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

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
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

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邓纯考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共检索中国期刊网及人大天网全文检索及互联网资料72篇论文,此外专著12本,试图把“反思”建立在深层文本对话与真实语义分析上。

一、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反思一:人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名称及意义认识仍然存在歧义

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外来词,本身具有不可翻译性,因此产生歧义是难免的。关于名称的争论有:港台的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丁念金的校本课程发展,其他如学校中心课程规划、学校中心课程革新等等。我国目前基本认可“校本课程开发”这种说法。

关于意义理解不同所产生的歧义主要有这么几个:

⒈校本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发展、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或其他名称?

⒉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校本的课程开发?

⒊能否以“校本课程”一词来替代“校本课程开发”?

⒋校本课程还是学校课程?

⒌校本课程实施还是与校本课程开发?等等。

一方面“真理越辩越明”,但另一方面如果对话者只把自己各自不同的理解注入同一概念,不建立同一对话平台,没有对话的共同假定前提,难免会出现“你说你话,我说我话”的现象,不利于学者间交流与学科建设。

反思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资源研究薄弱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所查阅文献资料中,只有吴刚平①、刘电芝②、徐继存③、傅建明④等少数学者论及课程资源。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但还没有进行专题研究。在实践性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中往往提到了课程资源,却没有论及课程资源是从哪儿获得的,仿佛课程资源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的,关于教师、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论述是十分有见地的,但有关研究者更是寥若晨星。课程资源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可能与否的最现实条件,应该放在校本课程开发条件的第一位。在条件性课程资源相对劣势的情境下,要把重点放在政策性资源开发,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构建丰富多彩的、因地制宜的“校本”课程资源网。

反思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有知识浅化、活动化的趋势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知识与经验的局限,课程资源的限制,以及盲目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校本课程开发出现简单化和互相模仿的倾向:“第一课‘小猫叫,小狗跳’,全国小猫一起叫,小狗一起跳”⑤,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需要(很难说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的成长应该需要什么),校本课程开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需要(很难说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的成长应该需要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出现了过分重视活动的倾向,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窄化为活动课,只有活动,没有学习内容。

反思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过高,尤其是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要求显得过高

查72篇文献资料,有27篇提到“教师即研究者”。很多作者忽视了Stenhouse的提法是针对英国教师而言的,英国历史上是自主型课程国家,教育即研究者有他的土壤和生长空间。但我国历史上是集权型课程国家,教师长期作为教学工具,是受课程辖制的。今天提出给教师赋权增能,一步到位,教师马上就可以基于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自然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果考虑到应试教育的机制与取向仍然是广大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教师即研究者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有学者还提出了师本课程开发,然后在师本课程开发和国本课程开发两者之间“执其两端而叩之”,取得校本课程开发的证据。但事实上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过,深知基础教育教师工作繁重,姑且不说开发课程所需要的信息、理论、技术、财力、物力和激励机制,只是时间,师本课程开发也是几近不可能。社会只知给学生减负,反而给教师加压,对这个悖论,许多学者却缺乏认识。

二、对研究本身的反思

反思一: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单一

从研究方法看,基本上是运用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自上而下地去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由此得出“成功”的经验与理论。缺乏真正自下而上地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的方法、能力与研究实验。从研究视角看,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视角过分城市中心取

向,用城市人的心态去观照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从农村视角的校本课程开发寥若晨星。第二,目前研究基本上从课程权力,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教师专业发展等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跳出教育学、课程论的窠臼,缺乏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

反思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及实践的偏问

在所收集的72篇论文及12本专著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城市中心”为价值取向的,虽然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具有一定普适性。由于课程学者和专家长期生活在城市和高等院校,对农村缺乏了解,存在潜在的城市取向的“前见”、“偏见”,习惯于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城市学校,以城市学校的现状和价值取向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城市学校的发展和对策研究为指归。在关于校本开发的实际范例中,上海大同中学、深圳罗湖小学、南师大附中、南京市金陵中学等等,都是城市重点学校,它们的学校特性与学校价值取向与普通农村中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距。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较为成功的典范,原国家教委认为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典范。但是应该要指出的是,首先锡山高级中学事实上已经城市化了(教师已基本达到现代化),其次把它作为典范,对农村学校来说,不得不考虑有把校本课程开发理想化和目标拔高之嫌。朱慕菊指出“课程改革实验区要成为课程改革的母机”⑥。“先实验后推广”的确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但是实验区的选择是值得斟酌的。农村是课程改革最广阔的天地,选取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中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点,对广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能具有更大的启示、借鉴与推广意义。学术界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不够,总是看到成功的城市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例,或者说喜欢看到成功的实例,而对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了解不多、关注不够。农村学校被有意无意地漠视。笔者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相关Internet网站,发现关于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论文寥寥无几,只查到极少数几篇篇幅较短且针对性不十分强的文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农村学校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反思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成熟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鲜有人作过研究和调查,大部分学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假设: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当然也包括农村在内。比如崔允漷等最近做的一个调研报告(《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他的结论是90%的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76.6%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校本课程开发。有60%的教师积极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⑦相反的观点比如张永宜认为,普通高中开发校本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山西省),在他统计的学校教师当中,知道校本课程开发含义的有48%,有意向开发校本课程并任教的仅19.6%。⑧而一般来说高中的课程开发条件比初中、小学要好一些。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广大学校情境是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高中、初中、小学,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等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条件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践研究来做出回答。

反思四:本土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在哪里

有人认为,当代中国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课程理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的课程理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⑨。中国课程理论沦为西方课程理论的解释学和注释学,导致中国课程理论“失语”。个别课程标准直接从外国文献中翻译过来,不利于操作者消化。或被称之为“误读”和“实用主义”。这些固然是激进的说法,但却也不无道理。许多学者已看到了这一点,正在构建中国自己的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专业术语也正被注人中国特有的课程文化。“借我一双慧眼”和“拿来主义”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是吸取人类文明先进产品的必要条件,但只有基于本土的大脑和文化,才能构建真正本土的理论。

注释:

①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②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③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年第2期。

④傅建明:《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⑤欧用生:《从综合活动课程谈台湾课程统整的趋势》,《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⑥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⑦崔允漷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5期。

⑧张水宜:《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6期。

⑨张灵芝:《试析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现象》,《教育理论实践》,2002年第4期。

2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五年级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五年级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我们;一、首先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方面:;(一)工作思路;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二)主要工作;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认真学习相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富强学校 2013.5 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收到一定的实效。现将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首先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方面: (一)工作思路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落实校本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制定计划,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主要工作

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 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过学习,认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依据;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知晓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意义。进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我校认真研究,转变观念,挑选精英、骨干人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立了以姜校长为组长,以刘校长、冯主任为副组长的研发小组。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于是,我校适时结合实际,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人员认真研究,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我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学校的各种设施建设日渐改进,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各类教师人才俱全。从学生角度看,有特长的学生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于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经过认真考察,精心研究,最后确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内容为艺体类的课程有:葫芦丝、巴乌、剪纸、乒乓球、速滑,学生德育、安全方面有:学生安全常识、团结友爱教育学生对这些校本课程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语文校本课程总结

语文校本课程总结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陆美兆烈日炎炎,一学期又临近收尾,现将语文校本实施工作总结如下,主要是浅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加大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与使用力度,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丰富的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功底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要义。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首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美丽的自然风光、无数的名胜古迹、多彩的民俗风情,即时性的国内外重要事件,丰富的学生生活……凡是现实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努力挖掘、开发利用好校内的、当地的、当时的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入到语文教育教学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用语文的能力。 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歌接力赛、读书成果展示会、故事会、才艺大比拼、“记者站”、创办期刊、开展“走近大师”、“走进博物馆”等系列活动以及专题研究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与人交流合作中,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获取信息,学习恰当的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主题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可以采用横向拓宽的方式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持续研发,从而形成可供选择的系列课程。 主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采取针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深入学习与发展。 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以语文教科书为基点向外辐射形成的系列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而开发出来的。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本

Clarify the implementation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make the plan unified, the action coordinated and the process orderly.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编号:FS-DY-20553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透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用心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的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潜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实现目标多元资料宽泛,用心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潜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透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料 1、基础性课程: 《‘五个一’养成教育》、《古诗词鉴赏》、《智力数学》等。 2、丰富性课程: 《语文实践》、《数字与生活》、《数字日记》、《好词佳句》、《法在身边》、《化学与健康》、《探索自然》等。 3、发展性课程: 根据本校实际状况,用心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角、舞蹈、绘画、书法、版报、广播、写作等。 四、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取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透过超多的创造性劳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汇报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_______##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汇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发适合地方实际与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育人理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支柱。为了更好的挖掘地方资源,通过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经验和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校本课程建设认识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的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准确把握其内涵,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知晓其理念,明白其做法。通过广泛宣传学习,全校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要依据学生个体需要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建设要求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从而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扩

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主权,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提高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展培训,营造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 (一)建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建立一支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渠道顺畅的重要因素。为此,领导小组,并要求各教研组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随着人员的变动,现在我校重新调整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孙广树校长,汪振华、密其龙为副组长,汤晓、张国华、李宝银为成员,部分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具体指导各个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具体操作运用和修订教材,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领导小组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顺畅、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二)开展师资培训,提高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实施者,教师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只有开展好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有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校本课程培训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做了以下工作: 1.理论学习。课程开发小组筛选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各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以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校本学科组的教师们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等文件,要求各教研组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影视作品赏析校本课程总结 附:课程说明 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教育部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近来报刊杂志上抨击影视网络冲击教学的文章不少,然而我认为就影视网络对语文学习而言,的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1]首先,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其次,影视网络的综合性和交互性有利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拓展。第三,影视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化有利于教学时空的拓展。第四,影视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更重要的是影视网络的直观性教育性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课程设计背景 现实依据: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2]运用影视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文字和影视两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影视的许多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学情分析: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学生不喜欢看外国小说,却喜欢看外国电影;不喜欢读古诗文,却喜欢看古装片和历史记录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影视选修课。将影视文学引进教育,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 二、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图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王保柱,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王宙红、翠珍,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郭星、艳、康、君、焦玲燕、喜、静、王首艳、艳云、屈变玲、立波、郝丽红。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讨会心得

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讨会心得 李占峰 4月12日到14日,我们来自泰安市各县市区教研室和重点学校的十人,在市教研室郑书记带领下,在青岛市参加了全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讨会,会期虽然不长,但议程安排得却很紧凑。一天半的会议中,我们不仅聆听了先进学校的七位校长和华东师大教材与课程研究中心吴刚平教授的精彩经验报告,还实地观摩了青岛二十六中的精彩活动课堂,可谓收获颇丰。现将会议学习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七位校长的典型经验介绍让人颇受启发。 第一天上午的主要内容是听取领导讲话和典型学校经验介绍,其中,青岛市普教教研室王旭昌主任对青岛市的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所 作的汇报可谓内容丰富,很富概括性,使人对青岛市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了一个整体的、比较清楚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和他们的差距。接下来,省教研室从全省范围内选出了七所在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最有特色的学校,让他们在本次研讨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这些学校虽然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都能结合自己本校、本地的文化特色,尽量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校本化”和“地域化”。 例如第一个介绍经验的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他们的“构建四模块课程体系,打造阳光课程文化”就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们制定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德育与实践课程主题化”的课程建设方案,构建了促进师生共享、共创、共成长的生态课

程体系。他们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围绕学校“乐学、善思、尚美、能群”的培养目标,分别开发出了“博学、博约、博雅、博大”四个选修课程模块,共开发了曲艺、吕剧、剪纸、陶艺、跆拳道、篮球、机器人、棋牌、神州风俗、朗诵、英语剧场等38门43个班的选修课程,涉及艺体、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可谓内容丰富、特色突出。 青岛市47中的“顶层设计、系统实施…成就梦想?课程体系”同样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们以成就师生梦想为顶层目标,教育学生要拥有梦想,勇担责任,不断超越自我(学校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自信、自主、自立、自强(校训)的品格;在和谐自主、追求卓越(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大氛围中,培养拥有自信个性,自主人格,自立品质,自强精神的“四自”品质中学生,最终成就师生的梦想。为此,他们开发了4大类13个模块80余门课程,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校文化浸润学生“四自”品质。例如,他们开发的“实用论辩艺术”“趣味多米诺”“英语电影欣赏”“心灵成长沙龙”和“器乐演奏”等课程,都深受学生欢迎。 曲阜市实验学校的“凸显人文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样也给人以鲜明印象。他们学校针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推出的“五百工程”比较有自己的特色,所谓“五百”是指《百诗》、《百联》、《百歌》、《论语百则》、《名言百句》,而且其《论语百则》和《百诗百联》还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向社会推广。同时,他们学校的校报《实验中学》和文学社报《北辰文学》也被作为校本课程的文本,最为难得的是

地方校本课教学反思总结(2020)

地方校本课教学反思总结(2020) 反思一: 在备每节课之前应该想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首先就应该想到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才能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反思二: 充分开发和利用书本以外的教学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地方课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要用到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感受最深的

是: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资源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报刊、课外书籍也能提供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上课时,我不但让学生从课外书、报纸杂志中收集资料,我自己也经常从这些“资源库”中搜寻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反思三: 如何使用教材。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我们高兴地看到,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操作性很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材编写的越来越好了,但在执教过程中,如果我们毫无创意可言,仍

然在“教数科书”,那就背离了课改精神,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材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呢?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改组,使教材为我所用。我们常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句话,试想想,如果我们教师連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这种意识都没有,还坚持數材有啥就讲啥,那还怎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呢?就地方课以来,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让学生喜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东港六中

东港六中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工作职能,主要职能是审议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同时负责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审核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3、课程研发小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业务工作。 二、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1、审议制度 ①学校全体教师均有权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在学校进行动员与培训后,可以自主申报。 ②教师在接受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和《课程纲要》等相关资料上交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会审。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评审后,决定开发科目及实施的人员。 2、管理、监控、督导制度

①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凡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处及教研组的指导下,针对自己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际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组织集体交流、互相借鉴;学期末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②教导处每学期要安排专题督导,监控、指导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③每学期必检查项目有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评价成绩、学生满意率等。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照教学常规进行教学。 3、激励制度 ①有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未考核之中。 ②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 ③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 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④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4. 经费保障制度 ①学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专用教室的建设,添置教师用书,合理配置教学设备。 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需使用的费用有权申报(写书面使用申请)。得到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的审核批准后,必须专项使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

校本课程诵读的实践与反思

校本课程——诵读实践与反思 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强大引擎,鲜明的文化性格,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可成为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我校大力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校本课程建设。 一、营造诵读氛围,创设诵读环境 首先,我们打造了“百米文化墙”和“经典走廊”,将古诗文中的经典诗文、书法作品、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图片等隽刻在墙上或挂在画框中,在绿树的掩映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警句琳琅满目,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每天大课间和中午诵读时间,全体师生在优美的古典音乐萦绕中大声整齐诵读,与经典对话,和圣贤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以宁静和舒畅。我们还提倡“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让班级诗意盎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包括“精彩每一天,诵读每一天”;“与经典同行”“我来读经典”等。学生在诗化环境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亲近经典。 其次,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亲子诵读等展示师生诵读成果,交流师生感受,共享诵读带来的心灵愉悦,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 再则,号召家长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们要求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经典诗词背诵给家长听,家长评出等级(作为学生评“诵读之星”的条件之一),并教自己的家长读经典,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我与父母读经典”活动,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在学校举办的“童声诗韵,做阳光少年”经典诵读活动中,由学生和家长一起演出的亲自诵读节目受到师生的好评,不仅展示了父母与孩子诵读的成果、收获,更在家长与孩子心与心的交融中体味生命本质的芬芳,感受共同成长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校诵读活动的开展和和谐家庭建设。 二、开展活动整体推进 学读栏目,时间在每周五晨会课准时播出。或请学生带领大家朗诵,或播放著名主持人的朗诵古诗磁带,或介绍著名诗人的奇闻逸事,让学生耳闻目睹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欣赏中得到情感陶冶。每学期评选一次“诵读之星”,人人参与,不限制名额,只要达到规定要求,均可以成为经典诵读之星,并根据

校本课程水墨画教学反思 张琳琳

校本课程水墨画教学反思 求聪中心小学张琳琳 说到水墨画教学,大家想到的肯定是老师示范,学生临摹,然后点评。但是这样学生大多缺乏创意,看不到童趣,也很难找到特点。儿童天性质朴、纯真。所以在趣味水墨教学上,我没有过多成人的技术套路。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在轻松的课题上,在水墨中“得意忘形”。 在前几堂水墨课,我让孩子自由地去感受水墨,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作画的习惯,这比什么都重要,没有了依赖,他们就自己去感受去创造了。毛笔画出的线条,你努力想让他们一样都不可能,毛笔的特征注定它画出的线是有变化的,稍微变化下节奏,它就会跳舞似的活蹦乱跳。 用笔的提、按,变化出粗细。孩子画得不会均匀,必有粗有细,也不会直,必有弯有曲,也不会行云流水般流畅,必有稚嫩和拙味,这些自然天成的舞蹈的线条,不就是我们要的童趣的雏形吗?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如果一开始就是只限定一种模式,我们就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学生天性原汁原味的美好。 例如,孩子在玩墨色变化的时候,引导他去想象一个场景,孩子说:他画的是透过树林看阳光,带着意境的想象去感受墨韵,笔墨才会控制得恰到好处,不然就会一塌糊涂了,画中的留白是斑驳的阳光,大片的模块是树叶的层次,既然联想到树林,自然就会添加几笔自然苍劲的树枝线条了,没有具象形的限制,表达的就是超越物象的意境,这恰恰是中国画的精神追求。 在上过几堂抽象水墨后,学生慢慢能体会到水墨的变化。我就从抽象走进巨响了,画年画是最能体现水墨韵味的题材,讲究精致的笔墨意趣和严谨的章法布局,在中国画里是比较成熟的题材。 这时候选择适合孩子的欣赏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大山人,齐白石都是非常适合的。八大山人的作品随性挥洒,笔墨简洁丰厚。而齐白石的作品贴近生活都是孩子所熟悉的一草一木。解读当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让孩子感受更加丰富多彩的崭新的花鸟画形式语言。 起初学习水墨画的孩子一般都经历过儿童画的训练儿童画学习期的造型习惯和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水墨画的学习。这时候你就能看出,一般绘画基础比较好的同学,那么水墨也会更快上手些。

校本课程管理措施教学内容

响水中心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校本课程管理措施 公主岭市响水镇中心小学校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5、实效性原则:以师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及责任人

通过教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题及内容,申报学校领导小组审定,学校再根据申报内容,进行归类统计,明确责任人。校本教材应为资料包形式,以活动形式为主,力争编写为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5、挖掘社区资源。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意愿。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修订版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 施工作总结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 邵原二中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将我校建设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我校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必须充分考虑到适应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充分发挥的需要;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有利于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一)、学校课程类型多元化,课程结构多层化。从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建设和完善学校创造教育课程、艺体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合唱队、舞

蹈队、篮球队)、主题节日课程(教师节、国庆节、清明节、端节节)和学校三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教育、养成教育)等。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行、人格、习惯形成和发展的经历,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构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和实践体验型课程体系。 (二)、通过课程设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优秀二中人。 (三)、通过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修养良好、业务能力精湛、具有“奉献、智慧、求实、创新”精神,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三、我校校本课程制定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自主开发的课程。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先让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再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这样一来,课程开设与学生选课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二)、多样性的原则。校本课程应该是多样性的,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应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向标准教材看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