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民国建筑

颐和路、江苏路民国建筑

——资料收集与设计手法分析

目录◆ 1.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

◆颐和路、江苏路民国建筑的相关情况

◆ 2.张笃伦旧居分析

◆ 3.江苏路3号————邓寿荃旧居分析◆ 4.陈布雷旧居分析

民国建筑的发展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南京大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北有八大关,南有颐和路

◆“北有八大关,南有颐和路”。颐和路街区是民国时

期外国使领馆和政要名流公馆的集中地,他们大多是由美

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于1928年主导制定的

《首都计划》的产物。

◆整个颐和路街区由北京西路、西康路、宁海路、江

苏路等道路围成,总占地面积约39公顷,道路总长6.4公

里。在民国历史上,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民政府

建立外交关系,其中3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事馆在鼓楼境内,

而这些领使馆大多集中在颐和路街区,如美国大使馆、苏

联大使馆、罗马教廷公使馆、澳大利亚使馆、墨西哥使馆、

加拿大使馆等。这里还有名人公馆225处,如汪精卫、陈

布雷、张群、于右任、陈诚、汤恩伯、顾祝同、阎锡山、

薛岳、司徒雷登、马歇尔、拉贝等在内的众多著名的历史

人物。

十二片区由来

颐和路整个街区只在其东南面和东北面各设有一个主要的出入口,又都是交叉路口。我们调研的时候就发现道路纵横交错,看地图才明白此地被分割成12个地块;好像是以我国各地名胜命名的,主干道叫“颐和路”,两侧有“珞珈”、“灵隐”、“赤壁”、“天竺”、“莫干”、“琅琊”等路。我们刚开始就感觉在走迷宫,找不到出口,有感觉哪里都是出口。后来才发现,整个公馆区内的道路走向完全与南京城市的道路的主要朝向不一致。至于道路为什么这样扑朔迷离呢?

一些学者认为:当时为迎孙中山灵柩入葬中山陵,《首都计划》中确定中山北路自西北向东南直插鼓楼,作为南京市骨干道路的中山北路贯穿西北现在的鼓楼区域,而这个区域的其他规划道路尤其中山北路两侧道路多采用与中山北路平行或者垂直布置形式。正因为如此,公馆区的道路同样采用了与中山北路平行垂直的走向,同时为了照应与北京西路及其他道路的衔接关系,主要入口顺理成章的采用了交叉路口的形式。解放后,南京新建的道路强调正南北走向,颐和路公馆区更难找到与之相呼应的道路。因此公馆区这种“看似歪斜,令人迷茫,又自成一体”的独特路网格局,变成了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的历史印记。

颐和路公馆区的院落,是组成公馆区的基本单元。当时,公馆区建有花园洋房9265幢,宫殿式官邸25幢,每户平均占地400平方米。根据当时的城市规划,这里有宽阔的沥青道路。整齐的行道树,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这里室内水电卫生冷暖设施齐全。

室外庭院宽敞,花木茂盛;院落内空间开阔,树木繁茂。院落多采用实墙,入口常设门头雨棚,色调统一和谐。

颐和路公馆区的绿化也很

有讲究,实行到绿绿化与庭院绿化

有机融合。行道树除了江苏路、西

康路上栽上法国梧桐外,宁海路、

颐和路均中上枫香树。

张笃伦简介

张笃伦(1894~1958),号伯常,湖北安陆县三陂港人。自幼入塾就读。1906年(光绪三十

二年)考入湖北陆军小学。1909年(宣统元年)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加入共进会。2年后被保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辛亥武昌首义时,由保定南归路经上海,被沪军都督陈其美委充上海警卫军司令官。10月29日,清军攻占汉口,张以“效力疆场为要务”辞职回鄂,由鄂军都督黎元洪委为战时总司令部参谋,听从总司令黄兴调遣,督战于汉阳前线,阻击清军。南北议和后,仍回保定军校学习 1924年,赴粤晋谒孙中山。抗战时期,历任重庆行营办公厅副厅长、军委会委员长西昌行辕中将主任、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1940年晋任陆军中将。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任重庆市市长,后兼代重庆警备司令。1948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华中“剿总”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委员。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同年到台湾。1958年10月2日病逝于台北。

张笃伦故居简介

张笃伦故居位于江苏路33号,这座公馆是张笃伦以其子张荣基的名字于1937年购地建造的。占地面积1759平方米,建筑面积287.5平方米,有西式两层楼房1栋幢,记有房22间,厨房3间,

厕所3间。楼房面朝西南,砖木混凝土结构,假三层有老虎窗,紫色门窗,人字坡屋顶,上覆青平瓦,一楼大门为拱形,东南侧为半圆形,上为半圆形露天阳台。斩毛石墙基,墙体粉刷成黄色拉花外墙。

张笃伦故居总体布局

张笃伦故居总体呈折中主义风格,在总体布局上建筑平面和立面没有严格的轴对称,屋顶三个主要空间有不同的坡屋顶组合,两边略低,中间略高,突出重点。平面总体上为长方形,局部突出,增加立面变化。

建筑细部分析

张笃伦故居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简洁。也许这正是时代的反映,民国后期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简约的形式美,简化中国传统的一些构建和西方一些繁琐的装饰,而是更加注重功能,容易建造和实用性强。张笃伦故居中的檐就去除了中国建筑的飞檐,简介易造。民国时候建筑材料已经很现代化装饰材料多种多样主要材料有水泥,木材,石材,玻璃,铜,钢铁,砖瓦,油漆涂料等。张笃伦故居采用斩毛石墙基,墙体粉刷成黄色拉花外墙,显得建筑朴实稳重,使墙的表面更有质感和历史感。斩毛石墙基使建筑显得坚固庄重,古朴,而且石材本身坚固,耐磨,可以很好地保护墙基。

立面对人的视觉影响最大,处理手法灵活多样,对空间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立面的凹凸变化,门窗的大小,细部装饰都是立面可以变化的一些细节,这些重要的组织与互相关系以一个整体面貌呈现出来。门是内部空间与外界的出入口,是建筑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张笃伦故居门为西式的拱门,窗户为中式的方形,材质都是紫色铝合金匡加玻璃,独具民族特色,整体上显得统一协调。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个圆形阳台,圆形阳台打破了建筑平,增加了建筑立面层次和深度同时那种阳台幽静的感觉仿佛可以把你带回那个时代。

关于张笃伦建筑改造修缮

2008年至2009年,南京市国土局下属的宁颐房地产公司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不破坏张笃伦公馆外部建筑框架的前提下,将公馆修缮一新。

改造前改造后

对于改造的原则,南京规划局的看法是“尊重历史,保护遗存的原则:尊重现状切实可行的原则:系统保护,愿景结合的原则:综合治理,有效实施的原则:按照颐和路公馆第十二片区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拆除片区范围内影响历史风貌的搭拆建筑和破旧建筑;整体保护传统格局和空间格局:置换功能,提升品味,营造高品位文化街区。做到既能保持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也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使南京民国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得以继承。根据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来张笃伦故居拆除了后期扩建的部分,恢复建筑原貌,在保持其外观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建筑进行了加固,将一些有损坏的结构替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保留下来的结构进行加固防虫防潮处理,同时对内部进行了现代化设计,添加了一些功能分区和生活设备用房,引入现代设备,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对于建筑院落重新进行景观设计,铲除原有的附加之物,保留花草和有代表性的围墙树木。采用现代庭院设计方法将混乱的建筑环境重新整顿,对室外环境进行改造设计。

改造分析

改造后将三个窗户改为大门并加建门廊作为主入口,由此可见其内部功能已经改变,新加建的外廊突出了建筑形象,同时增加了建筑的延伸感和建筑的通透感。加建的柱子将西方古典柱子简化材质上也与原有建筑相通,使得加建部分和原有建筑协调统一

改造的一些看法

故居改造不单单是翻新,而是继承创新,与整体的环境相协调,材料上主要运用木材与石头,总体色调上是灰色的,有民国的历史感,局部也可以有不同色调,使得每个建筑各有特色,但有统一在一个整体中

对于建筑改造的一些想法

◆1要处理好新旧建筑共生问题,新的建筑必须与旧的建筑和谐共生,

要保持历史风貌的整体性

◆2要保持旧的建筑的真实性,在维持建筑历史风貌的的可识别性的基

础上给予符合现代使用的功能

◆3要处理好现代元素的进入与保持原貌的矛盾,如何控制好现代元素

的形式与空间形式布置使他们在发挥现代化的设施的方便快捷的优势同时,不影响民国建筑外观。

◆4改造设计中模仿问题,现在有好多建筑只是单纯的模仿民国建筑,

使得一些建筑雷同,毫无特点。对于这一点我想除了研究与现代建筑的结合还应该致力于当设计师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对传统建筑的态度。

开拓思路,打破以有案例埋下的设计规则,能够改善新建筑的模仿相似问题。

江苏路3号相关档案

◆江苏路3号建筑,为时任民国政府监察院参事的邓寿荃(化名邓守善)

于1935年建造;

◆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

◆建有砖木结构的吸式楼房1幢3房;

◆邓寿荃病故后,该房产由其妻子毛仕珍继承;

◆毛仕珍将此建筑赠与时任伪立法委员的宋宜山居住;

◆后李梦在此开办“辅人学校”

一方豪吏---邓寿荃

邓寿荃: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厅

厅长,湖南省建设厅厅长(1

886~1946)又名兴南。

安化人。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毕

业。曾当选县、省参议员。历

任长沙黑铅炼厂、湖南造币厂

厂长,水口山矿务局局长,省

财政厅、建设厅厅长,两湖总

监。1932年以后,任粤汉

铁路局局长、国民政府监察院

参议。湖南军阀唐生智任湘军

第四师师长时,邓任参谋长,

并做为唐的代表,与早期湖南

共产党人郭亮、夏曦、易礼容、

李维汉等多次联系会谈过“加入

国民革命军行列”之事。

◆后弃政从商,在长沙占有私房四处及从兴汉门至小吴门线的大部分地

产。1939年,任行政院行政委员,大做药材和黄金生意。晚年定居安化县城,成为一方豪劣。邓在任水口山矿务局长时镇压过矿工暴动,手上有血案,这或许是妈妈不愿提及他的主要缘故,不过他晚年定居安化后,洞析世事沉浮,严令子女弃政避戎从儒,到妈妈父亲这一辈,政界军界已很少涉足了。北有周南,南有明宪”,晚年的邓寿荃厌倦了政治,为此他避开了政风日浓的周南女中,为他最宠爱的孙女选择了与其齐名的明宪女子中学。

◆值得一谈的是,邓与中共的关系很微妙,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算是国

民党左派,与共产党关系比较好。

◆邓寿荃在民国史上存留的资料不是很多,大多借他人之口一句半句,

一带而过,但是作为地方官员,他在一方也是叱咤风云的,颇有点地方绅士的意味。可以推想,邓在此宅时间不长,也许是没有归属感吧。

建筑分析

◆对于如今我们看到的邓寿荃的旧居已经重新翻修了,米

黄色的外立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耀眼气派。

◆虽然经历了翻修,依旧弥漫着神秘的色彩。一堵围墙,

隔开尘世的喧嚣,一幢娴静优雅的3层小楼伫立在院内,西式风格,砖木结构,正立面的中部有门廊、阳台,底层正面和侧面为起居通廊,灰色梯形屋顶上立有烟囱,高低错落的“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颇具西洋风范,“老虎窗”民国时期较为流

行的一种建筑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