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分数乘法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 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 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五、教后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图形的旋转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P ′C D B A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一) 一、简介: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以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五步教学》为蓝本来设计的。“五步教学法”以“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五步组成,就是将“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先学后讲"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引入新课:运用课件欣赏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如旋转的风车、旋转的钟面、飞驰的车轮等,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现象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借助课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的的引入课堂中,又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2、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旋转现象;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知道旋转的性质,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这节课即将学习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无的放矢。学习目标是属于课前预设性目标,是学生对这堂课的一个浅性认识阶段。) 3、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 难点:理解并运用旋转的性质 (设计说明: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确定旋转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性质的运用。在“五步教学”中,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这些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就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预习p56——57页归纳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约4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过程,形成旋转概念的感性认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旋转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课文中的思考实例可以看出:图形的旋转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图,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将△ABP 旋转到 △CBP ′的位置时,其旋转中心是______,旋转角为________,旋转方向为_______。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1课时总第6课时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 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白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 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白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白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 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 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白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白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 书:一万) (2)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 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 基本练 (2 )克服定势一一变式练 (3 )串线成网综合练 (4 )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 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一、简要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doc

一、简要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答: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亦即教学目标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通常须要分析和设计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 (2)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亦即教学策略设计。在设计时,从整体把握教学策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设计出具有特色,符合教师自身特征及实际教学背景的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教得如何),亦即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有四种比较典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决策性的评价模式,研究型的评价模式,价值性的评价模式,系统性的评价模式。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这里着重介绍学情要素分析。 1.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初中生目前的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因素,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能否解决。 ③分析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④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有内部参照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 内部参照分析法是以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为参照标准,来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内部分析法确定学习需要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 ①设计测试题、问卷等让学生回答,通过对其结果的统计、分析来获取期望的信息。 ②查阅学生近期的学业成绩和表现记录材料。 ③对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进行访问和座谈。 外部参照分析法是指根据社会需求为参照标准,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偶有使用。 2. 初中生特征分析 初中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完成学习过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而设计,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分析初中生特征就变成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工作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节。对初中生的分析包括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和初始能力分析。 初中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初中生的先天因素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生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201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201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

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案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观察: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案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 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 课时安排 1.加法:4课时。 2.减法: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小编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直线、射线和角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 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重点角的意义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图形联系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五、课后作业:P40、8 学生汇报: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备课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和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