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

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以大黄鱼D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Richard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

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

组成,即“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最后是定

名者的名字或姓。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

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

为种名,Richardon为原定名者。9.螺旋瓣

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

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10.棱鳞与腹棱

位于一些鱼的腹部正中或侧线上鳞片的隆起称为棱鳞;在一些鱼腹部

正中肉质突起似刀刃一样的结构称为腹棱。

11.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

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

适应和所起作用。

12.繁殖策略: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

系列特征。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

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13.丰满度: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

来表示的。W=aLb中b值在3附近的种类,丰满度用K=100(W/L3)表示W—体重(去内脏后,单位克)(),L—体长,单位cm。

b

W=aL中b远离3,用相对丰满度(Kn)用Kn=100W/w表示更为合适:W—实测体重(不去内脏),w—按长重相关式推算的体重。

14补偿生长:由于自然界大多数野生生物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将会遭

受一段时期的饥饿或营养缺乏,

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迸发式的生长,被称为

补偿生长或称获得性生长。补偿生长主要表现为超越补偿、完全补偿、部

分补偿或不能补偿等。15.饵料选择性指标:衡量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

情况E=(ri-pi)/(ri+pi)

式中:E-选择性指标,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

百分比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E (0,1)表示有选择性,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E(-1,0):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16.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

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17.单系群:分支系统学中将一个祖先物种及其所有的后裔构成的一

个类群称作单系群

鳃孔和鳃裂:鳃孔又称为鳃盖孔,是多个内鳃裂开口于鳃腔中,然后

以共同的鳃盖孔开口于体外;鳃裂鳃形成过程中,相邻鳃弓之间的裂缝称

为鳃裂,软骨鱼类的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18.性逆转:在个体的一生之

中的不同时间段其性别不一样,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或先雌后雄,或相反。

19.小鳍和脂鳍:位于背鳍和臀鳍后方,仅由一枚鳍条组成的鳍为小鳍;位于背鳍后方的脂

肪质的突起,没有鳍条的鳍为脂鳍,其功能不详。

20.齿式3.3.2/2.3.3:齿式是记载某些有咽齿的鱼的咽齿形态的式子,该鱼的左右下咽骨上各

有3行咽齿,左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3、3、2枚牙齿,右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2、3、3枚牙齿。21.鳍脚:是软骨鱼类雄性个体特有的交配器官,它由后鳍基

骨演变而来的。

22.真骨鱼类:硬骨鱼纲、辐鳍亚纲中除软骨硬鳞下纲和全骨鱼下纲

以外的其它鱼类,

它包括绝大多数现生鱼类。

23.以鲈鱼背鳍Ⅺ∽Ⅻ,Ⅰ∽Ⅱ-12∽1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用阿拉

伯数字代表软条,罗马

数字代表硬棘,两鳍之间用逗号隔开,表示范围用“~”,软条与硬

棘之间用”—“。鲈鱼背鳍两个,第以背鳍全由硬棘组成,有11~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一根至两根硬棘、12至14根软条组成。

24.最适索饵理论:Pyke(1984)认为,鱼类索饵过程中总是倾向于使

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

量得益。所谓净能量得益是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和获得这种食

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

鱼类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的前几块躯干椎的两侧有几块小骨,可在鳔与内耳之间传导声波, 这些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被卵巢:也称封闭卵巢,即卵巢不裸露在外,而被由腹膜形成的卵囊所包围,大部分 真骨鱼具有,代表高级结构 食物充塞指数:用食物重量来阐明鱼类营养状况和肥育程度,是消化管内食物团重 量(W f)与鱼体去内脏后的重量(W b)之比 丰满度:又称丰满系数,是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常用来衡量鱼体丰满程 度和营养状况的指标。是鱼类种和种内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K=100(W/L3) 侧线鳞鱼类身体两侧大都有一条或数条从单独小窝演变成为一条管状的线,称为侧线 鳞,每片侧线鳞有侧线孔,能感受水的低频率振动。 正模标本由建立该种的原作者专门指定作为新种,描述原始依据的主要模式的单个标本 也称模式标本 洄游一些水生动物为了繁殖、索饵或越冬的需要定期定向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集群 迁移的现象 动脉球(aortic bulb)亦称大动脉球。指硬骨鱼类的心脏从心室前方发出的动脉干(腹大动脉)起始处的球状肥厚部,是心脏的辅助器官。 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以鲈鱼背鳍Ⅺ∽Ⅻ,Ⅰ∽Ⅱ-12∽1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用阿拉伯数字代表软条,罗马数字代表硬棘,两鳍之间用逗号隔开,表示范围用“~”,软条与硬棘之间用”—“。鲈鱼背鳍两个,第以背鳍全由硬棘组成,有11~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一根至两根硬棘、12至14根软条组成。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种名”组成,即“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在青鱼学名中, 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 定名者。饵料选择性指标: E=(ri-pi)/(ri+pi) 式中:E-选择性指标,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百分比, 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E值在(-1,1),E(0,1)表示有选择性,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E(-1,0):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讲课讲稿

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

形态部分 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也称为骨质鳍条) 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的侧线所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侧线上鳞:从背鳍为起点的鳞片,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片,称为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从腹鳍为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或臀鳍为起点(鲈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向斜上方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称为侧线下鳞。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鳞片。

鱼类学名词解释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 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 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 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 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 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10.棱鳞与腹棱 位于一些鱼的腹部正中或侧线上鳞片的隆起称为棱鳞;在一些鱼腹部正中肉质突起似刀刃一样的结构称为腹棱。 11.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 12.繁殖策略: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征。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13.丰满度: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W=aL b中b值在3附近的种类,丰满度用K=100(W/L3)表示 W—体重(去内脏后,单位克)(),L—体长,单位cm。 W=aL b中b远离3,用相对丰满度(Kn)用Kn=100W/w表示更为合适: W—实测体重(不去内脏),w—按长重相关式推算的体重。 14补偿生长:由于自然界大多数野生生物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将会遭受一段时期的饥饿或营养缺乏, 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迸发式的生长,被称为补偿生长或称获得性生长。补偿生长主要表现为超越补偿、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或不能补偿等。 15.饵料选择性指标:衡量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情况 E=(ri-pi)/(ri+pi) 式中:E-选择性指标,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百分比 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 E(0,1)表示有选择性,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 E(-1,0):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

形态部分 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也称为骨质鳍条)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的侧线所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上鳞:从背鳍为起点的鳞片,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片,称为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从腹鳍为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或臀鳍为起点(鲈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向斜上方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称为侧线下鳞。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鳞片。 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 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结构。 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 珠星(追星):有些鲤科、鳅科鱼类的雄鱼,在繁殖期间由于由于生殖腺的刺激,在头部和鳍部出现了许多粒状的由表皮角质化而形成的,生殖完毕即自行消退。 鳞焦: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绪论 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 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第一章外部形态 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 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 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 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 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 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 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 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 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 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 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

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伸的鳍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软条,还有坚硬的棘,称为软鳍鱼类 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的前缘 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 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 颏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颐部) 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位置 眼径:眼眶前缘到后缘的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 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 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 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 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 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角质鳍条:不分节,不分枝,软骨鱼特有 鳃裂和鳃孔:鱼类头部后方两侧,常有一个或多个孔裂 喷水孔:位于大部分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眼的后方,实质上是一个退化的鳃裂 脂鳍:背鳍后方的一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 小鳍:鲭亚目及鲹科的一些种类的背鳍后方常有一个或一系列的分离小鳍,每一小鳍由一枚分质鳍条组成。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 珠星(追星):某些鱼类到了生殖季节,雄鱼身体的个别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这就是珠星。 臀鳞:产于西北高原地区的一些鲤科鱼类,在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明显增大的鳞片(裂腹鱼) 腋鳞:有些硬骨鱼类的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处上,有一个膨大二特化的鳞——比较低等的鱼类 棱鳞:大部分鲹科鱼类部分或全部侧线鳞变态为大的骨质棱鳞(鳞片中央有刺状突起) 尾鳞:尾柄末端中央有尖刀状的大型鳞片,如沙丁鱼 纵列鳞:自鳃盖骨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纵裂的鳞片数 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数目 年轮:在春季和夏季因饵料丰富,生长迅速鳞嵴相聚较宽;而在秋季冬季则排列紧密,如此一松一密形成了周年的变化构成年轮。 鳞脊:也称环片,是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的隆起,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 鳞焦:鳞脊的中心部位,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位 圆鳞:骨鳞的一种,鳞片露出皮肤部分光滑,不长细齿,如鲱形目。 栉鳞:骨鳞的一种,鳞片露出皮肤部分边缘密生细齿, 鳞沟:鳞片上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鳞沟在形状上的变异亦因种而异。

《鱼类学》题库及答案

《鱼类学》自测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如鲥、鲚等。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19、呼吸瓣:能协同呼吸的瓣膜为呼吸瓣。鱼类的呼吸瓣有着生在上、下颌内缘的口腔瓣和着生在鳃盖骨后缘的鳃盖瓣。 20、鳃栅:鱼类在呼吸过程中,由相邻两半鳃的末端连接形成“V”形的结构称为鳃栅。它能有效阻拦水流,使之从两侧的鳃小片间通过,提高呼吸效率。 21、喉鳔类与闭鳔类:鳔具有鳔咽管的鱼类称为喉鳔类,如鲤;无鳔咽管的鱼类称为闭鳔类,如花鲈。 22、鳃片与鳃小片:着生在鳃弓外缘,由鳃丝组成的片状结构为鳃片,鳃丝两侧的薄片状突起称为鳃小片,主要由二层上皮细胞构成,其上有丰富的微血管分布,是鱼类的呼吸场所。 23、鳃间隔:两鳃片间的隔膜称为鳃间隔,真骨鱼类退化或消化。 24、半鳃与全鳃:长在同一鳃弓上的两个鳃片称为全鳃,只有一个鳃片的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一.名词解释 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 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 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 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 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鱼 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其间叶组织形成后,

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 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 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 密的箱形构造。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 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 红色肌肉。 18.白肌:相当于红肌,其他部分的大侧肌称白肌。 19.肌节:组成大侧肌的基本单位。表面观呈直立的W形,顺其屈曲有向前或向后突出的 肌节圆锥,前后肌节的肌节圆锥相互套叠。 20.系膜:悬系脏器的腹膜脏层称为系膜。 21.鳃上器官: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 部特化为具为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22.咽齿:只着生在第五鳃弓上的鱼鳃骨特别大,称为咽骨或下咽骨,咽骨上长的齿就是咽 齿。 23.幽门盲囊:某些种类肠道与胃幽门相接处可见盲囊状的指突,其组织结构与肠道相似, 开口于肠道前端,亦可合并后以一孔开口于肠道前端。

鱼类学名词和术语(形态部分)

鱼类学(形态部分)名词和术语(部分)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硬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合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也称为骨质鳍条) 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的侧线所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侧线上鳞:从背鳍为起点的鳞片,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片,称为侧线上鳞。

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 鲱形总目: 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 骨鳔总目:鼠鱚目 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 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 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 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 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 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 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 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

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 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 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青鱼:“乌青”,口端位,下咽齿1行,侧线鳞39—46,背鳍无硬刺。腹鳍、臀鳍黑色,鳞片一色 草鱼:“草青”,下咽齿2行,侧线鳞36—48,背鳍无硬刺,腹鳍、臀鳍灰白色,鳞片斜格状, 鱤:上颌边缘平直不呈波状,侧线鳞110-120,口大,吻尖,下颌前端有1突起呈瘤状,体修长、流线型,凶猛肉食性。 红鳍鲌:体侧扁,口上位,口裂几乎和身体纵轴垂直,背鳍具棘,分支鳍条7,腹棱完全,体较低,体长/体高=3.3-5.0。下咽齿3行。 翘嘴红鲌:体侧扁,口上位,几乎与体轴垂直,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头部、体背部几呈水平,臀鳍分支鳍条21-25。 蒙古红鲌体侧扁,口亚上位,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体较低,体长/体高=3.7-5.0。头部及体背部渐向上倾斜,臀鳍分支鳍条17-21,尾鳍下叶鲜红色。 团头鲂腹棱自V基部至肛门,口前位,体较高,体长/体高=1.9-2.8。背鳍棘长度短于头长。侧线至V 起点的鳞片7-9。体侧鳞片边缘灰黑,沿各纵行鳞出现数条灰白色条纹。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 鲤鱼:须2对,下咽齿3行个别4行,多呈臼齿形,背、臀鳍均具有带锯齿的硬棘。 鲫鱼:口端位,无须。下咽齿1行。背、臀鳍最前1根不分枝鳍条均为带锯齿的硬棘。 鲢鱼:头较小,腹棱完全。生活于水上层,性活泼,善跳跃。主食浮游植物,也食少量浮游动物。 鳙鱼:头极大,吻短而钝。腹棱不完全。

2023年鱼类学形态学重点已归纳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鳃耙:与鳃丝相对旳鳃弓外侧旳细长骨质突起 脂鳍:位于背鳍后方正中央旳无鳍条旳肉质突起 腹棱:位于腹部由肛门向前到腹鳍基部或胸鳍基部旳刃状皮质棱起 齿式:鱼类旳齿由颌生齿和咽喉齿两类,一般用下咽齿旳数目和排列方式表达齿式。如2·3·5表达单侧下咽骨上咽喉齿旳排列方式 倒刺:背鳍起点前方一根向前横卧旳硬刺(如倒刺鲃属鱼类) 体轴:鱼类旳身体与其他动物同样,一般都是左右对称并且是三维旳,鱼类有三个体轴: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纵轴)、左右轴(横轴) 棘:每枚鳍条都是完整旳,非左右两半构成,鳍条自身不分节;棘有坚硬和柔软旳两种 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而坚硬,末端不分支 分支鳍条: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柔软,末端分支 不分支鳍条: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柔软,末端不分支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旳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旳体现式 二、简答 1.列举鱼类可数性状和可量可比性状(每种至少五项)。答: (1).可数性状:背面胸鳍鳍条、腹面腹鳍鳍条、背鳍鳍条、臀鳍鳍条、脊椎骨数、侧线鳞数等 (2).可量可比性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宽、吻长、尾柄长等 2.列举并简要阐明鱼类旳体轴。 答:鱼类旳身体和其他动物同样,一般都是左右对称且三维旳,鱼类具有三个体轴: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纵轴)、左右轴(横轴) 3. 列举鱼类旳体形,并简要阐明每一类旳特点。 答:鱼类旳体形分为5种,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圆筒形和其他形 (1).纺锤形:尾柄粗壮,游泳迅速,洄游距离较远,体色始中,背部色深,腹部灰白,眼大,视野良好(2).侧扁形:尾柄短、扁,移动速度慢,洄游距离短,体色浅,银白色,背腹色泽差异小 (3).平扁形:激流底栖生活,腹鳍平展,有吸盘,体色深,背腹色泽差异明显,除少数种类外(鲟、铜鱼)多

卵胎生名词解释鱼类学

卵胎生名词解释鱼类学 鱼类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鱼类的科学学科,它在探究鱼类的形态,分类,进化,生境和生态,形成和管理动物畜牧生态系统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卵胎生是鱼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鱼类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 卵胎生是指由卵细胞自发地发育而形成的胚胎,主要存在于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以及鱼类等生物中,要比胎生的动物的发育更加容易,并且不需要有额外的营养源。卵胎生鱼类的进化主要是以外栖游鱼和室内游鱼为主,它们可以在水生、陆生或半陆半水生环境中生活,它们的形态特征与游在水上的鱼类迥然不同。 外栖游鱼在水体表面活动,它们的体型大,具有游泳鳍和尾鳍,可以持续游动,使用旋转状尾部活动,体表有多种颜色变异。它们的背鳍,横纹和腹鳍分布有规律,在繁殖季节,雌性的尾部会变的更长,以便于容易受精。室内游鱼比较小,不需要游泳鳍和尾鳍,可以在水体中游动,但也可以在水面上活动。它们的颜色变异会比外栖游鱼明显,背鳍,横纹和腹鳍分布也有规律。 理解卵胎生鱼类的分类,形态和进化,是鱼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鱼类的分类,鳞片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发育进化的历史,这有助于深入理解鱼类种群的结构和分布。其次,需要研究其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孵化,营养和繁衍机制,以及孵卵和辅助繁殖的发育过程,这对研究鱼类的生物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最后,需要了解鱼类在物种多样性,演化,分布

和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有助于保护和管理重要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 总而言之,卵胎生是鱼类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分类,形态,进化和繁殖机制等方面对卵胎生的鱼类有许多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物种,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

鱼类学亚种的名词解释

鱼类学亚种的名词解释 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学科,而在鱼类学中,亚种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单位。亚种是指同一物种内具有一定遗传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并能够自然交配繁殖的群体。 亚种的形成源于生物体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适应的进化过程。它们可能是由于地理隔离、环境因素或其他遗传机制的作用而在同一物种内出现的不同亚群。亚种通常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存在,并在该区域内适应并生存。 鱼类学亚种的命名方式通常采用双名法,即拉丁学名的基本名与亚种名之间用斜杠(/)分隔。以斜杠分隔的双名中,基本名是属名和种名的组合,而亚种名则用于区分同一物种内的不同亚种。 鱼类学亚种的名称通常为拉丁文,反映了亚种的特征或命名者等信息。例如,以美洲鲈鱼为例,其学名为Micropterus salmoides。如果将其划分为亚种,则可能会有多个亚种,如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和Micropterus salmoides floridanus。在这个例子中,亚种名saloides表示其与其他亚种的区别。 亚种的判定和鉴定是鱼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鱼类的形态特征、遗传基因组、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区分和确认鱼类亚种。此外,地理分布信息也是确定亚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鱼类学亚种的研究对于了解鱼类的进化历史、地理分布、生态适应以及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亚种的分布范围和遗传多样性,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内不同亚种的适应特征,并为鱼类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亚种的形成与鱼类的适应和进化息息相关。由于不同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鱼类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亚种以适应这些环境。这种亚种的形成可以帮助鱼类在不同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并避免竞争,从而提高其生存竞争力。

鱼类学答案

一填空 20分 1.软骨、硬骨、硬棘、假棘、软条 2. 表皮真皮外胚层中胚层 3. 盾鳞硬鳞真皮圆鳞栉鳞 4. 肠管口咽腔粘膜皮肤(鳃上器官)泥鳅黄鳝鳗鲡(乌鳢、攀鲈) 二、选择 DBACB 二、名词解释 1.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在青鱼学名中, 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2.螺旋瓣:软骨鱼类或低等硬骨鱼类肠道中由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向肠内突出形成的结构, 主要是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3.性逆转:在个体的一生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其性别不一样,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 或先雌后雄,或相反。 4.以D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 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5.鳃孔和鳃裂:鳃孔又称为鳃盖孔,是多个内鳃裂开口于鳃腔中,然后以共同的鳃盖孔开 口于体外;鳃裂鳃形成过程中,相邻鳃弓之间的裂缝称为鳃裂,软骨鱼类的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 四、简答题 1. 软骨鱼类的特征:具软骨,借石灰质沉淀加固,如椎体钙化呈环状或星形;具偶鳍 和带骨;雄性腹鳍内侧有鳍脚;歪型尾,无鳔;肠内有螺旋瓣,心脏有动脉圆锥。 硬骨鱼类的特征:内骨骼或多或少硬骨性,头部常被膜骨;体被硬鳞或骨鳞,或裸露;鳃孔1对,鳔通常存在;鳍条为鳞质鳍条;大多正型尾;肠一般无螺旋瓣;心脏一般无动脉圆锥。 2.鱼类血液循环的特点:(1)单路循环;(2)心脏小,不到体重的1%;(3)血量少,血液循环速度慢。与鱼类的低代谢水平低的水生生活的适应。 3、肾小球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渗透压调节就是调节水、盐的平衡,各类鱼的体浓度接近

鱼类学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

鱼类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2分/题〕 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具鳞或鳔 的变温脊椎动物。 2、体长:吻前端至尾柄的最后一椎骨的水平直线长度。 3、腹棱:位于腹部由肛门向前到腹鳍基部或胸鳍基部的刃状皮质棱 起。 4、膜骨:由结缔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分泌羟基磷灰石〔骨质〕直接骨 化而成的鱼类骨骼。 5、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1—3椎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由 前向后依次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 6、血尿过滤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 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管内压力较高,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裂孔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叫原尿。 7、鳃心:〔答案:位于鱼类鳃弓基部的动脉血管,周围生长大量骨骼 肌,随肌肉收缩,鳃瓣X合,对血管有加压作用。〕〔老师给我的解释:本题考点考的是鱼类鳃弓的功能与结构,同时也有鱼类循环系统的知识,鱼类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心脏加压与泵出能力不足,微弱的动力无法保证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此才有了一些列辅助结构如动脉圆锥或动脉球等,而鱼类的鳃间隔肌肉

是另一种血液加压装置,通过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与舒X,在控制鳃片X合〔进行水呼吸〕的同时,也挤压了鳃弓动脉,间接起到了心脏加压的功能,因此形象地称为“鳃心〞。〕 8、喉鳔类:终生具有鳔管与食道相通,鳔内气体由口经食道、鳔管 入鳔,也由鳔管排气,红腺不明显或不发达,鲱形目、鲤形目。 9、成熟度系数:〔鱼类性腺重/鱼体空壳重〕*1 00% 10、罗伦氏器: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 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翁、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二、单项选择填空〔1分/题〕 1、吻长是指 A 到吻端的直线距离。 A: 吻端至眼眶前缘B: 吻端至口前缘C: 吻端至鼻孔前缘D: 吻端至口角前缘 2、侧线上鳞是从 A 数到接触到侧线鳞的一片鳞片为止的鳞片数目。 A: 背鳍起点处B:背鳍基部中间C:背鳍末端D:沿鳃孔后缘顶部 3、鱼类头部骨骼中位于最后部的是 D 。 A: 筛区B:碟区C: 耳区D:枕区 4、人们食用的鱼肉通常取自 D 。 A: 平滑肌B:心肌C: 鳃部骨骼肌D:大侧肌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绪论 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 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第一章外部形态 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 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 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 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 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 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 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 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 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 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 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 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的变形物,珠星多出现在生殖季节或在生殖季节变得特别明显。雄性个体突出,雌性无或弱。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由鳞棘和基板构成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包括圆鳞和栉鳞 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不长细齿 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光滑边缘密生细齿 鳞嵴:也称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的隆起,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 鳞焦:围绕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鳞焦偏于基区称为鳞焦基位,偏于顶区称为鳞焦顶位 鳞沟:一系列从鳞焦向四方辐射开来的凹沟(鲱科除外)。它的存在降低鳞表面骨质层的坚硬性,增加了弹性 初级鳞沟:直接从鳞焦中心出发向四方辐射开来的凹沟 次级鳞沟:离鳞焦一段距离处出发向四方辐射开来的凹沟 侧线:在一般真骨鱼类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或几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线状的构造,这就是侧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