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

兖州六中高二历史组

2013年3月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兖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兖州文化深厚,现有古代遗址200余处,是全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保存最系统、完整的地区之一,馆藏文物现有1.2万件。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兖州地区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9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名人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安徽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游孔孟故里评风云人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兖州在古代重要地位、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等文人在历史上的

作用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

1. 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音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兖州地区与文人相关的地名,食物与它们的由来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影《孔子》片段,由学生介绍兖州地区与之相关的地名如少陵台等从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李白

李白是闻名世界的伟大诗人,他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入籍瑕丘(兖州),直到上元三年(762)病死安徽当涂,其间二十多年,行踪虽飘忽不定,但妻子儿女均安家兖州,兖州成为李白的第二故乡。他常在兖州迎宾酬唱,游览赋诗。兖州城东泗河西岸建有青莲阁,奉祀着李白及儿女塑像,表达了兖州人民对诗仙太白的怀念与敬爱。

说故道事:李白在兖州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东鲁门泛舟》等40

首诗篇,被后人世代吟诵。而作为诗仙的李白一生与酒结缘,堪称“诗酒英豪”,自然有不少诗酒趣事。其中一趣事是,唐天宝五年(746)秋,李白忽发逸兴,骑马到城北郊寻朋友范居士饮酒。也许他太迷恋田野景色,也许他光想着饮酒了,竟信马由缰地在郊外迷了路,马蹿入了野草丛中,李白那身裘衣上沾满了苍耳(俗称糨子),等找到范居士家,他的朋友笑着帮他摘除苍耳,两人一番畅饮后,李白酣醉而归,写下了那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的诗篇。

教师进行相应的介绍,引入历史上对李白的一些评价将学生分组讨论李白诗歌特点和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相关问题,然后又老师做小结。

(二)吴道子

吴道子(约685-760),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在兖州瑕丘(即滋阳)当过主管典狱捕盗之事的县尉,这大约是在他任内教博士之后的景龙年间(707-710)。少年时,家境贫寒。据史料记载:“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称画圣。”相传曾学书于张旭、

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当他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庭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擅画佛道人物,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画三百余间,形状各不相同,笔迹洗练劲爽,对后世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很大影响。吴也画山水,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毕矣。”

说故道事:吴道子任瑕丘尉时,在民间还流传了两个小故事。一说吴道子捕得一

盗,由于看管不严,盗徒越狱逃走了。吴道子根据此盗徒受审时留给他的印象,画了形貌通缉图,分送周围各县,终于在汶上按图捕回。此传说记于江勤的《鲁驿书典》。说明吴道子年轻时的目识心记能力与高超的画艺,已非常人可比。二说据《滋阳县志》,在滋阳城北二十里有一条河,叫泥河,发源于曲阜姚村的变巧泉,在变巧泉南的河上有一桥,名叫“画马桥”,就是因吴道子在桥上画马而得名。相传吴道子曾在桥旁土屋的壁上画了一百匹马,因马画得栩栩如生,刚画完,马就从墙上跑下,过桥向四处跑去。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画马桥”了。

关于吴道子“日画嘉陵三百里”的传说,更是神奇。相传玄宗皇帝把他召进洛阳,限他三个月之内画出嘉陵三百里盛景,若画不出,定要问罪。吴道子温游嘉陵江后,回到宫里并不急于作画。玄宗皇帝所限三个月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这一天,他才在大同殿内数丈长的粉壁上作画。经过他的神笔挥舞,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嘉陵江三百里的绚丽风光,全部展现在大同殿上。玄宗一见大喜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在此之前,名画家李思训,也曾在大同殿,以数月之功,画过嘉陵江水),你真是活神仙!”从此玄宗皇帝赐给他“内庭博士”的官职,留在朝中任用!!

播放吴道子作品图片,谈一谈吴道子作品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最后结合所有内容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对古代文化的贡献

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相互探讨和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文学和艺术领域两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学习如何正确认识文学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

课外拓展

举行文化故地一日游活动

浅谈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6362297.html, 浅谈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李德军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7期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推动学科建设,加强学生核心 素养是个重大命题!本文立足于北川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试图结合禹羌文化这一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具体的历史选修课活动,展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案例,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禹羌文化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将学校作为开发载体,历史教师作为开发主体,并结合学校所具有的教育资源以及学校所推崇的教学理念,对本校学生进行学校历史课程授教的一种活动。 北川禹羌文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形式多样。从课程的形式上可以设置成选修课与学分挂钩,利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普及;也可设置成综合实践课,去实地调查和接触身边的禹羌文化,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当然也能按照一般的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授课,在师生的互动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开发时,要针对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形式,达到开发目标。 下面笔者就以课堂教学的模式展示关于课程中《大禹精神及当代传承》的开发案例。 《大禹精神及当代传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大禹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2、了解大禹精神现代传承 3、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意识 4、增强学生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学习、生活态度 5、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大公无私,团结友好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大禹精神的内涵及价值,能够讲述大禹精神当代传承的故事,从中学习大禹精神。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旅游地理》§1旅游景观的欣赏 绥林一中张慧文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作者:郭迪煌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年第10期 (信丰县金盆山学校,赣州信丰341600) [摘要] 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识记与背诵为主,不太考虑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依照考点进行教学。历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开拓学生眼界的课程,不光需要学生对知识内容烂熟于心,还应对历史事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事件,以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因此,初中历史的校本课程应当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重视,帮助学生从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能力与情感体悟。 [关键词] 初中历史;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希望课程教学能够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依照范式来进行刻板教学。不同地区与环境下生长的学生,组建的校园,都有不同的个性。当学校决定实

施校本课程时,首先就需要对学校自身进行考量与评估,开发所在地区与环境下的多元化可利用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需要来设计课程教学。针对学生、教师的差异性,开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纲要学习、又能依照差异进行完善的课程教学。唯有通过理解与思考,才能够对教学内容运用自如,对知识内容深化掌握。 一、结合实际新编教材 实践校本课程中的“新编教材”,并不是指真实地让教师重新编写一本历史教材,而是以国家编制的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本地或是本校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开发出来的、帮助课堂教学的导学案资料。知识内容重在与地域、学校文化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使用导学案资料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更多拓展的历史资料与趣味性阅读驱动学习内容的深入。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时,导学案的资料可以由本地区隶属于战国哪一政权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始新的知识学习。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江苏无锡第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中国的竹文化 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 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最早的建筑为各种茅棚,是非常简陋的。竹子,有相当的强度,最早的好多建筑它都是竹子搭的。到现在,在竹乡,竹子还在作为建筑材料被应用着,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小学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四年级科技活动实践课程)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课程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在本校科学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本校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三、课程具体指导思想 1.校本教材要体现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要根据本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条件和需要设计开发教材。 3.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4.积极倡导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5.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 6.从学生实际出发。

四、教学内容介绍

五、课程具体设计思路: 该册校本课程一共分为3个模块:趣味化学,身边的力和晴天娃娃。这三个模块涉及到简单化学、常见的力以及电学知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对能力的要求都成递进关系,三个模块的所有课程都是实践性的,需要学生动手探索或探究去完成。在“趣味化学”模块中,利用身边常见的物质来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一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身边的力”模块中,重力、大气压力、离心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都会被介绍和探究到,在这一模块中,探究过程会被强调,比如,探究如何使竹签陀螺稳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竹签陀螺的稳定性等等,通过学习,学生会自主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在“晴天娃娃”模块中,“项目式”和“任务式”被突出出来,这个模块的最终任务是要学生自主完成一个下雨报警器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前4次课的知识积累,学生应该可以自主设计完成一个报警器的制作,通过最终作品的呈现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课程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加强"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注重基础知识应用中逐步渗透,不需要太强调学科系统性。 4.遵循科学实践教育规律,注重基于课程整合理念的"任务驱动"。 5.以"动手实践"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7.注重教材内容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8.注重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或者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校本课程:茶文化教案(2017-2018学年)

第一课不可一日无此君 课时: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日常生活、诗词故事等讲解茶的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和茶相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神农发现茶的故事 茶字字形的演变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故事一首《七字宝塔诗,茶》 教师:阐述诗中蕴含的茶的文化,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已经浸透文人骚客的血液,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茶的起源与传播 解毒的药——祭祀的祭品——僧侣的饮品——贵族的饮品——全民喝茶 3、茶的历史 (1)陆羽《茶经》记载: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 (2)茶的发源地是中国 (3)青城茶的历史:唐代《茶经》的记载;五代《茶谱》的记载;宋代设茶场。 (4)陆羽和《茶经》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欣赏记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一集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茶的起源与历史 二、探索新知 (一)导入 故事导入:苏东坡轶事一则 引出关于茶的礼仪和风俗 (二)教学过程 1、迎客第一礼:敬茶 老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从苏东坡的小故事中发现关于茶的礼仪?请知道的同学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揭示答案:苏东坡刚到寺庙,主持虽然看不起他,但还是让小和尚给他上茶。由此可

见,有客人来了,要给客人上茶是主人最基本的礼貌,也是古代的风俗。 过渡语:那么现在这种风俗还存在吗? 2、茶的风俗 欣赏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三集中的部分片段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带来的茶叶,先让学生观察茶叶的外形和茶汤的颜色,然后请学生猜这种茶叶是什么茶叶? (二)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答案,带来的茶叫毛峰,是青城本地产的绿茶的一种。 教师:毛峰是绿茶的一种,绿茶就是毛峰这种的种类。有绿茶,是不是还有红茶、黑茶,赤橙黄绿青蓝紫茶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茶叶都有哪些分类。 出示课件 1、茶的分类 (1)按照季节分:春茶、夏茶、秋茶 (2)按照地域划分: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武夷岩茶、青城雪芽、黄山毛峰等 (4)按照销路、制作手法等划分 (5)现代的科学划分:以制作工艺为基础,结合成品的品质,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茶叶的六大基本种类。 2、茶的包容性 教师:同学们家里肯定也有人喝茶,有没有观察过家人喝的茶是哪种呢?有没有除了六种基本茶叶之外的品种呢? (1)非茶之茶 花茶、药茶、奶茶、酥油茶等的介绍。 课件展示每种茶的代表 老师介绍这些代茶的产地和益处,及主要流行地区。 (2)以茶入菜 教师:茶,除了可以用作饮品之外,还可以用来做菜,完全没有想到吧?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几种茶叶做配料的菜。 第五课时 教学设计 一、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欣赏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二集 第二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各类茶具的名称、使用方法及茶艺中介绍茶具的表演方式 教学难点:茶具的使用方法和介绍的表演方式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选修1和选修3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高二文科班 课程目标(重点):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三门历史必修课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专门的学习探索,高中阶段开设六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我们特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册教科书共九个单元31课,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通过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上九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这些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和主要特色。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为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汇报时不必说。解释是可以说。必修1和选修1同时进行.高一已讲过必修1,现在主要讲选修1课程刚要)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选修1》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时2)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共0.5课时)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共0.5课时)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共0.5课时) 第4课《梭伦改革》单元小结及练习(共0.5课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时2)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0.5课时)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共0.5课时)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共0.5课时) 第4课《商鞅变法》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共0.5课时)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共0.5课时)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0.5课时) 第4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时2)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共0.5课时)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共1课时)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共0.5课时)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课时2)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共0.5课时)

历史校本课程 授课方案

《历史与电影》(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题材优秀影视展播 第一部分前言 在世界电影长廊中,70年前那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世界经典电影宝库中的“百宝箱”。70年以来,各个国家所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难以计数,无论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感人故事,还是直接将镜头对准战场,描述战争的惨烈和震撼,“二战电影”都闪现出其不朽的价值,作为最具有国际共鸣性和人类反思精神的文化主题,直到今日,它仍然是电影人发掘不尽的宝库,每隔一两年,便会有若干部二战题材影片成为当年国际影坛的扛鼎之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特地选定从电影的角度去感受真实的二战。 第二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影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在新课标要求下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利用影视辅助教学,将含有历史资料的优秀影视作品引进中学历史课堂,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也比传统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中考注重考查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往往以时政热点切入,考查我们所学的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代日本侵华史、抗战的相关知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日关系发展走向将会成为我们今年很可能考查的容,为了更好的应考,所以设计了这一专题学习。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历史与电影》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来辅助和丰富人教版本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影视作品会把许多生动的历史情节和历史人物展现在屏幕上,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其强烈的光感、鲜明的色彩、具体的形象映入学生的眼帘,使视听效果更加突出,让学生更容易形成历史表象,加深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理解和记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围绕学习课文的容,广泛搜集整理能够支持和帮助这一课的相关影视,并对影视资源进行整合。 2、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参照比较,并加以教师的指导来欣赏影视作品。 3、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观看与欣赏,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并对观看的影视作品作出评论。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样本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专业方向:义务教育初中英语 姓名:郑梨红 准考证号:

课程开发类课程(让学生快乐成长) 初中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 一、课程开设的情境分析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因此在情境分析时,我们应考虑到校内及校外两部分的因素。 我校现有资源的现场评估表 项目优势劣势 地理环境城市中心社区人员素质复杂、绿地少、 学校规模规模较大,全校26个班。教师敬业精神强班级间联系不足,场地缺乏

师资年轻、活力强,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 学生认知水平及学习态度较好部分学习习惯较差,创新弱 行政人员有热情、关系和睦编制不足,教师需兼行政职务 家长望子成龙,对教育投入热情较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态度 社区参与愿意参与学校事务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硬件设施基本设施齐全设备数量不足 地方资源较丰富社区与学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机制 课程资源已开始实施学校学科小组等活动课程活动水平与质量不高 (1)在校内因素方面,我们应分析: A.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能力与需求 B. 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C. 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D. 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E. 校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 (2)在校外因素中,我们应考虑: A.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B. 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C. 学科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D. 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E. 社会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许明芳(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摘要: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决定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力提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度成为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客观要求。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放;利用历史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比如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等,本文就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注意的问题作为一个崭新的话题,如何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成为我国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重点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作为一门有独特性质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重视的是,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都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坚持在国家课程标准宏观的指导下,组织各方面、各种有可能的力量,做好本省、本地区课程资源的规划;其次,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想开发一些质量较高、可供学校选用的课程资源和范本,就必须制定一些相应的、能够促进地方课程资源发展的评价手段。二、有效开发并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措施 1.积极挖掘课文中的隐性信息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与解读好课文内容的相关信息,它是开发与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就通常的教材分析而言,它更多地会关注显性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做法有强烈的必要性,但是它却不是充分存在的。课本征文及相关材料中的信息,既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挖掘。 2.剖析文中典型的素材,提取有效的信息在教学中,人们常常会听到教师在讲”提取”“提炼”等词,其中提炼是指提炼课程教学的灵魂,提取则是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取历史事物蕴涵的各种信息,这些方法既有利于推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提问,针对文字材料,可以这样问:”你能从材料中得到哪些信息?”针对图片材料,可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校本课程: “诵读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活动设计方案 榆厢小学六一班 xxxx 一、课程提出背景: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各中小学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亮点。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 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生的实际及古诗文的特色编制的,即背诵地方课程《国学启蒙》外,又从《三字经》、《古诗诵 读》、《唐诗宋词》、《弟子规》、《论语》等中选编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背诵古典诗文,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使全校师生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二、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生。用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成为使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三、教学的设定目标: 1. 传承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 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 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 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 提高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 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

(三)授课方式及计划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 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二)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 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 4、圣城----耶路撒冷 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 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校本课程《自然灾害》教案

地震的分布规律:一个是环太平洋地带,另一个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破坏力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 震和人工地震。 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特发性、成纵性和续发性等特点,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地震的前兆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 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 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 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 《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系列课程 一、选题背景 1、中国现代史在中国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更是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国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在那段转型期埋下的伏笔。 对中国现代史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我国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人物研究对于历史研究和学生历史理解的作用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物史。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故而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时,以人物为课程的主角,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代背景:民国热、知识分子研究热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民国史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潮。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本课程的设置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社会上流传的通俗读物进行一定的甄别,引导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思考。 4、与高中历史课相衔接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是缺失的,在1912到1937年间的历史中只有抗日战争出现在了课本里。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弥补。 二、课程目标

1、记住并能说出若干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影响; 2、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能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 3、对中国现代史历程中国家转型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宏观的理解,能够对当下中国发展应如何应对西学与东学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4、感悟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三、课程内容 1、课程范围 本课程将时间年限设定在1912-1949年,对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分专题的探讨。 2、课程框架 本课程为《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系列,共分三个分支课程,每一课程针对一类历史人物展开,课程内部再分专题组织教学。 课程一:《中国现代史上的军政要员》 课程内容:课程由5个专题组成,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了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艰辛过程,感恩那些对革命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对历史人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可观的评价。专题一:辛亥革命时期分裂的革命阵营(4课时) 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思想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些革命派大多来自由孙中山和黄兴组成的同盟会,他们与保守的改良派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并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军事行动。但在后期,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局面。本专题包含了在辛亥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任务,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和宋教仁等人。通过了解各个人物的政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碰撞,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框架内评价人物,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选择。 专题二: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4课时)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混乱局面催生了各个军阀势力,他们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割据一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联合,或是冲突。本专题包含了主要的军阀势力的领导人,有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和张作霖等。通过了解各军阀的地方统治、

最新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安玉香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这些专业活动必须含有历史知识。 一、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课程类型。相反,可以有不同的变式,不同的类型,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校本开发的课程领域仍然集中于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因为只有这一部分课程国家控制不十分严格。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也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的开发。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重点中学逐步开设历史选修课,到了90年代,逐渐有了历史活动课,在1999年和2000年的重点中学里又开始有了历史研究性课程。目前,一些重点中学又开始了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是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撑,不能保证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类型繁多,既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疲于应付,违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研究的薄弱性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从1994年到2003年,笔者能见到的有关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章只有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赵俊老师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一文。这虽不能证明中国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但至少说明了研究的薄弱性。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其状况,提出对策,使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 二、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的现象,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一定要遵循理论联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讲课讲稿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缘起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其无所不在的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志愿服务为抓手;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校本课程的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

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生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三、校本课程具体活动目标重点难点 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重点: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难点: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校本课程活动的原则准备时间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历史校本课程之二:历史艺术欣赏

历史校本课程之二 历史艺术欣赏 主持人:张书林 新课程改革已经铺开,各地各个学校纷纷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校本课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决定开设《历史艺术欣赏》,为此制订《历史艺术课程标准》。 一.环境分析 1.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已经启动校本课程,上自校长下到一般教师都认识到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校网络建立已经三年,有了很好的基础。 3.软件业的飞速发展,使软件产品的成本日见降低,市场销售的电子图书尤其是图谱一类的软件层出不穷,价格很低,既容易购买,也能够买得起。 4.本校历史教师的电子备课水平有了一定基础,有两位教师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其余也都达到了初级水平,并且热心于制作电子教案,使用校园网和投影仪。 5.本校计算机课开设的早而且扎实,学生自学和在校学习电脑,有了较高水平,能够搜集运用一些历史知识、图片。 6.学校购买了一批历史教学软件和资料,历史教师私人也购买了不少历史资料软件,并且初步整理了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献价值的图片、视频、音乐。 二.课程性质 历史艺术欣赏课程是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结合本校历史教师实际的校本课程,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实施的实践性加资料探索性的课程。 三.基本理念 通过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实物的照片或视频、音频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设计思路 将中外历史艺术按照时间顺序合编,教师提供每一次课可能欣赏的题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探究这些历史艺术,下一次课进行欣赏,如此循环往复。 五.课程目标 1.认识一部分主要的历史艺术代表作品;了解一些艺术的普通知识。 2.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掌握历史图象资料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形成历史艺术鉴赏能力。 六.课程内容 (一)文明古国的历史标志 1.埃及金字塔和阿蒙神庙 2.两河流域的历史遗迹 3.印度河流域的古城、佛教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