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是新课标物理选修3-1的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六节的内容,它是《恒定电流》这一章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由于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本节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范畴,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对电阻定律的讲述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得出电阻定律。同时还介绍了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理解电阻定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电阻定律的得出和理解。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对定律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实验探究的设计和数据处理。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定性关系,对电阻定律有了定性的了解,同时通过高一物理的学习,学生的实验分析,实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物理量值之间的关系更关注,对学习有强烈的需求。但学生由于前面学习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常常会以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有关,因此对电阻定律的理解会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积极探索,最后用科学的方法推导定律,得出结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渗透和理解。

探究式教学中,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给予评价,起主导作用。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相结合,推导出电阻定律;采取分组讨论设计,分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实验动手能力,体验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时间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课前要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给学生印发学案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暗示和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开展活动,为探究过程的评价提供丰富的素材。总之本节课要突

出实验,强调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定律的内容,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2.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图,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学会根据探究目标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高科学分析,提炼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激情。

2.通过实验,领悟实事求是的理念,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方案,并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电阻定律。

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准备

自制学生实验教具15件,“220v,15w”、

“220v,200w”灯泡各一只,日光灯丝一条,

酒精灯,电池组,电键,导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欧姆定律,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做?

同学:由I=U/R得,只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或导体的电阻R。

教师: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和几张图片。

实验1.将15w和200w的两盏灯泡并联接入电路,观察两灯泡的亮度。

展示两灯泡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灯泡的照片,说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同学:功率不同,灯丝粗细不同(横截面积不同),两灯泡的电阻不同。

展示滑动变阻器图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改变电阻。

展示几段材料不同的导线:电线常用铜而不用铁。

学生思考、讨论

同学:导体的电阻与材料、横截面积、长度有关。

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之间的关系。

点评:展示图片、实例,让学生先通过情景感受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诱发学生探索欲望。

新课教学

猜想: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存在怎样关系?

同学:导体长则电阻大,粗则小,铜丝电阻小,铁丝电阻大;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猜想,参与学生的讨论。

点评:进行探究,科学猜想很重要,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猜想,让学生主动思考,为后面的实验探究作准备。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猜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要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间的关系,先要确定研究方法,如何去探究一个物理量和几个物理量的关系?

同学:控制变量法。 师:讲具体点。 学生思考,发言。

同学:导体材料、横截面积相同下,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关系;导体材料、长度相同下,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长度、横截面积相同下,研究电阻与材料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一.实验探究

过渡: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探究R 与l 、S 、材料的关系。 1.制定方案

(为了有效控制时间,将全班学生分成15组,其中5组研究电阻和长度关系,5组研究电阻和横截面积关系,5组研究电阻和材料关系,每一组各有一套实验器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面上的器材,利用它们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如果能的话,请各组按照要求探究电阻与某一因素的关系,设计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方案。你可以采用课本上的方法,也可以设计新的方案。

学生进行设计,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学生的设计,然后选两个小组的电路图同时进行投影展示。

(说明:可能有其它的设计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上要有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判、分析。)

师:请这两小组的发言人简述实验方案。

甲组:我们研究的是导体电阻与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验中可以用不同长度的电阻丝先后接入AC,用伏安法测出电阻,再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乙组:我们实验中不需要测电流,先选定两根电阻丝R1、R2同时接入电路,只要用一只电压表分别测出它们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得出电阻之比等于电压之比,最后得出结论。

教师:请大家评判一下,哪一种设计方案好?

同学:第二种。

电路图,大家可以快捷地研究导体电阻与

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设问:本实验中,是否要测量导体长

度和横截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不需要测量,只要取l、2l、3l、…,研究长度变化与电阻关系;同样取S、2S、3S、…,研究横截面积变化与电阻关系。

点评:实验设计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十分强的问题,涉及到电流表的内、外接,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电表量程的选择等问题。但这些都不是本节课探究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电阻定律。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电路设计,简单提一下电阻丝的电阻很小,电流表用外接法;滑动变阻器用串联接入,而没有按照课本上分压的要求。记录数据的表格也直接提供给学生。

2.动手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实验。

说明: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可以先提醒学生连接电路的注意事项:①先串联后并联(用动画演示)。②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及电键接通前应处的位置。③电表的正负极、量程、读数加以说明。④记录数据的表格及实验汇报单在学案上已列出(同时投影)。

教师巡视中,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困难要及时指导,师生间共同努力,讨论、思辩,让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实验时间要控制在12—15分钟。

点评:让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

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巡视时,必要的介入,可使探究持续深入地展开,因为科学探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辛的智力跋涉,其中潜在的障碍和困难,需要教师必要的介入。

3.数据处理汇报

要求各大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派一代表发言。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教师点评投影学生实验结果:

①.材料、横截面积一定下,R与l成正比。

②.材料、长度一定下,R与S成反比。

③.不同材料,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导体,电阻不同,电阻R与材料有关。

点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汇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理论探究

过渡: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从理论角度探究电阻R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间关系。

投影:N段长度(l)、横截面积、材料均相同的导体(每段电阻为R)紧紧串接起来,组成一个新导体,则新导体的电阻为多少?新导体长度为多少?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发言,从理论得出:导体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情况下,R与l成正比。

投影:N段长度、材料、横截面积(S)均相同的导体(每段电阻为R)紧紧束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导体,则新导体的电阻为多少?新导体的横截面积为多少?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长度、材料一定下,导体电阻R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

点评:1.交代理论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明确不要谈到探究就是实验。

2.由于时间限制,理论探究主要由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课前做好,教师可直接提问总结。

三.电阻定律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验都得到了同种材料导体的电阻R 与导体长度l 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 成反比,导体电阻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大量精密的实验表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得出电阻定律。

投影:电阻定律的内容。

设问: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电阻定律?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l

R S

ρ

= 师:ρ是比例常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材料。 四.探究电阻率ρ

设问:对某一材料来说,ρ的数值我们可以怎样测量? 学生讨论得出:由l R S ρ

= 得 RS l

ρ= 师:怎样可以得知电阻率单位?

生:由单位制关系推出,电阻率单位是:欧姆?米,用符号表示:Ω?m 师:电阻率大小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电阻率ρ反映了导体导电性能的优劣,与材料有关。

演示实验2:由日光灯丝、小灯泡,电池组等连成图示电路;观察:当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电灯的发光情况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出:导体的电 阻率与温度有关。

投影课本P60图表:几种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教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研究这个表格,比一比,看谁得出的结论多。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对结论投影。

①纯金属的电阻率很小,导线常用铜或铝来制成。 ②合金的电阻率较大,电阻、电阻器常用合金制成。

③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常用的电阻温度计就是利用金属的这种特性制成。

④某些材料的电阻率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利用这种特性,常用来制成标准电阻。

点评:电阻率作为一个新概念,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好阶梯性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这个概念。

五.知识应用

六.课堂小结

同学自我小结本堂课学到知识和方法,由学生发言。 七.作业布置

1.课本P61问题与练习1—4

2.课外探究题:上网查阅资料“超导现象”。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

理论探究

电阻定律 :l R S

ρ

= 单位:Ω?m

电阻率—ρ 物理意义: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优劣。

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电阻定律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采用“猜想—实验—归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有学生的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索、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操作、师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理念。但由于时间和内容上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还不能充分展开,课堂活动的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三节电阻定律(2) 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 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 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 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R∝L/S R=ρL/S (1) (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 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 ρ=RS/L (2) 注意: ⑴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 但电阻率并不由R S和L决定. ⑵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 思考: 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 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

电阻定律实验报告

探究电阻定律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探究电阻定律 二、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比如,下列的因素是否对导体的电阻有影响?如果有,关系如何呢? 1.导体的材料;2导体的体积;3导体的长度; 4导体的粗细;5导体的质量;6环境的温度等。 三、实验器材: 电阻定律演示板(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不同的铜线;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铜线;横截面积、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铜线和铝线)、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直流电源。 四、实验原理:(欧姆定律) 影响导线电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因此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1、保持导线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测量长度比为1:2的两个导线的电阻大小。 2、保持导线的材料和长度不变,测量横截面积比为1:2的两个导线的电阻大小。 3、保持导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的不变,测量材料不同的两个导线的电阻大小。 五、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六、实验设计与步骤:

1、按实验原理图连接好电路,在电路的A、B之间接入待研究的铜导线,通电前先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 2、将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长度之比为1:2的两根铜导线①、②,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将电流表示数都调节为1A、电压表的读数记录在表1中,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计算出导线电阻。 3、将材料和长度都相同、横截面积之比为1:2的两根导线②、③,分别接入电路,操作同步骤2,将结果填入表2中。 4、将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材料不同的两根导线③、④分别接入电路中,调节变阻器,使通过导线的电流相同,读出并记录电压表的读数,填入表3中。 5、断开开关,整理好器材。 6、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1、保持导线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线长度间的定量关系。 表1 接入的导线长度电压U/V 电流I/A 计算 电阻R/Ω ①L01A ②2L 1A 实验结论: 同种材料,S一定,电阻R与L成正比即R ∝L 2、保持导线的材料和长度不变,探究电阻与导线横截面积间的定量关系。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 哪些因素?其定性关系是什么? 学生: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同种材料制成的导 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 这节课让我们用实验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电阻定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固定在胶木板上的四根合金导线L i、L2、L3、L4的特 占 八、、- (1)L i、L2为横截面积相同、材料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 (2)L2、L3为长度相同,材料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 (3)Lj L4为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合金导线(L3为镍铬丝, L4为康铜丝) 演示实验:按下图连接成电路。 (1)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 i、L2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 出电流?比较通过L i、L2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线长度的关系。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长度成反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2 )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2、L3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 出电流?比较通过L2、L3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体横截 面积的关系。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3)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教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3、L4两端,重做以上实验。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表明导线的电阻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师生共同活动:小 结实验结论,得出电阻定律。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A V R=10Ω 《欧姆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规范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教 具:干电池2节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变阻箱1个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演示法、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知识和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那么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根据“让小灯泡变亮”猜想它们的关系怎样?引入:欧姆定律(板书) 二、新课探究 1、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板书) (1)讨论交流:研究方法?电路图? 电路设计:(如右图) (2)实验研究(演示实验) (3)R 一定(R=5Ω)I 跟U 的关系。记录,分析数据,作出曲线图。 电压(V ) 1 2 3 电流(A ) 0.2 0.4 0.6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板书) 2、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1)U 一定(U=2V ),I 跟R 的关系。记录,分析数据,作出曲线图。 电阻(Ω) 5 10 20 电流(A ) 0.4 0.2 0.1 结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我们把以上两个实验的结论综合起来即是欧姆定律。 3、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2)公式: I = U/R 。 公式中I 、U 、R 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板书) (3)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 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 一。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公式I=U/R 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说明: 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课后阅读信息窗关于欧姆研究欧姆定律的介绍) 4、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够探究电阻与各因素的关系. 2.理解电阻率的概念,掌握电阻定律. 3.会应用电阻定律对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进行计算. 课前了解 1.在生活和生产中所使用的电线材料大多是铜丝和铝丝,为什么不用更廉价的铁丝呢? 答案:在室外架设的高压线通常使用铝质导线,因为铝材料的密度小,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质量小得多,比较容易架设,成本也低;室内用线大多是铜质导线,原因是导电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铁质材料的劣势比较明显,它的电阻率大,也就是说导电性能差,再者是易氧化、寿命短等,所以在生活和生产中不使用铁质材料作导线. 2.有时家中的白炽灯灯丝断了,恰好又没有新的可换,轻轻摇晃灯泡,断了的灯丝还会搭上,而且将灯泡再接入电路中,会发现它比原来更亮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灯丝搭接上之后,其有效长度变短,电阻变小了,在电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消耗的电功率变大了,因此比原来更亮. 例题解析 例 1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两倍,把另一根导线对折后绞合起来,则它们的电阻比为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金属线原来的电阻R=S l ρ 拉长后,长度变为2l,截面积变为 21S,R ′=S l 2 12ρ=4R; 对折后,长度变为21l,截面积变为2S,R ″=S l 221ρ=R/4 则R ′∶R ″=16∶1. 答案:16∶1 知识探究 收音机的音量调节、音响混频控制台上可滑动的声音控制系统、一些台灯的亮度调节都要用到电位器.你知道电位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关于电阻你了解多少?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来决定?这节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知识拓展 1.一根长L=2 m 、横截面积S=1.6×10-3 m 2的铜棒,两端电势差为U=5.0×10-2 V ,铜的电阻率ρ=1.75×10-8 Ω·m ,铜内自由电子体密度为n=8.5×1029 m -3,求: (1)铜棒的电阻; (2)通过铜棒的电流; (3)铜棒内的电场强度; (4)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 思路分析:根据题给的已知条件,由电阻定律可求导体的电阻,应用欧姆定律可解电流,已知导体棒两端

初中物理《1焦耳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9-18-4焦耳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3.了解电热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 力。 2.知道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焦耳定律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与内能之间转化的具体体现。教材在电功、电功率之后安排焦耳定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由“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和电热的利用与防止”三部分组成,研究电热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焦耳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做好实验及分析实验现象是关键。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1.学生对焦耳定律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电流的热效应认识。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2.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但用图像法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较为薄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2.难点: 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练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焦耳定律演示器、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等。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电阻及电阻定律的应用

电阻及电阻定律的应用 2.关于材料的电阻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的三段,则每段的电阻率都是原来的1/3 B .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 D .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大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解析:材料的电阻率与长度无关,选项A 错误;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B 错误;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选项C 正确;电阻率大的导体,电阻不一定大,故选项D 错误. 答案:C 4.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PQ =10 cm ,QN =5 cm ,当将A 与B 接入电压为U 的电路中时,电流强度为1 A ,若将C 与D 接入电压为U 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 A .4 A B .2 A C.12 A D.14 A 解析:设金属薄片厚度为d ,当将A 、B 和C 、D 接入电路时电 阻分别为R 1、R 2.由R =ρl S 知,R 1∶R 2=4∶1,由I =U R 可知,I 1∶I 2= 1∶4,故流过C 与D 的电流为4 A ,选项A 正确. 答案:A

11.(15分)如图甲所示为一测量电解液电阻率的玻璃容器,P 、Q 为电极,设a =1 m ,b =0.2 m ,c =0.1 m ,当里面注满某电解液,且P 、Q 加上电压后,其UI 图线如图乙所示,当U =10 V 时,求电解液的电阻率ρ是多少? 解析:由题图乙可求得电解液的电阻为 R =U I =105×10-3 Ω=2 000 Ω 由题图甲可知电解液长为:l =a =1 m 截面积为S =bc =0.02 m 2 结合电阻定律R =ρl S 得 ρ=RS l =2 000×0.021 Ω·m =40 Ω·m . 答案:40 Ω·m

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刘云学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3-1 【教材分析】 《电阻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间的关系,初中已定性地讲过,这节课,我们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电阻定律。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十二个小组,分别探究不同的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决定因素的关系得出电阻定律,并总结表达式。 2、能叙述电阻率的意义,了解电阻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3、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二、能力目标: 1、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熟练使用滑动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常用电学实验器材,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和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积极情感。 2、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电阻定律的探究及得出电阻率 2、电阻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电阻率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器材】电阻丝数根(电阻丝上标明不同的材料的名称)、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键、导线、电源、毫米刻度尺、电阻丝固定装置、螺旋测微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怎样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 3、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其定性关系是什么?(由材料、 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 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用实验定量地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实验探究:、 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 2、探究内容: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定量关系。 3、探究方法: [提问]:我们要想研究电阻与几个因素的定量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是什么? (控制变量法)

高中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感应电动势,及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区别Φ、ΔΦ、?Φ 。 ?t (3)、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数学表达式。 (4)、知道E=BLv sinθ如何推得。 (5)、会用E =n ?Φ 解决问题。?t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推导导线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公式E=BLv,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不同物理现象中抽象出个性与共性问题,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思想。 (2)、通过比较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根据上面的三幅图试回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实验,并回答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答: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会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电流中学过,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答:电路闭合,且这个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源。 3、在发生电磁感应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答:由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引入新课 1、问题1:既然会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强弱呢? 答:既然有感应电流,那么就一定存在感应电动势.只要能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根据欧姆定律就可以确定感应电流了. 2、问题2:如图所示,在螺线管中插入一个条形磁铁,问 ①、在条形磁铁向下插入螺线管的过程中,该电路中是否都有电流?为什么? 答:有,因磁通量有变化 ②、有感应电流,是谁充当电源?

电学实验一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教学设计及学案

电学实验一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一种测定金属电阻率的方法 2、会使用螺旋测微器进行读数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往往缺乏认真的态度,同时初中的思维习惯还在头脑中作怪,把电表都当作理想的,这会成为学生正确连接电路以及分析数据的障碍,也会对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形成干扰,因此在高三的实验复习中只要正确的引导,抓住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有针对性地不断向学生强化各个电学实验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1、主体引导法:高三的实验复习课没有大多的时间给学生从基础开始复习实验,所以老师作为实验复习课的主体引导学生从知识的体系去复习。 2、讨论法:测量金属电阻率的实验电路设计有四种,通过讨论复习电流表的“内接法”、“外接法”、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限流式”接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电路设计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伏安法测电阻 难点:实验电路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 详见下页《电学实验一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学案》 六、教学流程图

默写电阻定律公式,并提出问题:如何求电阻率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测量电阻率的原理。 根据原理,引出需要的准备知识。 根据原理设计电路图,确定实验步骤。 学生动手实验,并进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例题讲解。 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电学实验一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 3、实验步骤 4、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5、注意事项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原则和读数方法,掌握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两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2)学会使用螺旋测微器,并会读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3)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及如何减小误差. (4)间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原理: 由电阻定律R= 可知,金属的电阻率为ρ= ,因此,由金属导线的长度l、横截面积S,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导线的电阻R= ,便可求出制成导线的金属的电阻率ρ = . 三、实验前知识准备 1、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及读数

初中物理《_电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3 节电阻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学习体会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 2.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严谨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电阻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阻定律演示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等. 【学生准备】铝导线、铜导线实物、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电阻定律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几种电线:比如家庭用导线、电缆线、高压输电线等(如图所示)。 1

提问:这些是什么?导线芯是什么材料? 我现在带来了两种导线,大家看一下电线芯的外面包了一层橡胶或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绝缘体,导线的芯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观察并回答: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芯。 [过渡语]我们知道,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学完这节课你就明白什么原因了。 二、新知构建 (一)、电阻 演示1:如图1 所示,将一个电流表、两节干电池、一个开关和一段镍铬合金线连接电路,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记入实验数据表格。 演示2:如图2 图1 所示,把和演示 图2 1 相同的一个电流表、两节干电池、一个开关,只是把一段镍 铬合金线换成一段铜导线连接电路,并读出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提示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有什么变化。 问题:比较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实验中用的是相同的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为什么两条 导线中的电流不同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3-64 页相关内容,说出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其换算。 【生回答后板书】:1、电阻: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R,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2、电阻的单位换算 1.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千欧(kΩ)、兆欧(MΩ).1kΩ=103Ω、1 MΩ=106Ω. 2.同学们对于电阻这个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定值电阻,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璧山 高飞)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璧山中学高飞一、教材分析 《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的第6节内容。学生已学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故本节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来探讨电阻定律,重点突出探究过程。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本节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的范畴,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机会,即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参与并从中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定性关系。但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电路的设计与选择、动手连线、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故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精确的探究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原因,同时参阅多种版本的内容编排,本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探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上,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采取了来源于教材但创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将教材中横截面积和长度的测量淡化,基于“在同一电路中比较多个电阻的定量关系”来设计本节课,在教材电路图基础上优化出“串联电路比较电压”的电路图,学生再去开展分组探究实验,研究电阻R 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导体材料的关系并得出规律,得到它们的定量关

系。 在学生探究实验中,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思路加以引导,提供探究记录的表格,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完成探究过程。 对电阻率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侧重于物理意义方面,以讲述为主,借助课本上数据的比较,进行演示实验来演示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半导体、绝缘体、超导体部分内容则采取课后自学。 本节课将教学活动分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板块,设置学生活动。以定性研究为引入,以发掘学生思维为主线,共同总结出“串联电路比较电压”的方法,不断推动教学的开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电阻定律。 2.了解材料的电阻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单位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高科学分析、提炼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实验引入,激发兴趣 实验:三节电池供电,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组成两个支路并联,电源对每一个灯泡供电 亮度一样,同时对两个灯泡供电两个灯泡都变暗。 先介绍实验器材,电路组成和连接方式,让学生猜想:电源对每一个灯泡单独供电亮 度较大,同时对两个灯泡供电两个灯泡的亮度变大还是变小? 提问:为什么亮度越变小呢?(接着引入今天的话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今 天的内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设计意图:实验演示,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点。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提出问题: 什么是闭合电路呢?首先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闭合电路,闭合电路由内电路,外电路, 组成。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七个概念:电源,内电路和外电路,内电阻和外电阻,内电压和外电压。 2、建立模型 Ir 问题1:在闭合回路中,电源在电路中起何作用?描述电源性能有哪些 重要参数?这些参数有何物理意义? E U 电源提供电压可以产生持续不断的电流,描述电源的参数有电动势和 内阻,电动势是描述电源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内阻是电源内部电流流 过电池内部所受到的阻力, 问题2:如图,流过电阻R 和电阻r 的电流大小有何关系? E r R I R 与r 是怎样联接的? 电流大小相等,串联关系。 问题3:在闭合电路中,电势如何变化呢? 通过电势变化过程分析和动画让学生体会在内外电路中电势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课本上 的物理模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变化情况:在外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势降低,在内电路中,一方面,存在内阻,沿电流方向电势也降低;另一方面,沿电流方向存在电势“跃升”。而且,它们还满足E=U 外+U 内 3、解决问题 过渡引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从理论上再分析一下。 E r R I 看下面的电路:如图,外电路有一电阻R,电源为一节干电池,内阻 为r,电动势为E。 问题1、若闭合开关S 后,电路电流为I,则在t 时间内,在电源内部有多少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种能量的转化是通过什么力做功实现的? 正电荷的数目为q=It,由W 非=Eq 得W 非=EIt,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 E 电= EIt

初中物理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电阻定律教案

电阻定律 河北滦平县第一中学 袁青林 一、教学目标 1、 实验探究得到电阻定律,并从理论上进行推证。 2、 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材料的关系。 3、了解热敏电阻、半导体、超导体。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多媒体视听系统,电脑,自制电阻与温度关系演示器一台,电池组,开关,数字直流电压表,数字直流电流表2块,50欧姆滑线变阻器,电阻定律演示器,导线若干,数字万用表。 四、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投影展示)由电阻定义式R= I U 知,导体的电阻R 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不对,解释原因) 那么,电阻R 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投影展示 学生与电工师傅的谈话录像) 总结影响因素;由谈话知R 与导线长度L 、导线的横截面积S 、导线材料、温度有关。 2、 设问:这种说法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希望通过探究性实验找出R 与L 、S 、的定 量关系;R 与材料、温度的定性关系。 实验探究: (一)、明确目的:探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目标任务:(分组实验探究) (1) :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研究电阻的变化。 (2) :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研究电阻的变化。 (3) :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种类,研究电阻的变化。 (4) :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5) :信息组 各组具体实施方案及结论: (1) 组利用伏安法测电阻R ,限流外接,得到数据填入表格,进行简单数据处理。

电阻定律

教学内容:预习第二节 电阻定律 【基础知识精讲】 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成反比,即R=ρ S l . A.在公式R=ρS l 中,l 、S 是导体的几何特征量,比例系数ρ(电阻率)是由导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不同的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不相同. B.对于金属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一般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电阻率增大,导体的电 阻也随之增大.电阻定律是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因此也只有在温度不 变的条件下才能适用.温度变化时,就要考虑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不能随意把物理规律应用到它所适用的范围之外去.................................. ,这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一定条件下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作出某些推论,其正确性也必须通过实践(实 验)来检验. C.有人根据欧姆定律I=R U 推导出公式R=I U ,从而错误地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成反比. 对于这一错误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电阻是由导体的自由结构特性决定 的,与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有多大的电压、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有多大电流通过没有 直接关系,加在导体上的电压大,通过的电流也大,导体的温度会升高,导体的电阻会有所 变化,但这只是间接影响,而没有直接关系;第二,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欧姆定律,用电 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由公式R=I U 计算出电阻值,这是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 D.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材料.改变半 导体的温度,使半导体受到光照,在半导体中加入其他微量杂质等,可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 发生显著变化,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使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E.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0K)附近时,某些材料(金属、合金、化合物)的电 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导体,叫做超导体. 材料由正常状态转变为超导状态的温度叫做转变温度(记为T C ).目前高温超导体的研究 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这一研究的目标是实现得到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以使 之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1)电阻公式的来源 (2)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自身结构特性决定的,与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有多 大电压及电流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难点:电阻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课本中给定的几种材料的电阻率都是指在20℃时的 值. 例1 关于电阻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阻率是表征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大,其导电性能越好 B.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与温度有关,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所谓超导体,当其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某个临界温度时,它的电阻率突然变为 零 D.某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通常都用它制作标准电阻

《电功率》优质课教案

《电功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和千瓦,了解电能单位千瓦时的由来; (3)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额定电压和实际电压。 (4)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更加深入地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观察用电器的铭牌或相关备注,了解与用电器功率有关的参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3)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培养节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实验探究电功率问题; 2.难点: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及实践意义。 三、学习方式 1.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能表,保险盒,开关,15W和100W的电灯泡,插座;学生电源,电流,电压表,导线若干,额定电压为 2.5V的小灯泡;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家里的新房需要安装灯泡,现 在有100W和60W两种不同规 格的灯泡可供选择,客厅的灯 要亮一些,卧室的灯要暗一 些,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选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 判断,客厅安装100W的灯泡, 卧室安装60W的灯泡。 原因:100W的灯泡肯定比60W 的更亮。 根据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 现象,创设 物理情景, 体现“从生 活走进物 理”的理念,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认识电功率教师演示100W和60W灯泡正 常发光时的情况。 问1:灯泡发光时,能量是如 何转化的?从刚才的演示中 可以看出,100W的灯泡比60W 的灯泡亮,这说明什么问题? 问2:怎样来比较电流做功的 快慢呢? 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 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这表 明相同时间内100W的灯泡把 更多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 能。 学生思考。

《 探究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探究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张滩高中杨金泉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深化对电阻的认识。 (2)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提出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体验“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和数据处理等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领悟实事求是的理念,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研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阻定律的得出。 2.难点:电阻率。 3.解决办法:

(1)对于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一起探究,最后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导出定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渗透。 (2)对于难点,主要是通过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反映导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通过介绍金属温度计,使学生知道电阻率和温度有关。 三、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电阻定律演示仪、多用电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在生活中处处涉及到电路,而说到电路一定离不开电阻。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即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根据U 来计算出电阻)。 R I 问:电阻是否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呢?(不是,导体本身决定。) 猜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举例。 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让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课题:3.3 探究电阻定律) (二)讲述新课 问:研究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呢?(控制变量法)——课本64页 (展示并介绍实验器材)请大家讨论如何根据我所提供的器材,利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上述问题呢?

电阻定律教案精选范文人教版

电阻定律教案精选范文人 教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高二物理教案sy-6] 实验六、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一、实验目的: 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阻值,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原理: 用刻度尺测一段金属导线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导线的直径d ,用伏安法测导线的电阻R ,根据电阻定律,金属的电阻率ρ=RS/L=πd 2R/4L 三、实验器材: ①金属丝②千分尺③安培表④伏特表⑤(3伏)电源⑥(20Ω)滑动变阻器⑦电键一个⑧导线几根 【点拨】被测金属丝要选用电阻率大的材料,如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或300瓦电炉丝经细心理直后代用,直径毫米左右,电阻5~10欧之间为宜,在此前提下,电源选3伏直流电源,安培表选0 安量程,伏特表选0 3伏档,滑动变阻器选0 20欧。 四、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三次测量导线不同位置的直径取平均值D 求出其横截面积S=πD 2/4. (2)将金属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悬空挂直,用毫米刻度米尺测量接入电路的金属丝长度L ,测三次,求出平均值L 。 (3)根据所选测量仪器和选择电路的原则画好电路图1,然后依 电路图按顺序给实物连线并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点拨:为避免接线交叉和正负极性接错,接线顺序应遵循: 电源正 极→电键(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用电器→安培表正极→安培表负极→电源负极,最后将伏特表并接在待测电路的两端,即先接干路,后接支路。 (4)检查线路无误后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几组I 、U 值,分别计算电阻R 再求平均值,设计表格把多次测量的D 、L 、U 、I 记下来。 图1

高中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t 物理选修 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第四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首先,建立感应电动势概念;其次,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探索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随后,得 出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一般表达式 E =n ?Φ ;最后,再利用法拉第电磁感 应定律对“导线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和“反电动势”这两种特殊情况进行分析。 引入感应电动势的概念,要注意温故知新。闭合电路中要维持持续电流,其中必有电动势的存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有感应 电流,必然存在对应的电动势,即感应电动势。 比较慨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由感应电流过渡到感应电动势,对学生来说,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接通与断开闭合电路时的电路电流与路端电压。即当电路断开时,回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但路端电压(即感应电动势)仍

然存在,而电路中出现感应电流,是要以电路闭合与电动势的同时存在为前提条件,所以,感应电动势的有无,完全决定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与电路的通断,电路的组成情况等无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具有本质意义。结合实例进行对 比分析,对巩固和深化概念很有效。 建立感应电动势概念的教学思路可以归纳为: 电磁感应现象→电流→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的思路如下: 按上述线索分析教材时,一是要使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清楚;二是要结合实验,实例,运用类比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磁通量变化率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可以列举速度是由位置的变化率决定,加速度是由速度的变化率决定等,以此来加深对变化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