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doc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doc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doc

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有感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

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耍用乘法。

二、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三、怎样用乘法表示。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汪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汪老师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汪老师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列法,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教学中符老师分三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是师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第二层次学生同桌同学互相讨论,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第三层次,学生自己看加法算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这样,老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倒主体地位。老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三、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优秀的教师都很注重111己的评价语言。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了的5个3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学生答:4+4+4+4。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这时符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汪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公开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体会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白?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木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我认为虞美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申起了整廿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9个3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儿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4、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虞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基本信息

学科:数学

年级(册):五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而积》课例结题报告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日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侣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是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由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但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内容,在设计木节课时,我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更好的进行了融合,优化教学过程, 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与本节教学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课程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 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数学思考目标是“初步形成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目标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情感态度目标是“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核心知识体系知识地位分析行为动词

什么是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面积

重点会、掌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

面积的展开图

重、难点会、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面积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

- ?般掌握

面积(六个面)的重、难点经历、体验计算

不完整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面积计算重、难点运用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般体验行为条件

学生经验情况行为要达到的表现程度

察、

操作

有平而图形的

面的经验

体验、解释

察、

操作无前备经验

体验展开图和立体

图形的联系

察、

操作有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

操作无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并应用操作无前备经验能准确计算并应用观察仃感性经验体验应用

(二)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分析

解读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行为动词中描述结果目标的是“会”、“掌握”“运用”,描述过程目标的是“经历”“体验”等,核心目标是“掌握长方体和正而体表而枳的计算方法”。具体剖析如下:

【教材分析】

本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去面积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提供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表面积的含义。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总结表而积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巳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由于学生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而积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而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而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雅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而或四个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完成学习新知的铺垫。 特别是对于提问学生 每一个面的面积怎么 计算这一环节,对学生 学习后面的长方体的 表面积得求法将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 是帮助学生建立长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 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利正方体的特 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从“立体——立体中的平面——立体”螺旋上 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逐步构建长方体表面积 计算的数学模型,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 力的

发展。

(2) 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难点: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长方体纸盒两个,长方体模型一个,完整正方体一个,5个面正方体一个,火柴盒式 长方体的模型。

学具:练习纸2张,长方体模型同桌两人一个(长方体:10X6X4共25个) 【评价设计】

1. 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1。

2. 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中的练习反馈完成知识与技能ri 标2。

3. 通过独立思考和全班交流灵活运用表面积,完成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标。

4. 通过课堂中的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活动完成知识与技能日标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切入主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完成旧知的复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

1. 讲台上摆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师:熟悉吗?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说一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2. (谈话)师:看来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 我来考考你!

(课件出示)一个标有长、宽、高的长方体图形,问:

(1) 你能求出它的前面的面积吗?

(2) 你还会求哪个面的面积?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谈话)师:真不错,看来还真难不倒大家!我还想

再考考你!(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你知道老师做这个校方体用了多少纸板吗?同学们,我们在在解决一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那就是求什么和怎么求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学生能够从字面意思上大致说出什么

(板书)O想一想,要求用了多少纸板就是求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中如果出现了表面、面等词语可以继续问,

师:(拿起一个火方体教具)哦,表面积,都包括那些面你能给大家指-指

吗?

师:刚才她指了几个面?(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同答。(表面积)

师:是6个面,我们拆开看一看。(教师将长方体纸盒拆开后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

师:数一数,是6个而吗?

师:(用手指其中一?个面)这是哪个面?这个呢!看学生边指边说:前面、后面、来长方体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他的表面积!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那么正方体的表而积呢?

师: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

说的?翻开课本,大声读出最下面一行字!(学生齐是表而积,但是学生是否非常清楚呢?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在本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表而积是指什么,然后让学生指-?指,通过学生的指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确:究竟什么才能长方体的表面积, 真正的建立起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在本环节中我还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渗透,这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读: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而积, 面积。)叫做它的表

学生在看教师边指边数。

师:咱们的同学真了不起!竟然和数学家想到一起去

了。学生根据教师所指的面集体回

答这个哪个面。

学生翻书自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定义。并集体朗读

定义。

(三)大胆猜想,探索求法。

(谈话)师:刚才我们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成功 的解决了''求什么〃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 题: ''怎么求〃

师:怎么求他的表面积啊?有的同学面露难色,没关 系,我们可以试一试。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 U 以

X -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

师:要求表mi 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长、宽、高)

师:说说你的理由。

师:很有道理,听了这位同学的话,大家有想法了吗?

好,自己试着算-算。

学生集体同答。

师:算出来啦?赶快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 关键环节之一,因为有 了前面环节的有效铺 垫,学生对于

如何解决 长方体表mi 积已经有 了自己的思路,所以在 小组讨论环节中,

我把 自主思考放在了重要 的位置上,因为只有在 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后, 交流才有意义。另外, 在探索环节中,我并没 (1)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有安排量一量的环节'

师:我发现已经有很多小组求出了K 方体的表面积,指导。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谁先来?

(2)小组交流做法。

交流顺序:

(3)学生交流

(1)两个面、两个面地计算

因为首先对于五年级 的学生来说,量:已经没 有困难,而且去掉本环 节更能有?效的凸显本 节课的教学重点。

板书:长x 高x2+宽x 高乂2+长乂宽乂2

(2)先算出不同的三个面?再乘2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能出现 以下儿种方法有:

(Rx 高+宽x

高+Kx 宽)x2

(四)迁移类推、总结方法 学生拿出练习纸独立完成练习。 针对性的练习既可

师:都会求火方体的表ifii 积了?做个小练习试一试

吧!拿出''练习纸二〃赶快算一算吧,比一比谁算的快。 (只列式,不计算。)

(课件出示练习):

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对 刚刚学到知识进行演 练,同时乂巧妙地

引出 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 交流一:第一、二个长方体的表而积计算重点让学生 看看计算方法对不对。

学牛独立列式后令班交流。

交流三:观察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找到不同方 法,进行优化

ffi:老师发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这样儿种方法: (大屏幕出示学生的儿种不同做法)观察一下,你觉 得这些方法怎么样?

学生交流后发现,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用一个面的面 积x6的方法最好,既

很好的利用的正方体面的特点 又使计算过程变的简便。

(1)求出上下两个而、左右两 小结: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两个公式,他们存在什个而、前后两个而再相加,也就 么联系?教师用粉笔沟

通两个公式间的联系,原来这是长X 商X2+宽X ]奇x2+长x 就是乘法分配律啊!

?宽

(2)求出有代表性的三个面, 相加后乘2, ( Rx 宽+

2x ( + 宽x 高)x2

学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X棱长X6学生交流。

(五)优化训练、灵活应用

练习1:求不完整的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正方体的表血.积会计算了吗?来,(出示一个缺了一个面的正方体)制作这个正方体需要多少纸板?(出示一个缺了两个面的正方体)这次呢?三个面的呢?也就是说有几个面我们都可以在计算出一仆个面的基础上求出它的表面积,是这样吗?

师: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灵活,令老师刮目相看了!

练习2:生活的数学一一求不完整长方体的表面生活中很多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都不是求完整的表面积。根据这一事实,我安排了此环节,首先在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回上-环节中,学生探究出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马上趁热打铁,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正方体求其表面积,学生能水到渠成的发现:

师:咱们来-点有难度的,敢接受挑战吗?

(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求出它的表面积,没有数据,你会用公式说吗?

(2)继续看:纸盒抽出后变成了一个只有一个面的长方体,谁来算?

(3)出示没有左右两个面的长方体,这个呢?

只要求出一个而,然后有儿个面

乘儿就可以的规律。然后用一个

火柴盒式的长方体引出了儿种

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与实际生活紧紧地联系起

来。

最后的总结环节不仅引导学生对

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总结,而旦

还安排了学习方法的总结。

终稿设计

夏习导入

(4)最后来一个最难的(一个有7个面的带盖纸盒), 谁来试试?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收获了这么多的新知

识,其实我们在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一种观学生说收获。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

法:那就是在变化的数学现象

中发现了不变的实质,学会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将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活动一:复习旧知,切入主题

第-?稿设计

复习导入

情况,从学生表现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很不错。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出示了第二个环节:求长方体 各个面的面积,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 了很好的铺垫。

数据分析:用时约12分' 数据分析:用时约2分。

学生参与度:95%。

终稿设计

形成概念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形成概念(谈话)师:真不错,看来还真难不倒大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而积〃师:同学们,我1 .讲台上摆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师:熟悉 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校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 吗?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说一说, 积。1.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会问:(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怎样计2.(谈话)师:看来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 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错,我来考考你!(课件出示)一个标有长、宽、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并高的长方体图形,问:

把这些问题总结为两条:(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1)你能求出它的前面的面积吗? 表面积?(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以

(2)你还会求哪个面的面积?

前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就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也 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利用一些|日知识的基 础上的,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而积都会用到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 知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长方体'正 方体的特点(包括棱、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等] 谈话: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想到了很多可能与我 们本节课学习有关的知识,确实,猜想是学习数学非常 重耍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将我们刚才谈到的梳理一下。课件出示 知识梳理: 第一页:长方体图形

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 关系?这些面能分为儿组? (2)长方体有儿条棱?你 能指出长、宽、高所在的棱吗? 第二页:正方体图形

问题:(1)正方体有儿个面?这些而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儿条棱?这些棱有什么特点?

第三页:计算下面各长方体中面着我们的面(前面)的 面积。

效果分析:由于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细致的复习和效果分析:讲台上摆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有效 梳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都有了很好的了的唤起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回忆。第一 解,但是由于复习面儿较广,学生抓不住复习的重点,环节初步了解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掌握 思路有些凌乱。

学生参与度:90%。

活动二: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第一稿设计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对你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家!我还想再考考你!(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你帮助吗?谈谈你认为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知道老师做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纸板吗?同学们,积?你能用桌上的学具为大家指-?指吗?这位同学为我们在在解决一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那就我们提出了很好的猜想,下而我们就来研究-下长方体是求什么和怎么求(板书)。想一想,要求用了多

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少纸板就是求什么?

(2)实物操作。在学生的回答中如果出现了表面、面等词语可以继

(课件出示探究要求:1.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续问,

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师:(拿起一个长方体教具)哦,表面积,都包括面。2.沿长方体(正方体)的枝剪开,再展开,观察那些面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吗?

长方体各个面的排列仃什么特点?小提示:你可以将剪师:刚才她指了儿个面?(学生回答)

开后的长方体复原,再剪开,反复观察儿次。)

师:是6个面,我们拆开看一看。(教师将长方体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纸盒拆开后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师:数—数,是6个面吗?

在黑板上。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

师:(用手指其中一个面)这是哪个面?这个呢!

问题一: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看来长方体这六个面的面积一一之和就是他的表面

问题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各个面的排列有什么特点?积!

(长方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三个不同面的,还有2师: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个不同面的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

学生回答,教师可做随时引导。

么说的?翻开课本,大声读出最下面一行字!(学(3)电脑课件演示生齐读: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

课件出示:两种不同情况的长方体的展开图。的表面积。)

(4)课件出示白主练习一练习题。师:咱们的同学真了不起!竟然和数学家想到一起去

了。

效果分析:为了让学生建立起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效果分析: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帝助学生建立长方概念,此环节中除了设计了''指一指长方体的表面积指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学生能够从字面意思上的是哪儿〃还设计了让学生''四一剪”、''拼一拼〃通过K大致说出什么是表面积,但是学生是否非常清楚方体的展开图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但是,呢?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学发现,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图形,还没有建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表面积是指什么,然后立起充分的空间观念,这里直接让学生剪开,不但脑中让学生指一指,然后将立体图形打开变成平面图形, 的立体感消失了,也没法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建立联如此反复几次,让学生更好的明确:究竟什么才能系。可以看出想法是好的。但是却不太实际,学生不但长方体的表面积,.真.正的建立起氐方体表面积的概

没有更清楚了,反而有迷糊了。

念。而旦在本环节中我还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渗透,这对

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数据分析:用时约8分。数据分析:用时约5.5分。

学生参与度:65%。

学生参与度:100%。

活动三:大胆猜想,探索求法

第一稿设计终稿设计

探索求法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探索求法(谈话)师:刚才我们通过共同的讨论、积,那么怎样求R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用长方体实物研究,成功的解决了''求什么〃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模型学具,进行第二次的探究:第二个问题:''怎么求〃

将计算过程记录下来,形式不限.3 .四人一组操作、讨论,师: 选出一位代表发言。时间为10分钟。) 高

师: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师: 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要求表面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长、宽、

说说你的理由。

1. 2. 师: 吗? 小组代表交流,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师: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很有道理,听了这位同学的话,大家有想法了 好,自己试着算一算。

算出来啦?赶快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下?谁先来? 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探究完成)

3. 总结方法

我发现2经有很多小组求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 交流顺序:

(1)两个面、两个面地计算

板书:长x 高x2+宽x 高x2+ K :x 宽x2

(2)先算出不同的三个面?再乘2

(Rx 高+宽x

高+Kx 宽)x2

小结: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公式,他们存在什 么联系?教师用粉笔沟通

两个公式间的联系,原来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啊!

效果分析:当学生理解表而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效果分析:本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有了前面环节的有效铺垫,学生对于如何解决长方 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体表面积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组讨论环 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节中,我把自主思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只 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有在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后,交流才有意义。另外, 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 在探索环节中,我并没有安排量一量的环节,因为 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首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量已经没有困难,而 新能力的好方式。 且去掉本环节更能有效的凸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数据分析:用时16分。 数据分析:用时约14.5分。 学生参与度:90%。 学生参与度:100%。

活动四:迁移类推,总结方法

第-稿设计

终稿设计

迁移类推师:长方体的表而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迁移类推师:都会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做个小练 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探究完成)

1.学生交流正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 习试一试吧!拿出''练习纸二〃赶快算一算吧,比一比 谁算的快。(只列式,不计算。)

2.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练习):

(课件出示探究要求:1.清利用手中的长方体通过量一师:怎么求他的表面积啊?有的同学面露难色,没 量、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而积。2.关系,我们可以试一试。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一:第-、二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重点让学 生看看计算方法对不对。交流二:观察正方体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找到不同方法,进行优化 师:老师发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这样儿种方法:

(大屏幕出示学生的几种不同做法)观察一下,你 觉得

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交流后发现,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用一个面的面积x6的方法最好,既很好的利用的正方体

面的特点.乂使计算过程变的简便。

板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x棱长x6

效果分析:由于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计算长方体表效果分析:针对性的练习既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这里没有讲授的必要,刚刚学到知识进行演练,同时乂巧妙地引出了正方而且是个很好的锻炼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机会,让学生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有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算经验,学生能够利用迁移类推自然地发现正方体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旦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另外,通过两位学生的回答将力。课堂效果不错。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自然优化,可谓''水

到渠成"。

数据分析:用时6分。数据分析:用时约7分。

学生参与度:100%。学生参与度:100%。

活动五:优化训练、灵活应用

第一稿设计终稿设计

优化训练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大优化训练练习1:求不完整的正方体的表面积。

家还有问题吗?请仔细阅读教材,有问题提出来。师:正方体的表面积会计算了吗?来,(出示一

练习1:计算正常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个缺了一个面的正方体)制作这个正方体需要多少

师:课件出示长方体,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为什纸板?(出示一个缺了两个面的正方体)这次呢?么不能?(引导学生发现: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三个而的呢?也就是说有几个面我们都可以在计算面积需耍-定的数据:如长方体需耍知道长、宽、高;出一个面的茶础上求出它的表面积,是这样吗?而正方体需要知道正方体的棱长。)

师: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灵活,令老师刮目相师:对!要想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量出儿个数看了!

据?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练习2:生活中的数学一一求不完整长方体的表面

练习2:说说该求那个部分的面积。积

课件出示:现实生活中儿个特殊的表面积。(1)制作师:咱们来一点有难度的,敢接受挑战吗?

一个玻璃鱼缸需耍多少平方米的玻璃?(2)粉刷教师(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求出它的表面积,的墙壁(3)午餐肉的包装纸。没有数据,你会用公式说吗?

(2)继续看:纸盒抽出后变成了一个只有一个而的长

方体,谁来算?

(3)出示没有左右两个而的长方体,这个呢?

(4)最后来一个最难的(一个有"7个面的带盖纸

盒),谁来试试?

效果分析: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效果分析:生活中很多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际问题,这

何-?次''飞跃〃。因此,设计练习题全都是学都不是求完整的表面积。根据这一事实,我安排了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用

品,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此环节,首先在上一?环节中,学生探究出了正方体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从一?般

长方体到特殊长方体。争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马上趁热打铁,出示一个不完取做到面对不同的形体能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人人理整的正方体求其表面积,学生能水到渠成的发现:解,个个掌握这些最某本的方法。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

只要求出一个而,然后有儿个而乘儿就可以的规律。

处有数学

然后用一个火柴盒式的长方体引出了儿种不完整长方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夯实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而且与实际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

数据分析:用时8分。数据分析:用时约10分。

学生参与度:100%。学生参与度:100%。

活动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第一稿设计终稿设计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收获了这么多的新知

识,其实我们在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一种观

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变化的数学现象

中发现了不变的实质,学会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

维方法将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会

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效果分析: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梳理,效果分析:最后的总结环节不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生多能

将自己的收获进行总结,但这种梳理仅停留在的知识进行了总结,而旦还安排了学习方法的总结知识层面,有的学

生的表达不够有条理。

数据分析:用时1分。数据分析:用时约1分。

学生参与度:100%。学生参与度:100%。

四、数据分析

表1教学过程时间分布

复习铺垫环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表而积计算方法迁移类推优化训练小结

积定义

复习长复习每引出问什么是自学提出问小组内全班巩固性优化特殊特殊总结

知方体和个面的题,确长方体课本题,自主合作交交流练习引出正方长方识和

能正方体而积计定学习和正方中长学习,流总结正方体体力

的特点算方法体的表方体算法体表

面积和正面积

方体计算

表面方法

积定

环节 评价类型 次数评价语言(简) 评价效果 复习旧知

服务新知

师生评价 生生评价

对以前知识掌握的不错、非常好、老师立 不能小看大家、

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很有 道理

简洁、激励性,增强了学生 的学习信心 同意、不同意,我认为有8个顶点

对答自然、利于自我矫正、 互相矫正找出真知。

师生评价

4 R 方体表面

积算法探索 生生评价 4 他们的做法很有特点、明白了吗、明白了血向全体照顾到学生情感、 吗、真棒 激励性强。

同意、两种算法都可以、第一种更简便一4

.. 交流自然

正方体表而

3

积算法探索师生评价 练习应用 2

师生评价 总结得真好、真是佩服同学们、会非常灵 活的运用知识

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只棒

激励性强 激励性强、照顾到学生情感

占时(分)1.5 1 1 2. 5 2 5 1.5 8 3 4 2 8 1 占总课时3.75

2.5

2.5

6.25

5

12.5

3.75

20

7.5

10

5

20 2.

5 (%)

表2主要课题教学行为时间分布

教师讲解

师生回答

学生自主

学生活动时间

陈述时间

课件演示等

时间(分)

5 12 15

6 2 占总课时(%)

12.5

30

37.5

15

5

结果分析:

从整堂课师生时间分配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的分析讲解只占整堂课的12. 5%,学生参与 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共计35分钊I 占到了课堂时间的近87%。课堂上,由于前期准备工 作较为细致、扎实,教师基本上把握住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了几个与学生生活实际 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表面积的认识”、“表面积的计算”、“优化训练”等环节的设计张 弛有度,环节紧凑,很有实效,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旦,教师引导、提问 的语句比较精练、到位,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参与的很充分,学生的主体参与十分突出。 表三:“教师课堂评价”观课报告

生生评价

结果分析: 课堂评价的合理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

1. 在师对生评价方面,像“对以前知识掌握不错、非常好”等体评价语及时、简练,富有激 发

性。像“没关系,你来说说看? ”等评价语富有启发激励性,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情感。 教师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自然、贴切,比如“总结的真好;真佩服同学们会非常灵活的 运用知识。”

2. 在生对生评价方面,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对答,评价自然:我不同意、我认为有8个顶点; “两

种算法都可以,第一种更简便一些”等。学生在激烈的质疑争论中做到了自我评价并互 相矫正。

同时,中老师课堂上的口头评价语言、肢体语言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这得益于毕老师 平时教学的严谨。同时,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整个教学活动师生的互动、 交流融为一体,充分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纵观本节课,我想结合新课标从以卜-3个环节谈 谈我的深刻体会:

1. 结合生活经验,面向全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 注重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善于引发思考,有效开展合作交流。

3.评价既关注了整个学习过程,又注重了情感、态度与自信心的建立。

表四:教学结构记录表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授课人:毕欣荣授课时间:10月25日

序号课堂环节合计时间具体内容时间起始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复习旧知求长方体前面的面积1'20〃?

2'

14分

切入主题还能求长方体哪儿个面的面积?2,-3,

制作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纸板?3,.4'

解决求什么?怎么求?4'-6'

建立表象求的是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6'-7'

26分

形成概念学习长方体表而积定义7,?

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8,24,,-10,

独立思考,探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10,-13,

大胆猜测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13'-14'30〃

312分

探索求法小组在全班内交流14'30〃?

17'

师揭示求长方体表面积两种求法及公式17'-22'

迁移类推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练习题22,-28'

47分

总结方法揭示正方体表而积公式28,-29/

优化训练分别求5 (4,3,2)个面的正方体的表而积29,-31z

58分

灵活应用分别求6(5,4,7)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31,-37,

总结归纳回顾学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37,-38,

63分

拓展延伸归纳求什么、怎么求的学习方法38'?40'

结果分析: 我们的观察点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时间分配。好的教学设计就像磁石,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得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教学环节时

间的分配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木节课进行了量化分析,现在谈谈我的体会。

这节课共有5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切入主题”大概用时4分钟,第二环节“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大概用时6分钟,第三个环节“大胆猜测、探索求法”大概用时12分钟,第四个环节“迁移类推、总结方法”大概用时4分钟,第五环节“优化训练、灵活应用” 大概用时8分。第六环节“总结归纳、扩展延伸”大概用时3分钟。

从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来看,非常的合理,尤其体现在对重难点的时间分配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的体验,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理念。

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合理有效的,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各环节的层次性和脉络都非常清晰,因此就有了课堂上跌宕起伏,动静分明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表五:“学生参与度”观课量表

建立表面积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迁移类推正方体表而「

...... 巩固练习

复习导课

的概念求法积的求法

巩固练习

专注人数3838383838倾听比例100%100%100%100%100%主动人数3530263432应答比例93.3%83.4%75%91. 6%87.5

主动人数8000

质疑比例21%000

参与人数29233225

讨论比例81.2%68.75%87.5%72.9%

结果分析:

我们小组是从学生参与度这一维度进行观察的,一方面观察有代表性的个别学生,主要选取了3名有代表的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主要从“专注倾听、主动应答、主动质疑、参与讨论”四个维度来进行观测。下面由我们小组的老师进行汇报。

于鹏杰老师:我主要观察有代表性的学生。我选取了3名学生观察。以为是平时上课很积极, 学习成绩也很优秀的孩了。一位是平时上课认真听讲,但主动性和积极性稍差,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还有一位上课比较认真、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但基本不举手,学习成绩也稍差的。

通过观察,我发现第一位学生,他一如既往的积极主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对于自己回答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第二位学生属于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举手6次,集体回答问题时都能跟着回答;举手发言时, 能积极思考,表达观点;小组合作中,能有效合作,探究问题,但与其他同学意见有异议时不能大胆提出;而最后的孩了还是比较沉闷,只能回答一些集体I口I答的问题,但随着课的进行,逐渐进入状态,开始举手,但只有两次。虽然不是很尽如人意,但毕竟有了进步。

毕玲玲老师:

我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从毕老师的提问范围看,全班38 个孩了覆盖到了20个,占全体学生数的52%。覆盖率不是很高,有的学生关注到了4次甚至更多,但有的学生只有1次,还有很多孩子没有被老师关注到。

1.专注倾听-一得益于平时教师的精心培养

在专注倾听这一环节,我们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进行了观察,其中出现精力不集中人数平均每个问题时段内几乎没有,注意度达到10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从这个方面看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高。

2.主动应答-一双自主课堂的真实体现

在主动应答这一维度中,从学生应答问题的状态来看,学生主动举手率和应答率在80%左右,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这也可能是高年级学生不太愿意表达El己的想法有关,以后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实效性打好基

础。

3.主动质疑一一我们就是要研究真问题

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么何为惑?此惑不是教师的惑,而是学生的惑。这个惑就是学生的质疑,从主动质疑方面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投入了相对大的思考力,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质量相对比较高。

4.参与讨论一一众人拾柴火焰高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将全班的同学按照不同层次划分到小组,这样每个小组都有哥哥层次的学生。因此,在参与讨论这一环节, 在小组长的带领和组织下,各组都能有序的进行讨论,而且效率较高。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司O

通过观察,我们欣喜的看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勇敢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卜.学生通过积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上课能做到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但基本不举手,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课前学生学情分析

这次是借班教学,学生不熟悉,听老师们说这个班同学比较安静,不善于表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样本:

1.出示一个长方体,说一说你了解的长方体的特点?正方体呢?

2.我们以前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还记得怎么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3.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计算前面的面积吗?还会算哪个面呢?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掌握的不错,掌握率能达到95%以上,只是还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描述,表现为想到什么说什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掌握的都很好。掌握率能达到100%。对于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说出来,大约有30%的学生在同伴的回答中也能做得很好。

(二)课后学情反馈分析

从课堂表现nJ■以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的表现很积极,善于用数学的头脑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突出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但也有八、九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和小组内其他同学的依赖性很强,展示自己创造性想法的能力有限。

后测样本:

一、求出卜列图形的表面积。(共完成2题,第三小题为必做题,从第1、2小题中选出一题完成。)(共60分,每小题20分。)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了3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题目,三个题目分别代表了3 种不同的类型,考察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另外,第二小题其实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道题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长方体特点和是否能够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掌握情况】

二、实践应用。(40分。)

【设计意图:本题是生活中的题目,既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特殊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后测发现,学生对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能够很好的掌握,达标率在92%o 第二题的实践应用有5-6个学生没有有效的利用实物图,造成计算的而出现了错误,说明在后面的练习课中还应该加强实践应用的练习,掌握方法和计算技巧。

六、执教者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过程中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还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许多教育家都非常欣赏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一直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开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通过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按照“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一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一小组交流初识模型一一总结规律构建模型——针对性练习夯实模型——变式练习提升模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一、针对内容、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然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1)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总结,在猜测交流的过程中结合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体验,最后通过自学课本上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总结进一步明确问题的答案——“哦,原来我们和数学家想到一块儿去了!”。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体现本呀的学习自主地位并初步有了学习的成功体验感。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构建模型

在明确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定义后,出示氐方体纸盒教具进入到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中。“要求制作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并再次提出问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引导学生交流后马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进入个人思考探究环节。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学生利用长方体学具通过观察、思考等方式找到长方体表而积的计算方法。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就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三、构建联系、针对练习,巩固模型

通过对全班交流后得出的两种计算方式进行观察后,学生发现这两种计算形式其实是一利方法的两种表现形式,沟通两种计算形式间的联系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哦,这不是乘法分配律吗!”从而对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模型有了更深的认识。然后马上引入针对性联系,夯实模型。在这部分的练习设计中,最后一个练习题是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因为前面对正方体的表面积我们并没有进行研究,但是有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能够计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不过出现了儿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得出了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变式练习、联系生活,提升模型

在解决了完整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后,马上出示一个只有五个面的正方体模型,引出问题,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正方体某几个而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紧接着趁热打铁,出示几个不完整的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说出计算公式,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对数学的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并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的体会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 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是我以后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七、案例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实践证明,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在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多研究一些接近学生学习的小课题,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方式卜学习,成长。今后还可以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创造种平等和'偕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相互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自己有■个更宽阔的舞台。

评课稿

雷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雷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雷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杨氏之子”的理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雷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雷老师采用了课件范读,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雷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雷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

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雷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高效性落到实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点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熟悉的游戏中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3.认识乘号,并会读乘法算式。 4.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 多媒体演示软件、卡片及磁性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还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师:看老师用小棒摆的这幅图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小树图)(指名回答)。 1.动手操作。 问:摆出了几个自己喜欢的相同的图形? 2.小组交流,汇报。 问: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这样的相同图形? 问:摆这些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问:谁能帮老师算算,摆这些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3.观察讨论。 问: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每一个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小结:像这样每个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指板书中“小树”的算式揭示课题)。相同加数是几呢?有几个6呢? 问:4个6连加怎么写成乘法算式呢? 板书:4×6=24 6×4=24 4.认识乘号,并教给学生乘法算式的读法。 5.小组交流。 看自己的小棒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6.激疑讨论。 三、练习体验 1.读出下面的算式(出示卡片)。 4×5 6×3 5×2 2×4 7×2 2.看图填空(出示课件熊猫图)。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第48页第1题)。 4.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练习片)。 5.看情境图写算式(再现主题图课件)。 6.机动。 四、发展评价 问:在本节课中你表现得怎么样?(自评、互评、师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 上周二赏析了修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有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修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活用教材,善于组合教学资源。 修老师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修老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公园一角荡秋千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巩固练习时,又活用教材,将学生带入游乐场的世界,接触生动形象的素材,有4人4人的摩天轮,有2人2人的过山车……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二、直观教学,善于创设活动情境。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本节课,修老师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公园一角,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的不同,发现相同加数,感知相同加数的个数。进而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在巩固练习中,修老师也不忘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一些相同图形,并列出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加深了

对乘法算式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三、巧妙设疑,善于引领自主学习。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惠指出:“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只为学而学,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态势,就会使学生很快地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进入数学思维的境界。教学中,修老师让学生听写加法算式:3个2相加;4个3相加;5个4相加;100个2相加。让学生亲身经历100个2相加写加法算式很累很麻烦,从而产生学习乘法新知的欲望。在强烈的好奇心的引领下,使学生的学习走向主动。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思考,操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在巩固练习第1题的教学中,有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各位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有两点,一是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二是乘法的意义。在练习中,求玩摩天轮的一共有几人?学生已经口答:4×5=20(人),教师又问:用加法怎么列式?学生再口答加法列式。这样,是不是会存在思维的倒退。使部分学生依然依赖加法来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2011年10月

评课稿模板

_________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大家好! 有幸听了_________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_________过程,理解并掌握_________,并能运用_________进行_________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_________,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知识迁移、主动建构,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

4篇评课稿

《窗前的气球》评课稿 城北小学宁水美 这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课文。红气球是孩子平时喜爱的玩具,可在特殊时刻却成了小伙伴们传达内心感情的工具,从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和行动看到了孩子们心灵的纯洁、感情的纯真。红气球是伙伴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表现,红气球是伙伴们的笑脸、真诚的问候……教学生阅读时,既要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真挚感情的理解,又要让学生释放、表达出自己的天真浪漫和童真,体会生活的“美”,语文的美。 教学本课时,杨水梅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科里亚前后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围绕“真没意思、高兴地笑了”这两个重点词语展开教学。先通过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到科里亚孤单、寂寞的心情。然后再体会他看到红气球后的心情,前后进行比较,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领悟。这些心得和领悟溶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最后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给科里亚送去关心和祝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并有针对性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1、教学环节设计清楚、合理。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一、二段,勾画体现病中科利亚的心情的句子,感受科利亚的“孤单、寂寞”。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通过两个问题:“科利亚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好多了?”“为什么红气球让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多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 教学中注重了读写结合。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全班读一些重点句,让学生充分地通过阅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读词“可爱的”、“高兴地”,让学生用这两个词练习说话并在书中写话。最后通过读全篇课文,完成小练笔,深化情感。 教学中,如何丰富评价语,还有待去学习: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足以可见,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许多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染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是因为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产生了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但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杨老师评价语较单调。这些单调的话语,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不能通过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回答中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或者吸取优点,这是今后在教学中还需要努力的地方。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读古诗,学乘法 ——朱国荣老师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一、课前思考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与原有教材相比,在内容编排与目标定位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实验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从操作切入的,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的情境。学生需要经历“操作→表象→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的思维过程,这体现了实验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的编写特点。而原教材(以原浙江省省编教材为例)是直接按“表象(矩阵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编排的,显然,就教学起点而言,实验教材比原教材低一些。在目标定位上,实验教材强调在学生知识经验(加法意义)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乘法的意义。 (二)如何选择学习材料?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习材料的选择有三种形式:第一,从动手操作切入,如摆小棒;第二,从直观表象切入,如矩阵图等;第三,从加法算式切入。无论从哪一种方式切入教学,只要组织合理,引导得当,都能殊途同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意义。当然,在思维层次上,三种切入方式是有区别的,分别体现了动作、表象、符号与逻辑等不同的思维水平。显然,选择哪一种方式切入教学主要应依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认知水平而定。 (三)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乘法运算的意义(包括书写形式等)是一种数学规定,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应该”是空白的。因此,乘法意义的揭示应采用有意义的接受方式,由教师直接告之。但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每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直观地认识了乘法,认识的程度、比例则体现出不同学生个体和不同班级群体的差异性。面对学生的现实起点以及学生个体、班级群体的差异性,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把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个性差异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实录 (一)导入。 1.请学生背一背语文课上刚学的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山行》)。 2.呈现其中一首诗,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解读信息。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这首诗,语文课上刚学过,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也要来学一学。 (数学课也要学古诗?学生满脸惊异,学习欲望被迅速激发起来了)字串3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 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

合理安排时间评课稿

《合理安排时间》评课稿 《合理安排时间》这一内容,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来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听课,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由怎样节省时间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切入点,调整了教材内容,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潘老师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节省时间入手到探索沏茶的问题、再到为客人准备晚餐的过程及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验,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怎样节省时间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

看到哪几件事情可以同时进行的过程,印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理解。 总之,我们都认为今天这堂课潘老师上的非常的成功,给予了我们很多学习和借鉴,让课堂中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将会充实到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但是希望能在讲授的过程中再加点方法和过程的比较更好。

最全评课稿的范文经典版.doc

评课表 任课教师时间科目英语年级课题SBIV Unit5 Theme park 评课内容 导入技能1.时间:5 minutes 2.方式:直观导入;视频导入。 3.效果:针对性强,有效地揭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全体学生对导入内容做出回应。 4.评价:①以赣州公园图片作为学生思维的起点,让学生在熟悉的氛 围中进入本节课的话题,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②播放学生所喜欢的Harry Potter 视频,让学生思维更活 跃。 讲解技能1.音量、语速: 发音标准,语速适中,但语调平实 2.结构:框架清晰合理(导入--理解阅读材料—制作海报—结束) 3.方式:①对待幻灯片中学生不熟悉的图片采用叙述性讲解 e.g. Hogwards magic school ②对待阅读材料一中设置的问题采用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前迈进,每次迈进的距离很短,有助于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和集中学习注意力; ③对待a combination of two roller coster rides采用解释性讲解,并配以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种特殊的过山车。 4.效果:①面对难度偏易和适中的问题时,学生能适应各种讲解方式和理解讲解内容; ②面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控制信息内容的时间太长, 学生除被动接受外,缺少其他活动的机会,故产生疲劳感和陌生感。 ③看题目的时间、听阅读材料的时间和准备问题答案的时间间隔太短,大多数学生没有准备好作答。 5.评价:①语言讲解与图片展示结合时机到位,帮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材料中出现的不熟悉事物; ②阅读材料一中5个问题按段落顺序设置,符合学生阅读和思维习惯; ③介绍图片时,教师的语言感染力不强,不足以唤起学生的 想象力; ④阅读材料一中的问题1和3偏难,学生作答时,没有直接

(完整)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doc

4.1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 100 以内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游乐园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用已学的加法解决问题比较麻烦时,便渴望有一种简便的方法能够取代,这时乘法便呼之欲出了。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 习乘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主题图(课本第46 页)。 师:秋天到了,我们最喜欢的秋游活动快来了。快看,这个学校的同学们正 高高兴兴地在游乐园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 学生活动: 观察画面: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有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转椅) 这么多好玩的项目,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吧!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 况教师出示小飞机情境(课件)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项目——小飞机。 学生活动: 数一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上将每个小飞机上的 3 人圈起来)

说一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份数量 相同)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这个发现的结果一起说一遍:每架小飞机上坐了 3 个人,有 5 架小飞机。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师: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任务,肯定是有目的的,因为老师要统计人数, 不然有的小朋友走丢了,老师都不知道呢。那么问题来了,请你们想一想,小飞 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师:(老师点名学生回答)下面你说我写。哎呀,好像写乱了,你能用一句 简单的话,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这是 5 个 3 相加) 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板书3+3+3+3+3=15)你们把算式写在小飞机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 (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经验 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都是 3)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 3 相加吗?(板书,在算式下面写 5 个 3) 师:这里的 3 是什么? 5 是什么?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小火车情境图(课件) 师:看完了小飞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项目——小火车!请同学们数 一数:请同学们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数,每节车厢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请同学们将每节车厢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 边写上人数。 说一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节车厢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份数量相同)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图中将每个车厢里的 6 个人圈起来。我们把这个发现一起读一遍:每节车厢上坐了 6 个人,有 4 节车厢。 师:接下来老师又要统计人数啦!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 4 个 6 相加)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材料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二是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三是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四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纵观整个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转换过渡不够理想。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的活动情景,感性地体会“几个几”。然后列出加法算式计算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参与某一种活动。依次出示了类似的几组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点,也就是加数相同。也渗透了“几个几的和”这一认识。但教师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引导认识还是不到位,这位乘法的的改写及意义的理解留下了隐患。接着教师创设了20个4相加的情景,在这个环节教师处理有点不妥。我认为20个4加起来很麻烦应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不能是教师一句“这样写很麻烦”简单代替。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有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的想

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接着教师直接引出了乘法,并进行了各部分名称和乘号认识的教学。我认为这个环节之前应该激发学生思考、创造,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这个“20个4相加很麻烦”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提示孩子怎么做,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怎么做。之后教师介绍乘法这种运算就水到渠成了,应为这时的学生有这种学习需要。 二、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是不到位的。 通过课堂上学生对一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效果看,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上的改写没有遇到多少困难。但我们需要回到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上来思考,某一个乘法算式,如3×5表示什么,它与哪些加法算式有联系,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这个乘法,也许许多同学会感到有些困惑。这就是本节课难点没有突破的表现。这里建议教师在学生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是多次渗透几个几的迁移,因为只有求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可以采取让学生多口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这也避免了整堂课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单一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一点,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在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后,还要继续注重引导学生将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建议设计这样的练习:1、用摆小棒或者画图的形式表示乘法算式。2、给出几个几的图例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表示。 3、某一个乘法算式是哪些加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4、用语言描述某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5、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几个小朋友给出不同的答案,判断谁的回答正确,问问为什么?这样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顺利地从加法过渡到乘法,并对乘法的意义有正确的、应有的认识。

万能评课稿

评课: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地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地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地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地联系.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充分体出了学生地主体和教师地主导作用. ()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地积极性.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地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地心理特点,创设一定地情境. 老师并提供了丰富地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地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课改地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 、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组织生用论地方式比较原来学习地应用题和这节课学习地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新知识“新”在由一个未知数发展到两个未知数.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地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地道理. 、要求学生将掌握地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地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地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地水平. 、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地学习欲望. 、例题、习题地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地生活,尊重学生原有地基础知识. 、老师以学生熟悉地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地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地重要方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地学习兴趣. 、在学生探究口算算理时深入浅出,使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这可从学生地反馈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本节课地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地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合作交流地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地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口算练习地呈现方式多样,并能联系学生地生活实际,具有一定地开放性. 、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地数学知识这一先进地课程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老师地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地角色,老师不是传授地现在地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地策略. 、给学生一把在知识地海洋中航行地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地喜悦.

秋天的雨评课稿.doc

秋天的雨评课稿 向阳小学朱桂英《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听了罗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多讲,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这节课中,罗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而随机地进行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老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同时也理解了它的意思:秋天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的。 2、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们都想来试一试,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一句

话,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一学生把“扇哪扇哪”的“扇”音节读错了,老师范读了一遍,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的,再读一遍”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罗老师在注意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讲到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学生说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罗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秋天景色的图片,在每段课文出示前,老师首先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读课文上的句子,体会意思,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观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赵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赵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在设计时赵老师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赵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赵老师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随着算式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因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非常简便。 3、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赵教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4、赵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赵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天我认真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甚多。 吴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本节课中吴老师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和精确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与学生一起研讨估算的方法或者说估算的策略,最后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要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估算这一主题层层递进展开教学,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体会估算的价值。再比如,整节课吴老师面带微笑,在听这节课的过程吴老师和学生那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和像我这样听课的教师感觉很亲切,师生对话更像是在讲故事、拉家常,这种轻松、愉悦正是我要追求的课堂气氛。但是听完这节课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整节课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高效课堂,我认为课堂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上课伊始吴老师让学生充分提出他们心中有关估算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诸如什么是估算?如何估算?估算的用途?估算的发明人是谁(估算的起源)?≈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再次回顾课堂上师生的那种自然、亲切、轻松、和谐的氛围,真是让我感叹良久。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的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我想,除了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

小学各科评课稿子评课常用语

评课: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8、(1)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2)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 9、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组织生用论的方式比较原来学习的应用题和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新知识“新”在由一个未知数发展到两个未知数。 10、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11、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12、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3、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14、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意识到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1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6、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7、在学生探究口算算理时深入浅出,使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这可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18、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19、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20、口算练习的呈现方式多样,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1、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22、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23、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4、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25、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评课稿

教学研讨课评课 育华小学张卉迎 一、王艳《假如》 1、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王老师抓住二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色,用讲神话故事的方式引出课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文停滞时,王老师又适当延伸,让学生课外寻找《神笔马良》的故事自己阅读,首尾呼应,又培育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非常到位。 王老师非常注意朗读教学的实际效果,朗读情势多样,有自由朗读、分小节朗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情势。朗读要求明确并很重视朗读评价,评价情势多样,评价内容丰盛。特殊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后,再让学生重复朗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个性化识记生字。 教者重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和独立性。教学中,王老师根据新课改的精力,随堂教学生字词,不但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还特殊重视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字,如“缩”“缩着身子”“谁缩着身子”“为什么缩着身子”,“谁能用动作演示,再说说为什么缩着身子”等等。不但学习了生字,也理解了文本,使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个性化的识字方法,真正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重视学生语言发展。 激活思维我以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育,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巧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王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精确,流利,有情绪后,奇妙地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

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以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发生关爱他人的欲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绪目的。最后扩大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纵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育爱心,也提高学生发明思维能力。 总之,王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动意识得以长久的坚持,做到乐学,自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控制知识,发展语言。 二、谭剑君《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上课伊始,谭老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在教学尾声,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效果非常佳。 这节课,谭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的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谭老师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教学中,谭老师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