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

文学写作基础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
文学写作基础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

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

第一节绪论

一、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下写作的困境和出路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一)媒体文化:其特征是,1.包括了广播,影视和报刊等传媒手段的文化(以电视为核心);2.以视觉符号为主体,对音响符号的重视远大于文字符号;

3.具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的形式,目标是资本积累和盈利;

4.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是全球化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部门。

(二)视觉文化:口语文化——书写文化——视觉文化。当下,视觉性压倒了其他传媒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主因,一个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即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传统上以文字为主因的印刷物世界,“注意力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就写作来说,表现在:

1.喜爱摄影,厌恶写字,甚至不会写字,更不用说写作。

2.图文并茂的书越来越多。

3.当代文学史式微。

……

二、视觉文化下写作的困境和出路

困境:1.视觉化时代,文学作品不受欢迎,人们不爱读书,只爱看视频,写作式微。

2.理性逻辑思维弱化,感性思维兴盛,表面化现象多。

3.文学作品只有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后才可能“红”。

出路:文学向影视的靠近或“妥协”,进行影视剧本的写作,广告词,广告策划,电视剧本等的写作。

二、基础写作的学习方法及一些规矩

方法:多读书(文学作品,理论著作等),多写作(作业,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多思考(训练写作的素质)。

规矩:1.黑字笔写作,《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敬重读书人”。黑色墨水笔或者签字笔主要含碳元素,学过化学都知道,碳元素很稳定,不容易被氧化,所以字迹保存时间比较长. 试卷扫描的时候,会有光线打在卷子上,如果用其他颜色,由于某些难以一两句话解释清楚的光学原因,字迹就变得不清晰了,甚至会断断续续。所以不是说蓝色的就会看不见,而是说蓝色的笔写出来的字会看不清楚。更重要的是,某些颜色会被机器忽视,比方说格子的红色,如果你用类似颜色的笔书写,老师就完全看不到你的回答了。所以,推荐大家按规定使用黑色笔。

2.整页写作,笔迹清楚。

3.注意规

第二节文学写作的含义及分类

一、文学的含义

(一)文章的含义

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文章是通过对语言(材料、句段)的选择、组织来表达、交流信息的秩序体。

这个定义与传统的文章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揭示了文章的本质(本体)就是一种秩序体,或者说,文章即秩序。这样揭示文章的本体,有利于提高文章写作的组织化、秩序化程度,达到清通畅达的境界。由于秩序既包括语言秩序,又包括精神价值秩序,所以,树立文章即秩序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作者的精神价值上的秩序感。

第二,指出了文章的功能不仅仅是表达、交流信息,而且是作者安身立命的本体——理想世界。文章的作用首先是表达思想信息,然后是交流思想信息。但交流的功能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而言的。从本体论角度看,文章这个秩序体是作者营造的不同或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是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作者生命的延续乃至不朽。

第三,强调了文章是对语言的选择、组织。语言既指书面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这个文章定义的普适程度较高。首先,这个定义既适用于口头文章,又适用于书面文章。过去的文章定义只讲书面文章,缺乏普适性。古人曾说“言出有章”,今人也常说“出口成章”,可见,人们是把口头语言的组织化成果看成文章的。例如不通过书面写作的演讲词、讲话等等。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口头写作和书面写作各有用处,所以,我们当代的文章定义应概括这两种文章的本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写作理论主要研究书面写作活动,因为,后者是典型化、完善化的写作活动,后者的规律也同样适应于前者。

(二)写作的含义

对于写作,一方面可以从写作操作层面上给出定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写作本体层面上给出哲学化的定义。

1.操作性定义

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写作是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

第一,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行为。无论是实用文章的写作还是文学作品的写作,都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创造。这种精神产品,一方面是指文章容、主题里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或科学成果,另一方面还包括文章形式的语言符号体系的创造。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写作是一种文化原创行为。

第二,写作是一种展开性行为。所谓展开,就是由写作者企图向读者表达的心知肚明的基本语义、话语的主旨、句旨向功能性语义(能实现写作功能、征服读者的语义、言说语句)转化的过程,即双重转化论中所谓的“外化”、“文辞化”的过程。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这个“达”,其本意就是展开式充分、充足、充沛地言说(书面或口头)。《左传》上说“诗以足志,文以足言”,这里的“足”就是展开地表达。

第三,写作的展开首先是一种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在宏观、中观的写作行为中,写作展开主要是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从而生成文章的宏观、中观的枝干、意思网络、语义层次。因此,这个时候的展开就要运用一整套思维操作的模型、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综合,来形成文章的容和形式。在这时的写作展开中,认识性、思维性就是写作的主要特征。而思维操作的模型就是进行写作展开的工具和技术、艺术。写作者的主体建构中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存在,写作展开是寸步难行的。中学生、大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第四,写作的展开最终是一种语言修辞性的精神创造行为。写作这种精神创造行为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语词表达的修辞性上。虽然写作行为充满了认识性、思维性,但是,这并不是写作的本质,写作的本质在于产生认识之后将这个认识写给别人看,因此行文措辞才是最狭义的写作,也是写作的本质。而这个行文措辞的传达行为的本质就是修辞——对行文措辞进行修饰限制以增强表现力,从而征服读者。我们对写作行文措词学的研究表明,写作的修辞性主要包括说服性、审美性、策略性——语感性、秩序性、具体性、确切性、鲜明性、生动性、强化性、得体性、节奏性、韵律性等等。正因为如此,西方把修辞学作为写作学的基础理论是有道理的。在写作中,人们的思维往往能够展开,但就是难以把文章写好——语言没有语感、美感,因而没有征服力——其根本原因就是语言缺乏修辞性。

2.本体性定义

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造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行为、活动。

(三)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写作活动,其成果为文章,但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辞优美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1、语境(context)

信息(message)

说话人听话

接触方式(contact)

代码(code)

2、

3、例子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二、文学的分类

(一)文学体裁

又称文学样式,它是文学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指由形象塑造的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布局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的作品外部形态。

(二)文学作品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三分法”和“四分法”。

第三节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的形成

1.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2.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茅盾为了写《子夜》而混迹于资本家和金融巨头朋友间),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周敦颐的莲花),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1.含义:作家被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2.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4.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

1.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2.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3.动态轨迹: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例如: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亲眼目睹蓄奴制,心滋长起厌倦,《逃奴法案》的颁布作为外在刺激唤起了她的创作动机,18个月没有头绪,突然来了驱力,半年多写完,连载,成书。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式(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方式:回忆与沉思(江城子);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1.构思方式的定义: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包括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

A.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

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其特征是: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托尔斯泰说:“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的。

B.突出和简化:突出是指,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其实现途径有两种:浓涂重抹,比如阿Q的籁疮疤;淡化背景。

简化是指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简化与突出:简化的目的是突出;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简化后的形象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者。

C.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扩大和缩小(拉伯雷的《巨人传》);粘合(悟空,蒲松龄——半人半鬼);漫画(果戈理的死魂灵,鲁迅的狂人);夸;幻事(格列佛游记)

三、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一)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包括三个方面。

A.“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含义: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上。

过程:“转化”;“操作”

复杂性: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外难符。

常见问题: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列夫·托尔斯泰:“他们(指人物)作那些理想生活中应该作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

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B.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围: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

技巧运用: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C.即兴与推敲

即兴: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产生:

a.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b.要有气氛和契机

c.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d.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围: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即兴和推敲的结合

a.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和深入沉潜

b.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的唤醒

c.灵感突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

d.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

e.修改中以形象的在物理和自我的中心意念来统摄

第四节文学的特征和作用

一、文学的特征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性质,也具有特殊性质。文学的普遍性质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要理解文学的特征,就要把握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以及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特殊呈现方式,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要认识文学的特征,首先要明确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特征的一个大的定位和总体把握。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艺术(包括文学)等。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等一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此,文学首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共有的普遍品格。它归根结底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任何文学现象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具体性,没有超时代、超社会、超历史的文学;而且任何文学现象都不是与社会无关的纯个人的事,而是具有或

大或小的社会普遍性。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绝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消极结果,而会对经济基础发生或大或小的反作用,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倾向性;文学的发展除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之外,还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文学还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关系,表现出它在的客观规律性。而且,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影响一般而言也不是直接的,而是经常通过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其他意识形态为层层中介来发生作用。这就涉及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品格。

虽然所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最终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它们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距离并不是等同的,而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最接近经济基础的是政治和法律;其次是道德;再次是哲学、艺术(文学)、。政治法律总是直接反映并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道德相对于哲学、艺术(文学)、而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更密切;而艺术(文学)同哲学、一起属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而是隔着一些“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就是政治、法律以及道德。一般而言,艺术(文学)和哲学、总是通过政治、法律以至于道德这些中介物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的。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从而比之一般意识形态而与经济基础保持更远的距离。由于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这表明文学具有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又由于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同,文学呈现出特殊审美风貌,这表明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告诉我们,文学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正因为此,我们说文学是审美的。但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正是这种一般性质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具有普遍的复杂联系。这种一般性在于,文学可以被视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有时运用理性方式并具有认识因素。例如,即便到了近现代,梁启超等人的文学观念都服从于“新民”的目的;周树人兄弟尽管强调文学有“远功”而“非实用”,但终究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学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潜移默化的熏、影响来达到振兴民族的功利目的。也正因为此,我们说文学是意识形态的。

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境界,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地和巧妙地体现意识形态性质。因为,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意识

形态性质。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意识形态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的诗意世界之中,并赋予这种审美的诗意世界以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应该指出的是,审美的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也不只是文学独有的,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也具备。应当说,这种双重性质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性质。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蕴涵于话语系统之中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不仅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出同其他意识形态的许多不同之处,而且还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表现出与其他艺术样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一系列相异之处。

文学虽然和其他艺术一样,都要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人的全面的社会生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但是,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这就决定了它同绘画(以色彩线条)、雕刻(以立体材料)、音乐(以声音的节奏旋律)、舞蹈(以人的形体和表情)、戏剧(以演员为中心的综合舞台手段)、电影(以银幕映象所造成的时、空、视、听综合造型效果)等其他艺术样式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特点。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样式,由其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性能所决定,它们的艺术形象诉诸人的五官,具有直接的物质可感的形式。而读一部小说或一首诗,看到的只是语言文字,不具直接的物质可感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思,激发起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才能在读者的想象中构造起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同其他艺术相比,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更多地诉诸读者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艺术,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这是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可企及的。正因为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文学形象的塑造可以不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那样受时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文学可以有非常广阔的自由天地。同其他艺术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相比,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最灵活、可塑性最强、使用最方便的一种“万能”的材料,它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它可以描绘声音、色彩、舞蹈等等,可以做到其他艺术样式所做不到的事情。

由于语言是思维的体现,因而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的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是思想性较强的一种艺术。

二、文学的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为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存在的,这就说明文学必然要发挥种种作用。

人类对文学作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有一个由单一逐渐走向复杂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尚书?舜典》里有“诗言志”的说法,认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趣、意愿的。孔子进一步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概括了他对文学作用的认识。其后,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在《读籍古乐府》中说:诗“上可裨教化,

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们都认为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在西方,人们对文学的作用也很早就有了认识。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谈到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引起人们的“快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冶”说;贺拉斯认为诗人写诗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著名观点。后来,有的学者认为诗可以使人提高和向上,如培根;有的认为文艺可以移风易俗,如狄德罗;而席勒认为只要通过审美教育,社会就可以得到改造;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则认为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强调文学对人民群众的启蒙教育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文学的作用人为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样,文学会承担不起(当然,在某种社会条件下也是有其合理性的)。比如,在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许多抗思想启蒙大旗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把文学视为思想启蒙的工具,梁启超的文学观念都服从于“新民”的目的;鲁迅之所以作起小说来,也是出于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这一目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文学都被放在不胜寒的高处,被寄予厚望,承担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20世纪80年代以降,文学渐渐回归其本位。总结起来,文学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审美作用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审美作用。文学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都是以审美作用为前提的,它们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文学的审美作用之中。这种审美作用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是经过主体的感受、体验并进而升华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特殊客体。主体在创造文学作品时,把外在世界主体化为充满情感、个性的审美意象,然后又借助语言形式等物化手段,再将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凝定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艺术形象不能给人以美感,它与作品容共同生成的审美意义也难以实现。文学作品的美唤起读者美好感情的过程,就是读者的感情受到冶的过程,亦即他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对于一定的文学作品来说,读者的审美能力越高,他从文学作品中所感受的美就越多,文学作品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人们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又不能离开文学作品美的熏。

(二)认识作用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非常重视文学的认识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之所以给人以快感,就是“因为我们一面看,一面求知”。因为文学的认识不是像科学那样,通过抽象思维的途径来实现的,而是寓于活生生的审美形象之中。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启迪,获得认识,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和理智的提升的综合感应,是同读者的心灵息息相关的。比如文学独特的认识作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时代生活的变动、民族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因而在作家所描写的感性形象或画面中,它所传达的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典型体

验,往往要比抽象概念和理论判断的理性认知丰富和敏锐得多。如《红楼梦》就可以作为了解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列宁也曾把托尔斯泰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些都说明文学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这种认识作用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过去社会的风尚人情,而且往往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在本质。文学的认识作用还表现在它能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认识自己的思想、灵魂、自己的部世界。黑格尔说,欣赏就是“在艺术里重新发现自己”。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能理解自己。”还有如卢梭的《忏悔录》、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著作都为人类认识自身洞开一扇窗。

(三)教育作用

文学在帮助人们提高对社会、人生、自身的认识的同时,还起到了教育人、净化人的意识情操,从而影响人的意志、行动的作用。如果说文学的认识作用偏于认知方面,那么教育作用则主要作用于读者的思想、情操以至于意志或行动。

但这种特殊的审美教育作用是同文学的特殊本质特征相联系的。文学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宣传教育工具。一般的宣传教育以事实说话,晓之以理即可,而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需通过艺术形象或典型的创造,让读者在经验与情感的投入中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提升。因为文学描写并不是纯客观的,它灌注着作家主观的理想和愿望,形成主客观相结合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审美的趣味显示着作者对生活现象的好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褒贬态度,从而形成一种审美评价。这种审美评价往往为读者在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所接受,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冶着他们的心灵,这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感情活动,也可以说是艺术的感情教育。

文学还有其他多方面的作用。如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它可以促使一些人去改变或形成一种风尚,可以推动人们参与社会的改造活动等等。再如,文学还具有宣传、鼓动、激奋人的情绪,以及使人们获得欢快的作用等。文学的种种作用都要通过人的精神层面起某种作用,有时明显,有时隐蔽,需要具体对待。

文学与写作课程大纲

《文学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学时:54 其中实验学时: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文学与写作》是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从实践的角度,将各种文学知识运用到文学写作、文学鉴赏以及文学研究的领域。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的先修课成为大学语文、文学概论。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文学写作主体论、过程论、文本论、接受论以及文体论的学习,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培育、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专业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写作实践法。 教学重点:各类文学形式的写作。 教学难点:文学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考核 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作业、实践等)占5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国魏主编文学鉴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参考书:1、陈果安编文学写作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01。 2、陈果安//何纯//王定编写作学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3。 八、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写作?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界定文学、文学写作的涵义,讲述文学写作的三大特征;通过列举文学写作的发展历史、当今现状、分类情形以及基本的审美功能来阐述文学写作的三大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写作的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 1、教学内容: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分条叙述,使学习者能从主体静态角度,了解文学写作主体的智能结构;了解文学写作主体的必备能力;知晓文学写作主体的文化素养。 3、重点、难点: 重点:文学写作主体的必备能力中的体察能力、想象能力、技巧运用能力难点:文学写作主体的智能结构的内涵,它六个方面的因素是怎样影响文学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挥。 第三章文学写作的过程 1、教学内容:文学写作与其他艺术生产不同的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写作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生产,是通过创造性的话语系统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生产。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 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 1.童少年时期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

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 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文学写作课大二上学期参考答案

文学写作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张亮想尝试着写一些文学作品,但一动笔就力不从心,所以特就教于各位中文学子。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给张亮写封回信, 简明扼要地告诉他提高文学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 答:1、重视基础,从教材中掌握基本的写作原理。 2、博览精读,从范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3、多写多练,从实践中练就过硬的写作本领。 4、积极投稿,从交流中体会自我的人生价值。 5、投写读写,以发促写,以写促读,互相促进。 2、李春从小学到大学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因为她老是觉得无啥可写。请从观察、感受、想像、认识能力着手,分析其原因。 答:观察能力=凝视+揣摩+默述,表现在对事物的注意力度和主观能动性。 感受能力:是指主题观客体的灵敏度和强度和力度。 想象能力:把抽象化为形象,并赋予形象以精神。 认识能力: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评判能力即对主题的提炼能力、表达能力。它决定着文章的价值高低。 第二章散文 1、试述散文的立意。(1如何提升散文的立意等级?2如何营造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主题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答:一、提升等级: 1、从人类的高度介入。 站在广大人类的立场上关照自然,评点人生,要有关爱整个人类的意识和境界。如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2、从人性的深度切入。 人性的本质:善恶兼有,环境诱发他向善向恶;人性基础:自利;人性层次: 共性、民族性,个性;文学终极目标:优化人生,完善人生。 3、从宇宙的整体着眼。 物理,渗透万物,以物明理,启迪人生。 二、营造意境 1、化理为象。 即把自我的认识思考通过具体形象表现出来。 2、象外生境。 “象”指作品中具体物象,是一种实景;“境”指具体的物象之外的艺术境界。 3、以景相融。 指靠感情的机制使意与境达到完美的统一。 意境往往是心境熔化物境,以心境统摄整个文境。 三、表意方式

文学写作基础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文章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第一节叙述 一、叙述的定义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主要的表达方式。 叙述往往与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结合使用。 古华在《话说<芙蓉镇>》中说:“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浮雕式的叙述,自己写小说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叙述有多种功能。(1)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给读者以整体感。如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25字的小说《陨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故事叙述有头有尾、形象生动。(2)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给读者以概述性的了解。(3)介绍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时间、场面的变化和转移。(4)为议论说理的文章提供论据材料。(5)黏合作品中散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描写。可以联系故事情节,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二、叙述的分类 叙述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类别。 1.按叙述详略分 按叙述详略分,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概括叙述又称概叙、略叙,是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简略、概要的叙述或交代。 具体叙述又称详叙、细叙,是对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所进行的详尽、具体的叙说。 2.按叙述人称分 按叙述人称分,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二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又称“我字叙法”、“自称叙法”,文章用“我”的口气进行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想。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中的“我”,有两种指代,一种为“我”即是文章的作者,另一种为“我”只是文章里所写到的一个人物,并非本人。如鲁迅先生所写的《狂人日记》里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封建宗法社会里的一个“狂人”,不是作者自己;而《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中的“我”是作者自己。 第三人称叙述又称“他字叙法”或“他称式”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的叙述人从文章里被隐去,用“他”或“他们”的人称来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方法大都从“全知叙事”(文章的叙述者对被叙述者的一切情况全然知晓,他有权利知道并且说出文章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叙述武松景阳冈打虎的事情便是如此。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

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 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从_小说_看莫泊桑的文学创作观

安娜迷人的外表、娇美的身材。因此,得到安娜后,他所感觉到的不是爱情带来的快乐,而是作为胜利者的一种自我成就感。所以当后来他看到安娜的身材变宽了,容颜不再如从前的时候,他退缩了,不怎么爱她了。尤其当他觉得安娜已经成为他重返上流社会的障碍和累赘时,他甚至开始憎恨和怨恨安娜,他的这些变化最终彻底断掉了安娜对生的留恋。 三、一死一“疯”,性格使然,时代悲剧 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和更加不幸的爱情之后,安娜和繁漪都彻底绝望了,安娜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繁漪虽想尽了各种办法去挽回她和周萍所谓的感情,但最终也难逃悲剧的命运,患上了精神分裂。这些不仅与她们的性格密切相关,更是与她们所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比,它是十分微弱的,它还不足以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尽管安娜对于爱情的要求在现在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那个时代的条件还不成熟,不允许人正大光明地违反社会和婚姻道德,否则就是堕落和无耻的象征。本来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是很司空见惯的,可安娜却希望把她和情人的爱情合法化,这是那个时代所不允许的,她注定会惨败。另外,安娜与她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一个追求个性和解放,一个顽固守旧。安娜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矛盾性,一方面安娜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同整个宗法社会做斗争,另一方面她又是软弱的,贵族的出身和教养约束着她的行为和举止,致使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过于艰辛,以失败告终。 繁漪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百姓外受他国的侵略内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尤其是中国的妇女还要深受封建婚姻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压迫,不允许有自己的真正的爱情,结了婚以后就只能相夫教子,遵从“三从四德”,夫妻间毫无爱情可言。而繁漪却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拥有新思想的新女性,她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洗礼,她不愿意把自己葬送在没有爱情的婚姻当中,她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新生活的向往,所以她想尽各种办法去拯救自己。尽管繁漪在拼命挣扎,但她难逃“枯井”的束缚,在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专横管制下,繁漪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势单力薄,进而只能走向悲惨的结局。 综上所述:安娜和繁漪都是她们所处时代的叛逆典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他们以婚外恋的形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她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她们不可能成功,她们的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封建制度的腐朽。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李健吾.李健吾戏剧评论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摘要:《小说》是莫泊桑阐明自己文学创作观点的一篇重要文章,它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见解,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说》莫泊桑文学创作观独特性真实巧妙准确 《小说》是莫泊桑的长篇小说《彼埃尔和若望》前面的一篇长序,这是莫泊桑集中而系统地阐明自己文学创作观点的一篇重要文章,我们可以从中直接了解到莫泊桑的创作思想。在这篇文章里,莫泊桑阐述的文学创作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文学创作应体现独特性 莫泊桑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体现出独特性,这个观点显然是受到他的导师福楼拜的影响。他在这篇文章里说到,他从福楼拜那里接受了这样的持久而耐心的教诲—— —“如果您具有独特性,首先就应该发挥它;如果您没有,那就应该去获取”。在莫泊桑看来,作家的才能体现在独特性上,“而独特性是一种思维、观察、理解及判断的特殊方式”,所以,作家应拥有按照自己的艺术观去观察、想象和创作的绝对权利。他反对创作上的模仿与雷同,赞成并鼓励青年作家去探索新路,从而体现作品的独特性。可以说,这是一条宝贵的创作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创作的独特性呢?莫泊桑说:“天才出于勤奋。因此应该长久地、仔细地观察你要表现的一切,发掘其中尚未被人看到或提到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有未被发掘的一面……最细微的事物也包含少许未被识别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要想描绘熊熊的火和平原上的树,我们就应该一直呆在这堆火和这株树前,直到看出它们与其他的树和火有什么不同。”莫泊桑认为作家只有这样做才是获得独特性的方法,之后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性的好作品。而他本人也正是在福楼拜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实践,培养了自己从深刻的观察中获得独特性的才能,才创作出不落俗套、丰富多彩的作品。 从《小说》看莫泊桑的文学创作观 李丹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20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第五章文学写作 第一节诗歌 一..概述 1.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含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于联想想象书法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2.诗歌—按内容(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形式(格律诗、自由诗) —按发展(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 —按杂交(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3.诗歌的特点:表现生活的抒情性、流转和谐的音乐性、蕴籍形象的精炼性 二.诗歌的意象、意境 1.意象组合 意象中的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2.意境创造 意境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主客体统一的整体意象所显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有大境界与小境界、所造之境与所写之境、宏伟之境与优美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范畴(1)有我之境:诗人所描绘的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境界 (2)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情感含而不露地融化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三.诗歌的语言锤炼 1.独特搭配 2.欧化叠句 3.提行转句 4.省略跳跃 5.想象比喻 第二节散文 一.概述 1.散文是出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样式的源头和母体,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表抒真心,述说真意、传递真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情的心理认同的文学样式 2.散文—广义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之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包括经书、史书 —次义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特写、杂文 —狭义散文-叙写“我”的经历、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强调“自我亲感”的文体特征 散文分类—表达方式-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 —表现对象-感性、知性、审美、审智、都市、乡土、文化、旅游、闲适、纪实、网络、运动、生态、新生代散文

我与文学基础与写作

我与《文学基础与写作》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来对语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学基础与写作在学习中使我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给我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先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论述,剖析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影响。首先,是先秦文学,此是我国古代文学之源,产生了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之后又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接下来进入秦汉文学承接此文学的是汉初文学赋,司马迁和《史记》,汉乐府民歌,汉代的诗歌;之后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此期间产生了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晋代文学,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骈文,散文和小说。 在散文和小说的推动产生了唐五代文学。初唐诗坛,盛唐诗歌,李白和杜甫的诗流传,中堂诗坛,韩柳与古文运动,晚唐诗坛,唐代传奇与俗讲变文,唐五代词。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宋代文学,欧阳修与诗文革命运动拉开序幕,北宋前期的词与柳永,苏轼,江西诗派与南渡诗人,北宋后期词,李清照与南渡词人,陆

游与中兴诗人,辛弃疾与辛派词人,南宋后期文学,辽金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诗派。 随后元代文学也影响了不少文人墨客。关汉卿,王实甫与《西厢记》。白朴与马致远,元代其他杂剧家。元代散曲与诗文,宋元南戏,宋元话本。接下来明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更加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文学面貌焕然一新。之后的清代文学,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更使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文学基础与写作》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在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提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文学基础部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现当代及外国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散文,戏剧,小说;下编为写作部分,分别介绍了散文写作,常用公文写作,日常生活类,文体写作,演讲稿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内容。 文学基础与写作中文学基础写作可以论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散文。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比诗歌,小说显赫得多的地位,中国的散文首先是哲学,历史的经

写作课程介绍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1、目标 写作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写作活动参与了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经济活动的开展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写作也是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思维训练、综合素质提高途径。因而写作课适合作为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有着其它课程不能取代的作用。 《中文写作》课针对专业特点,以实用文体为突破口,以可操作的文体学、写作思维学理论等,指导学生按科学的训练体系进行学习、练习,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和目前社会上和专业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应用文体写作知识,同时,通过对例文的分析和研究,讲练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写作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以分析综合能力为主的思维能力,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一定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感力及其语言掌控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以便将来能够鲜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信息,写出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符合格式规范及文体表达要求的各种应用文章。 2、内容 (1)总论 中文写作及其特点;学习中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学好中文写作的途径和方法。 (2)写作主体性的建构 写作能力有赖于写作感知力、写作思维里、写作审美力和写作文化吸纳力,写作主体性的建构是关键。 (3)计划、总结 计划概述;计划的内容和构成;计划的写作要求;总结概述;总结的内容及构成;总结的写法;总结的写作要求。 (4)演说类文体的写作 演讲文体。 (5)书信类文体的写作 书信的种类和特点;书信的结构和内容;书信的写作要求;求职信写作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合同的写作 合同概述;合同的基本内容;合同的一般写法;订立合同的要求。 (7)学术论文的写作 学术论文的概述;学术论文的选题;精心安排论文的结构;毕业论文的写作。 (8)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含义;市场调查与预测的重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和方法;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和写法;写作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的要求。 (9)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写作格式。 (10)广告 广告的概述;广告的作用和功能;广告的种类;制作广告的艺术。 (11)公文写作 公文概述;通用公文写作示例(请示、报告、通报等)。 (12)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基础写作知识点

基础写作 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涵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联想想象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2、诗歌的特点: (1)表现生活的抒情性。如《信》,不去具体描写信的内容,而突出阅信时的心理感受,跳过生活层面,直接突进到情感层面。 (2)流转和谐的音乐性。①押韵。如李季的《至北京》②节奏。如穆仁的《果实》(顿诗说、重音说、相同结构说) (3)蕴藉形象的精炼性。如毛泽东的《长征》 3、意象的定义:“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意;“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总之,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4、意象的特点:①内视性。②象征性。如于谦的《石灰吟》③多义性。如艾青的《树》 5、意象组合:如余光中的《乡愁》,“意”为“乡愁”,“象”为四个精心选择的物象。 6、散文的自由结构: (1)无型:开放性的大美境界。 (2)变型:流动性的活泼新姿。(变型是指散文结构自身“喜新厌旧”的文体特性) ①随物赋形:散文“变型”结构的自适特性。 ②融合成体:散文“变型”结构的他适特性。 7、各类散文写作: (1)叙事为主的散文。 (2)写人为主的散文。①突出个性,细节点睛。如杨新雨的《养母》,养母既是一个自私小气的农妇,又是一个无私伟大的母亲。②正反对照,从旁映衬。如薛尔康的《父父子子》。(3)汇景为主的散文。①逼真如画,生动形象。如张守仁的《林中速写》。②借景显意,传递情思。如郭风的《夜霜》,以婉曲和象征的手法,借“花卉风景画”的抒写,隐喻自我坚定的政治理想和对严峻现实的批判精神。 (4)状物为主的散文。①表里互化,形神兼备。如铁凝的《草戒指》。②托物遣怀,烘托情感。如贾平凹的《丑石》。 (5)抒情为主的散文。①情景辉映,水乳交融。如张立勤的《痛苦的飘落》。②抑扬翻腾,迂回起伏。如金马的《蝼蚁壮歌》。(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6)议理为主的散文。①借物明理,喻示本质。如肖复兴的《说温馨》。②言尽意藏,文存余蕴。如谢冕的《咖啡或者茶》,借茶和咖啡来说明他生活情趣的基本准则是:兼容。 8、人物是小说创作的第一要义。人物形象既是小说作者刻意创造的核心内容,也是读者解读小说的万能钥匙。小说创作的核心是写人,所写的必须是活生生的人。小说最基本的要素是故事。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自然空间的景物所进行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或地点,表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等。 9、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等,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10、微型小说创作应注意几个方面:①取一个好名字②一定要写好开头③精心设置悬念 ④把握好转点⑤有一个好的结尾 11、镜头的定义:镜头指摄影机或摄像机从开拍到停机这一段时间内所拍摄的连续画面,即在拍摄的这一段时间内被感光的那一组胶片。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融和结合,无疑地要受“美的规律”的直接制约.许多杰出作家的经验表明,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和理想.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指出,文学创作“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又说,《阿Q正传》反映的正是“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指出:“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五十多年中我也有放弃探索的时候;停止探索我就写不出作品.……我的每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作家的这种探索和追求,正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性质. 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它因时因事而异,变化无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因此,作家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文学描写的中心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人、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们的各种命运,设身处地地体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和节奏,从生活中获得只有作家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生活中,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取题材.作家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接着而来的,是酝酿主题.文学创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题材选择得恰当,而且尤需从中发掘出它的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其特点,人们把作家形象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过程称为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文学与写作课程纲要

文学与写作 课 程 纲 要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01) 一、课程性质……………………………………………………………………0l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0l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0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05) 一、知识与能力 (05) 二、过程与方法 (05)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6)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07) 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原则 (08) 一、教学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08)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特点 (08) 三、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突出实践性 (08) 四、教学内容的表达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成人化教学 (09) 五、教学内容应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 (09) 六、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09) 第五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11) 一、36课时的安排 (11) 二、评价建议 (12)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4)

第一部分前言 文学与写作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其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写作教学既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更是思维的训练和思想的砥砺。相对于听、说、读的能力,写作能力是最高级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困难的活动,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他们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加强写作教学有利于全面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写作就是写文章,即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育中就是学生作文。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等特殊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写作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的训练。写作教学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它方而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书而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作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它在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生的写作缺少真诚昀人格,鲜活的个性,独特的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写作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就要重建教学理念,改革写作教学。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中陈旧的教学观念,首先,应该使写作教学更具开放性、民主性,将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描写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抒发自己感悟到的真情,发表独立的见解,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当

文学写作基础第八章文学剧本写作讲解

第八章文学剧本写作 第一节文学剧本的要义 一、文学剧本的要义 文学剧本属于文学,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是为戏剧、影视等舞台或荧屏艺术作品演拍提供服务的,是导演的工作设计本的脚本。 剧本是为戏剧表演提供的文学脚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剧本的特点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 对文学剧本的理解要与戏剧结合起来理解: 戏剧的要素与文学剧本 1.戏剧的特征: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表演包含了多种艺术成分,要依赖多种艺术的参与才能完成。剧本写作要遵循戏剧艺术的规范。制约剧本的主要因素是:舞台和表演。 ①舞台的特点和要求: 舞台是一个有限、固定的空间 写作剧本要考虑:什么样的故事和场面才能搬上舞台?不能搬上舞台的内容如何处理? ②表演的要求: 戏剧是演给观众看的,剧本要给表演创造空间。舞台表演是直观的、一次性的。剧本写作必须考虑适应观众接受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2.戏剧用来表现人物和叙事,其表现方法是用台词和演员的表演(包括动作和场景的提示) ①台词:主要指剧中人物的话语,是文学剧本的标志性要素,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 对白: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台词的主要部分。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交代背景有重要作用。 独白:人物内心语言的表达。 旁白:假设对方没有听到、对观众说的台词。对观众起到提示作用。 ②表演(动作和场景,其中场景分内景和外景) 舞台提示的内容之一:提示表演动作、人物形象、环境、布局等等。 《雷雨》舞台提示:时间(一个夏天的上午……)、地点(在周宅的客厅里……)、周宅的格局(左右侧各有一门,一通书房,一通饭厅……)、情境(所有的帷幔都是崭新的,家具非常清洁……),气候(郁热逼人……),人物(四凤约有17、8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的少女……) 二、文学剧本的含义 综上:文学剧本是服务于戏剧、影视等舞台或荧屏艺术作品演拍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偏重于借助人物台词、动作、场景等手段,集中反映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人生,尤其以体现矛盾冲突见长。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 3、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4、湖畔诗社 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 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 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 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 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 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 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 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 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饭》《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I、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 J、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繁星》《春水》 K、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 8、20年代新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胡适:《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教我如何不想他》《扬鞭集》 沈尹默:《三弦》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整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