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

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山海经》中言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乃帝王藏书之府,杨亿等人当时在皇家图书馆(秘阁)唱和,故以“西昆”为集名。“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诗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撦(xián chě)至此。’闻者大噱。”(《古

今诗话》)

3、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人,因宋人将贾、姚视为晚唐诗人,故名之为“晚唐体”。主要作家有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林逋、潘阆、寇准等人。除寇氏外,大都为隐居山林的处士和僧人,生活原本冷落,又要显示自己“不事王侯”的清高,故用力于诗风清冷、凄苦的贾岛等人。

特点:首先,意象单调,进士许洞与九僧一起分题咏诗,提出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一类字眼,“于是诸僧搁笔”。其次,形式呆板,以效仿姚、贾,所作以五律最多。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之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是晚唐体的最高代表。林逋隐居西泠,“梅妻鹤子”,性情寂寞,才华枯淡,故其诗之气韵实则机械呆板。作品选有《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写景抒情,自由格调。

二、诗文革新运动

1、起因

社会因素:北宋立国未久,统一全国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满足感就已经开始消失,各种危机都暴露出来——边境对西夏、辽国作战连连失利,面临巨大的国家安全威胁;国内冗官、冗兵渐多,财政入不敷出;民间反抗时有发生;思想文化界儒、释、道三家合流,进一步发展。士大夫想争取和保持儒学的优势地位,对其加以改造,所以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中,掀起一股改革、完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潮流,形成了范仲淹为首的“庆历革新”和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而社会改革就顺势必然对文学提出了革新的要求,一则等于宋人对

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十分强调,二则那些政治家,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本身又是一代文宗,故提出文学革新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

由于文官政治制度的实施,宋朝的文人大多集台阁重臣、学者、作家于一身。所以宋代儒学复兴的进程,对一代文风的形成和变化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宋代的文学思想正是在这种政治、哲学、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并通过文人创作心态的改变流向作品。有宋一代的文学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了儒家的文学观在宋代占据着中心地位,宋人非常强调文学有补于世的功利性,在审美时尚与题材倾向方面,仍然继承了儒家厚古薄今、重源轻流、崇正轻变、贵雅贱俗的传统,同时也有与新儒学精神相一致的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一面。

文学自身因素:即宋初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等主要诗歌风尚内容空洞,形式主义严重,自身不能承担反映现实、干涉社会政治的作用。以至朝廷发出了“矫文章之蔽”的诏令。

2、过程

酝酿阶段:代表人物柳开、王禹偁

柳开是北宋最早反对浮靡文风者,在理论上最早倡导复古主张,宣扬文道合一,并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华于辞”,柳开是一个儒家,他之所以反对西昆体文风,着眼点在于复兴孔孟之道,不是从文学上考虑的,且本身没什么创作实践,故影响不大。

王禹偁在理论和创作上并举,基本主张“传道而明心”(传古人王道并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文学创作上学习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其诗文多是关怀民生疾苦的内容,诗歌习用古体长篇,直写胸臆,初步显示出宋诗议论话、散文化的风格特征,王禹偁是宋初诗坛最有价值的诗人,后代清人吴之振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代表作《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

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

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高涨阶段:代表人物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石介等人。他们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提出以下理论主张:文章既要明道,又要重文;要有利于风俗教化,有美刺精神;文风应追求平易畅达。为了传圣人之道,明圣人之志,就要继承三代两汉端凝典重的古文传统,摒弃舍本逐末浮艳轻丽的骄俪文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韩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

不敢存。”宋人道统由韩愈而登孔孟之室,文统也由韩愈而远绍两汉三代。所以,

宋初古文运动的先导柳开即声称:“吾之道,孔子、孟物、扬雄、韩愈之道;吾之

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

欧阳修由于其在仕途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故而他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古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在继承道统与文统方面身体力行,而且,他所领导的作为庆历政治革新表征的诗文革新运动以文见道,纠正了宋初诸儒重道轻文的一偏之见,使道统与文统分久而合:“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

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为道统与文统的薪火传承选

拔了一批重要人物:“考之宋嘉枯二年,诏修取士法,务求平淡典要之文。文忠

公知贡举而先生(按,指梅尧臣)为试官,于是得人之盛,若眉山苏氏、南丰曾氏,

横渠张氏、河南程氏,皆出乎其间,不惟文章复乎古作,而道学传,上承孔、孟。”在欧阳修的大力推动下,文与道的关系,发生了从文以传道到文以载道的深刻变化:“罢去浮巧轻媚丛错绣采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的古文传统被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宋人的尊体意识也讲一步强化。同时,还有苏舜钦和梅尧臣,在他们共同的努力和相互的影响下,将诗文革新运动推向高潮。

当然也包含了文章体裁方面的尊体要求,也就是说在宋人继承道统与文统的过程中,欧阳修的作用至为关键。

当然,这种文风的推行也是遇到很大阻力的,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5载,欧阳修为主考官时,摒斥浮华之文,专取文风简约者,“及试榜出,时之所推誉皆不在选。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诋斥之,至街司逻吏不能止。或为祭欧阳修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然文体自是亦少变。”

深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王安石、苏轼,他们进一步发展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在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3、影响

最后彻底完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不仅直接决定了北宋一代文风,而且亦影响到了南宋的作家,甚至对明清作家归有光、方苞、姚鼐的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欧阳修的诗文

一、生平简介

1、生平(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六一居士传》居士集卷四四)江西吉安人,家境贫寒,4岁丧父,其母郑氏以芦荻画沙地教之,并以其父生前为官清正廉洁相教导,此种家风使欧阳修后来得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政治家与文学家。

在欧阳修应举时,西昆体盛行,“自景德后,文字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向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欧阳修当时虽认识到西昆文风的弊病,但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他也不得不从俗,如其所言:“予亦方举进士……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记旧本韩文后》(卷73)因此,在早期,他也写了很多堆砌典故、词藻的骈文,如《上胥学士偃启》(卷95):“某闻在昔筑黄金之馆,首北路以争趋;附青云之名,使西山而起价。”(正因此文,胥学士将自己的女儿下嫁欧阳修)再有,天圣九年《上随州钱相公启》(卷95)“西河幕府,最盛于文章;南国兰台,莫非乎英俊。”

他24岁中进士,次年为西京留守推官,结识了苏舜钦、尹洙、穆修、梅尧臣等人,这几人古文修养上是非常之深的。

“天圣之间,予(欧阳修)举进士于有司……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苏氏文集序》(卷41)《宋史·苏舜钦传》载:“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欧阳修的文学观和文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其对尹洙的诗歌,在认识上就从早期的“本人情、状风物”(《书梅圣

俞稿后》居士外集卷二三)的技巧层面,过渡到“子言古淡有真味”(《再和圣俞见答》居士集卷五)的思想层面上。而其对韩愈古文的学习,更有出新之态,“盖其横翔捷出,不减韩作,而平淡详赡过之。”(吸收了韩文议论话的倾向和气格雄壮的文风,避免了韩文的硬句险韵)正是这群人声同气应,倡导古文革新。“皇朝承五季陵夷之后,士气卑弱……自后欧阳修、尹洙专以古文相尚,天下竞为模楷,于是风一变。”(《会要·选举六》)

其后,欧阳修回朝为官,恰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争执,被贬饶州。欧阳修勇于言事,责高若讷,风节凛然,后被贬夷陵。后34岁归朝。又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政敌污之与其甥张氏有私)被贬滁州等地。皇佑三年(45)在商丘居官清正,被誉为“照天蜡烛”。48岁方回京师。65岁致仕,居颖州(阜阳),次年病逝。

2、在当时的文坛地位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坛的盟主。

首先,欧阳修本人博学多才,散文、诗词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有着卓著的成就。(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开启者;学术著述有《六一诗话》、《易童子问》、《集古录》、《诗本义》等,词则直接影响了北宋早期的词风),为天下所仰慕,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其次,欧阳修又是一代名臣,地位崇高,入主文坛后,善于团结同道,提拔后学。北宋中期著名的文人几乎都与欧阳修有着紧密的关系,梅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都由他引荐而闻名天下;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在科举考试中一手选拔的后起之秀,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欧阳修的文学观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他在承认道决定文的条件下,又同时重视文的价值,并不像宋初复古者一味的重道轻文,并不简单的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更具全面性和理性,故时人称之为“今之韩愈”。

二、文学创作

欧阳修是一个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大家。他不仅是一个大文学家,还是史学家,(和宋祁合作编着《新唐书》,独篆《新五代史》),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其《集古录》是一部金石学、考古学著作),诗评家(《六一诗话》在文学批评史上首创了“诗话”这一体裁)

文学创作上,诗、词、散文都十分出色,尤以散文成就最高。

1、散文

存世作品有五百多篇,无体不备:政论、史论、书序、杂记、书简、题跋、山水游记等等。

整体特色:

①内容充实,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政论文《朋党论》——有积极的现实性,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针对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地反驳敌手对自己“结党营私”的诬蔑之词,指出朋党有正有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佐以列朝实例,阐明治理国家必须是“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立意高妙,使对方无回攻余地,避免了消极辩护。

史论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庄公前后期变化和最终亡国丧身的事例,指出国家的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而不在天意。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裕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在当时那种君权天授的时代,其认识有很大的进步性和深度。

记叙文言之有物。不管是历史散文,还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都有充实的内容,如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泷冈阡表》为悼文名篇,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

②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比如山水游记《醉翁亭记》,散文名篇,代表作。

全文描写了醉翁亭一带幽美的景色和当地人的宴饮之乐,借太守治下百姓之游乐,以衬托太守之游乐体现了作者心胸宽阔,情怀旷达,能寄性情于山水之中,反映出宋代士大夫与唐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再艰难的条件下也能找到思想上的平衡与心灵上的慰藉,唐人则摆脱不了贬官之愁)。

③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

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往往骈散相间,琅琅上口,形成一种音乐美,一种诗味,所谓“似散非散,似骈非骈,似排非排,文忠之创调也。”(《古文观止》)

④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品体裁多样,除了古文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散文为主,杂以骈偶、韵语,借助秋声写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之情形,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怀,是一代文赋名篇。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2、诗歌

“穷而后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是当时诗坛不可忽视的诗人,其诗作一部分反映现实的生活状况,如《食糟民》,写农民种粮却以酒糟充饥。大多数是描写个人心理体验、生活情绪以及亲友间的赠答应酬,这些作品通常不为格律所束缚,有很深沉的人生感慨在其中,在语言上如说话般明浅通达,而骨肉又丰厚有力,自然流畅的表达感情,风格清新,并体现出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说理色彩明显,对奠定宋诗基本特征、扫除宋初浮艳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再和明妃曲》:“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荷叶》:“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小池》:“深院无人锁曲池,莓苔绕岸雨生衣。绿萍合处蜻蜓立,红蓼开时蛱蝶飞。”

3、词

欧阳修在词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清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评论云:“宋至文忠,于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说到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章之宗师也。”“其于小词,尤脍炙人口。”曾慥《乐府雅词·引》同样如此评价:“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

第三节梅尧臣苏舜钦

一、梅尧臣(1002-1060)

他是一个专力于诗的文人,存诗达2800多首,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骨干力量,与欧阳修一起共同扭转了宋初的诗风。梅尧臣诗歌主要特点:

1、关心时政与民生,,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的传统。

梅尧臣一生沉沦下僚,和下层人民关系比较接近,对其生存状况比较了解,因此,诗作有一部分作品专门致力于反映民生疾苦,暴露了所谓太平盛世下人民的痛苦生活,感情十分真挚。他主要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之精神,学习《诗经》之美刺,发挥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创作了大量政治诗:①批判政治上的邪恶势力,如《猛虎行》讽刺吕夷简;②民生疾苦之作,如《陶者》、《汝坟贫女》、《田家语》等,秉笔直书,既体现出杜甫的“诗史”传统,又展示出白居易的讽喻诗的直白的特点;③深知写景诗也归结到民生疾苦,如《小村》,教材46页。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2、题材上开始将日常生活琐事入诗,体现出宋诗的一种开创精神。

唐人极少在诗中对日常凡俗生活表示关注,但宋人中以诗表现琐事成为一种整体倾向,从诗歌题材内容上看,可算是一种有别于唐人的开创之举。

《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等都是唐人不入眼的题材而写入诗歌,并常常写的饶有兴味。同时,为了加深诗的内涵,常以哲理性思考贯穿其中,写河豚鱼,最后引申为“至美与至恶常相并随。”

但首创者的尝试在开拓精神之外,通常也紧随着缺憾,例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俗庸丑陋,毫无情韵,望题则知。

3、风格上追求平淡

自语:“作诗无古今,唯道平淡难”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山行》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春阴云》云:‘鸡鸣桑叶社,林暗杏花残’,《杜鹃》云:‘月树啼未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

《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39岁)

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说:“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

《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兔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

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54岁)

梅尧臣最工近体,尤善五言,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开宋诗风气之先得意义,故从欧阳修到王安石、苏轼都对梅诗赞叹不已。

元人龚啸:“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清人叶燮:“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二、苏舜钦(1008-1049)

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得重要参与者,与梅尧臣齐名。

苏舜钦早年慷慨有大志,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批判现实,例如《庆州败》对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军将昧士怯终致丧师辱国的丑闻的抨击,《城南感怀呈永叔》对达官贵人坐视民瘼空发高论的行径的揭露,都是直言痛斥,毫无顾忌;另一类诗则是写景诗,也是写雄奇阔大之景,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

整体艺术特点:直率自然,意境开阔,风格雄豪奔放,擅长长篇古体。例如《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中的一段:“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想象奇特,笔力酣畅,本

是宁静柔和的月夜也被赋予开阔的意境,风格奔放。

短篇也有佳作,《淮中晚泊犊头》见作品选第46页。

第四节王安石

一、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江西人。早年在地方中央都曾任职,对社会状况、政治弊病、国家危机有相当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政治经济主张。被重用后,推行著名的“熙宁变法”,采取了一些激烈措施,遭到保守派和稳健改革派的极力反对,几起几落,晚年退居江宁,筑室钟山。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后,忧愤而卒。有《临川集》留世。

王安石是一个非常看重事功的政治家,所谓“磊落大丈夫,胸怀天下,不拘

细节”,传其常年不沐浴,以至妻子不让他进屋。

二、诗文创作

1、诗歌

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欧阳修赞其:“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赠王介甫》),王安石答之:“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奉酬永叔见寄》)

前期:以政治诗为主,揭露时弊。稍后中年时,咏史怀古,述怀感旧,酬答之作亦多。他喜用诗歌去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观点独到、精辟(大政治家身份),不同于一般文人的认识水平。但有时议论过多。

例如,《河北民》、《兼并》、《发廪》、《贾生》、《明妃曲》、

有时翻唐人论调,如评项羽的“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评昭君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并说昭君生于胡地胜于寂寞老死于冷宫之中,指出昭君悲剧是古今女性共同的悲剧,“咫尺长门闭阿娇”(《明妃曲》)

基本上奠定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后期:退居江宁写景诗、禅理诗富于技巧,诗风渐趋于含蓄深沉、注重锤炼字句,代表作品都是一些写景、抒情的绝句,成就很高。

黄庭坚:“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叶梦得:“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

后人评论“荆公绝句妙天下”,并将这种诗称为“王荆公体”。

《书湖阳先生壁》二首之一,课本第51页:“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观察细致,修辞巧妙,意境清新。

《泊船瓜州》作品选第150页

2、散文代表作有《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以说理议论见长,语句简练,笔力雄健。

第五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

1、生平概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其文化素养很高,有《山谷集留世》,存诗1900多首。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张耒、晁补之),也是诗歌成就最高的一个,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又称“坡谷”);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或名《山谷词》)。著名书法家,与苏轼、米芾(fú)、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2、诗作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这种题材趋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查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又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却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例如《双井茶送子瞻》:“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茶被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及高洁

志趣相联系,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文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以此为内容的黄诗微妙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所与生活气息并存。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当然,有时黄诗在这方面走得太远,如《和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在8句诗中竟有12个典故,就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

黄庭坚作诗是有意学习杜甫的,兼学韩愈,其主要体现在借鉴艺术经验上,但缺乏杜甫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和那种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关注很少,绝大部分诗作写的都是一种文人情怀,与他的诗歌认识理论有关:“诗者,人之情性也”;“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盖是读秦少章诗,恶其终篇无所依也”,即“打诨”是为了诗意有所归依)。

黄庭坚的诗作在艺术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①以才学为诗:指诗歌语言之材料上,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为写诗的基础。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

“诗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以“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为主要指导理论,将前人的诗意、用字、典

故,加以点化,化陈为新。(文章最忌随人后)

◆夺胎换骨法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而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例子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山谷咏明皇时事云:‘扶风乔木夏阳合,斜阳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亦伤心。’全用乐天诗意。乐天云:‘峡猿亦无意,陇水复合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此所谓‘夺胎换骨’者是也。”两首诗写的

都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但黄庭坚在辞句上并没有袭用白居易的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并不是简单的因袭。

◆点铁成金法《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例1,《病起江亭记事》[1]:“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2]。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1]建中靖国元年初,山谷被召为吏部员外郎。因病新愈,辞谢不赴,在江陵等候新任命的时候,写下了这十首即事书。所选的这首写羁留地的萧条冷落,近而感慨一生多桀,累受挫折。后两句描写了荆江亭

附近的景色,是化用唐人陈咏“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诗句,后人评论:“此本陋句,一经妙手,神采顿异。”清陈衍说“宋人写景句脍炙人口者”。但这两句并非单纯写景,而是通过描写如此萧瑟的景象,

衬托出自己徘徊的心境。陈咏诗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单纯描绘,诗意很浅薄,但一经黄庭坚点化,诗意顿时丰厚起来,言有尽而意无穷,点铁成金。

[2]伏波:汉朝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年六十二,还骑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菩提坊:传说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维摩:即维摩诘。是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尝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遣来的使者宣扬大乘教义。两句为作者自伤自叹,他本是文坛宿将,现在却象个衰病的和尚。

例2,后人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经用滥,而黄庭坚在《次韵刘景父登邺王思》诗中云:“公思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例3,《奕棋呈任公渐》中“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恃。”前句用《南

史》载湘东王萧绎盲一目而对此极为忌讳的故事,说棋盘上有一块棋只有一目,死而心甘;后句意思转折,用《史记》中刘邦、项羽以鸿沟为界,相持不下,比喻整个棋局大势仍为一定,尚可争夺。此种用法比较新颖妥贴。(打猛诨入,打猛诨出)

②在诗歌的句法和结构上非常讲究

“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句法:多用拗句(学习杜甫,但杜甫只偶尔为之,黄庭坚运用则很普遍)所谓拗句,即把格律诗句中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或者改变语序,使音节、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感,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例1:“我诗如曹郐(kuài),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之江。”比喻其诗气象阔大。

例2:“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结构上:有意追求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平易流畅、意脉连贯地写下来。

例如:《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烟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qí)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一二句看似平常,但实际上暗用了《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典故和衡山回雁峰雁不南飞的故事。颔联两句则又全用

习语,但组成对句后却很新鲜,纯粹以名词性意象对映,在一寒一暖得景象中写出往年相聚的欢乐和此时别后的孤单。而在语气上与首联跳脱,末联之间也有跳脱;颈联再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他的贫寒,再反用“三折肱,知为良医”的成语,

感叹他久沉下僚不能施展“治病”之才。尾联写自己想象中对方凄凉景象,并暗含李贺《南国》“文章何处哭秋风”的诗意。

由于黄庭坚的刻意追求,就形成了其诗歌“生新瘦硬”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晚年时,黄诗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倾向,即诗人自称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其作诗1956首,律诗多佳作。

例1,《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例2,《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创作方法:

①改窜陈句,或化用前人旧意,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因为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②好用拗律,押险韵。

③好用奇字僻典,刻意苦吟。

二、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诗因其独特的文人气和书卷味,对当时很多诗人产生影响,向他学习,就出现了北宋著名的江西诗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20余人,江西诗派的名称从此确立。(这些诗人大多为江西人)后宋末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归纳出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因为江西派诗人都以学杜为号召(实际上只学杜诗形式上的特点,并不学其内容与精神),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个诗作成就最高的人。

江西诗派在北宋后期盛行一时,并延续到南宋前期,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而陈师道是江西诗派中除黄庭坚以外成就最高的一个。陈与义、曾几诗歌多爱国主义精神。

其中,吕本中又在黄庭坚诗论的基础上提出“活法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道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即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

江西诗派分前后期,以南渡为界。前期以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为创作风尚,后期则因国难而产生颇多忧国伤时之作。如吕本中《兵乱后自嬉杂诗》之一,见书第80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汉语言文学论文--唐诗与北宋诗的比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唐诗与北宋诗的比较 一,前言. 当古典的诗意从现代的嘈杂、浮躁和嚣尘弥漫中逐渐远逝的时候,我们很难,哪怕让她只做一小会儿踟蹰和停留。诗歌,连同她最为虞诚的追随者,就像是被历史流放的囚徒,带着其完美的躯壳与昔日的辉煌的韵姿,于人烟稀少的巅峰独自起舞。曾经是士人大夫醉酒后的浅酌低唱,曾经是樵者渔翁小憩时的欢声笑歌,此时,都以一种决然的姿态,同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风花雪月,她们的圣洁与堕落,她们的流光和异彩,一起在虚无和浮躁中消散殆尽。只有弥留的晚霞或是黑暗中闪动的萤火,才会使人们偶尔想起,他们曾经钟爱的那片圣地。因为,诗歌是,曾经是,毕竟是,他们古老的——王。 从神话和巫术纠缠不清的远古歌谣,到披着香草羽化作美人的楚辞,古典诗歌便借着高傲的骨气与迷药的劲力开始挪移,途径幸福的孕育,和最为静谧的欷歔高度契合。于是历史上每一次旅人的醉酒都化作酣畅淋漓的万千气象,接着,便由悲怆的灵魂中渗透出来的苦涩与磐石的顽强。终于,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连天真率性的通脱也略显曲折。 古典,游离于送别的长亭、疲倦的屋檐、啼血的杜鹃,与枯萎的意象一同无奈的老去。但她,仍在远方漂泊。 二,唐初和北宋初的诗歌。 1.初唐诗歌。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靡艳雕琢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然而在整个初唐,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个人。他们勇于改革浮夸的南朝诗词,而且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转移到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比如杨炯《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立功边塞的慷慨情怀,与当时弥漫诗坛的齐梁余风迥然相异。而稍后的“文章四友”也对诗体方便很有贡献,其中杜审言最为有才。之后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则完成了律诗的最后定型,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初唐是盛唐的前奏,而初唐向盛唐发展的分水岭便是陈子昂的诗歌,他的诗歌从气骨上和内容上都是崭新的,并且回复了汉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摒弃了浮艳的宫体风格,为盛唐诗歌的高潮拉开了序幕。 2.北宋初诗歌。 宋初诗风分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以白居易为宗追随其风格的称为白体,代表人物有徐铉和徐锴。其中徐铉的诗歌清淡浅易,如《登甘露寺北》中“人行沙上见日影,州过江中闻橹声”。所以白体的诗人作诗不做雕琢,挥洒成文,率真自然,诗意较为显俗。 而追随贾岛,姚合等人余风的诗人是晚唐体诗人。代表人物有林逋,魏野和“九僧”,他们继承了贾岛等人的苦吟精神,诗歌内容大多为隐居生活的描写,以五言的形式描写出他们清幽枯寂的内心。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众方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何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所以,晚唐体的诗人偏重刻画清幽的意境,诗境狭窄,总是在孤立的诗句上表现他们的苦意孤旨,后人批判他们“炼句不炼意,有句而无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 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北宋初期诗人

第三章北宋诗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人 五代战乱频仍,诗坛冷落。宋代建国指出,诗家多师法唐人,以其师法对象不同,约可分三派:香山派、晚唐派、西昆派。 一、香山派 出现最早的诗派,诗人主要师法白居易,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称等,以王禹称最 有影响。王禹城(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晚年贬居黄州,人称王黄州。他出身寒微,以文名闻于太宗,由县主簿擢为右拾遗直史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他性格刚直,有政治抱负,不随人俯仰,一生凡三贬。由《小畜集》、《小畜外集》传世。 他反对晚唐以来的浮靡文风,同情民瘼关心国事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他的《感流亡》诗,反映了饥民流离失所的惨状,表现了对于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雪》写诗人在温饱之于想到了苦寒中挽车供边的人民,荷戈御敌的士卒,并以自己身居官位而无安民良策深感内疚。他也善写景物诗,如《村行》,在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情,语言淳朴,意境清新。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喻现实,指斥时弊,富于积极意义。在手法上也明显受到白居易的影响,语言通俗,风格清新,体现了他易晓易道的文学主张。他在诗歌创作上开一代新风,在北宋诗坛上有重要地位。 二、晚唐派 与香山派基本同事。此派诗人作诗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多以五律写眼前景、身边事, 风格恬淡闲适。代表作家是林逋。 林逋(916-991),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不仕不娶,过隐士生活。死后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山园小梅》是他的代表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向来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有秀句而少佳篇,作品现实性差,思想境界不高。 晚唐派诗人中还有魏野、寇准、潘阆和“九僧”。其中除寇准官至宰相外,皆为隐士或僧人。他们的小诗多清雅可爱,意蕴高情,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三、西昆派 由于宋初经济恢复,,封建官僚养尊处优,附庸风雅,因而反映宫廷生活和情趣的西昆派, 在北宋真宗以后就逐渐占领了诗坛,西昆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的唱和之作,收诗二百五十余首,全是近体诗,多为七律。这派诗人多为馆阁词臣,他们诗中所写的只是他们的闲适生活,内容空虚。也有一些咏史是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毕竟好作品少。他们以诗为戏,以诗为乐,作品缺乏现实内容;艺术上师承李商隐,往往词语华丽,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喜用故事,语僻难晓,只追求形式技巧。他们得李商隐诗艺术技巧之皮而不得其骨。他们没有李商隐的真实感受,片面追求李商隐的唯美主义倾向,有时虽有一点淡淡情思,也远没有李诗丰富的诗思与感情,即使用典,往往是典故堆砌,獭祭杂陈,不可与李商隐的使典言情同日而语。 从宋诗发展来看,西昆派的出现也有一定意义。他们以雍容安雅的情调反映了宋初社会升平繁盛的面貌,以李义山为旗帜反对香山体的浅近和晚唐体的白描,力主诗歌形式的唯美和语言形式的华丽,对于诗歌形式美的拓展,也有一定贡献,西昆体诗音节谐美,对仗工稳,用字锤炼,写物细腻,,也是有宋以来诗艺的一次提高。当时颇有影响。

北宋前期文学

第一章北宋前期文学 第一节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 提倡古文、反对骈俪 一.王禹偁(954-1001) “咸通以来,诗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送孙何序》)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二.柳开(948-1001) “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失矣。女恶容之厚于德,不恶德之厚于容也。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柳开《上王学士第三书》) 三.穆修(979-1032) 穆修等人继续倡导韩、柳的古文。当时西昆派的骈体已风行一时,穆修以刊刻韩、柳文集,与之对抗。穆修成功地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文的弟子,其中如祖无择、尹洙、苏舜钦等人后来都成了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 四.姚铉(968-1020) 姚铉编选《唐文粹》,其文章部分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第二节北宋初期诗坛三大流派 宋末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 一.白体诗人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禹偁《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二.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

北宋诗人汪洙的诗句大全

北宋诗人汪洙的诗句大全 1.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汪洙《神童诗》 2.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汪洙《神童诗》 3.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神童诗》 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5.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汪洙《神童诗》 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诗》 7.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汪洙《神童诗》 8.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汪洙《勤学》 9.春到清明好,晴添锦绣文。——汪洙《神童诗》 10.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汪洙《神童诗》 11.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汪洙《神童诗》

扩展阅读:汪洙的著作 汪洙诗才横溢,他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诗,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就有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所赋的三十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神童诗》文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它与《三字经》等同誉为“古今奇书”,成为训蒙儿童的主要教材,流传极广,影响至为深远。尤其如其中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 汪洙成年之后,淹贯博洽,熟悉经史。然而经多次考试,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得以考中进士,任明州府学教授。由于汪洙为人淳正,是一位好教师,随从他听课的学生众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均称他为“汪先生”。正由于他教授有方,声闻朝廷,到汪洙去世时,特追赠为“正奉大夫”(正四品)衔,给予了较高的优待。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训诂》。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北宋初期的词

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讲义·北宋初期的词 词经过晚唐五代许多作家的努力,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了以花间派为典型的格局。其间李煜虽有所突破,但他只是一个特例,总的看来变化不大。到了北宋初期,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但就当时词的文体性质而言,它仍然只是文人在花间樽前一觞一咏之际的娱乐性创作,而不是正面向社会表现自己人格、情操、抱负的文学形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突破。 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偁、潘阆、寇准、林逋、钱惟演等几派诗人都有词作,但他们的精力主要还是在诗歌上,所以留下的词作数量都比较少;而词风往往和各人的诗风近似。如钱惟演的词,也像西昆体诗一样辞采华丽,注重于外表的雕饰,他的《玉楼春》词写新竹,有“锦箨参差朱槛曲,露濯文犀和粉绿。未容浓翠伴桃红,已许纤枝留凤宿”的句子,写得金碧辉煌,却毫无意趣。而晚唐体领袖寇准的《踏莎行》则比较出色: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结构很精致,视线从春天的远景拉回到画堂的中景,再拉到妆台的近景,然后又从倚楼人的极目长眺拓开去,构成一个回环往复的变化,写出女子相思中的惆怅苦闷,也不脱晚唐体诗歌的风味。 在这批作者中,王禹偁是胸襟比较开阔的一个,他的《点绛唇》词虽然篇幅短小,境界却颇为远大,是北宋初期词的佳作: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写登高临远,视界广大,以此衬托出末句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此外林逋的《相思令》,则是语言朴素,保存了较多的民间曲子词的生活气息: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但有一点仍可以注意到,即晚唐五代词中那种对男女之情的热烈大胆、有时甚至很直露的表现,在北宋初期词中已经很少看到了,这终究还是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变迁。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 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

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

浅析北宋诗风

论文题目:《浅析北宋诗风——走进宋代文坛巨搫》 课程名称:宋诗研究 授课老师:孙明材 院系:法语系 年级:10级3班 姓名:徐鸿 学号:100170327

浅析北宋诗风——走进宋代文坛巨搫 众所周知,唐擅其诗,宋长其词。唐诗宋词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双子星,千百年来照耀着国人灵魂,为我们的心田滋滋不竭灌输智慧的清泉。然而,宋诗却容易被人忽视和不易提及,它的影响和辐射程度似乎也不及宋词广大和深远。其中固然有宋词过于优秀以致掩盖其光华以及唐诗风华磅礴同作难望其项背的原因,但同时,宋诗自身的确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和不足,宋诗的出生与孕育,形成于成熟,包涵的精华与陋弊,无不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经济环境,政治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一场浩劫——“靖康之乱”将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毫无疑问,宋朝诗歌也因时代不同形成风格迥异的北宋诗与南宋诗。笔者此文将着重分析北宋诗歌与唐诗对比下存在的长短。 自唐末动乱以来,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已走过了巅峰繁荣时期,正逐步走向衰弱。宋初贫弱的国力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尤其当时正值虎狼环峙。繁冗的官僚制度,重文轻武,重农抑商的政治策略,以及虎视眈眈的强敌,都为这个王朝未来叵测跌宕令人嗟叹扼腕的命运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说,宋朝的文人比前辈更加拥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于时局动荡,大多数诗人的作品更是前所未有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忧,对民生疾苦的上心。与此同时,受宋代发达理学的影响,不少宋诗主题也与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的追求紧密相关。 北宋初期,沿袭中晚唐体的宋初“三体”奠定了宋诗的起源,拉开了宋诗发展的序幕。这一时期,无论是题材还是诗歌的格局,宋初诗歌都深受唐诗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讲求反映社会现实的“白体诗”的出现,是宋初诗人一味模仿白居易的必然结果,但由于缺乏切身实践,这类诗歌缺乏白居易诗歌注重讽喻的精神,风格浅显,溢流浮表终难深警世人。例如,白体诗的典型代表诗人李昉诗作“暖逼流莺藏密树,香迷舞蝶恋空枝”固然很接近白居易的闲适诗风,但试问,一味地模仿能有超越珠玉的可能吗?模仿白居易的大多数诗作立意不高,格调浅切随意,不求典实,旨意也较为浅显,的确多是白居易的跟风之作,难有自己的风格骨气;与此同时,另一种诗体——晚唐体则悄然兴起,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推崇晚唐世人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在诗风上,笔法细碎,诗境窄狭,多圈囿于山石花月,鸟兽虫鱼类的动植物上,描绘的多是隐居生活。由于此间大多诗家喜爱刻意雕琢用字,且尚爱工巧用笔,精致凿句,故而诗风着实难扬磅礴大气,委实犹如荆妇乡姑,这与盛唐时分的豪迈浑雄,旖旎壮丽,驰傲寰宇的诗风的确是形成鲜明对比的。当然这有各种原因,与宋初民生凋敝,元气大挫的环境是离不开的,由于社会初复新生,蹒跚着步,过不少诗人才会心离政事,寄念托思于风花雪月,山水自然之上,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故而形成对时事漠不关心和对精神自由,清新山野中的现居生活向往追求的状态。举例而言,九僧,晚唐体的代表诗人,诗多有句无篇。例如:惠崇之诗《秋浦双鸳》中“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惟凤《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一诗中的“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这些俱是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作。至西昆体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宋诗风格得以一变。西昆体笔调华丽,用词精巧雅致,格局典雅犹如繁妆裹覆的美人;但君不见,用西昆体作诗者多为官僚士大夫,其人多逡巡于宝车香所,繁都丽市。诗作自然难掩浓重的官僚气息和浓稠旖旎却内容空虚的作风,其中的大部分均沦落成为媚上谄权,粉饰太平之作。离李商隐作诗藏意悠远,挚情深蓄的作风已大相庭径。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第一节晏殊和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晏殊(情中有思) 1.晏殊:字同叔,官至宰相。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著有《珠玉词》。 2.词风:情中有思 晏殊以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五代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去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的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珠玉词》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晏殊已经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晏殊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他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适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从圆满的生活中体悟到一种不圆满,即想延长这圆满的人生又苦于人生的短暂,而这种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两种苦闷相互生发映衬,加深了晏殊词的情感浓度,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其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这种特色。(作品分析P29) 二、欧阳修对词风的变革(因循求变)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2.欧阳修对词作的变革: ⑴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三造贬谪,仕途不顺,其表现对人生命运变幻和官场艰辛体验的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

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 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自古就有许多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以勤俭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勤俭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天在宫廷上用重金请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赏,并且整天大肆兴建乐宫,乐队,造成黄金流失,最终导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的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我国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得开灯,洗手间的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的耗电量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了2。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单位的的电脑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如果这样浪费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为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清末的慈禧太后,只知道自己享受,为庆祝自己的大寿,她搜刮民脂民膏,来建造颐和园供自己奢华的享受,却不抵抗外来势力的侵略,最后导致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定,造成了中国的耻辱,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她也因此而遗臭万年。 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极尽妍姿;经霜的苍松,勃勃精神,独具风采;出岫的白云,悠悠行空,飘逸流韵;历世的峭石,默默无语,淡泊忘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是种朴素;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挺真是一种朴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一种朴素;壁石立千仞,无欲则刚毅,刚毅是一种朴素。 真正的好诗,不是苦吟得来;真正的好画,不是修饰得来;真正的好歌,不是假声得来。真正的美人,并不依靠脂粉;真正的作家,并不依靠词藻;真正的贤者,并不依靠贴金。 沐猴而冠,人非人,猴非猴;牛头马面,牛非牛,马非马。保存朴素,就是保存本色,就是保存自己的基因与血型,就是尊重自己,永远成为自己。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坛

第三章北宋前期词坛 从北宋建国(960)到仁宗朝(1023-1063)得一百年,一般被瞧做就是北宋文学得前期。这一时期得词坛具有承前启后、革故鼎新得特点。新型得宋代社会充满着浓郁得享乐风气,这为词体得勃兴准备了优越得发展环境。虽然在词作内容与词体风格上,主要还就是继承五代晚唐那种花间尊前得柔情传统,但在继承中也有新变,那就就是羁旅行役、人生喟叹、登临怀古等新得歌词题材出现。即便就是在一些写作男情女爱、伤春悲秋得传统题材里,也常常会注入词人得主体情感。某些歌词中又出现理性观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议论说理之风。对词体功能得认识上,由“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得写作态度,逐渐向“诗词一体”得方向过渡。这些变化,都为词坛巨擘苏轼得到来做了充分准备。 就北宋词发展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以二晏、欧柳为代表。除柳永外,多秉承唐五代词之余緖,填词以小令为主,内容多男女艳情,词境开拓不大。但就是,词得写作技巧却较唐五代有较大扩展。柳永得慢词创作,更就是词体由唐五代入宋得一个飞跃。 后期,以苏、周为代表,以词得诗化为突出特征。苏轼“以诗为词”冲破了“词为艳科”得旧观念与音律束缚,使词在

思想内容、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了新得开拓,从而成长为一种独立得抒情诗体。北宋词得诗化,一就是指创作题材、思想内容得社会化,二十指词得表现手法得诗化。苏轼后,秦观、贺铸、周邦彦也都不同程度得表现出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用词得雅化与词人得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第一节宋初词苑 一、相对沉寂得宋初词坛 建宋之初,在政局不稳得大环境下,国力急需奠基,承载歌词发展得良性环境尚未具备。加之最高统治者视小词为前代得祸国之因,中书、台谏对士大夫、社会风尚得加强监督、儒学得重建、词为艳科得传统观念等因素得综合作用,所以相对于晚唐五代词人与词作得繁荣,宋初词坛有“顿衰于前日”得状况。从北宋建国得建隆元年(960)到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得四十年间,有作品传世得词人不过十余人,词作仅存三十余首。 据现存文献来瞧,掀开两宋词坛帷幕得人物就是王禹偁。她主要以诗文名世,词作仅存一首,但却当仁不让地酿就了新得词坛风气。 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北宋初年文学家徐铉的诗词名句

北宋初年文学家徐铉的诗词名句 1.七夕雨初霁,行人正忆家。江天望河汉,水馆折莲花。——徐铉《驿中七夕》 2.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徐铉《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3.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徐铉《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4.忆在庐山始识君,当时惟拟共眠云。——徐铉《送周郎中还司》 5.今夜银河万里秋,人言织女嫁牵牛。——徐铉《陈侍郎宅观花烛》 6.佩声寥亮和金奏,烛影荧煌映玉钩。——徐铉《陈侍郎宅观花烛》 7.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徐铉《除夜》 8.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徐铉《茱萸诗》 9.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徐铉《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10.似含情态愁秋雨,暗减馨香借菊丛。——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 11.今日园林过寒食,马蹄犹拟入门行。——徐铉《从兄龙武将军没于边戍,过旧营宅作》 12.一杯寒食酒,珍重送君行。——徐铉《送钱副使黎阳发运》

扩展阅读:生平事迹 先世会稽人,后迁居广陵。父延休,官江都少尹。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 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徐炫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宋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诗僧道潜生平诗歌 论文摘要:道潜为北宋著名诗僧,有诗集《参寥子集》传世,然《宋史》不载其人,佛教史书亦记载不详,本文对道潜籍贯、生卒、门派、赐号诸问题一一进行厘定,并对其诗歌风格简略分析。 释道潜,字参寥,北宋著名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后山集》卷11)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一、道潜生平考略 1.籍贯与生卒 道潜籍贯向无争议,《释氏稽古略》卷四曰:“钱塘高僧名道潜。《咸淳临安志》卷七十明确称道潜为“于潜浮溪村人”(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提要》亦承此说。综上可知道潜为钱塘高僧,里籍为杭州于潜浮溪村。然而关于其生卒却不见诸记载,幸运的是苏轼文集中留下了珍贵的线索。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记:“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由文记可知参寥小东坡7岁,东坡为1037年生,则道潜生年当在1044年。道潜卒年文献无确切记载,就现有资料来看,有两说:一主崇宁末示寂,一主政和中逝世。《咸淳临安志》卷七十言道潜“崇宁末归老江湖,既示寂。”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七与上书记载相同。若以崇宁末示寂推算,则其卒年应不晚于1106年或在是年稍前。主后说者仅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及:“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据陆游“政和中老”的记载,兹推断为公元1114年前后。另《参寥子诗集》卷十《秋声》:“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颖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苏辙晚号“颖滨遗老”,与道潜时有往来,政和二年(1112)卒。此处“颖水先生”如指子由,则子由卒时参寥尚在,也就是说参寥至少在1112年时尚在世,则陆游政和中卒的说法更为确切。 2.踢号问题 道潜生前曾被朝廷赐紫衣,赐号“妙总”,苏轼诗文中常见称参寥子“妙总师”或“妙总大师”。《中华佛典宝库》编集的《佛教人物传》记“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此说实误。靖国初为公元的1101年或稍后,而此前东坡的诗文中已称“妙总”号,如《东坡全集》卷八十四《答参寥》三首中就有“妙总”称号,此诗自注是在惠州所作。东坡在惠为1094到1097,至少在1097前已经有“妙总”的赐号。《东坡全集))卷八十三《与参寥》载:“近递中附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碟去,必已披受讫,即日起居何如?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南北当又睽隔,然请会稽之意终未已也。”苏轼在1093年9月出知定州,诗文中言“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则在出知定州之前苏轼所托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的碟文已上奏,约在1093年9月前朝廷赐号颁下。 除赐号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外,对上文中提及的“吕垂相”也是各有说辞:或曰吕公著,或曰吕大防。《释氏稽古略》记:“及吕垂相公著为奏妙总师名之,后与简犊,则曰‘妙总老师’。”此记载有误。《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元佑四年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申国公吕公著卒,年七十二。”吕公著早在1089年卒,此处“吕垂相”不当指吕公著,当是吕大防之误。吕大防卒于1097年,1093年尚在。 3.法系归属: 关于道潜的法嗣承继,杨曾文先生在《苏轼与禅僧的交游》(载《中国禅学》第2卷,中华书局,2d03年)一文中猜测应属云门宗大觉怀琏的弟子,其实据现有资料完全可以确认道潜为怀琏弟子。所据如下: (一)苏轼《震奎阁碑》中提到英宗赐手诏给大觉怀琏之事是听参寥所说,由此可知参寥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一、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但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广,参加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北宋初有复古主义文论的:柳开、田锡、穆修 田锡:(1)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2)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以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1、论宋初的复古思潮 (1)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2)不同的作家对从学韩到弃韩这一宋初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3)柳开是最初对北宋复古革新思潮有所觉醒的儒者代表。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必然的分裂。(4)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文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5)穆修在搜求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6)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潮,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宋初“三体诗”: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说,主要有“白体”,学习白居易,作诗通俗,代表人王禹偁;“昆体”,学习李商隐,代表人杨亿,影响最大;“晚唐体”,学习贾岛,代表人林逋。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它们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诗风则是以当时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转变的促进作用 (1)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2)贬官商州之后,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3)他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很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4)他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格调。(5)格调方面确与西昆体的华瞻典雅有别。 4、王禹偁的散文和方论对宋初文学的促进作用 (1)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华瞻之气,开始作淡雅之作。(2)其文章不仅多反映现实政治内容,而且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一方面,表达恰当明白。(3)他的古文开创了平易自然的文风,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4)在文以传道之外,要求文以明心,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5、西昆体: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6、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2)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3)大量用典

北宋古诗词《江梅引·忆江梅》原文及赏析

北宋古诗词《江梅引·忆江梅》原文及赏析《江梅引·忆江梅》 宋代:洪皓 岁在壬戌,甫临长至,张总侍御邀饮。众宾皆退,独留少款。侍婢歌江梅引,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仆曰:此词殆为我作也。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之。既归,不寝,追和四章,多用古人诗赋,各有一笑字,聊以自宽。如暗香、疏影、相思等语,虽甚奇,经前人用者众,嫌其一律,故辄略之。卒押吹字,非风即笛,不可易也。此方无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皆注所出(旧注:阙一首。此录示乡人者,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馀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 空恁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赏析】 这是一阙不同于一般的咏梅词!作者并不着眼于梅花傲霜斗寒的品性、芬芳高洁的气骨,在他笔下,梅花是故国家乡的象征物。 作为出使金国被羁押的宋臣,他坚贞不屈,但心中的痛苦又向谁去倾诉?闻说南宋使者将来,听到歌手唱《江梅引》“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不禁思绪万千,他想问使者江南梅花开几枝?京城临安有何佳音?他想得到故国梅花,但千里捎梅,花朵想必零落,他只能想像自己已回到故乡摘梅花,弹一段《梅花三弄》悠然销魂,听一曲胡笳然泪落。他希望头插梅花,梦想成真,他又怕风吹花谢,一切成空。这层层思绪,词人写来就如抽丝剥茧般真切动人,无怪当时人们“争传写焉”。(《容斋五笔》说它:“每首有一”笑“字,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争传写焉。”在当时是起了传播爱国思想作用的。) 而在词中,笑和吹堪称句眼。笑写出家中佳人的美丽纯情,更表现了他的思念;吹字,当沉迷在想象中时,现实又吹破了自己的一切幻想,真是肝肠寸断啊! 扩展阅读:洪皓历史评价 脱脱:孔子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当建炎、绍兴之际,凡使金者,如探虎口,能全节而归,若朱弁、张邵、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词鉴赏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词鉴赏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词篇一 《叠题乌江亭》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翻译】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桌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翻译】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

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北陂杏花》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翻译】 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与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即使被春风像雪一样吹落,也胜过落在南边集市上被碾作尘土。 《钟山晚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