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1、克罗齐区分历史与编年体

克罗齐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将―历史‖和―编年史‖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这和―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联系在一起。他说:―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他还认为,―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因此,现在被我们视为编年史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

2、克罗齐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解释:(意大利)

这一著名论断有三层含义:其一,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其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其三、历史是按照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其强调的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3、解释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人)

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而历史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这种行动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动机。只有了解了这种思想动机,我们才能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构成的历史过程。认为研究历史归根究底就是弄清隐藏在历史行动背后的人的思想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4、二十世纪后半期西方的重要史学流派

法国年鉴学派

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A. 年鉴学派产生的原因:

年鉴学派针对兰克学派的理论,提出四项责难:其一,只注意文字记载的资料,而非文字记载的文献却不予重视;其二,着重于事件、特殊事实以及观察较短期的现象,却忽视一些长时段的、平凡的社会现象;其三,偏重于政治、外交及军事史,却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其四,害怕论战,很少做诠释性的论说,而且预先放弃综合性的历史。

1919年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两人,共同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其方针有三:a、希望把历史学与社会学联系起来,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与题材上能产生新的视野;b、希望打破既存的分类方式(上古史、中世史、现代史),不以时代为划分标准,而以―问题‖为分类标准;c、打破各社会科学的界限,使之与历史学结合更加紧密。

B. 年鉴学派之发展历程及主要史学观念

年鉴学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创建阶段(1929-1945)、发展阶段(1946-1956)、转型阶段(1968后)。

1).第一代代表与史学观念: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是第一阶段年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年鉴学派第一代学者的历史研究有五个特点:一是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二是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三是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经济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四是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五是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所谓问题史学即不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由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

2).第二代代表与史学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鉴学派进入第二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

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面阐述了他的三个时段论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

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如革命、战争。地震等等;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

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

三者关系: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

几项史学观念:趋势变动:社会的一种局势性的中等时段的变动,如物价的升降周期、人口的波动周期、政治的稳定与动荡周期。事件史:短促而急速变动的运动,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布罗代尔说:―事件史是历史的尘埃,就像是穿透过历史的亮光,一出现就立刻没入黑暗里被忘却了。然而,事件虽然短暂,却也是历史的见证。照亮整个大背景的某个角落。‖ 经济世界:布罗代尔的学生沃勒斯坦加以发扬,在他三卷本的名著《现代世界体系》运用于其世界体系的研究之中。―世界—经济‖,三个特征:1).经济世界有其特有的疆界,如同地理疆界一样,且变化缓慢;2).每个经济世界皆有一个中心,是那个世界的里最富饶的重心;3).每个经济世界会各自构成一个层级阶序性的结构。沃勒斯坦(Wallerstein)与布罗代尔:师生关系,思想方法与研究领域的不同与相同,学术思想的共同性问题。

5.总体史(整体史):1.主张跨学科的研究,超越专题研究的限制;2.提倡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和观察历史现象,尽量将时间、空间拉大,以便进行比较研究;3,强调透过时间(三种时间)和空间(地理史学、经济世界)的整合,来探究历史的多重复杂性。

3).第三代之史学观念:1968年,布罗代尔辞去了《年鉴》杂志主编的职务,由年轻一代的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里接任,这标志着年鉴学派进人了第三个阶段。

代表人物:勒高夫著有《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的西方文明》等。这些著作大都注重长时段和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着力描写人的日常生活。勒高夫一反对中世纪的传统认识,认为中世纪既不是一个毫无成就的黑暗时代,也不是神话史诗般的光辉时代,而是欧洲各民族觉醒和形成的时期。这一认识和上述著作奠定了他在法国史学界的地位。

拉杜里其重要著作:《朗格多克的农民》通过税收档案研究法国朗格多克地区的农村社会,被认为是年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蒙塔尤:1294—1324年的奥克乡村》研究14世纪初法国蒙塔尤地区异端教派加达尔教教徒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大量应用当时对异教徒的审判记录,成为法国几十年来最畅销的历史著作之一。《罗马人的狂欢节》主要描写1580年法国境内罗马人的起义,并通过这一事件剖析当时整个法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状况。除此之外,拉杜里还有两本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论文集,分别是《历史学家的领域》和《在历史学家中间》。拉杜里是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得到了法国史学界的承认,而且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史学观念:1).对于总体史这个概念,加以怀疑。有史家称―不可能的整体史‖,因为它是―某个天才个人的产品,而非系统性的理论‖。布罗代尔的学生亦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总体史是虚幻的‖。他们更多的是借鉴总体史的方法,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史研究的特点;2).重新反思和研究政治史,出现了新政治史,尤其是第五代,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借鉴多种学科的特点与方法,对原来的政治史进行诠释性的研究;3),与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更紧密的结合,人类学为年鉴学派注入了新的血液,《蒙陀犹》其实就是这样的一部典型作品;4),历史研究领域的―碎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如书籍史、心态史、计量史、历史人类学等

等,《新史学》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模糊了以前的特色。

6 .作者已死与读者的诞生

海德格尔. 重新解释诠释的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的一种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的作品中。这样按照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罗兰·巴特的话是作者已死,他有一本书为《作者之死》。认为作者一旦完成作品,就脱离了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从而有了生命力。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是自我的一种折射,从而宣告读者的诞生,这样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原来传统解释的模式完全改变了。作品有了生命,读者变成了主动。阅读只是为了消遣,愉悦身心。作者则失去了原来的权威,变成了匆匆过客。同时文本具有特权,文本一产生,就有独立的生命。

7.年鉴运动的背景:

7.费尔南德·布罗代尔。

布罗代尔(1902—1985),1947年,布罗代尔接替费弗尔任年鉴杂志主编。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地中海与腓力浦二世时期(1551—1598)的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具有与传统史学不同的鲜明特色,他力图把16世纪西班牙国王腓力浦二世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密切相联的整体加以考察,而社会、文化和经济则随着漫长的历史缓缓的流动,传统的政治事件和军事冲突似乎对局部历史并不发生根本的影响。

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面阐述了他的三个时段论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

8、世界史的定义:

9.《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10.《历史研究》

是汤因比的最重要的历史巨著。这本书试图将人类史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摒弃了西方史学的传统分期,超越国家、时代的界限,以―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和社会形态的总称。在书中描述了已知的31种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考察各种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这意味汤因比的考察着眼于全球范围内。

11.兰克史学的特点:

兰克史学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三、启蒙时代的史学观念

1、孟德斯鸠及其著作

孟德斯鸠(1689-1755),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有三本,分別是《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与《论法的精神》。《波斯书简》是一本通过文学形象表达的政论,批判法国封建朝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种种弊端。孟德斯鸠影响最深远的著作当推《论法的精神》(1748),在此著作中,他提出一些独创性看法,如法律出于万物自然的原理;人类在有实体

法以前,已有公义的自然关系。另外分析三种政治制度:民主政制的精神是德行、君主政制的特征是荣衔、暴虐政制的核心是恐惧。并指出三权分立的必要性。

2、伏尔泰及其著作

伏尔泰(1694-1778)。曾两次因写嘲笑贵族的讽刺诗,被关进巴士底狱,后被迫流亡英国。1734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评法国封建制度。他认为人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把理性精神自觉运用于史学之中,主张要理性地看待人类过去,衡量前人的得失功过,总结经验教训。伏尔泰还首先提出了―历史哲学‖的概念,认为要写出有―哲学意味的历史‖。普希金说:―伏尔泰第一个走上了新的道路――他把哲学的明灯带进幽暗的历史档案库。‖他的历史著作有《路易十四时代的历史》、《论各国的立国精神和礼俗》。

3、爱德华·吉本及其史学

爱德华-吉本(1737-1794) ,英国历史学家、作家。1761年发表用法文写的《论文学研究》一书。于1764年开始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凡七十一章,上自罗马安东尼时代,下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期,约一千三百余年。文笔优美,重原始资料,富于批判精神,反映了当时盛行的理性主义思想,为启蒙时期的史学代表作,在欧洲风靡一时。他认为历史学家最为可贵的品质就是诚信不欺,在文章结构和文采上,此书都极其成功。

4、维科及其历史观念

维科(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语言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最钦佩柏拉图和塔西陀,认为前者代表了一种玄奥智慧,后者代表了一种普通智慧,并认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就必须兼备这两种智慧,近代哲学家培根则是这种二者兼备的代表。《新科学》是要探讨人类各民族的共同性原则,维科把这些原则分成关于思想的和关于语言的两部分。凭着关于思想和语言的原则,维科发展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历史。认为一切民族从兴起、发展到鼎盛一直到衰亡,都必须经过这种理想的人类永恒历史。这一永恒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神的时期、英雄时期和人的时期,它们对应的政体分别是氏族公社、贵族政体和君主独裁政体,对应的语言则分别是神的语言、象征语言和民众语言。

维科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关于―诗性智慧‖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原始民族的创造者都是某种诗人和哲人,他们的思维是一种诗性思维,即以一种隐喻的原则创造了事物,创造了各门技法和各门科学的粗糙的原始,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他们自己。

5、康德及其史学观念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著有《视灵者的幻梦》、《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等。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认为: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1784年发表了《从世界公民的立场来看普遍历史的观念》一书。书中表述了他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过程,而历史的目标就是道德理性的实现。他认为正是人类的―恶‖成就了整体的

美。然而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决定了群体完全和睦相处,从而使有各类才能的人不断竞争而发挥潜能引起冲突对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6、赫尔德及其思想

赫尔德(1744–1803),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赫尔德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要义》是历史哲学的权威之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哲学体系:首先,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自己的演进规律和不断趋向人道理想的进步过程,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中找出规律,看出统一。其次,他将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诗的时代(童年)、散文时代(青年)和哲学时代(成熟期)。第三,他认为历史中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外部自然力量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一是内部力量即人类精神或民族的精神特性,而后者更为基本的东西。他认为民族精神与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千差万别的各民族历史的基本原因。最后,他反对―欧洲中心论‖学说。他认为文明真正产生于亚洲,各民族权力应当平等。

7、黑格尔及其思想

黑格尔(1770~1831),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历史哲学》一书,对辩证法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注重思辨,并把主观唯心主义推向高峰。他的主要历史观念:1)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2)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一种精神(理性)存在,他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人类的,而是整个宇宙的,称为―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3)他说世界历史包含两个因素:理念与情欲。理念是历史的经线,情欲是历史的纬线。4),人类历史是―自由意志‖的发展史,人类历史起源于东方而完成于西方。又可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经过这四个阶段从而实现了绝对精神的实现。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历史阶段是童年阶段(安定、轻信、无自觉――中国和印度)、少年阶段(中亚,骚动,精神败于自然)、青年阶段(精神战胜自然,希腊)、壮年阶段(个性服从普遍,精神获得抽象外观3,罗马)、老年阶段(精神回归自身,复归与绝对精神,日耳曼)

8、启蒙时代史学观念的特点

1.史学领域观念的扩大,要求用科学观点解释历史。

2.理性主义态度日益强烈。。

3.积极的进化的历史观念。

4.历史研究出现以古喻今,要求政治变革,用历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

四、欧洲近代史学

1、法国浪漫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法国的主要代表是夏托布里安和米什莱。

A.夏托布里安(1768-1848),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主张文艺要逃避现实,描写心灵活动,宣称文艺是少数天才人物的特权。

B. 米什莱(1798—1874):法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在近代历史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越,被学术界称为―法国最早和最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他以文学风格的语言来撰写历史著作,又以历史学家的淹博来写作散文。米什莱提出口号:―历史即复活‖。认为史学家应不折不扣地―恢复往昔的生命‖。然而,其内容实则触及了史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个人的情感、经验与历史真实难解难分的关系。

2、德国海德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先后以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为活动中心,二者均属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州,故它又称海德堡学派,或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弗莱堡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作了进一步发挥。

威廉·文德尔班(1848-1915)晚年逐渐转向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序曲论文集》、《历史和自然科学》、《论自由意志》、《哲学概论》、《古代哲学史》、《近代哲学史》。海因利希·李凯尔特(1863-1936)是弗莱堡学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认识的对象》、《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历史哲学问题》、《哲学体系》。

另一代表克里斯托夫·施罗塞(1776-1861),著作有《十八世纪史》,他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道德说教撰写历史的,对下层民众充满同情心。齐美曼是海德堡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他不是施罗塞的亲传弟子,但对施罗塞充满敬佩,他有关于农民战争史的著作传世。弗莱堡学派以价值论为主要方法论基础来解释社会历史事件,把它们同自然科学完全分离开来,既否定自然科学的客观和实在意义,又否定社会历史事件的普遍意义。对价值的解释具有非理性只有色彩。其突出表现就是否定社会历史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的规律,而把它归结为对于孤立的历史事件进行伦理学和美学的评价。他们以及整个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李凯尔特更是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经济决定论,认为它―把全部历史变成经济史,然后再变成自然科学‖。

3、德国兰克学派

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9-1886),1799年出身于德国图林根。1814年,兰克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和神学。1818年,兰克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尼布尔《罗马史》的影响和因教学需要而多方涉猎古希腊罗马的著名史著,兰克对历史学产生浓厚兴趣。1824年,兰克发表第一部史著《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名声大震。翌年被聘为柏林大学非正式历史学教授。1834年升任正式教授,1841年获得―普鲁士钦定历史学家‖荣衔,主持柏林大学历史讲座四十六年之久。兰克一生著述甚丰,全集达五十四卷之多(不包括最后出版的《世界通史》):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十六、十七世纪南欧各族史》、《塞尔维亚革命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史新编》、《十六、十七世纪法国史》、《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史》、《华伦斯坦传》、《七年战争的由来》、《腓特烈大帝传》和《世界通史》。

其主要史学思想:1),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据事直书‖。他认为,历史学家必须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出于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带有偏见。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是弄清历史事实,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实地用文字再现出来。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2),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唯一途径就是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的考证:要考察那些―目击者‖是如何记载事实的,要让史料本身说话。3),兰克所创立的史观后来被称为历史主义,其核心是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4),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历史学家只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专题研究,再现他们的活动,但不能作理论上的概括。他认为历史研究的是个别的、具体的、独特的事件。至于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不是历史学而是哲学的任务。因此,历史不过是一幕幕不相连续的伟人的活动,里面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5),兰克生平笃信宗教,他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到处显现的。历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证明是上帝的意志,每一个关键性的时刻都证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兰克创立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方法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用研究班(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大批历史学家。研究班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室,在教授的主持下围绕著某个研究主题进行教学和研究。兰克认为,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者的培养光靠讲课是不够的,必须用研究班来解决。兰克的弟子遍布西方各国,除少数外,他们大都谨承师训,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形成一个实力雄厚的兰克学派。时至今日,

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仍把兰克奉为史学的正宗嫡祖。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11.基督教史学的特征

基督教史学在理论上有以下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a、宗教迷信代替了科学的探索。基督教史学家认为一部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上帝‖的见证。写历史就是证明上帝的存在,赞美上帝的全智全能。

b、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基督教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不容怀疑的,而那些非基督教著作中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c、宗教内容支配着一切,而把世俗的历史摆在从属的地位。基督教史家并不认为人类历史有中断和倒退,而是在不断趋近于上帝的天国。基督教史学尽管一切充满了宗教色彩,但并非一无长处,其也有合理的地方:这种史观将人类历史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并指出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善与恶,上帝的信徒与魔鬼之间的斗争。这是古典史学模糊的地方。而且基督教史学使用基督教纪年方法,也简化了纪年方法,从而使的古典时代五花八门的纪年方法趋于一统,这也是史学方法上的一件大事。

12. 刘只畿的史学思想

1.全面地总结了史学的发展演变。

2.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方法论,特别是对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3.高唱以惩劝为主线的史学宗旨论,强调史书应―彰善瘅恶‖、―申以劝诫‖的论述贯穿于全书;

4.具有鲜明的直书实录的主张,批判徇私曲笔的倾向。

5.对官方修史制度的弊端予以尖锐的批评。

13.章学诚的思想

(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幾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史学经世。认为应区别―著述‖与―比类‖,批判当时盛行的考据风气,提倡富于―独断之学‖的著述。他自我标榜在史学上主要论述的是―史意‖,即撰史的宗旨、意图,认为读史者应当探讨史家的用意,撰史者应当心有明确的宗旨。他设想改进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主张考述史学发展的源流。在方志学方面,指出方志应为一方之全史,纂修方志应当分立三书,即志、掌故和文徵。《文史通义》还对治学方法、哲学观念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惟其对于纲常伦理原则,呈现为狂热卫道士的面目,激烈攻击戴震、袁枚、汪中等人违背理学准则的思想和行为。

五、现代西方几位重要的史学理论家

1、赫伯特·斯宾塞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他提出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中。生前享誉日隆,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亚理士多德‖。1873年发表《社会学研究》,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和展开的。他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前7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一卷中,他认为:A.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B.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C.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2、鲁滨逊及其“新史学派”

鲁滨逊(1863-1936),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强调将史学研究的对象涵盖整个人类既往活动,注重采用语言学、心理学等方法进行综会研究,《新史学》一书为其代表作。鲁滨逊继承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文化史运动风格,但以一种全新的

姿态出现于美国史坛。这种姿态代表了20世纪第一代美国历史学家。这一代历史学家一改传统史学的主题单调,而大胆拓展历史的研究范畴,―新史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

鲁滨逊新史学派的几个特点:第一,积极入世的态度。第二,主张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充研究的方法;第三,既重视史料的搜集,又强调历史的解释;既要把历史学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又提倡发挥主体的能动意识。

3、文化形态史观派:斯宾格勒与汤因比

A.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德国著名的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完成了《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提出了许多重要观念:1)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2)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3)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斯宾格勒也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

B.汤因比:汤因比(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但全面反映他历史观点的是《历史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反应了他主要的史学思想:1)历史研究就是文明的研究,而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2)文明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或称―亲属关系‖。3)汤因比把6000年的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4)汤因比认为文明生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往复。第二,挑战与应战的场所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决能力(对内部挑战进行应战的能力)的增强。第四,少数杰出人物的退隐与复出。5),随着社会的解体,旧的母体文明便开始向新的子体文明过渡,这一过渡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列强纷争,战乱不已。其次,统一国家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势力削平群雄,建立大一统帝国,带来暂时的和平和繁荣。第三,间歇时期,特点是宗教思想产生并在社会上迅速蔓延。第四是统一教会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宗教组织出现,汤因比的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4、克罗齐的历史哲学

克罗齐(1866~1952),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那不勒斯王国史》、他的重要思想有以下几点:1、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而这一发展过程只有差别并无矛盾,并总是这样周而复始;2、―历史即哲学‖。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著名论断有三层含义:其一,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其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其三、历史是按照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

5、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

柯林武德(1889—1943),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代表作有《史学原理》、《历史的观念》、《艺术原理》、《自然的观念》、《新利维坦》、《罗马不列颠考古学》、《牛津英国史》、《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论》等。他的重要思想如下:1、除数学外,历史是人类求知的第二途径,―是关于某种间接事物的推理知识‖。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而历史过程则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这种行动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动机。只有了解了这种思想动机,我们才能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构成的历史过程。认为研究历史归根究底就是弄清隐藏在历史行动背后的人的思想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3、―历史是过去思想的演进‖,认为理解思想这一概念必须注意:一是思想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二是思想的普遍性。思想的普遍性能够保证它在历史学家头脑中复活和存在。4、历史是科学:批判实证主义的史学为―剪刀加浆

糊‖的历史,不是真历史而是假历史,认为一个历史学家不仅要考证史料的真伪,而且更要探实史料的意义。积极关注现实问题,从而深化对历史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二、中国近代史学的转型

1、西方史地知识与史学理论的传布

20世纪20年代之后,翻译西方史学理论著述及中国学者撰写此类著述,都渐渐形成高潮。(美)鲁滨逊《新史学》、(法)朗格瓦诺、瑟诺博思《史学原论》、(法)施亨利《历史之科学与哲学》、曹佐熙《史学通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李大钊《史学要论》、杨鸿烈《史学通论》等等,皆问世并且广泛流行,传统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历史观念与史学理论的近代化转型基本实现。

2、梁启超与中国“新史学”

梁启超(1873-1929)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除了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外,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以进化史观为指导阐释历史撰述的性质和目的;激烈抨击中国传统史学。梁启超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把史学研究认定为寻求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并求得其公理公例,这样明确的认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他特别强调指出:―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运用进化论看待客观的历史、解释撰述的历史,遂认定史学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史学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的新史学主张,至少经过了三次大变革。1,1901-1905年,他一心向慕西学,立意以流行的民族中心史学为师,特征是服膺进化史观,主张史家应以记述人群进化与竞争并阐明优胜劣败之理为研究主题,进而刺激爱国情操。

3、王国维的“古史新证”

王国维(1877—1927),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4、胡适的史学主张

胡适(1891-1962)他治学最重要的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胡适对于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很大。而他的―历史演进法‖对顾颉刚的―古史辨‖派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主要有几个特点:1,把每一件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2,研究这件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3,研究这件事的渐渐演进,看它如何―由简单变复杂,由野陋变为雅驯,由地方变为全国的‖。又看传说中的神话如何―变为事实‖;4,若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5、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顾颉刚(1893—1980),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顾颉刚著述的《古史辨》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箱。与钱玄同等发起疑古辨伪的大讨论,编成《古史辨》七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否定了历代儒学学者利用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

6、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傅斯年(1896-1950)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摆脱故纸堆的束缚,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在现代历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7、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社会史大讨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于20世纪的20年代,形成于3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者,首推李大钊。李大钊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结合‖。一是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结合,二是与宣传十月革命密切结合,三是与中国的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四是与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争密切结合。由这四个结合,可以看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其建立之时起,就具有鲜明的理论性、革命性、实践性及批判性。

李大钊(1889-1927),其《史学要论》为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著作。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就是郭沫若,其代表著作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部书是第一部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第一次把中国古代历史叙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有规律的发展演进过程,树立了最初的范例。因此,该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期的代表人物,还有吕振羽。

8、翦伯赞及其历史主义

翦伯赞(1898-1968),1943年和1946年分别出版《中国史纲要》第一、二卷,为我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的中国通史。1979年平反。著有《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要》、《历史哲学教程》等。―大跃进‖的年代,在―古为今用‖的口号下,―史学革命‖之风有如铺天盖地,翦伯赞对此深为忧虑,他认为―在历史科学中反对修正主义,是反对用修正主义的荒谬观点来歪曲历史,不是要从中国史上找出一些人物把他们当作修正主义者或把他们和现代修正主义者比附,

9、钱穆

钱穆(1895—1990)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为其代表作。

10、陈寅恪及其史学精神

陈寅恪(1890—1969)主要著作《金明馆丛稿》、《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等。陈寅恪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信念。

14.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心理史学方法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1958年,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一书,此书被认为是心理史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15.后现代主义史学

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批评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其影响触及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自艺术、建筑、哲学、文学、最后到史学,史学成为后现代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a

对“后设叙述”和“大写历史”的否定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王晴佳认为―其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西方现代历史编撰学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它所阐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观念‖,罗志田则认为对史学的冲击,―最根本的还是其对历史知识的可靠性的质疑,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究竟有没有客观的历史学‖。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的传统历史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对于规律性的、经典理论性的历史观进行了攻击:对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和黑格尔、马克思、康德等全面性、规律性的理论进行攻击。―大叙述或后设叙述随着科学主义和普遍理性的广为世人接受,西方史家和哲学家想寻求一种包容世界所有地区的历史规律,带有普世性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性,因而被称为―大叙述‖。而后现代主义者对此进行极力的攻击。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历史只是断裂、碎片、颠倒、无序。

B.作者已死与读者的诞生

海德格尔重新解释诠释的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的一种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的作品中。这样按照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罗兰·巴特的话是作者已死,他有一本书为《作者之死》。认为作者一旦完成作品,就脱离了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从而有了生命力。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是自我的一种折射,从而宣告读者的诞生,这样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原来传统解释的模式完全改变了。作品有了生命,读者变成了主动。阅读只是为了消遣,愉悦身心。作者则失去了原来的权威,变成了匆匆过客。同时文本具有特权,文本一产生,就有独立的生命。

汉斯·柯尔纳―叙述体‖问题。历史依存于叙述体,历史的延续只是表现在叙述体的延续上。历史原本之间没有联系,只是因为叙述体的需要,使之彼此联系。

C、后现代主义关注的问题及其冲击

王晴佳、古伟瀛将其归纳为十一类问题,十一大特点:1.不讲民族主义;2.研究器物;3.重视弱势群体;4.重视地方,不重视同质性;5.重视权力关系之转移;6.反统合;7.反目的论;

8.反乌托邦,不主张同一,尊重多元,主张去除中心论;9.将思考先归零,使事物之间原有的族群类似性消失,重新观察彼此间的差异;10.降低作者的重要性,以文章彼此互涉的概念来取代作者原创性的标榜。11,反省纳粹,对共同价值及意义感到怀疑。

D.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影响:

1.取消了对真实和事实的追求,历史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解读,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2.没有必要求所谓原始材料、档案材料,因为没有一手、二手材料之分,它们都只是文本而已;3.没有必要尊重古人,或历史的当事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或回忆并不一定与事实更接近,古人和今人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有关过去的解释。

第二章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观念

1、荷马与《荷马史诗》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2、纪事家与赫卡泰厄斯《大地巡游记》

散文记事家的作品标志抒情史诗向史事记述的初步过渡,他们所写的题材范围很广。赫卡泰厄斯对古希腊历史学的形成做出了两方面的贡献:第一,他主张对目击者的证词要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事实的真相;第二,他主张在探索希腊社会的起源时,要排除一些他认为不可靠的传说。

3、希罗多德与《历史》

希罗多德(前484-425),他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希腊波斯战争中,希腊的胜利,十分钦佩,他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希罗多德完成了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这就是史学名著《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历史》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

号。

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运用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综合地探讨历史因果关系,探索人事的规律,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创立了比较科学的治史原则,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被誉为―求真的人‖。

5、波里比阿《通史》

波里比阿(约公元前204—122)。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大史学家。他立志写一部《通史》,这部《通史》是以罗马的武力扩张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中心的。波里比阿有一套比较完

整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在西方史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典范。波里比阿的著作,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视野广阔,具有―世界‖通史的眼光;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注重历史的因果关系;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波里比阿把历史当作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波里比阿被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6、塔西陀及其著作

塔西陀,古代罗马历史学家、文学家。更重要的是《历史》和《编年史》,乃是罗马帝国早期的重要史料。

《历史》和《编年史》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塔西陀的这两部主要著作合起来是一部完整的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史,而它们所保存下来的部分则是我们研究罗马帝国初期的最重要的文献史料。《历史》和《编年史》使塔西陀名垂青史,在史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7、李维《罗马史》

李维,古代罗马历史学家。《罗马史》记述自传说中的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至公元前9年的史事。李维撰史的目的在于歌颂罗马的伟大和祖先的业绩,寓道德说教于叙史之中。

二、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念

1、奥古斯丁及其著作

奥古斯丁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代表作是《忏悔录》及《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忏悔录》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

2托马斯·阿奎那及其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他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生著有18部巨著,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论正统信仰和真理、异教徒议论大全》等。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最高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托马斯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托马斯包罗万象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产生后,很快成为西欧中世纪思想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教会在他生前就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极高的声誉,称他为最光荣的―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追封他为―圣徒‖,1567年他又被命名为―教义师‖,1879年教皇还正式宣布他的学说是―天主教会至今唯一真实的哲学‖。

3、基督教史学的特征

基督教史学在理论上有以下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a、宗教迷信代替了科学的探索。

b、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

c、宗教内容支配着一切,而把世俗的历史摆在从属的地位。

1.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四大家:钱穆. 、陈恒、吕思勉. 、陈寅恪

2.民国五朵金花(中国研究马克思):郭沫若、剪伯赞、吕振玉、侯外楼、范文澜

3.三大启蒙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4.年鉴运动和兰克史学(重点记忆)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卷四

2017-2018学年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历史试卷(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 A.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 C.首先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 2.如下图所示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该事件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萨拉托加大捷 C.起义者英勇抗击英国军队 D.约克镇战役 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C.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D.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4.关于佛教、道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佛教信仰来世,道教注重今生 C.佛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而道教则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工具 D.佛教、道教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的航行及其发现所带来的重大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欧洲对美洲的 征服从此拉开了序幕。“他”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6.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文学革命与守旧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新青年》的创办者是 () A.鲁迅 B.李大钊 C.胡适 D.陈独秀

7.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典故出自什么时期的哪一场著名战役() A.炎黄逐鹿之战 B.西周牧野大战 C.春秋城濮之战 D.秦末巨鹿之战 8.某班墙报上,“历史上的今天”一栏,有几个关键字被人不小心擦掉,剩下这样的话:“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揭开了民主共和的序幕。”被擦掉的几个字可能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南昌起义 D.渡江战役 9.把“虎门销烟”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两个要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想到的历史人物只能是()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梁启超 10.1919年6月5日开始,五四运动的重心和主力分别是() A.北京、学生 B.北京、工人 C.上海、学生 D.上海、工人 11.相传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黄帝 B.仓颉 C.嫘祖 D.伶伦 12.如图是商朝带枷的奴隶俑,它反映了() A.奴隶的悲惨生活 B.奴隶不听使唤 C.奴隶的怠工 D.奴隶逃走被抓回 1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B.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4.下列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成就有() ①《伤寒杂病论》 ②地动仪 ③造纸术 ④《九章算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小明在看杂志时,有这样一段描述:“英国有钱人以坐蒸汽轮船浏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这段描述可能出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打印版)

八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入对应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是小刚在参加学校的知识竞赛中遇到的一道题:“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2.下列是一个反映中国1903年一家四兄弟情况的历史故事,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老大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上班 B、老二因参加义和团被杀害 C、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所房子 D、老四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 3.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A、“自由、平等”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师夷长技以制夷” 4.小明暑假去北京旅游,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导游说北京在近代曾经两次遭到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劫掠,大量珍贵文物至今流失海外。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这朝廷已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里所说的现象应该发生在()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如果让你撰文批驳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你可以引用的论据是 ①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30 万人以上②日本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③在其全面侵华期间,致使中国伤亡3500多万人④七七事变后侵占北平,烧毁了

圆明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南京作为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一个生卒年为(1854-1938)的南京市民可能见证的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有 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⑵中华民国建立⑶南京大屠杀⑷国民政府迁都 A.⑵⑶ B.⑴⑵⑶ C.⑴⑵⑶⑷ D.⑶⑷ 8、你看过电影《大决战》吗?你一定被影片中我军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解放军战士英勇乐 观的高大光辉形象所深深吸引。请指出邓小平同志参加指挥的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9、下列现象和近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刘某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10、“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马尾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 11、设想1895年你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A、镇南关大捷 B、反割台斗争 C、革命派起义 D、收复西藏的斗争 1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平等条约庇护下,在中国开始设立工厂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鸦片战争之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3、抓住关键词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位同学用“赔款、划定、拆毁、严禁、允许”这十个词 来 帮助记忆某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很多同学都看过反映清朝宫廷是是非非的古装剧,皇帝、格格等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使君临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5、“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 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6、在历史活动课上,李志坚同学拿来了自己课前找到的视频资料向同学们展 示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C.翻越大雪山D.会师井冈山 17、被陈毅元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 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 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 数历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 历史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 规律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 的产物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新】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城邦制D.皇帝制 答案:A 2.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 ) A.尚书省B.门下省 C.中书省D.行省 答案:C 3.雅典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是( ) A.家族世袭B.政府任命 C.民主选举D.毛遂自荐 答案:C 4.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5.18世纪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 A.议会B.内阁 C.国王D.法院 答案:B 6.独立战争后美国面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 ) A.商业不景气B.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C.南北矛盾尖锐D.战争债务负担沉重 答案:B 7.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 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民主进程历经艰难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8.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 ) A.第一国际B.五四运动 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 答案:D 9.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历年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历年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2、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3、下列侵华战争中,侵略战火燃烧到清王朝统治中心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4、率清军摧毁阿古柏政权,收复x疆的清军将领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冯子材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圆明园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法德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6、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苦苦探索。 7、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C.实现民族独立 D.发展军事工业 8、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创办万木草堂 B.“公车上书”的发表 C.创办《中外纪闻》 D.强学会的建立 9、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他们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延安 D.武昌 10、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三民主义阐发的思想() A.民主 B.民权 C.民族 D.民生 11、“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革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12、中国近代,最能体现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西安事变 D.五四运动 13、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的战斗情景B.辽沈战役的战斗情景 C.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D.渡江战役的战斗情景 14、中国*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是() A.秋收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15、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 A.进行武装斗争 B.建立统一战线 C.从事农民革命运动 D.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16、右图是小明在遵义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1、简述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 史学概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概要地论述历史科学,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是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它的研究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内容: (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①历史研究的方法。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其特点具有:(1)反思性。(2)概括性。(3)理论性。 2、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联系: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 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 3、什么是历史?历史有那些特征? 历史:(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科学。 特征:(1)客观性(2)过时性(3)规律性(4)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4、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结构怎样? 历史学又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学科构成体系包括:①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 ②研究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③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④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⑤研究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 5、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精神。 历史学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探究,体现出的是历史学家本于人类理性判断和以独特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主体化的历史内容。正是基于人类所具有的求知欲望、探秘的好奇心理、保留历史记忆的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自信,才赋予了历史学独特的精神——历史学精神。它包括:(1)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2)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精神。(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6)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7)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9)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6、什么是鉴诫史学?什么是理性史学?鉴诫史学的特征是什么? 西方(欧洲)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史学与中国从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到戊戌维新运动以前的古代史学称为鉴诫史学。 特征:①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选择和评价;②利用历史歌颂王权,歌颂统治阶级的功业;③利用历史的榜样来赏善罚恶,对政治家进行教诲,对民众进行道德灌输。 理性史学是于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应面向世俗和人间,把历史视为人的行动的记录,把挣脱了宗教桎梏的、有意识的人视为创造历史的力量。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十六)历史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十六)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学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该制度是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B。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排除C。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这一题就需要将宗法制、郡县制、分封制和禅让制作比较和区分,只有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最新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下列人物中,辅佐商汤灭夏的是 A.xx B.xx说c.皋xxD.xx 2.东汉末年发动xx的民间教派是 A.五斗米道 B.xx C.天师道 D.太一道 3.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 A.xx和xx B.xx和xx c.xx和xxD.xx和xx 4.元朝派驻xx县的监临官称为 A.札xx B.xx C.必阁赤 D.探马赤 5.编纂《明儒学案》并创立学案体史学体裁的学者是 A.xx B.xx c.xxD.xx 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中,最早在所属企业中推行泰勒“科学管理法”的是 A.xx B.xx C.xx D.xx 7.xx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是 A.崇厚 B.xx

c.何如璋D.xxxx 8.1912--1927年间中华民国的国旗是 A.十八星旗 B.xx C.xx D.青天白日旗 9.民国年间京剧“四大名旦”是 A.xxxxxxxx B.xxxxxxxx C.xxxxxxxx D.悔xxxxxxxx 10.196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是 A.凋整、改革、巩固、提高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 D.凋整、充实、发展、提高 11.下列世界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一部不是史诗作品? A.《xx婆罗多》 B.《伊利亚特》 c.《埃涅阿斯记》D.《xxxx》 1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古波斯宗教领袖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被称为 A.祆教 B.摩尼教 C.景教 D.一赐乐业教 13.中世纪实行“索贡巡行”赋税征收形式的国家是

A.xxxx B.基辅xx c.xxD.xx汗 14.“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这段反映印度戒日帝国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史料出自A.法显《佛国记》 B.xx净《xx寄归内法传》 c.xx、彦惊《大xxxx法师传》 D.xx《大唐xx记》 15.中世纪西欧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为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它们是 A.文法、绘画、雕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B.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儿何、天文、音乐 c.文法、修辞、逻辑、算术、绘画、雕塑、音乐 D.文法、绘画、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l 6.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朋基罗作于罗马西斯廷教堂墙壁上的祭坛画是 A.《xx圣母》 B.《末日审判》 c.《最后的晚餐》D.《圣母与圣子》 17.1838年向南非开普敦殖民地附近的祖鲁人发动进攻,最终占领其大部分领土的是 A.比利时人 B.法国人 c.布尔人D.西班牙人 18.1893年德国制定了连结小亚细亚、直抵波斯湾的铁路修建计划,被称为 A.“3R”计划 B.“3B”计划

2016学年历史期末考试题

201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民考民期末考试卷 总分10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A .黄帝 B .嫘祖 C .蚩尤 D .仓颉 2.《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3.他是我国历史上治水英雄,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这里的“他”是 A . 炎帝 B . 尧 C . 蚩尤 D . 大禹 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农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 .农耕文明 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神话传说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5.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五谷在我国首先齐备是在 A 夏朝 B 商周时期 C 战国时期 D 春秋时期 6.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代的 A . 司母戊鼎 B . 四羊方尊 C . 青铜神树 D . 青铜面具 7、现在中行、建行、工行等设计银行徽章时,都选用了内方外圆的造型,下图是哪一朝代铸造的钱币?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三国魏 8.“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9.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查阅(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10.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弱肉强食 B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适者生存 D .统一 11.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 .多生产粮食和布帛 B .合理经商致富 C .大力开垦荒地得到政府的奖赏 D .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1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 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荀子 B .墨子 C .老子 D .孙膑 14.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这里 的“孔孟之道”指的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15.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 A .李冰 B .孔子 C .司马迁 D .屈原 16.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做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A.金文 B .甲骨文 C .小篆 D .楷书 17.郭沫若先生认为它“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是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他高度评价的这个水利工程是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三峡 18.“揭竿而起”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陈胜吴广起义 19.宏伟的长城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特征,秦朝时修的长城是为了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犯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羌族 D .氐族 20.下列各项不属于文景之治局面形成原因的是 A .提倡节俭 B .重视以德化民 C .减轻农民负担 D .统一铸造五铢钱 21.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所作《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含着浓厚的“恤民”气息,这里所说的二京指的是 A .东京和西京 B .北京和南京 C .长安和洛阳 D .镐京和殷 2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属于诗词里“汉武”的作为是 A .兴修灵渠,统一岭南 B .创办太学 C .减轻赋税,发展农业 D .推行分封,巩固统一 23.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 A .秦朝 B .汉朝 C .春秋 D .战国 24.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下列哪个皇帝时期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元帝 25.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兴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 .秦一西汉 B .西汉一东汉 C .东汉一三国 D .三国一西晋 二、26制表题: 按照三国鼎立时三国的建立时间,三国名称,建立人,都城,制表(12分) 三、27识图题(10分)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