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一章(下)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一章(下)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一章(下)教案

第三节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

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包括搜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植物种资源研究工作重点仍将是“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搜集

为了很好地保存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和充实育种工作和生物学研究的物质基础,种质资源工作的首要环节和迫切任务是广泛发掘和搜集种质资源并很好地予以保存。搜集栽培植物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近缘野生种、创新种质及有关野生植物资源是植物遗传育种的基础工作。

(一)种质资源考察的范围

一般在作物起源中心、栽培中心和遗传育种中心进行。在起源中心主要搜集地方品种,原始种和野生近缘种重点放在野外采集,在作物栽培中心应主要搜集各类地方品种和具有独特性状的类型,重点要访问农户,了解品种的演变历史以及品种的经济性状和抗不良环境的特性。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心地区有较丰富的种质材料,主要搜集育成的优良品种、品系及特殊的遗传材料,重点要进行田间评选,了解品种的系谱和特征。

(二)种质资源搜集的层次

种质资源搜集是整个种质资源工作的首要环节。搜集的重点困搜集者承担的任务和目的而异。就中国目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工作的现状,大体上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国家级资源工作机构

国家级资源工作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所属果树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及分设在各地的全国性直属各类自然保护区和作物资源圃。国家级机构种质资源搜集的主要任务是从国内农林业资源的战略高度及农林应用或基础研究的需要出发,全面搜集和长期保存国内外重要的种质资源,包括有特殊种质的作物原生种、近缘野生及半野生种。国家级单位除本身研究和征集、保存任务外,还要面向全国,负责向地方级资源及育种单位提供外地及外国的种质资源。

2.省级资源工作机构

目前国内多数省级农业科学院或研究所都陆续建立起品种资源室,主要负责省内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工作,向省内外提供资源服务。同时,也负责向国家级资源工作单位提供本省重要的种质资源。

3.育种单位级

育种单位根据本单位承担的育种任务,搜集与育种对象、目标有关的种质资源。由于育种单位人力、物力的限制,其搜集工作主要为

本单位育种服务,因此,搜集工作的重点常随不同时期育种任务而变化,搜集到的种质资源保存时间较短。育种单位可根据需要向国家或省级资源工作单位查询或征集必要的种质材料。另一方面也有责任把自己征集或创新的种质提供国家或省级资源单位长期保存,不断丰富国家种质资源宝库。

(三)种质资源搜集的原则

1、全面性

搜集时必须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搜集种质资源材料的种类要齐全,尤其是地方品种和野生种,它们往往是类型很多的群体。考察时注意仔细观察,将观察到的园艺植物种质材料都采集到。只有这样,收集品才能真正反映种质资源的完整性。特殊种质由于稀少,往往容易遗漏,一些利用价值尚不明确的材料可能是珍贵种质,这些种质材料在收集时不可遗漏。每份种质材料收集、种子或繁殖材料的数量,应根据任务和园艺植物种类而定,通常一份种子收集品要求有200-2500粒不等。

2、完整性

搜集的种质资源标本要求完整,特别是园艺植物的花和果实,它们是植物学分类的重要依据。采集果树和木本观赏植物标本时,由于植株外形较大,不能采集完整植株,只采集完整的带花和果实的枝条即可。对于雌雄异株的植物,雌株和雄株分别采集。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要分两次采集标本。

3、代表性(典型性)

采集的每个标本、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应来自群体植株,这样才能代表该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要尽可能保持所收集的每份材料内充分表现该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度。同时应注意避免非遗传变异因素的干扰。采集的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应是正常发育,且充分成熟的。

4、多样性

搜集的范围应该由近及远,逐步搜集到一切有价值、能直接用于生产以及特殊的遗传种质,如突变体、育种系、纯系、远缘杂交的中间类型和有利用价值的野生种,尽可能保存生物的多样性。

5、高质量

种苗的搜集应该遵照种苗调拨制度的规定,注意检疫,并做好登记、核对,尽量避免材料的重复和遗漏。材料要求可靠、典型、质量高。无论是种子、枝条、花粉或植物组织都必须具有正常的生活力,有利于繁殖和保存。

(四)种质资源搜集的方法

1、种质资源搜集的程序

首先应做好考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已有种质资料和有关信

息,制定出考察计划。二是在实际考察中做好调查和观察记载,三是当实地考察告一段落时,应及时对种质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并整理调查记录,修正考察计划和实施方案。发现遗漏应及时补充。对于搜集到的种质材料,特别是引进国外的种质资源,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严防在引入种质材料是带入检疫现象。

2、种质资源搜集方法

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有三种,即直接考察收集、征集、交换和转引。

(1)直接考察收集:是指到野外实地考察收集,多用于收集野生近缘种、原始栽培类型与地方品种。直接考察收集是获取种质资源的最基本的途径,主要途径就是有计划地组织到国内外进行考察、采集。除到作物起源中心和各种作物野生近缘种众多的地区去考察采集外,还可到本国不同生态地区考察收集。考察规模根据目的和任务来确定。

考察中,要访问当地有经验的科技人员和农民,了解考察对象的类型、品种及近缘野生植物,栽培和食用历史及利用方法、分布地区以及产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然后观察调查植株及其产品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主要特征及栽培要点,搜集种子等繁殖材料,必要时对调查对象进行摄影并制成实物标本。对于搜集到的种质材料,特别是引进国外的种质资源,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严防在引入种质材料时带入检疫对象。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到客观存在的遗传多样性类型,在考察路线的选择上要注意:

①作物本身表现不同的地方,如熟期早晚、抗病虫害程度等。②地理生态环境不同的地方,如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类型等。③农业技术条件不同的地方,如灌溉、施肥、耕作、栽培与收获、脱粒方面的习惯不同。④社会条件,如务农和游牧等不同。

采集取样应以保证获得最大的多样性为原则。地方品种、野生种、近缘野生种比较混杂的群体,搜集的各种种质材料可多一些。对所获得的种质材料应妥为保管,以保持高度生活力。为了能充分代表收集地的遗传变异性,收集的资源样本要求有一定的群体。关于采集的数量,有专家建议“每点从50-100株上采集50粒种子”。异花授粉植物即使只有2-3株也能得到多样性后代,而自交率高的种类则应注意从较多的植株上采集种子。如自交草本植物至少要从50株上采取100粒种子;而异交的草本植物至少要从200—300株上各取几粒种子。收集的样本应包括植株、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采集样本时,必须详细记录品种或类型名称,产地的自然、耕作、栽培条件,样本的来源(如荒野、农田、农村庭院、乡镇集市等),主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

性和经济性状、群众反映及采集的地点、时间等。

(2)征集:是指通过通讯方式向外地或外国有偿或无偿索求所需要的种质资源;征集是获取种质资源花费最少、见效最快的途径。征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做好验收、保存、繁殖等一系列工作。征集种质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如征集的种类、数量和有关资料,拟征集的地区和单位等。目前主要作物的种质资源已不同程度地被各级资源机构或育种单位征集和保存起来,征集工作常常从这里开始。育成品种以向育种单位征集更为可靠,且便于弄清它们的系谱来源及收集系统资料。搜集时期一般为种质繁殖的适宜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品种征集。由于采取了各种方式搜集种质资源,到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种质库中保存的主要作物种质资源总数已逾30万份。

(3)交换和转引:是指育种工作者彼此互通各自所需的种质资源;转引一般指通过第三者获取所需要的种质资源,如我国小麦T 型不育系就是通过转引方式获得的。交换和转引时应做好记录工作,主要包括种质资源的来源、名称、主要经济性状、生育期、抗性等。同时,要注意进行检疫,特别是引自国外的种质资源,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严防在引入种质资源时带入检疫对象。从国外引入的种质材料,试种表现优良的,在入库保存的同时,可直接在生产推广应用。引入的优良品种和具有珍贵性状的材料,都可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如作为杂交亲本),提供间接利用。通过不断地引入世界各地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使本国的园艺植物多样性日趋丰富,为促进本国园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物质资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收集种质资源的途径和着重点也有异。资源丰富的国家多注重本国种质资源收集,资源贫乏的国家多注重外国种质资源征集、交换与转引。美国原产的作物种质资源很少,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国外引种作为主要途径。我国的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着重于收集本国的种质资源,同时也注意发展对外的种质交换,加强国外引种。

(五)种质资源管理

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应及时整理。必须按照植物学分类地位和生态类型、产地或用途等进行归类整理,减少重复,建立档案,同时对收集材的亲缘关系、适应性和基本的生育特性有概括的认识和了解,为保存和今后应用提供依据。

(1)初步整理:参照原始记录等资料,将搜集到的作物种子、苗木、无性繁殖体等原始样本对照现场记录,进行初步整理、分类、核实。将同种异名者合并,以减少重复;将同名异种者予以订正,给以科学的登记和编号。

(2)观察鉴定:初步整理的种质材料须在田间种植2-3年,进行系统鉴定,以对同名异物材料和异名同物材料作出判别,淘汰重复材料,并进一步全面了解种质材料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对保留材料给与永久编号。如美国,自国外引进的种子材料,由植物引种办公室负责登记,统一编为P.L号(plantintroduction)。

中国农科院国家种质库对种质资源的编号办法如下:①将作物划分成若干大小类。工代表农作物,Ⅱ代表蔬菜;Ⅲ代表绿肥、牧草;Ⅳ代表园林、花卉。②各大类作物又分成若干类。1代表禾谷类作物;2代表豆类作物;3代表纤维作物;4代表油料作物;5代表烟草作物;6代表糖料作物。③具体作物编号。lA代表水稻;1B代表小麦;IC 代表黑麦;2A代表大豆等。④品种编号。lA00001代表水稻某个品种;lB0006代表小麦某个品种;lC00001代表黑麦某个品种等。

(3)材料整理:对经过观察鉴定所得资料以及各种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建立种质档案,形成检索卡片,建成种质资源数据库,并将种质资源的信息编辑成种质资源目录出版,供随时检索、查阅和交流,便于种质资源利用。此外,还要进行简单的分类,确定每份材料所属的植物分类学地位和生态类型,以便对收集材料的亲缘关系、适应性和基本的生育特性有个概括的认识和了解,为保存和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种质资源的保存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贮存种质以及基因载体,防止资源流失,使其保持生活力、遗传变异度和适当的数量,便于研究利用。

(一)种质资源保存范围优先考虑以下4种类型:(1)有关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种质,主要指进行遗传和育种研究的所有种质。如主栽品种、地方品种、过时品种、原始栽培类型、野生近缘种、育种材料等。(2)可能灭绝的稀有种和已经濒危的种质,特别是栽培种的野生祖先。(3)具有潜在利用价值而尚未被发现和利用的种质。(4)在普及教育上有用的种质。如分类上的各个物种、类型、野生近缘种等。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有两种,原生境保存和非原生境保存。原生境保存(自然保存或原位保存):是在原始生态条件下的自然保存,可以保持高水平的遗传完整性。野生近缘种最好采用原位保存。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天然公园等途径保护野生及近缘植物物种。非原生境保存(离位保存):是种质保存于该植物原生态生长地以外的地方,通过采集种子和植株部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保存种质,是原生境保存的有效替代方法。如建设低温种质库的种子保存,田间种质库的植株保存,以及试管苗种质库的组织培养物保存等。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1、种植保存为了保持种质资源的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的生活力,并不断补充其数量,种质资源材料必须每隔一定时间(如1—5年)播种一次,即称种植保存。种植保存一般可分为就地种植保存和迁地种植保存。种植保存不受繁殖方式所限,不受种子寿命所限。但也存在一些缺点,资源保存比较麻烦;特别种质资源数量较多时,易造成人为差错、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加快了世代进程,改变变异度(纯合、突变等)。

对于林、果、树木的资源保存,多采取种植园保存。种植园的设置地应该结合保存材料的生物学要求确定。来自自然条件悬殊地区的种质资源,都在同一地区种植保存,不一定都能适应。因此,宜采取集中与分散保存的原则,把某些种质资源材料分别在不同生态地点种植保存。在我国,作为育种用的资源材料主要由负责种质资源工作的单位或育种单位进行种植保存。

种植保存需注意两点:一是种植条件,应尽可能与原产地相似,以减少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影响。二是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天然杂交和人为混杂的机会,以保持原品种或类型的遗传特点和群体结构。例如,像玉米、高粱、棉花、油菜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在种植保存时,应采取自交、典型株姐妹交或隔离种植等方式,进行控制授粉,以防生物学混杂。

(1)就地保存法:

种质资源在原来所处的生态环境中,不经迁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划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人工圈护稀有的良种单株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数名木。稀有种、濒危种一般也应用此法。自然保护区是保存某些野生种质资源的最好方式,它保留了种质资源的原有生态环境,使它们不致随着自然栖息地的消失而灭绝。至1998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约920个,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8.12%。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06个。就地保存的优点是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存费用较低;缺点是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2)迁地保存法:

是指将园艺植物由原产地或次生地整株迁离,移栽在各类资源圃中加以保存。常针对资源植物的原生境变化很大,难以正常生长和繁殖、更新的情况,选择生态环境相近的地段建立迁地保护区(避难所)。迁地保存建立诸如园艺种质资源圃、品种园、植物观赏园、原始材料圃。主要适用于无性繁殖园艺植物的保存。例如,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1986年建立了金茶花中质圃。中国和世界各地许多植物园、树木园、观赏植物资源圃、果树种质资源圃、药圃等,也是种质保存的重要场所。种质圃选址时应考虑:具有该种质生存的气候和土壤条

件;无环境污染和严重病虫危害;有良好的栽培条件和设施;交通便利,有利于科研教学活动和交流。对种质圃种质的材料应严格执行检疫,并防止混杂。

2、贮藏保存对于数目众多的种质资源,如果年年都要种植保存,不但在土地、人力、物力上有很大负担;而且往往由于人为差错、天然杂交、生态条件的改变和世代交替等原因,易引起遗传变异或导致某些材料原有基因的丢失。因而,近年来各国对种质资源的贮藏保存极为重视。贮藏保存主要是用控制贮藏时的温、湿条件的方法,来保持种质资源种子的生活力。正常型种子要求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常用种质库来保存;而另一类顽拗型种子,不耐低温、不耐干燥、寿命短暂。如核桃、栗、榛、人心果、香榧等,当种子含水量降低到12%-31%生活力即下降,不能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

一般采用胚贮藏法和保持含水量贮藏法。胚贮藏法如油棕榈种子平衡含水量降到10%左右时,剥胚可以成功地在液态氮中保存,成活率达80%。保持含水量贮藏法是采用一定措施使种子含水量保持在临界值以上,可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如:芒果种子装入聚乙烯袋中保持含水量51%,在15℃下贮藏,可避免种子在贮藏中发芽,且经7个月后,生活力仍保持65%。为了有效地保存好众多的种质资源,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现代化种质库的建立。新建的种质资源库大都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创造适合种质资源长期贮藏的环境条件,并尽可能提高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种质库一般分为三类:

(1)短期库。用于保存工作搜集品,可分发种子供研究、鉴定和利用。温度范围15~20℃,相对湿度50%~60%。种子容器从有孔到几乎密封,如纸袋、塑料袋、布袋、玻璃瓶等。种子含水量12%以下。种子预期寿命2~5年。

(2)中期库。用于保存流动种质搜集品,供繁殖更新。温度范围0~10℃,相对湿度不大于60%。种子容器为防潮布袋、塑料复合薄膜袋、玻璃瓶我、聚乙烯瓶或铁罐等。种子含水量6%~9%。种子预期寿命10~30年。

(3)长期库。用于长期保存基础种质搜集品。温度范围在-20~-10℃,相对湿度不大于60%。国际上对正常型种子长期保存推荐的参考标准为-18℃或更低的温度条件,种子含水量5±1%(以湿重为基础)。封入不透气的容器内,如密封的金属盒、铝箔袋、塑料复合薄膜袋、玻璃瓶等。每5~10年检测种子发芽力。种子预期寿命30~50年,或者更长。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陆续在北京、湖北、广西等一些农业科学院建造了自动控制温、湿度的种质资源贮存库。1986年在

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建成了容量40万份的长期种植资源库。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研究水平跨人世界先进行列。它是我国惟一的作物种质资源贮藏保存中心,它包括种质长期库、种质交换库。国家库的任务是把全国各地送存的种子,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科学加工处理(包括接收、清选、发芽、干燥、入库),使其达到入库标准,在-18±2℃、相对湿度50(±7)%条件下妥善保存。他们也开展种质贮藏研究,以便实现国家库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种子的长期、安全贮存。同时保存供育种家利用和向国外交换的种质资源。

4、离体保存植物体的每个细胞,在遗传上都是全能的,含有发育所必须的全部遗传信息。这为离休保存提供了生物学依据。在适宜条件下,用离体的分生组织、花粉、休眠枝条等保存种质资源即为离体保存。作为保存种质资源的细胞或组织培养物有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幼芽生长点、花粉、花药、体细胞、原生质体、幼胚、组织块等。离体保存的优点是可以解决用常规的种子贮藏法所不易保存的某些资源材料,如具有高度杂合性的、不能异地保存的材料、不能产生种子的多倍体材料和无性繁殖植物等。可以大大缩小种质资源保存的空间,节省土地和劳力,另外,用这种方法保存的种质,繁殖速度快,还可避免病虫的危害等。离体保存有组织培养保存和超低温保存:组织培养保存是将分生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形成试管苗,再转入生长培养基中待苗长至10cm左右时,置于低温下保存,经半年或1年后,去试管苗茎尖,继代保存。花粉保存是在适宜条件下,存贮花粉已达到保存种质的目的。影响花粉生活力的因素与种子类似,主要是温度和水分。花粉的贮藏年限远较种子短。休眠枝条在低温保湿条件下可短期贮藏。

超低温保存是指在-80℃以下的超低温中保存种质的技术,通常使用液氮(-196℃)保存。即将原生质、细胞、组织器官或花粉经处理后放入液态氮中保存。使用时,取出材料,经一定程序解冻,原生质体、细胞、组织、器官可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分化,形成再生植株,花粉可以用于授粉。如英国的威瑟斯(Withers)已用30多种植物的细胞愈伤组织在液氮(-196℃)下保存后,能再生成植株。在超低温下,细胞处于代谢不活动状态,从而可防止、延缓细胞的老化,由于不需多次继代培养,细胞分裂和DNA的合成基本停止,因而保证资源材料的遗传稳定性。对于那些寿命短的植物,组织培养体细胞无性系,遗传工程的基因无性系,抗病毒的植物材料以及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超低温培养是很好的保存方法。

5、基因文库保存利用DNA重组技术,从种质资源植物提取大分子量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许多DNA片段。在通过一系列步骤把连接在载体上(如质粒、黏性质粒、病毒)的DNA片段转移到寄主

细胞(如大肠杆菌、农秆菌)中,通过细胞增殖,构成各个DNA片断的克隆系(增殖成大量可保存在生物体中的单拷贝基因)。在制备的克隆数目多到可以把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都包含在内的情况下,这一组克隆的总体就被称为某种生物的基因文库。在超低温下保持各无性繁殖系生命,即可保存该种质的DNA。因此,建立某一物种的基因文库,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该物种遗传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反复的培养繁殖筛选,获得各种目的基因。基因文库技术保存种质的程序如下:提取DNA→目的DNA片段→克隆化→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生物体中的单拷贝基因。

6、利用保存:发现有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后,及时用于育成品种或中间育种材料,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保存方式。种质资源的保存还应包括保存种质资源的各种资料,每一份种质资源材料应有一份档案。档案中记录有编号、名称、来源、研究鉴定年度和结果。档案按材料的永久编号顺序排列存放,并随时将有关该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文献资料登记在档案中,档案资料贮存人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

1、特征特性鉴定所谓鉴定就是对育种材料做出客观的科学评价。鉴定是种质资源研究主要工作,鉴定的内容因作物不同而异。种质资源鉴定时,应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全国统一制定的记载标准。根据利用的目的,各种植物的鉴定内容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植物学性状鉴定:描述每份材料的植物学形状,一般有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如上述器官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无刺或绒毛等。侧重鉴定花和果实的形状,因为这些形状是重要的植物分类依据.

(2)园艺性状鉴定:主要鉴定与栽培活动关系密切的性状、产量构成性状以及早熟性状。如番茄的生长类型、生长习性、株高、开展度、第一花序节位、结果数、单果重、早期产量、总产量等。

(3)生物学特性: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控制环境中,测定种质的生长发育习性、物候期和环境因子,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种质材料的生长发育规律。自然环境区域性鉴定和不同生长季节鉴定,主要鉴定种质材料对不同地区和生长季节的适应性。人工控制环境鉴定有主要有温室鉴定、人工气候室鉴定、低温春化和低温要求鉴定、光照鉴定等。记载项目主要是环境因素种质材料的物候期以及相应生长发育分阶段的形态特征,病虫害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应的产量统计和品质分析鉴定。

(4)品质鉴定:品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品质鉴定因园艺植物种类、用途不同而鉴定时有所侧重。外观品质主要包括种质

材料产品的色泽、大小、形状,、整齐度。可以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全面详细的综合评价后做出判断。质地风味品质包括硬度、弹性、致密坚韧度、汁液多少、粘稠性、纤维含量、脆嫩程度、糖酸比值、芳香性物质含量以及特殊风味物质。质地品质鉴定可用不同的仪器测定。风味品质优劣常用品尝鉴定法。营养品质包括糖类、纤维素、蛋白质以及供给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采用常规分析法测定。

(5)抗逆性鉴定: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遇到低温、高温、弱光、干旱、盐碱等不利环境因素的胁迫。抗逆性鉴定就是鉴定不同种质材料对逆境的反应程度,鉴定种质材料的受害程度以及逆境解除后的恢复程度,从中选出抗冷性、抗冻性、抗寒性、耐热性、抗盐性材料,用于品种改良或直接用于生产。鉴定方法主要有自然条件下鉴定、人工模拟逆境鉴定和间接鉴定三种。自然条件下鉴定就是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抗逆性反映。人工模拟逆境要在人工设备中,严格控制有关条件,鉴定种质材料的不同抗逆性,其结果比较精确。间接鉴定可以用逆境下的反映膜系统完整性的指标以及影响其他生理过程的指标来间接鉴定种质材料的抗逆性。由于不同年份,不同批次逆境强度不同,鉴定结果会有差异。因此,一般要经过2-3年以上的重复或多点试验。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对逆境的敏感性不同,抗逆性鉴定尽可能在逆境对植物危害最大的时期进行。

(6)抗病性鉴定:这是对种质材料采取适当方法诱发植株发病,以确定其抗病能力。鉴定方法有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直接鉴定有分为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田间鉴定时将被鉴定的种质材料播种或移植在病圃内进行自然诱发或人工接种鉴定,可较客观地反映种质的抗病性。室内鉴定是在温室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种质材料或离体植株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间接鉴定包括毒素鉴定法、植物保卫素鉴定法、酶活性鉴定法、同工酶鉴定法和血清削鉴定法。间接鉴定只能建立在直接鉴定的基础上,作为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抗病性鉴定标准主要有普遍率、严重度和病情植树三项。普遍率表示群体发病情况的指标,用百分率表示,如病株率、病果率等。严重度表示个体发病情况指标,按发病程度定级。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Σ(病级株数3病级代表数值)/(总株数3发病最重级代表数值)3100%.

(7)抗虫性鉴定:主要测试评价在田间自然环境或人工控制环境下园艺种质材料抵御害虫的能力,选出具有抗性的品种或种质材料。其目的在于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农药,以避免农药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主要研究鉴定害虫对不同种质材料的危害程度。

鉴定方法有田间自然鉴定法、田间接种虫源增加危害压力法和网室鉴定法。田间自然鉴定法主要依靠自然界发生害虫群体鉴定不同种

质材料抗性程度。田间接种虫源增加危害压力法是在冲口发生较少的地区和年份采取补充措施,接种一定数量的虫源,以增加害虫的危害压力,强化种质材料的抗虫性差异,一般在害虫飞行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进行。网室鉴定法则是在田间建造的网室内种植被鉴定的种质材料,接种一定数量的害虫。主要调查虫口密度和被害程度,评价种质材料的抗虫性差异。

2、基础理论研究对与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其起源,演化与分类以及遗传分析等.

(1)园艺植物起源与演化研究。主要研究园艺植物起源地、种与种之间、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便从栽培植物起源地及其附近可能自然扩散的地区发掘一些有用的原始类型和新的种质材料,并为科学的利用个各种和类型提供依据。常用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搜集考古证据和古籍记载、通过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来判断遗传关系远近、运用染色体组分析、核型分析、染色体组分析、同工酶分析或形态学和解剖学证据以及数量分类学方法。研究种或类型的亲缘关系。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这一领域已广泛应用,并取得重要进展。如鸢尾属、菊属、柑橘属、丁香属、韭属、芸薹属等的亲缘关系鉴定。通过此项技术,分析了中间的基因流动现象,补充和改进了过去的研究结果。

(2)种内分类研究和生态型研究。形态分类主要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反映了栽培植物的性状演化规律和亲缘关系。生态型分类反映了同一栽培植物不同种类对生态因子的反应特性及生态适应性。

(3)遗传分析。是对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分析,包括优异性状的显隐性、配合力、遗传传递力、基因定位、性状及性状群相关分析。种质资源鉴定经历了从外部形态到内部深化再深入到DNA的三个研究层次。目前,种质资源鉴定技术向综合化、自动化、计算机化方向发展。

四、种质资源的创新新的种质资源来源有三方面:

一是育种过程中产生的新品种、新品系和新的种质材料;二是由于不断产生的天然变异,包括自然突变和天然杂交产生的新类型和新物种;三是通过远缘杂交、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等手段来有目标地扩大遗传基础,综合不同种属间优良性状,形成易于育种工作者利用的新的种质资源以及新的栽培植物类型和品种。种质资源创新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特殊性状的基因源,从而使育成的品种在某些重要性状上有所突破,在园艺植物育种工作中有重要意义。随着生物技术、作物育种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种质创新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宽,其拓展的领域越来越广,创新量也将越来越大。

五、种质资源的利用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研究,最终目的是

为了有效的利用。利用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利用。对搜集到的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开发潜力、可取得经济效益的种质材料,可直接在生产上应用。二是间接利用。对在当地表现不是很理想或不能直接应用生产,但具有明显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可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例如:美国已从印度搜集抗白粉病的野生甜瓜作抗病种质,和栽培品种杂交后,选育出抗白粉病的甜瓜品种。三是潜在利用。对于一些暂时不能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的材料,也不可忽视。其潜在的基因资源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认识、利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种质资源,在育种上有何重要性?

2、育种上如何利用种质资源?

3、瓦维洛夫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论点及意义是什么,起源于中国的作物有那些?

4、种质资源保存常采用哪些方法?

5、种质资源鉴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园艺植物育种学

1品种的类型:按群体内遗传的同型和异型以及组成个体遗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把品种分为同性纯合、同型杂合、异型纯合、异型杂合 2纯育品种:由遗传背景相同和基因型纯合的一群植物组成 3同型杂合 杂交种品种:用遗传上纯合的亲本在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特定组合的一代杂交群体 营养系品种:由单一优选植株或变异器官无性繁殖而成的品种 4异型纯合 杂交合成群体:由自花授粉植物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性状相似的纯育品种杂交后繁育而成的分离的混合群体。 多系品种:是若干个农艺性状表现型基本一致而抗性基因多样化的相似品系的混合体 5异型杂合 综合品种:由异花授粉植物的若干个经济性状配合力良好、彼此相似的家系或自交系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组成的复杂群体 自由授粉品种:在生产、繁殖过程中品种内植株间自由随机传粉,且难以完全排除和相邻种植的其他品种之间的相互传粉 园艺植物的主要目标性状:通常涉及产量、品质、成熟期、抗逆性、对病虫害的抗耐性等种质资源的类别:主栽品种、地方品种、原生种和原始栽培类型、近缘种、育种材料 中亚起源中兴:胡萝卜、洋葱、菠菜、枣、葡萄、苹果 近东起源中心:或称前亚起源中心:甜瓜、南瓜、甘蓝、无花果 埃塞俄比亚近东起源中心:西瓜 中美起源中心:甘薯、玉米、辣椒 种质保存: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种子保存、种植保存、离体试管保存、利用保存、基因文库保存 顽拗型:少数种类的种子在干燥、低温的条件下反而会迅速丧失生活力 保存种子的种质库类型:短期库,临时贮存,并分发种子供研究、鉴定、利用,库温10~15℃或稍高,相对湿度50%~60%,种子存入纸袋或布袋,一般存放5年;中期库,繁殖更新,对种质进行描述鉴定、记录存档,库温4℃±2℃,相对湿度60%以下,种子含水量8%左右,防潮布袋、硅胶的聚乙烯瓶或螺旋口铁罐,;长期库,防备中期库种质丢失,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繁殖更新,库温-18℃±2℃,相对湿度在60%以下,一般作物种子含水量5%~7%,存入盒口密封的盒内,5~10年检测一次发芽力,要求安全贮藏50~100年 资源描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植物学性状的描述,生物学特性的评价,非生物胁迫评价,生物胁迫敏感性评价,综合性状评价 简单引种:指植物种类在基因型适应范围内的迁移; 训化引种:指植物在引种过程中发生某种适应性遗传变异 选择育种:利用现有种类、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的手段育成新品种的途径 稳定性选择:指选择有利于中等数值的表型时,中等类型的比率逐代增多而极端类型逐代减少,群体的平均值基本不变,但方差逐渐缩小,在自然选择中这种情况较多 正常化选择: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种群内发生突变常使携有该突变基因的个体适应性有所下降,该突变基因的增长受到阻遏,这种选择称为正常化选择 单向性选择:选择有利于分布范围的某一极端类型 分裂性选择:在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选留下来,使中间型减少的选择 平衡性选择:使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质量性状在群体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的平衡,即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 两种基本选择法比较(大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2课时)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1.负数的意义.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新课导入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二、推进新课 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温度计: 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 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活动5: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活动6:作业 习题1.1第4,5,6,8题 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 理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园艺植物育种学_王小佳_第五章园艺植物选择育种

第五章园艺植物选择育种 一、名词解释 1.选择:利用人工和自然产生的变异群体,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和表现型,选择优良的基因 型,固定优良性状。 2.纯系学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根据菜豆的粒重选种试验结果在1903年提出的一种遗传 学说。认为由纯合的个体自花受精所产生的子代群体是一个纯系。在纯系内,个体间的表型虽因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其基因型则相同,因而选择是无效的;而在由若干个纯系组成的混杂群体内进行选择时,选择却是有效的。 3.混合选择法:从一个原始混杂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混合留种,次年播 种与同一块圃地,与标准品种及原始群体小区相邻种植,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法。对原始群体的混合选择只进行一次,当选择有效时就繁殖推广的,称为一次混合选择法。对原始群体进行多次混合选择后再繁殖推广的,称为多次混合选择法。 4.单株选择法:从原始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次年单株种植成一单株 小区,根据各植株的表现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法。若只进行一次单株选择,以后就以各株系为取舍单位,称为一次单株选择。 5.选择育种:利用现有种类、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 育成新品种的途径叫做选择育种,简称选种。 6.遗传力:亲代性状值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大小。 7.广义遗传力(H B2 ) :基因型方差(V G)占表现型方差(V P)的百分率。 H B2 = V G / V P×100% = V G / (V G + V E ) ×100% 8.狭义遗传力( H N2):基因加性方差(V A)占表现型方差的百分率。 H B2= (V G- V D- V I) / V P×100%。V D为显性方差(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V I为上位性方差(非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 9.株选:根据育种目标及相应的选择标准,以特定选择方式采取的选择和淘汰的方法。 10.选种程序:在整个选择育种过程中,选育出一个新品种要先后经过原材料搜集、优系选 择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这种按照一定的先后步骤依次进行的工作环节就叫选种程序。 11.芽变: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12.枝变:变异的芽内分生组织萌动长成枝条时,该枝条表现出与原品种类型不同的现象。 13.株变:当包含突变细胞的芽发育成一个植株,或采用该芽进行无性繁殖形成新个体的现 象。 14.芽变选种:利用发生变异的枝、芽进行无性繁殖,使之选出优系,称为芽变选种。 15.饰变:由于环境条件(土壤、气候、栽培措施等)的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 16.实生选种:针对实生繁殖的群体为改进其经济性状、提高品质而进行的选择育种称为实 生选择育种,简称为实生选种。 17.选择差:当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群体乎均值与原始群体平均值产生的离差 称为选择差。 二、填空题 1.选择的种类有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 2.选择育种的实质是造成群体单株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定向地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 3.通过增加群体的性状变异幅度、降低入选率和加大选择强度等手段可以提高 选择的效果。 4.有性繁殖植物的基本选择法有混合选择法和单株选择法。 5.对于无性繁殖植物我们常用的选择法有营养系混合选择法和营养系单株选择法。 6.株选的方法包括单一性状选择和综合性状选择。 7.芽变选种具有多样性、重演性、稳定性、局限性和多效性等特点。 8.芽变的遗传类别有: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核外突变。 9.采用系谱选择方法选育一个菜豆新品种,将收集到的两个性状互补的地方菜豆品种杂交 后,单株选择法应该从 F2 代开始。 10.单株选择法多应用于自花授粉园艺植物。

第10章 诱变育种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十章诱变育种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 第二节辐射诱变 第三节化学诱变 第四节突变体的鉴定、培育和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辐射诱变作用机理;化学诱变机理;多倍体诱导的原理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结合板书。 2.空间育种的最新动态布置学生自学查找资料。 3.展示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的图片资料。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化学诱变中的影响诱变效应因素及化学诱变处理程序。 2.无性繁殖植物进行诱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诱变育种可采用哪些材料?M1、M2、M3的种植方式及如何选择? 4.园艺植物辐射敏感性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要达到好的诱变效果,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章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 本章主要内容: 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突变体的鉴定、培育和选择 变异体直接筛选或利用突变体进行杂交,从而培育新品种。 §1 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 1.1诱变育种的概念 利用物理(辐射作用)或/和化学(化学反应)方法诱发植物体(植株、枝、芽、花粉等)产生遗传变异 延伸的术语 辐射育种radiation breeding、化学诱变育种chemical mutation breeding、诱变剂mutagen,Physical Mutagens,Chemical Mutagens;突变体mutant 世界各国推广植物突变体数(FAO/IAEA, 1991) 1.2诱变育种的特点 1.2.1突变率高,变异谱广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指由外界条件自然作用发生的突变。 突变率(mutation rate):指一定的基因在单位时间内(如每个世代)发生突变的机率。 突变频率(mutation frequency):指突变体占观察个体数的比例。 突变谱(mutation spectrum):指产生各种突变的类型。 实例: 1969年印度用热中子处理蓖麻(大戟科Ricinus comminis)育出新品种阿鲁姆,成熟期由270 d缩断到120 d的早熟品种,增产55.3%。 前苏联采用理化因素结合处理葡萄(用137Csγ射线照射种子,再用0.2%秋水仙素处理子叶期幼苗生动生长点),获得了抗病性、枝型、叶形、果色、果形等大量变异。诱变频率为1%~3%。 1.2.2 常产生点突变,可以有效地改良品种的个别性状 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遗传物质的变化,也称genetic mutation (multiple mutation),特别适合对推广品种生产特性的改造。 如杂交方法:①可能引起原有优良性状组合的解体,②基因间连锁关系,可能引起优良性状夹带不良性状。 实例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 期末复习经典题

第一章绪论(一~三章5分) 1.良种的属性包括: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简称优、适、齐稳特。 2.良种的作用:增加产量、增加抗逆性、延长产品的供应和运用时间、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动力。 3.育种目标总趋势:高产、优质、高效 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4.纯育品种:由遗传背景相同和基因型纯和的一群植物组成、包括有性繁殖植物从杂交育种、突变育种中经过系普法育成的品种。 5.杂交种品种:由遗传上纯和的亲本在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特异组合的一代杂种群体叫做杂交种品种。 第三章育种对象和目标 6.遗传可塑性:指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适应性变异的潜在可能,取决于遗传变异性的高低 第四章种质资源(四~五章15分) 7.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 8.中国果树起源中心:苹果、梨、桃、李、杏、樱桃、枣、柿、板栗、猕猴桃、柑橘类、琵琶、龙眼、荔枝。 9.种质资源的分类: ①按栽培学分类:种、变种、品种群、品种、品系、群体品种 ②按来源分类:本地种质资源(地方品种、过时品种、主栽品种)、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9.种质资源的保存:就地和迁地保存、种子保存、种植保存、离体试管保存、利用保存、基因文库保存。 10.种质资源的管理基本要求:防止种质资源流失、加强和研究运用部门的联系。及时发挥种质资源的利用。 第五章引种 11.引种: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植物原来的分布范围引种到新地区的实践活动叫做植物引种。 12.引种的材料选择:德国林学家Mayr教授提出在树木引种时应遵循“气候相似法则。” 13.引种的方法:①种源实验②品种比较实验和区域试验③栽培试验 14.引种方式:依据是否改变对象遗传适应性可分为简单引种、驯化引种,后者是引种和实生选种的结合。依据引种对象的类别和引种计划的长短可分为:个别引种和类别引种。 15.引种成败的的标准:①能在不加保护的条件下生长②引种后的品种对产量、品质不减少 ③繁殖方式和引种前的不变 16.引种的生态限制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因子、对植物来说同等重要,彼此不可替代。温度通常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导因子。 17.米丘林学说:米丘林学说的基本思想认为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是统一的,生物体的遗传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条件的总和。如果生活条件能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时,遗传性保持不变;如果被迫同化非其遗传性所要求的生活条件时,则导致遗传性发生变异,由此获得的性状与其生活条件相适应,并在相应的生活条件中遗传下去。从而主张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状能够遗传。这个学说中关于无性杂交、辅导法和媒介法、杂交亲本组的选择、春化法、改造秋播作物为春播作物、气候驯化法、阶段发育理论等 第六章选择育种(12分) 18.选择育种:利用现有的种类、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的手段育成新品种的途径叫做选择育种。 19.混合选择法:又称表现选择法,是依据蜘蛛的表现性状,从原始的群体中选择符合选择符合标准要求的单株混合留种,下一代混合播种,相邻进行种植对照品种和原始对照品种的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GDOU-B-11-213《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0064 学分总学时50 理论35 实验/上机15 英文课程名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开课院(系)农学院开课系园林系修订时间2006年10月20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通过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等育种途径的理论、方法、技术的学习等,进行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的育种途径以及采用这些途径选育新品种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概念、收集、保存、研究及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引种、选种、倍性育种以及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为优良的新品种。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对园艺植物进行品种培育和品种研究,为今后从事园艺工作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 园艺。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模板

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是园艺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和该学科( 一级学科) 的核心课程,其显著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包括了原蔬菜专业、果树专业和观赏园艺或园林专业的育种学知识,若在课堂上只应用传统的授予式教学方式,教师生硬、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其往往会产生厌倦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同时,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获取知识,更难有机会对课程的内容和问题发表基于自己理解的看法与意见。教与学的双方对这一现象都颇有微词。教师觉得学生学得太被动,没有主动思考; 而学生则抱怨老师教学不够精彩,提不起兴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提高教学效果,自20XX 年始至20XX 年的三个教学周期里,本教学团队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还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品质和实践能力,以期为农科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通过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其关键在于挑起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出认知冲突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悬念法。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在解决所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框架与模式或步骤如下: ( 1) 设置情景。( 2) 提出问题( 包含问题) 。( 3) 提出猜想或假设。( 4) 搜集资料和事实。( 5) 验证假设。( 6) 交流评价与得出结论。( 7) 整合、建构、迁移、应用。 ( 一) 课堂理论教学方面 课堂理论教学是课程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一直不断将新理论和新技术补充到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如离体培养育种、分子育种等近年来取得的

园艺植物育种学形考作业

园艺植物育种学作业1 绪论,第1~3章 (要求:第三周末以前完成) 一、名词解释 1.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 2.引种:把别的地区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引入本地区,选择适于本地区条件的加以繁殖推广。把外地的优良品种引入本地种植 3.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光照周期长短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 4.选择育种:利用的是现有品种在繁殖过程中的自然变异作为选择工作的原始材料?杂交育种等是用现有品种先人工创造出变异,然后进行选择工作?引种是以品种或杂交组合为单位进行比较选择?选种首先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选择,然后进行系统群体间比较? 5.遗传力:遗传力又称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遗传力分为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

力。数量性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那么表型的变异可能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甚至还有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的因素。 二、填空题 1.根据群体的遗传组成不同,品种可分为自交系品种、群体品种、杂交种品种、多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 2. 育种目标是指作物通过遗传改良后要达到的目的。育种目标总的分为生物学目标和经济学目标。3.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植物种资源研究工作重点仍将是“广泛收集、妥善保管、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4.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引种成功与否以引入品种表现的适应性指标、效益指标和繁殖能力作为评定引种成功的主要指标。 5. 育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是从引种开始,其正确与否及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育种进展速度的快慢和获得成果的大小。 三选择题 1. 观赏的花卉有时要求同一品种中有不同的花色组成(但比例可控),指的是品种的( b )。A.特异性一致性 C.稳定性 D.优良性 2. 利用绝对无融合生殖所产生的种子进行繁殖的群体是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复习课教案

1.6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复习课 一、知识回顾 1、 同学们,你能既快又准把下列各数地填入括号内吗?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自然数零正整数整数按正数、负数的标准: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 注意: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意义相反,与值无关;2.区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 温馨提示:1、零是整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分类的结果应无遗漏、无重复; 2、判断正与误: (1)整数一定是自然数( ) (2)自然数一定是整数( ) (3)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 (4)绝对值较大的数较大( ) (6)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这个数不是正数( ) (7)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 ) (8)在数轴上,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大( ) 逐一落实知识点 二、巩固章节知识 1、 相反意义的量 例1 如果向东走8千米记作+8千米,向西走5千米记作-5千米,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1)+4千米; (2)-3.5千米; (3)0千米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向东5米”与“向西10米”不是相反意义的量; B .如果汽球上升25米记作+25米,那么-15米的意义就是下降-15米; C .如果气温下降6℃记作-6℃,那么+8℃的意义就是零上8℃; D .若将高1米设为标准0,高1.20米记作+0.20米,那么-0.05米所表示的高是0.95米. 注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意义相反,与值无关;区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 2、 数轴 下列各图中,数轴画法正确的是( )

201X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同底数幂的 乘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同底数幂乘法课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重点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难点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用具 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探究新知、巩固落实、应用提 高、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次备课 复习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新课 导入 第一环节复习并导入 课程讲授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第三环节 巩固落实 活动内容:以基本习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 式,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参照教材提供的例题,不断要求学生分辨,是否符合“同底数幂乘法” 特征:①是乘法运算吗?②因式部分底数是多少?③对于(3)题中“-”你是怎样理解的?这道题仍是“同底数幂乘法”的形式吗?④你会处理(4)题中的指数问题吗?说一说你的处理方式. 第四环节 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p n m a a a ??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 第五环节 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写成幂的形式: (1)()38 77?-; (2)()3766?-;(3)()()435555-??-. 小结 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 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 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作业 布置 1.完成课本习题1.1中所有习题. 2. 拓展作业:你能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吗 (1)()()b a b a -?-2;(2)()()b a a b -?-2 板书设计 同底数幂乘法 一、(1)()3877?-; (2)()3766?-;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习思考题

退化:指一个新选育或新引进的品种,经一定时间的生产繁殖后,会逐渐丧失其优良性状,在生产上表现为生活力降低、适应性和抗性减弱、产量下降、品质变次、整齐度下降等变化,失去品种应有的质量水平和典型性,降低以致最后失去品种的使用价值。 机械混杂:在种子的收获、接穗的采集、种苗的生产和调运等过程中,由于工作上的粗枝大叶,致使其他品种混入,从而造成品种混杂,影响到群体性状,降低了该产品的生产利用价值。 生物学混杂:发生于有性繁殖作物,由于品种间或种间有一定程度的天然杂交,使异品种的配子参与受精过程而产生一切杂合个体,在继续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重组类型,致使原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造成品种混杂退化,丧失利用价值。 园艺植物育种学: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品种: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优良品种: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品种的时间性:品种在一定时间内其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上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的消费兴趣转移,原有的一些品种便会被淘汰而更换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地区性:指每一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要求 一致性:指同一品种个体间在一些主要经济性状方面是相对整齐一致的 稳定性:指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相对不变。 当地种质资源:在当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经过长期培育选择得到的地方品种和当前推广的改良品种。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包括人工诱变而产生的突变体、远缘杂交创造的新类型、育种过程中的中间材料、基因工程创造的新种质等。 亲和指数:K=自交结籽总数/授粉花朵数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以致植物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驯化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在自然状况下生长不正常或死亡,但通过人为的干预措施对植物的遗传特性进行逐步改良,使原本不能生存的植物可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正常生长。 主导生态因子:通常都有一种或或少数几种因子对某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繁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选择育种:利用选择手段从植物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从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芽变选种:指利用发生变异的枝、芽进行无性繁殖,使之性状固定,通过比较鉴定,选出优系,培育成新品种的选择育种法。 实生选种:针对种子繁殖的木本园艺植物群体所进行的为改进其经济性状、提高品质而进行的选择育种。 有性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杂交的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多父本授粉: 用一个以上父本品种的混合花粉授给一个母本品种的方式 合成杂交:参加杂交的亲本先两两配成单交杂种,然后2个单交杂种杂交,这种多亲杂交方式叫做合成杂交。 雌性系:是指具有雌性基因,只生雌花不生雄花且能稳定遗传的品系 自交系:是由一个单株经过连续数代自交和严格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基因型纯合,遗传性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苗期标记性状:在幼苗期,用来区别真假杂种且呈隐性遗传的植物学性状称作苗期标记性状。 三交种:是指先用2个亲本配成单交种,再用另一个亲本与单交种杂交得到的杂交种品种。 双交种:是由4个亲本先两两配成2个单交种,再用2个单交种配成杂交种品种。

园艺教育专业

园艺教育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教育学 门类:职业技术教育类 专业名称:园艺教育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园艺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及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中高等职业教育园艺类课程教学以及从事与园艺类相关的技术研究、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园艺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毕业生能够适应中高等职业学校园艺类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能适应和园艺相关的管理、科研、技术推广等单位的岗位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生物学、园艺学、教育和心理科学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园艺场(园)的规划设计、园艺植物生产、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的原理和技术; ◆具有农业经营管理和园艺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的能力及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研的能力; ◆熟悉我国园艺生产和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生物学、园艺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园艺学、园林规划设计、花卉学、盆景艺术、园艺环境工程与调控、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园产品营销学、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 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实习、春夏季综合教学实习、秋冬季综合教学实习、园艺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本专业学生具备生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适应中高等职业学校园艺类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园艺专业相关的管理、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安徽农业大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习总结.docx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习 绪论 第一节植物的进化与遗传改良 1.达尔文主义者认为所有生物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2.种群:进化的基木单位,种群中能进行生荊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3.物种是隔离的种群,新物种主要是山亚种在一定隔离条件下形成的 4.突变和杂交所实现的基因重组毘进化的根本原因 5.选择的基础在于差别繁殖,造成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隔离促进了新类型的形成 6.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7.所有作物都是起源于其相应的野生植物 8.人工进化:人工发现和创造变界并进行选择的进化。选择的主体是人,发展有利变异和人工选择下有利变异 积累 9.八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现在的栽培植物都是由野生类型,经人工驯化、培育和选择而成。 10.栽培植物进化速度比野生植物要快得多,原因:(2)人工选择的结果:(2)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栽培环境 大大改善使得有利于人类需求的变异来源增多 11.遗传改良:指作物品种的改良。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育种活动。 12.将优势性状集合在一起,其表达的环境也要相应满足才能实现。 第二节品种的概念和作物良种的作用 1?品种:cultivar,简作cv.,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致性),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稳定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品种不是植物学分类单位,白菜品种'油冬儿'(中文使用单引号表明品种): 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L.) Makino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 cv. Youdonger] 2?作物品种的待性:(1)待界性: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标志性状;只是个别性状与原品种不同的群体,习惯上称之为该品种的品系。(2)一致性: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H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一致。(3)稳定性: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其相关特征保持和对不变。(4)地区性(5)时间性3?作物良种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枳产最;(2)改进产品品质;(3)提高抗病虫誉能力,减少农药污染; (4)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节约能源,扩大种植地区和种植面积;(5)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6)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机械化的发展,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章育种目标与育种途径 第一节现代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及其特点 1?育种目标(breeding objective):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定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指标。(1)高产稳产一一植物育种的基本口标:(2)品质优良一一重耍口标;(3)适应性强:选育出抗逆性强、适合保护地栽培的品种;(4)抗病虫和除草剂:为了保持产量稳定,采用具有持久抗性的品种:(5)不同成熟期:满足周年供应市场的需要;(6)适于现代化生产 2.育种目标的特点:(1)育种目标的多样性;(2)预见品种的高效性;(3)供应市场的季节性:选育极早熟批注[0H1]:正体 批注[0H2]:正体,Y大写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1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前言 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1)以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一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实验要求 (1)实验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简单到综合,由基本到提高到开放实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强调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简明扼要,重点讲授实验原理,操作要点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及意义,演示关键操作方法。 (3)切实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观察,启发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独 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指导学生如实进行原始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强调科学求实精神;重视随堂考查,讲评学生实验和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方法及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3 1.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⑴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总结记录书写情况; ⑵平时作业(实验过程)的认真程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情况;遵守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情况等。 2.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记分制。 4 实验一园艺植物开花习性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各种园艺植物开花习性的调查,了解园艺植物开花习性的主要特点,熟 悉园艺植物开花习性调查的主要观察项目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不同园艺植物因自身发育特点不同其开花习性也不相同。此项调查可作为识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习总结

绪论 1.品种: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需要,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的或无性的) 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2.作物品种的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适应性、优良性;3.良种: 优良品种,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4. 良种作用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2) 改进产品品质; (3)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 (4)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 ( 5) 扩大园艺植物种植面积; (6) 有利于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管理及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章:育种目标与对象 1. 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生物产量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内全部光合产物的总量。 (2 )经济产量指其中作为商品利用部分的收获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2.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 1 )产量 (2)品质 ( 3 )成熟期 (4)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 (5)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6)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3.育种目标与目标性状 (1)育种目标: 对所要育成的品种的要求;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和除草剂、不同成熟期、适应机械化生产等。 (2)目标性状: 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 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别和育种特点 1. 自花授粉:雌蕊接受同一花朵的花粉 自花授粉植物:由同一朵花花粉传播到同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由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又称自交植物。(异交率<5%)。 自花授粉植物有:豆科、菊科、茄科等大多数蔬菜花卉植物。 自花受粉植物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特点: (1)雌雄同在的完全花,花瓣没有色彩、缺少香味 (2)花器保护严密,外来花粉不易进入 (3)花瓣多无鲜艳色彩和特殊芳香,多在清晨或夜间开放,不利于昆虫传粉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数? 学生:自然数 问题2:为了表示“没有”,我们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学生:0(0也是自然数) 问题3: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学生:分数(小数) 问题4: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都记作5℃,我们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那么应该要怎么表示呢? 要清楚的表示这两个量,我们以前的数就不够用了。为了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正数和负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相反意义的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①气温有零上7℃和零下7℃;②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③收入200元和支出100元;④高于海平面8844m和低于海平面150m。 学生讨论:上面例子出现的各对量,虽然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什么? 教师归纳: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上和零下、向东和向西、收入和支出、高于和低于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意义相反;二是在具有相反意义的基础上要有量值。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教案(精)

《茄果类作物制种技术》教案授课题目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知识点技能点1.茄子的植物学特征 2.茄子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目标通过对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的学习,熟悉茄子植物学特征,掌握茄子生物学特性。根据茄子特征特性,为做好茄子种子生产打好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为做好茄子种 子生产打好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茄子的开花授粉习性。 教学方式与分析讲授√探究□问答□实验□演示√练习□ 本节课程包含2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其中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本节最好结合实物进行现场教学。 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演示√练习□ 参考资料[1]吕书文张伟春主编.茄果类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魏照信主编.农作物制种技术.甘肃: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束剑华.园艺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4]景士西.园艺植物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5] 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2008).北京:中国标准出 版社,2009 [6] 中国种子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76030641.html,/ 知识点一茄子简介 一、茄子介绍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别名落苏,古称酪酥、昆仑瓜,江浙人称为六蔬,广东人称为矮瓜。茄子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热带为多年生灌木。果可供蔬食。根、茎、叶入药,为收敛剂,有利尿之效,叶也可以作麻醉剂。种子为消肿药,也用为刺激剂。它的紫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这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比的。茄子原产东南亚,古印度为最早驯化地,公元4~5世纪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茄子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东北地区、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以南方各地更为普遍。近年来,随着“南菜北运”产业的兴起,由于茄子高产,且耐贮藏运输,使得茄子成为了“南菜北运”地区的一种主要蔬菜。 二、中国茄子的分类 我国现代学术著作中,有关茄子的分类采用L.H.Bailey的分类法。即以果实及植株形态特征为主要根据,将栽培种茄子分为三个变种。 1. 圆茄类(S.melongena var.esculentum Bailey)植株多高大,茎直立粗壮,叶片较宽大而肥厚,果实呈圆形或近圆形。肉质较致密,水分含量较少。 2. 长茄类(S.melongena var.serpentinum Bailey)植株生长势中等或较弱,分枝多,叶片较圆茄类小。果实细长或短粗。籽较少。 3. 矮茄(卵茄类)(S.melongena var.depressum Bailey)植株矮小,枝细叶小。果实卵形。 还可以根据茄子生育期长短进行品种分类,具体如下。 1. 早熟品种群主茎生长至5~6片叶时顶芽形成花芽,并发育成门茄的品种。此类品种多数植株矮小,果实相对较小,如北京六叶茄、天津快圆茄、丹东灯泡茄、辽阳五叶茄、安徽青长茄、伊犁小长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