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绪论网络传播技术与媒体

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借助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人类能够便捷地进行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

内涵包括:

1.网络传播是一种现代的传播方式

2.网络传播是一宗多媒体、综合性的传播

3.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

网络传播的特点

1.资源丰富,信息量大

2.多媒体组合,图文声像并茂

3.数字化传播,方便快捷高效

4.超文本链接,用户选择性强

5.即时沟通,双向互动

网络传播的概念和特点决定了网络传播集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既有单向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双向传播的功能,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

网络传播的影响

1.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开创了新的信息接收方式

2.不仅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也为个人一件的发表提供了平台

3.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

网络传播的弊端

1.低门槛进入使假新闻泛滥,信息可信度下降,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

2.长期以来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生活,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3.网络的开放性使不良信息滋生,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网络传播的分类

从应用角度划分

1.网络信息传播

2.网络广告传播

3.网络商品交易

4.网络文化艺术

5.网络娱乐与教育

按传播方式划分

1.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电子邮件)

2.多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BBS)

3.个人对个人或多人的同步传播(视频会议)

按传播者划分

1.媒体网站

2.门户网站

3.专业网站

4.政府网站

5.个人网站

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传播

一、网络传播与网民

网民:互联网的使用者

二、网络传播与社会行为

网上社会行为:以互联网为媒介,将网络视为一种传播工具,通过互联网的功能促进组织沟通、提高生产力,并促使人们打破时空界限进行交流互动

网上人际关系的特点

1.以符号为传播媒介

2.匿名性

3.广泛性

4.“有缘”性

5.心近性

网络公共领域结构特质

1.可匿名的互动

2.有限沟通理性

3.多元论述的共识

4.自由和开放

5.内涵丰富的公共性

6.自组织

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1.社会控制功能

2.提供讨论空间平台

3.为决策过程提供了动力

4.激发民众智能资源

5.有助于社会认同与共识

6.提升民众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7.社会安全阀作用

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网络传播

一、网络传播与政治

网络政治的诞生

互联网上的政治表达

1.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软件)

2.民意的公开表达(论坛、聊天室

3.民意意见的阵地(个人网站)

4.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网络传播与国家安全

首先,网络传播对国家的政治控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由网络传播引发的信息战将直接威胁本质意义的国家安全。最后,政府必须肩负起对网络信息的管制责任。

网络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1.解构政治话语权(网络技术手段对金字塔式权力话语模式进行消解:网络传播方式带来

政治话语权的改变:网络传播的数字化变“推”传播为“推拉并举“传播)

2.电子化政府的兴起(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电子化信息与通

信技术,建立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服务,并更好滴实施政治管理的一种新型行政模式)

电子化政府的功能

1.信息服务

2.沟通服务

3.交易服务

除此之外,网络传播对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态度也会产生影响

二.网络传播与经济

网络积极: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经济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直接性网络传播与经济杠杆

经济背景是促进网络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发达国家力图通过网络传播的发展挽回失去的优势

其次,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网络传播的发展

第三,增强竞争力和扩大就业的需要也不断推动着网络传播的发展

网络传播与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

1.世界正在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2.以网络传播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使社会发展发生飞跃

3.各国制定的信息经济政策推动世界进入网络传播时代

第一章网络传播技术与媒体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网络传播与互联网技术

网络传播媒体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止呕的“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的特征

1.传播的广域性

2.传播的即时性

3.信息的海量性

4.受众的互动性

5.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6.交往方式的虚幻性

网络媒体的类型

按不同的服务方式分类

1.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

2. 直网站(最大的特点是分众,一般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专业和权威也正是垂直网站吸引用户的最重要手段,垂直网站的受众通常是这一领域或行业的爱好者)

按不同传播主体分类

1.政府网站一级政府在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

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与业务应用,并获得个性化服务。

2.企业网站(基本信息型、电子商务型、多媒体广告型、产品展示型)

3.个人网站

按不同社会功能分工

1.新闻网站(又称新闻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介而构筑的传播平台来报道新近发生的足以

吸引大多数人共同兴趣的新闻传播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传统媒体开办的以报道新闻为主的新闻网站,另一类是以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转向而建立的新闻网站)

2.商业网站(包括互联网提供商和电子商务平台)

3.教育网站(网络学校、综合型网站开办的教育频道或专业的教育网站)

4.娱乐网站

5.社交网站

按不同媒介形式分类

1,文字网站

2,音频网站

3,视频网站

4,手机网站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内容与方式

网络传播内容

1.网络新闻

特点: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传播平台开放、受众反馈快捷、信息检索方便

弊端:真实性、客观性大打折扣。对时效性的追逐压缩了新闻的审核时间,降低了新闻准确性导致出现新闻“碎片化”的趋势

2.网络舆论

以及时、互动、开放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决定了网络舆论的自由性、多元性、突发性、分散性、偏差性等特点。网络舆论为公众的意愿表达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条较为畅通的渠道,能够一定程度的意见整合、行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功能。但是这里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有时会造成部分网络舆论表达的放大、失真、失控,因此了解了网络舆情并不等于掌握了整个社会舆情。

3.网络娱乐

网络游戏、音乐、视频、文学、交易、广告

网络传播的方式

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

1.电子邮件

2.网络聊天

特点

广泛性、丰富性、虚拟性、匿名性、偶然性、随意性

网络群体传播的方式

1.电子公告板

2.社交网站

3.博客

4.微博(集中化、开放化)

5.网络聊天群

特点

1.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

2.互动更加即时、广泛

3.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虚拟群体

4.复合性强,传播更加复杂化

网络组织传播的方式

1.组织内的传播

“内联网为主,互联网为辅”建立内联网,借此实现组织内部的信息传输和访问

2.组织外传播

一方面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资源进行外界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组织也可以通过创办官方网站,发布网络广告建立博客、微博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对外“输出”

特点

1.复合化的传播手段(把内联网和外联网的手段结合在一起,建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

信息沟通系统)

2.易于把控的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从传播过程来看,组织可以自身的需要和外界环境的

变化对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数量、时间、对象等等进行自由选择,并可随时展开补充和修正;其次,从传播效果来看,过程的可控性、受众的针对性以及反馈的及时性使得组织对其的传播的效果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并据此进行传播方案的调整网络大众传播的方式

1.传统媒体网站

2.商业网站

3.机构官方网站

4.个人和群体通过网络发布消息

特点

1.传播的周期更短

2.受众更主动,反馈更便捷

3.传播角色可以随时更替

4.模糊了各种传播方式之间的界限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特征与功能

网络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民主性

首先,网络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其次,网络带来了传播的民主、平等。

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首先,网络传播突破了信息量的限制,可以传递海量信息,其次,网络传播在内容上极为丰富。

三、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四、传播的全球化与时效性

首先,网络传播全球化,覆盖面更广,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很高的时效性

五、传播形态与方式的多样性

首先,网络传播打破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囊括了多种传播形态,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网络这一复合型的传播媒介。其次,传统媒体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网络则是一种多媒体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多媒体帮助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介形态

之间的技术鸿沟,摆脱了以往单一的表现手法,它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绚丽多彩,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方式整合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实施更为具体、形象的全方位信息展示。

六、传受双方的交互性

首先,由于手中的高度异性性、不确定性及其对信息的被动接受,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往往都是由传播主所控制,受众很难对其进行自由选择。而网络传播使受众变成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网络传播在受众定位上可以做到更为清晰、小众化、个性化。其次网络传播突破了传受界限,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双方都能够进行自由互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帮助受众从被动滴接受信息转向主动地创造信息。

七、网络传播的虚拟性

网络传播的功能

一、人际传播

1.传递信息

2.协调关系

3.满足情感、心理需要

4.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二、群体传播

网络中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现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通过网络来维系和发展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以一定的兴趣、话题、意见等为纽带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新群体。

对于个人来说,网络群体传播有助于个人需要的满足,并为之提供了一个表现、实现自我的空间,帮助他们获得支持和安全感

对于社会来说,网络群体传播能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促进群体关系的维系,并在引导社会舆论、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组织传播

1.使汇集指挥、能力的工具,能够帮助组织成员之间进行高效的信息、意见、观念交换,

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

2.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外的充分流通和共享,帮助组织提高效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

理性

3.是辅助组织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

4.为自我包装、自我宣传提供了更有针对性、更加人性化和更具效率的渠道

5.最重要的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模式和工作方法,打破了传统江阴的“金字塔”组织

结构,是信息能够实现更加自由、充分的共享,并使传统的“集中式办公”向现代“分散式办公”“虚拟式办公”的转化成为可能

四、大众传播

1.检测环境、守望社会

2.协调关系、舆论监督(一方面,网络大众传播通过提供信息、言论等内容能够以“宣传”

聚合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人采取一致、有效的行动,引导舆论,帮助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还塑造了一种平等、自由、开放的传播环境,为公众与政府以及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提供了更为畅通便捷的对话渠道,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及时、充分的空间)

3.传承文化、传播知识

4.提供娱乐

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

1.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选择、信息来源,同时人们也容易被淹没在庞大的信息

海洋中,给信息的选择和甄别带来了难度

2.网络的虚拟性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3.网络传播中存在去多实实在在的侵权行为

4.恶俗、低俗、色情是当前网络文化存在的“三大弊病”

5.网络暴力

6.商务应用的迅速发展滋生了网上交易中诈骗、犯罪等问题

7.网络传播对公共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战

8.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因反复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精神行为障碍的产生,即“网络成瘾”

9.数字鸿沟问题严峻(在所有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

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

另外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第四章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

网络信息传播概述

网络信息:指通过计算机终端发布和传播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

1.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网上世博会)

2.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3.传播内容的海量性

4.传播信息多媒体综合性

网络信息类型

1.按表现形式分类(文本类信息、图片图像类信息、动画类信息、音频信息等)

2.按综合性中文搜索引擎的信息分类(哲学与宗教、人文与社会科学、社会文化、文学与

艺术、教育与人才、体育与健身等)

3.按信息的应用领域分类

网络新闻出版(网络新闻、网络出版)

文学艺术

娱乐

教育

广告

信息发布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一般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奥古拉斯-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3.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网络传播模式

1.阳光模式

六大要素(终端机、信息交换设备、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社会服务)

2.整体互动模式

不仅要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联系,而且要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三个系统,即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还包括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四个特点:

1.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

2.强调辩证性和互动性

3.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

4.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化

3.网状模式

多种传播模式的融合:互动性、平等性强;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手段

4.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

新的模式

网络信息管理

狭义:对网络本身的管理,研究网络信息的采集、整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的过程

广义:不单单是对网络信息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涉及网络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以及环节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控制的过程

原理

1.信息增值原理

信息内容的增加或信息活动效率的提高,包括以下

a.信息集成增值

b.信息序化增值

c.信息开放增值

2.信息管理的服务原理

基本特点:

a.信息管理活动的所有过程、手段和目的都必须围绕用户的最大信息满足程度这个中心转

b.信息资源建设的每一步骤都在性质上提高了信息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信息管理的性质在

本质上市服务

c.信息管理的服务本质不但是信息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而且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和方

3.信息管理的增效原理

信息管理师现在社会节约成本、增加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4.市场调节原理

a.信息产品的价格受市场规律的调节,价值规律是信息商品市场的基本规律

b.信息资源要素受市场规律的调节

5.依法管理原理

网络信息管理的问题

1.检索质量方面还需提高和改进

2.不少网站采集信息以点击率为主要标准,手机的信息质量不高

3.网络资源的流失率非常高,利用率太低

4.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太多

5.网络安全令人担忧

6.色情和有害信息泛滥

网络信息管理的措施

1.技术管理

2.数据库管理

3.方法管理(硬性的法制管理、软性的控制方面)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滴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使网络环境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网络信息安全的层次

物理安全、安全控制、安全服务

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层次

国家安全、商业安全、个人安全、自身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1.网络的开放性

2.硬件的脆弱性

3.技术的缺陷性

4.人类的天性

网络传播符号

一、网络传播的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性

1.任意性和静止性

2.有限性和生成性

3.抽象性

4.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功能

1.语言的社会功能

2.语言的思维功能

3.语言的认知功能

网络传播中的文字语言

1.规范的网络文字语言

2.非规范的网络文字语言(使用电子公告板和即时通信聊天时的特殊用语)网络传播中文字语言的作用

1.及时全面地传递信息

2.进行评论和深度分析

3.作为各种传播符号的“黏合剂”

4.传播知识,创造流行文化

网络传播中的有声语言

网络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特点

1.情景性

2.连贯性

3.可信性

4.隐喻性

5.通义性

功能

1.辅助语言传播

2.在某些情况下替代语言传播

3.传递态度和情绪

类型

1.图片

2.图标

3.影像

4.音乐

5.音响

6.动画

7.编排

8.表情符号

9.网络副语言

10.虚拟形象

第五章网络传播受众

网络受众:之网络媒体的接受者或网络媒体的使用者,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团体或国家。既包括传播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耶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受传者。

网络传播的受众类型

按照行为特点划分

1,默默无闻型

2,创业成名型

3,求知务实型

4,不可救药型

5,消遣娱乐型

6,招摇撞骗型

7,网络作家型

网络传播的受众特征

1.基于生存信息的心理需求

2.基于信息安全的心理需求

3.基于爱与归属的心理需求(从众心理)

4.基于认知的心理需求

5.基于渴望自尊的心理需求

6.基于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行为特征

1.个体性

2.参与性

3.选择性

4.隐匿性

网络传播的受众参与

受众参与的内涵

1.社会参与的内涵

社会参与论概念:

a.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b.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c.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滴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额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正在增长

d.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

e.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2.受众参与论

受众有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即受众既有权要求媒介对事物作客观、公正的报道,又

有权利用媒介反映自己欲反映的情况和意见

传统媒体的受众参与和网络传播的受众参与

传统媒体的受众参与方式

1.受访

2.新闻爆料

3.拨打热线电话或发送短信

4.投稿

5.参加新闻类节目

网络传播的受众参与方式

1.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2.对新闻及时评论

3.制作和发布新闻

4.公开讨论新闻,形成网络民意

网络传播受众参与的意义

1.通过受众参与,使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参与受众一起完成传播内容制作,

受众不是被动接受既成的传播内容,而是在与传播者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分享参与乐趣并主动接受传播内容

2.通过受众参与,带动了传媒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3.通过受众参与,使得传媒不再是传声筒,而转变成为书法群众心声的有力武器,传媒与

现实社会更加贴近

网络传播的受众调查

第一类定义,以互联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洞察,第二类定义,测量互联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本文探讨的网络媒体受众调查就是对网络媒体受众本身及其使用互联网络情况的调查,具体来说,就是以定量的方法对网络媒体受众的基本特征,及其使用网络媒体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测量。

优点

1.网上受众调查手段多样

2.互联网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3.互联网的交互机制使网上调查的周期缩短

局限性

1.调查结果造假容易,没有严格的监督限制

2.目前与网上调查相关的法律和管理规范规定十分匮乏

3.缺乏权威性

网络传播受众调查的类型

1.受众情况调查

2.受众意见调查

网络传播受众调查方式

1.注册法(提供某种免费服务要求注册、开展某种活动要求注册、获得某种资格要求注册、

开展电子商务要求注册)

2.软件调查法(服务器软件调查法、Cookie技术跟踪法、问卷调查法)

网络传播受众调查的意义

就受众而言,受众调查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要求的渠道

就媒体而言,便于新闻传播机构更好地了解舆论的走向,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

第六章网络传播效果

一、网络传播的效果极其评估

传播效果是指由传播活动所引起的受众在情感、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

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关注的重点是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但是产生影响的前提是广泛的传播,因此需要从两个层面去考察传播影响,即传播效应和作用效果。

传播效应即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效应包括:放大效应、削弱效应、催化效应和裂变效应

当多个传播对象和过程的交织作用,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作用效果,即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所引起的反应,包括

1.引起受众注意程度

2.激发受众接收的程度

3.影响受众态度的程度

4.影响受众行为的程度

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

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考察的是新闻报道对于受众的作用与影响程度。一方面是指新闻报道在受众中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指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种社会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网络新闻传播作用于受众有几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产生的效果,影响是不同的

1.新闻的感知

2.新闻的接收

3.新闻影响态度

4.新闻影响行为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

1.调整传播策略

2.把握受众脉搏

3.了解社情民意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方式

1.从网民的新闻消费行为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与点击量

a.点击量反映新闻阅读率(新闻的价值、新闻的表现形式、他人的影响)

b.新闻排行榜表现受众阅读偏好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与网站访问流量

网民搜索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2.从网民的新闻生产行为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网民评论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网民转发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网民收藏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受众调查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3.从媒体的反应看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媒体转发量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媒体的跟进报道与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三、网络传播效果理论

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

网络媒介议程设置的内涵

指在网络传播条件下,在网民拥有自主发布信息权利的网络空间内存在的一种网民主导的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主体由原来的专业大众传媒组织变成了任意具备传播能力的网络使用者,议题的设置通常取决于作为传播者的网民个人的兴趣和需要,网民通过对网络这个平台赋予某一事件以显著性,塑造“拟态环境”影响其他网络受众的认知,然后通过对事件较长的关注而形成公众大致相似的看法。其表现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陈述事实或者发表意见看法,具体地说是通常以网民自主发布新闻或网络新闻评论来实现。

意义

1.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补充

2.加强了公众的监督功能

3.丰富了公众的讨论话题

特点

1.议题设置权下放

2.议题多元化发展

3.网络媒介议程设置的快速性

网络中的公众自我议程设置

哪些因素会导致公众自我设置议程

1.新闻价值冲突

2.新闻证据矛盾

3.传媒信誉下降

网络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

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需求

1.使用网络新闻媒体的需求

2.使用网络通信的需求

3.使用电子娱乐的需求

4.使用其他网络工具的需求

受众对网络媒介的满足形态

1.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2.满足受众自我实现的需求

3.满足受众情感交流的需求

4.满足受众主导心理的需求

5.满足受众缓解焦虑的需求

6.满足受众利用工具的需求

7.满足网民参与慎议的需求

网络媒介“使用与满足”中的问题及对策

1.网络信息管理不足阻碍受众充分获取信息

2.网络自我实现的虚拟性带来受众自我认识障碍

3.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网络商业味过重

4.网络情感交流的虚幻性影响现实交往

5.网络技术的制约限制网络工具的发展以及应用

6.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影响网络慎议的多元化

对网络媒介的满足形态进行优化

1.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2.构筑网络虚拟环境下得心灵防火墙

3.强调科技兴网前提下的技术与法律监管

4.改善市场化条件下的三方关系

“沉默的螺旋”的挑战和延伸

沉默的螺旋:

网络时代遇到的挑战

1.传播的偏向性减弱

2.大众媒介不再是信息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

3.反对者不再付出代价

4.网络中的辩论机制,使得信息不再基于人数优势,而是辩论、事实和真相

网络传播中的适用性

1.网络传播主体的平等存在虚假性

2.个人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和力量不够

3.群体压力在网络传播中依然存在

4.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依然存在

网络传播中“螺旋”的理论延伸

1.向上循环的螺旋

是指一种意见一开始属于少数人意见,没有被社会所关注,但是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这种声音一旦出现便很快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2.上下反复循环的螺旋

是指一种意见或一个任务或一个时间,由于社会对此有分歧意见,支持者的人数忽多忽少,意见气候一会儿偏向支持者,一会儿偏向反对者

3.发散式螺旋

是指一种意见出现后,很快在周边扩散,一层一层向外蔓延,即由一个中心点出发,向四面八方传播,最终形成“意见气候”

4.聚焦式螺旋

是指大众对某一事件从一开始就有好多分歧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讨论最后大家逐渐取得一致,最终达成共识

第七章网络经营与管理

一、网站建设与经营

二、网络产业发展概述

网络产业广义上是指所有与互联网发展有关产业的总称,狭义上的网络产业单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业的总和和即IT服务业

网络产业的特征分析

1.网络产业的信息性

2.信息产业的创新性

3.网络产业的全球性

4.网络产业的虚拟性

5.网络产业的针对性

6.网络产业的竞合并存性

我国网络产业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97年之前)

1993年,国务院提出金桥、金关、金卡的“三金”工程

2.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97年-2001年)

网络进入综合门户时代,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短信作为移动增值业务的先驱开始在中国逐渐兴起,之后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巨大营销价值开始企业所关注。这个阶段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及网民数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此阶段网络服务的主要特点还是高度的免费性,网络公司盈利普遍偏低甚至没有盈利

3.第三个阶段:成长阶段(2002-2007)

门户网站开始乏力,一大批垂直化网站的兴起为网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服务垂直化趋势不可逆转成为网络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4.第四阶段:深入发展阶段(2008年以后)

网络产业开始呈现多元化盈利模式,移动增值进入稳定发展期,三网融合的实施也必定为网络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web2.0应用形式发展迅速

网络媒介经营与管理

网络媒介的主要经营获得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将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并进行市场销售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的资源转化和交易活动。网络媒介经营活动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将资源转化为信息产品和服务;二是将信息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与受众进行交易

经营特色

1.资本化运营

2.市场细分化

3.媒介融合化

4.服务个性化

5.产品异质化

网络媒介经营策略

1.系统化经营策略

a.信息产品收费策略

b.搜索力运营策略

2.立体化经营策略

a.内容一体化策略

b.品牌一体化策略

c.人才资源一体化

d.社会资源一体化

3.多元化经营策略

a.互动平台策略

b.电子商务策略

c.品牌策略

网络媒介的内部管理

1.信息管理

2.成本管理

3.营销管理

4.人才管理

第九章网络传播规制

一、网络传播的社会问题

1.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色情、网络虚假、网络垃圾信息)

2.网络侵权问题(网络人格权侵权、网络知识产权侵权)

3.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病毒、网络黑客)

4.网络犯罪

网络社会行为的规范力

法律、伦理、市场、代码

二、网络传播伦理

网络传播伦理:指的是与网络传播相关的道德,是网络传播行为的规范系统,是网络传播性为的伦理秩序。既是传播伦理在网络社会中的体现,又是网络伦理在网络传播中的体现

1.从传播伦理到网络传播伦理

2.从网络理论到网络传播伦理

3.从区域伦理到全球伦理

网络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

1.无害原则(在网络传播中网络主题的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网络环境、网络社会应当是

无害的,人们不应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给其他网络主题以及网络空间,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2.平等原则(网络应该是一个信息共享、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平台,在网络传播中,人

们应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3.人本原则(不是让人异化成计算机与网络的奴隶,而是要利用它来拓展人的智慧空间,

丰富人的情感世界)

4.尊重原则(实质是在网络传播活动中,网络传播主体应当相互尊重对方的权利,未经允

许不得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或公开他人隐私)

5.互惠原则(指网络传播主体在享有网络传播的权利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网络传播主体的伦理责任

1.政府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责任

政府作为网络传播参与者的同时,还是网络传播的规制者,这决定了政府在网络传播中具有双重伦理责任

通过建设电子政务网站,政府成为网络传播内容的提供者,因此电子政务网站还承担信息公开的责任

作为网络传播规制者的政府对网络传播应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

a.监管和引导网络传播主体

b.调控和控制网络传播内容

2.网络内容提供者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责任

网络媒体的伦理责任

电子商务网站的伦理责任

3.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责任

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的伦理责任

网络平台提供者的伦理责任

4.个人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责任

a.个人最重要的是道德责任就是遵纪守法

b.个人也有监督其他网络传播主体的道德责任

c.个人还应具有责任意识

网络传播法制

网络传播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1.完善网络传播立法

2.加强网络传播管理制度

3.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4.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网络传播法制的原则

1.应坚持全球性和趋同性

2.要坚持预见性和协调性

3.坚持全程性和操作性

第十章网络传播展望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得网络传播

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石一种传媒现象和趋势,是已经发生、正在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呈现出两方面态势:一是传统媒介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或主动或被动地谋求多媒体化经营,以求实现自身与依托于网络的各类新媒介之间的整合;二是新媒体,主要是新闻网站谋求获得采访报道权,充分利用自身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发挥自身多媒体性、强互动性等先天性的长处额同时获得在内容渠道上的突破,谋求摆脱传统媒介的内容控制。媒介融合的显著特点

1.媒体间的合作性

2.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加强,媒介融合必将把传授者之间的互动发挥到极致

3.媒介融合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的运动使媒介融合的水平和

层次不断得到提升,而且前景无限,像网络技术发展以来短短的数年间就使传媒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媒介融合以技术为依托,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得网络传播融合

1.信息融合

2.渠道融合

3.终端融合

媒介融合下得网络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总体模式

网络传播的节点传播模式

二、网络传播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

指普通大众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判断、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包括网民使用网络发布信息的能力)

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识读媒介;第二,参与媒介;第三,使用媒介。

媒介素养对现代公民的意义

1.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好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

2.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滴甄别乃至合理地使用,

最终形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3.媒介素养是构建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指标

影响因素

1.受教育程度

2.文化、知识、价值构成及伦理/道德观念

3.交际圈的影响

4.个人的性格特质

5.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

6.获得多种媒介(或信源)的可能

大部分负面的传播现象都与传媒素养有关

1.负面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传媒素养的缺失

2.改进的方法是进行大众的传媒素养教育,进而提升大众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指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形式,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包括六个方面

1.媒介代理人:谁在传播?传播什么?目的为何?

2.媒介的类别:是什么媒介文本?

3.媒介技术:媒介文本时如何制作出来的?

4.媒介语言:人么如何理解媒介信息传输的意义?

5.媒介受众:谁接收信息?受众如何解构信息?如何领会信息?

6.媒介的再现特性:媒介如何反应客观真实?媒介与现实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1.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形式媒介的特质和功能、运作规律与操作方法以及传媒内容生产的各

个环节等

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媒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之

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理性、专业地甄别、解读甚至批判传媒信息。使之最终能为自身的

生存发展服务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

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和提高的,在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法和合乎伦理的方式高效率地获得信息、辨别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引导人们理性滴认识和使用网络这种媒体,以及有意识、有组织地培养人们有目的地获取、辨别和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网络媒介的基本功能给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方向,主要体现在:

1.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双向性打破了传者和受者媒介素养教育的分离状态

2.网络传播中信息和意见市场的失范与“把关人”理论的颠覆给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带来挑

网络媒介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网民理解和使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发展

2.有助于受众厘清媒介幻想,重塑主体性

3.有助于建构网络公共领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网络媒介教育的基本内容

1.认识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正确获取网络信息

2.对网络媒介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理性批判能力

3.认识网络的运作机制,辨析网络信息传播

4.通过网络媒介道德修养教育,提高法律和伦理意识

面对我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

2.完善立法,形成全方位系统的教育体系

3.强化主流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1765568.html,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作者:龙春晖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 摘要:媒介效果研究作为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本文主要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事件”为样本,从中介变量的四个因素来分析贾君鹏事件走红的原因。此外,还从网络受众特点出发,通过对于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浅谈网络文化。 关键词:中介变量媒介类型传播内容受众使用与满足 传统的效果研究分为受众研究、内容研究和效果分析三个部分。效果研究总是在传送端(媒介)和接收端(受众)之间不停钟摆。中介变量概念的引入使得效果研究逐渐从对传播两端(传播者和受众)的研究转向在传播流动过程中起过滤或折射作用的中间因素的研究。中介变量概念是对于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重新划分,增加了效果研究的科学性与开放性,研究者可以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进行,补充和丰富中介变量的内涵。此外,传播研究中历来都很重视对于受众的研究,受众是传播的终端,是传播效果的重要意义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效果研究不断深入,新的领域的受众研究会备受青睐。以下则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事件为例,从中介变量和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两个角度来做分析。 “贾君鹏事件”简介 2009年7月16日,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文章内容只有“如题”两字。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这起迅速蹿红网络的“神奇”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由互联网扩大到现实生活。《华西都市报》报道称这起网民的集体狂欢是800名打工者为“饭钱”制造的“假”货,其实质是一起人为的网络策划事件,也可以叫做网络炒作或是网络营销。“贾君鹏事件”产生这样强大的涟漪效果可能是策划者也始料未及的,让人不得不感叹网络力量的强大。 “贾君鹏事件”虽然是一起人为的策划事件,是一次蒙上了“网络恶搞”面纱的营销活动,但是 该事件从网络恶搞成功走向网络营销,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将“贾君鹏事件”视为一次网络世界的传播事件,就从中介变量概念的四个方面以及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来分析它成 功的原因。 中介变量的作用 中介变量是指那些在大众传播刺激和受众反应之间的中间因素,是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而又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处于因果序列中间的因素。顾名思义,中介变量之所以谓之“变量”,是因

网络传播技术 (1)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硬件: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和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线路组成。 软件: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节点的分布位置:广域网、局域网 *按介质分:有线网(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网(微波、电磁波、红外线、激光) 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而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1988年9月从中国学术网络(CANET)向世界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因特网。 新一代互联网主要技术包括:IPV6、网格计算、P2P技术 网格:是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计算、存储、访问等),虚拟组织最终实现在这个虚拟环境下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彻底消除资源“孤岛”,最充分的实现信息共享。 P2P技术: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 WEB2.0: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逐步被淘汰的应用技术:TELNET(远程登录系统)、Gopher(信息检索) 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电子邮件、Usenet(新闻组)、WWW(万维网)、FTP(文件传送)、BBS(电子公告板)、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 第二章 矢量图:矢量图也称为向量图,矢量图是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对象的轮廓线和填充属性来描述图形的。 目前,能够在网页中直接应用的矢量图形只有FLASH动画,其它格式的矢量图形只有转换为FLASH格式才能在网页中应用。 位图:位图也称为点阵图或像素图,它由网格上的点组成,这些点称为像素。位图是连续色调图像(如照片或数字绘画)最常用的电子媒介,因为它可以表现阴影和颜色的细微层次。 GIF图像格式: 优点: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网络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来分析网络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

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

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内容摘要〕“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沟;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数字鸿沟 前言: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 当前,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神话中时,“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又译“数字区隔”等)的严峻现实却已摆在我们面前。“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⑴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数字鸿沟表现在4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ABCD”。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软件、提供接入费用及电话服务费三者组成,因此,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体间信息智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互联网利用能力方面的鸿沟;C(content)指网上内容。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 上述ABCD所带来的种种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社会、群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议。 “知沟”理论假设的文献回顾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了“知沟假设”,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介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⑵假设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尤其关注公共事务⑶、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社会阶层所平等获取。他们认为印刷媒介的中产阶级价值取向加剧了传播中的“知沟”现象。 “知沟”假设被置于“社会变迁”(socialchange)的理论框架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也就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积累变化模式”(accumulativechangemodel)。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某些次系统能较快适应变革,而另一些次系统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一开始有所抵触,因此导致在接受变革能力和速度方面的“鸿沟”(gap)。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知沟”假设揭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高SES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有人认为,,“网络传播” 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我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有以下优势: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传播互动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网络传播的劣势: 1.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 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2;.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这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 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4.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5. 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现在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6. 网络传播能使网络犯罪更加容易。 综上所说,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多利用它的优势做些该做的,而不是荒废时间,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模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六度传播WAP 一、前言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人们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活动时,同样会面对因各种消极信息传播所带来的非意愿后果的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是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它在促进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其信息传播模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若要成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利用现有的理论,探讨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便于以后对网络信息传播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有效的防对措施。 二、六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本文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下面介绍这几个模式。 1、以网络传播基本网络传播模式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 此种模式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2、以互联网传输速率区别的网络传播模式 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鲁梦蝶生物工程学院2014级生物制药一班201412090126 对于什么是网络传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所谓网络传播,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理解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兼具人际、组织传播内涵的新型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主要是由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按照学者们的归纳,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优势: 信息量大,速度快。网络以其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而传统媒体却要受版面、频道、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信息传播效率上,传统媒体所要发布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采集、筛选、加工等多个环节才能够传递给受众,而网络传播将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 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不仅集传统媒体传播手段之大成,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往各种传统传播手段的整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需要。 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任意互换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仅可

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 交流具有开放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网络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全球共享、广泛参与是其鲜明特征。 传播主体广泛。传统信息发布主体是某个具体的电台、电视台或者报社、杂志社。而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同时,网络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虚拟性,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发言机会均等。

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分析(开题报告).docx

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开题报告 1.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的网络广告起步较晚,早期的网络广告只是简单的在网站上发布投放,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且鲜少有自己特点的网络广告,因此对于网络广告的投放效果的研究和分析也比较缺乏。本文将结合网络广告的定义以及投放方式,根据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标准来分析网络广告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优劣势,并浅析网络广告未来的发展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刘倩(2010)认为,2015年传统媒体正处于变革和转型期,许多传统媒体人纷纷转行投入到互联网行业,选择开始内容创业,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纷纷下滑。 广告转化率是由美国的网络调查公司AdKnowledge在《2000年第三季度网络广告调查报告》中提出的,“转化”被定义为受网络广告影响而形成的购买、注册或者信息需求。那么,我们推断转化次数就是由于受网络广告影响所产生的购买、注册或者信息需求行为的次数,而转化次数除以广告曝光次数,即得到转化率。 3.方案进度 2015.11.20 布置毕业论文,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分析》。下达任务书。 2015.11.21-2015.12.21 收集资料, 资料主要来自图书馆、校园网电子图书期刊资料数据库,撰写主要参考文献的摘要,翻译外文参考资料。 2016.1月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并修改,最终定稿。 2016.2-3月撰写论文提纲。 2016.3-4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6.5月上旬提交毕业论文初稿,指导老师检查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2016.5月中旬修改论文初稿,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二稿。 2016.5月下旬修改论文二稿,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三稿。 2016.5月底完成论文定稿并打印装订。 4.预期效果 以论文的形式展现。 5.参考文献 [1]刘倩.浅谈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现状与趋势[J].青年文学家.2010(01) [2]郭艳.网络广告投放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大众商务.2009(10) [3]于潇.网络广告的口碑传播策略分析[J].新闻界.2007(03) [4]钱旦丹.网络广告的优势和其对传统广告的影响[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03) [5]刁乾鹤.网络广告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6]吕鸿江,刘洪.中国情景下网络广告心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05)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已享受到网络传播的快捷和高效了,这种传播方式是目前最快获得消息的方法,只要一种传播方式的产生,必然会给受众带来新的传播感受,同时每种传播方式都会伴随不同的传播效果,而网络的产生,由于它的便捷快速,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方便,却也在同时引起了负面效应,因此,网络传播的最终效果会有好坏之分,即它的双面性。 现今人们手中有能上网的手机等各种高科技智能产品,家中更有电脑时刻守候着,使人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网有着近的不能在近的关系了,人们只要登录微薄,人人等互动平台,甚至不需等待,最新的一切时事动态都尽在掌握了,我们不得不感叹网络传播速度之快,正因为这种快,才使得人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我们习惯从网上获得信息,既不需要费脑,又轻松便捷,这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传播不仅快速,它的信息包容量也是无限的,网路就想一本超级辞海一样,但它的内容又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查一个人,一件事,和任何知识概念,你几乎可以获取任何你想知道的事情。同时它的传播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报纸与电视还属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之下,网络就显得先进的多,你可以查去信息,回答信息,视听感受,互动接触。这使人们在感官享受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试想在这么大的一个信息海洋内,人们普遍习惯接受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所以他的传播效果也是显著的,它使人们习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简单和便捷。这是在网络传播效果上的优势。 再有就是网络信息的可交流性,让你在不用动身询问的时候,单用手指就可以获得你想知道的,你可以和网上任何你个与你有共同信息源的人进行交流探索而不被阻止,人不能独立存在,他必须依附人群生存才行,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在社会,而另一类人,比如宅男宅女,他们不喜欢走出去和人交流,这时网络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使他们不必觉得孤独,因为他们在网络的里了解着真实世界的动态和与虚拟世界的人保持着交流,所以说网络传播让人们聚集在一个体积很大但空间已经很小的地球村上了,他使我们在一个小的环境内就能知道世界此时正在发生什么,让我们能轻易地知道自己想获得的信息啊,知识啊,不得不说,网络传播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之处。 网络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网络传播也不可避免,就比如刚才的宅男宅女们,虽然网络传播可以让他们不走出家门就知道外面世界的一切,但是同时他也使这样的人群变得越来越闭塞,不愿与真实生活中的人多接触。这也是网络传播所导致的负面效果,使人们在信息沟通上拉近了距离,却在现实生活中又产生了距离。有时候使人分不清真假。 其次就是在文化知识上,过去人们除了口口相传的方式,就还有书籍记载了,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在遇到学术问题时不是去请教老师就是去查阅典籍,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百度貌似已经就是这无所不知典籍了,人们习惯去敲击鼠标键盘来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并慢慢的依赖上了这种查阅方式,这使人们远离了以手翻页的习惯,同时网络传播丰富了人们的视听享受,但同时令人们远离了书本的想象世界,让我们单纯的从影视资料中获取知识,而不是在书本中畅寻自我。这也渐渐地使得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因为只要百度一下,一切尽在知晓了,谁还会去想要思考呢,这会使思绪勤劳的人越勤劳,思绪懒惰的人越懒惰。 甚至,在长期的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会影响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

网络传播专业论文选题

网络传播专业论文选题 1.网络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技巧研究 2.播客、博客、维客和威客研究 3.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状及前景分析 4.网络新闻选题策划研究 5.试论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推广的阻力和动力 6.网络传播的模式分析 7.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引导研究 8.网络舆论与公众议程、传媒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9.中国网络新闻网站的发展轨迹研究 10.即时网络聊天中的人际传播特点 11.网络广告的创意分析 12.互联网“恶搞”文化探讨 13.试析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 14.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主义建设 15.试论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16.媒体网站的恶俗传播思考 17.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以某某网的专题为例18.地方新闻网站困境和出路——以某某网为例 19.网络图片新闻的类型与特点研究 20.国内电视媒体网站误区和出路研究 21.试析媒体网站品牌建设 22 流氓软件的防治策略研究 23.媒体网站的营销策略分析 24.试析博客文化的核心——自由和责任 25.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以“XX事件”为例26.WEB2.0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27.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化传播探索 28.网络社区语言使用分析报告研究 29.博客管理初探 30.从网络恶搞事件看网络伦理道德和法规建设 31.网络奖项研究 3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组合性、互动性报道研究及探索33.网站经营与管理 34.新闻网站实例研究 35.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36.网络传播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研究 37.谈网络传媒对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二者关系的把握38.网络传播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研究 39.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关系研究 40.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研究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及效果研究

117  第2卷第16期传媒论坛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网络作为当今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这就是我们必须不断去完善和加强信息的指向性,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虚 拟性的特征,更好地实现人们言论的自由[1] 。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意义对于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是需要有价值的,网络的诞生,起初人们的意愿是更好地将资源进行共享,而人们却没有想象到网络的诞生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去认知网络的价值。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其也在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意识。随着网络的跟进,它也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比如年轻人通过网络打游戏,通过网络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行为,而一些中年人对于网络的需求大部分停留在工作办公上,查阅资料等,而当我们去感知网络,会发现这就会产生一定的“网络代沟”。 三、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体现 网络信息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完善以及去加以研究,网络信息的价值是往往会通过一些商业的价值来体现,一些网络信息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分析其中是否是具有的一定的社会导向性,以及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广告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看看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了解客户的心理,把握市场的动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加以分析。通过一定的网络传播,可以更好地将网络传播的信息被潜在消费者看到,进而会增加网络信息价值的回报率。 四、影响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因素 网络信息最好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的,比如当我们通过网络去浏览一些信息时,就会被其中的一些信息所吸引,会造成网络信息的选择可浏览性不强。同时,网络信息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们选择了一个网络信息打开时,就会发现,内容不好,并没有吸引力的,会影响网络信息的传播价值。所以网络信息的改变的因素和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也就会形成网络信息的多样性。 五、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在网络信息中,一些人的不正确价值取向,需要社会的引导。在这其中人们会根据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有意愿的信息或者网络文字、视频等,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更多的去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些共识。只有选择了大家有共鸣的东西,才能让网络信息传递的价值观变得更加的符合共性,这一点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观的导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网络信息影响力的大小跟其受众性有很大的关联,这也是社会舆论需要注 意的问题[2]。 六、网络传播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当前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渠道,看到各种不同的网络传播的资讯,而在这其中,人们的对于这些网络传播的价值观会感到茫然,会陷入一定的纠结,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体现出人们多元的价值观,这就是网络传播的选择多样性。在多元的网络传播理念中,我们对于网络价值观的传播会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当我们去评判网络传播的标准性时,我们应该去让一些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审视网络传播信息的价值取向,使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七、网络传播效果的研究 当我们在进行网络传播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想一些办法来吸引用户或者浏览者的目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有时候还需要通过调查等不同的渠道来进行效果研究,网络传播效果的呈现,需要前期的不断累加,进而,可以使自己的网络传播效果更好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增强网络传播效果,这就是我们必须去不断完善的,而与之相比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让自己的传播方法更加新颖。 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宽泛性等主要特点,可将网络信息传播效果划分为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及行为层面。与传统信息传播效果相比,网络信息传播效果内涵丰富。网络环境中信息受众在信息获取中的互动性,决定网络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信息受众的参与度。只有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给信息受众带来的认知层面,对传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评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网络传播效果。 八、结束语总之,对于当今的网络传播,有的人认为传播的数量越多,就会越增加传播的有用性,但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网络信息传播需要有价值的信息。目前依然会有一些垃圾信息出现,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探索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不断地去完善传播的有效性,更好地将传播的内容更加优化,这就会呈现出一定的价值,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并且,不断地去进行创新,这样会出现一定的功效性。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深刻的复杂性,传播价值与效果有待更多的问题探析,亟须更多的研究人员引进新的技术,使得传播效果研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邓晓旭.新闻传播学研究网络传播价值体系论[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2]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 2009,2009(1):58-61. 摘 要: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我们需要不断去认识网络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网络信息的传播是新媒体艺术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必须不断去完善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要注重网络信息的正负效应。关键词:价值;信息的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6-0117-01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及效果研究 汤 颖 (浙江省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浙江 丽水 323000) 作者简介:汤颖,女,汉族,浙江丽水人。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