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分析叶婷靳伊徐娟陈娟童海燕王锐王媛媛张方方郑艳李欣何珊李彩(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的使用对我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农药的种类、特性和危害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并做了简要的分析,对农药污染提出了一定的防治措施。通过

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使其发挥最大

的作用,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农药环境影响分析

1引言:

农药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消除杂草、消灭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它在农牧业的生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从不使用农药的自然农业发展到使用农药的现代农业,农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农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大量有毒物质进入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体内,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造成了生物体内的残留,造成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大大超标和各种疾病增多等等的农药公害问题,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破坏农业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农药概述:

2.1农药的地位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对解决粮食问题具有可磨灭的贡献,自农药应用与农药生产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2.2 农药介绍

农药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会对特定环境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变化起某种冲击作用,同时又是一种化学活性物质,能够同环境中的某些其他物质或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或在特定环境中扩散分布,最终也表现为对生物的影响.它的使用尤其成为防治植物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

2.3 农药的发展

作为农药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从20世纪40年代来划分.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以天然药物以及无机化合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人们曾使用的天然农药有硫磺,含砷矿物和防虫植物如嘉草、干艾、附于、莽草、牧鞠等,到后来烟草,除虫菊和鱼藤三种植物先后被加工成农药使用,尤其是除虫菊后来作为先导化合物对人工合成拟除虫菊脂类农药起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有机合成农药,它们具有类型多、药效高、对作物安全,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无机农药因无法与之竞争而用量锐减,农药进入了有机合成时代[12].

2.4 农药特性及分类

相对于其他防治措施( 如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等),农药具有高效、速效、经济、适应性广等特点.迄今在农业生产控制有害生物的

各项措施中化学农药防治仍占主要地位按照农药的主要防治对象、作用方式、来源和化学结构可以将农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图[13]

2.5 农药危害及残留

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同时,由于其品种和用量的不断增加,致使农药在食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问题、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残毒造成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农药残留量的多少与农药种类、环境因素及农药的使用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挥发性强的,易受光、热、氧气及在植物体内土壤中易分解的农药在农产品中残留量低反之就高;高温、高湿、强日照、刮风、多雨等天气条件下农药挥发分解增强,农药残留量就较低;施药量越大,浓度越高,次数越多,残留量就越高.

3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3.1农药使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从农业的角度出发,它是地球陆地

表面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但是根据各地调查表明,近些年来,大量农药的使用使土壤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应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后,经迁移转化残留于土壤及农作物中,构成潜在的危害。不仅寄主植物本身吸附大量农药,而且通过渗透进入植物内部,造成农药残留严重,进而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尤其是蔬菜残留农药。土壤污染不仅影响粮食生产,其污染物往往还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的健康。

农田使用农药后昆虫遭受杀灭,使许多鸟类失去食物源,导致种群衰亡,迁移而严重危及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也遭到严重破坏。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包括各种农药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病理相联系的各方面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的影响。杀虫剂和除草剂过量使用能够消灭土壤微生物或抑制其活动。农药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中酶的活性,营养物质的转化,改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速率、速度,使土地持续生产力下降。[4] 经大量科研表明,土壤中的物质永远处于运动状态,所谓物质迁移就是元素在土壤中的转移和再分配,这就是导致物质的分散或集中的原因。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农药在土壤中以蒸汽的和非蒸汽的形式进行迁移,主要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两个过程。土壤溶液中农药沉积物可以随水迁移至地面水体,如果继续向下层移动即可能进入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以蒸汽的形式扩散进而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

农药进入生物环境后,与其中的生物及其生境发生相互作用,进入生物体的农药残留随食物链流动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态效应,如生物多样性减少、食物链变短、食物网简化、稳定性降低等效应,不仅如此,还可通过食物链污染人类的食品,间接的危害人体健康!

3.2农药使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环遭到严重污染,大自然反馈给人类的信息━水体逐步恶化,已经超过其本身的净化能力。笔者从农药对水体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加以分析,结合现代社会遭到农药的侵袭,得出:只有通过合里施用农药,才能保护水环境,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

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逐渐下降,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农药的泛滥使用。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农药如洪水猛兽侵袭了中国,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水体首当其冲。从物理因素来看,在农药中NP的影响下,水体富营养化,进而使水体的外观﹑颜色﹑气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是耗氧微生物与水中生物竟氧,结果使得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从化学因素来考虑,农药以不同方式进入水体后,势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水体的pH或高或低,延长了水体自净过程,使之难以恢复。

3.3农药使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喷洒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漂浮物农作物表面积和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以及农药厂“三废”的(即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污染严重,有资料报道,某些农

药厂排出的有害气体给周围的蔬菜田造成了严重污染,蔬菜表现叶片皱缩、果实畸形坚硬。除此之外环境介质中(如农作物、水体、与土壤等)残留农药的挥发,也是造成农药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大气中的农药微粒将随着大气的运动而扩散,从而使大气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有的甚至可以飘移到很远的地方,致使未曾使用农药的地方也出现农药残留物。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与范围,主要取决于施用农药的性质、施用量、施药方法以及施药地区的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2]通常大气中的农药含量很低,但在局部地区的空气中农药含量很大,其原因为:一方面是由于不合理地施用农药,致使大气中的农药随风漂移,造成对周围敏感生物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农药生产车间农药污染现象严重,局部农药浓度较高,严重超标。

3.4农药使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分析: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大量使用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农药主要通过污染食品,饮水和空气最终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4.1 急性中毒

有的农药毒性很大,像1605、甲胺磷等一些毒性较高的有机磷农药,短期内摄人一定量便引起急性反应,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神志不清、瞳孔缩小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会引起死亡。

3.4.2 慢性中毒

连续接触、吸人或食用较小量的(低于急性中毒剂量)农药,它们在人体组织内逐步蓄积,将引起慢性中毒,患者将出现头晕、头痛、

乏力、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多汗等症状。慢性中毒起病缓慢,持续期长,涉及面广,影响人数多,因此,慢性农药中毒更值得重视。如:在加拿大的因内特,由于食用杀虫剂污染的鱼类及猎物,致使儿童和婴儿表现出免疫缺陷症,他们的耳膜炎和脑膜炎发病率是美国儿童的30倍。[8]

3.4.3 对神经系统的彩响

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特征。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将抑制人体血液中胆碱酷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嗜睡、精神错乱、震颤、语言失常等,同时受神经支配的心脏、支气管、肠、胃等也相继发生异常。

3.4.4 农药的三致性

三致性即指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的三致性问题早就被提出并己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大量研究是在短期内大剂量下获得的,并不能真正代表环境中的农药在低浓度和长时期接触人体的效应,但具有三致性的农药毕竟对人类健康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研究表明,内吸磷、二嗓农、西维因有致畸作用,杀虫胖、杀草强、轻乙基脱与灭草隆有致癌作用,滴滴涕、敌百虫、敌敌畏,乐果有致突变作用。[2]农药除了对人体的上述危害之外,还对人类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如胚胎发育障碍,子代发育不良或死亡等。

4对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4.1完善法规管理加强执法力度

加快农药污染控制的立法工作,在国家现有的环保、农业法规基础

上,尽快出台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制定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标准,即使修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建立农药和农产品的监管体系,严格禁止农药的违规使用.

4.2淘汰高毒农药发展绿色化学农药

今后化学农药发展的方向是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其特点是:(1)超高效 ,药剂量少而见效快;(2)高选择性,仅对特定有害生物起作用;(3)无公害,无毒或低毒且能迅速降解.

4.3提高测报水平合理选用农药

重视对新的虫害发生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密切关注害虫发生趋势动态,及时准确发布害虫发生趋势短期预报.根据对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针对有害生物的生育、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及其薄弱时段,抓住防虫的有利时机,适时对症下药,选择高效、安全生物活性高的新型农药,以提高防效.

4.4组织实施综防技术应用推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实施从选用良种、健康栽培、改制到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新农药、新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4.5修复和预防并用

一是通过调整作物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而达到修复目的;二是选择一些污染物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污染物,然后集中处理,或利用微生物吸附积累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区域环境. [1]

4.6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公众意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

农民对农药知识和植保技术的缺乏,以及对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农药危害的主要原因.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作到科学用药.[1]此外,我们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严格按照各类农药的使用要求去做,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以利己利人.[2]

5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使用农药也是一样。农药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对于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无庸置疑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然而,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更多的是由于人们使用农药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所以,农药污染的防治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农药使用者的技术培训,改善施药器械提高施药水平,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组织实施综合防治技术,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最大限度发挥农药的作用,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叶峰,兰大和.论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J]. 引进与咨询2001(4):17-20.

[2]阎秀花,李玉珍.农药污染与人体健康[J].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1):45-47.

[3]谭亚军,李少南,孙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J].PESICIDES .2003,42(12):12-14.

[4]肉孜-买买提.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164-168.

[5]徐晓新,罗金水,李发林等.土壤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修复[J].福建热作科技.2004,29(4):35-38.

[6]高艳卫.农药残留及其环境污染分析研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4):130-131.

[7]冯雨峰 ,间振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增:134-136.

[8]邹喜乐.论农药对环境的危害[J].湖南农机.2007.44-47.

[9]杨仁斌,刘毅华,邱建霞等.农药在水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01):96-100.

[10]张鑫,叶非..农药与生态环境安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716-720.

[11]周晓宁.农药对环境影响的现状及其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14(10):182-183

[12] K.A.Hassal.The Chemistry of Pesticides.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 999:22-45

[13] National Pesticide Survey:Update and Summary of PhaseⅡResults.Office of Water& Office o f Pesticides and Toxic Substances,United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0300923.html,-EPA,1999

农药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药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甘肃正宁三中张勋745305 人们应用无机药物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已有2000年,但从上世纪40年代兴起的以DDT为代表的有机合成农药虽在农业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却对地理环境负面效应日益突显,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药污染已遍布全球,喜马拉雅山顶的雪、太平洋深海的水、北极的白熊和南极的企鹅等均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 一、农药对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中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了污染,直接危害生物的正常生长。 1、对大气污染 农业病虫害防治时农药施用方式多样,其中以飞机喷洒农药危害最大。粉状及挥发性强的农药可被大气中微小灰尘吸附而漂浮在空气中,人及动物在呼吸过程中就会把这些被农药污染的空气吸入体内,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曾在美国大平原使用的农药可经过大气环流途经到达南极洲(含农药粉尘随东北信风到达赤道地区,又随赤道气流上升并向南移动,随副热带气流下沉并随中纬西风带向南移动,最后在南极上空随气流下沉而沉降)。 2、对水体污染 大气中残留的农药或土壤中可溶性液态农药最终通过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污染,扰乱了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积累较多时,就会影响动物体各种代谢而造成中毒死亡。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平原使用了的农药随流水进入墨西哥湾,又伴随洋流运动到达南极附近被海洋中水生生物吸收,最后在企鹅体内毒素累积。 3、对土壤污染 在田间喷洒有机合成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有些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化学性状很稳定,不易挥发分解,在土壤中累积而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农药中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在全世界每年达2000万吨以上,其中有机氯类欧美诸多国家禁用而发展中的国家仍在大量应用。如DDT 喷施后残留量达65%,10年后才能分解完,林丹需六年时间,这些残留量大的在土壤中对植物及益虫是有毒害的。 二、农药污染严重危害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 1、农药在食物链中的浓缩 有机氯类农药有一个极其有害的特性即易溶于脂肪,能通过食物网与食物链在动物体内富集,一旦它进入环境被动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由低级向高级传递,造成农药在生物体内积累与浓缩。属于金字塔尖端高等动物因农药高度富集而受害。例如,被DDT污染的土壤中蚯蚓体内积累含量高于土壤4.86倍。在广大农村对烟草、棉花、果树等作物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时,危害了生活在土壤中或空气中害虫的天敌,如猫头鹰、啄木鸟等很多益鸟现存很少,其主要原因是直接由于农药中毒而死亡或农药在食物链中高度浓缩而引起中毒。 2、农药在植物性食品中残留 喷洒在植物上的农药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挥发掉,而大部分直入土壤后由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造成农药残留,吸收力强的有胡萝卜、甜菜、花生、黄瓜、大豆、马铃薯、菠菜、草苺等。农药还随牧草、饲料、农作物在家禽家畜体内残留使蛋、奶、肉产品中出现毒素累积。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摘要: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非常广泛,农药的使用对防治病虫害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大规模农药的使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完全放弃农药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关键在于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农药的污染因此受到极大重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农药措施 一、我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农药与环境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喷洒、挥发扩散、药具清洗、雨淋冲刷等途径进入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敏感物种的减少与消失、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1、农药对空气的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喷洒

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飘浮物和来自农作物表面、土壤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也是农药污染大气的原因之一。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和土壤中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及农药厂废水排放进入水体。水体产生农药污染,最终影响到其他生物。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物的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①直接的施用;②通过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③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和降尘落到地面进入土壤。 4、农药的毒性。 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化学农药可能导致人和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因突变。 5、农药还能对水生生物、飞禽、动物和植物等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农药环境保护措施 (一)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类型。生物农药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对人畜无毒、

2020中考《生物》各章节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020中考《生物》各章节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空气等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 圈内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1)捕食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合作关系:例如蜜蜂大“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竞争关系:例如到田里的杂草和水稻 (4)寄生关系: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 (5)共生关系:例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二、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 论(6)表达和交流 2、设计对照实验: 在研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所实行的除了 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3、变量: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都应相同。 4、对照组和实验组:

一般来说,对照组要确保实验对象的某种生命活动正常实行,满足实验对象所需要的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则缺少一个适宜的条件(接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方法步骤: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取10只鼠妇放在铁盘中央。然后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4、注意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光 (2)本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无光的一侧;实验组是有光的一侧。 (3)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采用对照实验,可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4)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用一只? 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5)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所用鼠妇的数量越多,实验的难度也就越大。 (6)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平均值?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调查报告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调查报告 大一已过去大半个学年,基于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了解和拓展,我们小组成员做了有关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时间为五月六号到五月五月十号,以网上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展开。经过统计,本次调查问卷在网上共有68人回答,走访了40人,即共有108人作答;问卷内容涉及同学们对农药的了解,使用情况,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主要是以单选和自行回答的形式提问。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同学们对农药的了解,农药的运用方向和前景;另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农药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和增强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一农药的使用现状 在我国农药的使用中,70%的为杀虫剂,杀虫剂中70%的为有机磷类杀虫 剂。而在我国生产使用的有机磷农药中,70%为剧毒和高毒类,而且很多是禁 止在蔬菜作物上使用的。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使用的600余吨农药,实 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逸散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中国大陆是最 大污染源。 二同学对农药的了解:除杂草和害虫的化学产品 通过对同学关于“请问你对农药的历史了解多少”“请问你所学过的知识有关于农药及农产品方面的吗”等问题的回答的分析,同学在未学习本专业之前,对农药的了解止步于除杂草和害虫。 但事实上,农药广义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 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 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 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 节植物生长、除草等药剂。 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此 外,还有昆虫激素。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 剂、乳油、浓乳剂、乳膏、糊剂、胶体剂、熏烟剂、熏蒸剂、烟雾剂、油剂、 颗粒剂和微粒剂等。大多数是液体或固体,少数是气体。农药:是指用于预防、 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 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 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常见的农药如:敌敌畏、滴滴涕、神农丹等。 三农药的使用方向和前景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同学们对于农业方向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疑惑,那 么对于农药的前景也不是抱特别大的希望,尤其是大家都在倡导绿色食品,但 绿色并不代表停止使用农药,反而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大研究和开发新型农药的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知识链接: A复习前面内容:1、生物的特征 2、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为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法指导: 实验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的。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另一类是。 3、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开始的。得出结论后,还需进行。 4、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和来进行。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提出结论

5、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鼠妇通常躲在的环境中。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6、在设计实验时,注意要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______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 7、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还有、、等。 二、合作探究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 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做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盒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盒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5)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6)表达和交流。 三、拓展创新 1.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 A.鱼类的季节洄游 B.仙人掌的叶刺 C.变温动物的冬眠 D.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比较,血液中含的红细胞数目多。与此有关的环境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生态学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题的重点。因为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为将来关注、解决世界性问题所产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生态因素是直接影响生物分布、形态、生理的环境因素,正是本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此部分内容所以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容易把一些间接影响生物的因素,如水域的深度、海拔的高度、纬度的高低等,也当作生态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是通过阳光、温

度、空气、水分等生态因素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此外,生态因素对生物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或有某一因素的主导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3.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对某些内容要组织讨论。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成为难点。 例如,组织学生对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这几种种间关系讨论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使学生的讨论能集中在实质的问题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序地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通过实例讨论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绿色植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蚯蚓与土壤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讨论或介绍全球所面临的五大社会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状。从所在地区谈到全国和全世界;从学生已知的谈到未知的;从过去谈到现在;要抓住我国这五大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例,论述其长远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3.讨论和分析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然后概括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种类。 4.重点讨论或讲述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讲解

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 近20 a来,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世界上农药的使用量显著增加。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在各种环境基质中产生了农药残留。目前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多数河流和湖泊中都有农药残留物的存在。因此,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农药在田间使用后,只有少量停留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中,通过降雨、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环境。农药主要随地表径流由农田向地表水迁移,其流失量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土壤性质、地形、气候、农业措施和农药本身的理化性质。目前这些因素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对农药浓度及农药在整个流域中的综合效应影响尚不明确。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农药对地表水污染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其中美国在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水平、特点和规律及预测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于1991年开始实施国家水质评价计划(National Water-Quality Assessment Program,NAWQA)。该计划提供了一个有关河流、地下水、水生生态系统水质的长期的国家范围内的信息源,旨在在河流、地下水和水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建立长期、持久且能对比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支持国家在水质管理方面的决策。所选择的检测物质主要包括农药、营养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金属物质等。最终将NAWQA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水质在区域和国家范围内如何变化及其变化原因作出解释。USGS指出,NAWQA对美国河流和地下水中农药品种与浓度进行了最全面的评估。NAWQA执行者在1992—2001年间对美国50个州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中农药污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是多方面造成的:为防治水体害虫向水体直接喷洒的农药;空气中飞机喷洒农药时,一部分会落到水中;漂浮于大气中的农药随尘埃或雨水落入水体;农田喷洒的农药,会进入灌溉水中;植物或土壤附着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在河边洗涤施药工具,使农药进入水体;农药生产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污染水体等。 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业生产不管采用哪种施药方法,都会使大量农药进入土壤。如农药拌种播种等是土壤农药污染的直接来源。而喷撒的农药,粉剂(喷粉使用)只有10%落在地表,约有5%—30%的药剂漂浮在空气中,喷雾使用的农药大约80%落入土壤中,并且由于风吹雨淋和重力作用,附着在作物上和空气尘埃的农药还会部分的落在地上,农作物残枝落叶和动物残体中蓄积的农药也转入土壤中,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农药污染,从而危害农业生产。 土壤对农药吸附作用的大小,与土壤特性密切关联,并且农药本身性质也影响着吸附作用。如大多数农药对有机质表面比对矿物质表面有较大的亲和力,易被吸附。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喷洒。一是喷洒农药时药剂微粒漂浮天空中或被漂浮的尘埃所吸附,在气流的作用下,可漂移到数里远的地方;二是喷洒到作物表面的农药被蒸发进入空气中;三是土壤表面的农药向大气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风对干燥土壤的

吹扬、日照高温对污染水体的蒸发等,也可将农药带入空中,造成大气污染。 四、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 农药可以抑制土壤生物活动,特别是在长期施药的情况下,造成土壤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对控制腐生菌和食草性生物的繁殖的捕食者的毒害作用,而由于这些无脊椎动物能从土壤中摄取农药,并在体内富积,使得以这些无脊椎动物为食的动物,将其体内的农药继续累积,以致达到致死或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含量。 使用农药也会对害虫天敌产生伤害,从而削弱了克制害虫自然因素的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造成害虫更加猖獗,不得不增加用药量和施药次数,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如稻田中青蛙是多种害虫的主要天敌,而田中施用甲六粉,2天后未见成蛙,幼蛙和蝌蚪几乎100%死亡,蛙卵也被严重破坏,孵化率仅30%。这无疑破坏了青蛙对害虫的生态控制。

农药安全生产

农药安全生产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农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生产工人的安全,也关系到工厂附近人畜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因此确保安全生产是预防农药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农药企业是小型工厂,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措施和设备,安全生产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问题多而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所述的二方面问题。 1.工厂设计 (1)厂址选择:农药生产厂的厂址选定必须慎重,应做到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危害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同时必须为今后的可能扩大和发展做好准备。厂址选择除必须考虑环保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其他一些问题,如不可邻近居民区、医院、学校、河流或水系,工厂不得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厂址地质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性和渗透性等。 (2)工厂设计和规划农药生产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多项操作技术和程序,因此工厂设计和规划必须科学合理,以确保生产能在良好的安全、卫生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各生产活动要连贯,在各车间或各区域之间应有保持通畅的紧急通道。如果各个生产作业区要分开设置,要设有必要

的隔离墙,污物池也要分开,分开的污物池还应设有围堤,原料、溶剂、半成品和成品也要分区放置。 2.安全操作和劳动保护 (1)安全操作: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与有害物质接触,中毒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确保生产者安全操作。要制定安全生产规则,并列入操作手册,由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严格遵守。对操作手册的执行要定期加以监督和检查,对生产和管理危险品的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生产设备要定期检查、维修和校准,以防事故发生。生产中的各环节都应安装必要的安全性设备和仪器,各生产车间必须有足够的通风换气设备,要有气体、蒸气和粉尘的监测仪器,还必须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工厂险情高发区要设立警戒区。操作工人必须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置,如橡皮手套、口罩、保护服等。 (2)净化技术和废物处理:必须采用适当的净化技术,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排放,特别是要严格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般是有毒的,必须对其进行再循环回收和处理。不能再回收的废物,必须用法律手段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安全处理,确保最小程度的废物排放,确保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物符合国家的规定和要求。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迹般的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然而,这背后付出太大的代价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1】。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全球环境变异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益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成为关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一大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农村环境;化肥;农药;污染;原因分析;处理对策 [引言]:药、化肥是近百年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类“神奇”物的大量使用,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大量增加了食物产品,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品,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食品短缺问题,全世界为此欢欣鼓舞,用“人类已经战胜了千百年来阴魂不散的饥馑”来赞誉这类神奇之物的功效。然而,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石油时代大量使用这类农用化学品的结果是,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生产了许多不安全的食品,并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健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下面对化肥、农药情况作出分析: 一、我国农用化学品使用状况,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分析 1.化肥的使用情况 我国从1935年起就开始生产化肥,但到1949 年化肥的年产量才达0.6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肥工业飞速发展,1997 年年产量达2911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年产量2074.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表一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变化【2】

农药环境毒性等级

鱼毒性 指农药对鱼类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胚胎毒性及致畸性。在安全评价中,通常只做急性毒性,一般以耐药中浓度(TLm)或致死中浓度(LC50)作为衡量指标。 目前,把农药对鱼的毒性以48小时的LC50值的大小分为三级: 低毒级LC50 >10mg/l(毫克/升) 中毒级LC50 1.0-10.0mg/l 高毒级LC50 0.1<1.0mg/l 剧毒级LC50 0.1< mg/l * 水蚤毒性 水蚤是水生动物中重要的类群,是鱼类的食料,也是水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由于它对农药十分敏感,故常常把农药对其毒性作为评价农药环境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农药对水蚤毒性的分级标准同鱼毒性。 * 藻类毒性 即表明农药对藻类细胞造成损害的能力,表现为对藻类的灭杀和生长抑制作用。其以半数生物受影响的EC50表示。对此,也常常作为评价农药对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分级参考标准为在96小时中EC50的大小。 低毒性EC50>3.0mg/l 中毒性EC503.0-0.3mg/l 高毒性EC50<0.3mg/l * 鸟毒性 即指农药对鸟类生长、繁殖及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及危害。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类,急性毒性多以LD50表示。下表即为我国国家环保局在《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所定对鸟类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的评价标准。 农药对鸟类毒性的分级与评价 LD50 mg/kg 急性毒性蓄积系数蓄积毒性 <15 高毒<1 高度蓄积 15-50 中毒1-3 明显蓄积 3-5 中等蓄积 >150 低毒>5 轻度蓄积 * 对蜜蜂毒性 指农药对蜜蜂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其以LD50或LC50表示。通常把对蜜蜂毒性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三级:

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第14卷第4期广西科学院学报V o l.14,N o.4 1998年11月Jou rnal of Guangx i A cadem y of Sciences N ovem ber1998 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Effects of Pestic ides on Eco-env ironm en t and Coun term ea sures 钟善锦 黄懂宁 Zhong Shan jin H uang Dongn ing (广西环境保护局科技监测处南宁530022) (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22) (D ep t.of Sci2T ech and M on ito ring,Environm en tal(Guangx i In stitude of Environm en tal  P ro tecti on A gency of Guangx i,N ann ing,530022) P ro tecti on,N ann ing,530022)  摘要 简要介绍化学农药的特点、生产及使用现状,阐述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同时提出控制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农药 生态环境 危害 中图法分类号 X503 Abstract T h is paper in troduces b riefly the characteristics,p roducti on and cu rren t app licati on situati on of pesticides,T he effects of peticides on eco2environm en t and coun ter m easu res are disccu 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p esticide,eco2environm en t,har m 农业生产经历漫长的原始农业阶段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基础之上。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农业的现代化是以农药、化肥的高投入为重要手段。但是,现代农业为人类提供丰盛食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性。 1 化学农药生产及使用概况 111 世界农药的生产及使用情况 据统计,目前世界化学农药年产量已超过200万吨,主要农药品种有420种,其中160种杀虫剂和杀螨剂,160种除草剂,50种杀菌剂,其余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驱避剂。年农药总施用量180万吨。 从产品结构看,发达国家由于耕作改制、推广免耕或直播、降低劳动力费用等原因,对除草剂的需求日益增长,致使其农药生产和使用均以除草剂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以杀虫剂为主。 1998205213收稿,1998207206修回。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汇总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农药不是那么可怕,但是,由于农药属于生物活性物质,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去客观分析,农药对环境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比较突出的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们知道,施用农药一般都有明确的防治对象和特定的区域,农药进入环境后,会不断地从施药区向四周扩散,从而导致对环境四周的水资源、大气及生物产生污染和危害。农药施用时药粒的扩散飘移作用,影响邻近环境的安全,如以往稻田使用六六六时,会引起附近茶园污染;使用杀虫双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时,会引起附近桑园的污染;在南极与珠穆朗玛峰冰雪中检出滴滴涕残留,是农田中挥发性农药通过大气层的扩散传递,经长距离运行和沉降的结果。这些农药在环境中的移动属于物理行为。农药在环境中必然有化学表现,它可能发生降解和代谢,而有些极为稳定,不发生任何变化,这些均引起残留性问题,这些问题便涉及到农药的化学行为。农药的降解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大类,在生物酶作用下,农药在动植物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属于生物降解;农药在环境中受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现象,称为非生物降解。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裂解作用等。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降解产物,在一般情况下,降解产物的生物活性与毒性逐渐消失。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总称为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我们称之为农药残毒。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天敌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害虫与天敌(包括天敌昆虫、蛙类、蛇类等)之间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关系。使用农药对天敌与害虫都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残存的害虫仍可依赖作物做食料,重新迅速繁衍起来;而以捕食害虫为生的天敌,在害虫恢复大量繁殖以前,因食料短缺,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在施药后的一段时期,可能发生害虫的再猖獗。 (2)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调节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农药的使用对土壤生物有一定的影响。使用农药后地表几厘米土层内农药浓度一般可达到几毫克/千克,此浓度通常对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影响不大或是短暂的,但施用薰蒸剂和某些药剂时,对一些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的敏感性菌种,如硝化菌、固氮菌、根瘤菌等仍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多数农药在正常用量下对蚯蚓无影响,但一些有机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蚯蚓毒性很大,而且在蚯蚓体内有蓄积作用,在整个食物链中,蚯蚓是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在土壤生物与陆生生物之间起着传递农药的桥梁作用。

农药仓库安全防护措施及环境防治措施说明

仓库安全防护措施及环境防治措施说明 一、明确责任,进行规范化的农药销售管理,对毒性 较大的农药,在销售时必需向购买人说明对人体的危害性,提高需货方注意。 二、仓库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在接触农药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穿外套隔离服,以防止农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三、仓库实行专人负责管理,仓库内严禁吸烟。安全用电。所有电器设备和电线一定要由合格的电工来安装和维修。所有电器必须固定位置,防止车辆、货架移动时碰撞,严防与水解除。 四、仓库安装消防设施,配备防火灭火装置。所有灭火器至少要每年检查和维修一次,要及时更换使用过的灭火器。以防火患,并注意通风。 五、仓库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定期系统地清洁地板和货架。清扫仓库的残留物,过期、报废的农药,不乱扔乱放,统一集中放置在安全不污染环境的地方。 六、农药不慎撒落在公共环境,应及时清扫干净,以防污染环境。 XXX有限公司 2011年月日

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一、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 三、对农药包装废弃物,严禁乱扔不污染水体。农药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采取防漏措施,杜绝二次污染,确保不泄露,不污染。 四、农药仓储严格按照国家危险性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不对水源、土壤造成污染,不危害人畜安全。 XXX有限公司 2011年月日

安全管理制度 一、对部分易燃易爆物品,必须严格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减少灾害损失,保障职工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 二、防火防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三、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采取预防、局限、消火疏散的对策,达到: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消除隐患因素,将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 四、遵守国家危险性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认真做好流通过程中的防火防爆工作。 五、销售区为禁火区,对各种火源严加管理,严禁吸烟、不准使用汽油等挥发性强的可燃液体擦洗设备和衣物、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六、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严格遵守国家公司等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XXX有限公司 2011年月日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教学目标 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

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教学难点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等等。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粉虫生活的资料。 黄粉虫幼虫若干只(至少保证每个实验台上有十只),镊子,大培养皿,麦麸、米糠、树叶等混合而成的食料,玻璃板(或透明本夹),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表,手电筒,实验报告用表,笔.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并思考桔成为枳的原因。 2、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课件展示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请学生推测猜想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农药安全环境应急预案

农药安全环境应急预案 一、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准确地处理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保障区域内农业生 态环境安全,保障“三农”利益,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社会稳 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野生 植物保护法》、《海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省农产品 基地环境管理办法》、《海南省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 案》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区内应对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 作。 1.4 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措施 1.4.1 农药产品破损或泄漏而造成对区域内环境的影响的,应急 小组将立即组织专人负责调查污染源,并采取快速、有效 地措施及时切断污染源。对已被污染的环境,将根据其污 染程度,采取相对应的措施:第一,对于污染范围较大, 且已经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如群众的饮用水等已受污 染,应急小组将立即上报当地环保局,并按照上级单位要 求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第二,污染范围不大, 影响不严重的,应急小组将立即组织人员消除影响,并继 续留意观察被污染区,做到彻底消除污染。 1.4.2 农产品对人畜造成中毒或伤害事件的,应急小组将立即查 明致毒农药产品,并迅速转移中毒人员至医院接受专业治 疗,对于影响较大的事件将做好事件报告及时上报环保局 及农业局,并严格按照指示做好事件后续跟进工作。

1.5 工作原则 1.5.1 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由农业安全环境应急小组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实施, 保证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理。 1.5.2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人员、资 金、设备、物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信息交流与沟 通,实现资源共享。 1.5.3 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建立预警和处理农业环境污染突发 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善 后等环节的紧密衔接,采用科学手段,快速高效处置突发 事件。 1.5.4 加强宣传,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员工及周 边群众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报 告,加强防范。 二、组织领导与工作职责 2.1 领导机构 在当地农业局、环保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业安全环境应急小组 (以下简称“应急小组”)。 2.2 工作职责 负责制定有关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行动方案及其有关规定,决定启动、变更、结束应急预案,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 联系和行动。具体分为: (1) 负责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 (2) 及时收集、报告、反馈应急处置工作进展信息; (3) 组织应急知识的培训和预案的演习; (4) 提出启动、终止应急处置工作建议; (5) 迅速传达指挥部的指令,协调应急队伍开展处置工作; (6) 检查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和应急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2013级许延兰 2015-03-08 【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 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探究的每一个步骤,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或本探究的第一段文字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健问题,教师可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关健步骤。 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和合作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对生命演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圈和栖息地,初步认识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通过学习多彩的生物世界,知道了不同的生物类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但是,学生不知道环境中有哪些因素、通过何种方式影响着生物的生存。本节课就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方面探究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确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认真组织“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这一探究活动,结合自然界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图片,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光、温度、空气、水分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讨论理解光、温度、空气、水分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重点) 3、学会区分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 4、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重视对实验的设计与参与,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高涨,并且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知识,使单调的课堂生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内容,同时学会合作交流,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自主、合作、探究、发现、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分钟) 仔细分析课件上表格,说明:对扬子鳄的性别影响的因素是什么?学生 回答,导入新课并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 用 课件展示:观察环境污染图片你会从图片中读到哪些信息 学生1:生物的生活需要温度学生2:生物的生活需要阳 光 学生3: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补充:(空气、水分、土壤等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喜欢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表意见,认识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环节二】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的各种环境,并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条件。那么,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生物的生存是否有影响呢?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 点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举例,比一比谁的例子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 学生1、韭菜长期遮光就成韭黄; 2、冬天,蛇、青蛙等进行冬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