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于病原体附着在猪的红细胞外膜,导致红细胞膜受损甚至破裂,引起猪的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病症,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本文将简要介绍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症状

1.急性型:表现为猪突然出现全身发热、不适、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

伴随着溶血性贫血和黄疸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2.亚急性型:表现为猪慢性发病,经过数天或数周后出现器官肿大、黄疸等症状,死

亡率较低。

二、诊断方法

1.血液学检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内出现许多小圆点状或不规则形状,如宝石状体或粒状体等,这些病原体是通过特殊染色技术检测出来的。

2.病原学检测:采取血液、脾、肝等组织样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病原学检测。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应加强猪舍卫生和消毒,维护合理的饲养环境,加强对饲料和饮水

的管理和消毒,增加营养供应,提高猪的抵抗力。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专门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输液、解热镇痛等方法

进行治疗。

3.疫苗预防:可采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等方法,对猪进行免疫,可以预防猪附红细

胞体病的发生。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对于畜牧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防治中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防病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加强动物健康监

测和疫情防控,减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嗜血支原体(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案

嗜血支原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防治方案 嗜血支原体又叫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引起猪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或红皮病。 【发病原因】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夏秋温热和雨水较多的、吸血昆虫出没频繁的季节,尤其是高温高湿天气。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仔猪多发生于阉割后几周;同群中个体较大的常先发病,个体小的后发病;母猪多发生于临产或分娩后3~4天;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气候恶劣、饲养管理不善、疾病等应激因素诱发本病,应激是导致本病爆发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它疾病感染时,猪群亦可能爆发此病。病猪和隐性感染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子、蜱等)传播。注射针头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在注射治疗或免疫接种时,同窝的猪往往用一只针头注射,有可能造成附红细胞体人为传播。附红细胞体可经交配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临床症状】 1 仔猪感染后多为急性经过,高热达42℃、贫血(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慢性表现为消瘦、苍白,有的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见出血点。 耳部皮肤出血点眼结膜黄染

2 育肥猪感染后,体温40℃以上,沉郁厌食,以典型的黄疸多见,贫血症状较少见;病猪耳部先变为紫红色,随后全身潮红或为紫红色,即所谓的“红皮猪”等为特征性临诊症状。 皮肤毛孔处渗出性出血喉头粘膜和气管外膜黄染 3 母猪感染后,呈急性或慢性经过,常见于临产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持续高热42℃,贫血,乳房和外阴水肿及产死胎、弱仔等繁殖障碍症状。 怀孕母猪全身皮肤黄染皮肤黄染、腹水 剖检:显著黄染(全身皮肤、黏膜、脂肪);水肿黄染(心、肝、脾、肺、肾);腹腔和心包积液等剖检病理为特征。 肝脏黄染心内膜黄染肾脏水肿、黄染

猪附红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doc

猪附红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概述:猪附红体病,是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简称,也叫红皮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寄生虫性疾病。对于附红体病,很多养猪人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没有及时做好防控工作,或误诊,最终导致严重损失。故此,514193兽药招商网小编为帮助大家养好猪,做好猪附红体病的防治工作,特为本病做以下介绍,希望你能掌握好,学以致用。 一、猪附红体病是如何发生的? 引起猪附红体病的原因及该病的流行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感染对象:各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此病,但主要危害仔猪和架子猪。 2、传播途径:并群、争夺排位、分娩、慢性传染病、过度拥挤、恶劣天气、更换饲料等应激时,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此外,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子、蜱等)传播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还可以通过猪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直接传播。 2、易发季节:气候突变时极易造成该病的流行且流行速度快,规模化猪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特别是仔猪最易感。 3、发病情况:病程来势猛,结束慢,病程为3-11天左右,死亡率低。但是暴发本病、防治措施不到位,因继发感染可导致较大损失。 二、附红体病猪有哪些症状?

猪患附红体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到40-41.5℃,稽留热,患猪先流清鼻涕,精神差,食欲下降,呼吸急促;严重贫血,皮肤及可视粘膜苍白,黄疸,个别牛有血尿;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喜卧。 三、如何预防猪附红体病的发生 1、加强饲养管理。老生常谈,预防哪个病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这个,在这还是有必要再说下。因为,只要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生猪抵抗力,最终达到预防附红体病的作用。主要包括饲养、卫生(包括对猪舍、猪用器具的消毒)、温度控制、猪场管理四个方面。 2、加强对猪体外寄生虫的杀灭(尤其是夏秋季节)。 3、免疫接种。合理安排,集中免疫,尽量避免出现应激现象。 4、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同群的健康猪要加强管理,进行免疫。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发生感染或污染。 四、一旦发生,如何应对?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病猪一定要及时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积极治疗 病猪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根据猪附红细胞体对血虫净以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等药物比较敏感,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都能够确保治疗效果较好。另外,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进行辅助治疗。 2、对症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引言: 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探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 一、病因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该病毒。 二、症状 1. 高热:病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以上。 2. 消化道症状:病猪食欲减退,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 呼吸道症状:病猪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出现皮肤发红、溃烂、水肿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出现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 1. 直接接触:病猪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共同饮水、吃同一饲料等。 2. 空气传播:病猪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猪只。

3.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车辆等传播给健康猪只。 四、防治措施 1. 加强养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2. 严格检疫隔离:对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确保无病情的情况下方可投放到正常饲养场。 3. 饲料卫生控制:饲料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应加强饲料消毒,使用高质量的饲料。 4. 疫苗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在猪只免疫期间提供保护。 5. 临床治疗:对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和提高生存率。 结论: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肉产业的传染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检疫隔离、控制饲料卫生、进行疫苗预防和及时的临床治疗。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保障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会造成病畜黄疸,贫血等症状,需要和多种猪的传染病进行鉴别,在各种年龄病猪身上的变现是不同的,可以使用中药和西药进行综合性的治疗 中文名:猪附红细胞体病英文名:Swine eperythrozoonosis 别名: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或红皮病病原学: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季节分布:夏秋传染病:是 传播途径:接触、血源、交配、垂直及媒介昆虫(如蚊子) 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 潜伏期:6~10天 临床表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并发症:链球菌病、猪水肿病、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丹毒、猪瘟、弓形虫病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消除各种应激 因素杀灭蚊、蝇、蜱、牛虻、体虱、跳蚤等吸血昆虫,消 除传染媒介 病猪 猪附红细胞体病(Swine eperythrozoonosis)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或红皮病。本病于1932年首次在印度报道,目前本病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呈全世界分布。1972年在中国江苏省南部报道猪红皮病,后来被证实为猪附红细胞体病。随着中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疾病的复杂程度加大,猪附红细

胞体病也成为养猪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的流行和发生越来越严重,在广东、河北、河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该病发生的报道,给中国的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发病和继发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病原 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属于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 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成员,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呈环形、球形和椭圆形,少数呈杆状、月牙状、顿号形、串珠状等不同形态。平均直径为0.2~2.5μm,单独、成对或成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在电镜下,猪附红细胞体呈圆盘状,有一层膜包被,无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结构,在胞浆膜下有直径为10nm的微管,有类核糖体颗粒。暗视野和相差显微镜下,在水浸片或血浆中可见到附红细胞体做进退、曲伸、多方向扭转等自由运动。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淡红或紫红色,瑞氏染色为淡蓝色。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迄今尚无法在非细胞培养基上培养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0.5%石炭酸于37℃经3h可将其杀死,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猪附红细胞体可耐低温,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3 7℃感染力可保存80天;在加枸橼酸盐的抗凝血中,置5℃能保存15天,在脱纤血中-30℃保存83天仍有感染力,冻干保存可存活2年。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鉴别与治疗方法 - 养猪技术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鉴别与治疗方法-养猪技术 猪附红细胞体病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病原是一种寄生在猪红血球上的立克次氏体,其可造成红血球的改变而容易为体内的状内皮系统或是被吞噬细胞所破坏,因而造成红血球数量的减少,导致贫血、发育减慢、料肉比提高。传染途径主要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传播。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鉴别与治疗方法。1、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病具有6 -10天的潜伏期,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2℃,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拒绝运动,往往挤堆爬卧,呼吸困难,可视黏膜黄疸、苍白,初期发生便秘,排出混杂黏液或者黏膜的粪球,有时交替发生便秘和下痢,尿液赤黄。急性型病猪的全身皮肤呈苍白色,四肢呈红紫色,特别是耳廓边缘非常明显。慢性型病猪会显著消瘦,皮肤呈苍白色,有时会伴有荨麻疹症状。病猪呈急性经过时会在数小时到一天内发生死亡,呈亚急性经过时能够持续10 - 20天,少数呈慢性经过的能够达到30天。部分病猪能够自愈或者治愈后发生贫血,生长发育不良,部分甚至变成僵猪。2、诊断方法形态学方法。主要包括血涂片(吖啶橙、姬姆萨等)染色镜检法、鲜血压片镜检法,其中附红细胞体采取吖啶橙染色镜检法准确率更高,不适合采取鲜血压片镜检法,而姬姆萨镜检测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的蛋白质和脂类等物质,使用甲醛固定后非常容易导致血涂片附着其他非病原性颗粒,如染料色素等,出现

特异性误差。镜检时需要对多个视野进行观察,如果着色颗粒数目存在较大差异通常是非病原性颗粒。吖啶橙染色镜检要求在暗室中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在看到轮廓清晰的红细胞的基础上,可使用油镜头看到其上存在发出绿色荧光的小体。如果先采取姬姆萨染色,再采取吖啶橙复染,就能够有效避免这两种染色方式各自造成的假阳性。血清学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补体结合试验(CFT)等。长时间以来,血清学诊断方法中使用的抗原主要从感染猪的红细胞中分离,由于只能够获取少量的附红细胞体,且很难将宿主自身抗体和细胞膜残片除去,制备抗原比较困难,很难实现标准化,因此还没有普遍推广。3、类症鉴别猪瘟。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体温都有所升高.耳、股内侧、腹部皮肤呈紫红色等。区别是猪瘟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会出现贫血和黄疸症状。猪瘟主要特征是多发性出血性败血症,皮肤、黏膜、浆膜、淋巴结、肾、胆囊、喉头黏膜、膀胱黏膜、扁桃体等组织器官都发生出血(没有黄染),且淋巴结周边发生出血。大部分病猪的脾脏边缘存在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对于慢性猪瘟,会在盲肠、回肠末端,尤其是回盲瓣处存在大量的纽扣状溃疡。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体温有所升高,耳、股内侧、腹部皮肤呈紫红色,呼吸困难、气喘等。区别是猪肺疫通常呈零星散发,其中咽喉型主要是导致咽颈部发生肿胀,且颈部皮下组织发生出血性浆样浸润;胸膜肺炎型主要出现痉挛性干咳,对肺部听诊可听到摩擦音、哕音,剖检可发现纤维性肺炎,肺脏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病料经过美蓝或者瑞氏染色,可看到两极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doc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 概述: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目前养猪业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以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近年来由于该病引起的猪只死亡,使养猪业蒙受严重的损失。 一、流行病学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较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发病期间死亡率和淘汰率达30%~50%。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温暖季节,气温在20℃以上,湿度70%左右,特别是阴雨后最多发生,尤其在吸血昆虫大量孳生繁殖的夏秋季节,呈地方性流行性。 传染途径主要由吸血昆虫、猪虱、蚧螨、蚁和污染的针头水平传播;也可经公母猪交配,经子宫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此类型病例较少见,多表现为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口鼻流血,全身红紫,病程为数十分钟到3天。 2、亚急性型:发病初期,患猪精神浓郁,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体温40℃~42℃,高热稽留;后食欲废绝,饮欲明显下降;患猪颤抖,转圈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尿少色黄,病初患猪排羊蛋样粪球,外附着黏液或黏膜;后期拉稀或有时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并且毛孔出现淡黄色汗迹,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有的病猪流涎,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转向慢性。

3、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食欲不佳,主要表现为贫血和黄疸,全身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燥裂,层层脱落,但不痒,黄疸程度不一,皮肤和眼结膜呈淡黄色,有的呈深黄色,大便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至鲜红色血液。主要表现为贫血,在没有化验室的情况下,从病猪耳静脉所采的血液淡,手感光滑,没有黏性,凝固不良,则可作为进一步确诊的重要依据。 三、治疗方案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免疫,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与对症治疗的方法: 1、首先用伊维菌素制剂对猪群普遍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切断本病的传染媒介。 2、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按30毫克每公斤体重深部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用3次,同时配合使用牲血素2毫升/头、VB12注射液2毫升~5毫升、柴胡注射液10毫升/头(中猪),一般可以控制病情,体温降低,出现好转,对病情严重的病猪还应采用强心输液。 3、猪群每年发病季节,用黄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投药。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探讨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探讨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猪体内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疾病,也被称为猪赤血病。 该病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后,会在猪的红细胞中繁殖,并对猪造 成一定的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猪赤血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管理和饲养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关键。保持猪舍的卫生,定期清理和消毒 猪舍,清除跳蚤的滋生场所,可以有效降低寄生虫的感染率。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养环境,以及适宜的饲料配方和喂养方法都有助于增强猪的免疫力,减少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是必要的。定期开展猪的血液检测,及时发现猪附红细胞体病的 病例,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对于已经感染的猪,可以使用药物进 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滴剂、注射剂等。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 说明和剂量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疾病的有效控制。 注重疫苗接种也是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体内的免疫力,提高猪对寄生虫的抵抗力,降低感染概率。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根据猪的生长 情况和养殖环境,合理选择适宜的疫苗进行接种。 培养兽医队伍、加强监测和预警也是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措施。加强对猪赤血 病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定期收集猪的血液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猪赤血 病的疫情,可以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猪赤血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正确的管理和饲养、定期进行检 查和治疗、注重疫苗接种以及加强监测和预警。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附红 细胞体病的发生。养殖者还应关注科学养殖,提高猪的健康水平,从源头上保障猪的健 康。

猪附红细胞体病介绍及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介绍及防治! 畜牧堂王老师为你,讲解该疾病的治疗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 一、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虫体呈圆形、豆点形、短杆形、月牙形等多形态。虫体淡兰色或紫红色(可能处不同成熟阶段而有不同色调)。虫体直径约为0.2-2.6um。 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体表面或游离于血浆间且能翻转扭动。附着于红细胞表面血虫,其运动相对减弱,但仍能让红细胞变形(为多角形、星形、轮状形、菠萝形等)以至使之移动甚至出现较大轨迹的持续转圈运动。 附红细胞体对外界抵抗力极弱,56℃30分钟即可灭活,一般的外界自然环境条件下无法独立生存,大多数消毒液能很快将其杀灭。 二、流行病学与传播途径。 1、本病不分只种别与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2-4月龄之中、小的发病率(可达10-70%)和死亡率(可达5-30%)较成年高。成年当呈隐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比冬春较易暴发流行。 2、过渡拥挤和恶劣的天气以及的突变和运输等应激因素易于诱发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3、蚊、蝇、虱和疥螨等吸血虫是本病传播媒介。 4、舐食伤口和咬食尾巴血液或使用不洁(如手术刀、断尾钳等)也可引起传播。自然交配过程的偶尔出血也可传播此病。 5、带虫母可通过4胎盘传给后代,这种垂直传播方式已从新生儿的脐血和心血检出多例血虫得以确认。 三、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2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6-12天甚至40天。发病保育精神萎顿,皮毛松乱,食欲下降以至废绝;体温升至40.5-42℃且稽留不退;大便初热结后拉稀

和小便黄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或腹式呼吸;早期皮肤潮红,后期苍白贫血,严重时可视粘膜和皮肤出现黄染或眼睑水肿;有些病耳背边缘向外卷曲。发病只经2-10天死亡,其死亡率可高达5%-50%不等。成年肥的发病和死亡率较低且多呈隐性经过。患病母有些表现繁殖障碍(如发情期不正常、产死胎或流产等),也有个别****出现严重水肿。 当有并发病时,其临床症状显得更为复杂且死亡率更高。 四、病理变化。 病早期皮肤潮红,可视粘膜发绀。死皮肤苍白或黄染,眼睑水肿。淋巴结肿大,切面流出淡黄色液汁。肝、脾肿大充血,质脆切面外翻。肺有的充血或出血,还有的表现水肿严重,切开肺组织即流出水样液体。胆囊肿大,胆汁浓稠变黄或墨绿色。肾脏和皮下脂肪及肠系膜出现黄染。血液稀薄不易凝固。 若有并发病时,则可见到相应之病理变化。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从血液检出血虫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的。通常从耳背血管采集血液少许,再加等量生理盐水或0.003%枸椽酸钠液(起抗凝作用)稀释后滴于凹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当发现血虫存在于血浆或附着于红血球和红血球变形时,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但由于当与其他传染病(如弓形体、链球菌、巴氏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和蓝耳病等)合并感染,故不能仅凭血虫阳性而草率作出定论,应进一步采取其他检验技术(如细菌分离等)足以排除其他病原作为支持上面之诊断。 六、预防。 本病至今尚无可作接种预防,因此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未发病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确需从外地引种(包括精液)时,应从非疫区引种并行隔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PRRS)是一种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生猪, 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养猪业的发展,PRRS已经成为了猪场管理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挑战。本文将重点介绍PRRS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 PRRS病毒属于Arteriviridae科的Porarterivirus属,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致病性。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病毒污染的器械传播途径进行传播。PRRS病毒也可以通过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介导的细胞内传播途径进行感染。猪群中一旦有了PERS病毒的感染,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给猪场的生产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临床症状 PRRS病毒主要感染幼猪和生长发育期的生长猪。感染后,猪群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发热:感染后猪群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性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 2. 呼吸道症状:感染后的猪群可能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3. 消化道症状:PRRS感染后的猪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拉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4. 生长发育受限:感染后的猪群生长速度明显受到影响,出现生长发育受限甚至停 滞的情况。 5. 其他:还有一部分猪群可能出现眼部浮肿、关节肿胀、黄疸等症状。 三、实验室诊断 目前,PRRS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测两个方面。 1. 病毒检测:主要通过PCR和病毒分离鉴别等方法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猪群中的病毒感染情况。 2. 抗体检测:主要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猪群中的抗体水平,评估感染情况和免疫效果。 四、防治措施 对于PRRS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与防治.doc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与防治 概述:附红细胞体病(老百姓称红皮病)是一种有立克次氏体所引起的热性溶血性疾病,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主要特征是贫血。可能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表现不同交叉症状。 一、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40—40.7℃),精神沉郁,食欲消失,贫血和呼吸困难。后期乏力,严重黄疸。可能出现末端发绀,如耳朵发紫等。剖见可见:黄疸、贫血,肝黄红色,脾显著肿大,肺和肾有小出血点。有时有腹水、心包积水。 繁殖母猪:流产、发情失败、复配、分娩延迟。母猪产后发烧、乳房炎和缺乳症。仔猪贫血,无活动能力。生长猪:拉稀,生长缓慢,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并发引起死亡。 二、现场诊断:1、出生仔猪贫血,母猪贫血,仔猪产后死亡或体弱。母猪产后发烧,厌食,母猪发情失败,重复配种,仔猪生长缓慢。2、显微镜血液推片检查。可见红细胞周围被明亮的虫体附着,可对显微镜视野进行调整,利于观察。3、使用治疗方法进行诊断。 三、本病的预防:1、种猪群无附红细胞体病,引种时对入群猪进行检查。以防传入。2、控制外寄生虫。3、做好器械消毒(耳号钳、剪尾钳、去势刀、注射针头等)。 四、本病的控制和治疗:1、空怀和妊娠前中期母猪在饲料中阿散酸90—100ppm(90—100克/吨)。怀孕后期母猪添加50ppm(50克/吨)。 2、发烧母猪和仔猪颈部肌肉注射得米先(即长效土霉素)11毫克/千克体重,连续2—3天。 3、生长猪饲料添加阿散酸100ppm。 4、可

使用血虫净(兰州产)或市面销售的其他产品等。饲料种可添加尼可苏等商业产品。 发生附红细胞体病场,最好请兽医专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综合的治疗和控制净化方案。 五、注意事项:本病治疗过程中有反复,治愈后还会长期带毒。阿散酸属砷制剂,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添加,以防砷中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