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天涯歌女

贺绿汀天涯歌女
贺绿汀天涯歌女

贺绿汀天涯歌女

举例说明

1.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

贺绿汀的作品艺术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

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方面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当时的电影音乐基本上是以歌曲形式出现的,如聂耳、冼星海、任光、吕骥等作曲家都曾为进步电影创作过优秀的歌曲。在1934年一1937年间,贺绿汀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积极从事进步电影的配乐工作,与当时的左翼电影导演密切合作,先后为《乡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古塔奇案》、《都市风光》、《船家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春到人间》、《荒村夜笛》、《夜曲》等20余部电影创作了歌曲。其中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四季歌》、《天涯歌女》、《西湖春晓》、《春天里》、《秋水伊人》、《神女》、《新中国》、《为祖国战争》等。

《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左翼导演袁穆之的电影《马路天使》的两首插曲。贺绿汀采用两首苏州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作为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和配器。《天涯歌女》的曲调采用了流行在苏南城镇的民间音乐“剪靛花调”,旋律清新、细致,润腔细巧,音高装饰较多,极富江南风格特点。这两首插曲由当时被誉为“金嗓子”的明星周璇来演唱,在风格上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影片一经上映,即刻在社会上得到肯定并迅速流传开来,至今为人们传唱不已。

《西湖春晓》是沈西苓编导的左翼电影《船家女》的插曲。贺绿汀写于1934年,影片描写了旧中国杭州西湖一位摇船女受黑暗势力凌辱的悲剧故事。全曲以6/8拍摇晃的节奏型贯穿,借用威尼斯船歌体点明影片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一段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这种单线条的声线描绘了西湖“淡淡青烟漫山腰”的典雅风姿;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四部混声合唱的形式,和声上运用了开放性大三级处理等手法,着意体现柳浪闻莺声、西湖苏醒的生动气韵;第三段是全曲的对比段,旋律时而下行迂回展开,时而又上行大跳,合唱织体改换对位化和声进行,以交错的多声韵律美,来渲染“青山绿水”的画意;第四、第五段音调倒装再现第一、二段,构思上微妙地将钢琴替代人声、补充“船在画里摇”的美学情趣。全曲意境深邃,章法严谨,技法洗炼,音乐抒情而又具有婉约、沉郁的气质。

在30年代的进步电影中,电影歌曲除了创作者,还有根据电影艺术表现需要而从现有歌曲中选配者。这种选歌以配合画面、故事的形式,成为电影歌曲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它的着眼点不在音乐的新创造,而在于音乐与电影的关系上。选配作为一种电影歌曲重要的创作方式,造就了不少适于电影的好歌。

其中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就被选为电影《青年中国》的插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到群众中宣传抗战,《游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全曲贯穿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小军鼓

节奏型,通过活泼而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塑造了在艰苦斗争环境中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游击队员的形象。贺绿汀采用群众化的语言和通俗化的形式,大胆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表现因素(如弱起的小军鼓节奏,大调式七声音阶旋律,离调的手法等),谱成了一首结构短小、形象生动的作品,它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这首歌曲被选作为电影歌曲,也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丰富多彩,同时它也藉电影这一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贺绿汀在短短几年间的电影音乐创作,成功地运用了几乎所有的歌曲形式。音乐风格既有抒情委婉者,也有昂扬、激越者;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吸收外国歌曲,尤其是外国革命歌曲风格者。为适应电影广阔的题材、多样的人物,贺绿汀创造了许多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对抗日救亡歌咏的大规模发展、对社会音乐生活都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从上世纪30年代起,电影歌曲在音乐家的努力和大众的关切之下,凭借电影这一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及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成为近代一个新的、重要的声乐类别。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同样是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贺绿汀电影歌曲大量地被广为传唱,成为近代深受欢迎的电影音乐珍品。他是近代有较多电影歌曲流传的作曲家之一,是我国电影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2.民族化风格.

民族化是音乐创作的灵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自己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关于音乐民族化的问题,贺绿汀在理论方面曾有不少论述。他曾说过:“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1]“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是要继承我们祖先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巨大而复杂的民族音乐遗产,要加以整理发展,创造出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2]他还说:“音乐要有民族风格。”“民族色彩愈浓厚的音乐,愈有生气,愈为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民族所欢迎。”“世界上自从有了民族,就存在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交流不但不会消灭民族音乐,反而会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3]他进而呼吁:“创造出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4]关于音乐创作如何民族化的问题,他曾专门谈到了他创作器乐作品的体会:“我们的器乐作品应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特别要表现在曲调写作上。”他还曾给一位业余作者写信说:“写歌曲要向民歌学习,不但学习它的语言、风格,还要学习它的乐曲结构。”

3.在创作实践中,贺绿汀的“化”,也有几种类型,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据我掌握的有限素材和粗浅分析,贺绿汀运用民族音乐进行创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改编民歌。如《四季歌》、《天涯歌女》、《东方红》等,虽说是改编,但已对原始素材作了革命性的加工;

2、运用特定的民歌进行创作,如合唱《垦春泥》,管弦乐《森吉德马》等,这些作品与民间音乐素材有着格调上、气韵上的神似;

3、运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化合”式的创作。这在贺绿汀作品中是数量最大的,尤以钢琴曲《牧童短笛》、合唱曲《游击队歌》、独唱《嘉陵江上》为典范。确实,他创作的大量作品,虽然看得出来是采撷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而且借鉴了西洋音乐的形式、技法,但又找不到具体借鉴哪一首民歌、哪一种形式的痕迹。从这一点来说,贺绿汀堪称一位创造中国风格现代音乐的大师。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一)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一) 【摘要】《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被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分析研究,概括和总结出了作品在曲式结构、和声、复调等方面的特征,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贺绿汀先生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及创作理念,并希望能对现在的音乐学习者和创作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贺绿汀及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 贺绿汀是我国音乐界中享有崇高威望、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和活动家,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等。1903年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熏陶。1931年2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理论作曲,师从黄自先生对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等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宽泛,在器乐曲、合唱曲、独唱曲、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音乐作品结构比较严谨,音乐的发展也富于逻辑性。他为近代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团体的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4年的一天,贺绿汀先生在学校栏刊上看到一则由俄国钢琴家兼作曲家齐尔品(A·Tcherepnin,1899-1987)先生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的海报,喜出望外的他从此就泡在襄阳南路84号一家裁缝店的小楼上租住的屋里进行夜以继日的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牧童短笛》(当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作品带到欧洲亲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后来在日本正式出版,使这首作品闻名国内外,也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二、曲式结构分析 《牧童短笛》结构简洁,为典型的三段曲式。 呈示段:(1-24小节),G征调式,C宫系统,4/4拍。共包括6个乐句,每个乐句都由4小节构成,句与句之间的音乐材料呈对比关系,主题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见谱例1)。 (谱例1) 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既有密切关联,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中段(25-52小节),为“并置型”中段,采用了中国音乐中的“旋宫”手法,主调性为G征调式,2/4拍。复调音乐变为了主调音乐,音区提高,速度加快,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旋律欢快有趣,描绘了天真无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戏的情景。从主题材料、节拍、速度、和声调性、音乐织体和情绪等各方面都与呈示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谱例2)。 (谱例2) 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段自身反复了一遍。第一句为D征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方向严格模仿,A征调式。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为

在《人民音乐家吕骥传》及吕骥作品首发式上的发言

在《人民音乐家吕骥传》及吕骥作品首发式上的发 言 编者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吕骥作品首发座谈会”于5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作品包括大型声乐套曲《凤凰涅槃》艺术片和专题片DVD光盘,《人民音乐家吕骥声乐作品选》CD/VCD,《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术专著和《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伍雍谊编著)。这两盘两书的出版将为我们及后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多方面探究吕骥同志的思想理论、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等提供珍贵史料。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中宣部文艺局助理巡视员路侃,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成员魏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罗扬,中国音协副主席谭利华,中国音协顾问孙慎等100余人出席。座谈会由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沛东主持,傅庚辰、魏委、孙慎、伍雍谊、汪毓和、孟卫东、吕朴等先后作了发言。 本刊在此选登三篇发言,以表示对吕骥同志的怀念。 今天有机会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音协共同举办的《人民音乐家吕骥传》及吕骥作品首发式,感到很荣幸、很高兴。吕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四个年头,今天的《传记》和作品首发式,是对他很好的怀念。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吕骥同志就和聂耳、任光、张曙等同志从事左翼音乐活动,随后又和冼星海、贺绿汀、沙梅等同志一起开展群众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救亡歌咏运动,有力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在此期间他还从事理论活动,对当时的歌曲创作进行评论。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歌曲研究会,培养创作干部。《大刀进行曲》

的作者麦新以及孟波、吉联抗和我等就是在他的指引下成长起来的。抗战以后,他到革命圣地延安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筹办中央音乐学院,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建立了良好和坚实的基础。1957年他专职领导中国音协的工作,在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出版音乐刊物的重视,《人民音乐》《音乐创作》《音乐研究》《戏曲音乐》《音乐译文》等期刊都是在他的关注下创办的。新中国专业音乐出版机构——人民音乐出版社也是在他的关心下由音协的出版组和私营上海音乐出版社合并成立的。此外,对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收集整理也是他所关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早在“文革”前,他就提出收集各地的民歌,当时任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的李元庆同志随即着手进行这一工作,有的省甚至已编出了初稿,终因“文革”而遭破坏。粉碎“四人帮”后,文化部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终于重新启动关于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及民间器乐曲四部集成的编纂工作。吕骥同志亲自担任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主编,并撰写了长篇序言。现在这部以各省、市、自治区分卷的《民歌集成》即将全部编辑完成并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连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一起,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长城。可见它的重要意义。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琴曲集成》也是在他的关注下得以完成的。以上列举的只是吕骥同志对新中国音乐事业所做贡献的主要方面。总之,吕骥同志作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今天,吕骥作品首发式在这里举行,由于这部传记和这些作品的出版发行,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了解到吕骥同志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的精神风貌,并从中获取教益,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在此我除了对吕骥同志表示缅怀之情外,祝愿首发式圆满成功。孙慎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 (责任编辑张宁)

谈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演奏处理

谈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演奏处理-音乐论文 谈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演奏处理 刘海峰 内容提要 本文就贺绿汀钢琴作品《牧童短笛》进行了演奏方面的分析论述。通过对奏法、踏板用法、远距离跨越及乐段衔接等方面分析了演奏作品的触键要点、风格特点、音响色彩等问题及相关演奏注意事项。 关键词 贺绿汀牧童短笛演奏 作者简介刘海峰(1975—)女,吉林艺术学院讲师,副博士。 ①史中兴《贺绿汀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74页 ②张旭良《试论贺绿汀的钢琴曲》[J],《钢琴艺术》1997年第3期,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12页 《牧童短笛》是1934年贺绿汀先生在上海创作的。同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车列普宁来中国举办“中国钢琴作品比赛”,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1957年,在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音乐会上这首钢琴曲被演奏而为世人熟知。《牧童短笛》是第一首通向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作品,也是第一首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对后来中国钢琴艺术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贺绿汀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非常喜欢祁阳戏、花鼓戏,从小熟悉各种民歌、山歌小调,深深地受到了故乡民族民间音乐和美术的熏陶。《牧童短笛》

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描绘了一幅牛背牧童送夕阳的美妙图画。曲中,故乡的山光水色和弥漫山野的色彩音响,天真无邪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这幅活动的山水画好似作者幼年生活的自我写照。贺绿汀曾经说:“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① 贺绿汀创作钢琴曲的时代正处于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作者经历过五四运动,其中鲁迅、茅盾、冰心等文学家和文学研究会新文学思潮都对贺绿汀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冰心女士渗有泰戈尔东方诗情的乡土气息“童心、母爱、自然”三种色调的抒情风格,跟《牧童短笛》中清新质朴的东方气息,可说是一种呼应。 《牧童短笛》作为第一首通向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作品,时至今日仍是一些音乐院校教学大纲中的规定考试曲目,很多中国钢琴家将它纳入到音乐会节目单中或是作为音乐会返场曲目来演奏。本文仅就作品的演奏处理进行论述。 1.关于奏法方面的处理 1.1连奏 《牧童短笛》为ABA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其中第一段(A段)与第三段(再现A段)采用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手法写成,二声部的演奏基本都由连奏来完成。两声部的五声化旋律具有“响应、对答、重复”的特点,类似民间乐曲中的“句句双”②。这两个声部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在高声部十六分音符流畅跑动时,低声部以四分或八分音符做映衬对比;反之,在高声部句间或舒缓时,低声部接过高声部顺势跑动(见谱例1)。在第一段(A段)与第三段(再现A段)的连奏中,两声部的演奏分别由左右手来担任。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其他论文文档]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 【摘要】《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被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分析研究,概括和总结出了作品在曲式结构、和声、复调等方面的特征,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贺绿汀先生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及创作理念,并希望能对现在的音乐学习者和创作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贺绿汀及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 1934年的一天,贺绿汀先生在学校栏刊上看到一则由俄国钢琴家兼作曲家齐尔品(A·Tcher epnin,1899-1987)先生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的海报,喜出望外的他从此就泡在襄阳南路84号一家裁缝店的小楼上租住的屋里进行夜以继日的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牧童短笛》﹙当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作品带到欧洲亲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后来在日本正式出版,使这首作品闻名国内外,也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二、曲式结构分析 《牧童短笛》结构简洁,为典型的三段曲式。 (谱例1) 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既有密切关联,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中段(25-52小节),为“并置型”中段,采用了中国音乐中的“旋宫”手法,主调性为G徵调式,2/4拍。复调音乐变为了主调音乐,音区提高,速度加快,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旋律欢快有趣,描绘了天真无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戏的情景。从主题材料、节拍、速度、和声调性、音乐织体和情绪等各方面都与呈示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谱例2)。

贺绿汀天涯歌女

贺绿汀天涯歌女 举例说明 1.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 贺绿汀的作品艺术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 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方面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当时的电影音乐基本上是以歌曲形式出现的,如聂耳、冼星海、任光、吕骥等作曲家都曾为进步电影创作过优秀的歌曲。在1934年一1937年间,贺绿汀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积极从事进步电影的配乐工作,与当时的左翼电影导演密切合作,先后为《乡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古塔奇案》、《都市风光》、《船家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春到人间》、《荒村夜笛》、《夜曲》等20余部电影创作了歌曲。其中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四季歌》、《天涯歌女》、《西湖春晓》、《春天里》、《秋水伊人》、《神女》、《新中国》、《为祖国战争》等。 《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左翼导演袁穆之的电影《马路天使》的两首插曲。贺绿汀采用两首苏州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作为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和配器。《天涯歌女》的曲调采用了流行在苏南城镇的民间音乐“剪靛花调”,旋律清新、细致,润腔细巧,音高装饰较多,极富江南风格特点。这两首插曲由当时被誉为“金嗓子”的明星周璇来演唱,在风格上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影片一经上映,即刻在社会上得到肯定并迅速流传开来,至今为人们传唱不已。 《西湖春晓》是沈西苓编导的左翼电影《船家女》的插曲。贺绿汀写于1934年,影片描写了旧中国杭州西湖一位摇船女受黑暗势力凌辱的悲剧故事。全曲以6/8拍摇晃的节奏型贯穿,借用威尼斯船歌体点明影片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一段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这种单线条的声线描绘了西湖“淡淡青烟漫山腰”的典雅风姿;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四部混声合唱的形式,和声上运用了开放性大三级处理等手法,着意体现柳浪闻莺声、西湖苏醒的生动气韵;第三段是全曲的对比段,旋律时而下行迂回展开,时而又上行大跳,合唱织体改换对位化和声进行,以交错的多声韵律美,来渲染“青山绿水”的画意;第四、第五段音调倒装再现第一、二段,构思上微妙地将钢琴替代人声、补充“船在画里摇”的美学情趣。全曲意境深邃,章法严谨,技法洗炼,音乐抒情而又具有婉约、沉郁的气质。 在30年代的进步电影中,电影歌曲除了创作者,还有根据电影艺术表现需要而从现有歌曲中选配者。这种选歌以配合画面、故事的形式,成为电影歌曲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它的着眼点不在音乐的新创造,而在于音乐与电影的关系上。选配作为一种电影歌曲重要的创作方式,造就了不少适于电影的好歌。 其中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就被选为电影《青年中国》的插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到群众中宣传抗战,《游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全曲贯穿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小军鼓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作品教学演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3206130.html,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作品教学演奏分析 作者:刘良洪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6期 [摘要]贺绿汀先生是我国音乐界著名的老前辈之一,他一生创作的钢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是我国最早实现中国风格、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牧童短笛》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是如此,他在钢琴作品创作上始终坚持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传统音乐形式结合起来,本文主将对贺绿汀先生在同一时期创作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进行作品教学演奏分析。 [关键词]牧童短笛摇篮曲演奏力度复调旋律和声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S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249-01 正文 1.《牧童短笛》与《摇篮曲》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求学的贺绿汀一直在关注音乐界,有一天突然看到一则消息:俄国的作曲家兼钢琴家齐而品要在上海举办“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这次活动是非常严格公平的,就连作品的姓名都是严格密封的,在结果未揭晓之前谁也无法知道内幕,而且获奖者还可以有机会到国外免费学习深造另外加上一百元的奖金,这个消息让贺老喜出望外,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定全力以赴来创作参赛曲目,当时正是上海最热的季节,房间里热的像蒸笼一样,他只能利用黎明凉爽一点的时间多创作一会儿,其中创作出来的是一首钢琴协奏曲根据一首童谣而定名的《牧童短笛》,原名叫《牧童之笛》,由于他从小就对田园风光特别熟悉,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2.《牧童短笛》与《摇篮曲》的演奏与教学 主要从作品的乐句、音色、演奏风格、踏板、速度、力度、节奏、指法及如何触键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以及演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和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来研究分析。 2.1.《牧童短笛》作品教学演奏分析 《牧童短笛》的音乐旋律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墨淡画。第一段(A段)1-24小节,这一段乐曲的主题完全是以五声音阶为主,运用了自由对位的二声部复调的写作手法,只是在12和14小节出现了B音,都是在小节的尾音上。A段乐曲的曲调平稳悠扬、轻松自由,弹奏时手指触键要干净利落,每一乐句左右手要衔接好,并且弹奏的清晰流畅,要体现出

音乐家贺绿汀

音乐家贺绿汀 教学目标 1.在师生共同听赏和学唱的活动中,了解贺绿听汀先生的生平,并能以历史.地理为线索,了解贺绿汀的主要音乐作品及其风格。 2.在听赏《晚会》的活动中,能用锣鼓经或自己喜欢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乐曲的热烈情绪。 3.在听赏《清流》的过程中,能随乐跟唱,体会歌曲的情绪与内涵。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了解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的生平及部分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晚会》的表现创编。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牧童短笛》进教室,围坐好。 二.自由介绍音乐家生平 1.由学生自由介绍 2.学生讲小故事。 3.老师或学生讲《贺绿汀落水生还记》。 4.过渡:作为一名音乐家我们就不能不说说他的音乐作品。 三.按历史线索介绍贺绿汀先生作品 导入:贺绿汀先生是我们湖南邵东人,出生在湘江边。 1.师《牧童短笛》《摇篮曲》得过什么奖?分别获得几等奖? 2.感受音乐。 由老师或学生演奏《牧童短笛》。听音乐前提问:你是否能在音乐中听出中国风味?哪些地方体现? 1.简介。 2.老师演唱《天涯歌女》。 师:时间到了1937年,谁知道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大的事发生?抗日战争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当时是全民皆兵,除了正规部队外,还有许多人民自己组织的队伍,游击队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活跃的队伍。 师: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歌曲心里都会很痛快,但是胜利并非容易得来,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对八年抗战。许多百姓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鬼子来了,他们烧光了我们的房屋.抢走了牛羊,失去了亲人。 聆听《嘉陵江上》 出示歌单。 随琴哼唱旋律。

随音乐唱歌词。 贺绿汀先生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他在呀难建立中央管弦队,而且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有《森吉得玛》.《晚会》等。 请一同学介绍他了解的概况。 四.策划 聆听《晚会》 老师:简介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晚会?描述一下你想象的热闹场景。 策划:一个节目,用一种你喜欢的形式表现晚会热烈气氛。 结束:一起随《晚会》音乐边念锣鼓经边扭秧歌出教室。

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生平简介

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生平简介贺绿汀,又名贺楷,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1903年7月出生于邵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乡美丽如画的山水和优美动听的民歌,滋润着他的少年心灵,放牛、拾柴时常与村童对歌。1912年入宝庆循程学院读书,毕业后执教小学音乐、图画课。 192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攻读绘画与音乐。1924年秋毕业留校任音乐教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农村大革命,为北伐军组织义演。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从事宣传工作。后转道香港赴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钢琴与和声学,课余翻译《和声学理论与实用》。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晶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他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一曲成名,学校将他改为公费。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著。百代唱片公司为他的得奖作品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1934年进入电影界。聂耳介绍他到明星电影公司任作曲股长,参与左翼电影事业。他为影片《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20多部影剧作品配乐作曲,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怀乡曲》、《恋歌》、《秋水伊人》等上百首歌曲,脍炙人口,传唱不已。他为影片《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两支歌,成为他的电影歌曲创作和30年代进步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演出,宣传抗日。在山西临汾,他在煤油灯下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并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挥演唱这首歌,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游击队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 1938年6月到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郭沫若任厅长的第三厅所属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武汉失守以后撤到重庆,任职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同时任育才学校音乐教师。他创作了《全面抗战》、《上战场》、《弟兄们拉起手来》、《保家乡》、《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还我河山》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毅然离开重庆,辗转抵达华中新四军军部,为新四军将士写歌教唱,受到刘少奇、陈毅的热烈欢迎。 1943年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称赞《游击队歌》写得好。他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1946年10月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的青年》,成为人民解放战争中嘹亮的战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到母校,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从校舍建设到教学设备,从聘请教师到录取学员,他都精心组织、辛勤操劳。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初、中、高级优秀音乐人才。他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新的高峰期,谱写了大量的好歌曲。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为悼念冯玉祥将军,受周恩来的委托,他根据一首民间曲子创作了曲名为《倒卷珠帘》的哀乐,震撼人心,动人心弦,后修改成常用的《哀乐》。还与人合作写了剧作《长征》,独立创作大合唱《十三陵水库》、《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人民领袖万万岁》、《军旗颂》等重要歌曲。他总结长期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著有《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出版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选集》、《贺绿汀管弦乐曲7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他一生创作了260余首歌曲。其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符,流淌在人民的心里,留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中。

中国作曲家

中国作曲家: 1、朱践耳(ZHU JIANER) (1)作曲家简介: 朱践耳,祖籍安徽泾县。1922年生于天津。 (2)代表作品: A:声乐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清晰的记忆》等。B:器乐作品:《纳西一奇》交响音诗(1984)《第一、二、三、四交响曲》(1985-1990)《节日序曲》(1958)《天乐》唢呐协奏曲(1989)2、贺绿汀(HE LUTING) (1)作曲家简介: 贺绿汀原名贺楷,字客观存在卿,号抱真。1903年7月20日生于湖南省邵县。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贺绿汀作为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一位置早期实践者,将欧洲音乐的传统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他的创作风格朴实简练,浑然天成。 (2)代表作品: 《牧童短笛》(钢琴曲)1934年,《摇篮曲》(钢琴曲)1934年,《游击队之歌(合唱)1937年,《嘉陵江上》(独唱)1939年《垦春泥》、《晚会》、《牧歌》等。 3、谭盾(TAN DUN) (1)作曲家简介: 谭盾,1957年8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获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国际乐坛上最活跃

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2)代表作品: 《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1982)《离骚》交响曲、《乐队及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1985)(人声、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戏韵》、《死与火》、《鬼戏》、《道极》、《九歌》等。 4、马思聪(MA SICONG) (1)作曲家简介: 在中国乐坛上,一个享有重要声誉的名字,这就是中国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他是广东人,1923年去法国学习音乐,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1930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aum)学作曲,1931年回国曾任教于祖国各地音乐院校,为音乐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献,1966年11月经香港赴美国,1987年逝世。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缅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历素。50年代以来他对风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积极,但从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他曾说过"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好友、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年说:"他(马思聪)不大喜欢浓墨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他的曲作一几比较简明,音调清丽流畅,结构乘法,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