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

德育回归生活--对新课标的认识

对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实现课程目标,,走进新课程、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我通过参加本次暑期2012年山东省初中教师全员研修学习,基本上明确了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方面的新发展、新思路: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从课程定位来看,它开设的学段是初中各年级。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从课程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 课程理念的新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它说明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从纯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呈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本课程标准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统一。

在内容上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建框架,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课程内容标准部分的学习主题划分为“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等9个主题,它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课程有机的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科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本次培训中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变化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新的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这些评价中,“成长记录方式”是以往传统评价中所没有的。 总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的理解还只是从最基本的表面进行有限的认识,要想全面理解并熟练使用还要记过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让我们全体思想品德老师共同努力,早日掌握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浅谈如何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

浅谈如何创新开展德育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关乎国家兴旺发展,德育工作任重道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造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道德建设失衡,家庭中父母望子成龙功的利教育,学校智育与德育的不协调发展等综合因素,使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独立生活能力差,是非分辩能力差,抗挫能力差,又加之现时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遇事缺乏冷静思考。他们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开展: 1、养成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开展升旗仪式,利用班队会、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给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思想基础。 2.爱国主义教育。以升旗仪式、开学典礼、表彰总结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可以开展“少年中国说”“建

队日”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为基调文化活动,能使未成年人充满生机和活力。 3.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民族团结”校本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开展表演、诵读、书法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真正投入活动中去。 4.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开展队列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把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到每个孩子心中,激发争胜心和集体荣誉感。 5.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6、环保教育。通过宣传窗、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广播站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 1、树立“大德育观”,增强德育力量。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 2、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座谈会,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3、不断学习,提高能力。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完善提高教学技能。发挥课堂主渠道,形成了合力,不断推德育建设的开拓性发展。

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 【摘要】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基于学校德育的现状,我校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德育内容“实”起来;校园生活“动”起来;校园环境“美”起来。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融入德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 【关键词】生活德育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绝大多数的职校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步入职业生涯。这几年,职业学校的发展非常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要更注重德育,要把德育问题放在首位。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尽管近几年在德育领域实行了多方面的变革,但事实上学校德育实效性较差,把道德与生活分离,重说教、重外塑。 怎样才是有效的德育方式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或许陶行知老先生早就给出了答案: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头。也就是说,德育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生的德育是通过现实生活来得以展现的。因此,要大力提倡生活中实施德育教育,促进德育生活化,让德育回归生活。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基于我校德育的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 一、德育内容“实”起来 以往的德育内容受理性主义与工具主义的影响,与学生实际生活及身心发展相脱离,强调道德认知,内容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反感,导致学生不愿内化材料的内容,更谈不上践行了。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在德育内容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最近我校举办了“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设计比赛,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成长档案袋。正如成长档案袋的宣传词一样:“人生需要精心的设计,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关键。”在设计成长档案袋的过程中,不仅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更给了学生思考自己未来、设计未来的空间。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当然也能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但这正是促使他们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良好契机。 每年的4月我校都会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们把家里闲

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盐城市中小学“十二五”德育科研 课题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陈芹 单位(盖章)大丰市小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日期 盐城市中小学“十二五”德育科研课题 《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活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学校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决定将“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作为学校今后德育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社会由一元走向多元。在多元社会中,传统的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教育范式,从根基上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而后,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教育必将更多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所在其中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现代社会上述特征呼唤学校德育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 (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这儿的“人”,指的是完整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人的发展”亦是指人的全面的整体性的生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学校德育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的健康成长,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议题。 (三)中小学德育实践需要德育生活化。 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以下明显弊端:从德育的价值取向看,表现为重社会政治功能,轻人的发展功能;从德育的对象观来看,学生被视为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爱心做甘露,精心育春苗 背景: 爱“是从教者的永恒主题,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育人,育人途径多样,但“爱”应始终贯穿其中,“爱”是沟通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一个待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对学生在严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后进生的想法,越是对后进的同学越应该同情,越是应该爱”。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拿出母亲般的关心、爱心和细心。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只要教师真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之魂,只有施爱与每一个学生,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才能发出灿烂的火花! ××是我们班的一位“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爱说话,更不和别的同学交往,班级的活动也不参加,上课睡觉,作业不写,科任老师都称他是我们班的“害群之马”,我也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不见其悔改,我也甚是头疼,感到束手无策。 案例: 1、××聪明、接受能力不错,由于基础差,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性格内向,做事时不专一,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自控能力较差。 3、缺少家庭教育,缺少母爱,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有自卑心理。 解决策略: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要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们。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 实施过程: 一、情感沟通,树立自信 在之后的一次家访中我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10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了解到这些,我非常同情他,从此更加关心他。一天,上课铃响了,我仍然没看到××的影子,我开始有点担心和着急。就在这时,一声“报告”打断了我的思绪。是他。只见他满头大汗,上衣半扣半敞着。我仔细打量了一下,发现他衣服的一颗纽扣掉了。我只是轻声说了一声“以后早点儿”,便让他回到了座位上。下课后,我把××叫到了办公室。××习惯性地低着头,以为又要挨批。“××,把你的上衣脱下来。”××怔了一下,怯怯地把衣服脱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和意义 1.德育本身的特点使然。德育本身就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儿童之所以接受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生活。两者之前是一种存在和目的的关系。一方面,生活是德育的基础,是其萌芽和生长的源泉;另一方面,德育还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德育存在的目的。 2.小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7——12岁的儿童因为年纪和阅历有限,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健全,所以他们的道德行为多是来自于教师的要求,或者对他人行为的效仿。所以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灌输,是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的,只有让小学生听得见、看得到,才能加深他们对一些行为的认知、理解和感受。而如何才能创设出这种教学情境呢?那就是将德育还原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自省自律,身体力行,实现德育本身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 1.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架构。传统小学德育中,主要采用了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将教材中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与生活的脱节,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现在倡导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也应该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革新。通过德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例总结来看,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体现出来。比如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就可以引入“感动?感谢?感恩”这一主题,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进行实施。课前阶段,要求学生注意记录妈妈的日常生活行为,回想她们都曾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课中”阶段,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对母爱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如可以通过“相片中母亲”、“视频中的母亲”、“音乐中的母亲”等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他们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后阶段,则是将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还原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表示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比如可以和妈妈一起观看自己成长的照片,在三八妇女节或妈妈生日时赠送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等。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德育认知和体验既是来源于生活的,又是应用于生活的,真正实现了德育的初衷。 2.丰富德育课程资源。首先是回归真实的道德生活。小学德育中之所以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知识分享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8-0049-02 一、不为德育而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务实 如同鸟儿不能离开天空,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德育也有自己特有的生存根基和土壤。道德来源于生活,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道德,并非是为了道德而道德,生活才是道德根深的沃土。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道德的实践性决定了个体道德的提升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通过环境的、经验的和体验的方式自主完成。失去生活的依托,德育必会流于形式和无效。而丰富生动的生活往往是最直接、最强大、最有效的德育课堂。 1.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德育 学生的生活世界五彩缤纷、丰富多彩,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善于发现并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耳闻目睹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个捷报传来,神州大地花团锦簇,中华儿女无不欢欣鼓舞。此时一种爱国爱党的激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德育也许叫的并不响

亮,形式并不是轰轰烈烈,但学生的心中能够升起一种真情感、真体验,从而不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并在此激励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树立为祖国建立功勋的远大志向。我想它的效果绝对会胜过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要求以及机械的记忆。 德育的家园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绝不可以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小课堂。当然更不可以把德育与上好品德课错误地等同起来,德育的范围很宽泛,凡是学生生活的时空都应是我们德育的范围,我们必须树立“时时德育,事事德育”的观念,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学校德育的实施者。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美好的品质、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的追求。 2.生活才是学生品德的大考场 走进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传统观念的影子仍不绝于此,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要求,遇到所谓的“重点知识”还要让学生标注,看似只有让学生标下来,背下来,答出来,我们的品德教育的目的才是彻底实现。先不说,学生会不会口是心非,再看一下,我们考查学生的试题更是不敢苟同。笔者曾见到过这样一道考查题为:谁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乍看题目,我茫然不知所云。众所周知,新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党员:把自己的财产无私地奉献给集体的沂蒙名人王廷江,战斗在抗击非

让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让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完善,加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就成为了大量教学工作 者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和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影响,导 致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培养。 基于此,本文就解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师德育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具备良好的意志力,因此处处的需要教师的引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德育教 育的过程中,往往掌握不到具体的办法,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渐渐忽略学 的品德修养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德育观念,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 中逐步渗透学生的德育培养,随时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认真落实国家 新课改教学理念,通过与学生建立平等和互相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 师相互融为一体,让良好师生关系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师建立 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实现 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其次,教师在创新自身的德育观念时,要结合学生的实 际状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唯一性和整体差异性,遵循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正确的处理育人与育德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素 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只有在培养知识素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才能为我国输送大量的合格 人才。但是在面对学生小升初的压力,以及如今教育只重点关注成绩的环境下, 德育教育往往会被教师以及学校所忽视,因此,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 我深刻意识到德育教育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改变自身的教育教 学观念,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标,以便真正实现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 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智慧与品德并进,避免成为只为成绩而学 的考试机器。 二、将德育教育实现生活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这点运用到教师的教学中一点也不为过,否则 光传授知识而不进行实践,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小学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 化的教学,只有将德育教育与生化话完美的融合,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真实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强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的制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行为规范进行纪律约束,进而突出学 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以便于将 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针 对文章内容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动脑,多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每完成一道复杂的题型,要即时给予学生精神性奖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 维模式,从而使其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爱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其次,学校要定 期的举办表彰大会,结合学生的品德素养以及在校的表现,为学生颁发德育奖状,告诫其他学生要向获奖的学生进行学习,进而把本校建设成讲文明,树新风的德 育学校。再次,教师也可在班级当中积极开展学生德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 己在学习和生活过程当中养成的品德素养,教师在学生分享的过程当中,要进行

班主任德育论文: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班主任德育论文: 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摘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本文从班主任德育工作内容上求新,形式上求活,方法上尊重科学,管理上具有制度性四方面探索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创新 初中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价值取向,班主任德育工作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学生的优质发展。 一、先进的德育观念 班主任的德育观念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德育方法才能对路,工作才更有生机和活力。在传统观念下,一些班主任往往把学生管得很严,这些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往往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根本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 现代意义的班主任,要善于吸收新的教育观念,学会与专家、智者对话,在对话与思想碰撞中使自己的德育观念得到丰富和升华。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班主任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道德、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的方面,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为突破口,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使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信念。 二、互动性的德育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应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基础上,这才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内涵。传统观念下,班主任往往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学生、评价学生,这种班主任独尊的思想早已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要求。 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应该把德育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首先,师生心理换位。如能正确运用心理换位,相信班主任德育工作一定会得心应手。班主任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到主导教育和自身塑造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班主任教育时也应让他们各自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自己的不足。其次,师生成败共享。新课程条件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主客体式的对立关系,而是平等关系。班级管理目标的达成,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德育情境,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体现。这样,班主任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志气,使学生学会以坦荡的胸怀面对人生。 三、创造性的德育能力 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理应随之协调发展,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必须能跟上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具备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当前初中班主任应该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主要表现在:首先,敏锐的观察能力。班主任平时应多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一些细微的变化,要富有预见性,捕捉到最佳的教育

如何做到德育回归生活

如何做到德育回归生活 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是生命,德育是灵魂。这是因为教育不仅承载着促进学生认知的自由发展,而且也承载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发展的双重任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劳动体验。 勤劳节俭、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所施教的班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父母对孩子重在知识与才艺方面的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较为忽视对孩子劳动观念、勤劳节俭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大多学生平常都带有5—10元零花钱,花钱大手大脚,只要有消费动机,几乎从来不去想钱花得应该不应该。为此,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围绕“一元钱的价值”的系列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天内每人独立赚取一元钱,讲述自己这一元钱赚取的来历,并对自己赚取的这一元钱如何消费作出计划安排,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的发言和由此写出的感受作文使师生彼此都很受启发。看来,只有学生自己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将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内化为深刻的自我教育,才会自觉地节约用钱,有意义地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为进一步把教育引向深入,我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通过家务劳动方式来挣取家长付给他们零花钱的活动,人人每周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家争相劳动,拖地、洗碗、做饭、收破旧、卖废品,有的还去食堂“打工”洗菜,采卖金银花……不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挣到自己的零花钱,还学会不少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锻炼加强,乐得家长直夸孩子懂事多了,能干多了。 二、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是道德的载体。中学生的道德形成也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他们虽然年龄小,但也是独立的社会的人。从小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是多年来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为了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我在组织学生充分领会教材德育内涵的同时,多次带领学生去调查县城周边河流近年来的径流变化和植被保护情况,讨论保护林木与涵养水源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我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也增进了他们植树栽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后,我组织学生去公园拾捡“白色垃圾”,让学生寻找哪些是自己在生活中经常丢弃的垃圾,和环卫工人一起动手清理池中垃圾,上网查找有关“白色垃圾”对地球环境污染的破坏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通过几次这样的公益社会实践活动,我班学生的环境道德和环保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在家庭成员外出或集体郊游时,经常出现孩子提醒、要求家长带回垃圾、不要乱抛的诸多事例,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不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的良好卫生习惯。当他们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身边成年人的夸奖赞誉时,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做有环境素质公民的自豪。时间长了,学生们良好的环境道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成人家长的环境行为,出现“小手拉大手”的喜人现象,这无疑也为社会形成健康文明之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调查研究。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要变成一种能力,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在“做中学”。结合教学,我大胆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围绕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也很好地发挥了语文在与生活密切联系中的工具性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我先后组织开展了“城区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父母工作情况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走近高考采访报道”、“我县旅游资源知多少”等专题调查。在调查报告中,学生用儿童特有的观察眼力和细腻感受,表达了他们对我县环境状况的忧虑不安、对阅读优秀课外书籍的渴望、对父母工作劳动的重新认识、对高考激烈竞争的感悟、对我县旅游资源的自豪。批阅他们幼稚而真切的调查报告,我更加认识到语文学习和德育教育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中的重要意义,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思想认识得到升华,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才干,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内化了思想品德,效果

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49.78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作者:韩爱霞[导读] 本文就围绕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进行讨论,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第四小学272100 校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及德行的重要场所。在过往的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将关注点置于传授学生教材知识,而非给予培养学生德育知识的能力。对此,小学阶段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课堂。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德育 教育不仅要从理论教学出发,还要与学科的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如此一来,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故此,各科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本文就围绕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进行讨论,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中,就是简单地将学生当做容器,将德育知识一股脑倒给学生,学生接受的知识程度则代替学生的努力程度,但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只能是个书呆子,没有什么学习的激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若没有必要的学习激情作为动力,则不可能有坚持学习的信念。德育教育就需要对学生的意志和情感进行探索,以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及学生的真实需要,进而达成较好的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与学生的家庭、民族、国家等情感体验相结合,进行精心设计,并传递给学生相应的传统美德、道德及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2018年举办平昌冬奥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翅膀,为冬奥会形象进行设计规划,用自己的力量为运动健儿献上礼物。学生表现得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有人参与搜集资料,有人处理信息,还有人进行图片创意设计。同时,活动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有班会演示,有少先队员活动,以及小组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也都尽己所能,将自己搜集、设计的图案、方案与大家共享,收获了一片好评,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此次活动中也得到了很好地激发。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学校德育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这种封闭性且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对学生只要求学习道德知识,而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有过多要求。在此,教师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将道德看作是学生主体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做法的意义就在于,将道德生活的意义与主体生活行为意义相结合,融合在主体的生活里。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体现,而且也会真正成为生活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道德世界的自主选择者。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实现德育生活化。教师不仅需要成为学生良好的咨询者,而且要尽力做好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 三、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 教师也需要了解,学校的教学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需要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而德育教育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形成教育合力,进而形成开放式的德育生活化。为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生活化环境,需要学校及社会、学生家庭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只有社会各界都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关爱、呵护,才能让学生有效抵御不良诱惑、负面新闻的影响。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对一些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采取手段和措施,加以制止。而家庭,则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和辅导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此,德育生活化必须延伸至学生的家庭之中、生活之中,真正达到生活化的目的与原则。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也需要了解到,除了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生活化德育环境的重要性外,学校的育人环境也需要进行特别重视。德育生活化同学生生活、学习、玩耍的校园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洁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标语等,来对学生的精神进行陶冶,情感予以启发。 对此,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地规划、精心地设计,为学生打造出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楼梯长廊、花坛草丛、墙壁版画等,来为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促使着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教师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待形成的小学生们,就要更有耐心,并且寻求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最好能够促进德育的多角度、多层次教育目的的实现。学校德育教育需要回归生活,并直面生活,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德育教育,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为教育教学事业尽心尽力,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教材,以生活为样本,进而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论文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而且也要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小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缺乏,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面向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抓住这些特点加以展开。 小学生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我们都知道,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民的安居乐业。因此,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为了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元的德育环境,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将德育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当前德育教育的环境已经与以往不同,所以,面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新的思路加以展开。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无效化的结果。所以,德育工作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种必然,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德育工作也要根据新的变化,综合各方资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抓住重要的道德教育契机,真正有效落实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有着太多偏离主流道德价值观念的言行充斥在身边,由于小学生容易模仿,所以,这就容易使得小学生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走偏。这种情

况需要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正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偏差。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自主性,避免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社会现象,懂得分辨哪些是好行为,哪些是坏行为,哪些值得学习,哪些要坚决远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观念的正确性,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也可以从网络中进行德育工作,这实际上拓宽了进行德育工作的渠道,由于网络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大家可以从这个思路进行更多工作的创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好的习惯实际上就包含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从行为入手,效果更好,这恰好符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条经典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从这些新的行为习惯开始,一点点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小学生的礼貌用语和行为、学习中的品质养成、预习、听讲、做作业等事务中都体现着一个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将这些规则规范真正内化成小学生的一部分,让他们的超我形成,从而达到自律的程度。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四都镇中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捕捉“闪光点”转化“后进生” 产生背景: 只要有班级存在就有会优等生和后进生之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班主任就是这样的班级中的核心人物。班主任工作每天甚至每时每分都要开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费时费力而又可能收效不大的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而在我们学校中,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从小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中长大,性格都比较孤僻;再加上爷爷奶奶盲目的溺爱,导致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也比较差。在这种前提下开展德育工作,难度之大可以想象。针对这样的背景情况,尝试采用新的方法来转化后进生,以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让他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阳光。 主要做法 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内容,再由学校领导培训各位班主任教师,使每个具体实施者都对内容有严格的把握和具体的了解。每位班主任为每一位学生订个册子,用做教师记录学生的闪光点,每周汇总一次,每月将记录情况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 创新点:用细节捕捉孩子的闪光点,以正面激励为主具体实施: 一、促进“后进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后进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培养道德意志力,鼓励“后进生”上进。 二、利用班集体的凝聚力带动“后进生”学习。 1、分成小组让好生带动“后进生”。 2、每天坚持四查(课前预习,查课堂笔记,查课后作业,查复习效果。) 3、课外活动时,让他们当小老师,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辅导。 我班八年级有个学生叫王林(化名)。七年级时,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班主任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班主任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作为政教主任的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被埋没或得不到承认,致使他心理不平衡,性格也变得冷漠、孤僻。为此,我经常利用课间、自由活动与他们一起谈笑玩耍,一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另一方面研究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

浅谈德育回归生活

浅谈德育回归生活 摘要: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应让德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教育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 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学习兴趣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人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其体的、分层次的要求。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坚持差异性原列,在教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源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生活交往和联系。因而,德育不能“在岸上指导学生游泳”,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交往和联系中展开。鲁洁教授指出:“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德育只有通过生活,关注生活的本真,才能焕发活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关注生活的本真,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德育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德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在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活动的组织形书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雏鹰小队、或个人,因地制宜,因“效”制宜。集体活动重在引导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互动发展;个体活动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地道德体验和自我内化。关注生活的本真,要善于创造性地实施随机教育。这里的“机”指“德育契机”,是学生在日常

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一所初中学校曾搞了这样一次活动:让三十几个学生人手一张IC电话卡,然后到所在县城的公用电话亭上去打一个电话。结果学生们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情走出校门,回来时却是每人一肚子的感慨。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看法: “许多电话根本不能用,有的连电话线都扯断了,太缺德!” “简直丢人,要是外地人来咱这儿,打电话碰到这种情况,那对我们这地方和这里的人会是什么印象?” “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就要首先从这些小事做起要有公德意识,要讲公德。”注意环境建设,每个人都“让生活告诉你”。“用学生自身的能源‘照亮’学生自己。” 这是一个典型的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的例子。道德学家进一步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加强道德培养。即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更要在生活中、实践中亲身体验道德意识。 道德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它不同于某个表象的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孩子立即实现,它更需要通过具体的过程来言传身教,需要通过种种自觉不自觉的言行来慢慢领会。 因此,道德教育是一种亲历性的教育,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实

践中,才可能将道德认识内化为精神品质,从而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 因而,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应当走向生活化,学校必须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去体验。这所学校通过让学生出去打电话的活动,使孩子们意识到损害公物带给人们的不便,对城市面貌的损害,从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对他们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公共财物,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实际效果不大,而这个学校组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接受道德教育。教育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使德育富有实效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我们可以在宏观上把道德分为意识形态化的道德和日常生活道德。日常生活道德是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大多和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生活习惯等结合在一起,这部分道德虽然具有不系统、经验化、日常化、无意识的特点,但它却是理解整个社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所以,我们要尽力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的德育,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能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德育活动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体既有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