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换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

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

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 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

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 结果总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与不利。其公式可以表示为:结果 = 酬赏-成本。

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绝对的比较标准:该得到多少?

相对的比较标准:哪个得到更多?

3. 公平交换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利用,也不希望沾别人的便宜。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和平等原则。均等原则:每个人有获得同样利益的机会

*Austin(1980)发现朋友间比陌生人之间更常用

*Hook(1979)发现儿童比常人更常用

各取所需:将每个人的需求纳入考虑范畴,根据每个人特殊需求决定给他什么样的好处;

平等原则:每个人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例

三、社会交换的证据

1、囚犯两难情境:信任是基础

2、货运游戏:合作对双方有利

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协商冲突:扩大收益,减少损失

*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和卡通画家詹姆斯?瑟伯的自传体小说《我的生命与艰难岁月》里的两段文字形象传神地描述了社会影响的现象:

第二节:社会影响

一、什么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French和 Raven对社会力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们总结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

奖赏的权力(Reward power)

压制的权力(Coercive power)

参照的权力(Referent power)

法定的权力(Legitimate power)

专家的权力(Expert power)

信息的权力(Informational power)

文化的社会影响

A. 自我概念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自我概念,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自我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以东西方文化中人们的自我结构为例,日本人的自我当中包含了家庭,而美国人的自我不包含情境中的他人。

B. 社会关系Markus 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崇尚相互真诚和团结一致,人们尽量地通过尊重他人和给他人面子来维持这种和谐关

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人的过错,而是委婉地、间接地表达对他人的忠告。

C. 孩子养育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对集体主义文化的人而言,父母可能会回避这种个人主义,父母倾向于教孩子学会如何去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父母会指导甚至决定孩子的事情。

D. 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美国人喜欢直接性的沟通,有什么要求最好直接提出来;中国人更喜欢间接的方式。情感外露:在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人则在许多场合表达自己的情绪。谦虚与礼貌:中国人的谦虚让人分不清真假,而对美国人来说,他们会比较真实,甚至夸大自己的优点。

二、社会影响理论

Latanē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社会影响的另一个规律:伴随着影响人数的增加,每一个人的影响实际上在下降,第二个人的影响比第一个小,第N个人的影响小于第(N-1)个人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的表现

1、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

他人的存在评价恐惧

2、社会懈怠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对社会懈怠现象的解释是由Kerr、Bruun和Harkins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3、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Le Bon发现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Festinger、Zimbardo称之为去个体化: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自我意识下降: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

第三节:从众、顺从、服从

一、从众行为

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Franzoi则把从众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与从众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两个:

A. 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规范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团体从众的结果

B. Asch用线段判断实验对从众行为的研究

Asch用此实验证明了从众行为是人的天性

C. 影响从众的因素

情境因素:

团体的规模

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社会支持

个人因素:

自我特征: 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

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

个人控制愿望

社会地位

预先的承诺

性别

二、顺从

1、顺从(complia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2. 增加顺从的技巧

脚在门槛内技巧(foot-in –the-door)

门前技巧(door-in-the-face)

折扣技巧(that’s-not-all)

滚雪球(low-balling)

三. 服从

服从(obedie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Milgram 系统地研究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问题,他用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了服从是人在某种情景中的必然选择。他所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

对大学生电击他人行为的研究

模拟监狱情境研究

联系实际

社会心理学与人类的可持续未来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狄更斯《双城记》

1.什么是全球危机及如何应对?

(1)地球超负荷

在200多年以前,马尔萨斯预言汹涌的人口会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由于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农业的发展,马尔萨斯关于人口超出粮食供应的范围的预言还未兑现,但是想想以下的一些问题:世界人口继续增长好消息是:出生率正不断地下降。在40多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已经下跌到生育更替水平(平均一个妇女2.1个孩子)甚至更低。

坏消息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率的下降甚微,并不能抑制人口的快速增长。1830年后,用了100年的时间世界增加了它的第二个十亿人口,又用了30年的时间增加了第三个十亿,接着是用15年增加第四个十亿,再接着只用了12年时间就增加了第五个和第六个十亿。人口学家预期,世界人口将会在大部分读者的有生之年增加它的第七个、第八个、第九个十亿。

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

汽车消费、全球变暖:谁应该为全球变暖和资源枯竭负大部分责任呢?不幸的是,正是最有可能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所在的国家的人们。

如果有20 亿人口对资源的消耗量像今天的西欧和北美地区那样,那么地球不可能永远支撑人们的需要。使用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人们评估了所谓“生态覆盖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分别需要多少生态空间来生产他们所需的消费品以及吸收他们产生的垃圾。加拿大人均需要10个足球场多一点的空间。美国人均所需的空间比加拿大人多30%;英国、瑞士和德国的人均需要空间比加拿大少30%。如果每个人的消费量都像今天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一样,需要三个地球那么大的空间才能满足需求。

“我们不会做出任何伤害经济的事情,因为对我们来说,首要的是生活在美国的人民。”——布什总统2001对他拒绝签署京都协议的解释,该协议是由100多个国家商定的。

“一个人如果想称为世界的领袖,他必须懂得关注整个地球,而不是仅仅美国的工业。”——欧盟主席普罗迪2001对美国总统的回应。

(2)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吃吃喝喝,然后愉快地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像许多参加囚徒困境的游戏的人一样,每个人都追求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结果造成对整个集体的伤害?(“在全球范围内,我的消耗量是无穷小的;这样的消费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对于世界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或者举起我们的手,然后发誓永远不会将我们的后代带入一个充满伤痛的世界?

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达到发展可持续的未来的的途径之一是,生态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用不发热的荧光灯替换了许多白炽灯,用电子信件和电子商务替换了需要打印和寄送的信件和目录,而且发展出了环保型汽车。今天中年人的所开的汽车与他们的第一辆汽车相比,行驶的路程增加一倍,而产生的污染量仅为以前的二十分之一。

减少消费

第二条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通过减少消费来实现:未来不是更多的人消耗更多,污染更多,而是一个稳定的人口,而消耗和污染都更少。

弗兰克(Robert Frank):提出肩负社会中责任的市场经济不仅能够奖励成功,还应该促进更多可持续性的消费。他提出一种累进制的消费税,这种方法通过提高对非必需的奢侈品的价格来鼓励储蓄和投资。他的建议很简单:不是对人们的收入,而是对人们的支出进行税收——也就是说对收入减去存款和慈善投资的那一部分进行征税。

2.社会心理学眼中的物质和财富?

金钱可以买来快乐吗?我们几乎没有人会同意。但是如果是另一个问题——“再多一点钱会让你更快乐一点吗?”——这时我们中的大部分会微笑和点头。这就是,我们

相信在财富和幸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信念符合肖尔(Juliet Schor)(1998)所说的“工作和消费的循环”——更加努力地工作来买得更多。

(1)日渐盛行的物质主义心理学家卡塞泽(Tim Kasser)认为,当人们感到不确定、不安全和贫困时,物质主义,即崇尚金钱和财富的观念,会比较流行。当人们缺少安全感时,人们在得到一些新的占有物时常常能获得暂时的情绪的提升。但是这种满足是很短暂的。

(2)财富与幸福感富裕是否会产生心理上的幸福感呢?

如果人们可以用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取代另外一种奢华的生活——包围在富丽堂皇的环境之中,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度假,总裁级别的旅行——那么人们是否会更快乐呢?如果人们中了头,并且可以选择一种放纵的生活:一艘40英尺的游艇,高档家用电器,由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全套服装,豪华汽车以及私人管家,那么他们是否会更快乐呢?一些社会心理学理论和证据为此提供了答案。

富裕国家的人们更快乐吗?

Diener(2000):富有国家中有更多感到满意的人们。例如瑞士,他们一般都是富裕和满意的。在贫穷的国家,人们经常缺乏食物和住房的保障。而且,将他们和富裕国家的有钱人相比,就可能更强调他们感到贫穷。但是,在人均GNP超过$8,000的国家中,国家的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就消失了.

在贫穷的国家里,低收入往往意味着基本需要受到威胁,所以相对富有确实可以预测更强的幸福感(Argyle,1999)。不论是在心理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但是在富有的国家,富裕的重要性低得令人惊奇。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收入和个人的幸福快乐之间的关系“弱的让人吃惊”。非常穷困的快乐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但是一旦生活变得充裕了,再增加同样多的钱时,它所能带来的回报就变得越来越小。莱肯(David Lykken)(1999)通过总结他自己对快乐的研究发现,“一般地说,那些穿着工作装,乘公车上班的人和穿着西服驾驶自己的奔驰去上班的人一样快乐”。

经济的增长是否提高了民众的信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快乐是否随着富裕而增长呢?弗兰克和卡帕西在1998年赢得价值1.95亿美金的超级彩票后能否持久地快乐下去呢?可能不像他们最初设想地那样快乐。赢得彩票、一笔遗产、或者经济增长带来的意外之财的确能够提升幸福感。彩票赢家典型表现是只能从中获得一个强烈而短暂的愉悦。就像赖安所解释地那样,这种的满意感有一个“非常短暂的半衰期”。

(3)为什么物质主义不能让我们满意 ?

富裕国家的经济增长居然不能让人们满意!更令人惊讶的是越是为财富努力奋斗的个体,越倾向于有较低的幸福感,这是赖安“在他所关注的每一个文化中都强烈地感受到”中发现的。卡塞泽(2000),从他们的研究中总结出以下结论:那些转而追求亲密感,个人成长,和为对社会有所贡献而奋斗的人会体验更高质量的生活。

适应水平现象适应水平现象意味着成功与失败、满意与不满的情感都是相对于先前的状态而言的。如果我们目前地成就降到我们先前所达到的水平之下,我们就会觉得不满、挫败;如果成绩超过了先前的水平,我们将会感到成功和满意。

如果我们不断地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将会很快适应成功。从前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件变成了中性的,以前让我们感觉中性的现在很可能感觉到是一种丧失。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际收入虽然持续快速地增长而多数人并没有更快乐。

社会比较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是以社会比较为中心的,正如那个有关两个旅行者遭遇狗熊的笑话所说的那样。一个徒步旅行者从他的背包中拿出一双运动鞋。另一个问:“为什么要穿上运动鞋?你不可能比一只熊跑得更快!”“我不需要比那只熊跑得更快,”

第一个回答说,“我只需要跑得比你快就够了。”快乐同样也是,不仅取决于我们与自己过去的体验相比较,而且还取决于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Lyubomirsky, 2001)。我们感觉到好或者不好依赖于我们和谁相比较。

3.如何促进可持续的未来?

(1)调整适应与社会比较适应水平现象和社会比较有一个发人深醒的含意:通过物质成就来追求满足感需要财富持续的扩展,但仅仅只能维持这种满意。柏拉图说,“贫困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财产的减少了,而是因为他的贪婪增加了。”幸运的是,适应同样可以使我们向下调整自己,我们需要或者应该选择去简化我们的生活吗?如果我们的购买能力缩减,最初我们会感到有一些痛苦。但是最终会适应这个新的现实。

(2)后物质主义的态度与行为

消费会带来快乐:当我得到那栋度假别墅时我就会很快乐。

忽视未来:未来的世界自然而然会好的。我的生活就是现在当下。

增长是好的:越多越好。

贪婪是好的:“我们都应该尽我们所能去索取。

支付的越少越好:我想要便宜的汽油。

还没有出问题就不要去理它:全球变暖的预测可能是个错误。

(3)关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

亲密和支持性的关系:那些被亲密的友情和忠贞的婚姻所支持的人们非常有可能宣布他们自己是“非常快乐”的。

宗教团体:那些很少或从未参加过宗教礼拜的人们中26%的宣布他们非常快乐,但是那些多次参加礼拜的人们中的47%宣称他们是非常快乐的。

积极的特质:乐观、自尊、知觉的控制感和外向性也是快乐体验和快乐生活的标志。充实感:全身心的投入于一种忘我的精神挑战的时候。实际上,一种休闲活动越不昂贵,人们在进行这项活动中将会越快乐。很多人在种花养草时,会比玩汽艇更快乐,和朋友谈话会比观看电视更高兴。低消费的娱乐活动大部分被证明是令人满意的。

4.如何负责任地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社区里,拥有共同的命运。我们必须联合起来,为打造一个以尊重自然、普遍的人权、经济公平与和平为基础的可持续的全球社会而努力。为了到达这个目标,我们,地球上的所有民族,都必须向他人、向更广大的生命群落、向未来的后代宣告我们的责任。

——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简介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换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 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 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

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xxx。我很荣幸能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中国梦需要伟大的文学塑造民族灵魂,于是我们收获了莫言,中国梦需要激励一代人的偶像力量,于是我们收获了宁泽涛,榕江体操文化媲美林莉、肖莎;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于是我们收获了千千万万个为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富强中国付出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首先使劳动自身成为审美对象,使劳动过程、劳动工具、劳动场面、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只有辛勤劳动,才能点燃智慧的熊熊烈火;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宝贵的生活、生产知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攀上事业成功的巅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一、让劳动共筑中国梦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来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创造奇迹,劳动也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人民用实践沉淀出最具中国特色的劳动精神,虽然很朴素,但内涵与外延都无比丰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如:在人流穿梭的街巷,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是环卫工人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环境因他们而整洁,城市因他们而美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城市美容师。你看那一座座宏伟的楼宇,一片片美丽的花园,它们是建筑工人通过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给镶嵌而成。当你开着汽车在那宽阔平坦的中心大道上疾驰而过时,是否会想起劳动工人不顾风吹日晒的艰辛,他们是幸福的缔造者,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些美丽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构筑了一条条独特的风景线,也正是因为他们倾尽全力在为个人梦奋斗,为中国梦在奉献,所以才托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梦。 二、让劳动者共享中国梦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也是个人的。每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拥有不同的梦想。工作安定、生活美满、家庭幸福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甘愿辛劳的最原始动力。让每一位劳动者共享中国梦,就能聚集起更大的怀梦、追梦的能量,就能形成集体的意识和共同的行动。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之中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这些成就不仅是属于国家的更是属于用汗水辛勤耕耘和兢兢业业坚守岗位的每一个劳动者的···为此,我们更应该懂得并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原则。所以,如今的劳动者首先在政治上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利益方面享受到了更大的保障,尊严得到体现,有充分的话语权,人大政协有其席位,报刊电台有其声音,舞台论坛有其形象;其次经济收入逐渐提升,能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工资收入很少受拖欠,子女教育不受歧视;其三,文化上受到了尊重,如今的劳动者实现了更体面的劳动,发展也更加全面了,劳动环境也有了更安全的保障,教育机会越趋平等,管理制度更加人文化。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在五种理论中,他的

公益广告:传递社会正能量

公益广告:传递社会正能量 “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高大魁梧的他为我们遮风挡雨;妈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长大后,少不更事的我总想挣脱爸爸的束缚,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有一天突然发现爸爸的背已经驼了,妈妈的身体已经臃肿塌陷。我想,是时候尽一份子女的责任了,悉心呵护起这个家:给父亲一个依靠的臂膀,做他贴身的拐杖;为母亲撑起一把庇护伞,遮蔽盛夏的骄阳。朋友,快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一句吧:爸爸妈妈我爱你!Family=FatherAndMotherILoveYou!家,有爱就有责任!” 公益广告《Family—爱的表达式》 这是从2016年12月起,在央视播出的公益广告《Family—爱的表达式》的文案。这则公益广告通过对英文单词“Family”字母的另类解读,巧妙地诠释了“家”的温情与内涵,不仅在大陆,它也获得了许多渴望亲情的中国留学生和大量懂英语的外国人的赞赏。在优酷土豆网上,它的两个版本的点击率已经超过

200万。 近年来,像《Family—爱的表达式》这样的公益广告越来越多。中央文明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认为,现在的公益广告做得越来越贴近实际,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能打动人心。 公益广告《争做“最美中国人”》 公益广告体现一个国家的理想 英国小说家道格拉斯100年前曾说:透过广告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理想。最能诠释这句话的,也许就是公益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俊杰认为,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代,公益广告或者说类似公益广告的宣传形式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有许多响亮的口号都发挥了引领民众、凝聚力量和智慧的作用。比如当年李自成提出‘闯王来了不纳粮’,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公益广告的前身,对百姓起到了很大的吸引和号召作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是用公益广告这个形式把当时人们推崇的理念传播到大江南北。”

社会交换理论完整版

社会交换理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答:(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和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①功利主义经济学 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 a.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b.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c.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d.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e.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受行为主义的影响,

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a.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b.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c.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d.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Homans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社会交换,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两个基本概念 a.酬赏 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 第一,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 第二,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 b.成本 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

最美中国,传递正能量作文 八篇

篇一:传递正能量作文 正能量其实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态度,它就好比是一杯酒,喝一口,令人陶醉,浓浓的醇香,令人回味——题记 现在报纸、电视上总会报导一些新闻XX因被撞之后未能及时抢救,失血过多而死XX因扶摔倒老人,而被冤枉。一条条悚目惊心的新闻,一张张惨不忍睹的图片,犹如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着我们的心。小悦悦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冷漠,彭宇案让我们看到世态的炎凉。道德之火在一点一点熄灭,只剩下了微弱的火光。我们的社会多么需要伸张正义的人,我们多么希望惨案少些,再少些。 终于,我看到了曙光:一些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的高尚的人。 龚金川,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十四岁痛失了一条右臂,但他身残志坚。一天早上,他正在江边晨练,忽听扑通一声,一个重物砸进江中。紧接着,他又听到了惊慌失措的呼救声,看到了江面上漂浮着几缕银丝。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入江中。风呼呼地吹着,寒冬的残阳无力地照射在江面上,刺骨冰冷的江水向他袭来,可这并不能动摇他救人的决心。他用右肩顶起了老人,左手不停地划水。江水不断地向他涌来,犹如黄金巨蟒般缠着他。这对于身高仅165米的人来说,是一种极限一种挑战,可他全然不顾,套住好心人丢来的绳子,一直坚持到了江边,成功救起落水者。回到家,家人看到他那水淋淋的样子大吃一惊,而他则是轻描淡写第说了句:掉水里了。他的事迹打动了无数的人,一股正能量犹如一泓清泉,流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忘不了那一天,泉州市宏福园内哀乐低沉,泉州市领导和许多素不相识的市民,纷纷赶来为一位逝者送行。他不是什么领导,更不是什么伟人,但他,却是市民公认的最美公交司机。因为,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霎那,他用尽全力踩住刹车,保了一车人的性命。尽管他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犹如一股正能量,春风般,吹拂每个人的心灵。 因为大人们以身作则,就连孩子也成为正能量链条上的一份子。江苏一小男孩上学时不小心刮伤了一辆私家车,由于等不到车主,他留下了一张字条。车主知道后,深受感动,不仅没要求他加倍赔偿,还免了他的所有赔偿。男孩所传递的正能量,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正因为许多人都加入了传递正能量的行列中,因此,快熄灭的道德之火,终于又熊熊燃烧/zl/转载请保留 篇二:正能量,人之所需 纵观古今,多少人物尽付历史洪流,枯骨遗野名不经传者不胜枚举,唯有身怀正能量者方能名留千古,世人谓之风流人物。人需要正能量,由此方能修身齐家治天下,才能有所建树,不致荒废一生。 正能量是人身居困境不灭的理想。郭沫若评价蒲松龄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

社会交换论

布劳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势》一书 (1964 年 ) 和两篇论文 (1964 年, 1968 年 ) 是研究他的观点的主要素材。布劳虽然不像霍曼斯引起那样多的争议,但他对社会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还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学者们对布劳的批评少于对霍曼斯的批评。布劳的观点之所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是他认识到发生特性是社会交换的控制因素,并且依靠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操作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霍曼斯信奉简化论;他相信任何复杂行为都能简化为他提出的几项命题。这一立场未能获得普遍赞同,继而发生了热烈的争论。 布劳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一些无法用双方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样他就避免了争议。他并不否认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发生特性。 按照布劳的观点,发生特性“实质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关系虽然必定与诸成分共存,但并不寓于成分之内,它们限定了该结构。例如,人际社会交换中的发生特性就是交换双方之间的关系。从关系双方经历过的强化事例不一定可以看出双方取得的一致的性质何在。两人对对方采取某些人际行为,可能是因为在过去这样做曾一直使双方得益。除非双方都发现对方的反应有利可图,否则就可能无法继续对方所期望的行为。假定有一个人曾把做家务和受惩罚联系在一起,从这一过去的强化事例我们可能预料他将竭力逃避这类家务。但是,为了保持与别人的某一关系,他可能不得不分担家务。人们为了获取回报,有可能达成一些难以用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一致。这些一致甚至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回报的期望,而不是基于对过去回报的记忆。 布劳运用经济学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霍曼斯也谈论经济学,但他首先是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相反地,布劳固然承认操作心理学的重要性,却偏向于主要依靠经济学。 第一章中已指出,布劳看到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之间的若干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的非正式性和非特定性。尽管如此,布劳还是相信,描述经济原理的方法 ( 如无差异曲线、供求曲线 ) 能被用来引伸出关于社会交换的可检验的假设。他正是运用这些方法来预测在工作群体中可以怎样用劝告来换得服从。诺德也对群体中社会赞同和社会一致的交换作了类似的分析。 大多数批评家对布劳运用经济学方法表示欢迎,但也没有忽略其中的一些问题。希思曾指出布劳对各种曲线的描述中的若干小错误;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质疑:我们在考察社会交换时能否符合经济模式中的数学假设。我们对社会回报的计算可能与经济模式的要求相抵触,某些社会回报的质可能与经济生活中商品的性质不同。所以说,布劳对经济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类比,但无法作出经精确的预测。 经济学的决策 布劳对人们如何决定行为的分析是以人们的期望为基点的。他写道:“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

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换浅谈

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换浅谈 摘要:型为主域与现代社会交换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着明显的行为主义色彩。本文主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主义;社会交换;交换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换的融合 社会交换与行为主义融合后,使社会交换理论充满着浓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元素。在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中认为:双方通过有选择行的强化对方的活动,同时影响到将来可能发生交换的活动或行为,即为社会交换。他在交换理论的开篇就指出:在两人的互动环节中,一方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另一方行为的强化,在强化的过程既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同样另一方也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和损失,这就是社会交换的基本方式。交换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每个行为主体都是通过行为强化的过程完善和塑造对方的行为,乙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反应和塑造,必须符合对方的行为报酬。在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都必须有利可图,这也是交换活动的“公开秘密“。在交换过程的表达中,霍曼斯将社会交换的原因归结于现在和未来因素,而对强化效果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显然,很明显存在着行为主义心理论调。 二.交换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作为社会主义何时回家换融合的产物,交换行为主义冲破了传统研究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为社会交换的研究带来了曙光。但是由于交换行为主义在创建的过程中,由于创建者的思维狭隘和观点偏激,因此表现出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破绽。 由于交换行为主义是以心理演绎主义为基础,一方面霍斯顿认为操作行为主义是最有效的心理学理论,也是所有心理学的总括,显然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另一方面他认为人类行为是起源于动物行为的心理学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此问题。【1】 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存在一种难以摆脱的矛盾。一方面他坚信通过心理学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有坚持通过动物行为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导致整个理论体系对人类独立于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预测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3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等。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功能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而发展起来的。始于1958年。 基本观点 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的五个普遍性问题。 1.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 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4.剥夺与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与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赞同该行为。· 上述五个命题成为一个系列。之所以为普遍性命题,是因为在霍曼斯看来,它们可以解释一切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对照。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如果收益(产出)与代价(投入)平衡,互动得以维持;相反如二者不平衡则互动难以长期维持。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人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论在更大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霍曼斯 交换理论

霍曼斯人物简介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交换理论背景 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

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正如吉登斯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其情形诚如吉登斯所言:“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所以,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的共同心声。因此,针对帕森斯整体主义方法论。6O年代初,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来源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总会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总体上看,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 ?理论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交换规律 ?实践与应用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 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上》

社会交换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 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 “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学习心得体会)学雷锋精神心得:传递社会正能量

传递社会正能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雷锋,一名普通战士,却令亿万人难以忘却,他以平凡而伟大的行动,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今年3月5日正值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每当这个时候,社会各界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平凡却伟大的人。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花桥镇深入践行雷锋精神,唱响主旋律,赋予雷锋精神更多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传承中散发出时代的光芒,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爱岗敬业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学习雷锋精神,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青春和智慧谱写人生华章。花桥镇农办主任、文化站长陈小妹正是这样的“螺丝钉”。陈小妹数十年如一日,把一个乡镇文化站办得风生水起,受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即使积劳成疾,仍然坚守岗位、忘我工作,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农家书屋让农民在家门口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报、杂志。土地流转让许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安心在工业上班,一大批农民企业家走上农业规模经营之路,成为农村致富的领军人物。大绿化建设奠定了____(省、市、区、县)级生态镇的基础,退耕还林、粮食补贴发放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党的惠民政策。

在助人为乐中彰显道德力量。学习雷锋精神,要像雷锋那样做人,用行动继承雷锋精神。女农民企业家翟小红正是这样做的。她积极参加“春蕾计划”资助活动,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每逢春节、儿童节,她不管有多忙,总是要挤出时间为孩子们送去礼物,陪孩子们玩。除了在物质上给孩子们资助之外,还尽力帮助他们化解在学习成长中的烦恼。她还成立了巾帼志愿者队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现在许多大学生村官当起了志愿者,给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并且在三八节期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慰问空巢老人。据统计,全镇去年“春蕾计划”和接受社会各界资助共x元,结对帮助贫困学生x人。另外,在春节期间,县、镇妇联筹措资金x万元,慰问了x名贫困妇女;母亲节前夕,走访慰问了部分贫困母亲,并为每位贫困母亲送去x元慰问金。 在农村主题教育中培养公仆情怀。[莲山课件]xx镇通过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以“科学发展领航向、美好乡村谱华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扎实做好“双联系”活动,并结合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打牢“听党的话”的思想根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像雷锋那样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树牢政治信仰,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学习雷锋忠诚于党的精神品格,无时无刻不把“听党的话”作为自己的最高思想行动准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当代人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引领作用,像雷锋那样心系人民,牢记我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将雷锋精神深深扎根在广大党员心中。

社会交换理论

听黄先生讲课有一大乐趣,在于可以听到许多从未了解过的领域的知识。然后就会去查阅并试图在日常中去考证它。平时被忽视的事情也突然就与之产生关联,会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心情。 “社会交换理论”发生于社会互动,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互利时,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只有在相对平衡的条件下,互动得以长久维持。 黄先生将这种交换过程描述为“信用账户”,即给予我们精神支持或是物质帮助的这个人,其实是在我们这儿往他的账户里“存款”,而你会很自然的为此适时作出回报性的反应,于是互动继续。“社会交换理论”目前被量化为六类,X1—爱、X2—时间、X3—物、X4—社会地位(彼此之间的稀缺性)、X5—服务、X6—信息。他还给出了一个公式,更加准确直观。 Y=K1*X1+K2*X2+K3*X3+K4*X4+K5*X5+K6*X6 其中,Y是“信用账户”的总和,K值代表权重(黄先生称之为“情感放大系数”),我们看重的东西各不相同,六类事物在我们心中占据的分量不同。且面对不同的个体,衡量标准可能不会是唯一的。 上个周末,去看了心心念念的La La Land,电影很好看。被电影的拍摄和结局感怀之余,不由自主的就试图开始套用之前提及的理论,从一个一点儿也不浪漫的角度去分析它。Sebastian和Mia偶遇多次,Seb热爱爵士乐,梦想是开一家爵士乐俱乐部,可以纯粹创作,不受约束。女主Mia努力试镜,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两个坚持梦想的人(“社会地位”),相爱了。 Mia满足了Seb对于“爱”的需求,他太需要一个对他的执着感同身受的聆听者(服务、时间)。而试镜并不顺利的Mia同样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服务),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她的人(爱)。这个阶段大家都在往“信用账户”存款,信用状态良好。 由于一个契机,Seb加入了乐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Mia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争吵随着这种失衡而来,Mia责备Seb背叛自己的梦想,Seb则认为当初是为了给Mia稳定的生活,不得已选择了乐队,而现在Mia却指责自己辛苦获得的成功事业。此时双方的付出与各自收到的并不相同,两者试图满足对方的,都恰恰不是对方最需要的。双方互耗“信用”,社会交换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Mia也迎来了转机,在一次重要的试镜之后,她问Seb,"Where are we?",这句话,代表着在这个时候,Seb的爱对于Mia来说,已经没有梦想照进现实更加重要。在梦想面前,她将“爱”相应K值变小。交换停滞,社会互动中止。 结局很美,很伤感。他们试图圆满了所有过去,并祝福各自的当下。在现实面前,能做的就是,将相遇之歌作为离别的礼物。我会永远爱你,但是我尊重我们的选择与错过,相视一笑,就是最大的默契。 从某个层面看,用这个理论解释亲子关系,也是说得通的。子女对父母总有一种无法拒绝的心情,不正是因为他们在子女心里的“信用账户”,早已经让作为孩子的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完成真正与之匹配的回应。也想到,当我们对一个人抱有期待或是要求时,是否应该掂量一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用状态,不该贸贸然的一味索取。 诚然,这个理论有点过于凉薄,或许你一点也不认同。我也始终相信,有不存在所谓“信用账户”的两个人,我相信,大千世界,许多情感,无法简单用理论言明。 当我们无法面对某一个人时(即社会互动中Y值失衡),暂时放下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用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来安抚你的不平衡、挫败、受伤。我但愿,但愿它在你很难的时刻,对你有一点点的帮助。

民营企业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

民营企业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传递社会主义 正能量 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 作为本土民营企业的代表,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和规范化发展后,我开始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点: 一、根据企业自身实力,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当前我们社会财富的分配主要是劳动所得、税收调节、慈善捐赠等三个方面,西方社会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目前国内因物权法没有到位,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始终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社会团队的一份子——****公司始终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XX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公司在省内第一家报名抗震救灾,也是代表***省第一支赶到汶川救灾现场的队伍,在没有任何社会资金的情况下,自筹资金,投入几千万元用于活动板房及临时学校的建设,记得当时我在公司动员会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还是一个团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投身到救灾中去,”2个月的抗震救灾,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并被评为“抗震先进集体”, XX年****作为主发起单位之一成立了公益慈善协会,并捐赠100万元,截止到XX

年底,公司向社会各类捐款累计达500多万元。 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企业生命的周期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法人思想的高度和对人生、社会的态度,这段时间国家工商联在全国各省、市、县工商联发起“企业家的理想和信念”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我经常对我们的管理团队倡导“一个事业梦,二个基本准备,三个和谐基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事业梦是指瑶海钢构的未来发展的战略和蓝图及集团的十二.五、十三.五的规划和目标;二个基本准备是指“学习和健康”的准备,学习上的准备是要快速适应这个社会的高速发展,据一组统计数字说明,现代社会一年的变化相当于农耕社会一百年的变化,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你过去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五年的时间将会淘汰过去所学80%的知识,所以快速学习才是企业的生存王道。健康是指思想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学生时代要求我们远离黄、赌、毒,其实我们企业负责人思想上更应将这些不良的思想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思想,身体的健康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再多的能量你也无法释放,更别谈拼搏、付出和回报。 三个和谐的基础是指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是指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和睦相处,孝敬父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述部分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霍曼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最高酬赏和利润。 从上面我们不难发现,霍曼斯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与原先的社会理论相比,更具有时代性和较强应用力。但是,与布劳、科尔曼等人的社会理论相比,他一味地反对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而没有深入揭示建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的社会交换。 霍曼斯交换理论在20世纪的60年代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尤其是其成功命题和刺激命题,被广泛应用到薪酬制度当中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对于重新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的理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完整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眦”。而且,霍曼斯理论非常重视人的需要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理性人的选择性,这种将微观互动与宏观整合相结合的尝试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霍曼斯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其次,霍曼斯混淆了动物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忽视了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以及

如何获得正能量 传递正能量

如何获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所谓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生活的品质与力量,包括自信、达观、乐于交流、包容、积极接纳他人和世界等。只要我们具备了足够的正能量,我们就足以自我协调负能量的干扰,而让生活显示出阳光灿烂的健康品质。 与此相反,一旦我们缺少正能量,又淤积了太多的负能量,那么个体生活就难免每况愈下,节节后退。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着成功与失败的交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惟有切实地提升个体的文化和心灵品质,我们才可能保持生活中正能量对负能量的优势,而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可预测的际遇。 获得正能量关键在家庭大德教育,其中精神资源的积蓄,便是正能量。所谓家庭大德,指的是在家庭中,或者通过家庭,而体现出来的对社会正义、公正、秩序、民族国家等更高事物的认识与关注,学会爱、包容、积极的社会交往、与人为善等。 在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下,我们懂得勤劳、简朴、守孝这类的小德教育,但也

忽略了尊重生命、契约这类关乎社会的大德教育。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隔阂中,个人适应小家庭生活的教育是成功的,而接受的家庭大德教育却还很匮乏。它的缺失与匮乏,使很多人感到社会正能量远不够有分量。人们乐于随大流式献爱心,却缺乏善的自觉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寻找正能量,还应该学会消减负能量。选择以积极奋进的方式来提升自我、缓和自我生命之中的负能量。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概念,而是一个囊括了家庭小德与大德的全方位教育工程,但是现在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传递正能量的方式,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正的建立与制度的完善,以鼓励民众安分守己、正当致富的生存路径;是文化与教育的改善,全面提升社会的整体教养水平。 正能量非自然而生,它是个人修养与生活历练的结果,也即教育启迪、文化历练和生活养成的结晶。正能量就其实质而言,乃是文化教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