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_吕俊

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_吕俊
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_吕俊

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

吕 俊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讨论了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问题。指出翻译批评的哲学基础是价值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阐释了翻译活动的评价结构和特点,认为翻译批评的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它是一个有序的体系,它以评价主体的目的性为主导,以评价参照体系为限制条件。

关键词:翻译批评;价值哲学;评价论;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 ses th e criticism system of translation,pointing out that the phil osophical basi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not epistemolo -gy but axiology.T he author also illustrat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features of evaluation,argui ng tha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 on cri ticism is not a monistic system but a plurali stic one,and a specific criteri on is usually dominated by the purpose of th e evaluative subject and restricted by the evaluative frame of references.

Key Words:translation cri ticism;axiology;evaluation;cri terion system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3-0052-04

1.翻译批评标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究其原因,是研究者把本应放在价值哲学框架中解决的问题放到了认识论哲学的框架之中。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认识论哲学思想深入人心,这种思想使得人们追求标准的一致性与统一化,认为任何标准如果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就失去权威性和存在的价值。翻译批评标准也应如此,如果怎么都行,还要批评何用呢?这种思想的根源是没有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区别。在自然科学中,人作为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是可分离的,客体不会因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其内在结构或规律性,也就是说,客体中没有主体的地位与意义。但人文科学则不同,它是主体思想的产物,是主体创造的自为性存在,在它身上存在着主体的地位与意义,即主体的思想与情感。而这些主体的意义是来自创造者的内省,而内省的产物是需要他者的批评与评价的,因为内省的内容是可错的,或偏激的。所以人们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评价性科学,而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科学,这类科学必然要求人们对事物有一致性的结果,这是客观性与真理性的要求。如果把自然科学的标准拿来作人文科学的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自然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而人文科学是价值关涉的。

人文科学是评价性的,即它与主体密切相关。所谓评价是对价值的评估与判定,而价值又是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它不存在于主体之中也不存在于客体之中,而是存在于它们的关系之中,是客体的存在与其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评价不能只看客体一方,也不可只看主体一方,必须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例如,一瓶矿泉水对于常人来说并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对一个沙漠旅者来说可能不亚于他的生命。所以评价这瓶水的价值不仅是水本身的属性,还在于不同主体对它需要的情况。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是不一样

的,因为它对于他们的意义与功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若就翻译而言,事情要远比一瓶水与人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一部著作,或一部译作,其客体属性是多方面的,可以有知识性、审美性、道德伦理性,等等,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获益,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而读者也可以有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与不同的伦理观,因此,这会使评价工作变得十分复杂。那么如何评价一本著作或译作,能否使用一致性的标准呢?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翻译批评标准只能是一个多元的系统,而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绝对的、极限的、唯一的标准。这是因为客体本身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主体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主客关系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单一的、一致的标准并不存在。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把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即不走样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过程,所以,原文就是译文的唯一标准。因而/忠实0、/等值0等标准就应运而生了。但是,随着人们对语言的不断深入的认识,现象学与解释学,还有读者反应批评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使我们原来的梦幻破灭了。语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语言学的三个分支学科中,只有语音与语法系统是封闭与自足的,而语义系统从来就是开放性的。这就使得意义即使在同一语言文化中也不会是明确和确定的,更遑论不同语符转换之后的情况。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又告诉我们,意义并不存在于作者心中,亦非在文本的符号之中,更非在读者心中,而是在对话中生成,等等。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三个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一是符号的约定性,其二是语境性,其三是解释者。符号的约定性是基础,没有这种约定性,人们便无法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即无法描状事物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使之被别人所了解,它是社会约定性,是人用符号把现实与语言联统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工具。但是这种约定性只提供概念性意义,并不是全部意义。而

*此研究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十五0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内容之一,项目批准号04WWA002。作者简介:吕俊,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5-12-15;2006-04-20(修改稿)

2007年第3期总第21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l 3

Serial l 216

语境性才是使抽象的或概念性的意义具体化、情感化、形象化,并使得语义走向确定。而解释者则是具有不同思想、身份、情感、经历、视角、立场、意图等主观因素的一维,他对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例如在马路上的交通灯,绿灯表示可以通行,红灯表示禁行,这是用一定符号标志来约定一定的意义,这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但是这种灯在几乎没有行人和车辆往来的街口与设在繁华市区街口的相比,它们虽在意义上是相同的,但其作用就不一样了,前者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而后者总是吸引着众多的眼睛,一旦忽视,便可出现危险。交通灯的意义虽然没有变,但价值却变了。这也是意义与价值之间的区别,也可看出认识与评价的不同。这种价值上的差别,正是由语境决定的。我们一般也可以说,前者不如后者更有意义,这里的意义实际上是指价值与功效。而解释者的情况就更可以造成更大的区别,例如警察把交通灯作为他执法的依据,或判别交通事故责任的凭据,而对于行人与过往车辆来说其则是行动的规范。从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解释者是如此重要。在翻译批评中,批评者也是一样,他对一部译作的评价可能会因他的立场、世界观、美学观、文化观、语言观等不同而与别的批评者的评价不同,或各自的视角不同。而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还可能有别于作者写作原文,因为他还可以有其翻译的目的而改写原文。一般来说,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我们一切实践活动的最高原则。但我们又无法把这样高度抽象的律条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因为它的运用面太广,过于抽象。可是人们仍然希望有一个统一性的标准,所以在忠实、等值、等效、神似、化境等批评标准受到批评以后,人们也仍不甘心,这种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人们虽已初步认识到一致性的标准之不可能,从而转向多元性思考,但是我们发现要提出具体的多元性的标准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主体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无法统一。所以,如果非要一个统一性的标准的话,我们必须采取与原来取向于绝对性、封闭性、顶线式的标准不同的方式,即采用开放性、宽容性的底线标准。例如,我曾经提出过底线性标准问题:1符合知识的客观性,o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有效性,与?尊重原文的定向性(吕俊侯向群,2006:238)。这是一个从现实世界、社会世界与个体主体精神世界这三个方面着眼体现宽容与开放的精神,既有利于不同评价的展开又设有底线以为限制的宽松型的标准。

目前,我们应把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作为重点,并应给予充分的研究。因为翻译批评的多元性也是一个有序列和有层次的系统或体系,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多元。它是有其结构性及其特点的。

2.翻译批评的评价结构及特点

要弄清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我们必须先弄清评价活动中的几种关系,即翻译批评的评价结构及其特点。首先是我们对一个译文进行评价时,评价者是行为主体,但我们评价的客体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评价什么?有人会说,当然是评价译作啦,那还用问吗?其实这样说并不正确。正确的应当是对价值关系的评价,价值关系是评价的客体,而价值关系又是由价值主体(译者)和价值客体(译作)组成。评价者是评价主体,他的工作对象是价值关系,而不仅仅是价值客体。当然,评价主体也可以是价值主体,这时是译者评价自己的译作,这种情况是有的,但并不属于一般情况。而且翻译批评活动还有比上述评价活动更复杂的一环是原作与译作的关系问题。原

作的价值主体是作者,其价值客体是原作。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是

人所共知的,原作具有原生性,译作带有派生性,一般说来译作应是原作的仿作,但实际上译作常常因种种原因而偏离原作,评价时我们要判定译作在何种程度上忠实于原作,及如何做到了这一点,这与译者的目的有何关系,又在何种程度上偏离了原作及为何偏离的,这又与译者目的有何关系等等。这是翻译批评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因为这反映了价值主体的目的与动机,他要使价值客体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所以,作为翻译批评者是不可以对原作和原文作者等情况一无所知的。这些关系就使得翻译批评变得十分复杂。为了弄清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图式来表示: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图式来分析一下对严复的翻译批评。我们知道,严复看到中国多年积弱,他认为若要富民强国,中国应引进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用这种思想启蒙中国民众。所以我们说他是近代思想启蒙家。他在翻译西方学术思想时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拟译原文选择对象的。结果,他的译作对我国思想界影响甚大,而他采用的翻译方法与文体又是为了更有效地在士大夫阶级和上层统治者中产生影响,他故意没有采用近世利俗的文字,而采用秦汉文辞句法,这样就更容易达到他启蒙的目的。严复的这些翻译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他作为译者是该项活动的价值主体,他的诸多译作就是价值客体。它们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我们知道,所谓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那么这些译作从内容到译法是否满足了严复的目的与需要,就成了人们评价严复翻译活动的内容。他的译作得到社会的肯定,对社会进步和后来的百日维新等变革活动有理论的指导意义,我国学者曹聚仁在其5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6(1986:353)一书中说他在20年中所读500多种回忆录中,很少有不受严译5天演论6一书影响的。可见其影响之巨。评价者可以根据译文的内容与译法,文本选择与增益削删的情况同原文进行比对,并阐明译者这样做的目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他自己所设置的目标,即满足了他的需要,达到了他的目的。作为价值主体的目的性,按马克思所说,应包括两种不同的目的性,即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外在目的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来满足人的生存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以翻译为例,翻译者译介国外先进思想先进知识,或优秀文学作品以促进文化交

流、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其内在的目的是满足人自身自由发展的需要,人不同于动物的一点是人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这种目的性是人的需要中最高层次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基人,美国著名哲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对自身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作为翻译家的严复,他在翻译中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他创造新词以应对西洋诸学之术语,对他就是一个挑战,如何能准确译出,为前人之所不能为就是一种超越。正如严复自己所说/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量衡量,即义定名。,,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

#53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年

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存名哲。0(转引自王宏志,1999: 102)从这段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努力实现自我和超越前人的。而这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在目的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创造性与超越性。创造性越强,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高,其价值也就越高。

但是,评价又总是评价者的评价,即一种自我的评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评价者总有一种/为我0性,评价者很难完全站在价值主体的立场去考虑他的目的与需要,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目的与需要作为参照去评价一部译作与其译者所构成的价值关系。例如,鲁迅在思想上曾对严译有很好的评价,但后来在文字上却出于对白话文的倡导而对严译多有诟病。这是因为他认为翻译活动是我们吸收外国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法的最好机会,过于归化会影响我们学习西方语言的长处而不利于白话文的改革。这充分说明评价的/为我0性。正是因为如此,评价的标准常常缺乏稳定性,而带有流变性。在时代的变迁中,社会会有不同需要,原来很有价值的东西后来逐渐消失或衰变,代之而起的是新的价值诉求,不同评价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与需要,而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评价,也是常有的情况。所以在讨论评价标准的问题之前,我们应有一个评价参照体系,以便我们在评价活动中有一个全面关照,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失之片面。

美国哲学家C.L.斯蒂文森在5事实与价值6(1989:126-146)一文中指出对/X是有价值的0这一表达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把它理解为一个含有空白的表达式,即1X对谁有价值,o对他在哪一方面有价值,?与什么相比有价值,?以什么标准衡量它有价值,以及?谁认为X对他有价值。其中只有第五项是指评价主体,其余四项是指判定价值客体的意义。其中/对谁0是指价值主体而言,/在哪一方面0是指评价视角,/与什么相比0是指评价视域,而/以什么标准衡量0是指评价标准。除第五项以外的前四项内容构成了评价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评价参照体系。

这时,人们不禁会问,在这四项评价参照体系的内容中为什么没有评价主体呢?评价主体在评价中是主体因素,由他来评价某个价值关系,在评价中他要从以上四个方面作为参照系,根据他的评价目的进行评价,而评价主体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他的评价目的上。评价主体的目的才是评价活动的灵魂。按冯平教授所说,评价目的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类是实践的,一类是自我反思的(冯平, 1997:81-83)。这与马克思所说的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是相似的,当然,马克思所说的目的性是指价值主体的目的性,而这里是指评价主体的目的性。所谓实践性目的是指评价者的目的应由实践决定,而实践的目的又是与价值主体的目的性同一的。评价主体要根据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来判断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的关系。这将对价值主体的实践结果进行检验,并据此对价值客体作出评价性认识,其结果也将用来指导未来的实践。第二类目的是指评价主体反省评价者自己已获得的价值感受,是内向式的而不是外向式的,评价者反身自问他所感受的价值之产生原因,即揭示已存在的价值关系之间的深层意义。这种价值的深层存在方式在于对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只有在目的性问题确定之后,才能讨论评价问题,要评价我们就应有标准,但要讨论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我们先得知道它只是评价参照体系中的一元,它的确定要以参照体系中其他三元作为参照并由它们来限定。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评价目的性是主导的一元,一旦评价目的改变了,其参照体系整体上都会引起变化,评价标准自然也会随之改变。而参照系的其它元素又是标准的限制条件,所以,我们还须对参照体系中其他几元作一个初步了解,才能讨论这个标准问题。

参照体系中的第一项参照,就是价值主体,因为我们说/X是有价值的0,总是说X这个价值客体对某个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这个人就是价值主体,这个价值主体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与情境中的实实在在的人,他有需要、有欲望,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不是抽象的人。这个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我们说/X是有价值的0,是指X对于他(们)来说是可以满足其需要的。

评价参照系的第二项参照是评价视角,这是价值关系中主客体之间的交汇点,或者是评价主体认为的价值关系中主客体之间的交汇点。为什么要评价视角呢?原因很简单,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价值客体的属性也是多元的。如一部文学著作,它除了美学属性之外,还可以有道德属性、知识属性等等。主体需要的也可能是得到道德熏陶,也可能是审美方面得到愉悦,还可能仅从知识上获取。只有我们选择了评价视角才好入手评价,才能发现价值客体为什么又如何对价值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

第三项参照就是评价视域。视域就是在评价活动中同类事物中的一种比较。就翻译而言,这是最为常见的现象。首先,我们在评价一部译作的时候,不可能不与原作进行比较;其次,我们常常把同一部原著的不同译本彼此之间进行比较;除此以外,还可能把同一译者的不同时期的译本作比较,还可能把不同时代的译本进行比较,等等。只有在比较之中,我们才能注意到它们价值的大小,或价值观念的变化等等。

只有在目的性的支配与参照体系的限制下才会产生评价的标准体系。

3.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

翻译的标准也就是翻译的评价标准。在翻译实践活动中,价值主体(译者)的需要就是标准的基础。它反映着价值主体需要一个怎样的译文,所以这时这个标准就是翻译的标准。而译者本人又要随时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译文,规范自己的翻译行为,这时它就变成了评价标准,这时的价值主体同时又是评价主体。但在多数情况下,评价主体并非是价值主体(即译者本人),而是其他人,如读者、专家、社会群体等等。这时评价主体(批评者)所理解的价值主体需要就会以评价标准的形式起到衡量价值客体意义的作用。当然,评价主体是否能正确理解价值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又是一个关键问题。例如,有些译文是译者故意而为之的偏离原文,如故意删节、改写、变动一些地方以适应他的需要。这时,如果评价主体并未理解这种价值关系,就可能会做出错误评价。但是,一般情况下,评价主体会把译文应与原文相一致作为价值主体(译者)的需要,所以/忠实0原则是一个最原始也是最持久的标准。这是合规律性的要求,所以,无论时空如何变化,理论怎样更迭,这是/忠实0二字始终岿然不动的原因。

但是我们知道翻译活动远非如此简单,总处于一种理想的和静止的状态,它首先受价值主体个人翻译目的的左右,其次受外部诸多因素的干扰,如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出版机构或其他赞助人、文化环境等等。此外,评价主体本人也不可能不带有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视角,以及评价视域,这些很难与价值主体取得完全的一

第3期吕俊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54#

致,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尽相同的,这些因素使得翻译批评的标准很难统一,往往呈现为多元的特征,而且也是流变的,有时甚至是因人而异的。

翻译评价活动中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主体需要是难以把握的。所以,我们一般着眼于价值客体的内在属性与规律,因为虽然客体属性也是多元的,但却是相对稳定与可把握的。我们前面说,评价视角是在价值关系中寻找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交汇点。但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的需要不确定,他的目的不明确,也不知道其评价视角与视域,因此,主体轴有变动不居的性质,所以,我们只能先确定客体轴,这是因为价值客体本身的结构性与规律性及其属性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一旦一端确定了,而变化的一端也容易根据评价参照体系来确定交汇点了。

对于评价研究来说,人们还可以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由于价值关系是由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共同构成的,因此,我们又可以把价值关系中价值主体单独地进行分析,这就构成了主体批评。其中可以包括对价值主体的立场、观念、目的、参照系的选择以及策略手法等等进行批评和评价。也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客体上做客体批评(主要是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如进行形式批评、修辞批评、形象批评、结构批评,还可以对客体内容进行批评,如审美批评、道德批评、认知批评;我们还可以对客体的外部环境进行批评,即外部批评,如对社会历史条件、意识形态、文化制度的分析,这些因素限制和左右着价值主体对客体中价值选择倾向,也会影响评价主体对评价视角的选择。这样会产生社会文化批评和意识形态批评。

作为评价主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个人评价与社会评价,本人评价与他人评价,于是又必然会有不同标准的多元与统一之间矛盾的研究,以及个人标准与社会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

作为标准体系还会有自身的特征和分类,如自觉的标准与非自觉的标准,理性与非理性的标准,稳定性与流变性标准的问题,等等。例如,自觉的标准是评价主体有明确目的与有意识地遵循的批评标准。而非自觉的标准则是在评价主体潜意识中存在的朦胧意识,是以直觉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人好恶等。实际上每个非批评家的读者在阅读时都有这种潜意识的思想活动。再如,理性的与非理性的标准。一般说来如忠实、等效、化境等都并非是理性的标准,它们往往是从感觉上得出的,或经验中获得的,谁都可以说自己的译文是等效的或忠实的,但别人未必以为然,若问及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也未必说得出所以然。但等值论标准都是通过语言层面分析得出的标准,它自然是理性的。另外,笔者在前面所提及的底线标准自然也是属于理性的标准。而稳定性的标准一般是以价值客体规律性与结构性为依据的,而以主体目的为参照的一些标准自然是带有流变性。

从上述简述,我们可以看出评价标准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它们之间有交叉有重叠,如形式批评与审美批评有必然联系,等等,又有矛盾又要有统一。若要详细讨论可能应分许多专题,因篇幅所限,不多赘述。

参考文献:

[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上海:三联书店,1986:353.

[2]冯平.评价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81-83.

[3]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38.

[4]斯蒂文森.价值与评价)))现代英美价值论集粹[C].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6-146.

[5]王宏志.重释信达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02.

#55#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

纺织专业英语翻译

第二课棉纤维的性能及其应用 内容提要: 本文从吸水性、强度、耐用性等方面来描述棉纤维。并在课文的最后,介绍了棉纤维的应用。 棉纤维的性能

棉纤维的性能和应用 课文翻译: 吸湿性和良好的吸湿排汗性能使棉纤维的成为一种更舒适的纤维。棉纤维具有较高的吸水性能,是由于其纤维素的亲水的羟基基团。当水进入棉纤维内部,纤维发生溶胀,其截面变得更圆。受潮后的亲水性能和溶胀使棉花可以吸收其重量约四分之一的水。这意味着,在炎热的天气里,身体的汗会被棉织品吸收,并沿棉纱传送到织物的外表面并蒸发到空气中。因此,(棉纤维的这种性质)可帮助身体维持其温度。 不幸的是,棉花的亲水性使得它容易受到水渍。如在咖啡或葡萄汁的水溶性色素会随着水渗入纤维;当水分蒸发,着色剂被困在纤维内部。棉织品是他们容易起皱并很难除皱,也许是它们的主要缺点。 棉纤维的刚度可以降低织物的抗起皱能力。当纤维弯曲到一种新的形态,纤维素大分子内发生一些氢键断裂和分子滑动以减少纤维内部应力。在新的位置氢键重组,所以当外力去除后,纤维保持了这一形状。氢键的断裂和重组保持了皱纹,因而若要消除皱纹,需要熨烫。 棉纤维具有中等强度,是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尺寸稳定性,能够抵抗日常的酸,碱和有

机溶剂。但由于它是一种天然物质,容易受昆虫,霉菌和真菌的攻击。最突出的是棉花在潮湿的环境下有霉烂的倾向。 棉花抗太阳光和热,但是直接长期暴露于强烈的阳光下棉纤维会泛黄,并最终降解。煤气烘燥也可使棉织品变黄。颜色的变化是纤维素和氧或氮氧化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尤其在热空气中。为使棉花保留其白度较长时间,需用滴水晾干或在电干燥器中干燥。 另一感兴趣的事实是,棉纱湿强度大于干强度。这是由于纤维内部宏观和微观结构。当水被吸收,纤维溶胀,其截面变得更圆。通常这种大量的外来物质的吸收会导致内部应力较高,导致纤维弱化。然而,棉纤维吸水导致内部应力减少。在内部应力减小的情况下,肿胀的纤维变得更强。同时,在纱线溶胀纤维之间挤得更紧,增强了纱线内部纤维摩擦力。此外,所吸收的水作为一个内部润滑剂,赋予纤维更好的灵活性。这也是为什么棉花衣服潮湿时更容易熨。纯棉织物易收缩不利于洗涤。 也许比任何其他纤维,棉满足服装,家居家具,休闲的要求,和工业用途。它提供了强度,面料轻薄,柔软,易干燥,易清洗。在服装,棉提供服装,舒适,容易干燥,在明亮的,持久的色彩,易护理。主要的缺点是棉纱和棉布容易收缩起皱。收缩可以由防缩整理的装置进行控制。免烫性能可以通过化学处理或由棉纤维同更多的纤维混纺,如涤纶。 在居家摆设,棉纤维提供耐用的、一般性的使用面料。虽然棉纤维可能缺乏来自其他纤维材料的外观效果,但能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棉织物一直是几十年来的床单和毛巾的支柱,因为它们舒适,耐用和吸湿。涤/棉混纺织物提供免烫的床单和枕套,提供一种清新、挺爽的感觉。 用于休闲用途,棉花已被用于帐篷和野营装备,船帆,运动鞋和运动服。棉是适合做帐篷的材料。一个帐篷织物必须能够“呼吸”,让居住者不被自己的二氧化碳闷着。与外界空气交换减少,湿度在帐篷和使它变得闷。棉机织物可以打开足够舒适,提供良好的透气性。帐篷也可以阻隔并使雨水流下,当被雨水打湿,棉纱膨胀,降低纱线和抗水渗透之间的间隙。今天,沉重的棉帆布被轻质尼龙所取代。 棉线,细绳和粗绳可以绑定,固结,捆绑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大包到更大的包。棉纱可用来增强驱动电机的传送带。 第五课羊毛的结构和性能 图1 羊毛的结构

机器翻译研究综述

机器翻译综述 1.引言 1.1机器翻译的历史 现代机器翻译的研究应该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是早在这以前很多人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想法,甚至是远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要用机器来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 在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与此同时,英国工程师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副总裁韦弗在讨论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时,就提出了利用计算机实现语言的自动翻译的想法。在1949年,韦弗发表了一份名为《翻译》的备忘录,正式提出了机器翻译问题。他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他认为翻译类似于解读密码的过程。 第二,他认为原文与译文“说的是同样的事情”,因此,当把语言A翻译为语言B时,就意味着从语言A出发,经过某一“通用语言”或“中 间语言”,可以假定是全人类共同的。 在这一段时间由于学者的热心倡导,实业界的大力支持,美国的机器翻译研究一时兴盛起来。 1964年,美国科学院成立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调查机器翻译的研究情况,给出了“在目前给机器翻译以大力支持还没有多少理由”的结论,随后机器翻译的研究就陷入了低潮期。直到70年代以后机器翻译的研究才重新进入了一个复苏期,随后机器翻译的发展又迎来了繁荣期 1.2机器翻译的主要内容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机器翻译领域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直接翻译方法 ●句法转换方法 ●中间语言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 基于实例的方法(含模板、翻译记忆方法) 基于统计的方法 在当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的,因为基于统计的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并且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学知识作为支撑,可以让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家投入到实用系统的研究中,极大的促进了统计机器翻译的发展。 下面对各个方法逐一的进行介绍。

纺织英语第三版课文中文翻译

Lesson Two Cotton Properties and Uses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moisture absorption and good wicking properties help make cotton one of the more comfortable fibers. Because of the hydroxyl groups in the cellulose, cotton has a high attraction for water. As water enters the fiber, cotton swells and its cross section becomes more rounded. The high affinity for moisture and the ability to swell when wet allow cotton to absorb about one-fourth of its weight in water. This means that in hot weather perspiration from the body will be absorbed in cotton fabrics, transported along the yarns to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loth and evaporated into the air. Thus, the body will be aided in maintaining its temperature.相对较好的吸湿性和良好的芯吸性使棉纤维成为最舒适的纤维之一。因为纤维素的羟基基团,使得棉花对水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水进入纤维棉,棉开始膨胀,其截面变得更圆。这种高度的亲水性和潮湿时溶胀的性能使棉花可吸水达到其重量的1/4左右。这意味着,在炎热的天气里,身体的汗液会被棉织物吸收,沿着纱线输送到衣物外表面并蒸发到空气中。因此,这对维持体温有帮助。 Unfortunately, the hydrophilic nature of cotton makes it susceptible to water-borne stains. Water-soluble colorants such as those in coffee or grape juice will penetrate the fiber along with the water; when the water evaporates, the colorant is trapped in the fiber. Perhaps the major disadvantage to cotton goods is their tendency to wrinkle and the difficulty of removing wrinkles. The rigidity of cotton fiber reduces the ability of yarns to resist wrinkling. When the fibers are bent to a new configuration, the hydrogen bonds which hold the cellulose chains together are ruptured and the molecules slide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ess within the fiber. The hydrogen bonds reform in the new positions, so that when the crushing force is removed the fibers stay in the new positions. It is the rupture and reformation of the hydrogen bonds that helps to maintain wrinkles, so that cotton goods must be ironed.遗憾的是,棉纤维的亲水性使得它容易受到水渍。如咖啡或葡萄汁的水溶性色素会随着水分渗入纤维;当水分蒸发后,着色剂会停留在纤维上。也许棉产品主要的缺点就是其会起皱以及难以抗皱。棉纤维的刚性使得纱线抗皱性能降低。当纤维弯曲成新的结构时,将纤维素链连结起来的氢键断裂,同时分子滑移以减少纤维中的应力。氢键在新的位置重键,因而挤压的外力去除,纤维停留在新的位置。正是氢键的断裂与重键使得织物保持褶皱,所以棉织物需要熨烫。 Cotton is a moderately strong fiber with good abrasion resistance and good dimensional stability. It is resistant to the acids, alkalies, and organic solvents normally available to consumers. But since it is a natural material, it is subject to attack by insects, molds and fungus. Most prominent is the tendency for cotton to mildew if allowed to remain damp.棉纤维是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尺寸稳定性,强度适中的纤维。它耐酸,耐碱以及有机溶剂,消费者普遍接纳。但由于它是一种天然物质,它受昆虫,霉菌和真菌攻击。最突出的是棉一旦放在持续潮湿的环境下会发霉。 Cotton resists sunlight and heat well, although direct exposure to constant strong sunlight will cause yellowing and eventual degradation of the fiber. Yellowing may also occur when cotton goods are dried in gas dryers. The color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a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cellulose and oxygen or nitrogen oxides in the hot air in the dryer. Cottons will retain their whiteness longer when line-dried or dried in the electric dryer.棉纤维耐光,耐热,尽管直接暴晒在持续的强光下会引起发黄,并最终引起纤维的降解。变黄也可能出现在棉产品被气体干燥剂干燥时。颜色的变化是纤维素和氧或二氧化氮在热空气中干燥的化学反应的结果。棉花自然挂干或烘干机烘干会长时间保持其白度。 Of major interest is the fact that cotton yarn is stronger when wet than when dry. This property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macro-and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ber. As water is absorbed, the fiber swells and its cross section becomes more rounded. Usually the absorption of such a large amount of foreign material would cause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l stress and lead to weakening of the fiber. In cotton, however, the absorption of water causes a decrease in the internal stresses. Thus, with less internal stresses to overcome, the swollen fiber becomes stronger. At the same time, the swollen fibers within the yarns press upon each other more strongly. The internal friction strengthens the yarns. In addition, the

翻译批评与赏析

翻译批评与赏析 学期论文 学院:高级翻译学院 专业: 2014 级英语笔译 姓名:王红伟 学号: Y140254

前言 学习感悟 本学期有幸选了陈老师开设的选修课—翻译批评与赏析,陈老师授课方式新颖独到,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为主线,以学生讲解老师总结答疑为主要方法,并穿插有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学期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在未上陈老师的课之前,自己的翻译批评往往多是感性的翻译评论,没有系统的批评理念与批评模式,面对一个译本,只会从表层进行主观评判,既缺乏系统性又不具有客观性,难以服众。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翻译批评绝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不能带有学术偏见而起意气之争,相互攻讦,翻译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必须公正、客观、全面,有理有据。 作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更应该对翻译批评认真加以学习,用全面的眼光看待翻译,树立科学的翻译批评观,并将其用于指导、审视自己的翻译活动。

翻译批评的文本功能视角 —兼评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摘要:凯瑟琳娜·赖斯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在其扛鼎之作《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赖斯借鉴德国心理学家布勒的语言功能划分模式将文本划归为三种基本类型: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并建议根据文本功能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本文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着手,结合不同文本译例,并对之加以述评。 关键词:赖斯;翻译批评;文本类型;文本功能;《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1. 引言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1971年赖斯出版了其扛鼎之作《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是德国从语言功能角度切入翻译研究的开端作品”,(陈吉荣,2007:3)赖斯在该书中以文本类型理论为基本框架,试图建构一个客观、可行、全面的翻译批评模式。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基本沿用了德国心理学家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影响,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赖斯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亦称感染型)。(张美芳,2009:53) 2. 文本类型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其翻译批评模式的核心架构,支撑起了其整个翻译批评理论的基本框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观点较多地受到了德国心理学家布勒关于语言功能分类的影响,布勒将语言功能划分

纺织英文翻译

纺织英文翻译 纺织及相关词英文翻译 文章来源:| 纺织设备 棉及其混纺纱线 Cotton,Cotton Mixed & Blended Yarns 棉纱Cotton Yarns 涤棉纱 T/C & CVC Yarns 粘棉纱 Cotton/Rayon Yarns 棉晴纱 Cotton/Acrylic Yarns 棉/氨纶包芯纱 Cotton/Spandex Yarns 棉与其他混纺纱 Cotton/Others Blended Yarns 毛纺系列纱线 Woollen Yarn Series 羊绒纱 Cashmere Yarn Series 全羊毛纱 Wool (100%) Yarns 毛晴纱 Wool/Acrylic Yarns 毛涤纱 Wool/Polyester Yarns 毛粘纱 Wool/Viscose Yarns 毛/丝纱 Wool/Silk Yarnss 羊毛/其他 Wool/Other Yarns 兔毛纱 Angora Yarns 雪兰毛线 Shetland Yarns 牦牛毛纱 Yak Hair Yarns 羊仔毛纱 Lambswool Yarns 真丝系列纱线 Silk Yarn Series

白厂丝 White Steam Filature Yarns 双宫丝 Duppion Silk Yarns 柞蚕丝 Tussah Silk Yarns 绢丝 Spun Silk Yarns 柞绢丝 Tussah Spun Silk Yarns 柚丝 Silk Noil Yarns 真丝线 Silk Threads 丝棉混纺纱 Silk/Cotton Blended Yarns 麻纺系列纱线 Halm Yarn Series 大麻系列纱线 Hemp Yarn Series 亚麻系列纱线 Linen Yarn Series 苎麻系列纱线 Ramie Yarn Series 黄麻系列纱线 Jute Yarn Series 其他植物纤维纱线 Other Plant Yarns 剑麻系列纱线 Sisal Yarn Series 人造纤维和合成纱线 Manmade & Synthetic Yarns 晴纶纱 Acrylic Yarns 晴纶仿羊绒Cashmere-like Acrylic Yarns 仿兔毛 Sunday Angora Yarns 锦纶丝 Polyamide Yarns 涤纶纱/丝 Polyester Yarns 人造棉纱 Spun Rayon Yarns 天丝纱 Tencel Yarns 弹力纱线 Elastane Yarns

翻译批评与赏析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期)。 :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

析,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性批评是选择同一原作的若干种译文,同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译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好的加以褒奖,劣的予以批评。 翻译批评有助于克服翻译界存在的滥译、乱译等问题,因而对繁荣我国翻译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翻译批评有助于纠正译作中出现的错误、改进不足,因而对提高译文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翻译批评还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重要桥梁,因为任何翻译理论的建立均有待于翻译实践的检验;反之,任何翻译实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还是翻译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增强学习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翻译水平,扩大其知识范围,加深对所译作品或材料的了解,学习新知识,提高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水平。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也离不开翻译批评。因此,做好翻译批评与做好翻译应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2) 二、翻译批评的原则

浅谈翻译批评

浅谈翻译批评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翻译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批评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是目前的翻译批评研究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实力还比较薄弱。本文在简述翻译批评的定义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的现状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分析翻译批评的方法,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一点想法。 关键词:翻译批评,定义,现状,问题,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cross-culture activities, transl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a hot topic. But the modern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still the weaknes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upon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from the poi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and analyses the method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Defini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Methods 随着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翻译批评越来越受到关注。翻译批评在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影响。由于翻译批评主体的批评标准、自身修养以及理解不同等各种原因,当前的翻译批评界还面临着各种问题。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是挑毛病。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对翻译批评的认识。 翻译批评的定义 翻译批评主要讨论如何对译文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估。但是,如何对翻译批评进行科学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翻译词典》中,对翻译批评的明确定义是: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因社会历史背景而异,评价旨在促使译作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 许钧指出,“有翻译,就会有翻译批评,这应该是必然的的事。”翻译批评反映了人们进一步认识翻译和提高翻译水平的努力,它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只是批评是否合理、有价值,那就不一定了。在国内多种翻译刊物上关于翻译的种种讨论,都是在进行翻译批评,也是对翻译批评本身的探讨。王佐良将翻译研究分为三大类,即翻译理论探讨、译文品评、译史研究,其中译文品评即是翻译批评的内容。

第33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

第33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 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 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从事翻译批 评的人必须对翻译本身,对它的实质、可行性、原则、方法、目的、作用等基本 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他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 作态度,而且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 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 年第1 期)。 翻译批评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两类: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 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

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 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 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不过,这两类翻译批评并不能截然分 开,因为二者之间有时也会出现互相交叉的现象(如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有时 也带有一点有关误译或败笔的批评)。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 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 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 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析,译文中的每一个 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 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

纺织英语第三版课文翻译Lesson Twelve-Yarns

Lesson Twelve 第12课 Yarns 纱线 Spinning is the oldes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yarn. The process requires aligning a bundle of staple fibers, pulling them out into a rope, known as a roving, and further pulling out and twisting the roving to form the yarn. The product of the spinning operation is a twisted assembly of fibers that is strong and flexible. The yarn is stronger than the individual fibers since the fibers act in concert to support a load. Single yarns may be twisted together to form an even stronger yarn, These plied yarns may be plied again and again to make thicker and stronger cords, cables, rope and hawsers. 纺纱是制造纱线最原始的方法。纺纱过程要求一束短纤维排成一线,将他们拉入一对罗拉中,例如粗纱,继续拉伸并加捻粗纱形成纱线。细纱工序的产品是一束具有一定强度和挠曲性的加捻纤维集合体。纱线比其包含的纤维的联合强度要大,因为纤维通过联合作用共同承担外界负荷。单根纱线可能被放在一起加捻以形成更高强力的纱线。这些合股线可能被一次又一次的合股以形成更厚重强力更大的粗绳索。 Yarns, cords, and cables may be twisted in either S or Z direction. An S-twist yarn is one in which the fibers follow a spiral pattern parallel to the center bar of the letter S. In a Z-twist yarn the fibers are parallel to the center bar of the letter Z. Often yarns are too fine to allow the unaided eyes to discern the twist direction. However, if you hold a short length of yarn vertically in your left hand and rotate it between the thumb and forefinger of your right hand while pulling upward, you can determine the twist direction. When it is rolled clockwise by your right hand, an S-twist yarn will become tighter and a Z-twist yarn looser. The direction of the twist does not affect the yarn’s performance. However, it is customary to produce cotton and linen yarns with a Z-twist and woolen and worsted yarns with an S-twist. This custom has its roots in medieval consumer protection laws; consumers could easily find out whether a cloth was really wool by simply untwisting one of the yarns and check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twist. 这些粗绳可能被加上S捻,也可能被加上Z捻。S捻的纱线中的纤维成螺旋状并与字母S 中间的斜杠平行。在Z捻的纱线中,纤维与字母Z中间的斜杠平行。纱线通常因为太细使得肉眼很难识别其捻向。然而,当你用左手竖直的拿着一小段纱线,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纱线的另一头,一边向上拉,一边旋转,这时你就可以测出它的捻向了。如果你用右手顺时针的旋转它,S捻的纱线会越变越紧,Z捻的纱线会越变越松。加捻的方向不会影响纱线的外观。然而,人们习惯性的生产棉和亚麻纱线时用Z捻,生产羊毛和精纺毛料纱线时用S捻。这种习俗起源于中世纪的消费者保护法;消费者可以仅仅通过退捻纱线,检查纱线捻向,从而轻易地确定布料是否是真正的羊毛所制。 As the yarn is twisted, internal forces are built u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twist. These

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现状

语料库和知识库研究现状 2015-12-9

摘要:语料库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也是经验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主要资源,它与自然语言处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用统计语言模型的方法处理自然语言的基础资源。知识库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问答系统、自动文摘、文本分类等领域,为进行大规模的真实性文本的语义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它也成为自然语言处理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由于语料库和知识库的广泛应用,如今国内外对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给与高度的重视,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各国在语料库和知识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通过对语料库与知识库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整理,重点介绍目前国内外在语料库和知识库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语料库;知识库;研究现状 1前言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文本或者说话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1]。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使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语料库和知识库在传统语言研究、词典编纂、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重要作用,所以自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语料库——美国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诞生开始,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致力于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语料库知识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各种语料库和知识库,并且涌现了众多有关语料库和知识库的专着、论文等。对于语料库和知识库发展现状的总结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清楚的了解语料库和知识库当前发展的形势,对今后语料库知识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应用语料库知识库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第34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第34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一、翻译批评的方法 翻译批评应采用"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剖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许均,袁筱一: "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 年第1 期),换言之,批评者既要见树又要 见林,切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这里所说的林(宏观视野)既可以理解是语篇的 整体结构和全部思想内容,也可理解为包括语篇、超越语篇结构的拌语言要素、 超语言要素以及相关社会因素等内容。由于翻译不能脱离社会,因此翻译批评同 样也不能脱离社会,必须按社会的规范去进行翻译批评。这里所说的树(微观剖 析)是指语篇范围内的词语、句子、段落、语义、修辞手法、文体等个体单位内 容。下面仅列举马红军的一段翻译批评实例: It was a typical summer evening in June, the atmosphere being in such delicate equilibrium and so transmissive that inanimate objects seemed endowed with two or three senses, if not five.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ear and the far, and an auditor felt close to everything within the horizon. The soundlessness impressed her as a positive entity rather than as the mere negation of noise. It was broken by the

文学翻译批评与欣赏

Appreciation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姓名:温嘉茵 班级:英语09-02 学号:540908010220

Appreciation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Abstrac t】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o appreciate some goo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cluding 《椒聊》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 Qingzhao?s Ci---- 《声声慢》, Liu Zongyuan?s poem----《江雪》and Zhang Ji?s poem----《枫桥夜泊》. The translators who translate these works all are famous scholars, including Chinese translators, Xu Yuanchong, Wang Rongpei and Yang Xianyi couple and so on, and famous foreign Sinologists, James Legge, Waley, Ezra Pound and so on. These translators open a door for us to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 and let foreigners read more goo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appreciation, translations,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let those people who like translating appreciate more good works of translation. The focus is to appreciate some good works of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lthough these works are not modern works, they are eternal cultural heritage that our ancestors leave to us. Ⅰ.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s of 《椒聊》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Scholarship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view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has a big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o get “the meaning of poet” is almost the mainstream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so the theme of the translation presents diversification. James Legge supported some principles in his first version of translation----“不以言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which was the first time to put forward the view to getting “the meaning of poet”. Alien, C. F. R. improved this principle, using trans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understand the poetry. Other scholars put forward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following is to appreciat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椒聊》. 《椒聊》 The original work as follows: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椒聊且,远条且。 The following is some translations of the poem from different translators.

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_吕俊

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 吕 俊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讨论了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问题。指出翻译批评的哲学基础是价值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阐释了翻译活动的评价结构和特点,认为翻译批评的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它是一个有序的体系,它以评价主体的目的性为主导,以评价参照体系为限制条件。 关键词:翻译批评;价值哲学;评价论;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 ses th e criticism system of translation,pointing out that the phil osophical basi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not epistemolo -gy but axiology.T he author also illustrat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features of evaluation,argui ng tha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 on cri ticism is not a monistic system but a plurali stic one,and a specific criteri on is usually dominated by the purpose of th e evaluative subject and restricted by the evaluative frame of references. Key Words:translation cri ticism;axiology;evaluation;cri terion system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3-0052-04 1.翻译批评标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究其原因,是研究者把本应放在价值哲学框架中解决的问题放到了认识论哲学的框架之中。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认识论哲学思想深入人心,这种思想使得人们追求标准的一致性与统一化,认为任何标准如果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就失去权威性和存在的价值。翻译批评标准也应如此,如果怎么都行,还要批评何用呢?这种思想的根源是没有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区别。在自然科学中,人作为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是可分离的,客体不会因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其内在结构或规律性,也就是说,客体中没有主体的地位与意义。但人文科学则不同,它是主体思想的产物,是主体创造的自为性存在,在它身上存在着主体的地位与意义,即主体的思想与情感。而这些主体的意义是来自创造者的内省,而内省的产物是需要他者的批评与评价的,因为内省的内容是可错的,或偏激的。所以人们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评价性科学,而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科学,这类科学必然要求人们对事物有一致性的结果,这是客观性与真理性的要求。如果把自然科学的标准拿来作人文科学的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自然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而人文科学是价值关涉的。 人文科学是评价性的,即它与主体密切相关。所谓评价是对价值的评估与判定,而价值又是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它不存在于主体之中也不存在于客体之中,而是存在于它们的关系之中,是客体的存在与其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评价不能只看客体一方,也不可只看主体一方,必须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例如,一瓶矿泉水对于常人来说并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对一个沙漠旅者来说可能不亚于他的生命。所以评价这瓶水的价值不仅是水本身的属性,还在于不同主体对它需要的情况。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是不一样 的,因为它对于他们的意义与功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若就翻译而言,事情要远比一瓶水与人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一部著作,或一部译作,其客体属性是多方面的,可以有知识性、审美性、道德伦理性,等等,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获益,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而读者也可以有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与不同的伦理观,因此,这会使评价工作变得十分复杂。那么如何评价一本著作或译作,能否使用一致性的标准呢?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翻译批评标准只能是一个多元的系统,而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绝对的、极限的、唯一的标准。这是因为客体本身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主体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主客关系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单一的、一致的标准并不存在。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把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即不走样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过程,所以,原文就是译文的唯一标准。因而/忠实0、/等值0等标准就应运而生了。但是,随着人们对语言的不断深入的认识,现象学与解释学,还有读者反应批评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使我们原来的梦幻破灭了。语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语言学的三个分支学科中,只有语音与语法系统是封闭与自足的,而语义系统从来就是开放性的。这就使得意义即使在同一语言文化中也不会是明确和确定的,更遑论不同语符转换之后的情况。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又告诉我们,意义并不存在于作者心中,亦非在文本的符号之中,更非在读者心中,而是在对话中生成,等等。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三个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一是符号的约定性,其二是语境性,其三是解释者。符号的约定性是基础,没有这种约定性,人们便无法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即无法描状事物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使之被别人所了解,它是社会约定性,是人用符号把现实与语言联统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工具。但是这种约定性只提供概念性意义,并不是全部意义。而 *此研究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十五0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内容之一,项目批准号04WWA002。作者简介:吕俊,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5-12-15;2006-04-20(修改稿) 2007年第3期总第21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l 3 Serial l 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