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

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

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

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形象的鉴赏,

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

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

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白居易《卖炭翁》

“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

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

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

羁、豪放自负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

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

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

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的忠心报国的将士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⑧爱恨情长、离愁别绪的离别者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⑨孤独愁苦、盼归人的思妇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⑩渴望自由、孤独幽怨的宫女形象。朱庆余《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百花盛开的阳春,宫门却寂寂锁闭。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诗中景物意象主要有四种:①画面意象:即诗人所见之景,通过众多景构成意境表达情感。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②传统意象:即由于经常在诗中出现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通过特定意蕴表达感情。如“杜鹃”“流水”“月亮”等。要多积累记忆。③比喻意象:即在诗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本体形象化传达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要由喻体知本题。④象征意象:即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景物人格化表达感情。如咏物诗中的被咏之物。要由物思考人。

三、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物象,物象,指诗歌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常见的物象有:松、菊、竹、梅、柳、蝉、鸟、马、草、风、霜、雨、雪、风、虹等等;从诗歌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事物形象主要有两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

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典例1】(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二: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语言艺术的特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直接设置试题,2013年高考有4套试卷直接考查鉴赏语言,2012年高考有3套试卷直接考查语言鉴赏;而且诗句综合鉴赏也要涉及语言鉴赏。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更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1.清新自然。如: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一句一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色彩绚丽,境界开阔,语言清新生动。

2.质朴无华。如渊明旳诗,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3.华美绚丽。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4.简洁明快。如白居易旳诗,大多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委婉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通俗易懂。例如白居易的诗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二、考点呈现与答题演示

(一)设问方式梳理:

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联最有表现力的字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某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省略)

第二步:释字义,点手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运用的手法。

第三步: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锤炼字词解题三步走:

第一步:关注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词语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第二步:关注词语的手法。字词的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也包括使动、形容词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第三步:关注词语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谈,尽量全面。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

【典例2】(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5.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

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考点三: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第四,解答真题示范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典例3】(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考点四: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高考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最近几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唐诗、宋词、元曲扩展到清代(含清代)以前各个朝代的诗、词、曲。考查时,常常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古代诗歌借助描写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传达诗人的思想,表现诗人的见解、认识、感情、态度,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对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十大主题:(1)建功报国;(2)忧国伤时;(3)思乡怀人;(4)生活杂感;(5)长亭送别;(6)怀才不遇;(7)羁旅愁思;(8)愤世嫉俗;(9)蔑视权贵;(10)寄情山水。从诗歌的类别看,主要涉及十个类型:(1)借景抒情诗;(2)山水田园诗;(3)咏物言志诗;(4)咏史怀古诗;(5)即事感怀诗;(6)边塞征战诗;(7)缘事说理诗;(8)相知相思诗;(9)别恨离愁诗;(10)思妇闺怨诗。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生活状况,情感因素,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就高考答题而言,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理解正确,表述恰当,言之有理即可,一般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观点、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应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思想风格以及诗词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指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道理,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所关联的背景等。解答这类试题主要应注意两点:

一、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联系平时积累的知识,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客

观的分析和评价。不要随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因素。诗歌的意象,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感情。

借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可以把握诗歌主旨。同时,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涉及到文学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时令特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及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和生活经历等。要理解诗歌的象征义。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

二、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有的诗歌有弦外之音,要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联系诗词的背景、所用的典故、关键词句解题,读懂标题并看清注释。诗词的标题和注释往往是理解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把钥匙,不可疏忽。要辨析确认诗人写作时的情感,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要理解诗歌中情感载体与诗人情感的联系,如杨柳、菊花、圆月、落叶等。要判断作者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诗歌常见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一)建功报国诗

唐诗多为边塞: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

(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风格多为:悲凉慷慨、雄浑豪放、奔腾俊伟等。

(二)忧国伤时诗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7)建功立业的渴望;

(8)保家卫国的决心;

(9)报国无门的悲伤激愤;

(10)怀才不遇之寂寞;

(11)山河沦丧的痛苦;

(12)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13)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14)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15)反映离乱的痛苦;

(16)同情人民的疾苦;

(17)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三)长亭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

(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四)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自然风光;

(2)乡村景物;

(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五)咏物抒怀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六)思乡怀人诗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

(4)闺中怀人。

(5)触景伤情;

(6)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7)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8)因梦寄情;

(9)妙喻传情。

(七)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八)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

(2)描写美人迟暮;

(3)寄寓人生感慨。

(九)景事抒情诗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胜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十)生活感悟诗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自由闲适之恬淡;

(3)秀美河山之热爱;

(4)昔胜今衰的感慨;

(5)借古讽今的情怀;

(6)青春易逝的伤感;

(7)仕途失意的苦闷;

(8)告慰平生的喜悦;

(9)老当益壮的情怀。

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绿叶——希望、活力

黄叶——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禾黍——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黄粱——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鸿雁——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鱼——自由、闲适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失意、伤感

大漠——苍凉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古道——荒凉

长亭——送别

楼兰——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阳关——离别送行

莲——爱情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典例4】(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努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考点五:评价古诗词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要求在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时常常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对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评价。

任何人写作都有其见解和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古代诗歌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主张、见解、意图、情感、价值取向。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

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还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时代因素、诗中用典等方面的信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诗歌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歌的景物往往寄托着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评价”,是指在正确把握诗歌作者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有时还需要对不同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诸如,作者持怎样的观点、态度、情感、见解,诗歌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另外,往往还要求与别的作者进行对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评价

时允许考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在高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难度稍大,我们有必要予以高度重视。

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内容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载体,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3)把握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4)关注隐含信息,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往往隐含在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中,要注意关注隐含信息,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以正确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5)要由表及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和内容、情感、主题等内在信息,结合标题、注释、试题提示等暗示信息,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关键因素。(6)要全面准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要细致,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归纳要全面,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评价要准确,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苛求古人

【典例5】(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0.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 二十阿房宫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 ..(古义是遮蔽)天日。 ..(覆盖)三百余里,隔离 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面)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缦.(萦绕)回.(曲折),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 斗角 ....(名词作状语,像..(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蜂房,像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波涛之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复道横伸在半空之中,不是雨后初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 宫之间,而气候 ..(古义指天气)不齐。 ②妃嫔媵.(音yìnɡ,陪嫁的人)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来 于秦;朝歌.(名词作动词,唱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奏乐),为秦宫人。明星 ..(古义是明亮的星光)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不知其所之.(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 缦立 ..(久立)远视,而望幸.(皇帝驾临)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 ..(动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运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土块,把珍 珠当碎石),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指重量单位,极言其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承担)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音yǔ,露天的谷仓、仓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 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顽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陈涉率领的戍卒发起了呐喊,接着刘邦指挥的军队夺取了函谷关,楚霸王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偌大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只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但又不引以为戒,就让更后的人又为他们哀叹了)。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形容词,全,都)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 一、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1)A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秉:手持。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 2017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 (可能有微调,请以当年高考大纲为准!!)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精炼复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刘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个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无① 刘长卿 春风倚掉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②青袍:唐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时的情景,诗人以“―雁”和“孤帆”代指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自己的不舍。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送严士元》中,诗人凋动了各种感官,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是诗人

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2016-2019)

2016-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之 文言文阅读 一、2016年全国卷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作于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而“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B.颔联二句: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 C.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 D.尾联之妙,在于以问句作结。这里以“向谁言”问之,“别离心绪”喷涌而出,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15.请简要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14.B 15.①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②被贬的苦闷;③对家乡的思念;④ 对友人的怀念。(或与友人离别的愁苦。)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表述错误,应该通过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透露的是作者的别离愁绪。 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 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⑴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 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 鹧鸪鸟(叫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关山(思家) 燕(惜春/思念/物是人非的变迁/传书叙离情/游子漂泊) 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⑵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⑶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 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竹(气节高尚) ⑷悲情类:梧桐(悲凉),杜鹃鸟或子规(凄哀或思家思归) 乌鸦(衰败荒凉),碧血(蒙冤而死或忠心不灭),猿(悲伤) ⑸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 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 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 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 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 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 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首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考查实词、虚词、文意理解、翻译句子;考查重点依然是对重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 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中教材知识生活使用并重的思想。因此对文言文复习初期的课本知识一定要下足功夫,将可以把握的知识点牢牢把握,作题时注意联系相上下文以及关知识点生活中的常用义,这道题应该可以有十分地把握。 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翻译文言语句从句子翻译题的设置来看,既注重了对文言基础字词句的考察,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拓展能力的考验,必须有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的贯联意识,应该说是一种鲜明的立足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方向的体现。所以要想做好翻译题,首先要夯实基础,其次要注意基本的技巧,还要具备联类贯通的能力,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对文言翻译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注重动手去写,绝不能眼高手低。 总的来说,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是平时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扎实的积累,以及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的语境意识。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备考方案: 1、重教材:和现代文相比,复习文言文更应该重视教材。尽管选文出自课外,但知识都在课内。因此文言文复习应该紧扣教材。教材上的内容一定要熟悉,不能提出教材上的一句话,还不知道在哪一课。要让学生明白熟悉教材所选的文言名篇,不仅有利于文言文复习应试,对复习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以至高考作文也都有好处。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课本内容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学生对课内文言每一课都烂熟于心。 2、重迁移:从文言文高考命题来看,仅熟悉教材内容也还不够,不管是词语考查还是句子翻译都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迁移能力,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文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必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能就课本论课本,就题论题,要以课本和习题为依据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迁移,使学生具备连类推绎的意识和能力。 3、重技巧:根据每一道题的命题特点,对学生的训练要进行技巧点拨。比如对文言语句翻译题一定要指导常用的方法,并重视落实,强调动手写一写。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成效。 二、诗歌鉴赏: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名句名篇的补写,该题型关注考生的文化积累,兼顾课内课外。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方案: 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备考,在第一轮复习中主要做好知识储备与积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近年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大全

一、 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 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5 分) 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6 分) 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6 分。每点 3 分) 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6分) 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5分)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②送别之意。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分) 答: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白话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