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AtlantisPress

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AtlantisPress
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AtlantisPre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Science (ICEMC 2016) Bend Flow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rve Intersection Study on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ve

Meng Jia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ndan, Hebei China

410664339@https://www.360docs.net/doc/7a467179.html,

Keywords: Curved corners junction; Model test; Inflow angle; Circulation intensity; The ratio of discharge

Abstract.The flow structure is complex near the curved junction,in previous studies, relatively few studied tributary skew curve river and water sports is more complex due to the centrifugal force under this condition.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flow structure based on generalized model test, studied at the different of inflow angle and the ratio of discharge, the flow structure nearby curved corners junction area.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en inflow angle is larger, effect of tributaries on the mainstream is getting stronger, vertical average velocity reaches the peak appears at the concave bank in downstream section. The more uneven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 becomes with an increase of inflow angle of the overall. When inflow angle becomes larger, Circulation intens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ength, the sections with the largest circulation intensity appears at the concave bank in downstream section is moving downward gradually.

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贾猛

1.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中国河北邯郸 056038

a410664339@https://www.360docs.net/doc/7a467179.html,

摘要:曲线交汇口附近水流结构复杂,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支流斜交曲线干流研究相对较少,而该条件下由于受离心力作用水流运动更为复杂。为探讨该区域水流特性,通过概化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汇流比和入汇角时,弯道交汇口附近的水流结构特性。得出,支流入汇角逐渐增大时,其对干流影响也随之增强;交汇口下游断面垂线平均流速出现峰值且断面流速在交汇口处不均匀性增强;交汇口附近环流强度随之变大且入汇口下游环流旋度最值断面逐渐下移。

关键词:曲线型交汇;模型试验;入汇角;环流强度

1.引言

交汇型河流在我国各地区水系中普遍存在,邻近汇流口处水流结构复杂[1-5],呈现诸多水动力学特性:如支流对干流壅水作用,交汇口下游出现回流现象,流速带分布不均等[6-9]。这些特性受到很多因素控制,如交汇口形状、干支流河床高差、河床坡底、入汇角、汇流比等[10-11],其中汇流比和入汇角是影响弯道水力特性较为重要的因素。在以往研究中主要是探讨支流直线交汇于干流的水力学特性[12],但支流斜交曲线干流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概化模型对支流交汇于弯道干流凸岸时的弯道水流特性展开研究与分析。

2.试验设计

2.1.试验模型

水槽整体选用透明有机玻璃,主支槽进水口分别设有稳流栅,并设置相应过渡段。模型弯道圆心角取60°,主槽直线段部分长、宽、高分别为4.5m、0.6m、0.4m,曲线部分弧长为4m,弯曲半径为6m;支槽长、宽、高分别为3m、0.3m、0.4m。主槽与支槽连接处光滑、角度可调且不漏水。模型平面布置情况如图1-1。

图1-1 模型平面布置图(单位:cm)

2.2.测点布置及量测设备

本文主要研究,汇流比一定,汇流角α为45°、60°、75°时,曲线型弯道交汇口附近水流结构变化和垂线流速分布特性。

在弯道段布置流速测点网格,沿弯道段径向每5°划分一个断面,共布置了13个测流横断面,即1、2、3……13。每一个断面从左岸到右岸依次设有6个测点,即测点1至测点6。具体见图1-2。每一条垂线设四个点,分别为0.2h、0.4h、0.6h、0.8h(h为每个测点平均水深)。整个流速网络共有312个测点。

流速采用ADV量测,水深采用测针量测。

图1-2 弯道断面测点布置图

3.试验结果分析

3.1.弯道环流强度分析

本试验选取环流旋度值来衡量环流强度的大小,即横向分速度Vy和纵向分速度Vx的比值表示环流旋度。剖取z=0.2h、0.4h、0.8h这3个流层平面,绘制不同α下断面旋度图。

图2-1 α为45°时不同剖面旋流强度图

图2-2 α为60°时不同剖面旋流强度图

图2-3 α为75°时不同剖面旋流强度图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剖面旋度值在各断面分布规律不尽相同,上层旋度略小于底层旋度。在底层,水流旋度弯道前半段小于后半段且弯道前半段凹岸侧旋度小于凸岸,在断面4达到峰值。根据弯道环流理论,弯道表面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且交汇处受支流顶托作用,使断面4处出现峰值,由于测点1、2靠近水槽边壁,受粘滞性的影响旋度值接近于0。弯道进口段水流较为平顺,故旋度不大,环流强度随着水流沿程逐渐增大,达到顶点后又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平稳。

图2-1~图2-3表明,汇流角是影响环流强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当α变大时,支流对主流顶托作用加强,使交汇处环流强度加大;交汇口断面4顶托作用最强故出现峰值,过了交汇口到交汇口下游,入汇口下游环流旋度最值断面逐渐下移,在α为45°时,入汇口下游出现环流旋度最值断面是6;在α为75°时,入汇口下游出现环流旋度最值断面是7。

3.2.垂线平均流速分析

断面2~9为主要交汇区域,水流交汇特性比较明显,故选择这8个断面为重点研究对象。

图2-4 不同α时纵向垂线平均流速

通过上述三图对比得出:入汇支流对主流有挤压作用,在等汇流比情况下,随着α变大,支流对主流影响随之增强,在交汇口及其下游附近断面出现流速峰值且靠近左岸。紧邻凸岸区域的流速较低,这是由于邻近入汇口侧的回流区内水流紊乱,碰撞产生漩涡,消耗其能量,导致其流速减小;靠近凹岸区域的流速相对凸岸略高,因为远离入汇侧的区域由于缩小过水断面使其流速相对较大,形成收缩区,当α较大时,支流受惯性作用冲向交汇口对岸,使主流受阻缩小过水断面,加剧了干支流之间碰撞激烈程度,增强了水流紊动性,加大了相应能量损失,最大流速带在相对应的主流中分布更集中,所占比例也变大。因此交汇角度变大使流速分布不均匀。

为分析各特征横断面流速在不同交汇角下变化特性,引入流速方差。方差越大,说明流速分布不均匀性越大。即

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 (2-1) 其中,X 表示纵向垂线平均流速,n 表示流速样本数量,Xi 表示个体,而S2就表示流速方差。

图2-5 α不同时各特征横断面流速方差图

由图2-5可以看出,α增大,交汇口中各特征横断面流速方差也随之增大,在α为75°时,流速方差在交汇口处达到峰值。说明α增大,各特征断面流速在交汇口分布不均匀性也增大,加剧了相应的水流紊动程度。在α为45°,凹岸处(测点1)的流速方差先减小再趋于稳定。这是由于较小的交汇角度使主、支流之间交汇相对比较平顺,只是在交汇口处水流碰撞比较激烈,但迅速恢复平稳,对凹岸冲击相对较小。α为45°、60°、75°时,流速方差先增大,再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尤其在交汇口(断面4)处,流速方差达到最大值,说明在交汇口处流速紊动剧烈,在下游一段距离后流速再趋于均匀分布。整体上交汇角度越大,交汇口各特征横断面流速方差越大,即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性越大。

3.3. 水流动力轴线分析

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垂线平均流速是影响水流动力的主要因素,极大地影响河床稳定性。因此,定义河流动力轴线为将沿程各断面垂线平均流速最大值所在位置的连线。

图2-6 不同α下水动力轴线

从图2-6(c )可以看出,从断面2到断面4上升较快,在断面4处达到峰值,从断面4到断面5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越靠近交汇口,水动力轴线摆动越剧烈,变化幅度越大,由于(c)的α最大,所以支流对主流的顶托作用也是最强,交汇区下游,从断面5至断面13,水动力轴线比较平稳,交汇区下游一定距离之外的水流流态接近明渠水流,紧贴左岸。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当α为75°时,动力轴线紧贴左岸。对于动力轴线最高点的变化,发现随着α变大,动力轴线最高点有向左岸移动趋势。

运用单宽最大动能法对不同α下水流动力轴线进行验证。这种方法是将动力轴线看作表征水流动能的作用线,其垂线单宽功能(Eu )的表达式为:

23

0.5u E pqv KHv == (2-2)

上式中:ρ—水的密度;q —单宽流量;H —垂线水深;v —垂线纵向平均流速;K —常数。 连接各单宽动能最大值的点即为水流动力轴线。图2-7为根据单宽最大动能法绘制的动力轴线图。

图2-7 不同α下水动力轴线

由图2-7得出,用单宽最大动能法绘制的动力轴线曲线与用垂线最大流速法绘制的动力轴线曲线走势一致。这并不能说明水深这一因素对动力轴线没有影响,而是来流量较小,对交汇区水流结构影响不大,导致各测量断面的水位波动幅度较小,则根据式(2-2)求单宽最大动能可知,流速是对交汇区水流动能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采用垂线最大流速法和单宽最大动能法绘制出的动力轴线曲线基本吻合。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支流曲线入汇干流时不同入汇角下的水流特性。试验表明:环流强度与汇流角密切相关。当入汇角逐渐变大,交汇口附近环流强度也随之变大且入汇口下游环流旋度最值断面逐渐下移。底层旋度要大于上层旋度。汇流角逐渐变大,支流对主流顶托影响随之增强,主支流之间碰撞愈加激烈,水流紊动越大,流速分布越不均匀。在交汇口附近垂线平均流速达到峰值。采用垂线最大流速法和单宽最大动能法绘制出的动力轴线能较好吻合,动力轴线最高点有向左岸移动趋势,故交汇口对岸及其偏下部分应是重点加固部位。

参考文献

[1] Taylor E. H..Flow characteristics at rectangular open-channel junctions [J]. Trans,

ASCE,Vol.109(1944), pp.893-902.

[2] Ramamurthy A. S., Carballada L. B., Tran D. https://www.360docs.net/doc/7a467179.html,bining open-channel flow at

right-angeled junctions [J]. J Hyd Eng, ASCE,Vol.114(1988),No.12,pp.1449-1460.

[3] Hsu C. C., Lee W. J., Chang C. H..Subcritical open channel junction flow [J].

J.Hydr.Eng.ASCE, Vol.124(1998),No.8,pp.847-855.

[4] Lin J. D., Soong H. K..Junction losses in open channel flows [J].Water Resource

Research.Vol.15(1979),No.2,pp.414-418.

[5] Gurram S. K..Discussion o f “Subcritical open to channel junction flow” [J]. J.Hydr.Eng.ASCE,

2000,126.

[6] 张挺,许唯临,伍平等. 90°明渠交汇口三维水力特性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9,40(1):

52-59

[7] 茅泽育,赵升伟,张磊等.明渠交汇口三维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4,35(2):

0001-0007.

[8] 周翠英,邓金运. 干支流交汇河段水流泥沙特性研究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

[9] 冯亚辉,郭维东.Y 型明渠水流交汇水流数值计算[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4):34-40.

[10] 魏文礼,邵世鹏,刘玉玲等. 不同交汇角度明渠交汇口三维水力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2015,32(1):57-63,172.

[11]刘盛赟,康鹏,李然等. 水流交汇区的水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2,32(4):14-18,22.

[12]刘同宦,郭炜,詹磊.90°支流入汇区域时均流速分布特征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9,

20(4):485-489.

References

[1]Taylor E. H..Flow characteristics at rectangular open-channel junctions [J]. Trans, ASCE,

Vol.109(1944), pp.893-902.

[2]Ramamurthy A.S., Carballada L. B., Tran D. https://www.360docs.net/doc/7a467179.html,bining open-channel flow at right-angeled

junctions [J]. J Hyd Eng, ASCE,Vol.114(1988),No.12,pp.1449-1460.

[3]Hsu C. C., Lee W. J., Chang C. H..Subcritical open channel junction flow [J]. J. Hydr. Eng.

ASCE, Vol.124(1998),No.8,pp.847-855.

[4]Lin J. D., Soong H. K..Junction losses in open channel flows [J].Water Resource

Research.Vol.15(1979),No.2,pp.414-418.

[5]Gurram S. K..D iscussion of “Subcritical open to channel junction flow” [J]. J.Hydr. Eng.

ASCE, 2000,126.

[6]Zhang Ting, Xu Wei-lin, Wu Ping, Mai Dong-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t 90° open-channel junction” [J]Journal of Hydra ulic Engineering, Vol.40(2009),No.1,p.52-59 (in Chinese)

[7]Mao Ze-yu, Zhao Sheng-wei, Zhang Lei, Huang Ji-t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3D flow

characteristics at the confluence of open channels”[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Vol.35(2004),No.2,p.1-7 (in Chinese)

[8]Zhou Cui-ying,Deng Jin-yun.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nd Sediment at the

Confluence of Open Channels”[J].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18(2012),No.8,p.42-45 (in Chinese)

[9]Feng Ya-hui, Guo Wei-dong. “Numer ical simulation of flow at Y-shaped open-channel

junction”[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No.4,p.34-40 (in Chinese)

[10]Wei Wen-li, Shao Shi-peng, Liu Yu-ling.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f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at open-channel junctions with different intersection angles by Large Eddy Simulation”,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Mechanics,Vol.32(2015),No.1,p.57-63 (in Chinese) [11]Liu Sheng-yun, Kang Peng, Li Ran, Wei Juan. “A numerical study on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fluence flow”[J].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Vol.32(2012),No.4,p.14-18 (in Chinese)

[12]Liu Tonghuan, Guo Wei, Zhan Lei.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velocity profile at 90°open

channel confluenc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20(2009),No.4,p.485-489 (in Chinese)

作者简介:贾猛(1990-),男,河北唐山,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工结构,Email:410664339@https://www.360docs.net/doc/7a467179.html,

水力特性曲线绘制方法

1、将需要绘制的数据列入excel表格中(如图1)。 图1 2、然后打开Grapher,进入界面(如图2)。 图2

3、点击左上角工具栏的“折线/散点图”,并进入如图3界面,找到你需要绘制的工作表(我的工作表就是Book1),打开,然后进入图4界面,选择你需要绘制的两列数据(一次只能绘制一条曲线),点击确定就可以得到一条曲线了(如图5)。 第一个按钮就是“折线/散点图”了哈。 图3 图4

图5 4、选中Y轴,双击,得到图6界面,修改坐标轴长度和起点(X、Y轴都可以一 起改)、线条粗细、线条样式等,然后确定,得到你想要的图片尺寸,如图7。 图6

图7 5、点击左上角的“文件”,选择“导出”,进入界面如图8,选择保存路径、输入文件名、选择保存类型(文件名要加后缀“.dxf”,即将导出的图形为DXF格式),点击“确定”,进入如图9界面,选择“保存”“二进制”,单击“确定”。 完成图形的导出过程。重复上面的方法,得到所有你需要的曲线。 图8

图9 6、找到你保存的导出文件,用CAD方式打开,将所有曲线复制到一个CAD图里面。移动曲线和Y轴,画上箭头,写好文字,调整好格式,如图10。然后选中调整好的图形,点击“文件”选择“输出”,进入如图11界面,选择保存路径、输入文件名后点击“确定”。图像的输出完成。 图10

图11 7、在word里面插入你保存的图像就,修改图片大小,ok了! 进入word,点击“插入”,然后选择“图片”,然后选择“来自文件”,找到你CAD 输出的图像,就完成插入过程了。图片大小的修改用图片工具修改哈(选中图片,右键,选择“显示图片工具栏”)。 8、好,大功告成了哈!

测井曲线典型形态

测井曲线的形态代表了地层特征,如自然电位曲线分为钟型,漏斗型,锯齿型,指型等,他们分别代表了各种信息。但是其中SP曲线幅度又分为高幅,中幅,低幅。请问一下这些幅度是怎样定义的。是用公式算的还是直接看曲线的。还有双测向曲线,声波时差,微电极曲线齿型是什么意思。 电位的形状确实可以指示出一定的沉积环境,,比如“漏斗”:有口向上的漏斗,有口向下的漏斗,这就能分出沉积顺序,逆序还是正序。 不同测井曲线的形态以及变化关系,都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是沉积相的指相标志,也是层析地层划分识别的标志之一,你随便找一本层序地层学的书都有介绍幅度一般代表了当时的沉积能量; 一般都指的是电位或者伽马曲线. 至于曲线形态: 1)钟型;底部突变接触,代表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 2)漏斗型:顶部突变接触,代表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 3)箱型:顶底界面均为突变接触,表示水动力条件稳定,代表潮汐砂体或者废弃水下分流河道; 4)齿形: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快速变化,一般代表河道侧翼,席状砂,分流间湾微相. 1、曲线幅度 高幅度:反映海湖岸的滩、坝砂岩体,由于波浪的作用淘冼、冲刷干净泥质含量少,改造彻底、分选好,中━细砂岩渗透性好, 故高幅度。 中幅度:反映河道砂岩,水流冲刷强、物源丰富,分选差。 低幅度:反映河漫滩相,水流冲刷弱沉积物以细粒为主故以低幅度为主。 2、曲线形态 钟形:下粗上细,反映水流能量逐渐减弱,物源供应的不断减少。其代表相是蛇曲河点砂坝。曲线反映底为冲刷面,上面为河道 6, 砾石堆积,再上为河道砂,最上是河道侧向迁移后形成的堤岸砂,漫滩泥,沉积序列为河道的正粒序结构特征。 漏斗形:下细上粗反映向上水流能量加强,分选逐渐变好。代表相为海相滩坝砂岩体;另外

多孔出流管水力特性研究

多孔出流管水力特性研究 山地自压滴灌支管水力设计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同径及变径多出流管的水力计算,而其计算精度取决于其水头损失计算的准确性。多孔出流支管水头损失计算包括两部分: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对于多孔出流支管沿程水头损失,前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且提出的经验计算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对于多孔出流支管局部水头损失,常按沿程水头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估算。 但在进行管网水力计算时,节点处局部水头损失对管网中各管段流量分配和压力分布等具有显著影响,忽略局部水头损失或采用固定的局部能量损失系数可能导致较大的计算误差,其计算误差直接影响到多孔出流管节点压强水头的计算,进而影响到多孔出流管的水力设计精度。因此,为了提高多孔出流管的水力计算精度,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多孔出流管水头损失变化规律及压强水头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光滑紊流区内,T型三通管(同径多孔出流管局部水头损失主要发生位置)局部水头损失系数1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变化很小,随分流比的增大而增大,随断面比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局部水头损失系数2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分流比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随断面比的增大而变化很小;并提出了局部水头损失系数1和2的经验计算公式。由T型三通管流动特征分析可知:主管至直管流向的局部水头损失主要是由分流处突然扩散时的冲击损失、直管的突然收缩损失及由侧管中流体的转向引起的流速梯度变化产生的损失组成,主管至侧管流向的局部水头损失主要是由流体的转向损失和侧管弯头内的损失组成。

(2)与实测值对比得出:本文提出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1和2的经验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采用本文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等距、等流量多孔出流管沿程压强水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沿程节点压强水头随孔口流量、孔数及孔距的增大均不断减小,随坡度的增大均增大。 (3)光滑紊流区内,异径接头(变径多孔出流管局部水头损失主要发生位置之一)局部水头损失系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变化很小,随着断面比的增大而减小;并提出了异径接头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经验计算公式。由异径接头流动特征分析可知:在收缩管段近壁面处处产生漩涡,流线发生弯曲且流速有明显的梯度变化;水流在刚进入下游直管段时,在近壁面有明显的压力梯度,这主要是由于水流进入下游直管时产生了流动脱离壁面的现象。 随着断面比的减小,在收缩管段近壁面处产生的漩涡不断增加,流速梯度越来越明显,流线弯曲越来越严重。(4)与实测值对比得出:本文提出变径多孔出流管沿程压强水头经验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采用本文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等距、等流量变径多孔出流管沿程压强水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沿程节点压强水头随着坡度的增大均增大,随孔口流量及孔距的增大均减小。

水力发电主要特点

水力发电原理及特点 把天然水流蕴藏的力学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方式。是水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天然水流所蕴藏的力学能称为水力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能源之一。在自然状态下,河川水流的这种潜在能量以克服摩擦、冲刷河床、挟带泥沙等形式消耗掉。兴建水电站可利用这部分能量。1878年在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此后,1880年制成了冲击式水轮机,1918年制成了轴流式转桨水轮机,1957年制成了斜流式水轮机,并开始出现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机械制造业和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水力资源得到大力开发。80年代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已超过了70万千瓦,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已达1050万千瓦。 由于天然水流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而大量的电能又是无法贮存的,因此,开发河川水电一般都必须首先把天然河川水流的潜在能量蓄集起来,然后再根据用电需要对其进行时间上的再分配。另外,也只有把河川水流的能量蓄集起来,才便于完成水能到电能的集中转换,如图所示。河面上A、B两点的水位差H 称为河段Ⅰ~Ⅱ的落差。如在Ⅱ断面附近筑坝拦水并

兴建电站,则Ⅰ~Ⅱ河段的落差就被集中到电站附近。这一集中的落差称为水电站的水头,其物理意义为电站上、下游单位质量水体的势能差。它由河川水流的动能转换而来。通过压力水管向水轮发电机组供水,水轮机接收水流的能量并将其转变成自身旋转的机械能,然后再带动发电机旋转,完成力学能到电能的转换。当供水量为Q米3/秒),水的密度为ρ≈1000千克/米3,考虑到102千克力·米/秒=1千瓦,则水轮发电机组的输入功率为:Nh=9.81QH(千瓦)。由于在整个能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能量损失,因此水电站的输出功率N最后可按下式估算: N=9.81QHη(千瓦) [attachment=14313] 上式称为水力发电或水能利用基本方程式。式中η为水力发电的效率。大型水电站η高达90%以上。 [b]水力发电有如下特点:[/b] ①能源的再生性。由于水流按照一定的水文周期不断循环,从不间断,因此水力资源是一种再生能源。所以水力发电的能源供应只有丰水年份和枯水年份的

测井曲线代码-整理版

原始测井曲线代码 代码名称 A1R1 T1R1声波幅度 A1R2 T1R2声波幅度 A2R1 T2R1声波幅度 A2R2 T2R2声波幅度AAC 声波附加值 AA VG 第一扇区平均值AC 声波时差 AF10 阵列感应电阻率AF20 阵列感应电阻率AF30 阵列感应电阻率AF60 阵列感应电阻率AF90 阵列感应电阻率AFRT 阵列感应电阻率AFRX 阵列感应电阻率AIMP 声阻抗 AIPD 密度孔隙度 AIPN 中子孔隙度 AMA V 声幅 AMAX 最大声幅 AMIN 最小声幅 AMP1 第一扇区的声幅值AMP2 第二扇区的声幅值AMP3 第三扇区的声幅值AMP4 第四扇区的声幅值AMP5 第五扇区的声幅值AMP6 第六扇区的声幅值AMVG 平均声幅 AO10 阵列感应电阻率AO20 阵列感应电阻率AO30 阵列感应电阻率AO60 阵列感应电阻率AO90 阵列感应电阻率AOFF 截止值 AORT 阵列感应电阻率AORX 阵列感应电阻率APLC 补偿中子 AR10 方位电阻率 AR11 方位电阻率 AR12 方位电阻率 ARO1 方位电阻率 ARO2 方位电阻率 ARO3 方位电阻率ARO4 方位电阻率 ARO5 方位电阻率 ARO6 方位电阻率 ARO7 方位电阻率 ARO8 方位电阻率 ARO9 方位电阻率 AT1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2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3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6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90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A V 平均衰减率 ATC1 声波衰减率 ATC2 声波衰减率 ATC3 声波衰减率 ATC4 声波衰减率 ATC5 声波衰减率 ATC6 声波衰减率 ATMN 最小衰减率 ATR T 阵列感应电阻率 ATRX 阵列感应电阻率 AZ 1号极板方位 AZ1 1号极板方位 AZI 1号极板方位 AZIM 井斜方位 BGF 远探头背景计数率 BGN 近探头背景计数率 BHTA 声波传播时间数据 BHTT 声波幅度数据 BLKC 块数 BS 钻头直径 BTNS 极板原始数据 C1 井径 C2 井径 C3 井径 CAL 井径 CAL1 井径 CAL2 井径 CALI 井径 CALS 井径 CASI 钙硅比 CBL 声波幅度 CCL 磁性定位 CEMC 水泥图 CGR 自然伽马 CI 总能谱比 CMFF 核磁共振自由流体体积 CMRP 核磁共振有效孔隙度 CN 补偿中子 CNL 补偿中子 CO 碳氧比 CON1 感应电导率 COND 感应电导率 CORR 密度校正值 D2EC 200兆赫兹介电常数 D4EC 47兆赫兹介电常数 DAZ 井斜方位 DCNT 数据计数 DEN 补偿密度 DEN_1 岩性密度 DEPTH 测量深度 DEV 井斜 DEVI 井斜 DFL 数字聚焦电阻率 DIA1 井径 DIA2 井径 DIA3 井径 DIFF 核磁差谱 DIP1 地层倾角微电导率曲线1 DIP1_1 极板倾角曲线 DIP2 地层倾角微电导率曲线2 DIP2_1 极板倾角曲线 DIP3 地层倾角微电导率曲线3 DIP3_1 极板倾角曲线 DIP4 地层倾角微电导率曲线4 DIP4_1 极板倾角曲线 DIP5 极板倾角曲线 DIP6 极板倾角曲线 DRH 密度校正值 DRHO 密度校正值 DT 声波时差 DT1 下偶极横波时差 DT2 上偶极横波时差 DT4P 纵横波方式单极纵波时 差 DT4S 纵横波方式单极横波时 差 DTL 声波时差

有植被河道水流特性研究进展

王莹莹赵振兴 (河海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8) 摘要:近年来,生态修复一直是学者探讨的热门课题,河岸种植植被能固滩固岸,保护岸坡不受侵蚀,但也有专家提出植被会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如何布置,使植被更大限度地发挥“固滩护堤”的作用,是生产实际中提出的新问题。于是研究植被对水流特性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文详细回顾了前人对有植被河道水流特性问题的研究状况,综合评述了已有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生态护岸河道 刚性植被 柔性植被 1. 背景 河流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许多河道的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也严重受损,导致了河流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日渐频繁且强度加甚。 这种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不得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乎近年来河道的生态修复已提上日程并在许多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也已经普遍得到专家人士的认可。其中,植物护坡技术在国内外堤防工程中更是被广泛采用。河岸种植植被,植被的根系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能切实可行地做到“固滩固岸”,保护岸坡不受侵蚀。采用种植植被护坡技术投资少,技术简单,又可以绿化自然,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此又可谓之“生态护岸工程”,生态护岸能达到加固河岸,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的目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还不得不考虑到,水中种植植被增大了河流的阻力,减缓了河流的流速,导致河道水位的攀升,甚至引起部分泥沙的淤积;另外,河道水流部分能量被迫转换成植被附近产生的紊流脉动动能,使水流动能得到消耗。从这方面考虑,种植植被则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这种植物护坡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其利弊,因地制宜,找出最合理的种植植被的方案,使其扬利除弊,更好地发挥作用,保证行洪的安全,并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正是生产实际中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弄清河道中种植植被对水流的阻力影响、水流的紊动结构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有植被的河道水流问题是一门多学科交叉问题,该项目涉及到水流、植被、泥沙、地貌、河道演变、水土流失以及环境生态等诸多领域。研究有植被水流的紊流结构,对河道中泥沙的输运与沉降、河床的淤积与堤岸的侵蚀、河道中污染物的扩散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种植植被的河道水流特性的研究 1

土壤水特征曲线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土壤水动力学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日期: 2012 年1月7 日

评语 对课程论文的评语: 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成绩: 总成绩:评阅人签名: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水分特征曲线测定实验报告 1 实验的目的要求 理解水分特征曲线的含义,掌握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方法,以及比较不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特点。 2 实验的原理 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soil water retention function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各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均需由实验测定。 水分特征曲线仪主要由陶土头、集气管、压力传导管、水银测压计(由玻璃管和水银槽组成)、观测板以及样品容器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水分特征曲线仪结构图 1.样品容器; 2.陶土头; 3.集气管; 4.压力传导管; 5.水银测压计; 6.观测板; 7.水银槽 陶土头是仪器的传感部件,由具有均匀微细孔隙的陶土材料制成,当仪器内充满水使陶土头被水饱和时,陶土头管壁就形成张力相当大的一层水膜,陶土头与土壤充分接触后,土壤水与其内部的水体通过陶土头建立了水力联系,在一定的压差范围内,水分和溶质可以通过陶土头管壁,而气体则不能通过,即所谓透水不透气。因此,如果陶土头内外之间存在压力差,水分就会发生运动,直至内外压力达到平衡为止。这时,通过水银压力表测定的负压值就是陶土头所在位置土壤水的基质势。 陶土头所在位置的压力水头(基质势或负压)的计算公式为: w m w m m h h h h h h --=-+-=6.12)(6.13 式中h 为压力水头,h m 为压力表中水银柱高度(以水银槽水银液面为基准面),h m 是水银槽液面到陶土头中心位置的垂直距离。

测井曲线解释

测井曲线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 国产测井系列 1、标准测井曲线 2、5m底部梯度视电阻率曲线。地层对比,划分储集层,基本反映地层真电组率。恢复地层剖面。 自然电位(SP)曲线。地层对比,了解地层的物性,了解储集层的泥质含量。 2、组合测井曲线(横向测井) 含油气层(目的层)井段的详细测井项目。 双侧向测井(三侧向测井)曲线。深双侧向测井曲线,测量地层的真电组率(RT),试双侧向测井曲线,测量地层的侵入带电阻率(RS)。 0、5m电位曲线。测量地层的侵入带电阻率。0、45m底部梯率曲线,测量地层的侵入带电阻率,主要做为井壁取蕊的深度跟踪曲线。 补偿声波测井曲线。测量声波在地层中的传输速度。测时就是声波时差曲线(AC) 井径曲线(CALP)。测量实际井眼的井径值。 微电极测井曲线。微梯度(RML),微电位(RMN),了解地层的渗透性。 感应测井曲线。由深双侧向曲线计算平滑画出。[L/RD]*1000=COND。地层对比用。 3、套管井测井曲线 自然伽玛测井曲线(GR)。划分储集层,了解泥质含量,划分岩性。 中子伽玛测井曲线(NGR)划分储集层,了解岩性粗细,确定气层。校正套管节箍的深度。套管节箍曲线。确定射孔的深度。固井质量检查(声波幅度测井曲线) 二、3700测井系列 1、组合测井 双侧向测井曲线。深双侧向测井曲线,反映地层的真电阻率(RD)。浅双侧向测井曲线,反映侵入带电阻率(RS)。微侧向测井曲线。反映冲洗带电阻率(RX0)。 补偿声波测井曲线(AC),测量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单位长度地层价质声波传播所需的时间(MS/M)。反映地层的致密程度。 补偿密度测井曲线(DEN),测量地层的体积密度(g/cm3),反映地层的总孔隙度。 补偿中子测井曲线(CN)。测量地层的含氢量,反映地层的含氢指数(地层的孔隙度%) 自然伽玛测蟛曲线(GR),测量地层的天然放射性总量。划分岩性,反映泥质含量多少。 井径测井曲线,测量井眼直径,反映实际井径大砂眼(CM)。 2、特殊测井项目 地层倾角测井。测量九条曲线,反映地层真倾角。 自然伽玛能谱测井。共测五条曲线,反映地层的岩性与铀钍钾含量。 重复地层测试器(MFT)。一次下井可以测量多点的地层压力,并能取两个地层流体样。 三、国产测井曲线的主要图件几个基本概念: 深度比例:图的单位长度代表的同单位的实际长度,或深度轴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例系数。如,1:500;1:200等。 横向比例:每厘米(或每格)代表的测井曲线值。如,5Ω,m/cm,5mv/cm等。 基线:测井值为0的线。 基线位置:0值线的位置。 左右刻度值:某种曲线图框左右边界的最低最高值。 第二比例:一般横向比例的第二比例,就是第一比例的5倍。如:一比例为5ΩM/cm;二比例则为25m/cm。 1、标准测井曲线图 2、2、5米底部梯度曲线。以其极大值与极小值划分地层界面。它的极大值或最佳值基本反映地层的真电阻率(如图) 自然电位曲线。以半幅点划分地层界面。一般砂岩层为负异常。泥岩为相对零电位值。 标准测井曲线图,主要为2、5粘梯度与自然电位两条曲线。用于划分岩层恢复地质录井剖面,进行井间的地层对比,粗略的判断油气水层。 3、回放测井曲线图(组合测井曲线) 深浅双侧向测井曲线。深双侧向曲线的极度大值反映地层的真电阻率(RT),浅双侧向的极大值反映浸入带电阻率(RS)。以深浅双侧向曲线异常的根部(异常幅度的1/3处)划分地层界面。

土壤离心机测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方法及应用意义

土壤离心机测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方法及应用意义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一般也叫做土壤特征曲线或土壤pF曲线,它表述了土壤水势(土壤水吸力)和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土壤含水量Q以体积百分数表示,土壤吸力S以大气压表示。由于在土壤吸水和释水过程中土壤空气的作用和固、液而接触角不同的影响,实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不是一个单值函数曲线。 用非线性函数表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渗透系数变化的理论模型有Van Genuchten模型 (V-G模型)、Brooks-Corey模型等。这些理论模型的参数需要通过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 观测加以确定。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重要的土壤水力性质参数之一: 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土壤水分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属于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研究土壤水动力学性质比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对研究土壤水运动及其溶质运移有重要作用,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方法主要包括负压计法、砂性漏斗法、压力仪法、离心机法等。土壤的渗透系数也随含水率变化,表现为曲线关系。 以土壤吸力表示土壤水分的状态,干燥的土壤对土壤水分的吸力强,湿润的土壤对水分的吸力弱,所以用土壤对水分吸力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表示土壤水分状态和土壤水势。土壤吸力一般用大气压表示,干燥土壤的吸水极强,可达几千甚至上万个大气压,为了书写方便起见,一般用与大气压相当的水柱高度的厘米数(负值)对数来表示,称pF。 检测土壤水分特征pF曲线高速冷冻离心机HR21M

怎样用离心机法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用土壤离心机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方法:去取原状土或者扰动土,在不同转速和时间下测量含水量做水分特征曲线即可。根据离心机实测试验数据,分析不同质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变化趋势。相同离心力下,随着黏粒含量增加,最佳离心时间变长。 用离心机法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意义: 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程度最终决定于土水势的高低,而不是自身的含水量。如果测得土壤的含水量,可根据土壤水分土特征曲线查得基质势值,从而可判断该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的有效程度。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反映不同土壤的持水和释水特性,也可从中了解给定土类的一些土壤水分常数和特征指标。曲线的斜率倒数称为比水容量,是用扩散理论求解水分运动时的重要参数。曲线的拐点可反映相应含水量下的土壤水分状态,如当吸力趋于0时,土壤接近饱和,水分状态以毛管重力水为主;吸力稍有增加,含水量急剧减少时,用负压水头表示的吸力值约相当于支持毛管水的上升高度;吸力增加而含水量减少微弱时,以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为主,含水量接近于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间的差值,可反映土壤给水度等。故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调节利用土壤水、进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具。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进行基质势和含水量的相互换算。 根据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将土壤湿度换算成土壤基质势,依据基质势可判断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度。也可将基质势换算成含水量,根据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查得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和相应的有效水范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斜率的倒数,即单位基质势变化所引起含水量的变化,称之为比水容重,是衡量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和反映土壤持水性能的一个重要重要指标。 2.表示比水容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斜率的倒数,即单位基质势变化所引起含水量的变化,称之为比水容重,是衡量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和反映土壤持水性能的一个重要重要指标。 3.可以间接反映土壤孔隙的分布。 若将土壤中的孔隙设想为各种孔径的圆形毛细管,那么S和毛细管直径d的关系可简单的表示为S=4σd。式中σ为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室温条件下一般为75×105N/cm。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 4.可以判断土壤质地状况和土壤水分在吸力段的分布状况。 曲线的拐点可反映相应含水量下的土壤水分状态,如当吸力趋于0 时,土壤接近饱和,水分状态以毛管重力水为主;吸力稍有增加,含水量急剧减少时,用负压水头表示的吸力值约相当于支持毛管水的上升高度;吸力增加而含水量减少微弱时,以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为主,含水量接近于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间的差值,可反映土壤给水度等。故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调节利用土壤水、进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具。

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

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 (1)油层: 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气层:在自然电位、微电极、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3)油水同层:在声波时差、微电极、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4)水层: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 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别它们。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 (1)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3倍以上。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 (2)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在这种条件下比较探测不同的电阻率曲线,分析电阻率径向变化特征,可判断油、气、水层。一般深探测电阻率大于浅探测电阻率的岩层为油层,反之则为水层,有时油层也会出现深探测电阻率小于浅探测电阻率的现象,但没有水层差别那样大。 (3)邻井曲线对比法:将目的层段的测井曲线作小层对比,从中分析含油性的变化。这种对比要注意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在横向上的变化,如下图所示。(4)最小出油电阻率法:对某一构造或断块的某一层组来说,地层矿化度一般比较稳定,纯水层的电阻率高低主要与岩性、物性有关,所以若地层的岩性物性相近,则水层的电阻率相同,当地层含油饱和度增加,地层电阻率也随之升高。比较测井解释的真电阻率与试油结果,就要以确定一个电性标准(最小出油电阻率),高于电性标准是油层,低于电性标准的是水层。从而利用地层真电阻率(感应曲线所求的电阻率)和其它资料,可划分出油(气)、水层。但是应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不同断块、不同层系的电性标准不同,当岩性、物性、水性变化,则最小出油电阻也随之变化。 (5)判断气层的方法:气层与油层在许多方面相似,利用一般的测井方法划分不开,只能利用气层的“三高”特点进行区分。所谓“三高”即高时差值(或出现周波跳跃);高中子伽马值;高气测值(甲烷高,重烃低)。 根据油、气、水层的这些曲线特征和划分油、气、水层的方法,就可以把一般岩性、简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动力学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学号: 姓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研究与运用 摘要:土壤水的基质势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土壤水分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动力学性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比较分析了前人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方法中的各种模型,其中对Van Genuchten模型的研究较为广泛。但为之在DPS中求解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和在试验基础上建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单一参数模型结构较为简单,省时省力,可进一步的推广运用。 关键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运用 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研究 1.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概念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描述土壤含水量与吸力(基质势)之间的关系曲线。它反映了土壤水能量与土壤水含量的函数关系,因此它是表示土壤基本水力特性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土壤水滞留与运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意义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反映的是土壤基质势(或基质吸力)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程度最终决定于土水势的高低而不是自身的含水量。如果测得土壤的含水量,可根据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查得基质势值,从而可判断该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的有效程度[2]。

1.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方法 1.3.1直接法 通过实验方法直接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方法称为直接法。直接法中有众多的实验室和田间方法,如力计法、压力膜法、离心机法、砂芯漏斗法、平汽压法等,而前3种应用最为普遍。①力计法:是土壤通过土杯从力计中吸收水分造成一定的真空度或吸力,当土壤与外界达到平衡时,测出土壤基质势,再测出土杯周围的土壤含水量,不断变更土壤含水量并测相应的吸力,就可完成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力计法可用于脱水和吸水2个过程,可测定扰动土和原状土的特征曲线,是用于田间监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重要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力计仅能测定低吸力围0~0.08Mpa的特征曲线。②压力膜法:是加压使土壤水分流出,导致土壤基质势降低直到基质势与所加压力平衡为止,测定此时的土壤含水量.通过改变压力逐步获取不同压力下的含水量即可得到水分特征曲线。压力膜法可应用于扰动土和原状土,测定特征曲线的形状与土壤固有的特征曲线相符,可应用于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但测定周期长,存在着土壤容重变化的问题。③离心机法:测定某吸力下所对应的含水量,原理和实验过程同压力膜法相似,但其压力来源于离心机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离心机法可应用于扰动土和原状土,测定周期短。特征曲线的相对形状与土壤固有的特征曲线相符,可用于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但是离心机仅可测定脱水过程,且在测定过程中土壤容重变化很大,若能对容重的影响进行校正,可望有较高的测定准确度。邵明安(1985)从土壤蒸发试验的预测与实测的含水量的偏离程度初步研究了以上3种方法测定土壤基质势的差别及准确性,结果表明考虑容重变化的离心机法有较高的准确度。④砂芯漏斗法:就是用一个砂芯漏斗和连接悬挂水柱的土板形成

测井曲线的识别及应用

第一讲测井曲线的识别及应用 钻井取芯、岩屑录井、地球物理测井是目前比较普及的三种认识了解地层的方法。钻井获取的岩芯资料直观、准确,但成本高、效率低。岩屑录井简便、及时,但干扰因素多,深度有误差,岩屑易失真。测井是一种间接的录井手段,它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连续地测定岩石的物理参数,以不同的岩石存在着一定物性差别,在测井曲线上有不同的变化特征为基础,利用各种测井曲线显示的特征、变化规律来划分钻井地质剖面、认识研究储层的一种录井方法;具有经济实用、收获率高、易保存的优势,是目前我们认识地层的主要途径。 鄂尔多斯盆地常规测井系列分为综合测井和标准测井两种。 综合测井系列:重点反映目的层段钻井剖面的地层特征。测量井段由井底到直罗组底部,比例尺1:200。由感应、八侧向、四米电阻、微电极、声速、井径、自然电位、自然咖玛八种测井方法组成。探井、评价井为了提高储层物性解释精度,加测密度和补偿中子两条曲线。 标准测井系列:全面反映钻井剖面地层特征,测量井段由井底到井口(黄土层底部),比例尺1:500,多用于盆地宏观地质研究。过去标准测井系列较单一,仅有视电阻率、自然咖玛测井等两三条曲线。近几年完钻井的标准测井系列曲线较完善,只比综合测井系列少了微电极测井一项。 一、测井曲线的识别 微电极系测井、四米电阻测井、感应—八侧向测井、都是以测定岩石的电阻率为物理前提,但曲线的指向意义各异。微电极常用于判断砂岩渗透性和薄层划分。感应—八侧向测井用于判定砂岩的含油水层性能。四米电阻、声速、井径、自然电位、自然咖玛用于砂泥岩性划分。它们各有特定含义,又互相印证,互为补充,所以,我们使用时必须综合考虑。 1、微电极测井 大家知道,油井完钻后由井眼向外围依次是:泥饼、冲洗带、侵入带、地层。泥饼是泥浆中的水分进入地层后,吸附、残留在砂岩壁上的泥浆颗粒物。冲洗带是紧靠井壁附近,地层中的流体几乎被钻井液全部赶走了的部分;其深入地层的范围一般约7—8厘米。侵入带是钻井液与地层中流体的混合部分。

急流弯道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第!"卷第!期#$$$年%月 陕西水力发电 &’()*+,’-./++*012+34)5’24) 6789!":79!; ;;;;;;;;;;;;;;;;;;;;;;;;;;;;;;;;;;;;;;;;;;;;;;;;;;;;;;;;;;;;;;;<=>9#$$$ 文章编号?!$$#@!A B "C #$$$D $!@$$$A @$% 急流弯道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田嘉宁 C 西安理工大学E 陕西西安B !$$F A D 摘 要?通过模型试验E 进一步揭示了急流弯道中G H !和H $I J 对K 及L #I L !的影响E 提出了防止弯道出现干底现象的界限E 并给出了波角M !的经验公式N 关键词?弯道O 水力特性O 试验研究中图分类号?P 6! %%9!文献标识码?Q 水利工程中的急流曲线型渠道R 无压明流泄水隧洞和溢洪道E 受离心力和扰动波的共同作用E 从而使弯道段的水流流态变得非常复杂N 该问题自%$年代提出以来E 虽然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E 取得了许多成果E 但由于流量变化大R 流态复杂E 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关注N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E 对中半径大偏转角明渠弯道的急流水力特性作了一些试验研究N S 急流弯道中水流的基本特征 在矩形断面渠槽的圆弧形急流弯道中E 由于外侧边壁向水流方向改变E 水流的惯性便对边墙产生冲击作用E 边墙对水流施加反力E 迫使水流沿边墙转向E 水流产生动量变化E 造成水面局部壅高N 反之当边墙向水流外部偏转时E 由于水流失去边墙的依托E 水流扩散E 产生水面跌落N 因槽内水流流速大于波的传播速度E 当扰动到达时E 水流已经前进一段距离E 因此E 扰动的影响范围必然在扰动开始发生的下游E 其扰动波随着水流流动距边墙越远E 越靠近下游N 水面不仅沿纵向起伏变化大E 而且在横断面上的水深也发生局部壅高和降低E 平面上形成菱形的波C 图!D N 发生冲击波后E 流速变化及波角大小和扰动前来流的G H !及边墙偏转角TE 槽的半径等因素有关N 实验及理论计算表明E 扰动水流的波动周期为#K E 在K R %K R U K 等处沿外边墙水面出现最大值L V =W E 在#K R F K R "K 等处E 内边墙处水面取最大值L V =W N 因此E 确定急流弯道的K 值和L V =W 值E 对工程设计是非常有用的N 关于急流弯道的K 值与L V =W 值E 前人已经给出了近似的估算公式E 如?K X =>Y Z =[ J C H $\J I #D Z =[M ! L X ]# ^ _‘[# C M !\K I #D C ! D 图!弯道水流示意图 收稿日期?!a a a @!!@$# 作者简介?田嘉宁C !a U U @D E 男E 甘肃西峰人E 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E 工学硕士E 从事水工水力学研究N 万方数据

土壤含水量测量方法

土壤含水量测量方法 ( 1 )称重法(Gravimetric) 也称烘干法,这是唯一可以直接测量土壤水分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的标准方法。用土钻采取土样,用0.1g 精度的天平称取土样的重量,记作土样的湿重 M,在 105℃的烘箱内将土样烘 6~8 小时至恒重,然后测定烘干土样,记作土样的干重 Ms 土壤含水量=(烘干前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 量)/(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烘干空铝盒质量)*100% ( 2 )张力计法(Tensiometer) 也称负压计法,它测量的是土壤水吸力测量原理如下:当陶土头插入被测土壤后,管内自由水通过多孔陶土壁与土壤水接触,经过交换后达到水势平衡,此时,从张力计读到的数值就是土壤水(陶土头处)的吸力值,也即为忽略重力势后的基质势的值,然后根据土壤含水率与基质势之间的关系(土壤水特征曲线)就可以确定出土壤的含水率 ( 3 ) 电阻法(Electricalresistance) 多孔介质的导电能力是同它的含水量以及介电常数有关的,如果忽略含盐的影响,水分含量和其电阻间是有确定关系的电阻法是将两个电极埋入土壤中,然后测出两个电极之间的电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有可能比土壤的电阻大得多。因此采用将电极嵌入多孔渗水介质(石膏、尼龙、玻璃纤维等)中形成电阻块以解决这个问题 ( 4 ) 中子法(Neutronscattering) 中子法就是用中子仪测定土壤含水率中子仪的组成主要包括:一个快中子源,一个慢中子检测器,监测土壤散射的慢中子通量的计数器及屏蔽匣,测试用硬管等。快中子源在土壤中不断地放射出穿透力很强的快中子,当它和氢原子核碰撞时,损失能量最大,转化为慢中子(热中子),热中子在介质中扩散的同时被介质吸收,所以在探头周围,很快的形成了持常密度的慢中子云

测井曲线解释及其含义

主要测井曲线及其含义 主要测井曲线及其含义 一、自然电位测井: 测量在地层电化学作用下产生的电位。 自然电位极性的“正”、“负”以及幅度的大小与泥浆滤液电阻率Rmf和地层水

电阻率Rw的关系一致。Rmf≈Rw时,SP几乎是平直的; Rmf>Rw时SP为负异常;Rmf<Rw时,SP在渗透层表现为正异常。 自然电位测井 SP曲线的应用:①划分渗透性地层。②判断岩性,进行地层对比。③估计泥质含量。④确定地层水电阻率。⑤判断水淹层。⑥沉积相研究。 自然电位正异常 Rmf<Rw时,SP出现正异常。 淡水层Rw很大(浅部地层) 咸水泥浆(相对与地层水电阻率而言)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曲线与自然伽马、微电极曲线具有较好的对应性。 自然电位曲线在水淹层出现基线偏移 二、普通视电阻率测井(R4、R2.5) 普通视电阻率测井是研究各种介质中的电场分布的一种测井方法。测量时先给介质通入电流造成人工电场,这个场的分布特点决定于周围介质的电阻率,因此,只要测出各种介质中的电场分布特点就可确定介质的电阻率。 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①划分岩性剖面。②求岩层的真电阻率。③求岩层孔隙度。 ④深度校正。⑤地层对比。 电极系测井 2.5米底部梯度电阻率进套管时有一屏蔽尖,它对应套管鞋深度;若套管下的较深,在测井图上可能无屏蔽尖,这时可用曲线回零时的半幅点向上推一个电极距的长度即可。 底部梯度电极系分层: 顶:低点; 底:高值。 三、微电极测井(ML) 微电极测井是一种微电阻率测井方法。其纵向分辨能力强,可直观地判断渗透层。主要应用:①划分岩性剖面。②确定岩层界面。③确定含油砂岩的有效厚度。④确定大井径井段。⑤确定冲洗带电阻率Rxo及泥饼厚度hmc。

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AtlantisPre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Science (ICEMC 2016) Bend Flow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rve Intersection Study on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ve Meng Jia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ndan, Hebei China 410664339@https://www.360docs.net/doc/7a467179.html, Keywords: Curved corners junction; Model test; Inflow angle; Circulation intensity; The ratio of discharge Abstract.The flow structure is complex near the curved junction,in previous studies, relatively few studied tributary skew curve river and water sports is more complex due to the centrifugal force under this condition.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flow structure based on generalized model test, studied at the different of inflow angle and the ratio of discharge, the flow structure nearby curved corners junction area.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en inflow angle is larger, effect of tributaries on the mainstream is getting stronger, vertical average velocity reaches the peak appears at the concave bank in downstream section. The more uneven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 becomes with an increase of inflow angle of the overall. When inflow angle becomes larger, Circulation intens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ength, the sections with the largest circulation intensity appears at the concave bank in downstream section is moving downward gradually. 曲线交汇条件下弯道水流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贾猛 1.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中国河北邯郸 056038 a410664339@https://www.360docs.net/doc/7a467179.html, 摘要:曲线交汇口附近水流结构复杂,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支流斜交曲线干流研究相对较少,而该条件下由于受离心力作用水流运动更为复杂。为探讨该区域水流特性,通过概化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汇流比和入汇角时,弯道交汇口附近的水流结构特性。得出,支流入汇角逐渐增大时,其对干流影响也随之增强;交汇口下游断面垂线平均流速出现峰值且断面流速在交汇口处不均匀性增强;交汇口附近环流强度随之变大且入汇口下游环流旋度最值断面逐渐下移。 关键词:曲线型交汇;模型试验;入汇角;环流强度 1.引言 交汇型河流在我国各地区水系中普遍存在,邻近汇流口处水流结构复杂[1-5],呈现诸多水动力学特性:如支流对干流壅水作用,交汇口下游出现回流现象,流速带分布不均等[6-9]。这些特性受到很多因素控制,如交汇口形状、干支流河床高差、河床坡底、入汇角、汇流比等[10-11],其中汇流比和入汇角是影响弯道水力特性较为重要的因素。在以往研究中主要是探讨支流直线交汇于干流的水力学特性[12],但支流斜交曲线干流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概化模型对支流交汇于弯道干流凸岸时的弯道水流特性展开研究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