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二课时

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二课时
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二课时

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二课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星期 )

课题: §3.4

2

a b +

第2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2

a b

+≤;会应用此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2

a b

+≤

,并会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3.情态与价值: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教学重点】

2

a b

+≤

的应用 【教学难点】

2

a b

+≤

求最大值、最小值。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知识点回扣与补偿)

1.重要不等式:

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2.基本不等式:如果a,b 是正数,那么

).""(2

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3.我们称

b a b

a ,2

为+的算术平均数,称b a ab ,为的几何平均数.

ab b a ab b a ≥+≥+2

222和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b 都

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b 都是正数。

2.讲授新课

例1(1)用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100m 2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段长为36 m 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xy=100,篱笆的长为2(x+y ) m 。

2

x y

+≥

可得 x y +≥2()40x y +≥。等号当且仅当x=y 时成立,此时x=y=10.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10m 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40m. (2)解法一:设矩形菜园的宽为x m ,则长为(36-2x )m ,其中0<x <

2

1,其面积S =x (36-2x )=

2

1

·2x (36-2x )≤

2

12

2236236()28x x +-=

当且仅当2x =36-2x ,即x =9时菜园面积最大,即菜园长9m ,宽为9 m 时菜园面积最大为81 m 2

解法二: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宽为y m ,则2(x+y)=36, x+y=18,

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 m 218

922

x y +≤==,可得 81xy ≤

当且仅当x=y,即x=y=9时,等号成立。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 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81m 2

归纳:(知识点的归纳应尽量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去思考、并学会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阐述规律性的东西)

1.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即若a ,b ∈R +,且

a +

b =M ,M 为定值,则ab ≤4

2

M ,等号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

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即若a ,b ∈R +,且

ab =P ,P 为定值,则a +b ≥2P ,等号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

例2 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4800m 3,深为3m ,如果池底每1m 2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1m 2的造价为12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分析:此题首先需要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即建立函数关系式,然后求函数的最值,其中用到了均值不等式定理。

注意:引导、点拨、鼓动学生去尝试分析问题。

解:设水池底面一边的长度为x m ,水池的总造价为l 元,根据题意,得

)1600

(720240000x

x l +

+= 297600

4027202400001600

2720240000=??+=?

?+≥x

x 当.2976000,40,1600

有最小值时即l x x

x ==

因此,当水池的底面是边长为40m 的正方形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297600元

评述:此题既是不等式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应注意数学语言的应用即函数解析式的建立,又是不等式性质在求最值中的应用,应注意不等式性质的适用条件。(评析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来完成) 归纳:用均值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按如下步骤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应尽量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去思考、并学会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阐述规律性的东西)

(1)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最大值或最小

值的变量定为函数;

(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

或最小值问题;

(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4)正确写出答案.

3.随堂练习

1.已知x ≠0,当x 取什么值时,x 2

+2

81

x 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2.课本第113页的练习1、2、3、4

4.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顺利解决了函数的一些最值问题。在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方法,但在具体求解时,应注意考查下列三个条件:

(1)函数的解析式中,各项均为正数;

(2)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有一个为定值;

(3)

值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5.能力提高

课本第113页习题[A]组的第2、4题

【教后小结】

基本不等式课例反思

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中的“基本不等式 —— a b Jab ------ ”。下面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后反思记录下来,愿与同行研讨。 2 — a b “基本不等式、ab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它 2 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 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 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通过两个探究实例,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 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提炼、完善基本不等式,并从代数角度给出不等式的证明,自己分析证明方法, 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提高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3?结合课本的探究图形,进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ab - b的证明 2 过程。 教学难点: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5分钟)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华罗庚先生的诗: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 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流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 开场白:华罗庚先生有数学家的睿智、诗人的浪漫。同学们请说出华先生的这首诗表达 的思想。 生:“数形结合百般好”。

师:今天我们一同来体会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数学家、数学史、数学思想,尽快进入数学情景;为本节课问题 的探究指明方法,做下铺垫。给学生留下疑问,“我们要运用数形结合研究什么问题呢如何 运用数形结合来研究问题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出现的探究问题充满期待。 (多媒体展示)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师: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年在北京召开,这是大会的会标,其中的图案大家见过么生:见过。这是赵爽弦图。在初中曾用它证明过勾股定理。 师:我们还能在赵爽弦图中探究出什么信息呢 (多媒体展示) 问1 :同学们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见过这个图形吗 问2 :在此图中有哪些几何图形 问3:若我们设图中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x、y,你能用x、y表示四个直角三 角形的面积和吗你能用x、y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问4 :根据图形,比较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的不等关系,写出不 等式。 设计意图: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的赵爽弦图作为导入素材, 可使学生有熟悉的感觉,乐于探究新的知识。以x、y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下 面的学习扫清障碍。若以教材的安排,以..a . 、、b分别代替a、b,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四个问题的设置,便于学生层层深入的研究,使研究方向更明确。 第二环节:(10分钟)学生探究、尝试解决 师生互动: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写出结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适当时刻, 建议学生小组内部相互交流。学生在小组内部对比结果、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不全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探究的精神。 师: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研究成果。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写出x2 y2 2xy,也可能写出x2 y2 2xy。 师: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有没有可能相等相等时,图形产生了怎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案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复习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②进一步提高对不等式(组)的理解。 2.能力目标:①渗透建模思想和化归思想,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①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探究问题的意识,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小组讨论,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三、教学重点:1.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2.能用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不等式在实际问题的应用和转化思想的运用。 五、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①不等式内容的安排是以数学建模为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②让学生了解不等关系是生活中重要的数量关系,不等式的性质和解不等式(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运算技能,是为以后进一步 学习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奠定基础。③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 师: 教师提问,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生:学生根据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的回忆,回答问题并说出判断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为探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做好铺垫。 问题二:若x>y,则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A)x+2>y+2 (B)2x>2y (C)-x>-y 师: 教师提问,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生:学生根据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的回忆,回答问题并说出所用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练: 1.已知a < b < 0,则不等式组x<1-a的解集是() A x < 1-a B x >1-b C 1- b 无解 师: 教师提出问题。 生:学生分组讨论。 师: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方案

3.4.1基本不等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通过本节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程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 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 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 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 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 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

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 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 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 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 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 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 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 不等式 2b a a b + ≤的证明过程及应用。 难点: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单元备课

街道中学活页教案单元备课 第( 6)单元年级七学科数学单元名称实数备课教师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出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然后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为进一步讨论不等式的解法,接着讨论了不等式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不等式。在此基础上,教材从一个选择购物商店问题入手,对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结合三角形三条边的大小关系,引进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并讨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性质;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4、学会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在利用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思想;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糸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地去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2、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是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9.1不等式………………………………………………………4课时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3课时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课时9.4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式分析比赛……………………… 1课时本章小结……………………………………………………… 2课时 教学措施和方案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索,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并结合计算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单元检测分析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七中学尹媛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但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学习时可以类比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②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利用班上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比高矮。请最高的同学和最矮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矮的同学站在桌子上”,“高的同学站到楼下一楼”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比较高矮。问题1:怎样比才公平? 活动目的:让学生体会当两位同学同时增高相同的高度或同时减少相同的高度时,比较才是公平的,高的同学仍然高,矮的同学仍然矮,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对能自己参与的活动很感兴趣,体会到不相等的两个量的比较要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即要加同时加,要减同时减。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 活动内容: 参照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1) 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2) 等式的基本性质1用字母可以表示为:c b c a b a ±=±∴=, ,那么不 等式的基本性质1是什么?先猜一猜。 (3) 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结果会怎样?请举几例试 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2,用字母 可以表示为:c b c a c b c a b a ÷=÷?=?∴=,, ,其中0≠c 。对应的 大家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是什么呢? (5) 例如:如果比高度的两个人不是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高度,而是成倍的增 加(或缩小)自身的高度,结果又会怎样? (6) 例如:商场A 种服装的标价高于B 种服装的标价,如果都打八折出售,那么 还是A 种服装价格高。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到一个什么类似 的结论? (7) 如果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教不等式这一章,起步时总会小看它,认为只要加强和等式及方程的类比,学好这一章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每每都没有忘记采用二者类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岂不都还算顺利,而进行到不等式的应用,解决不等式中的参数问题和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时,学生总会出现比较大面积的学困现象,平时学习不错的孩子,一考试也会成绩平平。往往是老师讲得激情澎湃,以为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规律都很透彻地讲清楚了,谁知学生并没有明白。什么原因,这里面肯定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教师总是主观上认为学生应该学好了等式性质,能很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能熟练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很多学生淡忘了,或者学方程时根本就没有学好,由于没有坚实的“一”,老师希望能从二者的类比中反出“三”来,显然为难了学生,必然会出现让老师失望的结果。 其次,老师心情过于急切,总想一下子把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尽快传授给学生,往往会在学生缺少足够的训练,缺少自己对问题规律性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者就急匆匆地将解不等式、解不等式组、求特殊解,解决参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抛了出来,变成了活生生地灌输,往往教师课堂讲得多,学生实践少,好学的也只是生硬记住了方法和规律,老师希望学生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灵活应用,谈何容易?更何况,大批学生对灌注的方法理论还没留下多少痕迹呢?

其三,课堂教学和考试在标高上出现了较大差异,所学到的解决比较浅显的问题的经验,一下子解决问题条件更隐蔽,信息更复杂,知识考查更灵活,难度更深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总会造成思考中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考不出好成绩自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不等式这一章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会解决以下几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从第一节课起,就要结合新课讲授,有意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范例讲授,并要有意识地安排针对训练,不要指望学生自己能利用基本的知识去悟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关键点都明白是性质三的理解和应用,怎样将这一重点和难点强化肯定要讲究方法。我想不管有多么多的方法,有效途径无外乎强化记忆,针对性强化训练,尤其是对含有字母的不等式进行变形的能力训练。数字向字母的拓展在哪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上都是一个难点,老师说字母就是表示数的,和数字一样的处理,课学生就是认为太不一样了。常常是具体数字的问题一学就会,一变成字母就傻眼。知识传授时及时对规律进行字母化的符号表示,多组织几轮训练可能对问题突破有一定帮助。字母的抽象性是一道横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渡中一道坎。这个问题怎样突破很有研究的价值,我目前是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这一难点的好方法。 二是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法和求它们的特殊解。这个属于纯粹的解法问题,求特殊解只是在求出解集后将特殊对象罗列出来即可,这一类问题主要看计算功底,是全章学习的基础,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当堂当面的过关训练,力求人人过关,计算能力薄弱的要贯穿始终,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优质课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4节基本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的研究,本节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具有条件约束性、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等的特点; 2、本节主要学习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应用,为选修4-5进一步学习基本不等式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打下基础,也是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素材; 3、在学习了导数之后,可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但是,借助基本不等式解决某些特殊类型的最值问题简明易懂,仍有其独到之处; 4、在高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地位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它与高中数学很多章节都有联系,尤其与函数、方程联系紧密,因此,不等式才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重点,有时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不等式的性质和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没有系统学习过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尤其对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以前接触较少; 3、对于最值问题,学生习惯转化为一元函数,根据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解,对于根据已知不等式求最值接触较少,尤其会忽略取等号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在探究的过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案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①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复习归纳 在习题9.3第1题中,我们知道以下不等式组与解集的对应关系 (1)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2)如果a、b都是常数,且a 老师推荐一个口诀帮助同学们记忆: 小小取小;大大取大;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题无解。复习旧知。 引申归纳。

提升认识。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解(略) 归纳小结 ①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②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设列解(结果)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个未知数找不等关系一个范围根据题意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未知数找等量关系一对数写出答案学生对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积累,这里对同一

个未知量需要满足几个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做进一步探索。 通过类比,让学生感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实际上是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方法的自然拓展,体验数学各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貌似神不似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讨论交流 你对解决以下实际问题时的设与列有什么想法? 教科书147页练习第2题(略) 设张力平均每天读x页,则 7x>98 7(x+3)<98 (错误原因:列式时不等号反向) 教科书148页第4题(略) 设进价的范围是x元,则 x-150>10%x x-150<20%x (错误原因:设未知数不确切。应改为设“进价为x元”) 对以上两题的纠正,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揭示:列不等式解应用题时,(1)不等号方向要符合实际的数量关系,不能颠倒;(2)未知数所代表的量要确切,不能含含糊糊。学生在列不等式时,不等号方向经常出错,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析。

“基本不等式”为什么基本

“基本不等式”为什么“基本” 《数学通报》2013年第2期 章建跃“发挥数学内在的力量” 基本不等式 )0,(2 >≥+b a ab b a 确与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性质相关,体现知识的联系性,表述形式简洁、流畅且好懂,具体从如下角度理解: 1.涉及代数、几何中的“基本量” 从“数及其运算”的角度看, 2 b a +是两个正数 b a ,的“算术平均数”;从“定量几何”的角度看,ab 表示长、宽分别为b a ,的矩形面积,ab 就叫两个非负数b a ,的“几何平均”. 2.有多种等价形式 (1)代数:比较两个正数经多种运算后的结果大小,可得到各种表现形式 )0,(2 221 122>+≥≥+≥+--b a b a a b b a b a (2)几何: 1 2)以b a +(设直角边x,y ,则(22a xy =3)等圆中,弦长不大于直径 (b a ab +≤2) (31)由函数2 x y =a b a b a )2 (222 22+?+≥+2)过点(1,1)作曲线x y = 21+≤ x x ,令b a x =,得 )0,(2 >≥+b a ab b a

3)已知平面内定直线A y x 2=+,考察曲线族c xy =(参数),两曲线有公共点,且 c 取最大值时的曲线,是和直线相切于点(A,A )的那条,此时2 2 y x xy A c +≤ ?= 3.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上述联系中,已给出了证明的各种思路,且这些思路与基本概念相关,不涉及太多技巧 还可从“平均数”的角度来构造证明如下: 设2b a A += ,构造量2 b a d -=,则d A b d A a -=+=,,于是 2222)2( d b a d A ab -+=-=,由02≥d ,得ab b a ≥+2 4.可推广 1)推广命题:n 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其算术平均数 2)证明方法:略 3)实际意义:在统计中,对于某一个未知量x ,通过测量获得了它的n 个观测值 ),,2,1(n i x i L =,这些值会因误差而略有不同,那么x 取什么值最可信呢? 高斯的想法是:用i x x -表示观测值i x 与理想值x 的偏差(可正负),把那个使总偏差最小的值作为理想的最佳估计值。问题转化为求使 ∑=-n i i x x 1 2 ) (最小时,x 的值,由二次函 数知,这个值恰为这n 个观测值的算术平均数。(正是高斯“最小二乘法”的出发点)

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

七年级数学导学稿 一、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姓名:所属小组: 二、本课学习目标与任务: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 ? ? ? > > 2 1 2 x x ?? ? ? ? > - < 3 1 2 x x ? ? ? - < - < 3 1 x x ? ? ? < > 5 2 x x 记忆口诀: 四、自学任务与方法指导:探究1: 3个小组计划在10天内生产500件产品(每天生产量相同),按原先的生产速度,不能完成任务;如果每个小组每天比原先多生产1件产品,就能提前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多少件产品? 回答问题: (1)“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按原先的生产速度,10天的产品数量_ 500 (2)“提前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提高生产速度后,10天的产品数量____500 (3)根据以上不等关系,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并解不等式组: (4)根据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并回答问题: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3)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 (5)检验,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6)答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的关键是找不等关系。(关键词有“不大于,至少,不超过”等)

3、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设列解(结果)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个 未知数 找关系一个范围 根据题意写 出答案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个未 知数 找关系一组数 五、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与拓展:1、有若干男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晚上在一宾馆住宿时,如果每间住4人,那么还有20人住不下;相同的房间,如果每间住8人,那么还有一间住不满也不空,请问:这群男学生有多少人?有多少间房供他们住? 2、奖游戏规则:两小组比赛,各小组的小组长先确定一个糖果数量的数字(100以内)和小组的人数(10以内),然后与本小组成员讨论出一个要用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解决的数学问题题目,并做出标准的解答,然后题目交给pk小组来解答,最快解答出对方小组的题目的小组就为胜方,胜方小组的每位成员就能从对方的糖果包中多得1颗的糖果奖励。 题目模板:把一些糖果分给某小组的成员,如果每人分()颗,那么余()颗;如果前面的每个人分()颗,那么最后1人能分到糖但分不到()颗糖果,问这些糖果有多少颗?这个小组有多少人? 当堂检测题 某校七年级(1)班计划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如果每个组3个人,则还剩10,如果每个组5人,则有一个组的学生数最多只有1个人,求该班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计划分的组数和该班的学生数。

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海南省文昌中学 王姿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并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想,并能对猜想进行证明,增强学生的信心,获得探索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逐步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ab b a 222≥+,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2 a b ab +≤ 的证明过程; 通过简单的变形发现基本不等式在最值问题上的作用,并能够进行使用条件辨析及其简单运用。 三.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2 a b ab +≤使用限制条件 基本不等式2 a b ab +≤等号成立条件 基本不等式在最值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卖家诚信吗? 从前有个金店的天平坏了,天平的两臂长短不相等,店主不想购置新的天平,又怕别人说他缺斤短两,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先把顾客要购买的黄金放入左边的托盘中,右边托盘中加砝码得到一个读数,再把黄金放入右边的托盘中,在左边托盘加砝码得到第二个读数,然后把两个读数相加除以2作为黄金的最终质量出售,你觉得,店主这个买卖做到诚信无欺了吗?请说明理由.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互为倒数的正实数算术平均值是不小于1 的,留下疑问。 (二)知识建构: 1. 重要不等式: 下图是根据赵爽的弦图设计的,初中时,曾利用该图证明过勾股定理(2 22c b a =+),现在,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对于任意实数b a ,,有2 2b a +___ab 2,当且仅当_______时,等号成立. 2. 代数证明:实为求证:已知R b a ∈,,证明:ab b a 222≥+ 简单变形:2 2 2b a +___ab 思考:如果用x 与y 整体替换2a 和2b ,式子会变形为?此时的x 与y 有没有什么限制? (三)要点直击: 1. 基本不等式:对于任意∈b a , ,有2 b a +___ab ,当且仅当_______时,等号成立. 2. 两个子概念: b a ,的算术平均: ; b a ,的几何平均: 思考:基本不等式与重要不等式对b a ,的范围限制相同吗?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具体实例说明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另外,还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通过具体实例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教会学生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也重视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本节中还通过具体实例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对题意的分析和理解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教学方法: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另外,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等式的复习和具体实例,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通过例题教会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学习的不等式和方程知识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及其应用。 (2)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让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的作用的理解,使他们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对例题的讲解中,使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即每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从而渗透“交集”的思想。 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通过对例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 (3)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重难点突破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突破建议: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的形成,同方程组一样,教材中未知数x满足两个不等量关系,即满足两个不等式,教师可类比方程组形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的概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只是说这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突破建议: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称之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一点等同方程组的解. 2.解集公共部分有三种情况:①公共部分为各自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②公共部分为一个点;③无公共部分.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方面从形上借助数轴来求,直观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从数来说,利用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大大小小是无解”来求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①解出不等式组的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例题:1.解不等式组 ②利用数轴或解集规律即口诀求公共部分. 解析:解不等式组时,要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画数轴找它们的解集的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注意实心点和空心圆圈的区别. 例题:2.解不等式-3≤<7 解析:这是一个连续的不等式,其实就是一个不等式组,先化为不等式组,再解不等式组.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方程 把不等式和方程知识点结合,熟练掌握不等式和方程的解法,体会相互转化的思想. 例题: 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0<x<2,求a+b的值 解析:本题为不等式与方程的综合运用,先用含a,b的式子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利用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有对应关系建立含a,b的方程,求出a,b的值. 例题: 2.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1,且m为正数,求m的范围.解析:可先解方程,用含m的式子表示x,y,再代入x+y<1中转化为关于m的不等式,也可以应用整体思想将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相加得到x+y与m的关系,再代入转化为m的不等式.

3.4基本不等式的课例分析

课例《基本不等式》 樟村中学孙晶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的关系及性质,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简单的线性规划基础之上,对不等式的应用的深入学习的起始课,为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实际解题中,基本不等式也是学生解题的良好抓手,特别是等号成立的条件显得格外重要。 ◆学情分析: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高二年级的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而充满活力(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来看,虽然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对几何证明淡化,而重在应用上,使得部分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缺失,导致在回忆勾股定理证明过程,及用圆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相似问题时,学生不能迅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而没有思路,另外运算能力较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平衡),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起点要低,适时地为学生搭建支架,并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并了解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尝试运用作差法和分析代数方法来证明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风车模型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探究基本不等式过程,先让学生找到基本不等式,然后进行证明从中贯彻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可体会分析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数学文化中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从中生发民族自豪感;从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倾听他人的习惯;在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能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不等式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初一年级组郑翠英 本课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抓住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模型。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分析题意,由相等关系正确地建立方程组,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当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有效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充分让时间留给学生,让讲台留给学生,让发现留给学生,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发扬教学民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学生解决某校环保小组成员收集废电池问题当中,学生能想出列方程组的方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实施新课程理念中的最大成功,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解题时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我还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采用引发指导、多样评价、鼓励肯定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能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跳出文本,活用教材。如:在探究1 使学生明确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方程组的实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估算与精确计算进行比较,从而明确估算有时会有误差,要想得到正确数据,需要通过用数学知识精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鼓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章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2.不等式的基本 性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 析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 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 多而且复杂的,但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学习时 可以类比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任务分析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 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 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 初步体会不等式与 等式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 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②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分 析 第二环节:活动探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究,验证明确结论;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利用班上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比高矮。请最高的同学和最矮的同学“同 时站在地面上”,“矮的同学站在桌子上” ,“高的同学站到楼下一楼”三种不同的情况下 比较高矮。问题1:怎样比才公平? 活动目的:让学生体会当两位同学同时增高相同的高度或同时减少相同的高度时, 比较才是公平的,高的同学仍然高,矮的同学仍然矮,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对能自己参与的活动很感兴趣,体会到不相等的两个量的比较 要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即要加同时加,要减同时减。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2)等式的基本性质1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a b, a c b c,那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是什么?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结果会怎样?请举几例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2,用字母 可以表示为:a b, acbc, acbc,其中c 0。对应的 大家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是什么呢? 5)例如:如果比高度的两个人不是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高度,而是成倍的增 6)加(或缩小)自身的高度,结果又会怎样? 例如:商场 A 种服装的标价高于 B 种服装的标价,如果都打八折出售,那么还是 A 种服装价格高。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到一个什么类似的结论? 如果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 (8)通过实际的计算、观察、与同伴交流,得出什么类似的结论? 活动目的: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由数学情境转化成数学问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基本不等式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基本不等式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50 基本不等式: 教材分析 “”的证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难理解的是“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真正数学内涵,所谓“当且仅当”就是“充分必要”. 教学重点是定理及其应用,难点是利用定理求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积的2倍这一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并能从几何意义的角度去解释,形成数形结合的完美统一. 2. 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定理的证明,及其几何意义,会用这两个重要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题. 3. 通过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定理的应用揭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从实际问题情境展开探讨,“如要围成面积为16m2的一个矩形,所需绳子最短是多少即设长为 x,宽为,则周长为l=2x+2×,求当x取何值时,l最小.”让学生去猜测,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猜想能力.当学生猜想它应为正方形这一结论时,教师适时引导如何去证明猜想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由问题到结论的证明,开阔学生的思路,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形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4800m3,深为3m.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元,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二、建立模型 1. 通过比较a2+b2与2ab的大小,引入重要不等式. ∵a2+b2-2ab=(a-b)2,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复习教学案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复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梳理 1、 叫一元一次不等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般的,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 ,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不等式性质1 : 不等式性质2: 不等式性质3 : 4、解不等式组,取解集的法则: 二、基础练习 1、已知a>b 用”>”或”<”连接下列各式; (1)a-3 ---- b-3,(2)2a ----- 2b,(3)- a 3 ----- -b 3 (4)4a-3 ---- 4b-3 (5)a-b --- 0 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x>-2x 1 ??≤? 的解,其中正确的是( ) 3、已知a>b ,???b x a x 的解是 ,? ??--b x a x 的解是 。 4、不等式b ax >解集是a b x < ,则a 取值范围是 5、如图数轴上表示的是一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个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 -1+1 -2 6、若∣-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三、典型例题 1、关于x 的方程x m x --=-425的解x 满足2

2、当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m y x m y x 432522的解x 为正数,y 为负数,则 求此时m 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 ()123x m m ->-的解集为2x >,求m 的值。 4、若点M ()m m -+3,12关于y 轴的对称点M ′在第二象限,求m 的取值范围。 5、学校计划组织部分三好学生去某地参观旅游,参观旅游的人数估计为10~~25人,甲、乙两家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报价都是每人200元,经过协商,两家旅行社表示可给予每位游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免去一位游客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八折优惠。学校应怎样选择,使其支出的旅游总费用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