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

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

(一)“天然”与“功夫”

“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所谓“形质”,就是形体。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

(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他说:“凡书画当观韵。”“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意”是书者思想、

性情的表露,也可引申为意味、意境等。宋人尚意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唐代尚法,讲求法度森严。法的过度运用,已对书法艺术美产生了负面影响,“尚意”可以说是对“尚法”的叛逆。二是苏、黄、米、蔡四大家书、诗、画集于一身。诗、画是最讲“意”的,何况诗、书、画又是相通的,把“意”引进书法艺术的创作与鉴赏,既在情理之中,也符合书法的艺术表现特点。

从历代诸贤对书法艺术鉴评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说法不一,但都是围绕形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表述的,而强调的是精神层面。我认为,这样的品鉴原则,符合视觉艺术欣赏的通律。视觉艺术,就其本体来讲是物质的,但传递的信息、追求的价值是非物质的。如对雕塑的欣赏,是通过造型去感受它的美的内涵,而不是停留在作品所用的材质和造型本身;再如,现在从国内到国外,几乎年年都举办大型选美活动,参选者如云。论相貌,个个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眉清目秀。但最后必定是线条典雅、神采出众、气质超群者胜出。气质和线条构成的美就是“韵”,通常叫风韵。这些都揭示了“外美”与“内美”的关系。只有娇好的外形而缺乏内涵的美,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美。

秉承传统,放眼现代,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应以具有生命力的形体作为基础,把神采、韵律、意境作为基本标准。神采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气质、风采;韵律的主要特征是有舞蹈的节奏感和音乐的旋律感;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天趣,内涵深邃,回味无穷。正如著名美学理论家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二、书法艺术美的构成要素

书法艺术美是以形体为基础的,其构成要素有四:线条、结体、水墨、章法。

(一)线条。一幅书法艺术作品,是由众多的汉字组成的,而每个字则是由形态不同的点、画组合的。因此,线条质地优劣对书法艺术品位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这种见解似乎不够全面,但就线条在书法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讲,则无可非议。优质的线条,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胜骨力、富灵动、有节奏。骨力的特征是立体感、力量感强。立体感,是书者中锋用笔和宣纸特有的渗化功能形成的一种线条形态,欣赏者能感到它在平面上是“站立”的,而不是“平躺”的,在二维空间出现了三维的视觉效果;线条的力感则是内含而不可外扬的,它是书者依靠自身的功力,通过笔墨运动赋予线条的。力感表现的是线条的生命力和神采,是书法艺术创作中最难通过的一道关口。历史上因线条力感强被赞美者不乏其人,然最突出的应为王羲之和颜真卿。如称王书“力屈万夫,”喻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灵动的特征是活脱、空灵、变化多端,生机勃勃;节奏则是线条在运动中显示出的快慢徐疾、转折回旋、俯仰起伏、轻重曲直等形态交映变化,产生出的一种犹如伴随着音乐舞蹈的旋律感。

(二)结体。如果说线条决定着书法艺术生命的活力,结体则决定其形态、风姿。字的结体,属于形式美的范畴。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因此,按常规,书法结体应当平正、匀称、参差、统一等。然而,如果在创作中,固守这些条条框框,字的造型和章法“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更谈不上艺术了。因此,必须按照形随势生的原则和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变法,在平正中求险绝,在参差中求跌宕,在对称中求夸张,增强艺术含量和视觉效果。正如明人项穆所说:“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

(三)水墨。清朱和羹说:“要知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笔与墨,是书法艺术成象显形的基石。笔的运动,产生书法艺术的生灵,水墨的功用恰在于显露其艺术生灵的轨迹。墨法贵在变化,美在生动。“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千变万化,云腾雾罩,给书法艺术增添了诸多神秘、幽深的意境和韵律。然而,现在有的书家不重视水墨的运用,一黑到底,没有变化,使作品丧失了韵味和情趣。虽说自古以来就讲,墨分五色(浓、淡、枯、润、焦),但这“五色”毕竟是

从黑色中派生出来的,而不像中国画中的红、兰、绿、黄、紫那种鲜明的色彩。因此,在一色中显示出多种类、多层次的色调,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独有的,也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难点之一。只有变化无穷的墨法,才能有神韵俱佳的书法艺术作品。通常讲,淡墨伤神,浓墨滞笔。然而明代的董其昌首开淡墨之先河,在用墨上被品评为“明洁隽朗,温敦淡荡,气韵深厚,自成一格。”到清代,又出了“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明代之前,湿墨是书家不愿涉猎的“禁区”。但明末清初的王铎却破了这个“禁”,将湿墨运用得淋漓尽致,无不称道。从视觉效果来讲,浓墨显示的是厚重、朴实之相;渴墨显示的是苍劲、刚阳之美;淡墨显示的则是明快、飘逸、隽秀之态;而湿墨给欣赏者一种雾中看花、空灵幽深的感觉。水墨交融,润如初花含露,干如秋风扫叶,枯如百年老藤,给欣赏者带来的是诗一般的意境和情怀。

(四)章法。也称分布,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势。其内容包括正文、题跋、落款、钦印(也包括结字,称“小章法”)。由于书体不同,分布的形式也有所不同。篆书一般横成列、竖成行,风格上重古雅、拙朴;隶书一般采用横向取势,且字距大于行距,风格上重疏朗、苍劲;楷书同篆、隶类似,但行距大于字距,风格上重端壮、肃穆、厚重;行、草书不但横不成列、且行的轴线可以错位,摆动,尤其是草书,追求参差跌宕,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效果。

清蒋驥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所以,无论那种书体,在分布美上追求的共同点是势、韵、意。其要旨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构筑表达的取向和情调。所谓势,指运动的态势、趋势、定势,无论是典雅、霸悍,均强调一气贯通;韵,在章法上主要指“知白守黑”,虚实相生,密疏错落,离合聚散等,谓之“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意,主要指寓意和境界。在谋局布势上,最受推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其“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再就是明末清初的王铎,其章法宏阔大气,运动感、节奏感强,具有感染力。

三、艺术欣赏是人生的精神需要

人生有两大需要。一是物质,一是精神。正如著名艺术家丰子恺所说的:“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是也。食欲二欲为物质的,为人生根本二大欲。但人不能因此满足即止,必进而求其他精神的三大欲之满足。此为人生的向上,向上不已。食欲二欲中渐渐混入美欲,终于由美欲取代食色二欲,是为欲之升华。升华之极,轻物质而重精神。”并说“精神的粮食,有时更重于物质的粮食。浅而言之,儿童之求游戏有时甚于求食。”丰老先生这一段话,入情入理的深刻揭示了文化艺术产生发展的必然和社会价值。创造艺术的目的,特别是文化艺术,就是要愉悦人类的感官,泽润人类的心灵,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既丰富多彩而又有品位。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要求也会逾来逾高。

书法艺术创作是学问,鉴赏也是学问。在历史上,有的人书法艺术功力并不出众,但鉴赏的水平却很高。欲提高欣赏能力和效果,获得理想的精神享受,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熟悉书法艺术的美学理论,使欣赏取向理性化。人们常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创作和鉴赏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书法艺术传统的美学理念是中和美。“中和”从字面解读,“中”即适中、中间;“和”即诸数相加、温顺、和谐、协调等。“中和”这个美学理念的形成,虽说受到儒家学说“中庸”的影响,但它在内涵上与中庸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们在对“中和”的理解上,对“中”没有歧意,对“和”却有不同的解读。如有的认为,“和”就是“众多点画相加”,就是“园通、平顺”等等。其实,“和”还有协调与相反相成的意思。而“中和”美的“和”,强调的则是协调的意思。因此,“中和”的内涵应是诸多因素的对立,结果则是诸多对立的因素通过协调而达到统一。因之,“和”即是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可见,对立统一规律是中和美的核心。以中和美的理念指导欣赏,主要有四个看点:一是看矛盾运动。书法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制造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矛盾逾突出,化解逾自然,作品逾耐看。二是看变化与统一。即在多样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正如孙过庭所说:“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

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千人一面,整体失调,平铺直叙绝不是好作品。三是看对“度”的把握。书法艺术作为视觉艺术,主张运用险绝、奇崛、跌宕、拉大张力等对视觉产生刺激作用的手法,增强欣赏效果。但如果不顾作品的内涵与整体上的和谐,一味的霸悍,一味的张扬,一味的寻求刺激,将韵、意杀伤殆尽,则是中和美理念的大忌。四是看笔墨与作者性情的融合。这是彰显书法艺术品位的关键所在。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各种书体的笔法、结构特点之后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可见,性情同笔墨融合度逾高,作品的欣赏价值也就逾高。

(二)由表及里,通过“外形美”感悟“内在美”。书法同其他造型艺术相类似,对外形美可以一目了然,但对其内在美却不能一眼看穿。因此,对书法艺术的欣赏,不能“走马观花”,而要像喝“工夫茶”那样,耐心地、细细地品味。相传唐代的欧阳询一次外出,在途中发现了索靖书写的一座碑,他下马观看了一会,就继续赶路。然而,总觉得余意未尽。因此,又折了回去。开始是站着看,后来便席地而坐仔细地品味。就这样悉心研究“索靖所书碑,宿三日乃去。”欧阳询欣赏书法的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察。但对于一幅艺术造诣极高的书法艺术作品,只有反复揣摩,才能领悟其内在美的奥妙,才能获得最宝贵的精神享受,这确是古今许多书人的共同体验。

(三)仁者见仁,防止人云亦云而陷入误区。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书法美学理论理解上的差异、个人的喜好等因素,往往对同一件作品,产生出不同的评价。因此,欣赏中必须有主见,不能跟“风”跑。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防止理论上、观念上的误导。

一是对古贤关于书法艺术美的论述要具体分析,切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如明代傅山关于“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美学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几百年中一直存在争议,而争论的焦点则在于傅山是否在提倡丑书。有的甚至质疑“观赏傅山的书作,一点丑的感觉都没有,岂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吗?!”我认为,理解傅山提出的这一审美理念,应当联系时代背景、动机等因素具体分析。众所周知,傅山所处的时代,书坛基本被赵孟頫、董其昌所笼罩。而赵、董书风均偏重于甜、媚一路,对当时社会的书风影响甚大。傅山认为赵书“熟媚绰约,自是贱态,”公开表示“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因此,晚年在《作字示儿孙》的注中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训示。现将原文摘录如下:“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师何所见,而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不大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今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定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从傅山的言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三点:其一,他是把人品与书品捆在一起审美的,而且把人品摆在书品之上。其二,他曾学习过赵孟頫的书,后来感到深受其害。其三,他认为以赵为代表的软媚书风不但对当代危害很大,而且发展下去还会遗害后世。因此,他要以力挽狂澜的决心匡正俗媚之书风。那么,如何正之?!针对其巧、媚、轻滑、安排的形态特征,提出了拙、丑、支离,直率的审美主张。这当是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的初衷。再者,傅山所说的“丑”不是“丑陋”、“丑恶”的概念,而是追求一种“媚”不具有的古朴、纯真的气韵。打个比喻,一个顽童在哭闹耍笑的时候,偶尔出现一种怪象,父母会亲昵地说:“瞧,丑样!”其实,此时其父母心里的感受并不是丑,而是一种天真雅稚的美,是无限的愉悦。这从傅山对《雍邑石刻》和《峄山碑》的鉴评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说:“石鼓及峄山,领略丑中妍。”从内在美的角度看,“媚”之庸俗是难于同“丑”之雅尚相比拟的。再如,唐孙过庭提出“草贵流而畅”,其本意是讲草书的书写特点,而有的却把“流而畅”作为对草书的整个笔法和章法的追求。结果,其作品犹如“小河淌水静静地流”,连一点浪花也没有。

清刘熙载似乎觉察到了这个问题,提出:“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棉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二是对于“名人字画”要区别对待。名人字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人既“名”,书法艺术也好;第二种是人很“名”,然书法艺术平平,甚至是信笔涂鸦。这两种类型,如果是收藏家,都可以收藏。因此,第一种人与书均具有价值;第二种书不好人有价值。然作为鉴赏,不能以作者的地位和出名程度的高低评价其书作之优劣。说穿了,就是书法艺术鉴赏不能像“追星族”那样搞名人效应。

三是要澄清汉字、书法、书法艺术在概念上的区别。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但汉字如果不是用毛笔和运用法则书写的,信笔为体,就不能称其为书法(硬笔书法与此不是同一范畴),用古人的话说叫“涂鸦”。同样,以法书写的汉字,称为书法,虽亦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但同书法艺术尚有区别。书法艺术,是运用书写的法则,根据书写的内容、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要表示的愿望,赋予作者之情欲,使之生命化、人格化、艺术化,使欣赏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借用唐孙过庭《书谱》中关于王羲之创作的一段话:“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实际上,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有一种飘逸、愉悦的感觉,读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随之产生一种悲愤的情绪。我们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受,是由于作者把自己的心境和情感通过笔墨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当前,书法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作者书情不是很好的交融,产生不出震撼心灵的作品。尤其是现代社会,毛笔书写的汉字已基本丧失了实用价值,书法赖以生存的只有艺术价值。因此,不能用实用写字的标准去衡量书法艺术作品,要摆脱实用观念的束缚,用艺术的视觉去创作、欣赏书法。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她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生生不息,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根深。汉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书法艺术的生长壮大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受着儒、道、释各家学说的滋润与影响。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书法艺术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走的是一条实用——实用加欣赏——欣赏(不排除客观上起到的实用功能)的路了。因此,她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有广大的欣赏群。这既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法比拟的,也是现代社会电脑基本替代了文字书写之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依然方兴未艾的根本原因。书法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以自身独有的艺术形式满足群众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保持和增大其艺术魅力,稳定和拓展其欣赏群,使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时俱进,放射出更加灿烂的艺术光彩。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 是党,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建党九十六周年,步步坎坷艰难,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了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哦!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一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二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三 庆祝建党96周年精美书法作品素材 1、七一到来热情扬,锣鼓喧天庆贺忙。各族儿女把歌唱,盛赞真情歌颂党。引导人们奔小康,一心一意好榜样。安居乐业幸福扬,拥党爱党心向党。愿党光辉永闪耀。 2、悬壶济世谱新篇,一心为民谋幸福;党的政策真叫好,家家户户乐陶陶;经济繁荣民心稳,科技创新惠万民;建党九十六华诞,共唱幸福歌谣! 3、七一树七气,做人要有正气,做事要有胆气,修身要讲和气,养神要讲浩气,成功要拼豪气,一辈子要有福气,最关键的是不要小气:别忘了联系哦。 4、建党迎来九十六年,神洲大地笑开颜,峥嵘岁月驱顽敌,锦瑟年华建乐园,毕夏如今多美好,小康生活蔗甘甜,人民幸福党恩赐,富国安邦天下先。 5、风雨历程,九十六年,金戈铁马,艰苦创业,你的睿智,你的卓绝,你的坚定,你的信念,让社会主义扎根中国,让人民生活红红火火,七一节,祝福永远。 6、七一到,送你一把镰刀,请将烦恼放倒;送你一柄锤头,请将浮躁赶走;送你一面旗帜,请将快乐驱使。愿你生活如党旗般红火,祝你建党九十六周年快乐! 7、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服从党的号召。党说你要对我好,你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尽快落实。七一到了,没事就请我吃吃饭、唱唱歌吧。 8、建党节成为叛徒节?这个复杂城市、叛徒城市另人睡不得安宁站不得安定。你们不知道,什么都要人教,你们吃过几多饭,过过几多桥。 9、党的生日,祝愿你开心和甜蜜结成”同党”,幸福和长久结成“死党”,创新和进取“两党并一党”。祝福党带领人民开拓美好,也祝福你迎接无限风光妖娆。 10、人生道路上能有党保护我们,不让我们犯更大的错误,不让我们成为惨败的,只有诚实,7、1感谢党,跟党走,光明大道在前方,祝党万寿无疆,照耀我前方。 11、建国大业天下惊,人民齐赞党英明。国富民强事业兴,安居乐业重民生。神九冲天万家喜,蛟龙深潜世界惊。有党领导国富强,有党领导国昌盛。七一建党节来到,祝党明日更辉煌,愿国明天更强盛! 12、春花奔放,繁衍美丽的诗章;紫燕归巢,永恒幸福的畅想;神州盈绿,升腾和谐的暖阳;移动架虹,织成祝福的丝网;建党九十六周年,我们同心共创新辉煌! 13、全国人民心连心,和谐发展气象新。惠民政策日日好,群众一心拥护党。城乡统筹新农村,绿水青山映新居。新城新貌新文化,迎接建党年。 14、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收入一天比一天高,心情一天比一天美,事业一天比一天顺,心气一天比一天足。7、1建党纪念日,愿我们的党一天比一天强,祝你一天比一天乐。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 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 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 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 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 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 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 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 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 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 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 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 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 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 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 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 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浅谈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书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羊角塘镇金鸡学校廖蒲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要坚持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指导,直至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使每个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低年级学生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认真工整地书写,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写字也可陶冶性情,提高自身涵养。【关键词】书法教学困难对策 书法,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之一。中国的书法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是我国唯独具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可现代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似乎书法离我们越来越远。社会上诸多的特长培训班,其中书法培训班寥若星辰。书法是一种特长吗?答案是否定的。书法不是一门特长,而是一门艺术,且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个书画专业毕业的学生,涉足教育行业不久,看到农村的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免心中有一点凉意,曾尝试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掺入书法教学,有一点点收获,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小学书法教学存在的困难

(一)师资紧缺 上级部门的重视,为书法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契机。但回过头来看,当前存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副科”的书法课程实施起来如此的步履艰难,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机制导致专职书法教师严重紧缺,当前书法教师基本上是由美术教师或个别有一定书写水平的教师担任,专门配备专职书法教师的学校实属凤毛麟角。 (二)当今社会对书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都进入信息时代了,什么都是用电脑,你写得再好也派不上用场”。如今,很多孩子从五六岁起就被家长带着参加诸如奥数、绘画、舞蹈、乐器之类的“特长培训班”,而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练一手好字,而“耽误时间”、“谁都会写字,不算特长”、“升学不加分”等都是家长看轻孩子书写教育的原因。长此以往,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就要逐渐被社会遗忘了。 (三)小学生对书法缺乏兴趣和恒心 现在的小学生对画画、唱歌、上网等很感兴趣,但一提到书法就不同了。大部分学生对写字都缺乏兴趣,究其原因,除了当今社会对书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外,还跟书法学科的特点分不开。古人云:“书者玄妙之技也”,书法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书法的兴趣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书写实践,并对书法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后,才会产生的。而练字的最初往往要经过一段比较枯燥、比较艰苦的阶段,这段时间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如何赏析

2011-07-21 14:22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O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摒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 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极其复杂的,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日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日精神飞动,七曰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构天成 z 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 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珈"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汉字是由 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干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 为,应该分别写作” 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

浅析书法的和谐之美

大 众 文 艺 大190 自古至今有太多的书法艺术家,用他们的手中之笔书写出书法美的艺术,书法的美存在很多方面,一点、一画、一撇、一捺、处处都体现出书法得艺术之美,自古至今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总是体现出书法美的方方面面,更能体现着无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我们书临百遍不烦,书临百遍而不厌。本人在这方面是深受感触。在每一次临习古代之碑帖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碑帖中的点画,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谦让、映带、大小、字距、行距等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古代书法字体之间的和谐。每一次都能从碑帖中体味到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 记得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手把教我写字,他们就常说,“孩子这一撇写得好看,这一个字好看,那一个字写得非常美,听了这样的赞扬,那才叫人美在心里,真是字美人也心里美。”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纸张,于是爸爸就教我在水泥地上用水写字,每天天一亮,我就端来一碗水,左手拿着碑帖,右手拿着毛笔蹲在水泥地上写了一行又一行,写了一遍又一遍,只是感觉写的越来越起劲,而不是感觉的累,因为书法给我带来的是美的享受。现在一有空还到公园练习书法,公园里能看到一些书法家们在水泥地上书写,用他们自制的毛笔,拿着一个长长的笔杆,书写书法的艺术之美,常常围来很多观众来欣赏,他们常常是赞叹不已。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它是我们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每一种书体无不体现出书法美的所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同时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家,我十分羡慕这些书法家,从而更加下定决心练习好书法。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我还懂得了许多道理。练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我还明白写好书法还能体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就像我们人一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美,整个社会的和谐之美。可更重要的是对书法的热爱,体味到书法美的所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一幅书法作品给人以说不尽的享受,它的美无处不在。 经过多年的练习书法,以及很多书法家教导和帮助,本人的书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高的追求。书法作品《关爱自然美,和谐是同春》荣获首届“太百杯”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经金鼎奖全国书画家优秀作品评选委员会研究,授予本人为中国书画界金鼎奖最高荣誉称号,除在《书法导报》、 《中国书画报》公开表彰以外,同时其作品和肖像收入《金鼎奖全国书画家优秀作品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三十周年“椰子洲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银奖。为弘扬中华文明、光大奥运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积极参加“喜迎奥运爱我中华书画艺术展”荣获了三等奖。荣获柳公权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等的这一些荣誉无不体现出书法的美,这都是体现我对书法艺术美的追求,才得到今天的荣誉。 过去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每天坚持在地上以水代墨练字,而今天参加了工作,有了一些微薄的收入,于是每天改为在报纸上练字。开始用墨加水写淡一些,当时还好刚过一会横竖撇捺就阴的不成样子,后来改用浓一点的墨,字的间架结构,中锋与偏锋,也就是正锋和侧锋,藏锋与露锋也都能表现的各有千秋,有好有差,但最终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用手中之笔表现出书体的好看与美感。单位每年在三下乡活动中,都为群众送去了几千副春联,还现场免费书写春联,我们经常听到农民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还有这好事?真不敢相信,”问其原因,他们说:“毛笔书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下来的,它也是一种中国的传统美的体现,这是我们中国传下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书写,书法家们写的刚劲有力,并且还是真迹,还能知道谁写的作品。”他们说:“而印发的春联,太呆板,总是给人感觉没有过年的味道。他们说:“如果有印发的春联和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他们肯定选择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因为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能给他们带来和谐美的享受。 另外书法在写法上最注重线条美,线条的这种穿插映带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书法艺术和谐美是书法家最高追求。无论在单一组合或者是整体组合中,都存在着较多的线条来表现出种种美的和谐关系。如线条表现的浓、淡、干、湿、焦,还有线条的曲、直、方、圆、刚、柔、长、短、粗、细、呼、应、等等。线条的各种组合关系,处处体现出一种和谐。他是人类对和谐意识所必然的反映。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和谐统一。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书法的和谐之美还在于变化,要在变化中求和谐的统一。有和谐有变化又有统一,显然有矛盾,但是有了矛盾对立的一面,才有和谐的一面,如果它失去了矛盾之间对立,也就等于失去了重要和谐,从而失去了书法的和谐之美。但关键是达到二者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书法的艺术之美。书法艺术的和谐美不光是书法家所追求的境界,他也是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所追求最高的美好境界。 浅析书法的和谐之美 段学义 (阜阳市颖东区文化馆 安徽阜阳 236000) 群文论坛 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执掌的新闻集团是付费阵营中最坚定的支持者,新闻集团数字运营部负责人乔恩?米勒认为,向网络读者收费是一个必然趋势。虽然这种颠覆传统新闻服务的收费模式会受到排斥,但这却给了网络媒体一次繁荣的机会。网络并不代表“免费的午餐”,要获得高质量的报道,还是需要读者拿出自己的铜板。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网络报纸盈利后,会作用于更加尽善尽美的新闻制作,这将会推动整个传媒界一次新的转型。 四、结语 就如同纸代替了竹简一般,平板电脑、3G手机等新载体终究也会取代报纸。这是科技进步的步伐,是不会逆转的。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应该认清新媒体并不是拦路虎,而是再次腾飞的基石。纸媒要加速自身的转化,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在数字大潮来临之际找到自身的定位,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互动”、“融合”是新媒介生存和发展关键[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朱金平:《新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和发展策略》,载《军事记者》2007年第3期 2007.3-001. [3]刘思坤.《纸媒的未来:衰退但不会消失》.载《青年记者》 2009.2.作者简介: 刘静华 1986年在今晚报担任记者至今,现为主任记者。著有《敲击岁月》一书。曾有三篇新闻稿件被中国晚报文化学会评为一等奖。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顾问。 张亦弛 2009年进入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短片《钱》曾获天津市“百姓视窗”DV大赛二等奖。 (上接第168页)

浅析书法创作中的墨法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6369093.html, 浅析书法创作中的墨法运用 作者:王运来 来源:《颂雅风·下半月》2019年第01期 摘要:在书法创作当中,墨法的运用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被书法家们所重视。墨法与书法中的笔法、字体、行气等彼此交融,构成了整体的脉络。然而,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用仍有更大提升空间,书法家或学习者们在谈到墨法时,总能说说一二,但通常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人们在书法创作中,通常只是使用单一的墨法,缺少多样化的运用,在创作实践中鲜有多种墨法综合运用的成功案例。本文对多种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用进行探究,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一定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书法创作墨法运用 一、浓墨 浓墨法是众多墨法的基础和根源,书法由墨加水经笔在纸上呈现,而墨色浓淡的变化既可通过墨和水在本源上控制,又可在笔和纸上下功夫。其中,最浓重的墨是书法创作中最根本的颜色。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也有人加上“白”,合称“六彩”,但无论怎样变化,却也须得有这最浓重的墨色,才能演化出黑白世界的万千颜色。书法中墨色的浓淡深浅,实际上也是不同墨色之间的对比所形成的。因此,一幅书法作品中必须要有一个最深浓的墨色作为基调,方能衬托出其他墨色的深浅浓淡。同时,由浓墨法写出的书法作品,往往精气神极佳。 以《寄扬州韩卓判官》一诗为例,全诗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笔者在构思之时,为了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对故人旧景的思念之情,选用了长锋兼毫的毛笔,以浓墨法为主,七分墨三分水,在行笔之时追求流畅而不失灵活,主要采用濃墨法,同时也加入了少量枯墨,在“凋”“箫”二字上体现地更为明显,不仅与整体的浓墨形成了微妙的对比,也切合了该诗的意境,增强了整幅作品的感染力。 浓墨法为墨法之基础,但如果只用浓墨法,作品会显得平淡而少于变化,需要更多的墨法来配合,才能凸显出黑与白的关系,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枯墨 枯墨法是将笔上浓墨写到墨水慢慢耗尽时,就着笔中残余的一些笔墨继续进行书写的一种墨法。“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渴笔,视若枯燥,意极华滋。”在书法作品中,同时运用枯墨法和浓墨法,可以在纸上起到鲜明的对比作用。落笔之时,墨浓而重,随着水墨在书写过程不断消耗,这时就可以使用枯墨法继续书写,呈现出一个水墨自然消耗的渐变过程。枯墨法在整幅书法作品中能够起到调控节奏、对比黑白的作用,但运用的难度也比较大,笔上的墨水越少,就越容易散锋,越难以行笔,想要形成麻点般的线条时需得降慢速度,但过慢的话,又会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 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 (一)“天然”与“功夫” “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所谓“形质”,就是形体。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 (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他说:“凡书画当观韵。”“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意”是书者思想、

书法艺术赏析 (1)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著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

浅谈书法乱象

浅说当代楷书界的厚魏晋薄唐楷的怪象话说像旭宇,顾亚龙,李啸等一众担任着或曾担任过中书协楷书委员会要职的“大师”们,没有在楷书上下过真功夫,写出的楷书完全不楷,美其名曰“今楷”。 他们当然写不好唐楷,更写不好欧楷。现代的中书协的书法大师们,大多數人唐楷写不好,所以只能写魏晋时期楷书沒成形时的过渡体。这本无可厚非,但要命的是这些楷书界的“东施"们,由于自己的字是“东施" ,或者说是“高古”猿人类,他们把持了中书协,当然要说西施(唐楷)的美丽规范不是艺术,是印刷体,东施( 魏晋杂体)的粗糙,高古才是艺术。 以此同理,现代人是猿人发展来的,已定型沒发展空间,而猿人更高古,更有灵性。这些谬论现充斥着书协所有展赛和培训课堂。这不是现代书法的悲哀吗?再说,如果沒形成规范的楷书比唐楷更具艺术性,那同理可证,初唐以前的古风诗应该比盛唐规范的格律诗更有艺术性哕。 唐诗豈不成了- -无是处的糟粕?所以只要不脑残的习书人都明白书协大师们的谬论多么荒唐可笑。他们自欺欺人地说只有他们的丑怪书体才是艺术,其.他规范的书体都只是"匠人”之作,大众不欣赏他们只是因不懂书法艺术,只有

他们才懂。这不是标准的皇帝的新衣吗?可笑可悲!每年书展都必须得是“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才能入展,而-般传统服装式的作品写得再好也。 是"匠气”,复印件,-概拒之门外。甚至放话就算王羲之欧陽询复活来参赛也将落选,因王羲之的行草书没有像刘洪彪那样创新,欧阳询的楷书远不如旭宇的“今楷”有艺术价值。而入展的“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只有书协评委和"皇帝"作者才看得见其美妙之处,所以凡说不好的都被扣上不懂艺术所以看不见“新衣”,而被打入冷宫不屑一-顾。 试问这样的中书协究竟会把现代书法艺术带向何方呢?更有甚者,他们甚至提出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正在失去功能化,已不该占用书法艺术的领域的地位,应让位于他们“创新"出来的,射书,怪书,丑书,今楷等书体来代表当今的书法艺术。 所以现在中书协办的展览选作品均以一-般人不认识所写何字的行草书,或不端正规范的所谓高古楷书这种“皇帝新衣”式作品为获奖或入展。悲夫!这样下去,书法离我们必会越来远了。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浅谈书法心得

走近书法,品味书法 回想起来,在小时候接触书法好像都是在练着楷书字帖,在那些方整的字体之间琢磨着怎么样模仿,然后把字写得漂亮一些。不曾想过,书法真正的光泽和灵魂所在何处,不曾试想,这又是多么伟大的艺术。长大一些后,细细端详了许许多多的书法作品,便感觉从中似乎迸发出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厚实恢宏。似乎在那之中,都是书法家的诉说倾吐,是他们的人格、精神和气魄。我震撼,并渐渐迷恋,希望走近它品读它聆听它。 很幸运能够加入到博雅班这个大家庭,在这里学习书画,显得那样亲近。恍惚间像是回到了那个远古时代的书塾,在屋檐里是我们,满是渴望、向往的眼神,带着虔诚和感动,静静等候学识的恩惠。 李老师说,大书法家他们一生都在写字。对书法的热爱不会有片刻的停歇,每天写写字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想他们对书法发自内心的真爱,不单是为了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书法家,更像是亲近自己的恋人,甚为怜惜,更像是寻求一种方式和自己的内心交流。不论是高兴或是悲伤,他们都能在书法中找到自己的平衡,能找回那个自我,而不会轻易地在世俗里迷失。现在的我们呢?是不是有一种东西可以让我们在喧闹的世间里得到安静平和的内心呢?我们的精神的寄托又在哪里呢?甚而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我们想在一个领域上卓有建树的话,我们反问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足够热爱它呢?有没有到痴狂的地步,像大书法家痴狂于写字那样?或是说,漫漫一生,我们为何不做自己喜欢做的、炽爱着的事情,然后将它做得最好呢?为什么要随波逐流地为着那些浮华的东西废弃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呢? 我很喜欢把书法说为“写字”,我觉得它就是这样的平凡亲近的一件事。我们不是都要成为书法家的,但我们可以效仿的是,和他们一样,把它作为一种修炼,不是“法”,不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是让它和一股清泉一般注入我们的心田,多好! 写毛笔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又是一个多么沉不下心的人。急躁,用美丽的语言来掩饰就是充满激情。我从来不缺少的正是热情,可我做不好的,是控制自己的心让它安静沉稳地跳动。我可能很快就写了满满一张纸的字,我还学着写我没有学到的字,我会激动地让老师指正。李老师看了一眼就说“你根本没有在认真写。”。是啊!我根本就没有在认真写,我在练习的不过是在协调好字体的结构,使字体结构趋于优美,而我没有沉下心将每一笔划赋上它应有的力量和笔劲,没有提按的变化。所以写出来的字只是平面上的,没有立体感。我注意到,李老师在写字的时候,手持得稳稳当当,没有一丝犹豫和颤抖,像是将全部的力量运于掌上,落在纸上又似乎轻盈圆润婉转扬长,像是画一幅唯美的画一样。是啊,真正的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欣赏,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欣赏,硬笔书法作品欣赏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一、书法的审美标准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 ,榉ㄓ捎谠诖醋鞴讨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浠性吮视昧Υ笮?约八俣瓤炻煌饲嶂于?窒浮?ざ獭?笮〉炔煌翁挠泄媛傻慕惶姹浠故榉ǖ牡慊咛醪私谧唷:鹤值谋驶ざ獭?笮〔坏龋忧苛耸榉ㄖ械慊咛醯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

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品

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品 欣赏书法艺术作品,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

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一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的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