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演奏技巧丰富。适合表现各种音乐内涵,随着人们对琵琶和琵琶音乐喜爱的增加,对音乐的鉴赏和感悟能力的提高,面对越来越“专业”的观众群体,更加需要打动人心,贴近情感的演奏。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在教学中建立有关技巧的审美观念,从演奏状态、音色处理、听觉训练等方面入手加以培养与训练,把技巧中的美感培养与技巧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标签:琵琶教学;基本功训练;美感培养;培养基础;培养方法

近年来在琵琶演奏家与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琵琶作品不断出新,这些新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积累,阐释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展示了新时代的脉搏气息。新音乐、新思想、新追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演奏技巧的更高要求。例如,中国香港作曲家罗永辉先生创作的《千章扫》,对扫弦技术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乐曲所要求的力度、耐力以及爆发力在以往的扫弦运用中是很少见的。演奏这首作品要求演奏者在扫弦技术上无障碍、无负担,才能较为自如的驾驭这首作品。因此,基本功的训练是琵琶演奏者的每日之功,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为日后的乐曲学习作准备。

面对琵琶丰富复杂的演奏技巧,在基础功训练中既注重技巧训练又兼顾美感培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当然过分强调美感也会使弹奏流于形式,演奏技术上不去,美感的表现也就无从谈起。另外美感的培养可能由于不同个体对美的不同理解而效果迥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出而神现”的境界,琵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全面的技术手段与高尚的艺术情操,通过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把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生动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琵琶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于弹奏琵琶出现了一个误区,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对乐曲的情感把握。例如《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中的快板主题,犹如大曲的人破,激情果断的轮扫和16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正如“银瓶乍破水浆进”,将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轮扫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快而准的弹奏,再加入自己对《琵琶行》这首诗的感情,这样才会赋予《诉》这首琵琶曲的生命感。

在弹奏一首琵琶曲作品时,我们要认真地对其细节进行处理,例如《十面埋伏》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会使整个作品充满活力。有力度的弹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演奏者来说,更好的处理感情、思想等等才是对这首作品的完美诠释。《十面埋伏》的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撕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当手指的力感和动作的连贯性熟练之后,手指动作依然要保持快速敏捷,富有爆发力。触弦时,手指动作依然保持强劲的力感,并能体会到琴弦对指尖的阻力感觉,有了阻力的感觉才

对《琵琶行》的赏析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 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 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 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 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 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 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 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 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 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 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 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 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 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 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 “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 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 (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 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
1 / 12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 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 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 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 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 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 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 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 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 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 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 例如,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 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了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纯朴、 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无产 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 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 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 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可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 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 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又如,学习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 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己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

幼儿园教师心得范文

幼儿园教师心得范文 幼儿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 游戏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通过游戏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念,从认知活动而言,游戏是同化的过程。幼儿玩游戏越多,他们智力会发展更好一些。 “现在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太多,他们更关注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几乎是所有老师都面临的困境。”北师大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童年、该年龄应有的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游戏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chq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 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这样才能给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戏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日有长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就好象春风化雨般使草木生机盎然。 精心创设游戏活动环境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琵琶是我国古典的民族乐器,它古朴、典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琵琶教学目前在幼儿园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近几年的琵琶教学中,我经过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幼儿的琵琶教学法,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琴艺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幼儿的表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单位举办文艺演出会之际,我也要求幼儿积极报名,使他们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学习琵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质,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2019-2020学年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诗文,尤其是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思、中华精神的体现。字不虚设,句有章法,学习古诗文不仅是文学样本的借鉴,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吸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这些诗文以优秀的文化的传承塑造着国人的品格。 然而由于字词的艰涩,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脱离,大量的背诵和机械的翻译,让学生常常对古诗文敬而远之。 这次疫情所迫,网上授课成了一种普遍形式,网络的便捷和资料的丰富,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改进的契机。高一语文组合作交流探讨,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家由不会直播到熟练运用,由单方面的老师传授到活跃的师生互动,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我们对《琵琶行》这首古诗教学也有了新的尝试。 利用进直播间候课的时间,我给学生们放了去年网络上十分火爆的,由奇然、沈谧仁改编的高考必备篇目《琵琶行》歌曲,优美时尚的旋律一下吸引了学生,其实我放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形式,容易背诵。下课我又顺势留了一个作业:把自己录好的歌传给各位老师,下次上课时全年级直播分享。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传承,一个学校的文化也要传承。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要由一代一代的学生传承下来,才能形成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出于这个目的,下课后我收集了上届毕业生马伯昊和化美琪的作品,准备用它们示范激趣。

而这届00 后也真的让我有些刮目相看,他们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晚上我便收到了学生们用” 全民K 歌”配音演唱的作品,很用心,也很有水准。 这些回馈让我认识到,学生们不是不喜欢诗文,而是对传统的死板的学习形式没有兴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形式来接触这些经典的诗文呢? 记得原先抖音上看过一些 《琵琶行》舞蹈视频,非常的优美古典,于是我去搜集。事情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汪洋的网上视频,想要找出唯美的,时长合适的,适合学生的,能够下载的视频太难了,一两个小时过去,可能也只能找到一两个能用的。但在学生认可的那一瞬,我觉得这都很值得。 我还认为诗歌的学习是日夜浸淫,熏陶渐染的。平时我就让儿子背些古诗文,让他感受古典文化优美的韵律和如画的语言。在学《琵琶行》前,我让他利用三天背诵了全文,所以我灵机一动准备了两个视频,一个是我任教的 2 班的背诵小达人张文润的2 分19 秒的背诵视频,一个是由我9 岁儿子当天录制的 2 分20 秒的背诵视频,我要让它们激发高一全体学生来速背挑战,以此来完成诗文教学的另一个目标 背诵 第二节课上课前,我把学长学姐以及同学们的作品和两个视频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果然兴趣大增。对话面板上是学生们打上来的一行行的字,有的说:牛啊!好听! 有的说:我们班的。我也想试试! 有的说:我都念不溜,怎么那么快呀?我老了,现

浅谈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浅谈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1-08-19T15:56:15.81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作者:李文忠 [导读]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 河南虞城县第二高级中学李文忠 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呢?魏书生在乌鲁木齐市一中上《反对自由主义》时问学生:“如果三天不上课,你最着急的是哪门课?”学生回答的结果是英语排第一,语文排第五,而且在其他的一些调查中也显示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爱心,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爱心,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他们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他们希望得到认可、赞赏、同情、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康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多与孩子交谈,多给孩子以爱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来浇灌和呵护他们。哪怕只是一道温和的目光,也会让其争当“好孩子”,“乖孩子”的信念倍增。 作为幼教老师,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对孩子没有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了对孩子的爱。在幼教的日常工作中,爱心的体现无所不在。帮忙孩子系好带子、穿好衣服、盖好被子是爱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是爱心……爱心是重要的,有了爱心,我们就会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这种博大而宽宏的爱心不断地转换成日常保教活动的耐心,责任心。从有利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幼教专业素质的提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计划,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少儿琵琶入门兴趣的培养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技法繁多,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广泛应用于专业民族管弦乐队及群众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中。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琵琶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工具也越来越普及。 一、少儿学习琵琶存在的难点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及影响力的推广,很多家长从孩子的学龄期开始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不少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学习琵琶,开始学习时,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对乐器的形状、结构、音色、演奏方法等处处感觉新鲜,学习兴趣很高。但这种兴趣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坚持不懈地练琴,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毅力,更要有一定的耐力,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坚持不下去而自己淘汰自己。加之琵琶左右手技法繁多,特别是右手“弹、挑、轮指”等指法很难使学生对指法中“放松与用力”①熟练掌握。以及多数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不了解等问题,因此,要想让少儿坚持并喜欢学习琵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如何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喜欢学习琵琶,并对其产生兴趣,至关重要。 二、了解少儿心理,通过具体方法培养其学习琵琶的兴趣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少儿琵琶入门也就是琵琶的启蒙教学,它是琵琶的基础教育。启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启蒙时的基础教学至关重要。②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并具有较正确的演奏方法,不然会“误人子弟”和“谬种误传”。第二,要有耐心,教师所面对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们在这一时期所听到的和学过的语言及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而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及阅历是远远大于孩子们的,所以教师再讲授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时面对孩子一定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有耐心地讲解给学生。第三,教师要有赤子之心。“③赤子”即初生的婴儿。赤子 在这里就是形容那些活得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童心的人。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让自己的心简单些,年轻些,融入到孩子们中。所以说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丰富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精神力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的投入,即使有过硬的演奏技能,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课上要忘掉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的小伙伴。学生对你没有一种敬畏,而是亲近,他们自然地牵着你的手,对你撒娇,下课时对你依依不舍,可见情感是教育与被教育者心灵的桥梁。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诚,以激动人心的情感投入时,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达到“动之以情,以情激趣”的效果。另外,尝试与他们重新“开始”一起学习,重新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发现新问题,即所谓的“教学相长”,教师也得到了长进。第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及音乐教学理论修养,可以更准确、生动的结合各种知识,表达自己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琵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学生对音乐是否有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趣。要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音 乐的兴趣,就要使“趣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参与中寻得乐趣。 (三)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艺术教育是具有审美功能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大量收集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歌曲,如《小星星》、《铃儿响叮当》、《蜗牛与黄鹂鸟》等,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很多孩子也喜欢上流行歌曲,可以把它们改编成用琵琶指法演奏的乐曲,让孩子们在即爱听的同时又喜欢演奏。 (四)教学语言要生动 琵琶的教学语言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学性语言,第二类艺术性语言,第三类感觉性语言。 ④ 我们通常对孩子 们采取的是艺术性语言和感觉性语言。例如:“在讲解‘弹' 浅谈少儿琵琶入门兴趣的培养 张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摘要: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史上,琵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琵琶入门学习演奏技法的重点在于右手的指法,右手演奏时如何放松,用力更是其难点。由于“琵琶上手难”以及琴童低龄化的特点,少儿入门学习存在不少困难,通过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少儿学习琵琶的兴趣,并使孩子们从学习琵琶的过程中带给他们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培养;少儿心理;审美;趣味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264-02 Vol.33No.1 Jan.2012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264--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2T09:04:38.233Z 来源:《教育学》2014年5月第5期(总第66期)供稿作者:张海涛 [导读] 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 张海涛河北省滦平县职教中心068250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 例如,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了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纯朴、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无产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可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 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又如,学习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己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 通过多层次正反对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扬褒贬的感情色彩修饰成了“鲁迅先生崇高伟大精神的大厦”。这就是显示了其建筑形式的美。诸如此类所讲的文学形式的建筑美,能给人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 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 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花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的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审美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 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

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2 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有描绘美丽大自然的,有歌颂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有赞颂人类美好品德的,有揭露生活中丑恶一面的。这些作品蕴含着作者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或憎恨、或兴奋的强烈情感。教师应抓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情感,扣击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体验课文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朗读,即“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探求美的一把金钥匙。《二泉映月》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阿炳借“乐声”倾吐自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10篇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1): 幼儿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发展幼儿个性为宗旨,以更好的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在必须的环境中,幼儿按自我的意愿主动地学习,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陶艺活动中教师在努力摒弃以往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强调被动理解旧模式时,又应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发挥幼儿在认知、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陶艺的主人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资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可见,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应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能够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资料情境或收集与资料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在陶艺制作《各种各样的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中华汽车展》环境,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以愉快的情绪用心参与到直接感受各式各样的汽车中来。由于每个幼儿对汽车都有必须的认识,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在制作中,十分自如,用心主动,想象力也十分丰富。于是,一辆辆形态各异,造型可爱的小汽车便呈此刻大家面前。 2、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幼儿爱听故事,老师能够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简单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带给了条件。如:在制作浮雕《神奇的手》时,我运用这个故事:一天,有个小姑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我的手忽然变成了许多小动物,有孔雀呀、蝴蝶呀,还有小飞鸟呀,好多好多的动物,他们在由手变成的山呀,树林里呀。透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十分强,小朋友们个个制作出了他们心中的完美世界,有的幼儿制作出了一座手房子,有的幼儿制作出了手汽球,有的制作出手花瓶。 3、小品表演,创设实践情境。 爱表演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每当在表演情境中,十分兴奋,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容易融入主角学习的情境中。如:有一次,在小品《可爱的猫》中幼儿们用自我的身体语言来表演猫在不一样时候的神态和表情。快乐的表演和模仿使他们不仅仅感受到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猫的形象和生活习性。在实践基础上,幼儿制作陶艺《猫》时体现了更丰富的资料。作品中有睡觉的猫;有玩耍的猫;有生气的猫;有高兴的猫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直接体验。这样的

幼儿园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幼儿园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我非常荣幸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上海幼教名师有效教学现场交流会。这次学习感触颇深,收获颇多。 这次学习活动安排非常严谨,学习内容非常紧凑、丰富,早上是以听评课的形式对他们的主题案例进行讨论,上午是集体教学活动展示活动,顾伟毅老师园向大家展示了中班的音乐活动《旅行舞》,简单的教具,严谨的设计,有效的递进不断激发着孩子们的探索热情,老师的简约、理性的设计思路,轻松诙谐的教学风格充分展示了作为一名学前专业的青年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发展势头。吴佳瑛老师让孩子们亲切的成为佳佳老师,我喜欢听佳佳老师的课,《哈哈小人》《数字宝宝》富有激情的师幼互动,很崇拜她的上课时提问语句的精炼与小结语气的到位。上课思维开阔,语言抑扬顿挫,很受鼓舞!应彩云老师的《一步一步走啊走》《小威向前冲》以及精彩纷呈的点评、妙趣横生的讲座赢来了在场教师们阵阵的欢笑与掌声。在教学活动中我惊喜的发现她与每个孩子的互动是那么的真实、真切、自然、幽默!应老师用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诠释着教育的快乐,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为之赞叹! 观摩课例和听讲座相结合,我感觉一点都不疲劳,在名师效应的感染下,我静静的品位着、感受着、学习着、快乐着!发现身边有那么多可爱的老师们用心的工作着、科研着,用她们自身的良好素质和明睿的智慧,全心全意的服务于幼教事业!在她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尽可能的做到有一颗追求精致追求美的决心。不管是创设环境还是布置一个区域,我们都要追求美,追求精致。力求做到更好。在公共区游戏这一块,我们将继续创设浓厚的游戏氛围,丰富游戏材料,在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方面下一翻功夫,力求让孩子尽快将游戏玩出水平,玩出质量。在主题墙饰这一块,我们将学习他们的勤于动脑的精神和勤于动手的精神,把我们的主题墙装饰的内容丰富,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要教的有效,学得轻松。 学习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向像名师们学什么?我学到了什么?在不断课改的今天,她们用细腻、睿智的目光传递给我的是一种快乐!应老师在讲座时回应提问老师时所说的:安静下来,静下心来的做自己的事情,享受教育的过程,享受教育的快乐!是呀,做为一教师的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抓牢当前的教学状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快乐教学,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孩子,使孩子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快乐的成长! 篇二:幼儿园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有效教学研究》后,我获得了一些教学上的新理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反思,首先是有效课堂应该为幼儿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老师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改造教材,尝试新的教法,解放课堂、解放幼儿,让幼儿在课堂上自主、自发地参与、投入学习,淡化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不是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更多的主导权给幼儿,把课堂交还给幼儿。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幼儿要比以往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作为教师,更要以幼儿为本,为幼儿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方法与手段,发展幼儿的思维,调控幼儿的情绪,让幼儿的创新火花、灵光一现的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琵琶,是我国极其富有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之一,据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琵琶演奏艺术有过黄金般的时代,现代琵琶演奏艺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饮誉世界乐坛。近几年,琵琶的普及教育蓬勃发展,我作为一名从事琵琶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教学中,结合自身演奏学习与教学实践,总结以下经验供大家参考,并希望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琴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琵琶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锻炼学生手指的灵巧性。但要使学生对琵琶的学习达到持之以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针对初学的孩子,我会弹奏一些他们熟悉的、欢快的、活泼的儿歌与他们一起欣赏,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乐曲的意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用启发性语言对他们说:“要是这么优美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之间“飞”出来,该多好呀!”对于部分学生,他们往往会在学习中出现一些小毛病,我不

会一味的批评了事,而是对他们说:“如果这个曲子,你能够把几个不足的地方再加强一下就很好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够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琴当成负担,也不会产生学琴恐惧感,从而就会坚持不懈的一往直前。 二、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学琴方法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琵琶是比较难学的一种,要用琵琶演奏出优美的乐曲,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不同的手型、指法、技巧等。而这些指法、手型、技巧等也是学习琵琶的要点和难点,对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是要必须掌握好基础。作为教师先让学生从手型、基本技法入门,让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要领,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同时,科学的学琴与练琴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让学生的琴艺不断进步。如《欢乐的日子》(快板)、《彝族舞曲》(六)都是快速段落,许多学生在慢速按弹中动作完成较为顺畅,可稍一加快速度就很难完成,音不清楚,停滞等现象马上接踵而来,左右手的配合就出现了问题。先让学生慢练,双手指端找到动作的同时感与同步感,动作与心理相互感觉,形成信号对位,动作形成与内心听觉和歌唱的统一,音的清晰程度就有所提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学琴过程当中体会音乐、感悟音乐、热爱音乐。 三、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完善少儿琵琶启蒙教育的探讨

完善少儿琵琶启蒙教育的探讨 学术界对于华夷之辨民族观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虽然少有专著来论述华夷之辨,但 是很多论著,比如:顾颉刚、史念海的《中国疆域沿革史》、张厉生《中国之民族思想与民 族气节》、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等,都把华夷之辨 民族观作为十分重要的部分进行了论述;至于专门探讨华夷之辨的学术论文便屡见不鲜了。 由于数量巨大,笔者这里只就华夷之辨的总体发展脉络和宋代华夷之辨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呢 进行梳理。 一、总体脉络研究 对华夷之辨从产生到发展的总体梳理,学界有一致认同,但是也因角度不同存在一些争议。 张鸿雁,傅兆君在《论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①中认为周之前, 华夷之辨并不严格,是周代的“内外服”制催化了华夷之辨观念的产生。华夷之辨定型于春秋 战国时代,深化于秦汉时期,强化于魏晋南北朝,并在隋唐时期转化。近代,“华夏”已经不 是专指汉族了,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夷夏观从根本上被否定了。陈琳国《论中国古代 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②一文围绕民族观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展开,在西周以前,夷夏之辨 并不严格,华夏族在春秋时期形成,夷夏观也随之产生。尊夏贱夷、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 变夏是夷夏观的三个内容。司马迁在《史记》中摈弃民族偏见对传统夷夏观是一种突破,而 唐太宗的“四夷一家”的思想为夷夏观注入新内容。五代以后,民族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原 因在于少数民族活跃,民族矛盾突出,总体趋势是民族歧视不断淡化,平等的进步观念开始 产生。彭建英③提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夷夏观。中国古代传统夷夏观在先秦时 期开始逐渐形成,包括了夷夏对立和夷夏一体两个基本对立面。五帝时代就有了“华族”和“夷族”的雏形,夷夏观开始萌芽,并在三代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西周时得以强化。这种强化趋势一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夷夏一统”的思想使得传统夷夏观有所淡化。宋、元、明、清时期夷夏观因为民族关系的紧张而被强化。直到近代,“夷”的概念发生本质变化,开始成为西方入侵者的代称,传统夷夏观又走向淡化。姜建设认为夷夏之辨伴随着华夏民族 的形成而产生。④刘锋焘在《艰难的抉择与融合——浅论“华夷之辨”观念对中华民族史的负 面影响》⑤中提出华夷之辨源于先秦时代产生的“夷”与“夏”的区分观念。李大龙在《传统夷 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⑥一文中提出夷夏观是“天下”观念 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在华夏族中诞生,“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是其中两项重要的内容。 并对华夷之辨进行了概念的解释。在汉族为主体的王朝中,秦汉时期以文化区分民族,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转变为贵中华、贱夷狄。唐代华夷之辨还是存在的。宋、明两代不仅继承了华 夷之辨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歧视。边疆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则彻底否定“贵中华,贱夷狄”,谋求“华夏正统”的地位。华夷之辨在清朝遭到最严重的打击。王保国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中原王朝对华、夷有了明确的文化界定,魏晋时期是“夷夏之辨”的高峰,宋辽金元对峙时 期的华夷之辨也十分激烈,元朝统治者极力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明代朱元璋开始称“华夷一家”,清代则否定民族间的差别与歧视。⑦ 二、断代(宋代)研究 宋代的华夷之辨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主要的分歧在于宋代华夷之辨到底是转严, 还是松动的问题。 持华夷之辨转严观点的有彭建英、李大龙、王保国等;吴怀祺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⑧中提到“华夷之辨具有地域和文化两方面的意义”,并在书中举南宋永康人陈亮一再 上书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为例,其鲜明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荣辱哲学,是北宋以来华夷 之辨的一种外在表现。 张文⑨、马强⑩一致赞同古代中原对南方和西南地区“瘴气”、“瘴病”的偏见更多是一 种文化上的歧视。马强进一步指出唐宋士大夫增多了对南方地区的了解后,在服饰饮食音乐 等方面的态度有了转变,华夷之辨虽然在唐宋时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民族交往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