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多少,学生记多少;教师讲例题,学生依样画葫芦做练习题;教师舍不得放手,学生不愿主动思考问题。这种单一的讲授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既关闭了师生情感交流的闸门,也挫伤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解答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后,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周围的圆柱状物体,如油桶、热水瓶等,思考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引导学生计算,比较面积相同时,圆形、正方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周长谁最长?谁最小?明白同样容积的容器中,如果容器的高度一样,那么侧面积所需的材料以圆柱形的容器最省。教学“认识一位小数”后设计“有奖竞猜”游戏,如猜练习本、橡皮擦、铅笔等商品的价格,看电脑显示屏幕的电子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先猜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再用一位小数表示出是几元,猜对价格的商品即奖励给学生。教“三角形的认识”后,请同学们观察坏了的凳子,木条跟凳脚和坐板相交,构成一个三角形,在接头的地方钉上三枚铁钉也分布成三角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大家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3445872.html,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董春林 来源:《家长》2019年第11期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而想要养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必须先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同时空间观念可以给学生的几何知识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详细分析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一、变“一”为“几”,在多元观察中积淀空间观念 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一个重要方法是观察,让学生对几何事物进行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标准形体和变式形体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静置状态和运动状态,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最终慢慢积淀空间观念。 【案例1】在上课初期,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纸质长方体拿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想要将这个长方体用包装纸全部都包起来,那么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所需要的包装纸,然后教师将最终答案告诉学生,进而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来。 【分析】在该案例中,教师仅仅是通过一个长方体纸盒将课题引出,学生思考的内容较少,主观能动性较差。所以在该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该方法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的观察变式形式。教师在将长方体展现出来以后,还要将正方体展现出来,甚至是球体,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表面积,即“几何立体物体外表面积的总和就是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该物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样学生对表面积概念就有更加透彻的理解;2.引导学生在運动变化中观察长方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长方体模型的表面积剥离出来,从而使表面积概念从具体转向抽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静止到动态,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进而积淀了空间观念。 二、变“看”为“做”,在操作活动中构建空间观念 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过程中,必须有操作活动的支持。相关研究显示,让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感官一同参与到时间活动中,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并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进而逐渐完成空间观念的构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年、月、日

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年、月、日,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以及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掌握两者之间的转化方法;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分配: (1)年、月、日(1) (1课时) (2)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时) (3)24时计时法 (1课时) (4)利用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1课时) 综合与实践制作活动日历 (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和“时间轴”的作用;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知识,发展应用能力。

第1课时年、月、日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8分钟) 1.课件出示谜语,学生猜谜语: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 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 皮。 2.教师出示2011年、2012年年 历,揭示课题。 (1)我们学习、生活一天,就 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日。板 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1月31 日这一天,要经过多长时间?学生 答,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 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答, 教师板书“年”字。 (4)年、月、日和时、分、秒 一样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 秒是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年、月、 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揭题: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 知识。 1.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猜出底:日历。 2.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 问题,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1.说说我们学过哪 些时间单位?他们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 答案:学过的时间单 位有时、分、秒。 1时=60分, 1分=60秒。 2.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1)2月的最后一天 是2月30日。() (2)大月都是单数 月,小月都是双数月。() (3)大月有31天, 小月有30天。() 答案:(1)(2) (3)√ 3.(1) 蛋糕的生产日期是 2015年4月13日,保质 期5天。2015年4月17 日,这块蛋糕能吃吗? (2) 二、探究新知,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分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主题图,引 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标注的特别日 子。 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2011年有多 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 月是30天,2月有多少天。 3.课件出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说说与2011年 1.仔细观察2011年年历, 小组合作交流,分别找出主题 图中标注的特别的日子。 2.观察后汇报:2011年有 12个月,1月、3月、5月、7 月、8月、10月、12月是31 天,4月、6月、9月、11月 是30天,2月有28天。

最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精品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鲁平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 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给学生有效的思考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给学生有效的思考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发表时间:2013-04-02T09:59:41.5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4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刘颖[导读] 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 刘颖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小学730010 摘要: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把握节奏,有等待的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他们就会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刻。当教师彻底改掉以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时,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真正的释放,他们才能品尝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有效思考课堂效率关键 小学语文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几个思维转得快的小脑袋灵光一闪,教室里马上多了几只不知道什么时候举起来的小手;那位老师迅速请出一位学生回答,学生也不马虎,流利、精彩地作答,教师再对此作简短的讲解;紧接着又是一个问题,还是那几双小手……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在众人眼里也许是值得推荐的好课,可是,如果再环顾一下课堂四周,更多的小眼睛似乎很迷惘。久而久之,他们便只能痛苦地等待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 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外在的“完美”还是内在的“实效”?研究显示:这样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当“等待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孩子们的回答往往更合逻辑、完整和带有创造性。 那么,如何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思考斟酌的时间 一堂课40分钟,由于课堂时间短、教学内容多等原因的限制,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提问后不留思考余地就马上请学生回答。应该说,碰到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或对于小部分思维快的学生来说,确实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理解并作答;相反,当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对于大多数不具备超常思维反应能力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在提问信息发出后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语言组织。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操练。有些不具备难度的问题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直接进行,也有许多问题却不能这样操作。如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大车却未动分毫,是因为天鹅、大虾和梭鱼它们没有努力吗?”“天鹅、大虾和梭鱼合伙做事了,为什么却没成功?”对于这一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深入体会。孩子们在这些疑问的引导中逐步深入课文,体会“有效合作”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旨,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 二、给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 “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指教师要在课堂中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多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把握文本的内涵。课文是作者心声的载体,学生只有静下心来,走进文本,品读自悟,才可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才可能接受书中提供的间接经验,积累人生的文化知识和人生经验,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理解课文需要品读自悟,品读自悟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于自学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时间的保障,如果教师急于赶教案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过场,学生是无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了,而教师这个时候仅仅是一个引路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的一个助手、一个牵引者。如教学《爱如茉莉》,我就尝试着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品自悟而自得。教学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练习快速捕捉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再逐段速读,理清文章层次;后放慢速度,划出文章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整节课大多采用默读的形式,为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学生静心读书。 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摒弃繁琐的分析讲解和穷追猛打似的提问,注重加强学生自学探究;通过出示课件展示,给他们时间观察,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努力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要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看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究、自悟、自我表现。 如教学《桂花雨》,我们就不妨让学生也学着作者小时侯的样子来使劲地摇一摇桂花,体会摇桂花的无比乐趣,也许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更加深刻了。再如教学《将相和》,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话剧,通过点评相互的表演来加深对人物思想品质的认识,这比教师一个人的传授也许更为深刻。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需要这样的理念,多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敢想、敢做、敢看、敢说。只要真正做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真正“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创新之才!

级阅读理解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阅读训练

级阅读理解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阅读训练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阅读训练 (一)小草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与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 “,。”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在文中横线上正确地填上一句诗。 2、文章按照的顺序写小草。 3、从文中找出“严寒”的反义词。 ()——() 4、短文是围绕“”来写的。 5、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画上“——”线。 (二)姥姥家的小院 今年暑假,我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最有趣的是到农村的姥姥家,我最喜欢姥姥家的小院。

早晨,一轮红日渐渐升起,给小院涂上了一层金黄色。鲜艳的花朵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晨风中夹带着它的香味迎面扑来。 院子西南,几根长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花布。 院子的东北角是由金瓜架搭起来的棚子。光滑滑的金瓜像吊灯似的挂在藤上。瓜棚下面有桌子。晚上,灯亮了,孩子们在这里读书、下棋,大人们也在这里乘凉、闲谈。 院子东面栽着几株像巨人一样高大的白杨,还有几株果实累累的果树。白杨树挺直了高大的躯干,碧绿的叶子像风吹得哗哗直响,在响声中,可以闻到果子的清香。 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韭菜绿油油的,茄秧上挂满了嫩茄,半红伴绿的辣椒像害羞似的,藏在茂密的绿叶中,还有西红柿、黄瓜……各种各样的蔬菜,为农家增添了乐趣。 姥姥家的小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花朵()的金瓜()的果树()的露珠()的韭菜 ()的蔬菜()的绿叶()的辣椒()的菜园()的白杨 2、选字填空组词。 扑朴娇骄 ()灭()实艰苦()素()嫩()气()傲自大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表示的词语 有。 4、根据词义写成语。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 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创造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兴人类。由此看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的贯彻和目标的实现 需要切实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二期课改改了这么多年,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走地是传统路线。仍然是“知识”课堂,而不是“生命”课堂,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

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当然还有不听的,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知识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经验的建构,是知识的重组再改造。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打消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本来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如今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谈学色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被学生比作为“地狱”教师比作为地狱里的“魔鬼”。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我们的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光是为了传递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素养。如今的课堂除了知识教育外,我们并未能给予学生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东西,诸如求知欲、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几点策略 东王集小学杨根红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在小学阶段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助于他们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生活在现实空间,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探索、把握空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感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空间想象力差,方向感差以及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很困难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引起的。为此,《数学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每一学段都安排了“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空间观念的培养往往又是许多老师们无所适从。这学期我们学校重点就研究了这个课题,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一、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位置”时,课前可以把礼物放在某个同学的抽屉里,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用“数对”说出来,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天天见,当然是非常熟悉的,教师还可以设立这样的有趣的游戏:指定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在课室的哪个位置:“我的好朋友在(4,3),他乐于助人,猜猜他是谁?”再由坐在(4,3)这个位置的同学接龙

巩固课--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学习(1)

巩固课--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1) 一、开篇小语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存在一个认知--理解--巩固的过程。巩固课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使是学生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不巩固也会遗忘,不练习也难以继续深化并达到熟练。外语课的整个过程都有巩固工作,大部分课堂教学都有巩固环节。巩固环节的目的在于保持、再认、再现刚学不久的话语材料以及刚刚识记的话语规则。巩固的形式是各种练习、概括、总结。所以,在巩固环节中应注意练习由浅入深、多样化、口笔并重、点面结合,还应注意练习曲线中的高原期以及巩固得适时。 巩固课是巩固新知识这一环节的扩大,也称练习课或发展口笔语技能课。它一般是新课、综合课的持续。同时,我们也把作业或测试分析课或分析之后的练习课,称作巩固课。巩固课的目的是达到教学过程的巩固要求,即通过口笔头练习刚识记的材料,使达到保持;或类推使用刚保持的教材,以求在听说读写中再认再现以至自由运用。巩固课一般不采用辨识性练习,其目的跨度很大,需视学生对需要巩固的材料的掌握程度确定教学目的。 二、案例展示 【案例1】人教新起点英语四年级巩固课例 创新教育的要点提示: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一)巩固内容:词汇Tian’an men Square,the Great Wall,the Summer Palace, Beijing Zoo,Beihai Park 功能句型:Where do you want to go? I want to go to the… 注:?1 want to go to the…?是本课要完成的重点。 (二)巩固目的与要求: 认知目标:感知北京的主要景点及相关文化。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有时合作未能深入,教师已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从而丧失讨论积极性。 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试想: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 在讨论和汇报成果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议论,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合作学习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成果,讨论出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还是要求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 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 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初二思想品德(下)竞争不忘合作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这 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 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竞争重要,有的则认为合作重要。我深入这几个小 组让他们自己想一下矛和盾的故事,学生们都争着给我讲。最后我再问合作与竞争哪个重要, 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都重要!”,这时我感到很欣慰,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 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 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 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 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 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把时间还给孩子 陈之华

【推荐文章】把时间还给孩子/ 陈之华 上课时数少,考试不多,不代表学习成效就比较差。 将孩子的权利放在第一位,是芬兰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在重质不重量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仅生活作息正常,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芬兰从二○○○年起,连续三届在国际教育评量中获得整体平均表现最优异的公评与赞赏,以学生的学习落差比例最小、水准最平均的成绩令人惊叹。世界各国无不对芬兰连续三届都能稳执牛耳感到好奇不已,亟欲知道其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但真要去探究一个体制成功的原因,通常不会有标准、单一的答案,更没有三言两语就能道破的「秘诀」。教育,牵涉到的是一个社会深根蒂固、行之久远的基础价值与普遍观念。从这些价值与观念所导引出来的学习方式,以及对于教育终极目的所为何来的看法,都左右了教育的内涵,和孩子能否正常学习。 学习时间的长短值得重视 芬兰教育裡有一个很基本的着眼点,就是把孩子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人权和学习成果的隐私给予最充份的尊重;更把学习的时间长短,视为每个孩子生命权益的一部份,给予高度重视。 以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时数」来说,芬兰教育的上课时间少、假期长、不做过度机械式的演算练习、看重过程甚于结果、不让孩子成为天天追逐考试成绩的机器等,拥有的是一个重「质」甚于「量」的学习观念。 今年一月下旬,在北欧住了六年的我们搬回台北,我们到大女儿即将就读的国中,向校务单位了解上下学的时间,校方说:「上午七点半到校,下课时间平日为四点、周四为五点。」我除了瞠目结舌外,当场心底即刻盘算起来:孩子待在学校的时间,不就是八个半到九个半小时?哇,每天的上课时数,几乎比在芬兰的学校多了两个小时! 开学数周之后,我才更明了,国中学生虽然必须准时到校,却不见得都能够准时放学下课。这和总是准时下课的芬兰,非常不同。有时我们这里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在课后留下来考试,或是准备不同的活动。真要严格算起来,以本地的公立学校来说,学生一天平均待在学校的时间可能超过九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放学后的补习、写功课、应付隔天大小考试等等,难怪会有为数不少的国中生得忙到半夜才能就寝。 深入想想,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为了考上一所大家所谓的「优质」高中,必须花在学校上课、课后补习、做功课与准备每日考试的时间与压力,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都还要来得辛苦和疲累。不让教育本质本末倒置 为什么芬兰在基础教育的上课时数,可以只有欧洲国家(如荷兰、义大利等国)不到七成的时间?而且,芬兰孩子每周花在学习数学的时间,不到韩国学生的一半,却也能达到国际评量的水准与高度均衡?这主要是因为芬兰教育全然不需要倚赖补习,以及「偷跑」先学。教学完全仰赖体制内的学校教师,老师会在课堂上好好的授课,学生也因为不需要额外去补习和提前的跨年级学习,反而能较专注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空间观念”的内涵和教学建议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物体的表象、它相互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 (二)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在2011版的课标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1、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比如看到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个长方体盒子,这些一个个具体的物体能够去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几何图形,同时又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我们所描述的长方体可能是冰箱、可能是文具盒、可能是一间教室。 有研究表明,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过程,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的基本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2、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方位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也是个体对空间把握能力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对方位的感知和图形相互之间位置关系的把握,是表现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不现的问题情境中有不同的想象的水平要求。 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就需要学生更复杂一些的想象力,同时推理也是必要的。 当你看过以后,闭上眼睛能够再现这样一个过程,比如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关系,平移之前在什么位置,想象一下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最后是什么样子,在脑子里面能够把运动的轨迹描述出来。 3、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怎么去体现,比如旋转,通过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个过程能不能想出来,它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而在动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想象出来,出现这个过程的影相。 4、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如何能够用语言把你想象的跟别人去交流,并且让对方能够理解,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画出来或想象出来,听到别人用语言或数据的描述,能够慢慢想象出实际的物体,这个过程就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中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趣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激发灵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推力,它就象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小熊分西瓜》的故事:熊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儿子,给了他们1/3、2/6、3/9三个分数,要他们选择自己要得到的西瓜数量,大哥说我比较大,给弟弟分多一点吧,选择了1/3,二哥也说,我是哥哥,多的应该给弟弟,它就选择了2/6,三弟没办法只好选择了3/9。然后,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说,三个小熊说的对吗?它们到底得到了多少西瓜呢?”这时,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带着我的问题通过画图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也有的同学用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发现1÷3、 2÷6、3÷9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商不变。看到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都纷纷使出自己的本事,各显神通,我真替他们高兴。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独立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把自己剪好的松树、衣服、五角星、蝴蝶等图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看”、“折”、“比”,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过程,理解了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递、知识互补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

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

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在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时,我意识到“给学生留些思考时间”是多么的重要。课文的开头是一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仿写的教学环节。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心里不免有些着急。课堂上出现了冷场,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我让大家课下思考。当读到课文中的这句话“太阳它有脚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太阳落下,有再升起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受到了启发,马上说:“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这时我恍然大悟,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反思我们在教学中,提问后,总是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些迫不急待,恨不得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当时冷清的场面。一旦有学生举手,教师便急不可待地让学生回答。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老师问学生答,问题提出后为了显示教学的成功,教师往往找成绩最好的学生回答,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顺利。仔细分析这种教学现象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回答问题成了优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或还在思考时,问题已经被回答完了,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

其实,很多课堂提问是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思维的反应速度当然比较缓慢。在课堂上,他们对于旧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怎能对教师的提问马上作出反应呢?所以,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查查资料,向同学请教请教,从而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明晰起来,相信他们在老师耐心的等待、温柔的鼓励下一定会举起手积极发言的。 如果老师一味地催促学生马上发言,只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而应该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也不要操之过急,甚至包办代替,学生思维一停滞就提示、引导,而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上,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了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多了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学会等待,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 (白沙小学田翠

常见的5种写作顺序

常见的5种写作顺序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先总后分。 另一种意见是: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学会依据中心安排写作顺序 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详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将留取、加工确定好的材料编织起来,即组织材料。 组织材料就是给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把确定好的材料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它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又一重要环节。 组织材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写作顺序。安

排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条理。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一定的记叙顺序)来排列。写作顺序不清,就会产生结构混乱的现象,写出的文章就会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别人读了就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 (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组织材料,即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后写。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顺叙”或“正叙”,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叙顺序。记事(包括写活动、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写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采用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因为心里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把杂乱的材料理顺;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果,条理容易写清楚;重点内容容易写具体。采用这种顺序写,最能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可以收到使读者渐入佳境的效果。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早→中→晚,前→中→后)组织材料。即以时间推移为序,将文章要用的各个材料串成一体,或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1)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城西七一学校叶红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觉得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二、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就应当学会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种种提问,教师应当归纳选择,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决不多讲。学生自学有困难的,要及时组织讨论解答。 三、给学生讲话的时间 叶老曾说过:“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给学生技巧和能力。”遵照此原则,教师应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表演欲,把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 四、给学生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充分发挥这种集体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基础上,我给让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让其他同学也从中受益。这种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有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才能够充分利用新课标提供给我们的主动空间,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何教学中培养的空间观念与能力,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CT,核磁共振,机器人,电视,传真等技术,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孩子逐步了解、探索、把握现实世界的数学空间,学会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观察客观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阶段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一)空间观念的定义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过程,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二)空间观念的结构 1、形状知觉 由于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到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等,并能把长方形纸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但很难说出图形的特征。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把正方形说成是“方格子”,把三角形说成“红领巾”,把圆形说成“太阳”。 2、大小知觉

对图形的大小判断的正确性,依照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幼儿在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时较容易,判断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则比较困难。儿童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远处的物体。如:看到山顶上一个移动的小白点,成人会根据生活经验,将其放大一定的倍数,认为实物的大小大概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而儿童则不会按一定比例将所看到的物体放大,那是由于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只会认为就是一个小白点。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具有的。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物体的方位总是相对的,是与所参照的物体的方位相比较而言的。刚入学的儿童就能完全正确地分辨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的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如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大约到7岁才会把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运用到物体左右关系上。 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儿童在辨别别人的左右时,常常要依赖于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出现错误。 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能正确地指出三个并排放着的客体的相对位置。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左右概念的发展是整个方位知觉发展的关键。 (三)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成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