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六个寓言故事概括

以下是秋水六个寓言故事的概括:

-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邀请庄子担任楚国相国,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表示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也不愿为了名利尊贵而像神龟一样死去。

- 庄子借粮:庄子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等收了租金再借给他,庄子生气地说,昨天在路上有人想聘请我去做相国,我都没答应,如今你却不肯借给我粮食。

- 惠子相梁:惠子在梁国做相国,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庄子来取代他为相,于是惠子害怕了,在境内搜寻庄子,庄子却主动去见惠子,告诉他自己并没有做相国的想法。

- 庄子自喻:庄子在路上遇到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他想捉住这只蝴蝶,却发现自己也变成了蝴蝶。他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 庄子论辩:庄子与惠子在桥上辩论,庄子说鱼儿游得从容自在,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 庄子濠上观鱼: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1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 先看庄子秋水,了解大道之神奇广大;再看货殖列传,理解大道不可阻挡的道理;次看《恒先》,贯穿天道与人道,再看《道德经》,通晓大道之精微,最后看《黄帝四经》和《阴符经》,了解大道之应用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河伯与北海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sì)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素材】《庄子二则》庄子作品赏析(语文版)

《庄子》赏析 《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是道家经典之一。《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段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从开头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思想:唯心主义。正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认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生活态度:顺应自然。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时:按时令。 (2)灌:奔注。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完整word版)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一)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 1、望洋兴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 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4、鹏程万里 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秋水》课文鉴赏

《秋水》课文鉴赏 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一、理清文脉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二、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解题指导

庄子地40个寓言故事一

庄子地40个寓言故事一 标准文档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 1、望洋兴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 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 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 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 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 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 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 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 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 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 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实用文案

庄子秋水七个小故事

庄子秋水七个小故事 摘要: 一、导语:介绍庄子与秋水的背景 二、故事一:庄子和秋水对话,探讨宇宙奥秘 三、故事二:庄子化解秋水的烦恼 四、故事三:庄子以鱼寓言讲述秋水的变化 五、故事四:庄子借助秋水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 六、故事五:秋水对庄子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 七、故事六:庄子回应秋水的质疑,强调道家的核心观念 八、故事七:庄子通过秋水的故事,揭示人生的真谛 九、结语:总结庄子与秋水的故事,强调其哲学价值 正文: 【导语】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庄子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寓言故事而著称。秋水,源自《庄子·秋水篇》,是一个极具哲学意义的形象。本文通过七个小故事,讲述庄子与秋水的互动,旨在展现庄子哲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故事一】 有一天,庄子与秋水在河边散步,庄子看着宽阔的河面,感叹道:“天地如此广阔,万物皆生于此。”秋水问:“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宇宙的奥秘呢?”庄子回答:“宇宙奥秘不可言说,只能通过直观和体验来领悟。” 【故事二】

秋水有时会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庄子发现了这一点,便劝解她:“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无需为琐事烦恼。学会看淡一切,心才能宁静。” 【故事三】 庄子以鱼寓言讲述秋水的变化。他说:“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忽然有一天,鱼儿看见了水外的世界,便渴望跳出水面。然而,跳出水面后,它才发现自己离不开水。这正如你,秋水,当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时,才会明白自己的价值。” 【故事四】 庄子借助秋水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说:“你看,河里的水从不强求,却能滋养万物。治国亦如此,君主只需顺应自然,百姓自然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故事五】 秋水对庄子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她说:“你说的这些道理,在我看来都是空谈。”庄子回应道:“空谈与否,取决于你的心境。如果你的心能包容万物,那么,这些道理便是实的。” 【故事六】 庄子继续向秋水阐述道家的核心观念。他说:“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唯有道不变。当你领悟了道,便能顺应万物,达到与天地相通的境界。” 【故事七】 最后,庄子通过秋水的故事,揭示人生的真谛。他说:“秋水,你曾为一条河流,最终汇入大海。这正如人生,每个人都要经历种种磨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便能笑对人生。” 【结语】

简述庄子秋水的主要内容

简述庄子秋水的主要内容 概述 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述一个秋天的湖泊来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故事中的湖泊象征人生,秋天的景象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通过描述湖泊中的鱼和乌龟的行为,庄子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修炼内心,追求真理和自由。 湖泊的无常与变化 秋天是大自然变幻的季节,万物凋零,但湖泊中的水却变得更加清澈碧绿。庄子以湖泊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警示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鱼的行为与人生哲理 在湖泊中生活的鱼在秋天穿梭于水中,追逐食物。它们并不知道湖泊的变化,只是按照本能行动。庄子以鱼的行为来警示人们不能只顾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要放眼大处,把握生活的真谛。只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是狭隘的,人生应该更宽广、更有内涵。 鱼的骄傲与自由 在湖泊的南岸上,有一只巨大的鲲鱼,它比其他鱼更胖更大。它骄傲地游弋于湖泊中央,似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庄子通过描写这只鲲鱼来告诉人们,骄傲自大只会使人迷失自我,远离自然的真谛。人应该追求内在的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鱼的无知与顺应 鱼并不知道秋天的湖水会变得清澈碧绿,它们只是按照本能行动。庄子借鱼的行为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抵抗、逃避或惧怕变化。只有顺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鱼的有趣与健康 在湖泊中有许多小鱼游弋,它们互相追逐嬉戏,非常活泼有趣。这表明生活应该充满乐趣和活力,不要过分沉迷于功利和名利,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乌龟的行为与人生智慧 湖泊中还有一只乌龟,它看到湖水变清澈后感到非常不安,于是躲到湖底的泥沙中。乌龟在行为中体现了人们对变化的抵抗和惧怕。庄子告诉人们要像乌龟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惧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释放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乌龟的抵抗与固守 乌龟害怕湖水变清澈,它躲藏在泥沙中,不愿面对变化。庄子通过乌龟的行为来告诉人们,对于人生的变化和挑战,不能一味抵抗和固守,要敢于面对和接受,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乌龟的迷茫与求知 乌龟害怕秋水的变化后,它到湖岸上寻找答案,却得不到解释。乌龟的求知行为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庄子告诉人们要持续追寻真理,不要停留在狭隘的视野和固步自封的舒适区,只有不断追求,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和满足感。 乌龟的领悟与解脱 乌龟在湖岸上得不到答案后,重返湖泊。它看到湖水的变化并没有给湖泊中的其他鱼带来困扰和痛苦,于是恍然大悟。庄子通过乌龟的领悟来告诉人们,不要一味抗拒变化和追逐外在的物质,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才是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总结 庄子的《秋水》通过描写湖泊中的鱼和乌龟的行为,寓意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他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修炼内心,追求真理和自由。通过对鱼和乌龟的思考,庄子指出人应该放下执着,追求内在的自由和智慧,活出真实的人生。这个故事给人们以启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快乐。

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6则

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6则 1、屠龙之技——做事脱离现实一场空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2、随珠弹雀——考虑不周,得不偿失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译文: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考虑成本,一定要考虑代价。否则就算做成一件事,也是得不偿失。 3、望洋兴叹——人切忌自满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

《庄子秋水》中的关于陈的寓言故事

《庄子秋水》中的关于陈的寓言故事《庄子秋水》中的关于陈的寓言故事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他及他的门人后学的著作就称为《庄子》了。 《庄子》虽说是理论著作,但是其中有不少篇章却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庄子》中大量的寓言故事尤为精彩,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表现出来的。《庄子秋水》篇的开端就讲了一个寓言故事:秋水很大,河水涨满,于是河神很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身上了,当河水顺流东行,到了北海,河神才发现海水茫无涯际,比自己大多了。于是他望洋兴叹道:“!俗话说,听到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了。我就是这样一种人呐!看起来宇宙间的“道7是没有穷尽的…….庄子用河神见海时的惊叹来说明一个人的见识有限,不应该骄傲自满这样一个道理。 《庄子》中的寓言《庖丁解牛》,写了一个解剖牛的厨师,在谈自己解剖整牛的经验时说:开始解剖牛时,看到的无非是一条整个的牛,技术熟练以后,就能辨认牛的肢体结构了。于是从牛的肢体空当处下刀,刀也就不用常磨,解剖出的牛也很有水平了。这则寓言启发人们——做什么事都要仔细研究,反复练习。同学们熟悉的《坎井之蛙》也是《庄子》的一则寓言。寓言写了一只浅井中的青蛙,对东海的大鳖说:我好快乐啊!我可以在井栏上跳跃,在井壁上休息;到水中,则水挨着胶窝,托着下巴;踩在泥里,泥水就埋没了足背。看看那些小子孓、蟹和蝌蚪,谁能比得上我!我占有这样一个坎井,占有这井水,这种欢乐是谁也不能相比的啊!你为什么不到我这儿来参观

参观呢?”东海的大鉴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呢,右脚已被绊住了。这则寓言 讽刺了那些鼠目寸光、骄傲自满的人。《东施效辈》这则寓言,是写美女西施有心痛病,经常捂着胸口、皱着眉。邻居一位丑姑娘认为这样很美,便学着西施的样子,捂胸皱眉,可是谁也不去看她。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别人时,不能只学外表,而应学习实质。《匠石运斤》写一个郢人用白灰将鼻尖涂上,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的一 层,让一个匠人(名石)挥动斧头砍掉白灰。匠人挥动斧子,砍掉了白灰,却没伤着郢人的鼻子。宋元君听说这件事,也请匠人在自己身上尝试。匠人告诉宋元君:我虽然能吹去郢人鼻尖的白灰,但这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办到的,要得到郢人的配合,需要镇定自若,这就说明,一件事的成功,参加工作的人都应协同合作才行,如果其中有一个外行人或不肯协作的人,就会把事情做糟。《庄子》现存11篇,大多数篇目都由寓言故事组成。这些寓言含义深刻,取材广泛,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写得传神生动。

庄子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有关古代庄子写的寓言故事成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望洋兴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 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4、鹏程万里 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5、庖丁解牛

【文言文秋水原文及翻译】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秋水原文及翻译】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以下是“文言文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 关于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关于庄子的寓言故事,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庄子的寓言故事 1.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2.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出仕。大夫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头也不抬,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3.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4.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5.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

庄子寓言故事16则,启示人生,增长智慧

庄子寓言故事16则,启示人生,增长智慧 1、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 原文: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庄子·列御寇》 译文: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4、鹏程万里 原文: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5、庖丁解牛 原文: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1、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2、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出仕。大夫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头也不抬,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3、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4、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5、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1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莺莺传》中,张生对红娘说:“自从我见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饭无味。希望你从中撮合。”红娘问:“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人提亲,正式把小姐娶过门呢?”张生说:“我现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过纳采问名等一整套繁琐的婚娶仪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时候我早进了枯鱼之肆了。”红娘看到张生确实是心急火燎的,就答应从中牵线,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后来,元朝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厢记》,一直流传到今日。 庄子寓言故事2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额而集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木》【译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