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论文

环境地质论文
环境地质论文

安顺市西秀区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

学院:明德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境091

学号:092003110694

学生姓名:李淦铭

指导教师:杨根兰

2012年12月22日

①西秀区境属黔中丘原区,地质处于中国著名的川黔径向构造体系,地层为岩溶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特征,山峰、溶洞遍布,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资源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有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良好自然环境。

一、环境地质

境内大地构造处于川黔经向构造体系南部西缘,及南岭复杂构造带北面黔西山字型东翼西侧。以东北——南西向沿黄腊——江平——甘堡——三股水一线为界,西北部以北东——南西的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东南部以南北向的经向构造体系较为发育。西北地区因黔西山字构造体系东翼的延伸,发育北东——西南的断裂褶皱,有果者——水洞逆断层,小屯街逆断层,驿马寨——塘官正断层,大西桥——头铺——幺铺大断层,塘官——大坝向斜层等,多属华夏构造体系。在西南部出现的马头寨向斜、平寨背斜、新场背斜、凤山向斜、赖岩背斜、腊岩向斜、黄连坝背斜等褶皱构造,多为北东——南西平行斜列伸展,属后期地应力复合作用下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北向的经向结构体系分布于境内东南部地区、褶皱多为倒转的向、背斜呈长条形分布,有市梅背斜、下所坝向斜、猛邦倒转背斜、杨武局部倒转向斜、毛粟坡反复倒转背斜、杉木倒转背斜、磨满上苑背斜、山京向斜、烂坝断截倒转背斜及甘堡向斜等平行排列褶皱。在其翼部有延伸较长的走向冲断层,如补董冲断层,甘堡——鸡场冲断层,均向南北走向延伸。东西向的横断层虽然规模不大,但显示清楚。在地质史地壳运动中,不仅受到东西挤压力的作用,也受到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的扭力等联合地应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形迹。

二、地貌特征

1.地质特征

境内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处贵州高原中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的轿子山——跳蹬场一带,海拨1400——1600米左右,中部大部分地区在1300——1400米,东南部在1150——1300米之间。西北部的石人大坡为境内海拨最高点,高度为1694.8米。西南部木厦河出境处为境内海拨最低点,仅为1102.1米,最大相对高差592.7米。

由于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格局及地层出露的状况,构成了境内以溶蚀地貌为主,占84.5%,次为侵蚀地貌。形成岩溶地貌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的特征。

境内属贵州西部高原山地区黔中丘陵盆地,其中山地面积822.1平方公里,占47.8%;丘陵面积728.3平方公里、占42.3%;盆地面积125.7平方公里,占7.3%;水域面积44.3平方公里,占2.6%。按地貌形态分为北部低中山丘峰盆地,中部浅丘槽谷,东部丘陵盆地,老落坡背脊状低山山地,南部低山峰丛。

褶皱与断裂复杂,山多坡陡,岩溶发育、地表水处于深切夹谷之中,山坡多发育成石灰土和岩泥土,出露地层有石灰系、二迭系及三迭系的石灰岩、沙页岩等。境内主要山峰共169座,海拔在1600米——1700米的山峰有:交椅山、崩土山、轿子山、杨长坡山、石人大坡、九龙山、岩窝枝山、营盘大山、跳花坡山、牛角厂山、金银山等11座。海拔在1500——1599.9米的山峰有:麻南塘山、老虎洞山、大偏坡山、高坡地山、犁头坡山、奶子山、尖坡山、严家坡山、椅子山、观音山、孙家大坡山、小屯山、野狗大坡山、营盘山、鸭子洞山、白水大坡山、杨柳井山、歪头山、青山岭、雷打坡山、艾地山、九头山、马鞍山、大黑山、小黑

山、香炉山、金家大坡山、老青山、凉水井山、鹞子岩山、老牛山、大灵山、左江山、长冲大坡山、岩冲山、云鹫山、天老挖山、老寿山、老虎山、梅燕坡山、屯罗坡山、尖坡山、耗子岩山、跳花坡山、大猫山、水卓耳山、料角山、螺丝山、祺末山、老落坡、玳帽山、尖顶山、山叉坡山、毛粟坡山、白岩冲山等,余为海拨1500米以下。

境内溶洞遍及,共97个。洞深500米以上的有:蔡官镇塘官村八角洞、蔡官村的神仙洞,轿子山镇跳蹬场村的龙尿洞和华西办的华严洞等。深度在100米以上500米以下的溶洞有:东屯乡新寨的观音洞,双堡镇老厂寨的神仙洞、火把寨的穿洞和梅旗村的石灰洞,龙宫镇龙潭村的响水龙潭、马头村的望天洞、菜母猪洞,岩腊乡三股水村的坡烂坟洞、川洞和岩洞边洞,新场乡勇克村的双洞和杨武乡独龙寨的独龙洞等13个。余为深度100米以下。

三、土壤种类

区境土壤有7个土类,27个亚类,87个土属,142个土种。

山地黄棕壤:共有3个亚类,7个土属,4个土种。其亚类为黄棕壤亚类,黄棕壤性土亚类,灰泡土亚类,土属为铁质黄棕壤,硅质黄棕壤,铁铝质黄棕壤、灰泡土、熟灰泡土、灰泡砂土和黄灰泡土土属。

黄壤:黄壤为境内主要地带性土壤,共有5个亚类,23个土属、27个土种。其亚类有黄壤亚类、含铁质黄壤,硅质黄壤、硅铁质黄壤、硅铝质、铁铝质、粘土质等黄壤土属。土种主要有中层粘土,厚层粘土,死黄粘泥土、小黄粘泥土,菜园黄粘泥土,菜园小黄泥土、菜园油黄泥土等土种。黄壤性土亚类主要土属有铝铁质、硅质、硅铁质、硅铝等土属。漂洗黄壤亚类主要土属为硅铝质漂洗黄壤土属、铝硅质漂洗黄壤土属。黄泥土亚类主要为境内旱作土,其土属为黄泥土,

细黄泥土,砂黄泥土,黄砂泥土、黄砂土、石砾砂土、灰泡黄泥土、黄胶泥土、白泥土等土属。

石灰土:系境内主要成岩土,有7个亚类,22个土属,39个土种。棕色石灰土亚类,仅有壤土质棕色石灰土一个土种。黄色石灰土亚类有砂砾石黄色石灰土、粘土质黄色石灰土、壤土质黄色石灰土等土属。红色石灰土亚类主要有砂砾质红石灰土、粘土质红色石灰土,壤土质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亚类主要有3个土属,8个主要土种。淋溶黄色石灰土有3个土属。次生黄色石灰土亚类有3个土属。大泥土亚类为境内主要旱作土之一,有7个土属,23个土种。

紫色土:境内紫色土多已垦为耕地,共有3个亚类、7个土属,6个主要土种。其亚类为酸性紫色土、紫红色土、紫泥土。土属主要为酸性紫色土,粗骨酸性紫色土,紫红色土,砂砾紫色土,紫色大土,紫泥土,紫砂土等土属。

沼泽土:该土类有2个亚类,2个土属,1个主要土种。泥炭土亚类,马粪土亚。

淤土:仅有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土种为淤土、淤泥土。

水稻土:有6个亚类、24年土属、37个土种、多分布于水源较好的坝子、梯旁、落窝、麻窝等地段。其土壤亚类主要有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渗育型、侧渗育型、矿毒型等亚类。主要土属有灰泡泥田、黄泥田、大泥田、血泥田、砂冲田、潴育黄泥田、大眼泥田、紫泥田、淤泥田、鸭屎泥田、青潮泥田、浸水田、马粪土田、烂泥田、渗育型黄泥田、渗育大泥田、白胶泥田、白鳝泥田、灰砂田、灰砂大泥田、白大泥田、白云砂泥田、煤水田、污染田等土属。土种主要有黄泥、细黄泥、寡黄泥、死黄泥、黄胶泥、细黄胶泥、砂黄泥、灰土、黄砂泥、黄砂、黄灰砂泥、磨石砂泥、石碴泥、大泥、大黄泥、黄大泥、黑胶泥、黑山泥、砻子

泥、岩砂泥、黑砂泥、火烧土、岩板泥、血泥、紫砂泥、红色砂泥、紫红大泥、小黄泥、熟黄泥、潴育黄泥、潴育细黄泥、熟黄胶泥、黄鳝泥、细砂黄泥、熟灰土、油黄砂泥、大眼泥、潴育大黄泥、黄大眼泥、大眼黑泥、黑泥、熟砻子泥、熟火烧泥、紫泥、紫色大泥、淤泥、熟鸭屎泥、鸭屎泥、高位马粪土、中位马粪土、低位马粪土、酸性烂泥、碱性烂泥、采脚烂泥、浅脚烂泥、白鳝泥、白散泥、灰白砂泥、漂白砂泥、白大眼泥、白大泥、白云砂泥、煤山泥、煤胶泥、煤水泥田、煤锈泥田等土种。

四、矿产及分布

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经地质部门探明的有煤、铁、硫磺、大理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石、铅土、高钙石灰石、金、银、铜、氟石等。

煤矿: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是境内的主要矿产。全区煤炭地质储量约3.6亿吨,遍布在城北10余公里的轿子山、蔡官井田、城南15公里的老落坡、葡萄冲一带。分布13个乡镇、煤层15层,可采煤层6层,每层平均厚度2米。系全省年产30万吨以上重点产煤县(区)之一。②(众所周知,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煤炭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轿子山煤矿区储量最大,煤质好,易开采。矿井范围北抵月亮岩,猫洞露头,东与班鸠山东块段为邻,西与大洞口井田为界,南至木头寨断层。

大理石矿:境内大理石矿主要分布在双堡镇、杨武乡等地。可采利用的矿点有杨武、花恰、石浪、沙子关矿点,大西桥镇的三个山矿点。其中杨武点位于城南45公里的杨武布依族苗族乡场坝东面,海拔1200米,属石炭系上统马坪群浅灰色厚层石灰岩。矿质结构为坚硬的铁质石灰岩,结构紧密,铁质呈肉红或微红色细脉穿插于浅色灰岩中,间有白色半透明的方解石细脉穿插,加工成大理石后,光泽明亮,红、灰色等花纹美白,为上乘建筑材料。该矿点宽400余米,长1200余米,矿石层厚1-2米,面积0.48平方公里。蕴藏量114万立方米。杨武老凹坡矿点位于杨武布依族苗族乡驻地以西1.2公里处,矿点属石炭系下统大塘组,岩性为深灰色或黑色,属致密石灰岩,矿石结构紧密坚硬,色泽黑亮一致不含其他杂质、局部灰泥色可以削除。矿点宽200米。厚10米、长1500米,蕴藏量为306万立方米。花恰矿点位于城东南双堡镇花恰村,蕴藏量220万立方米。三个山矿点位于境内大西桥镇的三个山、属白色乳黄大理石、打磨后相似汉白玉。

其它矿产:高钙石灰岩石分布较广、主要在七眼桥镇、鸡场乡、蕴藏量1920万立方米。褐铁矿主要分布于鸡场,双堡、梅旗、江平、扬武、刘官、黄腊均有矿源。方解石分布较广,境内华严、二铺、双堡等地区均有,开采量较大的有五官屯、梅旗和大西桥镇的三个山等地。冰洲石、硅石④(硅石是天然矿物,硬度大,常温下化学惰性,自身无毒无害。硅石生产过程中,一般废水含有微细硅石粉粒和其它杂质,沉淀净化后无害,酸洗废水需用石灰石等碱性成分中和后排放或回水利用。)、铅土矿、汞矿分布于东屯、双堡等地域。金矿⑤(在用混汞法生产黄金过程中,混汞、洗干、挤汞、涂汞、蒸汞、冶炼等作业的周围,由于汞本身的挥发性

强,汞暴露于空气中机率多,所进行操作场地四周环境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汞蒸气污染。由于汞的物理,化学性质所决定,汞蒸气和水中汞的污染程度是不同的。空气中汞蒸气有高度扩散性和较高的脂溶性,当人吸入后可被肺泡完全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载全身,因此长期工作在汞蒸汽环境中会引起汞中毒。)分布在双堡镇老广寨、水故村及豆豉寨等地,矿石品位为2克/吨左右。

五、气候及水文

1.气候

区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在13.2—150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3.3—5.10C;最热7月,平均气温21.7--22.4°C。年日照968.6—1309.6小时,城区1270.7小时,南部少于北部,阴天日数200—259天,占全年日数的55%—71%。太阳辐射总量为75.70至88.50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太阳辐射低值区。城区初霜平均在11月23日,终霜平均在2月25日,无霜区平均270天。春季和秋季,日平均气温变化较大,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春季气温回升快,一般以2月份开始回升,升温幅度约20C;3—4月升温幅度4.50C,5—7月升温幅度1.8—2.10C。8月份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仅0.50C、9月降温幅度2.50C、10月降温幅度达5.30C。

区境降水量充沛,但分布不均,西北部偏多、东部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250—1400毫米,最多年1879.6毫米,最少年为947.6毫米,平均1365毫米。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量的80%,最大的降水量185.4毫米(1973年9月19日)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95天。

区境历年盛行东北风、南风次云,多年平均风速2.4米/秒,春季风量最大。全年平均湿度13.7毫巴,1月最低为6.9毫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1月

最高为83%,最低4月为76%。在全国农业气候分类中,境内属全国“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替,春季干旱多风、夏暑不酷多雨,秋季阴雨气候凉爽,冬寒不甚寡照,春秋冬季长,夏季短,春季平均为113天,夏季平均27天,秋季平均为104天,冬季平均为121天。

灾害性天气全年均有,境内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低温、干旱,风雹、暴雨、秋季绵雨等,其中干旱、风雹连年交替发生,或一年之中多次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最大。

2.水文

境内东北部乌江上源三岔河,猫跳河上源邢江河较大;南部属珠江水系的油菜河流程短,水量少;南部和中部河流伏流河段较多,西南部捞兜河、补董河、大屯河明暗流相间,可用水能不大。境内岩溶发育,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有分布,分布于东北部和偏东南部的河流切割浅,河床开阔,耕地多为集中连片,且多有溪流横贯其间。由于受大断裂构造的影响,地形切割厉害,地下水深埋、水位变化大,枯流量变幅大,地表水不发育,径流分布不均,利用困难。

地表水。地表水资源总量平均(数率50%)6.44亿立方米,偏枯年 5.05亿立方米,枯水年3.47亿立方米。境内主要河流9条,支流28条,小溪133条,大于20平方公里河流和支流27条,主要河流长度大于10公里的有9条。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739.06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流域面积1021.69平方公里。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邢江河,千峰河、果者河、驿马寨河。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油菜河、大屯河、罗补董河、捞兜河、桂家河。境内河流属于雨源性山区河流,由于衣垫岩性的影响,多暴雨,夜雨,降雨月失调,雨季降水集中出现,洪水泄流快,暴涨暴落,旱涝灾害时有发生。

地下水。境内地下水资源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的控制,贮存在灰岩或白云岩的裂隙及断层中。随着裂隙及空洞的变化,构造越复杂,地下水越丰富。由于地下水深埋,出露水位置低,地下水位和洪枯流量变化大,降水渗入量大,造成枯水季节人畜饮水困难。

地下水以溶洞裂隙水为主,地下河系发育,多呈伏流分布,资源丰富。

六、生物资源生态保护

1.生物资源

植物。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带,按贵州省植被区分,境内石灰植被多为生林和人工林,属石灰岩山原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的石灰岩植被小区。1986年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境内有针叶林3科15种,阔叶26科58种,灌木林24科45种,滕木8科18种,古老树种1科1种,木本粮食树类3科3种,经济林类8科17种,果木类4科16种,竹类2科7种,散类,草本类有26科89科。

动物。境内野生动物因自然生态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逐渐减少,有的已近灭绝,生存下来的主要有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及哺乳纲等类。

2.生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1998年,市开始编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1999年封山育林78万亩,人工造林1.2万亩,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5万亩。2000年,全区封山育林8000亩,2001年以植代播6000亩,2002年以植代播5000亩,封山育林1万亩。全区54.9万亩有林地及灌木林地全部纳入天然林的营护内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现象,对树木病虫害进行普查和防治。

3.动物资源保护。境内动物资源保护主要为疫病防治,畜禽疫病分4类73

种,传染病20种、寄生虫病19种,中毒病12种,普通病22种,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2000年以后,在正常的检疫工作之外,区境重点对“禽流感”等疫病进行检疫防治,由于区、乡、村加强防治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确保“禽流感”疫病未在境内发生,少数地区出现局部疫病,均得到及时防治。

七、环境资源

1.气候环境:西秀区的气候,有“留得春长驻”和“天然空调城市”的美誉,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极端最高温为34.3摄氏度,极端最低温为-7.6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在13.2摄氏度-15摄氏度之间。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数在968-1309毫米左右,雨量较为充沛。早中是温差不大,历来无大灾大害。

2.水文资源:境内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小系,其中长江流域面积占45%,珠江流域面积占55%。主要河流有果者河、驿马寨河、千峰河、型江河、油菜河、捞兜河、罗补董河及大屯等8条河流,主要河道总长192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9万千瓦。

3.土地资源:全区土地总面积1710平方公里。在这片多丘陵、多山地的土地上,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开发,造就了一方物产丰饶的沃土,土地可利用面积已达总面积的85%,耕地面积45万亩。是贵州省优质大米、油菜、菜叶、蔬菜、烤烟、水果、中药材等的主要产地之一。

4.水电资源: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拥有两座大型供水厂--水对城水厂和望城坡水厂,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日供水量5万吨。电力供应集水电、火电的综合优势,拥有10座变电站(其中:22万千伏安1座、11万千伏安4座、3.5万千伏安5座),城市水电供应富中有余。

5.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祖国西南部的重要能源基地。尤以某、粘土、耐火粘土、水晶石、铁、铜、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等为最。其中煤储量最大,优质煤资源储量31亿吨,理论储量78亿吨。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大理石蕴藏量较丰富,是西秀区出口建材品种之一。

6.生物资源:境内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由于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土壤种类多样,适宜多种林木植物生长。野生药材品种较多,主要有金银花、何首乌、黄连、独脚莲等;栽培药材有杜仲、三七、天麻等。八.交通运输

西秀区交通发达、便捷,是贵州中西部交通枢纽,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和清镇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军民两用黄果树机场,形成航空、铁路和公路协调发展的交通网络。

九.旅游资源

西秀区在地理位置上可谓众景环拱,全国罕见。东南西北百公里以内,集中以红枫湖、黄果树、天星桥、织金洞、龙宫、漩塘、九龙山等多个国家级景区,山、水、树、洞样样俱全。除天生地造的自然景观外,市内人文景观亦十分丰富,著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烈士故居,安顺府文庙、武庙、西秀区石塔、虹山湖公园、宁谷石汉墓群、谷氏旧宅等景点遍布全城、药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黔中“屯堡文化”带(军屯、商屯、民屯),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大规模屯军、移民、“征南”、“填南”历史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区域,遍布全区两百余个村寨,屯堡文化现象(信仰、建筑、服饰、饮食、风情、风俗、娱乐等)延续着明代中原各省的文化余韵。

西秀造化钟神秀:这里是山的海洋,石头的世界。这里是人杰地灵的一片乐

土——西秀

这里被誉为天然的大氧吧,夏季平均气温21.7到22.4度,是消夏纳凉的好地方。这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盛产金银花、何首乌、黄莲、独脚莲等野生药材,适宜栽种杜仲、三七、天麻等名优药材;还有广阔的山地草场,风吹草低的日子,你会看见牛、羊、马在绿色的山里徜徉。最适宜的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当你从林城贵阳出发,只需在贵州高速第一路(清镇高速)上小憩50分钟,就会来到热情欢迎你的西秀。这里交通发达、便捷,是贵州中西部交通枢纽。在黔中腹地,史书上曾写了地无三尺平的地方,如今已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那是这片土地为你展示的另一种风景。2004年开通的黄果树机场会让你40分钟就可以从安顺到昆明,黄果树机场将要有15票航线陆续开通,为西秀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王若飞烈士故居:王若飞烈士故居于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1年4月8日王若飞烈士遇难四十五周年纪念日向社会开放。故居内现在布置有《王若飞革命事迹陈列室》。通过图表、照片、报刊资料和大量的实物,将王若飞各个时期的主要革命事迹,介绍给广大观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宋庆龄、何香凝、黄炎培悼念王若飞遇难的诗词、文章、挽联等,最能显示故居陈列的个性和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总结:

1.关于环境地质的灾害特征

安顺市环境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洪涝、地面塌陷、石漠化、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其中以滑坡、崩塌、岩溶洪涝、地面塌陷最为突出,且造

成的危害程度打,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灾害分布广,区域性强,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全市各区每年均有数量不等、规模不同、危害程度各异的环境地质灾害发生,其中以工业发达和人口密集的西部地区最为严重。

(2)地质灾害活动具有同步叠加、连续性。一般多种地质灾害同时发生,造成灾上加灾,加剧了灾害的危害性。最长见的模式是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石漠化。

(3)灾害性强、危害性大。安顺市地貌类型多言个,地标切割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成灾速度快,而且危害程度大。

⑦泥石流案例:

6月28日,贵州安顺泥石流事故现场。受降雨影响,28日14时,贵州关岭发生山体滑坡,造成38户107人被埋。救援人员于28日下午4时50分到达现场,近半座山体滑落,滑坡面积较大,经全力搜救,截至目前没有发现生命迹象。

6月28日,贵州安顺,幸存村民察看泥石流事故现场。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当地组织武警、消防队员及干部民众600余人正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已转移350余人,大寨村另有6个村民组280余户1200余人需转移。

(4)灾害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安顺市主要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除岩溶塌陷外,其余几种地质灾害均发生在雨季。据统计,88%的滑坡、73%以上的崩塌、100%的泥石流和100%岩溶洪涝均发生在雨季,石漠化灾害也以雨季最为严重。

(5)债还爆发频率逐年增大,由于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

活动,诱发、加剧了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使其爆发逐年增大。

安顺周边无火山,所以不存在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

2. 关于除硫:③

一、在矿山区选矿时除硫。一般硫铁矿密度比煤大得多,通过水选矿可以将煤铁矿从煤中选出。还有其他一些选矿办法,这是最经济也是最省力最方便的办法。主要技术有机械洗选法,采用跳汰、重介、摇床、水介质旋流器、螺旋溜槽和浮选法多种技术。新技术有强磁分离法(HMS),利用黄铁矿的顺磁性而煤逆磁性,用高电磁场分离。但是,我国的煤矿长期以来投入太少,工人收入差,设备太陈旧,有除硫装置的实在太少。这个责任在环保总局和更上面的经济政策。

二、在燃烧时脱硫。技术流派太多了,分三大类。

(1)、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即煤在流化床上燃烧在850-950度(此时生石灰活性大),同时加入2倍当量左右的石灰石,使石灰与二氧化硫反应。除二氧化硫比例约60-80%。主要用于450吨以下锅炉,极少数的是1000吨锅炉(如江苏某电厂)

(2)、高温炉内烟气中喷吸收剂脱硫,主流为钙类: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消石灰。技术种类繁多,就是在温度约900-1100度烟气中喷吸收剂(干、半干、湿三种)价格便宜,脱硫率约45-65%。其次是钠类,价格较贵,但脱硫率高约80%。

(3)、低温烟气脱硫。主流是烟气碱水洗涤法。有:亚硫酸钠循环洗涤法,氧化镁浆液洗涤法,氨溶液洗涤法,碱式硫酸铝溶液洗涤法。以上都可以回收硫化物的。比较少的有:活性碳吸附法,柠檬酸钠溶液洗涤法,还有电子束照射烟气氨吸收法。海水曝气法脱硫,是用海水洗涤。等等

三、电厂加工煤时脱硫,应用较少。如用一定微波照射经水或碱或氯化铁浸过的50-100度煤粉,产生多种硫化气体,将气体收集,可得到副新产品硫磺,脱硫率约70%。还有应用水煤浆强磁(20000高斯)分离,脱硫率约50-70%。

⑧3. 地下水受到污染的话,是很难治理的,不像地表水,可以收集再处理。

一般是先切断污染源,再就是封闭已污染区域,防止其继续扩大,再就是在污染区域中心附近或地下水流向低处打井抽水,把已污染的水提上来进行处理。

⑨4.地表水污染的来源及解决方法

水污染的来源

生活污染:在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含磷洗衣粉的污染;

工业污染: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造纸厂镀锌场排出的有毒废水;

农业污染: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农药化肥牲口粪便等

加强废水处理:

工厂方面:排放之前先经过处理,符合排放标准才排放。

家庭方面:建立都市下水道系统,家庭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放流。

个人方面:提高环保意识,减少厨余,清洁剂购买慎选不污染水质的产品,水源区不随意抛弃垃圾。

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爱我们的“小家”、爱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的美丽。

参考文献:

①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view/f79e8d8202d276a200292eb5.html

②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question/66947579.html?an=0&si=1

③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question/4222952.html?an=1&si=1

④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question/326835497.html?an=1&si=1

⑤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question/271669310.html?an=0&si=3

⑥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view/feecf72de2bd960590c67704.html

⑦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viewthread.php?tid=83478

⑧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question/145526291.html?an=3&si=1

⑨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39392.html,/question/292060278.html?an=3&si=1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 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影响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 种: (1) 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 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 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地质环境论文1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整个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占用和破坏土地、污染水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害等。从政策和技术层面分别探讨矿区生态修复问题,旨在恢复矿区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矿山开采;生态环境;开采控制;生态修复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the min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environment Wei Jinyu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Resource Institute, Hebei Handan 056038) Abstract:Mining cau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occup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e damage to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entire ecosystem degradation. From the policy and technical levels, which examine the the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imed at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mine. Key words: M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中国有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我国矿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一、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占用和破坏土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然占用和破坏土地,包括采矿场破坏土地、废渣堆放破坏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区修路及建设厂房占用破坏土地等,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存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 在采矿前,主要是对矿区土地进行勘察和三通一平工作,这个阶段主要造成地貌被破坏,规模相对较小。 在采矿中,露天开采时,要剥离矿层上的覆盖层,挖损大量土地,地表植被将完全被破坏,这个过程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我国大部分露天矿目前均采用外排土场方式开采。露天开采外排土压占的土地约是挖掘土地量的1.5~2.5倍,平均为2倍。露天矿正常生产后,每采1万t煤排土场压占土地0.04hm2~0.33hm2,平均为0.16hm2。目前,露天矿排土场压占土地达16 300hm2,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压占。我国94%是井下开采,井下开采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主要是地表塌陷,在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出以后,岩体原有的平衡状况将会受到破坏,资料表明,对于井工开采,每采1万t煤炭就有0.01hm2~0.29hm2的土地塌陷;平均为0.2hm2的土地塌陷,截止到目前,受煤炭开采下沉影响(以下沉大于10mm为标准)的土地面积达40万hm2左右。其中,因积水造成减产或绝产的,我国中东部矿区面积为13万hm2,而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南地区受塌陷影响区的面积约为27万hm2。 在采矿闭坑后,矸石堆的稳定性及渗浸对土地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据统计,目前已形成堆积的3Gt矸石,占地面积约26 000hm2;预计到2010年排矸量将每年增加0.2Gt,年新增占地约667hm2,显然将进一步加剧国家可耕地资源短缺的局面。例如,平顶山矿区40年来,排放矸石累积存量39Mt,形成31座矸石山,占地98hm2,其中77.5%为可耕地,按当地平均种植水平,每年少产粮食626 000kg,相当于1 500多人的年粮食占有量。 (二)造成水资源污染 矿山开采造成水资源污染包括地表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资源污染。地表水资源污染主要是指选矿水和选矿废水排入地表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在采矿生产过程中,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疏干排水和废石淋溶水都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及重金属等,排入水体后往往造成地表水体的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并且增加水体的混浊度,影响水体纳污能力。另外,矸石及露天堆煤场遇到雨天时所排放的大量废水也很容易使矿区周围的河流、湖泊变成黑色死水。 相对地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更具有隐蔽性,且影响深远,难以恢复。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使得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导致缺水地区供水更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胡经国 作者说明 该文发表于1985年3月出版的《重庆水利》总第8期。该刊由重庆市水利学会和重庆市水利电力科技情报网编辑、出版。当时该刊不定期出版,内部发行。 该文是作者于1978年10月来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任教以来,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该文在1985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水利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被列为交流论文,并被评为表扬论文。 下面是正文 一、环境工程地质学的逐步形成 近十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地质营力。这种地质营力正在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强度改变着岩石圈表部——地质环境,造成不少区域性或地段性的地质灾害。例如,由于工业发展而引起的农业地区土地退化和污染,由于人类砍伐和耕种而引起的水土流失,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由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引起的水库区淤积、塌岸、浸没等。各种地质灾害反过来又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的生活、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强度,现在已不亚于自然地质营力。例如,全世界铁路、公路路基石料的用量,可以与全球近代河流堆积物的数量相比较。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壳中提取的矿产约为1000亿吨,平均每人25吨。规模如此巨大的石料、矿产开发活动,必然使地质环境

产生深刻的变化。 同时,自然环境中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岩石圈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变化,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如果不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不是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不是合理地规划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控制其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那么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国民经济规划地区地质环境的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工程地质研究,日益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这正是环境工程地质学赖以开始逐步形成的强大动力。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传统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同时又是工程地质学与环境科学或环境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也就是说,它是在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基础上,当然主要是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形成的。 工程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是本世纪30年代的事。在70年代初,国际上环境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比较偏重于大气圈和水圈的问题,但很快就涉及到岩石圈。并且,从1970~1981年,相继出版了几本环境地质学专著。 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工程地质协会全体会议,提出了进行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的任务。1982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列出了“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这一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出现了一批实例性和方法性的论文。可以认为,这次大会是环境工程地质学开始逐步形成的起点。 我国的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起步较晚。1982年,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座谈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当前的研究重点,并交流了已有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1984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收到了与环境评价和开发有关的文章达119篇。这表明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结课作业 工程地质学是我来到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相比其他理论课的枯燥无味,工程地质学上关于基础建设的内容使我第一次觉得我会了一点关于“盖楼”的理论知识。记忆犹新的是老师讲土直径大小时关于地铁基础的修建方法。相比后期比较枯燥的知识,我更喜欢前期绪论的部分。在工程地质学中我了解了有关地震液化,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及其预防,更有关于上海地基特点,角撑使用,抗滑桩等有关基坑和隧道的知识,平心而论,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会形成很多壮丽的天然景观。 景观方面地表变现为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石林等自然景观。课堂上主要展现了地下溶洞部分的景观。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充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甚为壮丽。 喀斯特地貌对于工程地质的影响方面。由于喀斯特地貌地下部分溶洞洞窟比较多,所以尽量做一些深基础。另外,由于溶洞外部有流水侵蚀,在修建需要很久存在时间的建筑时要注意勘察地下暗河。在勘察时,要注意避免出现串珠状溶洞,否则深基础也是没有用的。另外根据资料,岩溶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和塌陷等地基变形破坏,当地基评价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在施工现场遇到泥隙、泥槽、溶洞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穿越式,即下挖穿越,采用桩基础;二是跨越式,即加强梁的钢筋或增大梁的宽度。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泥隙、泥槽、溶洞,应根据其位置、大小、埋深、围岩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因地制宜的采取处理措施。 泥石流、滑坡、崩塌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三种地质现象的区别为,泥石流属于滚落的碎石流,滑坡是一种减性山体移动现象山体在

工程地质学论文

道桥专业学习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浅析工程地质对公路桥梁的作用 摘要:工程地质是道路、桥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其他各项设计工作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工程地质有许多分支,主要解决的是施工区域地质对施工的影响,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具体应用于道路、桥梁设计领域,主要针对道桥修筑地的地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并给出解决办法,因此在许多土木工程中这门应用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工程地质;桥梁;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选线;工程地质信息;区域稳定性; 引言: 工程地质学作为道路桥梁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它不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地质学的大门,同时也为之后土力学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门课对于公路桥梁设计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我查阅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后更是明白将来如果在道桥方面继续深造必须深谙地质学的相关知识。本文将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选线、工程地质信息以及区域稳定性四个角度来阐述其对公路桥梁设计、施工的巨大作用。 (一)工程地质勘察与桥梁设计 桥梁是公路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线路跨越河流、沟谷或道路时需要架设桥梁,这就决定了桥梁必定是是线路通过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主要工程。 在公路工程地质勘测中,如果对桥址周围的工程地质特征了解不足,在桥梁施工、运营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如:有的将墩、台设在滑坡上,基坑开挖时引起滑坡复活,而使已建成的墩、台错位;有的墩、台建在岩溶洞穴上,致使墩、台倾斜,无法使用。查明建筑物场址周围的工程地质条件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这对于桥梁也不例外。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桥位选择、桥梁基坑稳定性和正确选定桥基承载力,是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通过这学期的《工程地质学》课程的学习,让我收获巨大。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一些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等。了解到地壳及其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成分地质年代的发展。还有褶皱,节理和断层是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和褶皱,节理断层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素等。地下水的基本概念,类型,补给,径流与排泄。风化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等。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工程地质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是客观存在和被实践证明了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而作为一个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因此,通过学习工程地质,更加体会到在采矿设计施工中的应用中,泥石流造成工程地质条件对影响较大。特别是露天煤矿或者位于山区煤矿、矸石山治理,地表破坏容易造成泥石流,人工边坡加大了坡的陡度和高度,破坏了自然边坡的原有应力状态,可能使边坡发生失稳。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应该时刻报以对工程严谨的态度。下面我那就工程地质学中地质灾害中有关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概述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气候及相关条件产生的地质灾害,是洪水将含有砂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他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比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的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是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和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时期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

工程地质学论文

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科目:工程地质学概论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简述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地质灾害也越来越频繁,不良地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工程建设带来越来越多的灾害,本文在此浅谈一些我国不良地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关键词』地质不良地质工程地质 我国的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地区的地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山区(地)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他还有岩溶、风砂等。 一、崩塌的概念;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的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河流、河谷的陡峻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边坡上。它来势迅猛,对道路交通可造成直接危害。在设计中应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在施工中应清除坡面危石或采取坡面加固、调整水流等措施。 二、滑坡的概念; 滑坡的概念;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一定的软弱面或华东带整体下滑的现象。西南地区(云、贵、川、藏)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山区、丘陵区、包括黄土高原,亦有不同类型的滑坡分布。 1滑坡的发育过程; (1)、蠕动变形阶段;历时长,是滑坡预测和预防的重要阶段。 (2)、滑动破坏阶段;速度大、来势猛、破坏力大。 (3)、渐趋稳定阶段。 2、影响滑坡的因素 (1),边坡形态;坡高,坡角。 (2)、岩土性质;强度,含水量,完整性。 (3);构造面的产状。 (4),水;静水,动水 (5)、振动荷载;地震。

三、泥石流的概念; 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一种突然爆发性的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急骤水流,并且携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冲向山前地带的现象,称泥石流泥。石流是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或山前区,与水文气象、人类活动有关,是突然爆发性的,由泥砂石块组成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防治可考虑水土保持、跨越、排导和滞流拦截等措施。其形成原因主要有;(1).沟槽纵坡较大、便于积水、集物的陡坡的地形地貌。 (2).流域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 (3).流域中上游有大量的降雨,急剧消融的冰雪或水库的溃决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供给。 四、岩溶的概念; 岩溶是岩溶作用和岩溶现象的统称。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特殊地貌形态和水文地质现象。对于岩溶地区修路应注意了解岩溶发育程度、形态和分布规律,充分利用某些可以利用的岩溶形态,避让或防治岩溶病害对路基稳定造成的影响。 五、风砂地区的道路应注意对路基的防护和防止砂埋,植物固砂是防治砂害的根本措施。 我国的不良地质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国民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发展制约,是现阶段工程地质学研究,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我国工程地质环境形成的制约因素是多样性的。为了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互馈机理,首先必须认识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而现今地质环境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作用下逐渐发展演化而成的,要认识其基本特征和预测其在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的发展趋势,就有必要追溯其发展演化过程,把握其发展演化的总趋势。内动力地质作用由于地球内部能而产生,主要在地下深部圈层进行,但也波及地表。它使岩石圈变形、变位、变质,以至物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 Environmental 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学分 【总学时数】:32学时 【课程代码】:0学时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性质 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各种地质资源的供求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表生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生应先修完普通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可以为工程地质等后续课程服务。 四、课程内容(*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二、环境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危机、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三、环境地质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土地资源与土地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壤)环境问题 二、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概念*、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沙质荒漠化的原因*、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概念、盐渍化土发育的现状、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概念*;湿地减少;耕地日益减少 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一、水资源与地质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概念与特征——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地下水资源的特征;水资源供求的现状——中国水资源供求现状、水资源问题概述 二、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定义*;水污染的判别指标*——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位下降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危害和控制措施);海水入侵。 四、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安排自学)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内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性 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特征*;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世界矿产的储量与生产状况、中国矿产的储量状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水土流失;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区山体开裂破坏;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工程地质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姓名吴能森学号201104100105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土木111班) 摘要:我国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山川、河流与丘陵,同时全球的气候变化加剧,造成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认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了解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严谨的防御计划和措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在大量调查与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并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及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原因;防御措施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地质灾害进入频发阶段。从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到2010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8月舟曲泥石流等,仅2010年一年,我国就发生26009起地质灾害,其中包括19101起山体滑坡、4756起崩塌、911起泥石流、332起地面塌陷、161起地震缝、36起地面沉降,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地质灾害对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1]。为了减少损失, 查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国土资源部从 1999年开始,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陆续部署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调查的重点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6 种地质灾害类型。据调查数据显示, 其中滑坡占灾害总数的51%;崩塌占17%;泥石占8%;地面塌陷占 5%; 地缝占 3%; 不稳定斜坡占16%。可以看出,斜坡灾害(崩、滑、流、不稳定斜坡) 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因此,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环境地质论文

安顺市西秀区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 学院:明德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境091 学号:092003110694 学生姓名:李淦铭 指导教师:杨根兰 2012年12月22日

①西秀区境属黔中丘原区,地质处于中国著名的川黔径向构造体系,地层为岩溶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特征,山峰、溶洞遍布,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资源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有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良好自然环境。 一、环境地质 境内大地构造处于川黔经向构造体系南部西缘,及南岭复杂构造带北面黔西山字型东翼西侧。以东北——南西向沿黄腊——江平——甘堡——三股水一线为界,西北部以北东——南西的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东南部以南北向的经向构造体系较为发育。西北地区因黔西山字构造体系东翼的延伸,发育北东——西南的断裂褶皱,有果者——水洞逆断层,小屯街逆断层,驿马寨——塘官正断层,大西桥——头铺——幺铺大断层,塘官——大坝向斜层等,多属华夏构造体系。在西南部出现的马头寨向斜、平寨背斜、新场背斜、凤山向斜、赖岩背斜、腊岩向斜、黄连坝背斜等褶皱构造,多为北东——南西平行斜列伸展,属后期地应力复合作用下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北向的经向结构体系分布于境内东南部地区、褶皱多为倒转的向、背斜呈长条形分布,有市梅背斜、下所坝向斜、猛邦倒转背斜、杨武局部倒转向斜、毛粟坡反复倒转背斜、杉木倒转背斜、磨满上苑背斜、山京向斜、烂坝断截倒转背斜及甘堡向斜等平行排列褶皱。在其翼部有延伸较长的走向冲断层,如补董冲断层,甘堡——鸡场冲断层,均向南北走向延伸。东西向的横断层虽然规模不大,但显示清楚。在地质史地壳运动中,不仅受到东西挤压力的作用,也受到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的扭力等联合地应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形迹。

考古学课程论文

考古学课程论文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历史(师范)2班 姓名:彭未 学号:222012313011139

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考古学,是一门以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历史的科学。它与历史学既求同存异,但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然而作为历史学的延伸:历史教学则以实物或文献作为依托而存在、而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们也依靠着考古学的研究发现而生存,而熠熠生辉。因为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历史教学的课文内容不仅得到了丰富与完善,甚至还纠正了流行已久的误传与毫无根据的论述。不仅如此,还为营造拓展式学习、研究发现式学习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依据,从而充分调动师生走出课本、走进现实,以文献为依据、以实物为依托去发现、论述、完善历史,真实、全面、确切地再现历史表象。 关键词:考古学、中学历史教学、关系、作用 考古学对于过去人类社会的研究,主要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化地景。考古学研究研究人类历史,从距今250万年前东非最早的石器的发展,直到近代。这个学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学科,在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历史学家研究,而且这个时代占了人类整体历史的99%以上,从旧石器时代直到书写文字出现之前。考古学具有各种不同的目标,范围从研究人类演化到文化演化与了解文化史。就宏观的视野来看,考古学仰赖跨学科分析,学科上的协助来自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古典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语言学。考古学目的在于了解更多关于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人类有超过99%的历史是在史前史,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在欠缺这种书写文字的资源下,了解史前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古学。许多关于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发生在史前史,包括在旧石器时代发生的人类演化,当时在非洲,人族从南方猿人发展而来,最终成为当代的智人。考古学也找出许多人类技术演进的讯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发展、炼铁术的发明、宗教的源头,以及农业的创造。假使没有考古学的话,我们无从了解在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技术变迁。 一、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既求同存异,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考古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人类社会,而中学历史教学教的就是过去的人类社会,包括:政治、经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 任课教师:王莎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水文11-2班 学号:3110205211 姓名:杨秀辉

一、摘要及关键字 (1) 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 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 四、总结 (7)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 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 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 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 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由于我们 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 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 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 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 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 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 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 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 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 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找址工程地质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50年代,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主要是引进苏联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受苏联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很深。从60年代到 70年代中期,才逐步走上自力更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的 道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区域工

工程地质学论文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像中国近几十年发生的唐山﹑汶川﹑雅安大地震,都给了中国人民沉重打击。由此可见,工程地质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本世纪我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土木建筑行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关键词:工程地质﹑大趋势﹑城市化﹑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与解决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调查、研究、解决与各类工程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有关学科。简而言之,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工程地质学通过运用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数理力学及土木工程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人类工程和生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即工程地质问题。这类问题通常表现为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程地质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地质问题进行合理评价、科学预测及正确改良,从而一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理开发及妥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它在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把地质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一门学问,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做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等。人类的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建筑向着高、深、大、精变化,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复杂。各种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只有通过工程地质研究,才能使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协调,既保证工程建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又保证地质环境不会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因此,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工程建设中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工程地质学的产生源于土木工程的需要,作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 是以传统的力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单纯的力学计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工程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试与结构工程比较,结构工程面临的是混凝土、钢材等人工制造的材料,材质相对均匀,材料和结构都是工程师自己选定或设计的,可控的。计算条件十分明确,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础上的计算是可信的。综合判断的成败,关键在于对地质条件的判断是否正确。岩土体是地质历史长期演化的产物,研究其规律性,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必须依靠工程地质专家。优良的工程地质条件能适应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的要求,其矛盾不会激化到对建筑物造成危害;而工程地质条件往往有一定的缺陷,而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危害。由于工程建筑的类型、结构形式和规模不同,对地质环境的要求不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多样。

地质学论文

地 质 学 实 习 报 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前言: 2010年1月初始到雅安雨城区周边、芦山县和上里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书本知识了解了当地一些典型地形和地貌特征。 一、实习时间:2009年12月 二、实习地点:雅安周边环境观察: 茶马古道???猪儿嘴???陆王沟 芦山县: 老军岗???龙门溶洞???龙门乡红兴村???双河乡双石村 上里: 陇西河???福坪村(太平电站)???陇西大滑坡???白马泉???上里古镇 三、实习目标: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是《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根本教学环节。通过这次实习,进一步坚固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本地质地貌考察钻研的基本办法和基本技巧,意识雅安周边的地质详情和这些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加深对课堂教学常识的懂得,形成比拟完全的学科实践系统和方式技巧系统,为学习土壤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本。 四、实习工具:铁锤、盐酸、罗盘仪 五、指导老师:郑子成、吴德勇 六、实习要求: 1. 认识雅安周边地区基本地层形成、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区域地史; 2. 认识雅安周边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演变和利用; 3. 控制地质地貌家外考察的基础方式; 4. 分析雅安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特征与农业生产利用的关系,以及某些地质灾害的相干防治措施。 七:实习区概况: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 其北部邛崃山南延到西部二郎山与北部南延的夹金山汇合。东北部为东南一西北走向的大雪山伸入市域。南部和西北部有大相岭与小相岭。全市地形呈北、西、南地势高,东部地势较低的天文格式。其中石棉与康定、九龙交界的无名山顶海拔5793米,为本市最高峰。 主要河流大渡河、青衣江均属岷江水系,其大小支流近百条。大渡河有松林河、南垭河等重要支流,青衣江有宝兴河、荥经河、周公河(雅安河)等。雅安水资源极为丰厚,大渡河两岸平地耸峙,河床深切,河谷束狭,山坡陡立。青衣江上游为天全河,在飞仙关左近接收宝兴河、荥经河,其中飞仙关峡谷长12千米,这些都为发电、养殖、游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此次实习次要在雅安市左近的市区,包含318国道、雅安市雨城区、

地质论文

工程地质论文 摘要: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正文: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相关概念 节理:节理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它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现。 断层: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各异,规模不一。断层深度可达数千米,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壳又是地震的母体,要想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的规律,就要尽量收集到更多的来自地壳深处的信息。 含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体。这类含水的岩体大都呈层状,所以称为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含水层不但储存水,而且水在其中可以运移。 隔水层:隔水层是指那些既不能给出又不能透过水的岩层,或者它给出或透过的水量都极少。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所具有的一定特征或形态的组构称地质构造。其中在沉积物堆积或熔融物结晶时形成的构造称原生构造,岩层受力发生变位、变形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四类: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这种构造出现在构造运动影响较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水平构造中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不同地点同高程上,出露同一地层;同一地点,老地层在低洼处,新地层在较高的位置。倾斜构造: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倾斜构造带常常是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也可以是大区域内的不均匀抬升或下降造成的。此时岩层仍保持下老上新的层序。 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显微构造直到巨大的构造盆地和地槽带均属褶皱构造。在松散的沉积物,沉积岩,各类变质岩,甚至某些火成岩中的原生流动构造,都有褶皱发育,这说明褶皱可由多种压力环境下形成,其形态多种多样。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如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最新地层。若岩层受剥蚀,则地表可出现不同时代的地层露头。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现代国企研究 2018. 3(下) 68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各种建筑鳞次栉比,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幸福,但是对于环境地质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地面的下沉、城市的洪涝以及城市工程质量出现问题造成的坍塌等问题,这都影响到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否则将会阻碍我国城市的发展步伐,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一)城市地面不断下沉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非常严重的一种地质问题就是地面的不断下沉,经相关部门分析调查发现,我国城市中有近百个城市的不同地区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的现象,而且城市的地面下沉现象出现了逐年增快的趋势,地面沉降越来越快,这样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很大损害,地面下沉本身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地质自然灾害,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灭顶之灾。如今我国首都北京,地面沉降的现象也十分的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的过度使用,由于人为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之降水量相对较少,无法进行地下水的补给,这样就导致了城市的地面下沉。 (二)城市化工程的坍塌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城市建筑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多,过度的改变着城市的本来面目,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的空地越来越少,一方面过度的开垦地下用地,在这一过程中就对城市的原来地形地貌造成了很大的改造,这样就会导致城市越来越平坦,一旦出现水患那么就会造成工程的滑坡和塌陷。近年来很多由于工程所引发的不稳定斜坡事件屡遭曝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三)城市洪水现象频繁出现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不断向城市涌进,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给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造成了环境的承载力严重的超出了范围,导致城市雾霾现象严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城市洪水问题。由于原有的地表植被被损害,而且路面的透水性不好,下水道管道过窄,导致水患的出现。城市地面的硬化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同时也降低了自然土壤以及植被截留量,增大了城市的地表径流总量,容易导致城市型洪水的发生。 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一)加强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保证城市化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现象,应该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约束一些不环保的现象的出现。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通过严格的环评手续,限制过度污染的行为在城市开展,并且要大力的宣传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发展对环境生态和 地质所造成的破坏。应该强调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环境地质保护的平衡发展。加强各种执法检查,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的执法,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以严厉的制裁。 (二)完善城市的规划,做好排水管道和路面的设置为了有效地缓解城市的洪水现象,应该加强完善城市功能规划,通过科学的设置城市排水系统等,并且科学的设置路面渗水系统,能够及时的对雨水进行吸附和渗透。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环保型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透水性等特点。在城市地面硬化中使用这种材料,可以使降水迅速下渗到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的湿度,同时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孔隙主要由闭孔隙、连续孔隙以及半连续孔隙组成。水流可以在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内部孔隙中流动,以混合料作为铺筑结构,从而将其表面上的雨水渗透到铺装下面,达到减小地面积水的目的。 (三)加强度地质灾害的预防和评估 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因此,为了避免城市化中环境地质问题造成严重的损害,应该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防。一方面地质部门要结合城市的所在地理问题进行地质灾害的科学评估,另一方面,要结合当下的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采取及时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出现地质灾害。总之,城市管理部门要高度科学严密的监视地质灾害的发生,尤其是运用信息化的技术,不仅做到数据的共享,而且通过科学的预防,降低发生的几率。同时,为了避免工程的坍塌工作,应该提高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预测实际边坡的倾斜度,通过提供准确的数字,减少滑坡的可能性。 三、结语 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发展共赢的局面,必须要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中队环境地质所造成的一系列损害,因此,城市管理部门要结合当下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次应该加强对城市洪水的现象,合理的进行地面的铺设,并且完善城市排水的功能;最后就是要做好城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评估工作,及时的避免地质灾害损害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牛海峰.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预防工作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3):86-87. [2]宋庆丰,黄小芸.城市化建设与城市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探讨[J].绿色科技, 2015(5):215-217. [3]郝志林,张全新.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初探[J].商情,2017(21):96-97. (作者单位:陈瑞斌,长春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齐志学,长春国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陈瑞斌 齐志学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论 道 LUN DAO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拥挤,因而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使得城市的各种环境质量问题不断涌现,直接制约着我国城市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举措,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环境地质问题;问题存在;解决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