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探讨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探讨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探讨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探讨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2016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对比2015年有小幅上涨,但已经没有以往10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长率了。在面临利润缓慢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间业务品种较少,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

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致力于中间业务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截至目前为止,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较少,与国际发达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中间业务品种仅有300种左右,实际经常运用的还不多。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还较低,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目前主要经营的业务还大都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而诸如个人理财、资产评估等以智力投入为主、盈利潜力大的业务还不足,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则处于起步阶段。

(三)重规模轻效益,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中间业务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差业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存贷款业务的发展,仅把其当成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间接获益手段。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间业务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不惜血本参与市场竞争,导致整个市场收费过低甚至不收费,造成市场规模扩大与效益降低并存的局面。同时,随着内部资金收益率的下调及存款利息上调,商业银行盈利空间越来越狭小,而大部分资金却又无法找到对外运用的出路,使得商业银行低效率资金比重增加。

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因素

在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因素都对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较大进展。目前,除本币存贷款利率外,绝大部分利率都已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正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存贷款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使得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下降,这势必会给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冲击。二是利率市场化打破了无差异的资金价格水平和竞争方式,社会信用资金会由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而在金融机构和地区间进行市场化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这会使得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对原有市场业务进行调整。

(二)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

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来看,金融一定要服务于经济。就我国来讲,现在的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群体结构会更加的复杂,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业务流程也有了更高更多层次的要求,而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类型及“银行主导客户”的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原有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三)金融托媒现象加剧

“金融托媒”是指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而从供给方直接输送到需求方的现象。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发展的逐渐深入,资本市场得到大力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脱媒现象正逐渐显现。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和存款,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使得银行在存款总量减少的同时增大成本支出;同时,直接融资还将加速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息,使得银行在贷款总量减少的同时,利息收入总量和利息收入水平都会下降。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决定金融,银行的稳健发展与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及实践,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对银行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推动银行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新形势下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建议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都把目光盯在新兴业务上。鉴于此,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窄,中间业务也必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一个新引擎。同时,发展中间业务既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然,

发展中间业务并非简单的提高手续费或者扩大业务规模,它应该与银行自身的素质相匹配。

(二)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业务品种

在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过去的服务方式,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急客户之所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开展业务,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够在金融市场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比如,在存款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要求。在中间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业务种类。

(三)拓宽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贷款业务品种

面对“金融脱媒”现象,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寻找各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如开发新型的理财产品,主动吸引客户资金,实现产品型负债;在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同业借款和票据融资,通过资产回购、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在很多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努力开发可贷款对象,如可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或者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资产业务。

(四)调整业务结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金融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商业银行也要在经济变革中抢占先机,结合自身的优势,及时作出调整,以实现自身长期经营发展的目标。基于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培养银行员工尤其是信贷人员的绿色金融理念等方面来发展绿色信贷;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毕竟这一市场的空间仍然是巨大的,此举既能实现对区域经济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支持,又可以在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城镇金融市场以外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最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加之网络金融平台的跨界竞争,使得原本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因此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好银行业的行业壁垒优势,守住“阵地”,同时通过金融创新另辟蹊径,在传统利差获利的模式之外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丰富的金融服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单一的局面。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法大全

常考知识点: 商业银行的概念 1 狭义-短期信贷银行 2 广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经营其他货币信用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公司企业。 3商业银行分类(性质与商业银行名称无关) 储蓄银行、投资银行、清算银行、外贸、住房开发银行; ?商业银行的性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商业银行的功能 ?一.商业银行的设立(市场准入监管理由:金融货币信用企业专营、主权原则、有序竞 争) 法定条件:最低资本、合法章程、高管、设施、规章制度; 法定程序-股东会决议、两次银监会行政许可、工商设立登记核准注册、公告营业; ?二.商业银行的变更(包括业务经营范围,收购、兼并、股权投资,许可监管理由: 保护存款人权益、谨慎原则、关联关系避免、反垄断、有序竞争) ?三.商业银行的终止(市场退出许可监管理由:保护存款人、债权人利益、维护金融 体系稳定 营业和法人终止:自然到期终止、自行解散、行政许可破产、合并和分立、行政吊销、依法破产 商业银行企业最终目标就是盈利;经营目标有:营业收入、贷款余额、利差、税前利润等;管理目标有:人均创收、人均费用、市场占有率、创新金融产品开发等。但银行最终目标完成取决于: 流动性概念: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 流动不足与流动过剩 安全性目标:不良资产比例、坏账率、资本充足率等 商业银行“三性”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流动性、安全性是前提,否则就谈不上盈利,只有盈利银行才有基础更恰当安排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概念 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法制、金融体系 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外部宏观政治、经济、人文大环境;内部经营人和小环境 ;硬环境—;软环境—可持续循环生态环境; ? 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环境影响 制度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法律环境:国际法制-WTO、巴塞尔协议、国际反洗钱;国内法制-商业银行法、银监法、央行法、公司法、证券法; 经济环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或紧缩、银根松紧、汇率、利率变动、贸易出入超、财政赤字或盈余、就业状况等; 金融环境:资金供求关系、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一、战略目标 1、中国工商银行六年战略转型的主要成就 2006~2011年是中国工商银行十年战略转型大步推进的阶段。过去六年,本行积极把握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战略转型成效突出: 其一,坚持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较好地平衡了业务发展和资本约束之间的关系,在同业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较低资本耗费的发展道路;其二,较好地处理了“向哪里转”的问题,在合理控制信贷等高资本消耗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构筑起新的业务发展架构,确立起在重大潜力业务领域的显著优势;其三,转型激发了全行发展活力,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其四,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形成了可持续的业务、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其五,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竞争区域分支行经营业绩与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其六,体制机制改革较快推进,全行管理体系建设再上台阶;其七,综合化、国际化战略顺利推进,逐步形成了支撑工商银行未来发展的跨境、跨市场业务平台。 2、中国工商银行新三年规划的战略框架 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特征,本行将更加坚定地推进经营转型,着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更好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未来三年,本行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调整结构、创新驱动、优化格局、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完善治理、人才兴行、文化引领”三十二字战略方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朝着实现“最具盈利能力、最优秀、最受尊重银行”的愿景目标迈出更大步伐。本行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走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依托经营结构优化调整和业务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确保经营业绩稳健可持续增长。 二、目标客户 向438万公司客户和3.93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产品、服务 1、个人金融服务例如:留学贷款等 2、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全球现金管理等 3、电子银行服务例如:手机银行等 4、银行卡服务例如:牡丹运通卡等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盈 利 模 式 转 型 研 究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也在不断的加深。因此国际金融的全面开放及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领域也收到一定冲击,所以近几年来,我国面对激烈的竞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进行转型发展。因此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商业银行应对国际挑战和竞争的现实需要。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应保持贷款业务的平稳增长,优化贷款资产结构,提高其他资产的管理和运作能力;积极培育投资银行类业务市场;做好发展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目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1.2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原因 1.2.1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2.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探讨以及解决方法。 第三章 3.1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约束的强化,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和经济周期的波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当前经济形势的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存贷利息差仍是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持续依存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对以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阻力。对新形势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进行研究和分析。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拓宽盈利渠道,寻求新的盈利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四大类(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发展历程: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总部位于上海。交通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深圳特区成立,成为第一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2年3月,招商银行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登陆H股市场。 1987年4月14日,中信集团银行部改组成中信实业银行,总部设于北京,成为第二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5年8月,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中信银行。 1987年,深圳特区6家信用社联合改制,成立深圳发展银行,5月10日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银行。2010-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控股的平安银行吸收合并发展,2012年8月2日,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通过“三步走”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在漂亮的财务数据背后,中国商业银行“大而不强”的现实依然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现实,在政府对商业银行仍然进行较为严格的管制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较小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面对股改上市后的股东约束、资本约束及监管约束,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导致净利差日趋缩小的现实,对现有盈利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大力推进盈利模式转型是中国商业银行适应股改上市后的资本约束、股东约束及后危机时代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的必然选择。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推进。 首先,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充分的梳理,同时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高资本消耗的传统盈利模式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较了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指出市场需求与制度环境决定了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 再次,分析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演进的影响,对危机中所暴露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未来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方向;并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解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展望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演进趋势,从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本文经过研究认为,金融制度变迁是金融市场上利益相关者间博弈的结果,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市场因素是原动力和归宿,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已较多地论证了这一点;制度因素则是制约和条件。但是,在中国这种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管制,市场力量仍显得薄弱,因而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推动力不够,制度约束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则明显要强于市场因素。 本文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盈利模式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形成目前盈利模式的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后,借鉴西方国家制度变迁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影响,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潮流及各国为防止危机悲剧重演纷纷推出的监管新政,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是逐步从目前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向中间业务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转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在外部宏观金融制度约束与内部银行经营变革的均衡中实现。 随着银行内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外部宏观金融制度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递减,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将逐步取代政府强制性制度安排,最终将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制度的绩效。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轮绩效提升之中收益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提高银行的内生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型。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种,即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混业经营制度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 而分业经营是一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 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分业经营模式以英、美、日等国为代表,综合分析英、美、日等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和地区,发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风险,它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划清证券业与银行业的资金来源,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风险和投资风险,从而使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得到控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服务;分业经营可使监管部门实行分业管理,促进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能。 混业经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混业经营模式本身具有分业经营模 式所缺乏的某些优势。第一,混业经营模式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一方面从市场营销优势看,它可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从而迅速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享受到整体服务和综合定价的优惠,同时可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量体裁衣地满足其定制的金融产品。有利于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从市场收益优势看。混业经营能使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的市场增长潜力和赢利水平,集中向优势业务倾斜,提高收入来源,保证整体赢利能力。第二,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因此有利于实现其经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第三,降低银行风险。混业经营的银行能比较全面了解、掌握客户的财务、经营状况,从而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范文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1/ 6

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摘要: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金融逐步兴起,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于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调整升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打击。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研究应对这一形式的策略。 1 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下,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均得到普及和应用,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 根据当前发展局面,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机遇和调整,根据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调整传统盈利模式。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产生的影响

2.1 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流失存款业务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基本业务,自 2014 年以来,其一贯快速增长的势头被改变,吸纳银行存款的速度逐渐减缓。 近几年来,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吸纳了大量的存款,其在 2017 年中旬达到的规模已超过了招商银行于 2016 年定期及活期存款的总额。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大量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灵活性更强以及年利率更高。 2.2 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被抢在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对贷款要求颇为严苛,一般选择信用记录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个人及小型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难以通过。 互联网金融有效扭转了这一发展形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全方位衡量考核个人及小型企业的信用程度,根据综合信用评估结果判断是否予以贷款,这一模式符合当下绝大多数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网上信贷在审核评估程序上更为便捷高效,具有门槛低、环节少等优势,使得不少企业及个人更倾向于采取网上贷款。 2.3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造成冲击 3/ 6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银行的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限制过快的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关键词:盈利模式创新能力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在同时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因此,在判定发展那种非传统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者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的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一种是非传统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低价吸收公众存款以高价贷款,获得中间利差方式进行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需占用过多资本,因此银行十分关注信贷,除此之外提供的中间业务较少,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我国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存在依存于利率管制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过于庞大,已经与国际银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得比重逐渐加大及银行的方针政策中。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存贷利差必将逐渐缩小,盈利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但近年来我国商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139 《商场现代化》2010年6月(上旬刊)总第613期 财经论 坛 作为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逐步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同时,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盈利能力便成为支撑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盈利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历了由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的过程,利差主导型是建立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的,而非利差主导型则是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盈利模式存在以下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金融创新的问题。 1.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则采取分业经营,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来自于中间业务、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很少。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相对封闭或者说竞争力比较低下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利于银行的发展,然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竞争激烈,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例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没有限制,利率差的波动将增大,商业银行间存贷款的竞争激烈,期中包括了价格的竞争。商业银行在面对自己的优质客户时,会降低贷款的价格而提升存款的价格,从而保证自己优质客户的来源;对于其他的一些中小客户,银行会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就不能无限制的上市。这样,在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2.盈利模式缺乏创新性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产物,它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的要求。金融创新主要是在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创新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的盈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迫使商业银行等加快创新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发展才刚刚起步。而被视为盈利潜力巨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对外开放,大 范围内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决定其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是我国银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弊端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从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考核稽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期中,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过分 集中。还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工资绩效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2.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提高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致的目标。其中,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均比较大,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的所有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约40%,而我国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占的比重较低。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趋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机制,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使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主导型转变为中间业务主导型。 3.大力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从整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应相互渗透,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发展,从而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也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存款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才能取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李鲁新,张卫国,胡海,龚文海.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42-4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 朱芳华 蔡静静 中国矿业大学 [摘 要]与西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本文从推进银行治理结构、发展中间业务、金融业务创新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间业务 创新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零售”概念及内涵,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大零售”转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 一、“大零售”的概念及内涵 零售金融业务是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之一,指商业银行向居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活动的统称,包括存款、融资、委托理财、消费信贷、委托咨询、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各类金融服务。所谓的“大零售”,则是从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整合发展资源,逐步壮大零售金融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多方共赢互利的零售金融生态圈,最终实现价值贡献总量的最大化、效率的最大化。 零售银行经营的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零售银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因此“大零售”的内涵,首先应当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制胜”的理念。现阶段,客户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的需求已从传统单一的储蓄和结算扩大为全能理财服务,对市场细分及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趋势改变了客户的消费态度,导致零售

银行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切实增强客户服务意识,杜绝一切单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损伤客户利益的做法,建立“唯客户、唯市场、唯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巩固零售业务发展的客户基础,做到无论是有形的人工服务,还是无形的电子服务,无论是金融的产品服务,还是非金融的增值服务,无论是服务的过程,还是服务的结果,都能通过提高客户的体验度、满意度持续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其次是确立以“营业贡献”为核心的价值导向。长期以来,国内零售银行把吸收储蓄存款放在首要地位,存款供给利润型成为零售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居民家庭市场主体地位的崛起与强化,居民的金融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储蓄保值观念虽然没有弱化,但是投资增值和超前消费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顺应市场趋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求商业银行改变零售业务原先单一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思路,通过有效把握各项零售业务和产品的营业贡献情况,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规模、质量、效益、风控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零售业务对全行的营业贡献,实现零售业务从存款供给利润主导型向资产扩张盈利型和中间业务盈利型的转型发展。 第三是构建“大零售”金融生态圈。零售银行不同于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同时面临国际金融创新的挑战,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的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指出混业经营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然后比较分析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的利与弊,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调节经济的重 要职能,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商业银行实行合理、全面的经营模式,对提升其在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天然分业―强制混业―回归分业―自发混业的发展阶段,慢慢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机构,既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也起着商业银行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银行均开展了证券、投资、信托等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处于混业经营的萌芽状态。但是,由于监管机构不得力致使银行业经营混乱,严重扰乱了我国金融秩序。从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明文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直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状态。但是,金融改革从未停息,有关混业改革的探索自1999年便开始,一直处于酝酿阶段。2009年银监会也颁布新法规,准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控股。工行成立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行成立的施罗德基金公司、建行成立的见信基金公司等,都是混业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银行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不仅是天然逐利的驱动,更是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避免被淘汰的必要措施。这里以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Technological)来分析银行转变经营所具备的的宏观条件。首先,在政治上,我国政府在政策管理方面逐步放宽了约束,给予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发挥空间。在经济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促进因素,银行需要新的盈利点以保持竞争优势。在社会层面,金融行业也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逐渐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品种上更加多样化,在结构上更加多层化。为响应客户需求,银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在技术层面,信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中介,通过向社会公众(资金盈余者)吸收 存款,然后经过筛选再批量贷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赚 取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这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随着互联 网金融在我国方兴未艾,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除了传统 的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21222亿元,存贷款净利 差平均为2.7%;手续及佣金净收入为5982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18.2%;投资收益为8173亿元,非利息收入占比约21.1%。从中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还处在以利差为主的粗放型的盈利模式阶段,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盈利手段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经常讲二八定律,也就是说重点 服务20%的客户,这部分客户为银行创造80%的利润。所以,我国商 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贷款利差 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二是利差收入主要是由批发业务贡献的。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设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金融抑 制的手段,拉大了存贷款利差,使得商业银行赚钱相对容易,但与之 相伴随的是信用风险的集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商业银行平均净利差从2008年的3%下降到2013年的2.7%。同时,因 为P2P贷款的快速发展,部分取代了银行的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未来依靠利差收入为主体的这种盈利模式将会难以为继。相较之下, 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服务及投资类收入)在银行总收入 中的占比达到62%,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已从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向全能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大非利息收入方面将有 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间业务品种较少。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增大力度开拓中 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兼论中间业务的发展 摘要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的变化,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当前国际后危机时期与国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结合国外银行业经验,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现其中的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中间业务,盈利模式

目录 第1章导论 0 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0 1.2研究框架与容 (1) 第2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3)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3)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4)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6)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原因探究 (6) 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6) 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原因的探究 (13) 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15) 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介绍 (15) 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6) 第4章银行业与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 (18) 第5章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22) 5.1高度关注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22) 5.2研究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 (22) 5.3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25) 5.4健全中间业务组织架构,明确管理责任 (25) 5.5稳妥管理业务风险,高效开拓中间业务 (26) 5.6完善中间业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专业队伍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28)

关于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探析4900字

关于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探析4900字 摘要:我国的银行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优势中主要是通过低成本储蓄来进行支持。而面临当前比较复杂化的发展环境,这一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而通过新的发展模式的应用就比较迫切。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商行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利润结构特征加以阐述,然后对商行盈利模式类型和发展现状加以分析,接着就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转变影响因素和驱动力加以分析,最后探究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利润结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的进一步开放化,在金融市场领域的发展竞争也比较激烈。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重要金融机构,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有着保障作用,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盈利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商行在具体的发展中重要的保障,只有在盈利能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使得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得以加强。而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发展环境,对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就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研究,就能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一、商行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利润结构特征分析 1.商行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发展环境下,只有充分重视商行的盈利模式的科学化应用,才能保障商行的进一步发函。商行的应力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多项资金以及资本金来进行获得相应的利润以及资产增值能力。商行的盈利能力也包含着自身的业务能力,在这一盈利模式方面发展到相应阶段之后,通过相应资产负债结构作为对财务收支结构的支撑,这也是对非利息收入以及营业收入占比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新常态下,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在贷款增速回稳以及存贷利差收窄和社会融资方式转变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局面,这些发展也对商业银行对转变盈利模式以及将创新能力加以提升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2.商行利润结构的主要特征分析 对于商行的利润结构特征层面,这就主要是在两主体间的利差收入占主体方面有着充分体现。我国在商行的盈利模式所对应的利润结构主要能够概括为两个主体特征,也就是利差收入中公司的业务占据着主体,还有就是在收入额当中额利差收入是主体。除此之外,对于商行利润结构的特征还体现在批发业务占据着主体方面,在我国的商行利差收入当中的批发业务占据的主体的情况下,就会使得贷款结构缺乏合理性,这就比较容易造成风险的发生,对商行的同质化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等都有着影响。 二、商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类型及发展现状分析 1.商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类型分析 对于商行的盈利模式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在盈利模式方面主要是在相应的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下,通过相应资产负债结构来作为重要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当前我国商行的收入结构主要能够能分成均衡发展类型以传统业务类型和特色业务类型等几个重要类型。其中的均衡发展类型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非利息收入占到比较大的份额,并且会对公对私的业务在实际发展中都相对的比较均衡化。而对于传统的盈利模式类型,则主要是通过贷款等资产负债的业务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而在特色的盈利模式类型方面,就是对有限资源的集中化发展,从而来对几个重要的业务进行促进,从而在发展中来获得优势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阶段。德国在二战之前以及当今时代均是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英,日,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取消对混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日本,美国全面推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探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问题,并且日益趋向混业经营。 与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相比较,中国金融体系变迁的转迹明显滞后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之外。在1993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模式,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的初始参与者。但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在银行缺乏自律约束和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银行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投放到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这些行为不仅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甚至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严重地危害了金融体制的稳定。因此,国务院于1993年12月作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的颁布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5年6月《保险法》规定只有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1998年底《证券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状况来看,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效益普遍低下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 几乎是与此同时,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日本于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计划,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服务。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机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我国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加紧了改革的步伐。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也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走出了我国股份制改造的第一步,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竞争而进行的一场准备战。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引起商业银行改革的经济因素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届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姓名:张君 张安霞 穆义军 指导老师:陈屹力 摘要 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快推进了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本文通过叙述国外一些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例子,给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启示。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转型的必要性;第四、五部分描写了国外三家典型的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经验,以给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第六部分以民生银行为例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现状,第七部分是我们通过全文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 目录

一、文献综述 陈国喜(2006)即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高额利润获取与批发业务的主体地位息息相关,因而,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创新批发业务的服务形式,加大批发业务的产品研发投入。李鲁新(2007)则从主要从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已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外资银行放开等现实的挑战,应及时调整优化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郭娜(2011)也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我国当前仍是以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必须实现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均衡化集约化的发展。杨继荣(2011)也提出,当前我国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不稳定性在加剧,要提高盈利的稳定性,推动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而鲁政委(2011)则主要从金融文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因素,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对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 李江(2006)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分析得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形成了“批发与零售兼顾、信贷与中间业务并重”的格局,以瑞士、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其商业银行还开拓出了特色业务这一领域,并在全球形成了品牌效应,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借鉴。张儒翔(2009)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中国应当走美国模式开展混业经营,并探索有助于形成混业经营模式的监管模式,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张银仓(2009)则通过国别比较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构建、金融监管及市场环境等领域学习他国经验,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张志刚(2011)则分别对我国的 13 家上市银行与国外知名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制度因素分析了不同盈利模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思路对策。 Kwast(1989)Eisemann(1976),Rose(1989)等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能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且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稳定贡献率更大。Rogers&Sinkey(1999)也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开展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使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却通过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不仅没有提高经营绩效,反而增加了风险,Stiron(2006)等学者通过调查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发现,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提升,Clalmes&Liu(2009)则通过对加拿大银行业开展的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虽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但却加大了收入波动的幅度,说明在产生收益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Hidayat et al(2012)则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还与银行的规模和性质有关,对小银行来讲,业务多元化可降低其经营风险,但对大银行而言,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我国学者张羽(2010)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