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免疫组化试剂(类别)介绍

常用免疫组化试剂(类别)介绍
常用免疫组化试剂(类别)介绍

常用免疫组化试剂(类别)介绍

一、用于鉴别诊断(一)上皮源性: 1、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目前,商品化得细胞角蛋白有20多种,不同得分子量代表不同类型得上皮标志。通常将CK分为两大类型:Ⅰ型(低分子量);Ⅱ型(高分子量)、理论上讲,大多数单层上皮表达低分子量得CK;复层上皮多表达高分子量得CK;移形上皮(膀胱)与假复层上皮(呼吸道得被覆上皮)既表达低分子量得CK,也表达高分子量得CK。在癌组织中,低分子量得CK多在腺癌中表达,高分子量得CK多在鳞癌中表达。目前为止,未发现任何一种上皮只含有一种CK,某些上皮可含2—10种不同分子量得CK、因此,目前试图应用单一得CK免疫表型来确定某种特定得上皮性肿瘤就是不可能得。同样,应用CK来区别腺癌、类癌与间皮瘤也就是困难得。因此,CK 得免疫组化结果判断就是一个较为复杂得问题,在应用这类标记物作为腺癌与鳞癌得鉴别应特别注意。有必要时,应联合用多种CK加以综合判断。CK得阳性表达还包括有间变癌、双向分化得滑膜肉瘤、脊索瘤、胚胎癌、间皮瘤、上皮样肉瘤、胸腺瘤等。CK得阴性表达有:副节瘤单向分化得滑膜肉瘤、软骨(肉)瘤、精原细胞瘤、淋巴瘤、脑膜瘤、恶黑、恶纤组、软组织肉瘤(除特殊类型外)。在判断CK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CK得单克隆抗体优于多克隆抗体;(2)CK常出现斑点状得假阳性反应,应注意识

别; (3)虽然大多数CK多在胞浆表达,但CK17多在胞核表达;(4)绝大多数CK抗体需用胰酶消化,可增加阳性表达率与染色强度; (5)部分非上皮性肿瘤(平滑肌肉瘤)可见

有CK表达,在诊断时应注意;(6)淋巴结、扁桃体与脾组织中得滤泡外得网织细胞含有CK8与18以及desmin,在判断淋巴结转移癌与肌源性肉瘤转移时应根据组织学综合判断、2、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 MA):EMA就是上皮细胞分泌得一种乳脂小球膜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上皮细胞中(也存在于间皮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与T细胞淋巴瘤中),其分布与角蛋白相似,但对内脏腺上皮优于细胞角蛋白,尤其就是分化差得癌EMA有时可呈强阳性表达。EMA可作为上皮源性肿瘤得常用标记物。EMA阳性表达得肿瘤有鳞癌、胃肠道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间皮瘤、滑膜肉瘤、甲状腺乳头状癌、上皮样肉瘤等。在判断EMA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1)EMA虽然就是上皮细胞非常敏感得标记,但一些

非上皮性肿瘤(如浆细胞、组织细胞与T细胞淋巴瘤)也可阳性表达。因此在癌与其她间叶性肿瘤鉴别时不能作为唯一得参考标记; (2)EMA对内脏上皮源性肿瘤得敏感性优于

体表上皮源性肿瘤,因此在腺癌中得表达明显高于鳞癌、

3、桥粒蛋白:就是上皮细胞特有得结构,就是一种广谱得上皮性标记、鳞癌、腺癌、移形细胞癌、未分化癌与间皮瘤、

尤文氏肉瘤表达。在判断桥粒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1)桥粒蛋白也可在心肌、脑膜瘤、卵巢得颗粒细胞瘤与淋巴结得网织细胞中表达; (2)甲状腺间变癌阳性表达率低;(3)冰冻切片效果优于石蜡切片。(二)间叶源性肿瘤得标记1、波形蛋白Vimentin:就是一种52-58得胞浆蛋白。主要分布于间叶细胞及其起源得肿瘤,就是间叶细胞及其肿瘤得特异性标记。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与非肌源性软组织肿瘤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恶纤组、精原细胞瘤、雪旺氏瘤与骨肿瘤Vimentin就是一个关键标记。此外,血管球瘤、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淋巴瘤、白血病与恶黑等均可有Vimentin表达。在判断Vimentin 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部分肿瘤(如间皮瘤、滑膜肉瘤、乳腺癌、肺腺癌等)除Vimentin(+)表达外,可同时又有cytokeratin得表达。应结合其组织学形态加以诊断;

(2)福尔马林固定得组织标本,vimentin假阴性并不少见,冰冻切片酒精固定得组织可提高其敏感性与可靠性;(3)vimentin不能单独用于软组织肿瘤得诊断,多提倡与

其她特异性标记物联合使用。2、结蛋白desmin: 就是一种分子量为50-55ku得细胞浆蛋白,胚胎与成人横纹肌或平滑肌及其肿瘤均可表达。子宫、皮肤、胃肠道及其她部位得平滑肌多呈(+)表达。现已发现desmin在良性肿瘤得阳性率与染色强度明显高于恶性肿瘤;高分化得平滑肌肉瘤与染色强

度明显高于低分化得平滑肌肉瘤。Suster报道5例皮肤就是上皮性平滑肌肉瘤均为(-),而actin与vimentin均为(+)反应。因此目前认为,多应用配套抗体,即与其她肌源性抗体联合应用,不能只根据desmin(-)来排除平滑肌肉瘤得诊断、在判断desmin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非常原始得肌源性肿瘤常不表达desmin; (2)某些非肌源性肿瘤也有desmin表达,如纤维肉瘤、恶纤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与个别腺癌; (3)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得低分化横纹肌肉瘤可能表现假(-)结果; (4)desmin不能用于区别横纹肌肉瘤还就是平滑肌肉瘤;(5)血管平滑肌不表达desmin。3、肌动蛋白Actin:就是一种具有收缩能力得微丝蛋白,几乎分布于所有得肌型细胞,根据其结构形式得不同,至少有6种不同得类型,即横纹肌型、心肌型、平滑肌型(两种)与非肌源型(两种)。目前商品化得Actin包括有肌肉型(HHF35),在心肌、平滑肌与横纹肌细胞及其肿瘤中均有表达,尤其在低分化得横纹肌肉瘤与平滑肌肉瘤中得表达,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比desmin高;Actin肌源节型,主要用于横纹肌及其肿瘤得诊断;Actin平滑肌型(SmoothMuscle),主要用于平滑肌及其肿瘤(肉瘤)得诊断、在判断actin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三种在肌源性肿瘤得诊断意义上,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得诊断指标,因为三者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2)一些非肌源性肿瘤也可有Actin(+)

表达,如皮肤、口腔、喉、涎腺肿瘤以及星形细胞瘤等; (3)部分器官与组织得非肌上皮细胞也有Actin(+)表达,如肺、食管、胃、十二指肠、膀胱得上皮细胞与肝脏、肾、胎盘以及胰岛细胞等;(4)HHF35也可标记肌上皮细胞,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如平滑肌型actin; (5)福尔马林固定得组织,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性染色。4、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globin被认为就是存在于正常横纹肌与横纹肌肿瘤中得一种分子量为17。8ku得胞浆蛋白,可作为横纹肌肉瘤得特异性标记。在判断myoglobin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虽然myoglobin有较高得特异性,但要注意其假(+)反应,尤其就是坏死或退变以及残留得

正常横纹肌均有myoglobin(+),应注意识别;(2)某

些肿瘤如恶黑、浸润型乳腺癌、软组织淋巴瘤等也有myog lobin(+),这个可能就是瘤细胞破坏横纹肌时吞噬了myoglobin所致;(3)烤片温度过高,>60℃时可能会破坏其抗原,造成假(-)。(三)神经与内分泌细胞标记: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就是一种分子量为47ku得酸性蛋白。研究发现:GFAP不仅在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及其肿瘤中存在,还见于各种类型得星形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瘤、多形性成胶质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异位星形细胞瘤、松果体瘤与髓母细胞瘤中向胶质分化,以及含胶质成分得神

经鞘瘤等肿瘤中。在判断GFAP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

几点:(1)GFAP不仅在星形细胞与胶质细胞中表达,其她脑肿瘤如成血管细胞瘤等也可表达,尤其就是伴有星形细

胞分化时,因此应注意识别; (2)GFAP作为中枢神经肿瘤得诊断与分类时,应密切结合HE得形态学改变,尤其就是儿童得脑肿瘤; (3)GFAP(+)细胞得染色强度与数量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得(+)表达较好,低分化得表达较弱甚至(-)。2、神经纤维细丝蛋白NF:就是神经元特异性中间丝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内,故作为神经细胞分化得标志、肾上腺内外嗜铬细胞瘤等也可呈(+)反应。神经节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鞘瘤等(-);另外,恶黑也可呈(+)。3、S-100蛋白: 早期人们认为,S-100就是一种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存在于胶质细胞与雪旺氏细胞及其肿瘤中,后来得

研究证明:S-100也存在于一些非神经源性得正常细胞与肿瘤中,如脂肪组织、脂肪瘤,偶见于脂肪肉瘤;软骨细胞、软骨瘤以及一部分软骨肉瘤等。几乎所有得黑色素瘤S-100(+)。S—100蛋白染色强度与瘤细胞得分化程度关系不大。在判断S-100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1)S-100蛋白可在一些非神经源性细胞中表达,包括低分化癌,因此在神经系统肿瘤得诊断时应考虑到这点; (2)S-100蛋白阳性定位在

一些细胞中可为胞浆,一些细胞为胞核,另一些细胞为胞浆/胞核共存;(3)由于S-100蛋白敏感性高,特异性差,所以在诊断上应用受到限制。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 原先

认为NSE只存在于神经元中,现已证明,除神经元外,NSE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正常得神经内分泌细胞与许多相应得神经内

分泌肿瘤中,包括不同部位得类癌、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副节瘤、胰岛细胞瘤、垂体腺瘤、肺得小细胞癌与皮肤得Merkel癌、而雪旺氏瘤、神经纤维瘤与成神经细胞瘤(-)。NSE(+)表达为胞浆弥漫性着色。现有得资料表明,NSE可在平滑肌、肌上皮细胞、肾小管细胞、淋巴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与Ⅱ型肺泡细胞中表达,因此NSE得特异性引起怀疑。在判断NSE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非神经元性肿瘤也有NSE(+)表达,包括胶质瘤、脑膜瘤、雪旺氏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神经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与肾细胞癌等;(2)NSE在神经病理学中得诊断价值应根据各种特

殊病变加以认识; (3)虽然NSE在神经源性肿瘤得表达比神经纤维丝蛋白NF更为常见,但不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肿

瘤得特异性标记物;(4)由于NSE特异性差,因此不能单

独使用,应与其她相应得标记物联合使用;(5)原始得神

经内胚层来源得肿瘤常呈(-)。5、突触素Syn:就是一种突触前酸性转膜蛋白,分子量为38ku。SY可在许多神经源性与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表达,如髓母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副节瘤、节细胞神经瘤、垂体腺瘤、甲状旁腺瘤、肺与胃肠道类癌、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等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髓母细胞瘤得IHC中,SY比NF

更为敏感。同时,SY比嗜铬素A更敏感,比NSE更特异。对胰岛细胞及其肿瘤得诊断比嗜铬素A更可靠。目前尚未发现SY在非神经源性肿瘤与非神经内分泌肿瘤表达得报道、

在判断Syn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1)冰冻切片效果最好,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得组织也可,但固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4h; (2)如果突触素含量低,用PAP 法与ABC法可能检测不出(+)结果,最好使用S-P法或与其相似得检测系统。6、嗜铬素A/CgA:就是一组分子量为68-120ku得可溶性酸性蛋白。存在于各种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肿瘤中,包括垂体腺瘤、胰岛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瘤与类癌等、目前认为,CgA与SY就是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特异得标记物、在判断CgA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CgA(+)表达不能说明肿瘤得组织来源; (2)CgA得敏感性不如NSE,在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如胰岛细胞瘤、生长抑素瘤、分泌催乳素与皮质醇得垂体腺瘤可以不表达; (3)CgA(-)不能排除激素细胞得存在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得诊断;(4)肺小细胞癌、皮肤得Merkel细胞瘤与成神经细胞瘤,CgA得(+)程度不一,灶性表达或(-),只能说明这些肿瘤细胞中含分泌颗粒少而已。(四)淋巴造血细胞得标记在全身各系统疾病得病理诊断中,淋巴组织得病理诊断难度就是最大得。在目前应用得单克隆抗体中,淋巴细胞抗体得种类最多,下面介绍几

个常用得: 1、白细胞共同抗原LCA; 2、B细胞常用得标记:CD20(L26):90%B细胞NHL、少数T细胞NHL

均阳性,非造血细胞来源得肿瘤(胸腺瘤除外)阴性;3、T

淋巴细胞常见标记:CD45RO:阳性细胞见于T细胞、有些B 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五)肿瘤相关抗原: 1、癌胚抗原CEA:最先被认为就是结肠癌得特异性抗原,随着研究得深入,发现许多上皮性肿瘤尤其就是内胚层来源得肿瘤

如胃肠道癌、肺癌、胰腺癌、胆管癌与乳腺癌等均可见CE A表达;同时一些正常得上皮细胞也有表达、在判断CEA 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 (1)CEA(+)不能作为确认肿瘤得组织来源得标记; (2)到目前为止,CEA不能用作良、恶性上皮性肿瘤得鉴别诊断; (3)不管就是单克隆还就是多克隆抗CEA抗体,在某些肿瘤中可表现有非特异性染色,应注

意识别。2、甲胎蛋白AFP: AFP就是由胚胎卵黄囊细胞、胚胎肝细胞与胎儿肠道细胞合成得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常以血中AFP水平增加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得重要得指标之一。AFP在肝癌得(+)表达只占60%+—,而一些非肿瘤性得肝细胞(如肝硬化与肝炎)以及转移性肿瘤得癌旁肝细胞也有AFP表达、在生殖细胞肿瘤中,内胚窦癌与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以及胚胎癌中得卵黄囊成分可见AFP(+)表达、在判断AFP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1)AFP(-)不能排除肝细胞癌得诊断;(2)发生在骶尾部、腹膜后、纵隔

或松果体得一些生殖细胞肿瘤,在常规HE染色中常诊断未分化癌,因此有必要作AFP或HCG免疫组化染色,排除有无生殖细胞肿瘤得可能; (3)有报道一些非肝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与胃肠道癌,尤其就是胃肝样腺癌,AFP可呈(+)、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就是前列腺上皮细胞特有得一种分子量为33ku得糖蛋白,它存在于正常、增生与肿瘤性前列腺上皮细胞中。在判断PSA免疫组化结果时应注意几点:(1)PSA不能作为良、恶性前列腺病变得诊断标记;

(2)少数前列腺癌PSA(-),因此多与PAP(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同时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二、激素类: (一)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 ER与PR与乳腺癌预后与内分泌治疗得关系已得到公认,目前已成为乳腺癌得常规

检查项目、一般来说,ER与PR(+)得肿瘤缓解率高,复发率低,存活时间长、即使ER与PR中只有一个(+)得病人,其预后也好于两个受体全(—)得病人。1、雌、孕激素受体(ER/PR)雌、孕激素受体因抗体克隆号得不同,人种不同,组织固定方法得不同,其阳性率也不同,文献报道不一,范围50%左右,而

且乳腺癌组织类型不同,阳性率不一。但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得测定,对乳腺癌病人内分泌治疗得意义就是肯定得,激素受体阳性得乳腺癌预后优于阴性者,阳性者对内分泌治疗反应好、无瘤生存期延长。如果女性乳腺癌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病人可以进行三苯氧胺得治疗。雌孕激素促

进癌细胞得生长,携带雌孕激素受体得癌细胞就是通过激素促进生长得,三苯氧胺得治疗有封闭癌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得功能,癌组织得增生可以通过三苯氧胺治疗来阻止其生长。因此,免疫组化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得表达情况,可以预测三苯氧胺治疗得意义。2、肿瘤耐药指标肿瘤细胞耐药性肿瘤细胞从正常细胞继承与发展了对药物得耐受性。如果肿瘤一旦产生对化疗药物得耐受,将成为化疗成功得主要障碍、①p糖蛋白就是一种依赖于ATP得药物外泵,它能将肿瘤细胞内得化疗药物泵出细胞外,从而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细胞便产生对这种药物得耐受性。②Topo—II Topo-II酶能导致DNA断裂,并催化DNA链通过缺口,增殖期Topo-II活性比静止期细胞高100倍。瘤细胞Topo—II表达比正常细胞也显着增高,Topo-II抑制剂以Topo—II酶为作用靶,并与之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Topo—II酶活性,抑制肿瘤增殖。Topo-II酶活性下降或突变,则瘤细胞便对Topo-II抑制剂类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③GST-pi GST—pi与包括化疗药物如卡氮芥、丝裂蒽等抗癌药物在内得许多药物得代谢有关,降低细胞内GST水平,可增加细胞毒性药物得细胞毒作用,相反细胞内GST水平增加,则化疗药物得细胞毒性作用则下降,即产生对这些化疗药物得耐药性、(二) 激素调节蛋白PS2: 三、其她类(一)细胞增殖活性得评价:一般认为肿瘤得增殖活性越高,侵袭性

就越强。传统得评价方法缺乏客观性。目前应用较为普遍得有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与细胞增殖有关得核抗原。Ki —67、PCNA均就是与细胞增殖有关得核抗原,处于静止期(G0期)得细胞无Ki-67与PCNA。Ki—67与PCNA免疫组化染色均显示核阳性,通常以标记指数(即阳性细胞数占总数得百分比)来区分细胞增殖活性得高低。一般约定,阳性细胞大于小于25%(+),25%-50%(++),50%—75%(+++),大于75%(++++)、(二)癌基因1、c—erbB—2(H

er-2/neu)cerB-2就是与乳腺癌关系最密切得一种

癌基因、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得阳性率差别很大、阳性率较高得类型有浸润性导管癌(22%)、而浸润性小叶癌与小管癌阳性率很低,仅为7%、正常乳腺上皮、间质细胞与乳腺良性病变一般不表达c—erbB—2。最近有人发现,c-erbB—2阳性得肿瘤对常规化疗不敏感,但对Hercetin得治疗有效、C-erbB-2与乳腺癌预后得关系尚有争议,在淋巴结有转移得病人,c-erbB-2阳性通常预示预后不良,但在无淋巴

结转移得病人中,c-erbB-2与预后得关系尚不明确。2、Bcl—2 Bcl—2最先就是在造血系统中发现得一个原癌基因,它通过抑制细胞得死亡而参与肿瘤得发生,Bcl—2得

基因产物有阻断细胞调亡得作用近年来得研究发现,Bcl—2基因及其产物在许多正常组织及癌变组织中均有表达。Bcl -2得免疫组化定位在滤泡性淋巴瘤与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

得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得价值、反应性淋巴中,淋巴帽区Bcl-2强阳性,但生发中心区几乎为阴性;而滤泡性淋巴瘤呈现相反得反应类型,即恶性滤泡呈强阳性,其周围细胞弱。给临床作宣传最好分成大类进行介绍: (1)肿瘤得分类与低分化恶性肿瘤得鉴别诊断。(Classificationanddiagnosisofpoorlydifferentiatedmalignanttumors);

(2)鉴别转移癌得原发部位(Identificationoftheprimarysiteoforiginofametastatictumor);(3)淋巴瘤与白血病得分类(Classificationoflymphomasandleukemias);(4)确定感染源(Identificationofinfec tiousagents); (5)预后因素分析(Assessmentofprognosti cfactors)与临床治疗与判断预后有关。包括:①乳腺癌ER/PRc-erbB-2检测; ②各种肿瘤细胞耐药性检测,Pgp,TopoII,GST-Pi等检测用于指导临床个性化得化疗;

③细胞增殖活性得判断Ki67,PCNA检测增加得内容。

【本站为非盈利学术交流平台,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处理;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提供素材、资料等,投稿邮箱:tougao @91360、com,一经采纳将给予稿费、】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精编版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

临床免疫组化实用大全

免疫组化 定义: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告中,以增加病理报告的使用价值。 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R 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一、常用标志物 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CEA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 20 kDa,分布广泛。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因此,可用于鳞癌和腺癌、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支气管上皮基底细胞、间皮;鳞癌、大细胞癌、移行细胞癌、间皮瘤阳性。大多数腺癌为阴性。 6.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阳性部位:细胞浆)。CK7是分子量为54 kDa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阳性反应,而胃肠道的腺癌阴性。 7. 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阳性部位:细胞浆)。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CK7positive CK7 negative CK20 positive uninformative colorectum CK20 negative lunguninformative 8. 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阳性部位:细胞浆)。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可以识别68kDa、58kDa、56.5kDa和50kD a的细胞角蛋白。 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MUC1)---(阳性部位:细胞浆)。上皮膜抗原是一种高分子量(400 kDa)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各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失败往往促进你去思考试验原理和过程,成功有时也加快你自傲。 7、实验方法需要动手+动脑。如今我还不敢说我在免疫组化什么都知道。我只所以今天敢在这里说这说那,这是因为我经过了反复的动手+动脑,把理论原理运用于实践,在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理论知识中去解决,最终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一、概念和常用方法介绍 1、定义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原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分类 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比较

临床免疫组化实用大全

免疫组化 定义: 免疫组化,就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与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就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告中,以增加病理报告的使用价值。 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 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与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R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 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细胞免疫组化常用试剂配制

免疫细胞化学常用试剂 一、固定剂 大多数神经激素、肽类物质为水溶性,在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之前,常需固定。但肽类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的固定方法或固定剂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某些固定剂甚至可同时破坏和/或保护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因此,在进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所要研究的物质(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学性质,并根据需要来选择适宜的固定剂(或固定方法)以及改进固定条件。 目前,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固定剂仍为醛类固定剂,其中以甲醛类和戊二醛最为常用。在此,简要介绍几种目前较为常用和推荐的固定剂,以供读者选用。 1.4%多聚甲醛-0.1mol/L磷酸缓冲液(pH7.3) 试剂:多聚甲醛40g 0.1mol/L磷酸缓冲液至1000ml 配制方法:称取40g多聚甲醛,置于三角烧瓶中,加入500~800ml 0.1mol/L 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以下简称PB),加热至60℃左右,持续搅拌(或磁力搅拌)使粉末完全溶解,通常需滴加少许1n NaOH才能使溶液清亮,最后补足0.1mol/L的PB于1000ml,充分混匀。 该固定剂较适于光镜免疫细胞化学研究,最好是动物经灌注固定取材后,继续浸泡固定2~24h。另外,该固定剂较为温和,适于组织标本的较长期保存。 2.4%多聚甲醛-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 试剂:A液:多聚甲醛40g 蒸馏水400ml B液:Na2HPO4·2H2O16.88g 蒸馏水300ml C液:NaOH 3.86g 蒸馏水200m

配制方法:A液最好在500ml的三角烧瓶中配制(方法同前),至多聚甲醛完全溶解后冷却待用。注意,在溶解多聚甲醛时,要尽量避免吸入气体或溅入眼内。B液和C液配制好后,将B液倒入C液中,混合后再加入A液,以1n NaOH 或1N HCl 将pH调至7.2~7.4,最后,补充蒸馏水至1000ml充分混合,4℃冰箱保存备用。 该固定剂适于光镜和电镜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用于免疫电镜时,最好加入少量新鲜配制的戊二醛,使其终浓度为0.5%~1%。该固定剂较温和,适于组织的长期保存。组织标本于该固定液中,4℃冰箱保存数月仍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3.Bouin’s液及改良Bouin’s液 试剂:饱和苦味酸 40%甲醛250ml 冰醋酸50ml 配制方法:先将饱苦味酸过滤,加入甲醛(有沉淀者禁用),最后加入冰醋酸,混合后存于4℃冰箱中备用。冰醋酸最好在临用前加入。改良Bouin’s液即不加冰醋酸。 该固定液为组织学、病理学常用固定剂这一,对组织的穿透力较强,固定较好,结构完整。但因偏酸(pH为3~3.5),对抗原有一定损害,且组织收缩较明显,故不适于组织标本的长期保存。此外,操作时,应避免吸入或与皮肤接触。 4.Zamb oni’s(Stefanini’s)液 试剂:多聚甲醛20g 饱和苦味酸 150ml Karasson-Schwlt’s PB至1000ml 配制方法:称取多聚甲醛20g,加入饱和苦味酸150ml,加热至60℃左右,持续搅拌使充分溶解、过滤、冷却后,加Karasson-Schwlt’s PB至1000ml充分混合(Karasson –Schwlt’s磷酸缓冲液的配制配制方法见后)。 该固定液适于电镜免疫细胞化学,对超微结构的保存较纯甲醛为优,也适于光镜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为实验室常用固定剂之一。我们在应用中,常采用2.5%的多聚甲醛和30%的饱和苦味酸,以增加其对组织的穿透力和固定效果,保存更多的组织抗原。固定时间为6~18h。 5.PLP液PLP液即过碘酸盐-赖氨酸-多聚甲醛固定液 (Periodate-Lysine-paraform-alde-hyde fixative)

免疫组化入门实验操作

免疫组化入门实验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免疫组化基本原理。 2.了解免疫组化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3.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免疫组化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对抗原抗体结合、抗原修复和酶催化底物显色进行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在归纳、对比、总结的基础上对免疫组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 一抗:CD5、CK8、Ki67 二抗:MaxVision3 其它:柠檬酸抗原修复液、过氧化物酶阻断剂、PBS缓冲液、DAB、孵育盒、染色架、苏木素、盖玻片、冲洗瓶、中性树胶,孵育盒。 四、实验步骤:

1.脱蜡水化 二甲苯5min,二甲苯5min,二甲苯5min,无水乙醇2min,无水乙醇2min,95%酒精2min,85%酒精2min,自来水冲洗。 2.抗原修复 高压锅中加入1200mL柠檬酸修复液,电磁炉煮沸后放入切片,扣紧锅盖,功率调至800W,至压力阀均匀喷气后计时 1.5min,移开高压锅室温冷却10min,自来水冷却。 3.过氧化物酶阻断 修复结束后,流水冲洗干净,除去自来水,在离组织3mm处用免疫组化油笔画圈或用纸巾擦干组织外残留的液体,滴加50 μL(一滴)过氧化物酶阻断剂,室温孵育10min,PBS冲洗3×3min。 4.一抗 甩去PBS,纸巾擦干组织3mm外的残留液体,每张切片加50 μL(一滴)相应一抗,室温下孵育60分钟,PBS冲洗3×3min。 5.二抗 甩去PBS,纸巾擦干组织3mm外的残留液体,每张切片加50 μL(一滴)MaxVisionTM试剂,室温下孵育30分钟,PBS冲洗3×3min。 6.DAB 甩去PBS液,纸巾擦干组织3mm外的残留液体,每张切片加50 μL(一滴)新鲜配制的DAB,显色5分钟,自来水冲洗。 7.苏木素复染 每张切片滴加50 μL(一滴)苏木素,20-30秒后自来水冲洗30s以上,或浸泡于PBS中30s以上再自来水冲洗。 8.封片 梯度酒精脱水干燥(85%酒精2min,95%酒精2min,无水乙醇2min,无水乙醇2min,二甲苯1min),或直接电吹风吹干,中性树胶封固。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一、常用标志物 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CEA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20 kDa,分布广泛。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 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因此,可用于鳞癌和腺癌、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支气管上皮基底细胞、间皮;鳞癌、大细胞癌、移行细胞癌、间皮瘤阳性。大多数腺癌为阴性。 6.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阳性部位:细胞浆)。CK7是分子量为54 kDa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阳性反应,而胃肠道的腺癌阴性。 7. 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阳性部位:细胞浆)。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 CK7 positive CK7 negative CK20 positive uninformative colorectum CK20 negative lung uninformative 8. 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阳性部位:细胞浆)。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可以识别68kDa、58kDa、56.5kDa和50kDa的细胞角蛋白。 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MUC1)---(阳性部位:细胞浆)。上皮膜抗原是一种高分子量(400 kDa)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癌细胞过表达MUC1与肿瘤侵袭有关,有意义的免疫反应性为膜阳性,如为纯粹的胞浆着色则为假阳性。此抗体可以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源性肿瘤,EMA阳性表达的肿瘤包括大多数的癌、间皮瘤、滑膜肉瘤和上皮样肉瘤等,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软组织肿瘤阴性表达。 10.HBME1---(阳性部位:细胞膜)。该抗体与间皮细胞表面的抗原反应,染色方式呈现一种特殊的“厚膜”方式,在鉴别间皮瘤与腺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间皮瘤为厚膜型,腺癌为薄膜型或胞浆着色。 11.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部位:细胞浆)。突触素是分子量为38kDa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突触前囊泡膜,是神经性和上皮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之一,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肿瘤。 12.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阳性部位:细胞核)。TTF-1表达于甲状腺腺上皮和肺的上皮细胞中。大多数肺的小细胞癌、腺癌、少部分大细胞癌、大多数非典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阳性,而肺鳞癌及绝大多数典型类癌TTF-1阴性。

免疫组化试剂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是组织化学的一种,它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观察其颜色的变化,从而在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结构的化学成份或化学性质。 免疫组化试剂盒: Vector Laboratories公司VECTASTAIN@ ABC免疫组化试剂盒: Vector公司于1977年率先开发出了生物素-亲和素系统,该产品系列是检测方法上的重要革命。其后,公司发展出ABC技术(Avidin : Biotinylated Enzyme Complex Technology,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并建立了著名的VECTASTAIN?ABC系统,目前,该系统被视为最灵敏、最可靠与最有效的染色系统,并被广泛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电镜、原位杂交与凝集素化学中。ABC技术利用生物素和卵白素具有极高亲和性的生物学特征,将卵白素和生物素化辣根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ABC复合物。该法亦被称作三步法,第一步为biotin化二抗和一抗结合,第二步为avidin(亲和素,A液)和二抗上的biotin结合,第三步为HRP偶联的biotin(B液)和avidin结合,而HRP再催化底物显色完成染色。试剂盒组份: 2ml试剂A(Avidin DH溶液) 2ml试剂B(生物素化的酶) 1ml生物素化的二抗(1.5mg anti-IgG/0.5mg anti-IgM抗体/2.1mg通用抗体) 3ml阻断血清 其中standard试剂盒只含有试剂A和试剂B VECTASTAIN?ABC系列产品 VECTASTAIN?ABC-HRP Kits(辣根过氧化物酶)最通用的系统,使用范围广VECTASTAIN?ABC-AP Kits(碱性磷酸酶)灵敏度较高,染色密度较低,适于形态学染色非常重要的组织 VECTASTAIN?ABC-GO Kits(葡萄糖氧化酶)灵敏度较低,适用于组织内源性HRP或AP 含量比较高的组织,常与HRP或AP系统配合进行双染。 VECTASTAIN?ABC Kits(辣根过氧化物酶)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神经组织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石蜡切片步骤按照晓峰整理的步骤进行(From徐晓峰、朱老师的“石蜡切片”方案): 1)材料的准备 在本实验室条件下推荐使用FAA(50%ethanol,5%aceticacid,3.7%甲醛)固定材料。 FAA固定液(100ml),室温保存: 无水乙醇50ml 冰醋酸5ml 37%甲醛10ml 水35ml 第一天:组织固定 用FAA固定,详见“石蜡切片”protocol。 第二天:脱水 以上所有步骤中每换好一步乙醇均置于4℃冰箱等待,并不时轻摇。 *组织可在70%ethanol4℃可存放几个月 第三天:进一步脱水和浸蜡 以下所有步骤在4℃进行并不时轻摇

以下所有步骤在室温进行并不时轻摇 准备工作:60℃预热plus蜡片(ParaplastPlus)石蜡可反复融凝而去气泡 第四天:浸蜡2 将材料置于42℃直至蜡块完全熔化。再加1/4体积的蜡块至完全熔化后移至60℃。几个小时后换上新鲜熔好的蜡液,过夜。 第五天:浸蜡3 换蜡两次(ParaplastPlus) 第六天:浸蜡4 换蜡两次(ParaplastPlus) 第七天:浸蜡5 换蜡两次(ParaplastPlus) 准备工作:60℃预热Regular蜡片(ParaplastRegular)

第八天:包埋(包埋块可长久保存) 第九天及之后: 开始切片,切片应包括自己的片子及正负对照等。事先打开烘片机至37度,在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玻片上加1~2ml的蒸馏水。切好的片子轻至于加水的玻片上。待所有片子准备完之后盖上盖子,烘片过夜。 用自来水及双蒸水清洗免疫组化专用塑料,放在烘箱烘干待用。 第二天:开始脱蜡(From徐晓峰、朱老师整理的“石蜡切片”protocol) (用新买来的免疫组化塑料小盒,每一步只需加入试剂220~250毫升) 抗原修复: 在切片还浸入酒精时,可以事先将煮锅清洗干净,用蒸馏水洗1~2遍,最后加入0.01M柠檬酸钠缓冲液(PH=6.0),煮沸(保持在95度左右),将过完PBS的片子让入煮沸的锅中,煮片10~15min。然后将电磁炉关闭,自然冷却锅中切片(千万不要把片子拿出来,放在缓冲液中一起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片子浸入PBS(PH=7.4)5min。

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分类、步骤及主要试剂、设备准备)

免疫组化技术 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形成抗原 - 一抗 - 二抗复合物,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分类(常用) 1、免疫荧光方法 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比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标记方法,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当属PAP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ABC法(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P 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即用型二步法(聚合物链接)等。 3、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这样一种特殊的金属颗粒作为标记物。胶体金是指金的水溶胶,它能迅速而稳定地吸附蛋白,对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能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就能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有不同大小的颗粒,且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所以免疫胶体金技术特别适合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定位研究。由于胶体金本身呈淡至深红色,因此也适合进行光镜观察。如应用银加强的免疫金银法则更便于光镜观察。 4、免疫铁蛋白法 5、放射免疫自显影法 标本 1、组织标本: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冰冻切片 2、细胞标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细胞涂片

《分子实验》06 免疫组化实验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一)、仪器设备 1. 18cm不锈钢高压锅或电炉或用微波炉. 2. 水浴锅 (二)、试剂 1. PBS缓冲液(ph7.2―7.4):NaC137mmol/L,KCl 2.7mmol/L ,Na2HPO4 4.3mmol/L, KH2PO4 1.4mmol/L. 2.0.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CB,ph6.0,1000ml):柠檬酸三钠3g,柠檬酸0.4g。3.0.5mol/L EDTA缓冲液(ph8.0):700ml水中溶解186.1g EDTA& 8226;2H2O,用 10mmol/L NaOH调至ph8.0,加水至1000ml. 4. 1mol/L的TBS缓冲液(ph8.0):在800ml水中溶解121gTris碱,用1N的HCl调至ph8.0, 加水1000ml。 5. 酶消化液:a. 0.1%胰蛋白酶:用0.1%CaCl 12(ph7.8)配制。b.0.4%胃蛋白酶液:用0.1N的HCl配制。 6. 3%甲醇―H2O2溶液:用30%H2O2和80%甲醇溶液配制 7.风裱剂:a. 甘油和0.5m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9.5)等量混合b 油和TBS(PBS)配制 8.TBS/PBS PH9.0–9.5,适用于荧光纤维镜标本;ph7.0-7.4适合光学纤维标本 (三)、操作流程 1、脱蜡和水化:脱蜡前应将组织芯片在室温中放置60分钟或60℃恒温箱中烘烤20分钟。 a 组织芯片置于二甲苯中浸泡10分钟,更换二甲苯后在浸泡10分钟

b 无水乙醇中浸泡五分钟 c 95%乙醇中浸泡五分钟 d 75%乙醇中浸泡五分钟 2、抗原修复: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芯片: A 抗原热修复 a 高压热修复在沸水中加入EDTA(ph8.0)或0.01m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6.0).盖上不锈钢锅盖,但不能锁定。将玻片置于金属染色加上,缓慢加压,是玻片在缓冲液中浸泡五分钟,然后将盖子锁定,小阀门将会升起来。10分钟后除去热源,置入凉水中,当小阀门沉下去后打开盖子。此方法适用于较难检测或核抗原的抗原修复。 b 沸热修复电炉或水浴锅加热0.01枸橼酸钠缓冲液(ph6.0)至95℃左右,放入组织芯片加热10-15分钟。 c 微波炉加热在微波炉里加热0.01枸橼酸钠缓冲液(ph6.0)至沸腾后将组织芯片放入,断电,间隔5-10分钟,反复1-2次。适用的抗原Bcl-2. Bax. AR. PR. C-fos. x-jum. z-kit. c-myc. E-cadherin. ChromograninA. Cyclin. ER. Heatshock. Protein. HPV.Ki-67.MDMZ.P53.P34.P15.P-glycoprotein.PKC.PCNA.ras.Rb.等 B 酶消化方法常用0.1%胰蛋白酶和0.4%胃蛋白酶液。胰蛋白酶使用前预热37℃,消化时间约为5-30分钟。适用于被固定遮蔽的抗原:包括Collagen.GFAP. Complement.Cytokeratin.C-erB-2.LCA.LN.等 3、免疫组化染色SP法 (1)脱蜡、水化 (2)PBS洗2-3次各5分钟 (3)3%H2O2(80%甲醇)滴加在TMA上,室温静置10分钟

临床免疫组化实用大全电子版本

临床免疫组化实用大 全

免疫组化 定义: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告中,以增加病理报告的使用价值。 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R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CEA 多数腺癌表达CEA

免疫组化常用方法介绍及个人经验总结

免疫组化常用方法介绍及个人经验总结 1 、定义 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 、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 、分类 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 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 、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 1)免疫荧光方法 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 本方法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 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标记方法,且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在不断提高,使用也越来越方便。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有ABC 法、SP 三步法、即用型二步法检测系统等。

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分类、步骤及主要试剂、设备准备)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免疫组化技术
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 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 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 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形成抗原 - 一抗 - 二抗复合物,将抗原放大,由于抗 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 DAB 显示 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 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 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分类(常用)
1、免疫荧光方法
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 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 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比较 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 于 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 然后加入酶的底物, 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免疫酶标 技术是目前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 标记方法,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当属 PAP 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 、ABC 法(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P 、SP 、即用型二步法(聚合物链接)等。 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3、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这样一种特殊的金属颗粒作为标记物。胶体金是指金的水溶胶,它能迅速而稳定地吸附蛋白,对蛋白 的生物学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能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 A 蛋白)等作为 探针,就能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有不同大小的颗粒,且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所以免 疫胶体金技术特别适合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定位研究。由于胶体金本身呈淡至深红色,因此也适合进行光镜观察。如应用银 加强的免疫金银法则更便于光镜观察。
4、免疫铁蛋白法 5、放射免疫自显影法
标本
1、组织标本: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 、冰冻切片 石蜡切片 2、细胞标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细胞涂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