使它们共同利用资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轮作,以及在种植过程中加入多种植物保护生态系统,可以增加农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此外,不同作物之间的光、温、水等条件利用存在差异,能够减轻土壤营养的过度利用,改善土壤的质量。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生物等自然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生态位原理在生物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对害虫具有天敌行为的天敌或寄生生物,并在农田中进行适度放养,可以构建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使天敌或寄生生物对害虫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均衡供给资源,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促进天敌或寄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其活动密度和控制效果。 2.3. 耕地保护 生态位原理在耕地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农田中推广有机农业和无残留农药管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微生物等的含量,提高土壤的质量。此外,利用生态位原理合理规划农田、实施合理轮作,能够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的生态系统。 3. 生态位原理在实践中的案例 3.1. 科尔沁草地生态位调控 科尔沁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牧草生态系统之一,曾面临过密度过大的牧草、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在这个区域,利用生态位原理调控牧草的种植,增加种植多样性、

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绿化应用原则与策略

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绿化应用 原则与策略 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绿化应用原则与策略 林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林业工程技术在保护环境、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绿化应用原则与策略。 一、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 在进行造林绿化工程时,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即将生态要求放在首位。生态要求包括土壤、气候、水分、植被等各方面因素的平衡。在构建新的生态系统时,我们知道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例如,在山区绿化工程中,除了关注造林区的森林植被,还需要注意到保护河流、山脉、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将生态和人类经济发展相结合。 2. 适地适树原则 在进行绿化造林工程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适量选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条件的树种,不能盲目大规模的栽种,林木的年龄、密度、树种等都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使用需求来合理配置。同时,对每一片受灾

或者采伐区域,也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况和各个时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造林措施。 3.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绿化工程要从保护已有绿地环境到逐渐建设新的绿地。长期积蓄、长效维护的机制,不能短时间内看效果即可,每一步都需要经过认真的规划和实践。当地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本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灾后重建工程规划方案,并从长远考虑及时修补合理规划不足之处。 二、策略 1. 应用林业科技 随着科技的进步,林业科技不断改进升级,这使得我们的绿化造林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今,通过遥感、GIS、GPS等技术,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地形地貌和土壤水分条件,实现了绿化造林规划的科学和精确。同时,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还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2. 激励社会参与 要鼓励社会越来越积极的参与绿化造林,这可借助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自身中介机构实行。政府、社区加大补贴、奖励力度,企业可以采取名义上赞助、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进来。同时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绿化造林行动,以此激发社区的责任担当和爱护环境的情感。 3. 加强监督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农林经济管理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农林经济管理也不例外。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农林经济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生产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工程技术在农林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工程技术在农林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农林经济管理中 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代替人力劳动,完成繁重的农田耕作和收割工作。而在林业经济管理中,使用先进的伐木机械可以提高木材的采伐效率,减少人力投入。这些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其次,工程技术在农林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改善生产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中 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生产环境。而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在林业经济管理中,使用先进的林业机械可以减少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环境,为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工程技术在农林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林经济 管理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农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至关重要。而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精确施肥和灌溉,减少肥料和水源的浪费。在林业经济管理中,使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可以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些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林业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研究

林业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研究 作者:曾婷 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10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林业行业发展较快,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林业资源开采向生态环境修复的现代化林业建设迈进,保护了现代林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平衡。但由于目前林业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肆无忌惮的开采和利用,忽视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没有做好,降低了林业的发展水平,破坏了林业生态平衡。因此,需要解决当前的林业安全发展问题,就需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入手,建立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 1 运用景观生态学管理规划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1.1林业建设中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林业行业建设逐渐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向环境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发展,改善了林业的生态环境,推动了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生产中,却没有将效益增长作为林业建设的目标,而是注重了数量的增长,使得系统的规划缺少了长远性,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为林业后期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因此,在规划建设中提出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生态的角度来规划林业建设结构,稳定健康、安全的林业发展格局。 1.2现代林业规划必须具备的途径 在现代林业规划建设中更多的是采用了填空的方式来进行布局设计,当前林业中按照工程的项目类型进行管理和分类,并设定了发展模式。按照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土地利用难易程度和林业用地布局来划分工程的类型。在建设中利用也使用了混交、集中连片和适地适树的种植模式,但整体而言,这种规划模式较为单一,规划中就忽视了小班之间、小班和林班之间以及林班和林班之间的土地类型等,忽视了农地、居民用地、水利用地和草地之间的关系等,很难把握整体的布局和建设结构。因此,在规划建设中容易出现一些规划和布局上的关系问题,影响林业建设的发展。 1.3景观生态学是处理林业规划中问题的系统科学 林业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有:①林业用地相对来说较为贫瘠,土壤成分较差;②林业用地分布在畜牧业用地、农业和水利用地、居民居住点之间,区域较为分散,不利于管理和发展,布局较为零散。 2 景观生态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