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准运证书

微准运字(甘2013)号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1]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从属关系及介绍 相互关系 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耐热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 5 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标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标签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制冷剂: 请勿自行打开 如有破损、渗漏或遗失 请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登记表 收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送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3、外包装放置方向标识 注:在航空运输时,包装标记、标签以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第五部分第二章及第三章的相关规定为准。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申请单位: 联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

填表说明 1、按申请表的格式,如实地逐项填写。 2、申请表填写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3、填写此表前,请认真阅读有关法规及管理规定。未按要求申报的, 将不予受理。 4、病原微生物分类及名称、运输包装分类见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申请表可从卫生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67447230.html,) 下载。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 承诺书 本人确认本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要求采取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正确盛放在主容器内,主容器要求无菌、不透水、防泄漏。主容器可以采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漏封口,如热封、带缘的塞子或金属卷边封口。主容器外面要包裹有足够的样本吸收材料,一旦有泄漏可以将所有样本完全吸收。主容器的表面贴上标签,标明标本类别、编号、名称、样本量等信息。 3、辅助容器是在主容器之外的结实、防水和防泄漏的第二层容器,它的作用是包装及保护主容器。多个主容器装入一个辅助容器时,必须将它们分别包裹,防止彼此接触,并在多个主容器外面衬以足够的吸收材料。相关文件(例如样品数量表格、危险性申明、信件、样品鉴定资料、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应该放入一个防水的袋中,并贴在辅助容器的外面。 4、辅助容器必须用适当的衬垫材料固定在外包装内,在运输过程中使其免受外界影响,如破损、浸水等。 5、在使用冰、干冰或其他冷冻剂进行冷藏运输时,冷冻剂必须放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之间,内部要有支撑物固定,当冰或干冰消耗以后,仍可以把辅助容器固定在原位置上。如使用冰,外包装必须不透水。如果使用干冰,外包装必须能够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压力增加造成容器破裂。在使用冷冻剂的温度下,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能保持良好性能,在冷冻剂消耗完以后,仍能承受运输中的温度和压力。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及人工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及人工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摘要:经过菌落形态?染色形态?生化试验,从来自湖北某鸭场的30份病料中,分离到20株鸭大肠杆菌?以3.0×108CFU/mL剂量感染健康昆明鼠和健康樱桃谷鸭,鼠和鸭分别在感染后8 h和12 h出现症状,12 h和18 h后开始出现死亡,而对照组则未出现任何症状,表明该菌株为致病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鸭场分离菌株对某些药物已经产生很强的耐药性?人工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其肝脏?心脏有广泛的纤维素渗出物且发生严重的变性?坏死? 关键词: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药敏试验 Isolation of Pathogenicity E.coli from Ducks and Histopat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Ducks Abstract: 20 duck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from 30 clinical samples of a duck farm in Hubei province were isolated and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morphology and biochemical assay. Subsequently, they were used to infect healthy Kunmin mice and Cherry valley ducks experimentally with 3.0×108 CFU/mL.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eight hours and twelve hours in the infected mice and ducks, respectively. And after twelve hours and eighteen hours respectively, the mice and ducks got to die. But there was no any symptom in the control group. Drug sensitivity test indicated that some strains isolated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certain antibiotics. The histopathology tests of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ducks showed that livers and hearts had lots of fibrinousexudate, and became denaturation and necrosis. Key words: duck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drug sensitivity tests 鸭大肠杆菌是引起鸭大肠杆菌病的病原,鸭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名鸭大肠杆菌败血病[1]?该病在临床剖检上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雏鸭最易感,2~6周龄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商品肉鸭中死亡率可高达50%左右,而且常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养鸭业的日益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鸭大肠杆菌病越来越多,支原体?病毒细菌?环境因素常加重或诱发大肠杆菌病?调查显示[2,3],鸭大肠杆菌病在我国不同类型的养鸭场中均普遍存在,流行广泛,且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本次试验对湖北省某鸭场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也为今后进一步筛选优势血清型菌株制备灭活疫苗预防本地的大肠杆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2011~2012年本医院患者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率。方法采用VETEK2 Com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出27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来自住院患者各类标本,按照CLSI各年度标准判断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22种常用抗生素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半数以上的药物耐药率>40%。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上升较快,对其他类抗生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易出现多重耐药,2012年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2011年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才能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耐药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条件致病菌[1],可引起皮肤伤口、呼吸道、泌尿道菌血症等严重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了解其感染的临床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情况,对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非常重要。现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74株PAE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各种标本,包括痰液、伤口渗出液、脓液、尿液、血液、胸腔积液、腹水。 1.2 材料 VETEK2 Com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鉴定卡和药敏卡,购于法国梅里埃公司。 1.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鉴定,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将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用VETEK2 Comact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配套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条挑取可疑纯菌落鉴定,确定为PAE。 1.4 药敏试验 应用梅里埃VETEK2及配套药敏鉴定卡自动分析22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 1、病原:浆膜炎―鸭疫里默氏菌(血液内生长、繁殖,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大肠杆菌病―致病性大肠杆菌(肠道内的常在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2、症状:浆膜炎―头颈歪斜、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瘫鸭(35日龄后较少发病)。大肠杆菌病―无上述特征(不同型号具有不同症状)。 3、病理变化:浆膜炎―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脑膜炎,脾脏肿大、呈班驳样(大理石病变)。体表局部慢性感染病鸭在屠宰去毛后可见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见皮下组织出血,有多量渗出液。 大肠杆菌病―无上述特征病变。 鸭传染性浆膜炎 1、流行特点 1-8周龄的鸭对自然感染均易感,但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以下或8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经皮肤感染;不良的环境是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病死率高低不一,有5%-75%不等。 2、临诊特点 鸭突然发病,1、表现精神沉郁,缩颈,嗜睡,不食或少食;2、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圈周围羽毛污染成“黑眼圈”,有的鼻窦肿胀;3、粪便稀薄呈黄绿色、绿色或白色;4、腿软,不愿走动或行动打晃,运动失调,仰卧呈游泳状,有的脚蹼有伤痕、跗关节肿胀;5、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角弓反张,不久抽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6、慢性病例多斜颈,转圈或倒退运动,呼吸困难,病愈鸭对本病有抵抗力,但生长缓慢。 3、病理变化 病变遍及全身浆膜面,最明显的眼观病变是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炎等。在渗出物中除纤维素外,尚有少量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细胞。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出血不明显,边缘有坏死灶。脾脏肿大,个别呈红灰色斑驳状。肺充血、出血,有明显坏死灶。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非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总称。雏鸭以急性败血症型为主。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主要有大肠杆菌败血症、腹膜炎、脐炎、输卵管炎、生殖道感染、气囊炎、蜂窝织炎等。 1、流行特点 本病传播较缓慢,呈散发性的较多,多发生于雏鸭,2-6周龄雏鸭发病率可大25%-40%,死亡率为5%-30%,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末春初较多见,蛋鸭和种鸭也可发病,常与其他疫病并发,继发混合感染。 2、临诊特点 最急性型不显临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可见精神萎顿呆立,挤堆,羽毛松乱,食欲废绝,饮欲增加,腹泻,排出黄白色或绿白色稀粪,并粘污肛门周围羽毛。多无神经症状,但多有两腿后伸和呼吸困难症状,病程2-4天。 3、剖检特点 主要病变是出血,心冠脂肪、心内腹出血,肝肿大,质脆、出血,胆囊缩小,脾脏肿大,腺胃粘膜出血,肠壁增厚、出血。部分病例可见心肝、气囊被覆有凝乳状、厚而湿润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湖南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辽阳市二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9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100.0%敏感,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1%~35.8%;2009年~2012年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除美洛培南以外的其他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趋势。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较低,但由于产生生物膜,体内呈耐药现象。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考虑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存在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应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控制医院耐药菌感染的流行。 标签: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生物膜;抗菌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空气,及正常人的皮肤、肠道和呼吸道等处,是土壤中最常见细菌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体多部位感染。因其易定植、易变异以及多重耐药性的特征,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全国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NPRS)数据显示,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在所有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菌中位居前列[1]。本文对本院分离出的9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菌株来源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9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排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到的相同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药敏实验质控菌株(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2 仪器与试剂 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贝瑞特生物技术(郑州)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1219),伊红美兰培养基(自制),伊红美兰琼脂(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20531),湖南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TRB-200B(湖南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湖南天地人非发酵菌科生化药敏试验卡(湖南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829)。 1.3 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送检标本接种在血培养基和伊红亚甲蓝培养基,取血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可疑菌落进行分离培养,取纯培养菌落配制0.5麦氏单位细菌悬液,用湖南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非发酵菌科细菌药敏鉴定板进行鉴定,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均通过专家分析系统。抗生素的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地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医学教`育网整理、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地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地各种弱毒病原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条例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 理规定 颁布单位: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45号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

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 (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 (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 (六)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 (三)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第八条在固定的申请单位和接收单位之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以申请多次运输。多次运输的有效期为6个月;期满后需要继续运输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九条申请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一种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环境性的传染病。由于感染鸭的日龄、抵抗力、大肠杆菌致病力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许多症状和病变不同的病型。常见的有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肠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大肠杆菌脑炎和全眼球炎等病型。世界各地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近十多年来,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鸭业重要传染病之一。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的病原菌。据报道,致雏鸭本病的大肠杆菌主要有O78、O8、O7、O73、O19、和O45等,在雏鸭主要有O1、O2和O6等血清型。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剂常用浓度可在数分钟内将它杀死。 流行特点 1、大肠杆菌是外表健康的鸭群肠道中的常在菌,其浓度约为106个/克,其中约有10%-15%是致病性血清型。随粪排出,污染鸭舍内外环境、垫料、饲料、饮水、水槽、种蛋和孵化器等。当鸭群由于气候、疾病或应激因素影响而抵抗力下降时,致病大肠杆菌增强毒力、增殖数量引发疾病,所以大肠杆菌也是一种条件病原菌,此时发病称为内源性发病,或者为其他疫病(如鸭疫里氏杆菌病等)的继发或并发病。 2、各种日龄的鸭都有易感性,但雏鸭易感性更大,尤以2-6周龄为多见,其次是蛋鸭和种鸭。主要以生殖道感染、浆膜炎较为多见。产蛋率下降,有零星死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一般为泛传性,可以感染多种禽类,但某些病型只为少几个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发。 本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污染的空气、灰尘、飞沫)、伤口、污染和带毒的种蛋以及交配(种蛋和种鹅)传染,其中呼吸道传染是条重要的传染途径。在中小型养鸭场(户)鸭群中的本病还可经鸭贩子污染的手、鞋、衣服和鸭篓传播。他们骑着摩托车、带着鸭篓走东场、串西户,进鸭舍看鸭议价。抓鸭的手和装鸭的篓子从来不消毒,也不换鞋和衣服,把病原菌带进(传播)健康鸭场(户)。 3、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和流行,但以秋、冬季和初春寒冷,天气变化剧烈,鸭舍地面潮湿和育雏舍温度过低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增高发病率。南方地区7-9月份气温过高,热应激大,本病容易发生,比较多发。 主要症状和剖检病变 1、鸭大肠杆菌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性脐炎、大肠杆菌性肝炎、脑炎、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输卵管炎及卵黄性腹膜炎等病型。 (1)、大肠杆菌性脐性先天性或后天性卵黄囊感染,或者在孵化中死胚,或者出壳雏鸭大肚脐、体表潮湿、脐环发炎,水肿、皮下胶液浸润。病雏衰弱、行动迟缓、呆滞、腹泻、稀粪污染肛周绒毛(建议甩死后,无害处理!)剖检卵黄未吸收。卵黄囊形状不规则,内容物半液状,黄绿或灰绿色。 (2)、大肠杆菌性肝炎和脑炎多见于1-7周龄的各品种的家雏鸭和家养野雏鸭。本型病传播快,数天功夫可传染全群。发病率80%以上,病死率50%以上。 病雏鸭委顿、沉郁、减食或废食,有的有咳嗽和呼吸困难,拉黄绿色水样稀粪,消瘦,出现神经症状后迅速死亡。 剖检见肝稍肿大,呈黄斑驳状,上有充血和出血斑块。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有的稍肿大、充血;有的有坏死灶。胰腺充血、出血和坏死灶;有的呈液化状。肾条纹状出血。心的近尖部有坏死灶,色灰白。脑壳严重出血、脑膜充血、脑组织充、出血以及灰白色坏死灶。肠道粘膜大多无异常。肺、气囊、气管、喉头粘膜亦多正常。 (3)、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和呼吸道型大肠杆菌病多见于育雏或育成期间,其临床症状与鸭疫里氏杆菌病(浆膜炎)基本相似,但是缺乏神经症状和眼圈。主要是委顿、沉郁、减食或拒食、腹泻、稀粪灰黄色或黄绿色,呼吸困难。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关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1):0141-0143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767447230.htm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E-mail:ndxb7775@https://www.360docs.net/doc/767447230.html,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 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李正平,杨倩* (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属于胞外菌,主要通过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引起宿主的发病。EPEC形成基座、产生粘附和脱落(A/E)损伤的细菌因子、导致宿主信号转导改变的途径及其发病机制的遗传基础都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对近年来关于EPEC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着重论述EPEC对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关键词: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上皮细胞屏障 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86(2010)01-0141-0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d Host Cells LI Zheng-ping,YANG Qian*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nstry of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is an extracellular bacteria,primarily through ad-here to hos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caused pathogenesis.EPEC can produce pedestals,and the bacterial fac-tors involved in attaching and effacing(A/E)lesion formation,modulates severa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within the host cells 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EPEC pathogenesi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enteropathogenic(EPEC)interact with host cells,and intensive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PEC to tight junctions between cells. Key words:EPEC;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tight junctions;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arrier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儿童水样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已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个重大的危害。EPEC虽然是胞外菌,但是可以和肠上皮细胞紧密粘附,产生特征性的粘附和脱落(A/E)损伤[1],然后影响到上皮细胞的吸收。在体外EPEC也可以粘附宿主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2],包括细胞凋亡和与紧密连接损失有关的黏膜屏障的破坏。然而,一项最近的报告提出EPEC 很少在老鼠肠内定植,与致病性相比,EPEC和宿主之间更像是共生的关系[3]。 人和动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与外界接触。这些黏膜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高度极化的上皮细胞,其游离面位于腔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基底面与富含肠相关淋巴样组织的固有层相接;侧面与毗邻的细胞接壤。这层上皮细胞构成了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相邻上皮细胞连接起来的紧密连接可以封闭细胞间隙,阻止管腔物质的自由进出,是上皮细胞选择性通透作用的物质基础。紧密连接也可以用来评价黏膜屏障的功能。跨肠上皮渗透的主要途径是细胞旁通路,而紧密连接是细胞旁通 收稿日期:2009-11-27修回日期:2009-0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85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B200606)和江苏省支撑计划(BE200830155)资助作者简介:李正平(1986-),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动物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研究,E-mail:lizp1986@https://www.360docs.net/doc/767447230.html,;*通讯作者:杨倩,教授,博导,E-mail:zxbyq@https://www.360docs.net/doc/767447230.html,。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5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观察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观察 摘要:自湖北省荆州市某鸭场送检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疑似鸭大肠杆菌,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确认为鸭大肠杆菌,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用已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5日龄雏鸭,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雏鸭死亡率达100%,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被膜炎和气囊炎,说明此株大肠杆菌具有强致病性? 关键词:鸭;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致病性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Escherishia coli Isolated from Ducklings Abstract:A suspected E. coli from ducklings was isolated in Jingzhou of Hubei province. After selective culturing, biochemical test, PCR identification, regression test and medicine-resistance test, it was identified to be Escherishia coli from ducklings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several antibiotics. Subsequently, some 15 day-old ducklings were infected with the E. coli isolates by lumbar injection for pathogenicity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tality of infected ducklings was 100%. In the dead ducks fibrinous pericarditis, glissonities and air sacculitis were also observed. It proved that this E. coli isolate was in high pathogenicity. Key words:Duckling; 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Pathogenicity 鸭大肠杆菌病是影响养鸭场生产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文献资料显示[1,2],鸭 大肠杆菌病在我国不同类型的养鸭场中普遍存在,流行广泛,而使用抗生素防治该病,又易产生抗药性,并且从这些报道看,我国分离到的鸭源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伴随着规模化养鸭的发展和区域集约化养殖的扩大,加上环境与水源的污染加重,该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往往一个场发病,能导致集养区成片流行,而且鸭大肠杆菌病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较多,症状与病变较相似而不易区分,还具有垂直传播的特点,这都会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鸭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3,4]? 本研究从湖北荆州五三农场病变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的患病的雏鸭脑内分离到1株细菌,进行生化特性试验?药敏试验?细菌16S rRNA序列测定和动物回归试验,鉴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并用已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5日龄雏鸭,观察雏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一步了解此分离菌株的病理变化?致病特点,阐明雏鸭感染大肠杆菌后发病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提供资料? 1材料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03T16:04:13.65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樊剑吴稷高咏梅李敬梅刘云秀陈艳玲 [导读]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等樊剑吴稷高咏梅李敬梅刘云秀陈艳玲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分离8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细菌检出最高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标本中分布最高为86.2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0.00%、46.15%、45.45%,耐药率低的是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耐药性分别是为18.42%、21.79%、21.79%、23.1%、25.7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其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感染;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8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59-02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等,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因其易定植、易变异、以及多重耐药性的特征,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感染多见,由于该菌属有多重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王以光等报道[1]铜绿假单胞菌对目前临床应用的100种抗生素均显示有抗药性,是新世纪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3种细菌之一。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我们对本地区2008年1月~12月本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80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标本中的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来自我院2009年1月~ 12月临床送检标本,包括血、尿、痰及各种分泌物。 1.2菌株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英国Aris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配套鉴定及药敏板,药敏板完全符合NCCLS 标准。 1.3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1.4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细菌检出情况:共送检标本1985份,阳性标本703份,检出率为35.41%。在检出的703株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 2.2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在送检标本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