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

“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
“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712295.html,

“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

作者:颜世超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7年第05期

主持团队:江苏省连云港市乡村学校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惠志东培训站

主持人:惠志东李虎吕恒莱

成员:魏玉柱刘守国姚尧李大健

特邀嘉宾:樊纪良

研讨话题:“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

研讨网址: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72712295.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9&extra=page%3D1

一、科学预设

科学预设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效果的首要条件,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起点能力入手,确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和练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快乐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教学起点不符合学生实际,过分强调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学严重程式化,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序与无序并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序活动更多体现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上,无序活动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彰显。科学预设,可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时间浪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并非是放任自流,要对“无序”活动实行有序控制和有效引导,合理把握个体无序活动,围绕目标和内容加以实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最厌烦的就是枯燥无味的讲解,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时间保证,掌握知识、提高技能、锻炼身体、发展能力就无从谈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什么,也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当好“导演”,起引导、调控作用,“导”要精,深入、到位;“演”要实,生动、形象,能有效吸引学生。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意义;限制主动性的发挥,课堂也就失去了生机。不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尝试体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教师要通过学生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指导和点拨,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再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提高,获得成功。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听讲解、看示范、看图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年、月、日

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年、月、日,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以及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掌握两者之间的转化方法;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分配: (1)年、月、日(1) (1课时) (2)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时) (3)24时计时法 (1课时) (4)利用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1课时) 综合与实践制作活动日历 (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和“时间轴”的作用;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知识,发展应用能力。

第1课时年、月、日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8分钟) 1.课件出示谜语,学生猜谜语: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 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 皮。 2.教师出示2011年、2012年年 历,揭示课题。 (1)我们学习、生活一天,就 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日。板 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1月31 日这一天,要经过多长时间?学生 答,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 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答, 教师板书“年”字。 (4)年、月、日和时、分、秒 一样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 秒是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年、月、 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揭题: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 知识。 1.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猜出底:日历。 2.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 问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1.说说我们学过哪 些时间单位?他们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 答案:学过的时间单 位有时、分、秒。 1时=60分, 1分=60秒。 2.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1)2月的最后一天 是2月30日。() (2)大月都是单数 月,小月都是双数月。() (3)大月有31天, 小月有30天。() 答案:(1)(2) (3)√ 3.(1) 蛋糕的生产日期是 2015年4月13日,保质 期5天。2015年4月17 日,这块蛋糕能吃吗? (2) 二、探究新知,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分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主题图,引 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标注的特别日 子。 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2011年有多 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 月是30天,2月有多少天。 3.课件出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说说与2011年 1.仔细观察2011年年历, 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找出主题 图中标注的特别的日子。 2.观察后汇报:2011年有 12个月,1月、3月、5月、7 月、8月、10月、12月是31 天,4月、6月、9月、11月 是30天,2月有28天。

教育综合知识: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模式等内容。主观题和客观题均会出现,考试出现频率较高。今天河北华图老师就“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为正在备考的考生提供借鉴。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这是由人类认识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德育过程的特点和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德育过程的规律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按照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 2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及时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向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 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基本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 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创造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兴人类。由此看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的贯彻和目标的实现 需要切实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二期课改改了这么多年,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走地是传统路线。仍然是“知识”课堂,而不是“生命”课堂,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

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当然还有不听的,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知识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经验的建构,是知识的重组再改造。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打消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本来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如今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谈学色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被学生比作为“地狱”教师比作为地狱里的“魔鬼”。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我们的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光是为了传递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素养。如今的课堂除了知识教育外,我们并未能给予学生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东西,诸如求知欲、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

巩固课--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学习(1)

巩固课--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1) 一、开篇小语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存在一个认知--理解--巩固的过程。巩固课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使是学生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不巩固也会遗忘,不练习也难以继续深化并达到熟练。外语课的整个过程都有巩固工作,大部分课堂教学都有巩固环节。巩固环节的目的在于保持、再认、再现刚学不久的话语材料以及刚刚识记的话语规则。巩固的形式是各种练习、概括、总结。所以,在巩固环节中应注意练习由浅入深、多样化、口笔并重、点面结合,还应注意练习曲线中的高原期以及巩固得适时。 巩固课是巩固新知识这一环节的扩大,也称练习课或发展口笔语技能课。它一般是新课、综合课的持续。同时,我们也把作业或测试分析课或分析之后的练习课,称作巩固课。巩固课的目的是达到教学过程的巩固要求,即通过口笔头练习刚识记的材料,使达到保持;或类推使用刚保持的教材,以求在听说读写中再认再现以至自由运用。巩固课一般不采用辨识性练习,其目的跨度很大,需视学生对需要巩固的材料的掌握程度确定教学目的。 二、案例展示 【案例1】人教新起点英语四年级巩固课例 创新教育的要点提示: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一)巩固内容:词汇Tian’an men Square,the Great Wall,the Summer Palace, Beijing Zoo,Beihai Park 功能句型:Where do you want to go? I want to go to the… 注:?1 want to go to the…?是本课要完成的重点。 (二)巩固目的与要求: 认知目标:感知北京的主要景点及相关文化。

《德育基本知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 )。 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怎样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所有老师都在努力去探索的教学艺术。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一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普遍存在课堂空间上,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和记,甚至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学得不如忘得快,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的教与学的: 1、多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引经据典或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拓展创意思维,让学生多动脑去思考。 2、多运用比较法,排比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情境法,欣赏法等等有效的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实物或是图例范画,多种方法有比较的学习可以加深印象,有效提高理解力接受力。 3、多运用绘图的方式,演示或练习直观教学,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氛围不够灵活生动,多数教师的活动只是局限在讲台上,即便走到学生中间亦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在教室这个活动空间里,学生仍大多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空间。我的课堂是这样来做的: 1、课堂期间,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必要时可下位组成圆桌会

议形式共同设计构思。 2、小组推荐亦可自我推荐,在黑板上展示个人设计构思思想。这样多是外向和平时基础较好的同学。 3、为避免以上2的问题,老师点名让同学畅所欲言发表意见见解或是创意构思。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让优秀的学生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可以充分锻炼不同性格学生的应场,解题能力。 (三)当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老师讲完课多是让学生自己练习,没有举一反三的考察学生对本次课的把握: 1、教师在和学生互动学习和巡视辅导时要做到全面掌握,掌握全体学生是否大多数对已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已经理解、掌握? 2、对本堂课的知识点理解掌握的情况和应用的熟练程度程度怎样? 3、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本课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本次课应具有的技法、技巧? 4、本次课大多数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做好以上几点,以便做到真正的全盘掌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更好的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创新创意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的创新拓展。鉴于如此我的教学是这样的: 1、提出一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构思,老师适当引导绝不固郅思想,天马行空任遨游。

把时间还给孩子 陈之华

【推荐文章】把时间还给孩子/ 陈之华 上课时数少,考试不多,不代表学习成效就比较差。 将孩子的权利放在第一位,是芬兰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在重质不重量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仅生活作息正常,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芬兰从二○○○年起,连续三届在国际教育评量中获得整体平均表现最优异的公评与赞赏,以学生的学习落差比例最小、水准最平均的成绩令人惊叹。世界各国无不对芬兰连续三届都能稳执牛耳感到好奇不已,亟欲知道其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但真要去探究一个体制成功的原因,通常不会有标准、单一的答案,更没有三言两语就能道破的「秘诀」。教育,牵涉到的是一个社会深根蒂固、行之久远的基础价值与普遍观念。从这些价值与观念所导引出来的学习方式,以及对于教育终极目的所为何来的看法,都左右了教育的内涵,和孩子能否正常学习。 学习时间的长短值得重视 芬兰教育裡有一个很基本的着眼点,就是把孩子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人权和学习成果的隐私给予最充份的尊重;更把学习的时间长短,视为每个孩子生命权益的一部份,给予高度重视。 以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时数」来说,芬兰教育的上课时间少、假期长、不做过度机械式的演算练习、看重过程甚于结果、不让孩子成为天天追逐考试成绩的机器等,拥有的是一个重「质」甚于「量」的学习观念。 今年一月下旬,在北欧住了六年的我们搬回台北,我们到大女儿即将就读的国中,向校务单位了解上下学的时间,校方说:「上午七点半到校,下课时间平日为四点、周四为五点。」我除了瞠目结舌外,当场心底即刻盘算起来:孩子待在学校的时间,不就是八个半到九个半小时?哇,每天的上课时数,几乎比在芬兰的学校多了两个小时! 开学数周之后,我才更明了,国中学生虽然必须准时到校,却不见得都能够准时放学下课。这和总是准时下课的芬兰,非常不同。有时我们这里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在课后留下来考试,或是准备不同的活动。真要严格算起来,以本地的公立学校来说,学生一天平均待在学校的时间可能超过九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放学后的补习、写功课、应付隔天大小考试等等,难怪会有为数不少的国中生得忙到半夜才能就寝。 深入想想,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为了考上一所大家所谓的「优质」高中,必须花在学校上课、课后补习、做功课与准备每日考试的时间与压力,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都还要来得辛苦和疲累。不让教育本质本末倒置 为什么芬兰在基础教育的上课时数,可以只有欧洲国家(如荷兰、义大利等国)不到七成的时间?而且,芬兰孩子每周花在学习数学的时间,不到韩国学生的一半,却也能达到国际评量的水准与高度均衡?这主要是因为芬兰教育全然不需要倚赖补习,以及「偷跑」先学。教学完全仰赖体制内的学校教师,老师会在课堂上好好的授课,学生也因为不需要额外去补习和提前的跨年级学习,反而能较专注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

小学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小学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实际工作,以创“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创建优秀班集体和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师德教育为保证,优化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为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主动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强化浓厚的育人意识. 2:坚持活动育人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狠抓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的德育环境. 5: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 主要措施 〔一〕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逐步健全完善制度,不断充实师德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习培训和考核奖惩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做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时为师,处处为表.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采取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工作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和能力.通过培训会、新老班主任结队子活动,加强年轻班主任的培养.

3: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人”——真实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差异的人、有潜能的人来看待,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内驱力,坚持激励和正面教育. 〔二〕扎实开展德育活动. 1:强化养成教育.加强新学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各班队继续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和《班级公约》,要求学生熟背并落实到行动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抓好两操、路队、安全活动.继续推行领导班子值周,红领巾监督岗制度,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及时公布情况,保持校园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抓好法制、安全教育.学校将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队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要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和安全演练等形式,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发挥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特别是对一些单亲学生及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尽最大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发展. 4:落实感恩教育.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为契机,从感恩父母入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献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活动.如:开展“争当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主题活动,以班级为主体,举办“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会,组织开展观看感恩影片、吟颂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阅读感恩美文、征集感恩格言的活动.开

学生课业负担小结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之我见 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使孩子们的童年世界充满七色阳光。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在把教材备透、精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愉悦、快捷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备课、研讨、听课、评课、写出反思等环节,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高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还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负担真正减下来。 1、作好充分的课前备课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新课标要我们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教师在拟制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照顾“两头”,即对进步慢的学生和优秀生因材施教,提出有区别的教学任务,使慢进生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上的缺陷填补上。教师应选择与本课、本班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使之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贯穿“三主”意识,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其实,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每一节课,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2、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更加高效,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1)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城西七一学校叶红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觉得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二、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就应当学会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种种提问,教师应当归纳选择,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决不多讲。学生自学有困难的,要及时组织讨论解答。 三、给学生讲话的时间 叶老曾说过:“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给学生技巧和能力。”遵照此原则,教师应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表演欲,把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 四、给学生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充分发挥这种集体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基础上,我给让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让其他同学也从中受益。这种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有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才能够充分利用新课标提供给我们的主动空间,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射阳县初级中学王瑞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下面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我所教的初三数学,复习时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 (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 (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餐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 4.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

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指学生一天上学前和放学后及周六、周日这些完成正常课业任务以外的闲暇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产生学生之间成绩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名希望成绩快速提高的学生来说,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课外活动没有得到合理安排,许多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课余时间的学生感到无聊便走进了电子游戏室,以此消磨课余时光。我们作为班主任应该反复跟学生强调,长期这样下去的坏处,玩游戏不是说不可以,但不能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放在游戏上荒废了。相反,如果学生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全放在学习上,固然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这没有一个绝对的模式。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书法、上网查资料、环保等活动,了解课余生活的广阔领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提高课余生活质量,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家长在课余时间也应该帮助孩子减压,可适当安排一些文体活动,也可带其旅游,还可让其上上网,看看电视,与同学一起逛逛街等,做一些有助成长的事情,让其放松一下身心和神经。千万不能在课余时间把孩子关在家里做作业,要还给孩子应有的空间,还给孩子自由快乐的空余时间。 关于课余时间的学习,在安排上应该讲究科学性,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一般的规律是,一天中早上或是晚上,头脑最清醒,记忆力也最好,适宜安排记忆的内容,如记单词、背课文等;心情较

愉快、情绪较兴奋、思维最敏捷的时间可以安排理解类的内容,比如解决难题;意志力较强、注意力较易集中时,适宜复习比较枯燥或自己不大喜欢的科目;而注意力不易集中时或是零散时间就要安排难度不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同时还要注意文理学科的交替进行,相近的学科不宜安排在一起等。 总的来说,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容我们忽视。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 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2.注重协作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3.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 笔者曾听过杭州市语文教研员黄云老师的《开源,共创――基于学习的课堂观察》,真是如沐春风。黄云老师的报告以听报告者为中心、课堂活泼、完全调动了听报告者的积极性。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处:一是黄云老师在讲在教学点这块,她以散文教学为例。她讲到,“散文的关注点,不在于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于记叙描述中的作家主体的思想感情观点”,散文是作家的自述体。她以《我与地坛》、《荷塘月色》为例,批判一些老师空泛、生搬硬套的教法,忽视作家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二是黄云老师在下午论坛讨论时,进行了一个“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的游戏。先让四位代表发言,并且让所有的人针对四人的发言或者论题提一个问题,并记在标有序号的纸上,然后把这些这些纸收上来,从第一个人传阅到最后一个人,在传第二遍的时候每个人在

产生共鸣的问题上打星号,然后挑出三张星号最多的纸,最后请出提出问题的三位老师,让他们来解释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并且自己找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个“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的游戏完全以听报告的老师为中心,也确实解决了问题,这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相吻合的。 黄云老师的报告让笔者想到5月26日开设的公开课《神的一滴》,教学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以梭罗在1845年一人跑到瓦尔登湖,在那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的写作背景导入,然后在研读课文这一块我分了四大块:欣赏美景,品读语言;赞叹生命,体悟感情;触摸内心,走进思考;回归现实,深入思考。围绕这四方面又设置了12个小问题: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哪两个词语概括出湖的美丽迷人、变化多样?运用什么修辞?2.读出具体描绘湖的“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的两句。3.自由诵读文中描写荡舟在瓦尔登湖上所见美景的句子,说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4.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如何理解此句中的“富有”? 5.然而这不久,这一份宁静被伐木工人的脚步声打破,那充满古典阳光的原生态的瓦尔登湖遭到了人类的破

在课堂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姚福成李宏萍 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学校教导处133724 作者简介:姚福成,男,汉族,党员,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学校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延边州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省级、州级科研课题,并顺利结题。主要研究方向——中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有《班级管理中的“鲇鱼效应”》、《网上调查显示学生不满意老师的十种行为》、《山谷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秉烛炬气概,效春蚕精神》等多篇文章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李宏萍,女,汉族,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学校教师,多次出省级、州级、市级公开课,独立承担州级课题并结题,发表过《“导读自学互查总结”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等文章,研究方向——中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为了便于发表可以不介绍)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就应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作为教师,就要高效利用课堂。但是,当下大多数教师还是讲的太多,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讲”的机会还给学生 我们在讲课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中总觉得自己讲的要比学生说的多,一些本该由学生说的,很多由老师代替了,其实有些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而且可以回答得很好,可是却被老师剥夺了权利。还有些重点,总怕只说一遍,有些学生听不着,记不住,于是重复二遍、三遍。所以,教师不能太想“讲”、“讲”太多,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和开拓“说”的空间。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尝试着去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复习旧知识时,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说;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教师再加以点拨,并且考虑到同龄人的语言比教师成人化的语言更易于同龄人接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尽量让学生来回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也由学生讲感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不是端着书,照书读完了之;讲评作业时,鼓励学生拿到作业本,经过独立思考后,主动对老师讲错在哪里,怎么错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给予讲解。

《时间与空间》小论文

《时间与空间》小论文 10级严济慈班蔡一鸣一,“火车过隧道”问题的修改与讨论 1,问题的提出与简化 课本中曾经提到过“火车过隧道”问题,原本看似矛盾的结果最终由“同时的相对性”得以解释:在与隧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看来,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时前后门同时关上,将因尺缩效应收缩的火车关在隧道内,故火车会与前门相撞;而在与火车相对静止的参考系看来,隧道前门先关上,然后才有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最后后门关上,因而也会有火车与前门相撞。尽管在火车参考系看来,火车并未完整地被隧道关在里面,但火车的撞毁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回避。类似地,注意到在“坦克过壕沟”问题中,同样也是由于坦克前端向下的偏移使火车撞毁,从而回避了火车在壕沟参考系看来是完整地落入,而在火车看来则是“粉碎”地落入的区别。 我不禁想,如果对“火车过隧道”问题加以修改,使火车没有撞毁或者用因果关系的制约,强迫后门的动作在时间上在前门动作之前,会呈现出什么情形呢? 于是,我对原问题加以改造:火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时,同时关上隧道的前门与后门,并由后门向前门发射一束光信号,当前门接收到信号时打开前门。 由于此时问题的关键点已与中点无关,同时为了简化下面的讨论与计算,故将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当隧道后门与火车尾端重合时,同时关闭前后门并由后门向发射信号。 考虑到既然后门向前门发射信号是以“有限”而非“无限大”的光速来讨论的,那么就不应该再认为可以在某点重合的“同时”关上前后门,因为“关门”这个命令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故将问题修改为:初始状态为后门打开,前门关闭,当火车运行到尾端与隧道后门重合时,由后门发射一束光信号至隧道前门,当前门接收到信号时打开前门。 2,表面上可能存在的矛盾 在与隧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记作K系)看来:火车尾端重合后,由于光信号的速度比火车快,故信号可能比火车前端先到达前门,则前门先打开,故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