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信息交流和咨询的功能,这样的机制无法使技术转让实实在在地发生,与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的希望相去甚远。

他说,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中国政府将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坚定不移地采取减缓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基础上,

为在墨西哥会议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做出不懈努力。

路透社的报道:

上海有色金属:哥本哈根协议要点

译文

哥本哈根(路透社)-美国总统奥巴马已与印度,南非,中国和巴西在周五达成气候协议。The deal outlined fell far short of the ambitions for the Copenhagen summit.该协议反应了哥本哈根首脑会议的成果寥寥无几。

下面是名为“哥本哈根协议的要点”的文章

* LONG-TERM GOALS *长期目标

"Deep cuts in global emissions are required according to science...with a view to reduce global emissions so as to hold the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below 2 degrees Celsius."在全球排放量“,要求以科学的方式大幅度削减.以期减少全球排放量,以保持全球气温上升在摄氏2度以下。”

* LEGALLY BINDING DEAL *法律约束力牌

A proposal attached to the accord calls for a legally binding treaty to be pinned down by the end of next year.该协议所附的提案要求将刊登在明年年底颁布的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 FINANCING FOR POOR NATIONS *资助贫穷国家

The text says: "Developed countries shall provide adequate, predictable and sustain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capacity-building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aptation 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文中说:“发达国家应提供足够的,可预见和可持续的财政资源,技术和能力建设,以支持发展中国家行动的实施。”

It mentions a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and in need of help are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and countries in Africa.报告提到特别脆弱和需要帮助的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

"Developed countries set a goal of mobilizing jointly $100 billion a year by 2020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unds will com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public and privat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发达国家设定了到2020年共同筹集1000亿美元,每年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目标。这笔资金将来自不同的地方,各种公共和私人,双边和多边的。”

An annex carries the following short-term financing pledg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2010-2012: 附件,以下简称:发达国家的长期资助的2010-2012年认捐:

EU - $10.6 billion欧盟- 106亿美元

Japan - $11 billion日本-一百一万点零零零万美元

United States - $3.6 billion美国-三十六点零零零亿美元

* EMISSIONS REDUCTION: *减排:

Details of mitigation plans are included in two separate annexes, one for developed country targets and one for the voluntary pledges of major developing countries.缓解计划的详细情况,包括在两个单独的附件,为发达国家的目标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自愿认捐之一。

These are not binding, and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ledges -- ranging from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Adopted by legislation" for the European Union.这些都是不具约束力,并说明承诺的现状-从“正在考虑”为美国的“立法通过了”欧洲联盟。

* VERIFICATION *验证

A sticking point for a deal, largely because China refused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controls, the section on monitoring of developing nation pledges is one of the longest in the accord.坚持一个交易点,主要是因为中国拒绝接受国际管制,这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监测部分是协议中最长的一个。

It says emerging economies must monitor their efforts and report the results to the United Nations every two years, with some international checks to meet Western transparency concerns but "to ensure that national sovereignty is respected."报告说,新兴经济体必须监测和报告其努力结果向联合国每隔两年,一些国际检查,以满足西方的透明度问题,但“以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被拒绝。

*森林保护

The accord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ducing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the need to enhance removals 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by forests," and agrees to provide "positive incentives" to fund such action with financial resources from the developed world.该协定“承认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需要加强森林清除或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并同意提供“积极的鼓励措施”,以基金,来自发达国家的财政资源的这种行动。

* CARBON MARKETS *碳市场

Mentioned, but not in detail.提到,但不详细。The accord says: "We decide to pursue various approaches, including opportunities to use markets to enhanc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nd to promote mitigations actions."该协议说:“我们决定采取各种方法,包括利用市场的机会,以提高成本效益,并促进缓解行动。”

对比:

以上是两篇关于哥本哈根峰会的报道,选取的是新华社和路透社的报道,上面一篇是代表中方观点的新华社的报道,第二篇是在此代表西方国家舆论的路透社在这方面的报道。

新华社的报道简要说是,中国指责发达国家率先工业革命,排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但又要求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他们一道节能减排,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同时也是不公平的,是发达国家逃避责任的表现。而路透社的报道表达的意思则是:发达国家在为全世界的节能减排做贡献,而中国却逆其道而行之,逃避责任。

中国的网民在评价说,这是西方的新冷战主义,不断的帮中国吹捧,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然后便要中国来做到这些,那些的。这是西方的冷战思维。而西方人的评价则是,中国在迅速发展,现在竟然会对我们说不,这是对西方国家发号施令吗?

报道表达的意思不同,跟国家利益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每个国家都在尽量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更加深沉的我想这样的思维更是于民族性格有关,中国人的思维是竞争要是实力相近者的比赛,而外国人则是想着所有人都该公平竞争,不管是不是同样的程度。

从新闻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则报道:

1,新闻价值

两者在新闻价值上,对于受众而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

也是与人们共同关注的环保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让这个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首脑峰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新闻自由

在中国大部分的媒体发表的都是与新华社相同的声音,谴责发达国家,于此不同的是,西方媒体除了有主流的谴责中国的说法,同时人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反思,不只是从别的国家上找原因,这是他们更加开放的舆论,实现了更加完备了社会舆论监督功能。3,新闻政策

中国在关于领导人开的国际会议方面统一采用新华社的稿件,媒体上充斥的是同样的报道,同样的思想。

西方媒体则是各抒己见,虽然大部分的人与上文持同样观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这与新闻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加开放的新闻政策,使之有更加开放的环境去监督批判。

从对哥本哈根峰会的报道上,以小见大能看到中西方在新闻价值,政策上的差异和共同点。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第26卷第1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6N o.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Y ancheng T eachers C ollege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 Feb.2006 [收稿日期]2005-10-18 [作者简介]胥爱华(1965-),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主要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和策划管理工作。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胥爱华 (盐城广播电视台,江苏盐城224005) 【摘 要】现场报道是电视传媒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如果将中国与西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现场报道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和探析,就会发现电视现场报道经过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之后,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国内传媒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表现形态、价值取向、调控机制、传受关系等方面正呈现出不断开放与进步的态势。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 【中图分类号】G 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6)01-0104-04 在电视媒体中,现场报道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发展、实践脉络及规律,笔者尝试从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作一适度比较和探究。“人们期待通过比较研究,认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提高依照这种规律传递新闻的自觉性,同时又努力寻找中外新闻传播运作中不同做法及特点,发现自己或对方的优点,坚持下去,或把人家好的做法拿过来,为我所用;看到自己或对方的缺陷,克服扬弃 或引以为鉴。” [1]5(一)表现形态 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报道。理由是: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明快的节奏,解说与事件的同步进行,视听合一的立体冲击,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由于这些因素,现场报道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的幅度很大,而且对现场报道的技巧越发重视,要求也更严更高。大凡一流电视新闻记者都具备高超的现场报道能力,如风云美国电视新闻界20多年的NBC 首席新闻记者汤姆?布罗考、C BS 著名 新闻主持人丹?拉瑟等,他们口才颇好,擅长即兴发挥,出口成章,且头脑冷静,反应迅速,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用精炼的口语叙述和评论新闻事件。 “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国际电视界这句概括的话,充分说明现场报道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现场性作为体现电视新闻特征的最为强烈、鲜明的构成元素,愈来愈被更多人所重视。在国内,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电视受众,都几乎形成了共识,即;现场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效果。正惟此,我们能收看到在伊拉克战场上由我们的记者奔赴一线、背衬战场烟云发回的报道,我们能体验到连宋开启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时电视现场报道给我们传递的浓浓的亲情,我们能感受到“麦莎”、“卡努”台风袭击后灾区军民携手共同抗御灾害的壮观豪情,我们甚至能呼吸到一系列矿难发生后生命走向死亡的悲惨而冷酷的气息…… 显然,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和节目制作的基本手段和表现手法,已经具备普遍性与广泛性,但是在实践中,与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相比较除起步晚之外,在运用技巧、报道视角、发掘深度、反应速度、使用机率等方面仍有一定距离。在国内,现场报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意识和一种报道的手法在倡导;而在西方,则完全成为电 ? 401?

“英语”对外新闻报道、中文新闻写作指导手册

A Practical Guide for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语对外新闻报道、中文新闻写作指导手册 本系列讲座以英文对外新闻报道的原则与规范为主要内容,辅之以中文新闻写作的艺术和技巧。在座的同学虽然有的来自翻译社,有的来自文学社,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英文、中文的新闻写作素养对大家来说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不同的是大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那么翻译社的同学侧重于英语新闻写作的学习,而文学社的同学则侧重于中文写作的学习。尤其是其中一些外语系的同学,由于专业不是英语,更要锻炼自己的中文写作能力,并且在有能力的基础上再多了解一些英语新闻写作知识。 我们这个系列讲座或者说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以及长期的任务。相信同学们也希望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以及实际锻炼的机会。虽然这个不是正式的课程,也没有考试,但是我想,既然大家都加入到我们这个组织里来了,就是希望能够有所收获,因此,希望大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个严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观念 每周上课时间为周六下午2:30—5:30 (课间休息20分钟) 上课地点:4331培训教室 第二、学习、工作态度 严谨的学术精神 一丝不苟的求学精神 灵活的学习方法 广采博取,多学多记,包括文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史学、经济学、 法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各个门类的知识充实自己。新闻记者要求知识面广 博而精深,要成为一门或几门学问的专家,具有“多能一专”的知识结构。如果信息 量储存丰富,迸发灵感的机会肯定多。如果没有生活信息、经验的积累,大脑仓库里 空空如也,是无论如何也激发不了灵感来的。 第三、新闻工作者必备素质 民国初年,《申报》记者黄远生谈到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 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走, 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 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 ?比如要求大家善于同群众交往,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反映群众的呼声、 愿望和要求,善于从群众中寻找新闻线索,搜集报道素材。那么我们这里 所说的群众就是指我们身边的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等等,我们要善于 发现校园里、校园外发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件,搜集大家都关心的报 道素材。 ?同时,也要善于同领导机关及领导同志打交道,做到举止适度,有礼有心。 既要注意尊重被采访的领导同志,虚心向他们请教,又要注意时时把握新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 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 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 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 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 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 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 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 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 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 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 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 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 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 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 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 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 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 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

05新闻报道管理工作规范

1.0目的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司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为公司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2.0适用范围 新疆航空公司各单位(含控股公司)的新闻报道工作 3.0职责 3.1公司宣传部管理新疆航空公司通讯员对外发稿及来访记者的采访报道 3.2各部室负责本部门通讯员对外发稿的审核把关,事关安全、效益、改革等重要稿件报宣传部审核。 3.3新闻业务主任负责公司新闻报道工作年度计划的实施。 4.0工作内容和要求 4.1工作方针 正面宣传为主、宣传民航为主,团结、稳定、鼓劲 4.2组织管理 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在公司党委统一领导下,归口党委宣传部管理。宣传部负责组织、安排和管理新闻单位记者的采访,负责管理通讯员的日常报道。 4.3编制计划 4.3.1新闻业务主任编制新闻报道年度计划,工作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a)每年工作会议期间组织好对公司年度成就和下年度公司工作计划的对新闻媒体的发稿。 b)公司生产旺季及时将促销信息以新闻的形式向媒体发布。 c)每年11月组织与新闻媒体信息交流会,由公司领导向媒体通报公司年度安全生产情况。 d)每年12月31日邀请各新闻媒体参加公司实现运输安全飞行年新闻发布会,新闻业务主任统计发稿情况。 e)每年年初组织召开公司新闻报道总结表彰会。 f)根据各单位人员情况及上年度对外新闻发稿情况,确定各单位对外发稿篇数。 4.3.2年度计划及各单位任务由宣传部部长或主管新闻报道的副部长审核后,报公司党委批准后实施。 4.4.新闻报道把关审查

4.4.1通讯员向新闻单位投稿要经本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同意,事关安全、效益、改革等重要稿件须经相关单位审核,宣传部部长把关。 4.4.2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必须严格遵守中央、国务院、民航总局有关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的规定,不得擅自为新闻单位提供线索、报道素材或邀请记者报道,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确需对外报道的,须按照宣传部统一安排。 4.4.3宣传部安排记者采访,审核新闻稿件、对外提供新闻素材,应征求业务部门的意见,业务部门应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 4.5建立业务部门与宣传部之间的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4.5.1业务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组织的重大活动,应通知宣传部,安全、服务、管理等重要举措出台,应与宣传部通气,提供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4.5.2各单位有必要宣传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工程进展情况、重要举措等,要及时报宣传部,各单位邀请新闻单位记者采访,事前须报宣传部同意,未经宣传部安排,不得擅自接受记者采访。 4.5.3建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各单位要及时汇总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定期向宣传部报告,各大单位每年向宣传部书面汇总一次。 4.6.来访记者的接待 4.6.1对各级新闻单位的来访,要给以热情支持和配合,对记者提出的合理的采访要求应尽力予以满足。 4.6.2新闻业务主任要了解记者的采访目的、内容和计划,并做出采访安排,尽快通知被采访的有关单位,做好协调工作。 4.6.3各媒体记者日常采访原则上不安排食宿,不解决交通。特殊情况,可提供便餐,标准为每人每次50元以内。 4.6.4我公司组织大型活动,确需邀请记者采访的,要提前将采访安排及邀请人员名单报公司主管领导,并及时通知邀请人员。除个别大型活动外一律不安排餐食,因机场距市内较远,交通不便,每次每人发2 0 0元以内交通费,由记者签收,记者的车票不再报销,所写稿件原则要求三日内发稿。 4.6.5我公司组织新闻单位集体采访,应根据采访事件的价值,确定不同级别的新闻单位。 4.6.6为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每半年组织一次座谈会,邀请各新闻单位负责民航口的记者共同探讨搞好我公司外宣工作的办法,同时对表现突出的记者给予物质奖励(以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信息交流和咨询的功能,这样的机制无法使技术转让实实在在地发生,与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的希望相去甚远。 他说,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中国政府将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坚定不移地采取减缓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基础上,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 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 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 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 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开头,我想读者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心中会马上涌出这样的感叹:朝鲜要出大事了,主席死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儿子就要继承。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被唤醒,就会接着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条新闻。其次,文章在介绍金正日逝世时有意识的提到了金正日喜欢美食和名酒,这些信息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感受,更容易满足读者贴近新闻,和猎奇的心理。在结尾反面简短的对朝鲜的现况做了分析,如“让这个高度军事化、正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和电力严重短缺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简短却很公正的评价,如画龙点睛,信息饱满却字字玑珠,真正的做到了一切从读者出发。 在新闻结构方面,是典型的“DEE结构”即Descriotion、Explain、Exclusion。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

英语对外新闻报道、中文新闻写作指导手册

A Practical Guide for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语对外新闻报道、中文新闻写作指导手册 本系列讲座以英文对外新闻报道的原则与规范为主要内容,辅之以中文新闻写作的艺术和技巧。在座的同学虽然有的来自翻译社,有的来自文学社,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英文、中文的新闻写作素养对大家来说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不同的是大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那么翻译社的同学侧重于英语新闻写作的学习,而文学社的同学则侧重于中文写作的学习。尤其是其中一些外语系的同学,由于专业不是英语,更要锻炼自己的中文写作能力,并且在有能力的基础上再多了解一些英语新闻写作知识。 我们这个系列讲座或者说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以及长期的任务。相信同学们也希望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以及实际锻炼的机会。虽然这个不是正式的课程,也没有考试,但是我想,既然大家都加入到我们这个组织里来了,就是希望能够有所收获,因此,希望大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个严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观念 每周上课时间为周六下午2:30—5:30 (课 间休息20分钟) 上课地点:4331培训教室 第二、学习、工作态度 严谨的学术精神 一丝不苟的求学精神 灵活的学习方法 广采博取,多学多记,包括文学、语言学、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史学、经济学、法 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各个门类的 知识充实自己。新闻记者要求知识面广博而 精深,要成为一门或几门学问的专家,具有 “多能一专”的知识结构。如果信息量储存 丰富,迸发灵感的机会肯定多。如果没有生 活信息、经验的积累,大脑仓库里空空如也,是无论如何也激发不了灵感来的。 第三、新闻工作者必备素质 民国初年,《申报》记者黄远生谈到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新闻记者须有四能 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 听;四、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对外新闻稿件审核发稿规定1

对外新闻稿件审核与发稿规定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规范稿件上传程序,准确、及时、全面、客观地宣传学校各项工作,特制本规定。 第一条新闻稿件的审核标准 (一)新闻稿件内容的要求 1.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全面、真实、准确的反映新闻事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引用相关资料出处及文本内容真实、完整,标明出处。如无特殊要求,尽量以真实姓名和图片出现,情节严禁夸大和渲染。 2.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自新闻事件发生起1个工作日内完成新闻稿件的撰写,经各部门内部初审并上报;如遇特殊情况可最多延至第2个工作日结束前,逾时将不再接受稿件上报;自新闻稿件上报起2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新闻稿件的终审并发布,如遇特殊情况可最多延至第3个工作日结束前,逾时将视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发布。 3.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新闻稿件应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事件发生的条件、性质和意义)等基本内容;新闻文本总字数应控制在300-600字为宜。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简洁。 (二)新闻稿件格式的要求 1.电子文件格式:word。 2.稿件的电子版本名称与新闻的标题保持一致。 3.新闻内容必须具有的三个要素:标题、正文、撰稿人署名。 4.每份新闻稿件应配以相应新闻图片1-2张为宜(工作简讯类稿件除外),图片要求为JPG格式、画面清晰、构图合理,图片文件名以“新闻完整标题”命名。其中,照片素材的选择一定要切合稿件主题和相应的主题情感,切忌照片和稿件内容相离,甚至相背的情况出现。 第二条对外新闻稿件的发稿程序 (一)稿件由学校党委办公室宣传部门负责初步审核; (二)稿件的最终审核由宣传部门分管领导负责; (三)重大新闻稿件必须经由党政主要领导审核; (四)对外新闻稿件的发布由党办宣传部门负责; (五)重大新闻事件应在两日内写出新闻稿,并交领导审核,确保新闻的及时性、有效性。 - 111 -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 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 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 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 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校庆新闻通稿(对外)

九秩荣光,翘楚南强! ————热烈庆祝厦门大学90周年华诞2011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了九秩华诞,形式多样的活动相继开展,师生们沉浸在90周年校庆的欢乐氛围中!1921年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经过90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如今的厦门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更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大批学子前往求学。而此次校庆活动,校方更是突出了学生这一主体族群,力争办一次真正“属于学生的校庆”! 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这是贯穿于整个校庆过程中的理念。“走进大师”系列讲座李敖、易中天等一大批来自两岸三地的各界学者将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场思想的盛宴,同时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将莅临厦大为同学们带来与世界前沿学者对话的机会。对每天徜徉于专业课程的学子来说,此次校庆更是一次学术饕餮。除了学术方面的安排,校方还为大家准备一系列的专场演出,其中不乏经典话剧《安妮日记》以及经典艺术进校园京剧专场。在艺声艺影之中更衬出了校庆的欢乐氛围。当然校庆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 校庆活动从筹备至今,便吸引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截至校庆当天,校方已收到来自各方捐款近7亿元人民币。同时多位国家领导人,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国内兄弟院校纷纷发来贺电,同庆厦大九秩华诞!这一切不但是嘉庚精神的延续,也是厦大90周年来巨大成就的体现,

更是整个社会兴学重教的反映。在校庆期间,校方还将举办多场大型晚会,诚邀各方嘉宾共襄盛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举行校长论坛邀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一同探讨现代大学教育的未来与出路。 校友纷纷返校,追忆自己青葱年华的同时,忍不住感叹厦大多年来的变化和发展。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一所大学不仅仅是简单模式的输入产出的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成为一个人感受不同境遇的乐园。一所大学的气质,在从这所大学走出去的人身上会有最直观的体现。而厦大让每一个厦大学子收获的则可归纳为广博,包容,奋进!这也是整个校庆想要传递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是一所大学不断进步的不竭源泉。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激励厦大人不断奋进的激昂号角,更是一所大学难能可贵的精气所在。相信经过90载的沉淀,在一代又一代厦大人的辛勤耕耘下,厦大一定会在建设世界知名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的路上稳步向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下一个10年厦大必定会给我们更多期待与惊喜! 据悉,校庆其他活动还在进行中,诚邀您持续关注。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 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 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 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2、报道内容的差异性 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中国媒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宏观场面,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写作上善于从小切口入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对灾区灾情的报道。2000年春夏,巴基斯坦南部遇到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人们饮水困难,不少人和大牲畜渴死。美联社记者在报道当地灾情的一篇电讯中这样写道:“在巴基斯坦南部一个名叫巴西马的小镇,农民布希罗因再也无钱买水买粮,一家人身陷绝境,夫妇二人万般无奈,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扎胡拉从老远的家乡带到集市上,等着有人把她买去当佣人或者是做新娘。赶集的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布希罗悲哀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有粮食没有水,我们都快要死了。如果卖掉她就能救活家里其他20口人。”尽管最终扎胡拉逃脱了被卖的命运,但是作者通过描述受灾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把旱灾的严重性,救援的急迫性,以及灾难给当地人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了。 3、表达方式的不同 我国记者在报道抗灾救灾的同时,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还会通过抒情议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2005年6月黑龙江局部地区连续暴雨引起沙兰镇洪水肆虐,《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洪水无情人有情》这样写道:“灾难来得那么突然。一场猝不及防的山洪,在大地上留下了淤泥与悲恸。但在灾难中,有一样东西却没有被淹没,那就是爱,就是职责,这种爱,这种职责,不仅使受难者得以获救,更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情。”这里作者还没有讲述事实,就用先声夺人的抒情议论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这样的抒情和议论不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更加强了文章在抗灾救灾期间对人们精神的引导和启发,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思想性,能够激发抗灾救灾的自豪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对灾情只做白描式的刻画。2005年美国遭受飓风袭击,《纽约时报》在9月3日的头版刊登《新奥尔良情况依然悲惨——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把水抽干》的报道写到:“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海湾沿岸5天以后,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的混乱景象使这个城市陷于希望夹杂着绝望的复杂情感。哪儿都没有秩序,成千上万目光茫然的幸存者,带着不过装了几只垃圾袋的物品,排着长得没有尽头的队伍等着逃离的机会。机场成了急救场所,在一角,有一排躺在担架上的人,还有其他困在轮椅上的人,有的人已经死去。在一个候机厅里建起了一个太平间。”这段话里完全是在描写和叙述,并没有对事件做观点鲜明的评价,也没有明显的抒情议论,作者的感情只是在字里行间通过单纯的叙事描写表达出来。 <二>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共同点 1、都注重人文关怀 分析对5·12地震灾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西媒体较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通过对灾难的探索与诠释,使事件报道成为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中介,显示出对生命的关爱,人文精神渗透其中。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精神在于为灾民提供人性化的援助信息和帮助。灾难发生后,媒体立足于提供给灾民真正关心的信息,如哪里可以得到援助,哪里更安全等信息;同时,也给非灾区的人们提供“去何处给予帮助”的信息,从而为社会和灾民搭建了一个人性化的沟通渠道。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福克斯晚间新闻播

中西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委婉语对比研究 ——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5), 675-680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6471137.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016471137.html,/10.12677/ml.2019.75088 Contrast Study on Euphemism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ews Reports —Take Trade War as an Example Yaqi Wa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August 12th, 2019; accepted: August 27th, 2019; published: September 3rd, 2019 Abstract News repo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ressing their positions, propagating political ideas as well as guiding public opinion. In addition, their remarks are also publicly accessible worldwide and radical words in news reports may lead to wor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efore, in sensi-tive contexts, journalists often use relevant euphemisms to reduce aggression in discourse, avoid intens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ir government. Recently,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have turned into a lengthy trade war. On this sensitive topic,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have adopted corresponding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beautifying the facts and safeguarding their own interests. Keywords Linguistics, Economic News, Euphemism, Trade War 中西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委婉语对比研究 ——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王雅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3日 摘要 新闻报道具有表达立场,宣传政治理念,引导舆论导向等重要作用。报道中使用过激言论可能会造成国

我看中西比较新闻学

我看中西比较新闻学 《现代汉语词典》将“比较”解释为:“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 ①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里将“新闻学”定义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②由此观之,中西比较新闻学就是对中国和西方各国新闻现象的异同、高下进行辨别的一门学科。这一自我推导的概念与张威教授关于中西比较新闻学的概念有相同点,即都将新闻现象作为比较的对象和范围。在《比较新闻学》一书中他这样定义道:“中西比较新闻学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新闻学研究,它对中国和西方的新闻现象进行比较和探究;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和对话来促进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它在展示双方不同规律的同时,寻找人类共同的新闻学规律,进一步确定双方独立的价值;它的目的是推动地球上的多元文化并存,求同存异,而不是一种文化吃掉另一种文化。” ③毫无疑问,这一概念更加全面和具体,既突出了比较的跨学科、跨文化性质,又阐明了比较的方法,即“互识、互证、互补和对话”,最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即增进文化的沟通,促进异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文化的多元化。 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高速发展的通讯科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但文化差异的事实仍然客观存在,麦克卢汉眼中的“地球村”远未实现。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差异常常引起文化间的误读。“误读直接引起误导(Mislead),它歪曲认知对象,加深中西文化彼此之间的鸿沟。”④而这种彼此的误读和远离,又往往是冲突和战争产生的根源。西方国家和中东阿拉伯国家间的仇视,就是文化间巨大差异引起的不理解造成的,双方都试图以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来评价对方,而这只能把彼此的距离拉得更远。所以,深入细致地探究文化间的差异,是稀释、消除文化误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追求世界和平、共荣的必经之路。新闻业是文化的助推器,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深入探究中西新闻业的异同,对于促进中西文化间的沟通、理解,进而推衍文明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意义重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中西新闻现象,增进彼此了解,还可以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上,为新闻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线索和可资参考的经验教训。 追溯中西比较新闻学的历史,早在上世纪初,美国学者就开始了对中国报纸的研究。但早年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报业实践的观察上,真正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还很少。1956年出版的《报业的四种理论》打破了比较新闻学理论上的桎梏,这本书根据社会形态的不同,将媒介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即权威主义媒介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媒介理论、媒介的社会责任论以及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这一划分“使人们对世界错综复杂的报业现象首次有了全球的观点,说它是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并不过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西方比较新闻学界的思维仍然没能跳出这个窠臼。”⑤大量的新闻现象的确表明,政治因素对新闻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国家制度决定新闻体制,特定的新闻理论也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西比较新闻学从对新闻现象和新闻实践的研究出发,将比较的落脚点放在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的不同上,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这种比较,有利于明确双方在新闻报道中的立场,减少彼此间不必要的争吵。具体到单个国家,比如说中国,这种对自身及对方的深入认识,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新闻界得以确知自身最大的不足,明确限制条件所在,并以此为基点,寻求调整和变革。以新闻自由在中美两国的实践为例,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追求新闻自由是两国新闻界的共同传统,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深入认识这一差异,探知导致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对寻求新闻自由步履维艰的中国新闻界来说,实实在在是一种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推动力。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追求新闻自由是中西新闻界的共同传统,并非西方独有。这一追索的历程总是与强势权力对新闻业的压迫相伴随,这在中西新闻发展的历史上都是清晰可见的实事。袁世凯在1913年策动的“葵丑报灾”使全国出版的报纸从500多家锐减到139家,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对新闻自由予以否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尽管袁世凯滥施淫威,他却从来没有真正控制过新闻界。由于复辟帝制越来越不得人心,大多数报刊都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⑥可以看出,新闻界与政府为新闻自由而产生的斗争博弈也是中国新闻界的传统。尽管在一段特殊时期里,中国新闻界完全充当了政府的传声筒,但并非天生的哈巴狗。同样的,美国的新闻自由也不是与生俱来、一帆风顺的,1798年应约翰·亚当斯总统要求制定的《外侨法》和《煽动法》目的就是钳制反战意见,置七年前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