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杨允洪

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杨允洪
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杨允洪

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一、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原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议(1966年)曾指出:“体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新西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提出“体育不单限于身体的(范畴),而且在教育的范畴内把它做为更广泛的教育手段有效地利用,体育不仅以肌肉发达为目的,更广泛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和他人比较,学习互相指导,互相帮助,赞扬对手的成功,获得自由支配身体的喜悦……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

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主要任务。体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而同时肩负着社会责任,把参加体育锻炼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相联系。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中的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

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代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

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

学生步人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三、体育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美育在人的正常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

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教育当是不可缺的部分。

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结,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

当然,美的教育应是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首先,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还应在上课的示范中特别注意。再次,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达到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体育教育中除了贯穿着上述三个方向的教育外,还包含了卫生教育、文化娱乐教育等等,这些教育与体育本身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塑造新型人材打下良好基础教书育人,是当前教改的重要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应以它特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发挥其育人的特殊作用。

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论文

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姓名:杨允洪

单位:三水实验小学

时间:20007年1月

学校体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2), 1505-1509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4905446.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514905446.html,/10.12677/ass.2017.612211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Morality Education Liping Huang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Received: Nov. 20th, 2017; accepted: Nov. 30th, 2017; published: Dec. 7th, 2017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work in col-leges, and discusses in depth the important role and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re irreplaceable.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reveals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morality educ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link of carrying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ntains abundant mor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ral high school: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catalyst to educate the people, and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irreplaceable.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Morality Education, Status, Action 学校体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黄丽萍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0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30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7日 摘要 文章结合学校体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学校体育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

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与伊顿公学的体育育人精神

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与伊顿公学的体育育人精神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体育学科育人的典范,起到了榜样作用,1917年毛泽东写了其生平第一篇论文,为《体育之研究》,论文内容中提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当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的时候就为自己创编了一套六段体操,也为自己绘制了从长沙到湘江的长跑路线地图。毛泽东还曾经为英年早逝的同学作了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这里毛泽东所说的“死”包含两层含义,因为毛泽东认为那个时期的很多中国人,虽然身体没有死,但是精神已经死了。 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痛批我们的国家,“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2015年,我们国家进行了数学学科和体育学科两大学科的监测,最终结果却不尽满意,其中,体育课在整个国家中的监测中所呈现出来的开足率占比例仅为20%,而数学课的监测结果却相反的惊人,开课率比国家规定的课时数多四倍。回过头来,再看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其说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了。关于毛泽东对德、智、体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体育促进人类发展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具体释义为:我们的体育不是所谓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们文明的精神,我们野蛮的只是体魄。体育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可以调节情感,增强意志。因此,时至今日,100年前毛泽东对于体育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回顾并学习,他作为一个师范生写下这篇巨著,体现出了他对那个时代“京式”体育所存在的不良现状给予的评价。 伊顿公学秉持:运动第一,学习第二。伊顿公学共培养出了二十多位英国首相,也培养出了具有贵族精神的学生。伊顿以“绅士文化”、“精英摇篮”而闻名于世界,同时军事化的严格管理模式被一直贯彻执行。二十位英国首相,三十六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

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浅析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浅析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摘要】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是德、智、体、美、劳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一、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体育教学的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同学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是风吹日晒,训练时间长、强度大,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某些活动,如长跑,训练方式单一,强度大,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此时,教师除了组织多种形式的训练,加强技术指导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努力奋斗,不怕脏,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教育。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教育思想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引起了社会各届对终身体育的关注。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基础阶段,是学生接触体育最全面、最系统的时期,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既要在课堂上学会运用,又要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并使之成为一生的自觉行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在学生时代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他们所掌握的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是实现人生价值、贡献社会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让学生受益

体育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除具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及调节人的心理等功能外,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它还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 1思想教育强化作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可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等良好品德的教育。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多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进行,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赏,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悦,激发学生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积极性,培养敢于争光、力争第一的个性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要求。此外,体育教学与其它课教学形式不同,体育课要求上课必须整队,在练习中还要按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在练习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这些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都蕴藏着德育的因素,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形成团结互助,自觉遵守纪律、关心别人的良好思想品德。. 2智力开发作用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增强,抑制过程加深,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反应迅速,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准确,思维敏

捷灵活,判断能力加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事智力活动。 3审美意识培养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流利的讲解和优美的示范、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以及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摘要】体育作为“五育之首”,在育人中起到了强健学生体魄,协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思维;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培养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作用。 【关键词】强健智力审美思想品德 体育作为“五育”(德、智、体、美、劳)之一,其实也是这“五育”之首。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其他的几育都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么体育在育人中究竟有哪些的作用呢? 一、强健体魄,健康心理,提高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有效地、健康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就成了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一项特殊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里第一点也提到了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的一门学科。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到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身体得到锻炼,体能得到增强,并且还可以在体育课上学到很多的技能,发展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体育课还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情绪得以宣泄,身心得到放松愉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他们在经历挫折和客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

挫折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进步和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育课上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不同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参与到运动中,不断挖掘自己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水平。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的安全与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种体育娱乐活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 二、发展智力,培养思维 过去人们一提起练体育的人,就会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来形容。其实这是人们对体育的一种误解。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理解语言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也就是说,左脑进行的是有条不紊的条理化思维,即逻辑思维。与此不同,右脑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一个没有语言中枢的哑脑。但右脑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行为。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这都是右脑的功能。左右脑的分工,使左脑抽象思维的功能较发达,而右脑形象思维功能较发达。大脑的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分工,是很专门化的,每一个特定区域都负责控制身体某一特定部位,每一个特定区域都负责控制身体某一

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李迎 随着《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体育教学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的重视,但是,在基层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体育教学仍有不重视体育教学的现象,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再谈一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充分发挥“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知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锲而不舍,乐此不疲。同样,体育兴趣是学生自觉上好体育课的核心因素,是强化剂。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运动与参与的兴趣呢? 1、内容上求新。 学生生性活泼,有着强烈的探知心和求知欲望,乐于接受新事物,不喜欢机械的重复。而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往往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怎样处理机械练习与运动兴趣的矛盾,首先应该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同一个内容要有不同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练习中达到反复练习的效果。如:在“水平一”教材单、双脚跳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剪刀、石头、布》、《跳过小河》、《踏石过河》等游戏进行教学,学

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了充分的身体练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单、双脚跳的动作要领。 2、教态上求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假如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走进课堂,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因此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反之,学生者产生厌烦的情绪。如:在“水平二”教材内容蹲距式跳远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动作不够规范。表现为弹跳能力差,教师如果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努力点你会做得更好。”“我想你能做得更好”。学生就会信心倍增,进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练习,才有可能达成教学目标。反之,学生会失去练习的兴趣和信心,更无从谈起达到教学目标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慎批评;多期待,少失望。用爱心去感召学生,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教法上求活。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有效途径。而教法单调、缺乏新意就难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我就采用转移性的练习方法,把常用的场地跑改为追跑、按不同的图形跑等:另外,结合生理知识强化诱导,提高了学生参加跑步的积极性。

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拓展

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拓展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集中体现在体育课,体育课的最终追求目标往往是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属于被动性接受,积极探索和进取精神欠缺,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主动性的发展 (一)对体育学科育人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1.认知的狭窄化 所谓认知上的狭窄化,体现在:由于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认知还停在对体育的基础认知上,也就是“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术的教授上,导致学校在对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认知上存在偏差。学校教育受到教育大环境以及思想的影响,体育教育也表现出了应付考试的消极现象,主要学习技术动作,身体素质达标即可。这种体育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学科的“育人”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促使学校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被仅仅局限在掌握技术动作上。 2.认知的空泛化 所谓认知上的空泛化,体现在:对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方面的认知还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上。体育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除了制定必须的知识教学目标,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口号性质的目标。口号性质目标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比如能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意志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适应于每一堂课程中。但是这些目标对于一个星期只有两节体育课的教学课程设置来说根本就起不到落实的作用,只能够起到一个标榜的作用。 3.认知上的短期化 所谓认认知上的短期化,体现在:只对近阶段可以测量的考核目标进行努力追逐,达到满意的状态。这些年来,我国学校的体育因为受到“升学率”的强烈影响,刻意的在乎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已经变成了为了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学,考试考什么,体育教师就教什么,练什么,只是把学生单纯的当成了考试的练习者,这样的存在基础可以说完全和教育的初衷相悖。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具体内容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具体内容 (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现代体育教育已经认识到了体育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已经比较多,所以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去自行查阅,本研究就不在赘言。 (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 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是身为国民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准则。在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上,每当中国队获得奖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就会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我相信每一个看到这个画面的中国人的内心都是无比激动、充满自豪的,通过媒体对比赛直播画面的转播使得更多中国人看到这胜利的一幕,这种比赛胜利所带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是书面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学校体育教学除了教授给学生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常识之外,体育相关文化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体育文化包含了众多体育精神,而这些体育精神和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体育事业的强大,再通过教师对运动员获奖经历的讲述和分析,让学生充分去体会这种为国争光的精神,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也拥有一颗为国争光的进取之心。勇敢、拼搏、永不言败是奥林匹克最基本的运动精神之一,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千百次的失败就难以取得最后的成功,体育运动也是如此。运动员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都是用训练时流出的血水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运动项目去结合运动员的训练实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永不言弃、敢于拼搏的精神,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公平、公正意识 不论什么活动什么事情,公平都是公正的前提条件,公正是公平带来的结果,所以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公平、公正、公开是比赛的基本原则。在比赛时,公平的意识就是不论是什么国家、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阶层、什么性别都要遵守比赛的规则,都可以去奥利匹克赛场上参加比赛;而公开正是公平的保障,公开的现场赛事以及比赛直播,使得每一个观众都是比赛的裁判员,这种公开有效防止了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情况的出现。所以,在参加体育比赛时要有“众生平等”的思想,不要歧视他人,更不要其实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也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1坚持“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谈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浅谈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关键词】体育育人品质 一、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原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议(1966年)曾指出:“体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

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新西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提出“体育不单限于身体的(范畴),而且在教育的范畴内把它做为更广泛的教育手段有效地利用,体育不仅以肌肉发达为目的,更广泛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和他人比较、学习,互相指导、互相帮助、赞扬对手的成功,获得自由支配身体的喜悦……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主要任务。体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而同时肩负着社会责任,把参加体育锻炼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相联系。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在学校所起的教育作用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本文在分析体育教育功能和强身健体功能的基础上,阐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体育功能分析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育能在人类社会连绵不断地存在和发展,得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人们的喜爱和广泛地认同,而且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大,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体育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增强体质,强国强民。这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能在人类社会中长盛不衰和持续不断存在的原因。通过体育手段来实现增强人的体质的目的,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这正是体育的独特之处,也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事物对人和社会作用的根本点,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基本特征。人的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强盛的基础。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还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最基本的作用和本质功能恰恰是作用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对人民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提高以及民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摘要: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学科素养是近几年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文章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现阶段的教育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强烈的竞争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1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

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

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

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以及“新课标”改革的要求,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现在还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树立学生优秀品德的重要使命。 古希腊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体操通常借以培养勇毅的品德、有助健康并增强战斗力量。”这就说明体育运动在增强人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口号,这说明在教育发展的初期我国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教育对育人教育的重要性。现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我国更加注重育人教育,高水平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只看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更主要的是要看道德品行。 我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陈独秀先生提倡“兽性教育”,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应该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的人。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他认为体育教育的教育意义在于“强筋骨、増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这四大教育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教育部联合体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文中指出:“高校教学质量不应只看文化成绩,应当从德、智、体三项综合来看。其中体育教育的目的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兼顾了道德教育,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对高校学生体育上的教学。”200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也强调:“体育作为一种全民参与活动,在提高人体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有助于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健康意识。”所以,对当代高校学生来说体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精神意志以及做人的品质上有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主体观念和个性意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教育的教育意义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实现的,人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运动精神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例如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多练自己的意志,强化自己的精神,使身体素质逐渐增强,做事精力充沛等。

学校体育课的育人作用

学校体育课的育人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生体育的基础。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内涵包括:以发展身体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为手段,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所以体育作为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体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突出体育教学的特性,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和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体育课的德育功能,运用教育手段研究和做好“育人”工作,把“育人”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阶段,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针对学生不愿意练习长跑的思想,在练习长跑前,给学生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以惊人的速度抢夺沪定桥的故事,抓住“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结束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二、教师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暗示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学生平时的生活,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体育课与其它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差的学生。有些素质差的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歧视他们,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讲解和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术和强健的身体形态去影响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去引导学生。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通业务,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 三、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不同情感。 1.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2.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3.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学科育德功能”教育案例 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九周《走和跑》 崇明县登灜小学陈新利 一、案例背景 本课选自少年儿童出版社三年级第二学期《体育与健身》第七周第十九课教学内容——走和跑教学第四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提高速度的几种基本练习方法,发展腿步力量和手臂力量,提高快速跑能力;形成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品质;能从容应对挑战,正确面对成败,在游戏中与他人积极合作。教学重点为:快速跑提高速度的练习方法。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练习对提高速度的重要性。 三年级学生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开始出现趋利弊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与同学吵架时,当老师询问吵架的理由,双方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说,不利的话则不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走和跑能力,并且养成了良好的跑的姿势习惯;他们喜欢游戏,对于游戏比赛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于同学之间互相谦让都不太理解。 “健身育人”是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本课设计中,我用的主要策略:1、“结伴练习”教学策略:在结伴练习中,学生不单纯是一个练习者,他还是一个指导者,即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同伴练习。要有效地指导同伴,必须发现同伴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能停止观察与思考,就必须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实践时时刻刻联系在一起,从而把自己对所学的、所练习的、所想的及时地与同伴交流,相互取长补短。2、“小组合作学练”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3、“游戏兴趣”教学策略:好动、好胜、喜欢做游戏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50米快速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锻炼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的现象,正确的动作技术不容易掌握。于是设计一系列“游戏活动”吸引其学练的好奇心(①、“黄河——长江”复习起跑接疾跑练习;②“跨大步”和“跨越短绳”体验用力后蹬练习;③“双龙会”快乐跑的延伸),培养学生判断反应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发展耐力。

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杨允洪

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一、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原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议(1966年)曾指出:“体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新西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提出“体育不单限于身体的(范畴),而且在教育的范畴内把它做为更广泛的教育手段有效地利用,体育不仅以肌肉发达为目的,更广泛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和他人比较,学习互相指导,互相帮助,赞扬对手的成功,获得自由支配身体的喜悦……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