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标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标签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制冷剂:

请勿自行打开

如有破损、渗漏或遗失

请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登记表

收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送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3、外包装放置方向标识

注:在航空运输时,包装标记、标签以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第五部分第二章及第三章的相关规定为准。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申请单位:

联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

填表说明

1、按申请表的格式,如实地逐项填写。

2、申请表填写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3、填写此表前,请认真阅读有关法规及管理规定。未按要求申报的,

将不予受理。

4、病原微生物分类及名称、运输包装分类见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申请表可从卫生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08660451.html,) 下载。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

承诺书

本人确认本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要求采取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正确盛放在主容器内,主容器要求无菌、不透水、防泄漏。主容器可以采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漏封口,如热封、带缘的塞子或金属卷边封口。主容器外面要包裹有足够的样本吸收材料,一旦有泄漏可以将所有样本完全吸收。主容器的表面贴上标签,标明标本类别、编号、名称、样本量等信息。

3、辅助容器是在主容器之外的结实、防水和防泄漏的第二层容器,它的作用是包装及保护主容器。多个主容器装入一个辅助容器时,必须将它们分别包裹,防止彼此接触,并在多个主容器外面衬以足够的吸收材料。相关文件(例如样品数量表格、危险性申明、信件、样品鉴定资料、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应该放入一个防水的袋中,并贴在辅助容器的外面。

4、辅助容器必须用适当的衬垫材料固定在外包装内,在运输过程中使其免受外界影响,如破损、浸水等。

5、在使用冰、干冰或其他冷冻剂进行冷藏运输时,冷冻剂必须放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之间,内部要有支撑物固定,当冰或干冰消耗以后,仍可以把辅助容器固定在原位置上。如使用冰,外包装必须不透水。如果使用干冰,外包装必须能够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压力增加造成容器破裂。在使用冷冻剂的温度下,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能保持良好性能,在冷冻剂消耗完以后,仍能承受运输中的温度和压力。

6、当使用液氮对样品进行冷藏时,必须保证主容器和辅助容器能适应极低的温度。此外,还必须符合其他有关液氮的运输要求。

7、主容器和辅助容器须在使用制冷剂的温度下,以及在失去制冷后可能出现的温度和压力下保持完好无损。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在无泄漏的情况下能够承受95kPa的内压,并能保证在-40℃到+55℃的温度范围内不被损坏。

8、外包装是在辅助容器外面的一层保护层,外包装具有足够的强度,并按要求在外表面贴上统一的标识。

申请单位法人签字:

年月日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87626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 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 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而PCT 与hs- CRP则正好可以弥补IL- 6这一缺点。 另外,IL-6与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故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 hs-CRP C -反应蛋白早于1930 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超敏CRP(HS-CRP)方法的引入,CRP不仅可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 的水平。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C 反应蛋白(CRP)是肝脏细胞在IL-6 的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 水平增高,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2]。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烧伤、免疫复合物沉积等都可以使CRP升高。健康人血清中CRP 含量很低,当机体受到细菌入侵引起炎症时,血中浓度其峰值可达基础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并不受年龄、性别、体温及贫血等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3]。据沈国森等实验研究报道显示[4],细菌性

(完整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免疫的概念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4.抗原的概念 5.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6.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7.抗原特异性:概念、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的概念、类型 8.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9.抗原的分类 10.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1.抗体与Ig的概念 12.Ig的基本结构 13.Ig的水解片段 14.Ig的血清型 15.Ig的生物学功能 16.人工制备的抗体的特点 17.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1.C3的生物学功能 22.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4.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5.MHC、HLA复合体与HLA分子以及MHC限制性的概念 26.HLA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的产物 27.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 28.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

29.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角色 30.BCR的胚系基因以基因片段形式存在,如何经基因重排才能编码表达功能性BCR 31.BCR多样性的机制:B细胞的发育阶段,期间的主要事件 32.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 33.B细胞的分类 34.B细胞的功能有 35.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36.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37.以郎格汉斯细胞为例说明APC在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38.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39.T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和活化 40.CD4+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41.CD8+CTL细胞杀死靶细胞机制 42.抗体应答的概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递呈B细胞的激活机制;免疫应答的规 律;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3.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黏附分子的作用;免疫力维持的机制 44.BC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45.TD-Ag 和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 46.B细胞的记忆的产生和维持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47.免疫应答 48.免疫耐受 49.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50.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2.免疫调节包括那几个方面 5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54.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5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56.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57.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条例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颁布单位: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45号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 (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 (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 (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 (六)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 (三)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第八条在固定的申请单位和接收单位之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以申请多次运输。多次运输的有效期为6个月;期满后需要继续运输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九条申请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申请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及时审查,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即时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对申请材料齐全或者符合法定形

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 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药审中心 2020年9月

目录 一、概述 (1) (一)目的 (1) (二)应用范围 (1) (三)前提条件 (2) 二、临床试验规划和方案 (3) (一)总则 (3) 1、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3) 2、目标病原菌 (3) 3、目标人群 (4) 4、有效性评估 (4) 5、安全性评估 (5) 6、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6) 7、药物敏感性折点 (6) 8、上市后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 (7) (二)临床试验方案 (7) 1、试验设计 (7) 2、试验人群 (7) 3、主要入选标准 (8) 4、主要排除标准 (8) 5、中止标准 (9) 6、特殊人群 (10)

7、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 (10) 8、研究药物剂量的选择 (11) 9、对照药的选择 (11) 11、辅助治疗 (12) 12、合并用药 (13) 13、有效性评估 (13) 14、安全性评估 (16) 15、试验访视及评价时间 (17) 16、统计学要求 (18) 17、说明书撰写 (20) 三、主要参考文献 (20)

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 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于2015年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我国颁布并实施,其对全身用的各种抗菌药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整体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了技术指导,但未针对各种细菌性感染制定不同临床适应症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为针对拟用于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 ABSSSI)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解决临床试验中的重点问题,规范其临床试验,保证数据完整性,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注册申请人、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技术指导。 (二)应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在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细菌感染的原因与诊断标准

细菌感染的原因与诊断标准 人体全身各个器官,各系统都可发生细菌感染,引起多种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感冒。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细菌感染呢?细菌感染有什么症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一、出现细菌感染的原因: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方面。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感染;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也逐渐增多。细菌因素主要与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有关。毒力强或数量多的致病菌进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可能性较大。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引起感染,与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的天然屏障。 细菌感染的原因与诊断标准 二、细菌感染如何诊断? 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 病毒感染: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细菌感染最好预防,而且最容易治疗,一般都有特效药,只要治疗及时一般都能治愈。预防只要注意清洁卫生即可防止感染。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切忌挤压,应积极治疗、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烧伤病房应严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预防发生。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感染,从而发生细菌感染。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 四、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有什么区别?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标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标签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制冷剂: 请勿自行打开 如有破损、渗漏或遗失 请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登记表 收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送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3、外包装放置方向标识 注:在航空运输时,包装标记、标签以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第五部分第二章及第三章的相关规定为准。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申请单位: 联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

填表说明 1、按申请表的格式,如实地逐项填写。 2、申请表填写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3、填写此表前,请认真阅读有关法规及管理规定。未按要求申报的, 将不予受理。 4、病原微生物分类及名称、运输包装分类见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申请表可从卫生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08660451.html,) 下载。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 承诺书 本人确认本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要求采取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正确盛放在主容器内,主容器要求无菌、不透水、防泄漏。主容器可以采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漏封口,如热封、带缘的塞子或金属卷边封口。主容器外面要包裹有足够的样本吸收材料,一旦有泄漏可以将所有样本完全吸收。主容器的表面贴上标签,标明标本类别、编号、名称、样本量等信息。 3、辅助容器是在主容器之外的结实、防水和防泄漏的第二层容器,它的作用是包装及保护主容器。多个主容器装入一个辅助容器时,必须将它们分别包裹,防止彼此接触,并在多个主容器外面衬以足够的吸收材料。相关文件(例如样品数量表格、危险性申明、信件、样品鉴定资料、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应该放入一个防水的袋中,并贴在辅助容器的外面。 4、辅助容器必须用适当的衬垫材料固定在外包装内,在运输过程中使其免受外界影响,如破损、浸水等。 5、在使用冰、干冰或其他冷冻剂进行冷藏运输时,冷冻剂必须放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之间,内部要有支撑物固定,当冰或干冰消耗以后,仍可以把辅助容器固定在原位置上。如使用冰,外包装必须不透水。如果使用干冰,外包装必须能够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压力增加造成容器破裂。在使用冷冻剂的温度下,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能保持良好性能,在冷冻剂消耗完以后,仍能承受运输中的温度和压力。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患者扁桃体有渗出物、颈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周围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助于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诊断。如患者已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或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则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原则】 1.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前先留取咽拭培养,有条件者可做快速抗原检测试验(RADT)作为辅助病原诊断。 3.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发生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因此抗菌治疗以清除病灶中细菌为目的,疗程需10天。 【病原治疗】 1.青霉素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G,也可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V,或口服阿莫西林,疗程均为10天。某些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预计难以完成10天疗程者,可予苄星青霉素单剂肌注。 2.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疗程10天。 3.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10天,但不能用于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此外,磺胺类药不易清除咽部细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耐药者多见,这两类药物均不宜选用。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合并轻度中耳炎表现,不需用抗生素,但如表现为急起的耳部疼痛、听力下降、发热、鼓膜进行性充血和膨隆,或已有鼓膜穿孔伴流液时,则需考虑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可予以抗菌治疗。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最为常见,三者约占病原菌的近80%;少数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抗菌治疗应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2.疗程7~10天,以减少复发。 3.中耳有渗液时需采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病原治疗】 1.初治宜口服阿莫西林。如当地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菌株多见时,也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 2.其他可选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第一代、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条例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 理规定 颁布单位: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45号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

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 (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 (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 (六)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 (三)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第八条在固定的申请单位和接收单位之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以申请多次运输。多次运输的有效期为6个月;期满后需要继续运输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九条申请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申请单位: 联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传真: 电子: 中华人民国卫生部制

填表说明 1、按申请表的格式,如实地逐项填写。 2、申请表填写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3、填写此表前,请认真阅读有关法规及管理规定。未按要求申报的, 将不予受理。 4、病原微生物分类及名称、运输包装分类见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申请表可从卫生部 (https://www.360docs.net/doc/108660451.html,) 下载。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

承诺书 本人确认本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要求采取三层包装系统,由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正确盛放在主容器,主容器要求无菌、不透水、防泄漏。主容器可以采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漏封口,如热封、带缘的塞子或金属卷边封口。主容器外面要包裹有足够的样本吸收材料,一旦有泄漏可以将所有样本完全吸收。主容器的表面贴上标签,标明标本类别、编号、名称、样本量等信息。 3、辅助容器是在主容器之外的结实、防水和防泄漏的第二层容器,它的作用是包装及保护主容器。多个主容器装入一个辅助容器时,必须将它们分别包裹,防止彼此接触,并在多个主容器外面衬以足够的吸收材料。相关文件(例如样品数量表格、危险性申明、信件、样品鉴定资料、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应该放入一个防水的袋中,并贴在辅助容器的外面。 4、辅助容器必须用适当的衬垫材料固定在外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使其免受外界影响,如破损、浸水等。 5、在使用冰、干冰或其他冷冻剂进行冷藏运输时,冷冻剂必须放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之间,部要有支撑物固定,当冰或干冰消耗以后,仍可以把辅助容器固定在原位置上。如使用冰,外包装必须不透水。如果使用干冰,外包装必须能够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压力增加造成容器破裂。在使用冷冻剂的温度下,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能保持良好性能,在冷冻剂消耗完以后,仍能承受运输中的温度和压力。 6、当使用液氮对样品进行冷藏时,必须保证主容器和辅助容器能适应极低的温度。此外,还必须符合其他有关液氮的运输要求。 7、主容器和辅助容器须在使用制冷剂的温度下,以及在失去制冷后可能出现的温度和压力下保持完好无损。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在无泄漏的情况下能够承受95kPa的压,并能保证在-40℃到+55℃的温度围不被损坏。 8、外包装是在辅助容器外面的一层保护层,外包装具有足够的强度,并按要求在外表面贴上统一的标识。 申请单位法人签字: 年月日

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由外界致病菌侵入而致病的,如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由体内寄生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的,因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故又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的感染。 2.感染的类型: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进入人体,开始了感染过程。侵入的病原体可以被肌体清除,也可定植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感染类型可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感染双方力量的增减而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1)不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完备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高度的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生感染。(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过感染。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在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即感染性疾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发病急骤,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及甲型肝炎等;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日至数年,如结核、麻风等;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者为亚急性感染,如牙龈炎、心内膜炎等。这些感染的不同病程和部位与临床采集不同标本有关。在少数感染性疾病中(如麻风、天花),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但在大多数感染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可有下列不同类型: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严重损害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④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4)持续性感染:是指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尤其有些病毒的感染可使病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微生物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细胞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均可检出微生物,如CMV、EB病毒、HBV、HIV等所致的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毒体排出,用常规方法多不能分离和检出病毒的存在。但在某些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完成病毒的复制后可沿感染神经到达皮肤、黏膜,发生单纯疱疹。在急性发作期可检出病毒的存在,发作期过后病毒又返回到潜伏的神经节中,形成长期存留体内的持续性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克雅病和库鲁病等。(5)病原携带状态: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在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之后称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之后称恢复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得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最常见得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常见得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亦可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等。重症患者及机械通气、昏迷、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患者得病原菌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及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应重视病原检查,给予抗菌治疗前先采取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同时送血培养、有阳性结果时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经验治疗。首先采用针对常见病原菌得抗菌药物。明确病原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疗程根据不同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定。宜采用注射剂,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后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见表4、5。 表4、5 医院获得性肺炎得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 素,克林菌素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用头孢菌素 类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与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合, 不宜单用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 合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头孢她啶,头孢哌酮、环丙 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 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得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方或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通常需联合用药 不动杆菌属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重症患者可联合氨基 糖苷类 真菌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联合用药) 厌氧菌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甲硝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 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 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即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作、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引起强而迅速的排斥反应,这些编码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 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异物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为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TD抗原)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较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血清抗体以IgM为主,亲和力较低。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缩短,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血清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较高。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血清学试验: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借此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的抗体(或抗原)。由于试验所用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 学反应。 E花环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淋巴细胞与有丝分裂原在体外共同培养时,受到后者的刺激可发生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部分小淋巴细胞转化为不成熟的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 免疫沉淀:在广义上,免疫沉淀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发生的沉淀反应。在狭义上是特指的一种主要用于病毒抗原及其相关成分检测的技术,即放射免疫沉淀 人工免疫:人为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或免疫细胞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免疫治疗: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患者扁桃体有渗出物、颈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周围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助于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诊断。如患者已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或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则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原则】 1.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前先留取咽拭培养,有条件者可做快速抗原检测试验(RADT)作为辅助病原诊断。 3.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发生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因此抗菌治疗以清除病灶中细菌为目的,疗程需10天。 【病原治疗】 1.青霉素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G,也可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V,或口服阿莫西林,疗程均为10天。某些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预计难以完成10天疗程者,可予苄星青霉素单剂肌注。 2.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疗程10天。 3.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10天,但不能用于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此外,磺胺类药不易清除咽部细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耐药者多见,这两类药物均不宜选用。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合并轻度中耳炎表现,不需用抗生素,但如表现为急起的耳部疼痛、听力下降、发热、鼓膜进行性充血和膨隆,或已有鼓膜穿孔伴流液时,则需考虑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可予以抗菌治疗。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最为常见,三者约占病原菌的近80%;少数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抗菌治疗应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2.疗程7~10天,以减少复发。 3.中耳有渗液时需采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病原治疗】 1.初治宜口服阿莫西林。如当地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菌株多见时,也可选 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 2.其他可选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第一代、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3.青霉素过敏患者除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者外,确有用药指征时可慎用头孢菌素类。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常继发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以累及上颌窦者为多见。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两者约占病原菌的50%以上;卡他莫拉菌在成人和儿童中各约占病原菌的10%和20%;尚有少数为厌氧菌、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治疗原则】 1.初始治疗宜选用能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的抗菌药物。在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后,必要时再加以调整。 2.局部用血管收缩药,以利于鼻窦内脓液引流。 3.疗程10~14天,以减少复发。 【病原治疗】 抗菌药物的选用与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相同。 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本病以病毒感染多见,多数病例为自限性。 【治疗原则】 1.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的 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和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壹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且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壹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见,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俩大类。另有壹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仍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