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很多专门用语,这就是中医术语。现简略介绍日常所见

的中医术语,以供初学中医者学习中医常识(一)中医基础学术语 1.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

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4部古代医学典籍。 2.阴阳五行。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通用代名词,是一个对立统的概念。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皆属阳;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皆属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

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所构成。在中医学中借用阴阳五行作为

说理工具来阐述中医理论、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生克乘侮。为五行学说

的内容。相生:五行之间互相资生助长,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如此孳生,循环无端,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五行之间互相制约和克制,如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相乘,为

相克太过,顺序与相克样。相侮,为反克,相克的反向,如木侮金、金侮火等。4.脏象。又

称“藏象”脏为体内脏腑,象为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象学说,又称脏腑学说,人有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五脏为肝、心、脾、肺、肾;六腑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

焦5.奇恒之府。在形态上与腑相似为中空器官,在功能上与脏相似,藏精气。故《素问·五脏

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6.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先天之本为肾,因肾藏精,肾精为生命原

始物质。人在出生之前,尚未离开母体时为先天,它关系到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后

天之本为脾,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人之既生,赖于水谷之养;人出生之后称为后天后天靠

水谷之滋养7.命门。又称生命之门户,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是阳气之根,有促进性功能、推动水液代谢之作用。古有左肾右命门之说癸天千月第十位,用序时十8.天癸。为促

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需的物质。又为元阴之别称。男、

女皆有天癸。9.精气神。精、神为人身三宝。三者可分而不可离;精为神之宅,有精则有神,积精可以全神,精又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三者存则俱存,亡则俱亡。10.气血。气,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二是指

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血,《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血由心所主,贮藏于肝,统摄于脾,运行脉中,输布全身。气与血,可以相互资生,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为用,气推血行,气为血之帅。1.三焦。为脏象

中特有名称,其有二种含义:二为六腑之一,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作用,为通行元气和

水谷运行的道路。二为人体部位的划分,即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温病学将三焦作为辨

证方法。12.气化。为物质运动及伴随着发生的能量转化。气化的过程和表现形式,称为“气机”气化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升降出入,简称为“气机升降”。13.经络。经为路径,为纵行

干线;络为网络,为经脉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周身的种

特殊通路系统。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14.三因学说。三

因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宋代陈无择提出来的一种病因分类理论。六淫邪气为外因,

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饮食失调、劳倦房劳、虫兽、金创所伤为不内外因后世称为三因学说。

15.正气、邪气。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功能及其抗病能力,简称为“正”;邪气,是泛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有害因素,简称为“邪”。16.六气、六淫。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正常时称为六气;若六气发生异常急骤的变化,称为六淫。“淫”

为太过或淫乱之意 17.七情。是指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为人体

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不能致病。若七情波动剧烈、持久,会影响气机,使人致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怒伤肝 18.痰饮、瘀血。为人体血和津液不归正化的

病理产物。痰与饮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病理产物,分有形与无形之痰饮,其致病之广,

变化之殊,不可胜数。瘀血,为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其与痰饮一样,致病之多,变化之大,亦不可胜数。清代王清任特别强调活血化瘀,现今多种疾病的中西医治疗亦强调血瘀为病。

而痰饮与瘀血,皆为人之阴精(血与津液)的病变,故痰瘀相关,表现为痰瘀同源、同病、同

治的相互关系19.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与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

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称精血

同源,又称肝肾同源,因乙肝属木,癸肾属水,水能涵木,故又称乙癸同20.四诊八纲。四

诊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即望、问闻、切为四诊。通过四诊进行分析归纳辨证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八纲,为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21.舌象与舌苔。望舌是中医四诊中非常重

要的内容,舌的质、苔、形、态的变化,称为舌象。舌上有如地上之微草,由胃气上蒸所生

为舌苔。22.切脉。为中医诊病的特色,为切诊中的主要内容。切脉,即以寸口脉象的变化了

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脉中寸、关、尺为寸口三部,为常用切脉方法。23.指纹。小儿指纹,为诊断小儿病证中望诊的内容,又称察指纹。它是指诊察浮露于食指掌侧前缘的脉络。

分风关、气关、命关三关。若“透关射甲”病尤危笃24.症、证、病。症:是指疾病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头痛舌红、脉滑。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某一

阶段的病理概括,如肝肾阴虚证,湿热下注证。病:中医所称病,至今没有统一,一般是对

疾病过程中主要痛苦或病理特征所作的较高的概括。如中风、疟疾、太阳、阳明病等等。25.

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的特色,又称辨证施治。它是将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按中医理论进

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判断,即确立“证”由此确定治疗原则26.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为外感风寒等外邪为主一类温病的辨证方法,如《伤寒论》以

三阴三阳经为纲目,分别六经病证。卫气营血辨证:为感受温热、湿邪为主的一类热病的辨

证方法,其以由表入里的四层辨证方法,由叶天士所创导。三焦辨证:以由上到下的上、中、下三焦的辨证方法,由吴鞠通所创导 27.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当相同的疾病在

表现出不同证候时,应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如同感冒,有风寒、风热之不同,故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之异治。不同疾病,当病因相同时,表现为相同证候,可用

相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如脱肛与胃下垂、子宫下垂,为不同疾病,但皆为中气

下陷所致,可用同一补中益气方法治疗。 28.标本、治病求本。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为

病变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即主为本,次为标,如从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证因而言,病因为本,证候为标;病位而言,脏病为本,腑病为标;病之先后而言,先

病为本,后病为标。治病求本,为强调治疗疾病的本质所在,因标根于本,本决定标,解

除了本,标可随之而解 29.正治、反治。正治,为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来治疗

的常规治法,如寒证用热药,实证用攻法等,又称逆治。反治,当疾病出现假象,所采用

的一种与表面症状(假象)性质相同的药物来治疗,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方法,故21叫反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又称从治30.扶正祛邪、祛邪安正。疾病的过程是邪正之间双

方斗争的过程。补益的方法用于虚证,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即为扶正祛邪;祛邪的方法用

于虚中扶实之证,以祛邪达到扶助正气的方法,为祛邪安正。31.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上病

下治,为病位在上而从下施治,如肺痨咯血,用大黄适量清泄的方法达到止血的目的;下病

上治,为病位在下而从上施治,如脱肛,灸百会,达到升提肛门的目的。32.开鬼门,洁净腑。鬼门,指汗孔,开鬼门,即发汗;净腑,指膀胱,洁净腑,即利尿。为治疗水肿的一种方法。

33.少火、壮火。少火为人体内正常平和之阳气,有温煦资生正气的作用。少火在体内亢盛,

变成亢盛之阳气,即壮火壮火耗散正气。《内经》中说:“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34.厥逆。病邪内陷,脏腑失调,气血紊乱,阴阳不相顺接,则表现为各种不同

厥逆证,如阴盛阳微出现寒厥;邪热深陷为热厥;胃气虚寒,蛔虫扰动为蝈厥等35.伤寒、温病、温疫。

中医专业术语

1. 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 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 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4. 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 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 纯阳之体 “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是指有阳无阴,也不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 腠理 腠(c c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 大鱼际与小鱼际 “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大鱼际”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中医专业术语

1、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瞧,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辨证 “辨证”,就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就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就是“施治”的依据;“施治”就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就是病因疗法。

4、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就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与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就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就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与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纯阳之体 “纯阳”就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就是指有阳无阴,也不就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就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腠理 “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大鱼际与小鱼际

155个中医术语

155个中医术语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参考

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参考 舌诊 舌诊:tongue diagnosis 望舌:inspection of tongue 舌象:tongue manifestation 舌尖:tip of the tongue 舌边:margins of the tongue 舌中;舌心:center of the tongue 舌根;舌本:root of the tongue 舌体;舌质:tongue body 舌色:tongue color 荣枯老嫩:luxuriant/ flourishing, withered, tough and tender 淡白舌:whitish tongue 淡红舌:reddish tongue 红舌:red tongue 青舌:blue tongue 紫舌:purple tongue 青紫色:bluish purple tongue 绛舌:crimson tongue 胖大舌:enlarged tongue 肿胀舌:wollen tongue 瘦薄舌:thin tongue 点刺舌:spotted tongue 芒刺舌:prickly tongue 齿痕舌:teeth-marked tongue 裂纹舌:fissured tongue 光剥舌:peeled tongue 镜面舌:mirror tongue 地图舌:geographical tongue 舌衄:spontaneous bleeding of the tongue 强硬舌:stiff tongue 萎软舌:limp wilting tongue 颤动舌:trembling tongue 歪斜舌:deviated tongue 短缩舌:contracted tongue 吐弄舌:protruded agitated tongue 舌卷:curled tongue 苔色:coating color 苔质:texture of coating 白苔:white coating 白砂苔:white sandy coating

中医药术语

中医药术语 心气虚证 证候。又称心气亏虚证。心脏、心神气虚,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后加重,白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气不足 病机。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又称心气虚。心脏机能减退,运血无力,伴有气虚表现者。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症见心悸短气、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脉虚等。 心气不收 病机。又称心气不固。心气涣散不能收敛。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心气不收 病机。又称心气不固。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 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 汗出等症状。

中医药术语 心气不宁 病机。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因劳神过度,或心之气血不足,或惊恐损及心气所致者,多兼见神情疲倦,少气,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所致者,则兼见胸闷,舌苔滑腻;或心前区闷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或水肿,尿少等症状。 肺肾相生 脏腑相关。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资生的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能生水,故肺阴下达于肾以滋养肾阴。而肾阴为一身阴之根本,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故称肺肾相生,又称金水相生。从病理关系而言,肺阴虚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虚亦可损及肺阴而使肺阴亦虚。故临床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在治疗上 往往须肺肾同治,即同时滋养肺肾之阴,故有“肺 肾同源”之说。 肺阳虚证 证候。又称肺虚寒证。阳气亏虚,肺失温煦, 以咳嗽气喘,畏寒肢冷,吐痰清稀,自汗,胸闷, 面白,舌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

中药功效术语简释 按本书之药物分类,将有关功效术语作简要解释。有些功效涉及几类药物,置干此功效较为多见的类别中。 术语均以粗黑体标出以醒目。排列次序:以本类主要功效在前,相关功效次之,其他功效在后。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 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 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旁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 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簇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荷。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 蔓荆子、薄荷。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如桂枝、麓白。

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英。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苓。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苓。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梔。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梔。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真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如黄苓、桑白皮。 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啰、吐血。药如石膏、黄连。后者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 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 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 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最全中医术语英文大全

[学科] 中医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②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①中医学的简称。 ②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本草:Materia medica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ese medicinals(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inese medicinal herbs 中药学:Chinese pharmaceutics 药材:Medicinal substance(material) 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方剂学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prescriptions 中医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阴阳]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阴阳对立:Opposition of yin and yang 阴阳制约:Restriction of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互根:Interdependence of yin and yang 阴阳消长: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 阴阳转化:Inter-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 [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五行:water,fire,wood,metal,soil 生:promote, generate, engender 克:act, restrict, restrain 乘:overact, over-restrict, over-restrain, subjugate, overwhelm 侮:counteract, counter-restrict, counter-restrain, rebel [整体观念] 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 辩证法dialectics 生长化收藏sprouting, growth,transformation,ripening,storage 内外环境统一性the unity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机体自身整体性the integrity of the body itself 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classic Chines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矛盾统一the contradictory unity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 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

中医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一、面容表情 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 角弓反: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指两目闭合,口唇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三、寒热 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畏寒,手脚发冷。 四肢厥冷:四肢冰冷。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近期,千华翻译公司翻译了一批中医文献,现将我们搜集的部分有用的资料共享如下: 2007年1O月,世界卫生组织(WH0)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011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egion)。这一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这一标准也将有助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传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然而,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而言,这一新的国际术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WHO有关官员表示在今后实践中将对此标准不断修改与完善,使术语的翻译能更准确地将中医文化体现出来。现从经络部分就中医术语的翻译和文化传承进行粗浅探索。 1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经络部分的翻译和文化传承 1.1 十二经脉的翻译与文化传承:十二经脉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而命名的。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将十二经脉的翻译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meridian(LI);足阳明胃经:stomachmeridian(ST);足太阴脾经:spleenmeridia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meridian(BL);足少阴。肾经:kidlleymeridia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PC);手少阳三焦经: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GB);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LR)。从上述翻译中可以看到,WH0西太区在翻译这些术语时,主要是由“脏腑名称”+“经脉名”构成。这种方法简便、方便交流,但这样翻译明显有遗漏。如“lung meridian(LU)”的翻译中,看不到“手太阴”的翻译。《灵枢·经脉》中对十二经脉的命名采用“脏/腑+手/足+阴/阳+脉”的形式命名。该命名形式,主要是在继承和保留“手/足+阴/阳+脉”格式的基础上,将脏腑名置于手足阴阳之前,增加了脏腑的元素,体现了经脉理论和脏腑理论的融合。所以,我们看到每一经脉的名称均依据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器的名称和阴阳属性命名。为了准确、毫无遗漏的传递这些术语信息,笔者建议应以“脏或腑+经脉名称+of+手或者足+阴阳”的格式翻译,具体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hand.taiyi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hand.yangming(LI):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foot.yangming(ST);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 ofhand.shaoyin(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meridian ofhand.taiyang(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of foot.taiyang(BL):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offoot.shaoyi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hand-jueyin(PC);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hand.shaoyang(SJ);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 offood—shaoyang(GB):足厥阴肝经:livermeridian offood-jueyin(LR)。采用这样的格式英译十二经脉名,能够完整体现中医对十二经脉命名的全部信息。 另外,三焦的英译也与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不合。WHO西太区在《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将“手少阳三焦经”译为“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这里涉及一个很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术语“三焦”的翻译。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既是对人体胸腹部位及其所藏脏腑器官目的划分,又是对人体某些功能系统的概括。三焦分上、中、下三焦,主要

中药术语

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p@/!+$^{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 I(ucB<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E:T

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cjHo?m' 1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BLkx 12.云头鹤茎: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Dz:A.x@$*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 V^ Z 14.水波纹:羚羊角外形有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S3EY9:^ C 15.方胜纹:蕲蛇的背部有纵向排列的24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N~PX-r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O`E-r*-O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JGOry \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KhNsUQk 21.皮松肉紧:黄芪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 h:-ZXIv? 22.玉带腰箍:毛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Ul"I-K 23.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

-中医专业术语

1.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4.补泻手法 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纯阳之体 “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是指有阳无阴,也不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腠理 “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大鱼际与小鱼际

中医名词术语

肺与大肠病辨证 1、肺气虚--指由于肺的机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既有面色淡白、神疲体倦、少气懒言等气虚常见症状,又见咳喘无力、声音低怯、气少不足以息、动则喘息益甚等症状,并可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表现。 2、肺阴虚--本证多因燥热伤肺,或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或汗出伤津,阴液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损肺阴,渐致肺阴亏虚而成。既有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燥咽干等症状,又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内热证症状。 3、风寒束肺--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以咳嗽、痰液清稀和风寒表证并见为特点。 4、寒邪客肺--本证是由寒邪直接侵入肺脏,致使肺气失宣而成。以咳喘突然发作、痰稀色白为主症,咳嗽较剧,不发热而全身寒象症状明显。 5、痰湿阻肺--本证多因脾气亏虚,津液运化输布失常,聚湿成痰,上溢于肺;或久咳伤肺,肺津不布或因寒湿外邪侵袭于肺,肺失宣降,水液停聚而为痰湿所致。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主症,舌苔白腻,脉滑。多素有痰疾又感受寒邪或中阳不足,寒从内生,聚湿生痰,除咳嗽外尚可见有气喘及寒痰内盛的表现,病情稍重,病程较长。 6、风热犯肺--指由风热侵袭肺系,卫气受病所表现的证候。因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肺失宣清所致。由于感受风热之邪,肺失清肃,而呈现咳痰稠粘色黄,兼见身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的证候。 7、热邪壅肺--指热邪内壅肺金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热邪内壅于肺, 肺失清肃或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所致。以咳嗽气喘息粗、痰稠色黄为主症。因热邪内壅肺金引起,还伴有壮热口渴,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一般常见的里热证候。病位在里,病情重,病程长。 8、燥邪伤肺--指外界燥邪侵犯肺证,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秋令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或因风温之邪化燥伤津所致。初秋感燥,燥偏热,多病温燥;深秋感燥,燥偏寒,多病凉燥。多为新病,且带有时令性,属外燥,以干咳痰少而粘及唇、舌、咽、鼻干燥为主症,常兼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等表证的症状。 9、大肠湿热--为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不洁等因素所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或下利粘冻,或下黄色稀水为主症,同时并见腹痛,里急后重,身热烦渴,小便短黄及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湿热表现。 10、大肠液亏--大肠液亏证亦名肠燥津亏证,是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阴亏或热病耗阴,使大肠失其濡润所致。由于阴亏或热病耗阴,大肠失其濡润,故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主症,临床伴有舌红少津,脉细涩等阴虚表现。 11、肠虚滑泻--肠虚滑泻是以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的证候。多因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致,以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为主症。其因多由久泄久痢伤及脾肾,以致脾虚不运,中气下陷,命门火衰,温煦失职,肾气不固所引起,因此肠虚滑泻在病因病机上与脾肾两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大肠阳气虚衰,实际上是因脾肾阳虚,尤其是命门火衰,失于温煦所致。 12、肺痈--指痰热阻滞肺络,气滞血瘀,肉腐血败,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证候。其特点为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