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云南师范大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云南师范大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地关系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具备以下属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层次性和复杂性

(6)整体性

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4)社会质量的研究

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

(1)空间的网络化

(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

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

(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

(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是生态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和范式,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节能降耗,运用生态工艺,通过原料和能源的多级利用,建立起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联系,逐步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土地适应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1.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农业经济活动:

(1)强烈的地域性(种植业、畜牧业)

(2)明显的阶段性(渔猎采集:采集野果,捕鱼狩猎;原始农业:游牧业,种植业;传统农业:犁耕锄种,手工劳动;石油农业:商品率,生态破坏;生态农业:

工业经济活动:

(1)无明显的季节性

(2)专业化与协作化(批量生产、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

(4)分布集中(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原料与燃料产地)

分布集中原因:①原料的非遍在性②追求规模经济③生产过程易分解,选在交通等优势明显地区④生产和技术联系,节约资源及成本趋向布局⑤产生集聚效益

第三产业

(1)产品的无形性(主要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2)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产品不能储存、宾馆)

(3)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网络服务、中介服务、融资服务)(4)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提供金融、通信、运输、智力服务)2.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

不同

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创造了物质财富,农业农村景观、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为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奠定了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

不利影响:

(1)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摆脱贫困而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垦山种粮,使之恶性循环。农田面积减少。

(2)河流泥沙淤积:水库报废。水利设施破坏、河流改道,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难度。

(3)发展农田灌溉,大规模的干预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改变小气候,造成盐渍化、沼泽化。

(4)过渡放牧。滥垦乱挖,导致草原退化,引发沙尘暴等。

(5)森林状况不断化,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河流暴涨、泛滥。(6)土地荒漠化、沙化。

(7)水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渔业资源减少。(8)农药化肥的使用给环境带来长期潜在的威胁。

(9)物种的不慎引进,给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物质生活。

不利影响:

(1)酸雨

(2)臭氧破坏

(3)资源浪费

(4)环境破坏

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

(1)原始农业:主要包括驯养野生动物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栽培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劳动效率低下,但范围

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断凸显(迁

移农业导致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2)传统农业: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不合理的灌溉及耕作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3)石油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破坏了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问题,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

田生态系统破坏。

(4)生态农业:定义见上。一方面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生产科学化;另一方面发展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

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

展、有机结合。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

么特点

劳动密集型: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单位产品成本在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⑤适合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力多地区。资源密集型:指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部门。

资本密集型:指单位产品所需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少,如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部门。

知识密集型: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

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业的部门。

5.简述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和智力型工业布局的

原因和各自工业部门结构的特点

资源型

原因:消耗能源、原料多,与资源依存关系密切。

结构特点:一般以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多的部门为主,输出往往大于输入。由于资源消耗,部门结构朝深加工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工业部门的布局(煤铁到交通铁)。

河湖水域型

原因:利用水运、生产用水、动力条件

结构:多高耗能的电冶金、电化学工业在水电站附近出现

临海型

原因:对外贸易通道,矿物、生物资源丰富。

结构:海洋水产、海洋化学、海水淡化、原料进口工业,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方便进出口。

临空型

原因:科学技术及全球化,对交通要求不断提高。多电子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原材料消耗少、产品短小轻薄,附加值高,能够承担高运费

智力型

原因:以智力资源位依托的新型企业布局,面积不大,研究开发和销售在内,中间的生产销售正外。多是研发基地、信息基地、公司指挥中心。优势是技术和信息资源密集。

6.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

影响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见第2题

(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

①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方便的河水,充足的日照和温暖气候,

是农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

②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③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坡度、质地、土层厚度、土壤肥力和持水力

④地形对农业的印象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最为明显。破碎程度影响机械化和水利化,易水土流失。

⑤土壤是农业成成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其结构、肥力、化学成分、酸碱度,对农业生长布局有影响。

⑥气候,从光照、温度和降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布局。

⑦水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决定耕地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生产部局。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原产地与主产区不相吻合。

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

②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扩了农业的区位选择。

③生产力水平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水平。

④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

⑤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商品性农业和农业地域专门化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的发展。

⑥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

(2)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

①煤炭、石油、电力和水力等能源资源和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

②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工业部门结构(早期)。

③水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水电)来源之一。

④土地是工业布局的场所。

⑤动力条件是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高耗能工业)。

⑥不同类型的工业选址于自然条件有关(原料指向型、动力指向型等)人文环境:

①科学技术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市场需求

(3)地理环境对第三产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介)自然环境:

①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空间场所

②通过对第一、二产业影响间接影响第三产业

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地质、气温、降水)

④商业的影响(地形→密度,规模,气候→商品流通种类)

人文环境:

①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差异性(农村与城镇)

②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经济发育程度

③对交通运输业影响(线路、选点)。

④人口规模、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交通网密度和交通枢纽建设。

⑤人文环境对商业的影响(政局、人口规模、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宗教信仰)

第三产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有利:环境美好,交通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

人文环境:

交通运输和商业活动:

①就业结构、就业规模、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地域流通,资源配置。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改变思想观念。

消极:追逐经济利益,破坏文化传统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1)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2)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和指标,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量,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表示。放映人口稠密程度。

(3)耕地密度: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关系。

(4)比较密度:指单位农业用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及草场牧场(1/3比例折成耕地)

(5)人口经济密度:指某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是把某地常住人口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加以对比,以反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经济密度=某地人口总数/某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6)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成称人口构成),包括自然、社会和地域结构。(7)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人口发展的历史,涉及地区劳动人口的比例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8)人口性别结构: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特殊年龄段的性别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组织家庭。生育子女等社会生活。通常采用性比例(男性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和性别比(每100名女

性对应的男性人数即男性人口/女性人口)

(9)人口产业结构:按产业部门划分的在业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通常以就业人口总数为100,计算各产业部门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10)性别比:反映两性人口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11)就业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

(12)人口素质: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身体、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

(13)人口的身体素质:身体的健康水平和大脑机能状况。

(14)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人口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经济管理才能等。

(15)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人口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纪律和法制观等)

(16)人口生命素质指数:是度量人口质量的指标之一,由人口的婴儿死亡率、一岁组平均预期寿命和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三个指标综合构成,计算方法是将前两项分别换算成指数值,然后除以一个标准系数,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17)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统称为人口移动。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为了定居的目的,离开自己原来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

(18)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1.人口增加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一、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①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②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的人才

③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二、人口的过快增长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①导致资源紧张

②人口规模会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破坏

③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④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就业、福利、贫困)

2.地理环境如何制约人口分布?

(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有时是某个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多数是综合影响下发生作用)

①气候条件是最大影响因素(影响机体和生理功能,影响农业生产,湿热、干燥和寒冷的气候不适宜人口居住)

②地形(平原人口多,热带地区多分布于山地高原)

③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最基本物质条件(河流、湖泊沿岸工农业发达,沿海地区城市密布)

④土壤主要通过影响农业和其微量元素分布影响人体健康制约人口分布

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口分布有极大的吸引力。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自然环境为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经济条件逐步克服自然障碍)

①生产力发展与分布从三个方面:一是决定供养人口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在产业部门结构上,影响人口分布,三是生产力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和变化引起人口的再分布。

②科学技术进步将导致生产力变革,引起人口分布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消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二是促进新的地区开发。

③人口分布受开发历史的影响。(历史悠久,一般人口密度较高)

④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重大影响。

(3)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分布(通过生产力布局影响人口分布)

①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依靠劳动力到依靠科技,使人口增长速度趋于平衡,向高质量发展、消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生产力布局对人口分布影响日益增加。

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改变经济开发区人口分布格局。城市化是人口分布日益趋于大城市,而后向郊区、小城镇及交通线集中。

③新的科技革命将促进新区的开发。

3.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从长远看,人口素质决定一切,以素质立国的时代已经到来)

①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是科学技术突破,转化化为生产力。

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经济规律的自觉性相应增强。

④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是决定人口控制成败的重要因素。一般文化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

⑤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

4.何为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是什么?

人口移动原因:

(1)地理环境因素:迁出地和嵌入地间的距离,随着经济交通条件的改善,逐渐减弱,但自然环境仍然是基础因素、气候因素(2)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前资本主义,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造成的人口过剩引起移动。资本主义阶段,制造了庞大的无产阶级,是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新区开发影响人口移动

(3)国民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分布对产业变化发生转移。

(4)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为人口的大规模移动提供了条件(5)新地区开发的影响

(6)社会和政治因素,包括人口政策、宗教、战争、文化、教育、

科技等

(7)各种自然灾害无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8)家人团聚、住房、经济收入、工作生活等

后果:(对人口发展:人口总数变动,自然构成变化、社会经济)

①人口移动直接后果一:是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减少。

②后果之二: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③社会经济的影响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可以促进科学文化的交流、紧密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调节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④对迁出地来说,

利处:一是大量的迁出人口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同时也相对增加了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暂时缓和国内矛盾。二是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可以平衡货币收支。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技术和教育,对家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弊端:一是迁出人口多青壮年,迁入地要求有一定文化水平、技术的劳动人口,对迁出地带来人才流失和抚养、教育费用的损失。二是大规模的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的上依赖性和脆弱性。三是异地工作的人由于没有永久居留权而没有政治发言权,社会地位受到影响。

⑤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及迁入地都有体现。

就迁出地看,人口的移动加强了其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地矛盾突出的农村,

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使之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人口外移可以加快其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就迁入地看,人口移动对环境影响更为广泛。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边疆移民为内地和边疆建立了雄厚工业基础,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使综合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但是,有的地方的不当开发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1)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2)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3)城市职能: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分综合性职能、经济职能、特殊职能城市)(4)城市地域:是指景观上已经完全城市化及城市功能要素地域扩散直接影响作用的空间范围。

(5)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功能地域的空间分布及多种功能地域的空间整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结构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

(6)城市地域扩展:是指城市功能要素的扩散及城市空间范围的扩大、城市景观的延伸,是城市化空间表现的侧面。

(7)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或城镇的一种聚落类型。在我国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是有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8)村落社区: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密切亲缘关系,共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地位、社会认同感的人口聚居的地域。

(9)生态环境脆弱地域:是指地域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的生态敏感区。

(10)城市景观:是指由城市轮廓、道路布局、建筑、风景点、绿地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城市视觉系统。

1.分析城市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自然环境与城市(自然基础、背景、底色、依托)

①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城市形成诞生的可能性。资源对城市地域扩展有直接的制约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②河流是城市的摇篮,早期城市主要诞生于黄河、尼罗河、两河流域

③气候条件对城市大发展壮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④地形地貌直接决定城市的空间形态,制约城市的整体布局。(组团状、带状)

⑤地质条件是城市在工业化时代获取更多的发展优势(石油、铁、煤)

⑥自然灾害导致城市发展停滞或萎缩、毁灭。

(2)经济环境与城市

①在区域发展早期,经济增长对城镇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城市规模、数量都会大幅度增长。

②区域经济发展到中后期,城市发展带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技术管理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经济的周期性涨落对城市发展的加速、减速、稳定三种变化状态。

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空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内聚力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⑤土地需求价格变化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塑造城市地域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指示器。

(3)交通环境与城市

交通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位置、工具、线路等,交通位置的变迁、交通方式的进步、交通网络结构和形态都会影响到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活跃因素。

(4)人文环境与城市

①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②规划思想则能最直接地决定城市的建设模式。

③种族差别对城市住宅区分化有重大影响。

④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分析村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

(1)村落职能类型

①农业村落: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有动植物饲养业和其他农副业。分布于平原与河谷、三角洲地带。

②牧业村落:固定、半固定、流动三种,半径较大,规模小而分散。

③渔业村落:内河湖和沿海两种,淡水养殖和沿海滩涂为主,居民点分水上和陆上两种

④林果业村落:生产各种水果、经济林为主,多位于丘陵山地,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多呈主体村落布局景观。

(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

①聚集型村落:集中布局,连片分布,整体功能明显,有统一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土地效益较高。

②分散型村落:发育水平较低,村落沿或河呈带状分布。

③特殊类型村落:单户型聚落景观,一般位于大农场中央。集体农场性村落,经营性农场,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居民社会组织程度较低。(3)村落的布局类型

①主轴型村落:村落主轴由一个带状的大村构成,伸展轴较长,人口规模大,村落的房屋、商店、饮食服务设施均沿伸展轴两侧布局。

②子母型村落:村落由一个大村和若干小村构成,大村为行政村,服务中心,具有中心村的性质,小村围绕大村不规则分布,受耕作半径、地形阻隔、河流分割等因素制约。

③串珠状村落:若干规模大体一致的村庄,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串珠状分布形态,常见于河谷、沼泽、高地、山麓

④均衡型村落:在某些平原地区,均衡分布的一些规模相近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行政村,并且有一定的服务设施。

⑤星点型村落:在山区、丘陵地带,村落由若干分散的村庄构成,村庄之间相距较远,缺乏中心村和中心服务职能,分布无规则,属发育水平较低的村落类型。

3.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区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哺育城市,城市反哺区域,城市与区域在空间、结构、功能、景观、发生等方面存在着客观整合关系。

(1)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点”、“面”作用关系

从地表空间整体上看,城市是“点”状地理单元,区域是“面”状地理单元。这种点、面结合构成的空间内涵体现了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及

节点,区域是城市作用的腹地范围,两者在线状地理单元的整合下,形成结节性地域。

(2)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①区域农业资源的供给能力及农业发展水平是早期城市产生的主要制约因素。

②区域矿产资源及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成为工业化发展初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③区域技术因素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的形成于发展中作用突出

④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资源因素对于城市的发展限制程度逐渐减弱

⑤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非生产职能成为主导部门

⑥区域市场、区域信息与交通网络、区域消费水平等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作用

①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城市产业结构在区域陈阳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制约城市数量、分布等,区域要素构成与功能影响城市类型体系。

③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区域要素与结构的空间分异为不同职能类型城市体系的形成提供空间布局基础。

④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珠三角、长三角)

(4)城市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学传统厉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在这里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就不要说了,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学院虽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其地理学在全国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五个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学府,也是考研难度最大的学校和研究院所。 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学校拥有人文地理学的博士点,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是这几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的难度并不小,热度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高校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难度应该相差不大,都是211的院校,而且人文地理学综合实力并不差,具体排名可以参考上面的网站,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估计是这批学校里最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且是211工程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一个档次上次的,报考人数和报考难度相差不大,但是华南师大因为地处广州,而且学校公费比例大,所以相对比较热门。浙江大学虽然没有博士点,但是由于是全国知名大学,所以报考人数并不低,而且由于招生人数少,难度非常大。云南大学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学校是211,而且人文地理学还可以,报考虽然不如湖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可是并不会差到哪去,但是2011年人文地理学需要调剂的。南昌大学虽然是211,可是人文地理学只有一个硕士点,而且是挂靠在南昌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排名在全国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是很热门,难度也不是很大。前几年因为有个方面不考数学,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报考,最激烈的一次就是2008年。不过从2009年开始要考数学后,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每年都需要调剂,不过2011年没有调剂。延边大学在吉林延吉,地处偏远,不过由于是211,所以并不需要调剂。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一般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华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就不要多说了,由于本身实力和地理位置等相关原因,并没有上面的学校那么热门。不过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基本是不需要调剂的,一志愿报考人数一般都能录满。 不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学科学位点,增加了不少新的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招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知道。 可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招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但是一般都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这里就不多说了,难度大家应该知道。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填空题 1.由于休闲活动是休闲者自己来选择和参加,因而它具有、自由性、消遣性和。 2.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和,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3.按资源利用的角度,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和。前者指那些在旅游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掉,但仍然能通过正当途径再生产所补充的一类旅游资源。后者指那些在自然生成或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存物。 4.旅游活动的构成包括:、、。 5.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的。 二、名词解释 1.休闲 2.旅游 3.旅游资源 4.旅游环境承载力 5.旅游业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旅游的是:()。 A、家庭阅读 B、室内运动 C、看电视 D、在异地的公务会议 2. 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A.人的心理需要 B.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C.地理环境的差异 D.经济的地区差异 3、()是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事业最基本的要素。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动机 D、旅游目的 4、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的是()。 A、投资条件评价 B、特色评价 C、密度评价 D、容量评价 5、用来度量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引起的指数是()。 A、高峰指数 B、地理集中指数 C、季节性强的指数 D、综合指数 6、()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和可原地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A、时间 B、语言 C、文化 D、距离 7、旅游资源效益评价,不包括()等方面。 A、区位条件评价 B、经济效益评价 C、环境效益评价 D、社会效益评价 8、下列不属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有() A、社会文化环境因子 B、自然条件因子 C、社会经济环境因子 D、生态环境因子 9、旅游地承载力指数强度分项不包括() A、游客密度 B、游客年龄 C、旅游用地强度 D、旅游收益强度 四、多向选择题 1. 下列活动属于休闲活动的是()。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发表时间:2012-05-16T09:13:15.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6期供稿作者:张晋江[导读] 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张晋江山西管理职业学院041051 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潮涌动并带动了人文主义地理的产生。本文从人文地理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文地理发展 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入微观。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参考文献 [1]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2]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3]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历年真题

中国地理 2000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32分) 1、略述中国早涝及其形成原因(8分)。 2,简述中国地貌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8分)。 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策如何(8分)。 4,解释并评价基塘生态系统(8分)。 二、比较分析题(24分) 1.比较分析北疆与南疆在自然景观上的异同及其成因(12分)? 2.比较分析东北区与西南区的区域经济特征(12分)。 三、论述题(44分) 1、试述青藏高原对中国西北地区干早气候形成的作用(20分)。 2,试述面向21世纪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24分)。 2001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2.简要分析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0分) 3.简述我国铁路网分布的基本格局及今后发展设想。(10分) 4,简述西南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的特点。C10分). 二、论述题:(共60分) 1.分析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布局条件与布局特点。(15分) 2.对比分析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地域差异。(25分) 3.试评价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20分) 2002年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梅雨; 2、黄土高原; 3、楚文化;4,首都经济圈 二、简答题(4小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墓响。(10分) 2,简述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0分) 3、简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10分) 4、简述大西南经济区的范围、区域特点和专业化部门。(10分) 三,论述题(3小题中任选2题,共40分) 1、试论述我国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20分) 2,试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20分) 3,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今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分) 2003年中国地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我国第二级、第三级地形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 岭、______、_______、雪峰山。

云南师范大学_陈慧琳_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地关系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具备以下属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层次性和复杂性 (6)整体性

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4)社会质量的研究 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 (1)空间的网络化 (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 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 (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 (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专业词汇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

关于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关于2017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03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04文化地理与区域规划 05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70城乡规划与管理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生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建筑与工程技术学知识;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积极借鉴其长处用于科研;成为从事城市与区域及相关

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方向(01、02、03、04、05)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61高等数学(B) (4)879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或878地理学基础 方向(70)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8城乡规划 (4)880地理学综合 复试专业课: F3704综合考试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就业前景 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4环境决定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环境决定论是指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的,即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5民族[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6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具有种植面积广大、使用劳力多和商品率高的特点。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历年真题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历年真题(2000-2012年) 1999年 一、问答题(68分) 1、试述中地论的基本内容 2、试述现代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在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提出过哪些理论 4、试述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综合题(32分) 从全球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000年 一、名解:(20分) 人口合理容量、美国苏尔所提出的文化景观、世界岛、历史地理学(侯仁之观点)、国界及其三种职能 二、简答(40分) 1.试述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2.影响城市内部地域分化的主要因素及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学说 3.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对其的评价 4.试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综合(40分) 1.试述人文地理学的三种基本理论,并对它们进行评价 2. 试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2001年: 一、名解:(15分) 人本主义、区位论、地缘政治学、可持续发展、城市化 二、简答:(60分) 1.试分析人口迁移产生的原因、类型和影响 2.如何分析城市的地域结构 3.试述文化地理研究的领域 4.试述你对行为地理学的认识 5.旅游地和客源地之间相互作用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三、综合题:(25分)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提示:从人地关系的内涵,人文地理学的对象内容等方面分析) 2002年: 一、名解:(20分) 文化景观、行为空间、政治地理单元、人口移动、城市体系 二、简答:(40分) 1.简述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2.简述旅游开发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3.简述影响人们购物活动行为空间的主要因素。 4.试述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 三、论述:(40分) 1.论述并评价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2.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2003年: 一、名解:(30分) 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政治空间结构与政治实力结构、地理物象与意境地图、旅游动机与旅游决策 二、简答:(60分) 1.简述知识经济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12)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报考的是南师大人文地理,南师大人文地理专业全国排名靠前,知名的教授如张小林,杨山,陆玉麒,黄震方等等自不必说,所以每年报考人数大家可想而知,而且人文地理这几年日趋火热,故而分数也水涨船高一般来说340+或350+才能进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最高分能到370+ 或380+,所以拼命二字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文汇南师大考研网)。 下面解答几个大家常问的问题(文汇南师大考研网). 1. 关于高数603 南师大数学是自主命题的,出题范围就是那两本高数书,5版或6版都可以。很多人都是冲着南师大只考高数这个优点去的,但大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书一定要仔细的过,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要觉得看之前的真题从来没有考到那个知识点就不去看,这样是会吃大亏的,这是我自身血淋淋的惨痛教训。什么关于三重积分,向量等等之前没有被大家重视起来的,以后会逐渐出现。但是我个人认为,关于傅里叶级数等很靠近工科方面的,出现概率不是很大。这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自我斟酌,如果不放心可以全看。总的来说南师大数学是越考越细,越考越活,越考越难。今年和我一起考人文的两个同学都是挂在数学上了,数学是最能提分的一科,但也是拉分的一科。大家一定要重视,多做题,注意总结归纳。 2. 关于专业课(文汇南师大考研网) 其实三个方向的题目是出在一张卷子上的,考的时候是选做。《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这两本书是基础,必须仔细地看。今年记得考到一个关于系统分析法的,我当时复习没细看,很后悔。 3. 关于导师 南师大报名之初的时候不报导师,只是在复试笔试完以后会给你发一张纸,会让你写上三个你想报导师的名字,然后让你填是否愿意调剂什么的。 我能想到的大概就这些,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论坛上提出来,我会过来回答,大家都能看见(文汇南师大考研网)。 最后送上一段话,是我考研期间贴在床头上的,每天早上睁眼就可以看见: 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人只能靠自己。没什么背景,没遇到什么贵人,也没读什么好的学校,这些都不碍事。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黑手。向前走,相像梦想并坚持。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证明自己,找到你想要的价值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云南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较高思想品德,得才兼备的人文地理学高级专业人才。具体体现在: 政治与思想品德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 业务目标: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清楚地了解当今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最新科研动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当今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理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科研实验技能,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意;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融宽广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全面的素质于一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和相应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脱产方式培养。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1)课堂授课与讨论;(2)撰写读书报告;(3)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4)科研实践。 2、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学习硕士学位课程,通过考试。一年半到两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视学位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完成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半年至一年)毕业。 三、研究方向简介 1.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 该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范式”建构研究;(2)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3)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4)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基于3S技术的区域旅游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企业区位选择和区位结构问题研究;(3)区域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研究;(4)区域经济规划及发展

地理科学考研学校排名

地理学的综合排名的学校依次是: A+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 A (14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B+(26个)河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B (26个)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鲁东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山西大学,河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宁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学院,吉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聊城大学 C (18个)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华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延边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南昌大学,西南林学院,曲阜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 A+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A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B+(18个)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B(17个)广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C(11个)广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学院,聊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 A+ 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A 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B+(16个)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B(15个)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C(10)浙江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延边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A+ 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A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B+(18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B(17)新疆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湖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C(11个)云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山东可见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地理(陈慧琳版)1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强烈的地域性和明显的阶段性。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此时劳动生产率虽底,但农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 传统农业以梨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虽对自然界有取有予,终因投入水平底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且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石油农业也叫能源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另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系统遭到破坏等。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应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专业化与协作化;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分布集中。 工业集中分布原因①能源和原材料分布集中,只有集中工业分布才有利于对工业资源的利用②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③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形成众多小部门,人们可以选择优势区位进行生产④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互为市场,只有在紧密的生产技术或市场联系中,才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⑤工业集中分布可产生积聚效益。 工业类型分类:按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中投入的相对大小分为劳动、资源、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和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可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工业布局原则①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③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④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⑤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工业布局类型: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可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型,临海型和临空型。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到向的经济。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开发、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和通讯,同于知识经济范畴窄。第四产业(知识、信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最主要的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活动。 科技工业园的创建条件①以地理位置临近一所以上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源②有一片具备必要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③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型人才④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⑤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⑥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⑦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活动,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教育,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