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复习

24《大道之行也》复习
24《大道之行也》复习

《大道之行也》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深入领悟先贤关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难点: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这节课复习《大道之行也》。

过渡语: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2.我能自主梳理常见的文言词语。

3.我要深入领悟先贤关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过渡语: 同学们,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1.借助课下注释或课堂笔记自主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仍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

2.在理解各层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能够根据提示正确地默写。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文学常识填空

《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本书是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进行辑录、编纂而成,共_____篇。大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儒家,戴圣,49,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给加点字注音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点拨: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wù

3. 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三)质疑问难

过渡语:古人常说:“学贵有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一定能帮助你解决。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提示,8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要求: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展开交流,每个组员都要积极主动发言,控制好时间,小组长负责对组员评价。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举能通,意思是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意思是

点拨:(1)与通举选举,选拔;(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___________,子__________。

(点拨:以……为亲;以……为子女)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

(点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孩子)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

(2)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

(4)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故:贼:

(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户:是: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

(点拨:(1)所以(2)职业;女子出嫁(3)憎恶(4)所以;害人(5)门;这(6)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配套练习册》P106—107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先自主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时教师随机点拨)

唐太宗论止盗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

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③焉。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shěn)微笑。③野宿:在郊外露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5)轻徭薄赋:轻()

(6)安用重法邪:安()

2.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又是什么?

(1)群臣的看法是:

(2)“上”的看法是: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1)“海内升平”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

(2)“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

点拨:

1.(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讨论)止(禁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成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所以) (5)轻徭薄赋:轻(减轻) (6)安用重法邪:安(怎么)

2.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海内升平”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外户而不闭。

课堂总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我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2.我能自主梳理常见的文言词语。

3.我要深入领悟先贤关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借助课下注释或课堂笔记自主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仍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

2.在理解各层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能够根据提示正确地默写。

(二)自学检测

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文学常识填空

《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本书是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进行辑录、编纂而成,共_____篇。大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3. 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提示,8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准备集体交流。(要求: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展开交流,每个组员都要积极主动发言,控制好时间,小组长负责对组员评价)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举能通,意思是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意思是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___________,子__________。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

(2)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

(4)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故:贼:

(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户:是: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

4.《配套练习册》P106—107

三、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太宗论止盗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③焉。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shěn)微笑。③野宿:在郊外露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5)轻徭薄赋:轻()

(6)安用重法邪:安()

2.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又是什么?

(1)群臣的看法是:

(2)“上”的看法是: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1)“海内升平”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

(2)“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哪些地方是你在学习中容易出错的?请认真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24大道之行也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又特别提到: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鳏、寡、孤、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就是男女有归”“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也,不必为己的念头。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六、深入探讨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规定答案。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七、比较阅读:对比《桃花源记》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教师点拨明确: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故谋闭而不兴……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讲信修睦。——便要还家……皆出酒食。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做……悉如外人。八、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1、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作 2、背诵全文,归纳本文重点词语。业设计大道之行也——《礼记》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特征: 板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书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设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计第三层(第四句话):总结全文——外户不闭,和平安定。 教 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4大道之行也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4 大道之行也 名校讲坛 1.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是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等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选贤与.能(通“举”,推举,选拔。) 矜.、寡、孤、独(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古今异义 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3)一词多义 【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做名词,能干的人。) 3.主题解说 课文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了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着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4.重点突破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提示一:第一个方面,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提示二:第二个方面,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男子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女子有归宿。 提示三:第三个方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做是分享快乐。 5.难点攻克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

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复习

《大道之行也》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深入领悟先贤关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难点: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这节课复习《大道之行也》。 过渡语: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2.我能自主梳理常见的文言词语。 3.我要深入领悟先贤关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过渡语: 同学们,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1.借助课下注释或课堂笔记自主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仍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 2.在理解各层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能够根据提示正确地默写。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文学常识填空 《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本书是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进行辑录、编纂而成,共_____篇。大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儒家,戴圣,49,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给加点字注音

《大道之行也》详细教案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商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他的一件很心爱的衣服弄丢了,走了几十里路后才发觉,心里十分着急和沮丧。他把这件事和一个当地的人说了,那个当地人告诉他说:“哎,老兄,你不要着急和沮丧,你在我们武阳境内丢的东西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位商人对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着原路返回武阳,果真在路上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而且没有被动过的痕迹。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请同学回答,得出“路不拾遗”)那“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形容社会怎么样?社会风气怎么样?(好)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接近(说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假如那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啦。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对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同学们打开课本177页(板书课题) 二、《礼记》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大家看注释①,把它画一下。 三、译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字音和停顿,用笔在文中勾画一下。(教师范读) 师:好。我们注意一下,同学们看小黑板,我们一起来说啊。第一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呢?看注释。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讲信修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幼有所长(zhǎng;成长)矜、寡、孤、独(guā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zēng恨) 师:好。字音我们过了啊。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然后呢,同桌前后桌监督一下,看有没有同学读错。“大道之行也……”预备起。 生:朗读课文。 师:嗯,同学们读得还是比较流畅的。不过还有问题,最后一个字“恶”读什么?我们再来看一遍,是wù,还有同学读成è,记住了啊。同学们看课文,有个别同学停顿有问题。看第二行,“故”它是表示提顿的,这里面有个小停顿,“人”呢,是施动者,也有个小停顿,应该这样读。“废疾者”也是表提顿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面的“男”“女”“货”“力”是引领后面四个小句的,所以也要有一个小停顿。下面“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一行的“故”也一样。 师:好。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强调的停顿和刚才我们注意的字音把全文再读一遍。这回同学们还是互相监督一下,看有没有同学读错的。 师:嗯,非常生疏的一篇文言文,我们刚拿在手才读了两遍,就读得这样流畅已经很不容易了。这说明我们的同学很聪明。那么按照我们学文言文的经验,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啊?翻译,是不是?好,大家就翻译。同学们呢就结合书下的注释,把全文从头到尾翻译一遍,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开始,等下请同学起来翻译。 师:看哪个同学翻译得又快又准啊。……有的同学翻译好了啊。(给三分钟,教师巡看)师:好,我们就到这啊。下面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Xxx,你来翻译一下,你翻译到“……女

大道之行也详细教案

《大道之行也》——《礼记》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商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他的一件很心爱的衣服弄丢了,走了几十里路后才发觉,心里十分着急和沮丧。他把这件事和一个当地的人说了,那个当地人告诉他说:“哎,老兄,你不要着急和沮丧,你在我们武阳境内丢的东西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位商人对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着原路返回武阳,果真在路上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而且没有被动过的痕迹。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请同学回答,得出“路不拾遗”)那“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形容社会怎么样?社会风气怎么样?(好)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接近(说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假如那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啦。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对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同学们打开课本177页(板书课题) 二、《礼记》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大家看注释①,把它画一下。 三、译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字音和停顿,用笔在文中勾画一下。(教师范读) 师:好。我们注意一下,同学们看小黑板,我们一起来说啊。第一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呢?看注释。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讲信修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 )“抚养”幼有所长(zhǎng;成长)矜、寡、孤、独(guā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男有分(fèn;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zēng恨)职分, 师:好。字音我们过了啊。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然后呢,同桌前后桌监督一下,看有没有同学读错。“大道之行也……”预备起。 生:朗读课文。 师:嗯,同学们读得还是比较流畅的。不过还有问题,最后一个字“恶”读什么?我们再来看一遍,是wù,还有同学读成è,记住了啊。同学们看课文,有个别同学停顿有问题。看第二行,“故”它是表示提顿的,这里面有个小停顿,“人”呢,是施动者,也有个小停顿,应该这样读。“废疾者”也是表提顿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面的“男”“女”“货”“力”是引领后面四个小句的,所以也要有一个小停顿。下面“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一行的“故”也一样。 师:好。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强调的停顿和刚才我们注意的字音把全文再读一遍。这回同学们还

实中24大道之行也(不)(教育相关)

13.《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设计:实验中学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培养朗读能力。 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重点】 1、培养朗读能力。 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⑵废疾者(废疾:) ⑶女有归(归:)⑷谋闭而不兴(兴:)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⑹大同(同:) ⑺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和。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时尚的一份宝贵财富。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本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听读 1、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3、课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品读 4、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排偶句,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这句话,因为。 (三)悟读 5、“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6、课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7、“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8、怎样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诵读 9、朗读指导:第一层“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为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一顿,要读出层次感,“不必为己”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意。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末句是全文总结,要读得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10、诵读竞赛。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⑵不独子其子(子:)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详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详案 顶兴学校陈志奎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才艺展示: 故事《嗟来之食》 《檀弓下》有个《嗟来之食》的故事,似乎更为人熟悉。 有一年,齐国闹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好心人,在路边预备了食物救济饥民。有个汉子有气无力地走过来,黔敖左手捧着饭,右手端着汤,招呼说:喂,来吃吧!那人抬眼看了看,说:我只因不接受这种傲慢的赐与,才饿到这步田地!黔敖自知理亏,跟在后面道歉,那人始终不肯吃,终于饿死在路旁。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是一部战国至秦汉间儒论著的汇编。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旨:______ ②虽有至道 ..至道:____ ③教然后知困.困:______ ④然后能自反 ..也自反:____ ⑥学.学半学:______ ⑤教学 ..相长.也教学:____ 长:_______ 难考答案: ①味美②最好的道理③困惑④自我反思⑤教与学;推动、促进⑥同“敩”,教导 三、课前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四、文学常识 1、题目解说: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 2、作品介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是一部战国至秦汉间儒论著的汇编。 五、初读课文:

1、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货恶.(wù)男有分.(fèn) 2、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 六、翻译课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行:施行。 ③为:是,表判断。 ④与:通“举”,选举,推举。 ⑤修:培养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指父母。 ②不独子.其子:以……为子;指子女 ③壮:青壮年。 ④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⑤孤:幼而无父的人。 ⑥独:老而无子的人。 ⑦废疾:残疾人。 ⑧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⑨归:指女子出嫁。 译: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 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下列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语文: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1--(附答案)

《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大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二、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老而无子的人。( )2.老而无夫的人。( )3.老而无妻的人。( )4.幼而无父的人。(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1 2 3 4 .与:选贤能() 遂外人间隔() .闭:是故谋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 .行:大道之() 复前() .为:天下公() 人五()与与闭闭行行为为????????????四、翻译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五、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六、阅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纲纪,准则);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通“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明)其义,以考其信,著(明,揭露)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职位)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注音。笃()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今大道既隐() (2)以睦兄弟() (3)是谓小康() 3.选择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译: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 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译:所以奸诈之心发生,战争也因此而引发。 C.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译:(用礼)来著明民众应做的事,(用礼)来考查民众做事是否正确。

《大道之行也》教学实录

《大道之行也》教学实录及反思 背景:应中国教育学会邀请赴其基地学校山东济南师范附属天桥学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一天。听课、评课、上课、互动、讲座。这样的培训活动,真实,实在。这是一座合并新建的九年制一贯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按照校方的要求,我执教了人教版第五单元《大道之行也》。第一次用人教版的教材,第一次教《大道之行也》,还是诚惶诚恐,对我是一次挑战。《大道之行也》,这篇不足110字短文,的确不是那么好啃。也许这正是校方寄予我的期待吧。现辑录流程和反思,供交流。 教学流程(教学实录待根据录音整理)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五单元的《大道之行也》。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单元要求”(PPT,齐读)。这一段话其实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要求和方法。 PPT: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

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一环节意在提醒教师能从课程的视角去看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提醒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和要求。私下里,这个环节,帮助我了解孩子们读书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现场,孩子们读书很欢畅,声音响亮。) 《大道之行也》,齐读注解①。谁来说说,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哪些信息。(PPT:四书五经)《大道之行也》是选自《礼记》“礼运篇”的开头部分。(PPT:礼运开篇、五帝、言偃) PPT: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 (课堂现场,让学生自行阅读,略加提示。PPT展示礼运篇开头部分的文言,我用现代汉语叙述,导入课文学习,强调孔子的这一理想是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要亲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文章的内涵,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共同回忆《桃花源记》……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生活的图景。文中的桃源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但早在战国末年,就有了关于这种美好生活的构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礼记》中的这篇文章《大道之行也》。 2.作品简介:《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为“五经”之一。补充文学常识“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尚书》《周易》《诗经》《礼记》《春秋》。 (二)走进文本 【朗读】 1.学生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认识字词。

同学朗读课文,听读同学注意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个读、齐读,加深理解。 【释意】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句。 2.小组讨论,解疑。 3.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理解文意。 4、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5、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条理) (3)词类活用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儿) (3)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奸诈之心) 【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大道之行”指的是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完整版)《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复习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1.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文言词语: (一).重点字词 行:施行 2.为:是3.与:通“举”,选举4.修:培养5.亲:以……为亲6.子:以……为子7.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8.寡:老而无夫的人9.孤:幼而无父的人10.独:老而无子的人11.废疾:残疾人12.养:供养13.分:职分,这里指职业,职守14.归:这里指女子出嫁15.恶:憎恶16.谋:奸邪之谋17.而:表并列,不译18.乱:指造反19.贼:指害人20.作:兴起21.外户:泛指大门22.谓:叫做23.大同:指理想社会24.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1、辨析古今异义词 (1)归(古:女子出嫁今:回家,回来) (2)贼(古:害人今:小偷) 2、找出文章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3、一词多义 (1)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2)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 故人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4、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人、以……为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作名词奸邪之谋的行为)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常识】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成语】 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3、矜(鳏)寡孤独:guān guǎgū dú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大道之行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大道之行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 思、教学实录 一、授课班级:八年级(上) 二、授课时间: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习时间:十分钟

六、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平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

《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排版)

《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归纳 说明:本资料已排版,可直接打印使用,也可重新排版使用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礼记》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原文译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知抚育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三、重点词语 1、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行:施行。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7、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亲其亲:第二个亲,父母。 10、终:终老,终其天年。 11、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

(完整版)《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 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下列字词:

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社会,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名篇,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课堂上有琅琅书声,才能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后,教师引导: 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 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指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户,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⑴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⑵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2.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通假字 1.选贤与(jǔ)能。“与”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三、古今异义词 1.男有分。分古义:职业、职守。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2.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3. 矜、寡、孤.、独、废疾者。孤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四、一词多义 1.分今天下三分。分:动词,分裂,分开,分散。 男有分。分:名词,职业。 2.恶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动词,讨厌、憎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名词,罪恶。 3.与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择。 管仲非仁者与。与:表示疑问,后写作“欤”。 五、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壮人。 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2.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藏于已”,介宾短语后置。 3.意动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七、课文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养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就不会有人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