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释放率理论

能量释放率理论
能量释放率理论

Chapter Three Energy release rate theory

Energy release rate G is 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 in fracture mechanics.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G and K. One is known. Another can also be known. Sometime,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K factor. However, it is perhaps easy to calculate G .

§3-1 Concept of energy release rate

1. Basic concepts (1) Strain energy

Work done by the external force is changed to the strain energy stored in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The strain energy can be released and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then disappears.

Strain energy density w : strain energy per unit volume.

ij ij ij ij ij d w εσ=εσ=?ε2

10*

*, (for linear elastic body) Total strain energy U (Internal force potential): total energy stored in the volume V

?=V

wdV U

(2) External force potential U P : the negative value of virtual work done by the external force. Assume that the body force is i B and the surface force is i T on the stress boundary. The external force potential P U is

)(??σ

+-=S i i V

i i P dS u T dV u B U

(3) Total potential ∏:

)(???σ

+-=+=∏S i i V

i i V

P dS u T dV u B wdV U U

2. Energy release rate G

The body force i B , the surface force i T on σS and the displacement i u on u S are given. Assume that the crack size is changed from a to a +?a . Accordingly, the

displacement, strain, stress, stain energy density, internal force potential, external force potential and total potential are also changed. The total potential ∏ is changed to

?∏+∏. ?∏ is the increment caused by the crack growth a ?. Assume that the plate

thickness is t . a t S ??=? denotes the single surface area increment.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is defined as

dS

d S G a ∏

-=??∏-=→?0lim

If the plate thickness t is a constant,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is

da

d t a t G a ∏

-=???∏-=→?1lim

3. Constant force and constant displacement conditions

(1) Constant force condition

A plate with a crack is applied by a constant force F as shown in Fig. 3.1(b). The external force virtual work W and external force potential U P , respectively, are

δF W =, δF W U P -=-=

The total strain energy U (internal force potential) is

δF U 2

1

=

Then, the total potential ∏ is

W U U U P -=+=∏

Now, U W 2=,U -=∏.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under the constant force condition can be written as

F S

U

S G )(??=??-

=∏,for constant F . In this case, 0>?U , the strain energy in the body in fact increases rather than releases with the crack growth. G can not be called as the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2) Constant displacement condition

After a displacement δ occurs, the plate is clamped. This is the constant displacement condition as shown in Fig. 3.1(c). In this case, there is

W =0,U W U =-=∏

δ∏)(S

U S G ??-=??-

=, for constant displacement δ. It is seen that only for the constant displacement condition, G can be called as the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Since W =0, the energy needed by the crack growth comes from the release of strain energy stored in the body. That is the strain energy stored in the body decreases with the crack growth. Foe the constant force condition, the increment of external work is δFd dW = in which a part is used to increase strain energy dU while the other part is used for crack growth.

However, the values of G for two cases are equal. Constant force case:

2212C F F U ==δ,S

C

F S U

G F ??=??=2)(2. C is the compliance of the plate.

Constant displacement case:

C F U 2212δδ==,S

C P S C C C S S E G ??=??--=??-=??-=212)12()(2222δδδ

It is seen that the values of G for two cases are equal.

§3-2 Relation between G and 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 and 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 in fracture mechanics.

1. Mode I crack

By consideration of stress and energy fields ahead of the crack tip, the relation

between K and G can be established.

Assume that a segment of crack length is closure. To this end, a distributed stress σyy is applied. This distributed stress σyy is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vicinity in the crack tip for

θ=0, r=x , i.e.

x

K I yy πσ2=

In addition, for the plane strain case, the displacement produced in the crack closure process can be known from the asymptotic solution of displacement fiel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crack tip. The point o’ is taken as the original point. For πθ=, x a r -=, the displacement along y-axis is

π

ννπν2)1(4)1(221)(2x

a K E r K E x v I

I --=-+= Assume that the plate thickness is 1. The applied force F in the area dx ?1 is

dx F y ??=1σ

As shown in Fig. 3.2, the total crack closure displacement is v 2=δ. Since the actual work done by the external force σy in the length dx is equal to the strain energy, there is

dx v v dx F U yy yy ?=???==

σσδ212

1

21 The crack closure length is a so that the change of system strain energy is

?a

y

vdx 0

σ

The change of system strain energy by closing the unit crack area is

??=??a

y vdx a

S U 011σ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ack growth case is similar to the crack closure case. The energy for crack growth is equal to the energy for crack closure. Therefore, in the case of constant displacement, the dissipative energy for the unit area increment of crack area, i.e. G I , can also be written as

?=??-

=a

y I vdx a a U G 0

1σ The expression of y σ and v can be inserted into the above eq. to give

22

2

2

0201212)1(4211I a I a I I a y I K E

dx x x a a K E dx

x a K E x K a vdx a G ν

π

νπνπσ-=--=--==?

??

i.e.

2

21I I K E

G ν-=, for plane strain case

For the plane stress case, there is

2

1I I K E

G =

, for plane stress case. 2. Mode II crack

For the mode II crack, the relative slide displacement of crack surfaces along the x -axis by the shear stress xy τ is 2u .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II is

?=a

xy II udx a G 0

The shear stress τxy and displacement u are respectively known as

x

K II xy πτ2=

, 0=θ, x r =

π

ν2)1(42x

a K E u II

--=, 0=θ, x a r -= We have

2

20

22121II a II

II K E

dx x x a a K E G νπ

ν-=--=?

, for plane strain case 2

1II II K E

G =

, for plane stress case. 3. Mode III crack

For the mode III crack,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by the anti-plane shear stress zy τ along the z -axis is 2w .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III can also be written as

?=

a

zy III wdx a

G 01τ The anti-plane shear stress zy τ and anti-plane displacement w are known as

x

K III

zy πτ2=

, 0=θ, x r = π

ν2)1(4x

a K E w III

-+=

, 0=θ, x a r -= We have

2

012)1(421III a III III III

K E

dx x a K E x K a G νπνπ+=-+=? For the complex crack, K I ≠0, K II ≠0, K III ≠0, the total energy release rate is

22221)(1III II I I K E

K K E G νν+++-=

§3-3 Bi-cantilever beam problem

It is a mode I crack problem.

1. Long crack case: h l >>

When h l >>, the crack segment is equivalent to a cantilever beam.

EI

Fl d 3223

==δ, 3121th I = (rectangular section)

3

3

8Eth

Fl d = Fd U 21=, Fd U P -=, 3

3

2421Eth l F Fd U U P -=-=+=∏

3

22

2121h

Et l F dl d t G =-=∏ For the plane stress problem, there is

21I K E

G =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can be known as

2

/33

2th Fl

K I =

2. Short crack case:

In this case, the crack segment is equivalent to a dumpy beam (短粗梁). The shear deformation of the crack seg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in the uncracked segment must be considered. The displacement 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321d d d d ++=

d1 is produced by bend and d 2 by shear. It is known that

31l d ∝, 22l d ∝

d 3 is th

e body displacement induced by the deformation o

f the uncracked segment.

l d ∝3

l l l d 32231

ααα'+'+'= A normalized compliance coefficient λ is introduced.

)

()()()()()()(322313222331

h

l h l h l h

l

h F tE h l h F tE h l h F tE tE F d ααααααλ++='+'+'==

The coefficients 1α, 2α and 3α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ory or experiment. If the normalized compliance λ is known, the displacement d can be determined.

)]()()([32231h

l h l h l tE F d ααα++=

Total potential of the system is

)]()()([2121122312h

l h l h l tE F Fd U ααα∏++-=-=-=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is

)]()(2)(3[2113

223122h

l h l h l l Et F dl d t G ααα∏++=-= For the plane stress problem,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can be determined from

21I K E

G =

that

21

32231)]()(2)(3[21h l h l h l t F l K I ααα++=

3. Determination of α1, α2 and α3 by experiment

There are three specimens. The crack lengths are 1l , 2l and 3l respectively. Three F versus d curves can be obtained by test. F and d are the generalized force and displacement. In light of

)()()()(32231h

l

h l h l tE F d αααλ++==

we can have three equations

)()()(1321231111h l h l h l F d Et

ααα++= )()()(2322232122h l h l h l F d Et

ααα++= )()()(3323233133h

l h l h l F d Et

ααα++=

The coefficients 1α, 2α and 3α now can be known. Then, we calculate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and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K .

§3-4 Determination of SIF by experiment

The method in the last sect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general case.

Consider a Mode I crack problem. The crack can be a central or edge crack. F and d denote the generalized force and displacement respectively. For the different crack sizes

1a , 2a , …, n a , we can obtain a group of F versus d straight lines by experiment.

For a constant applied force F , we can have the displacement values 1d , 2d , …, n d . The total potential can be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crack sizes.

i i Fd 2

1-=∏, for i a , n i ,,2,1 =

Finally, a group of data (∏i , a i ) is obtained. The ∏i versus a i can be plotted.

For the Mode I and plane stress problem, in view of

2

11I K E

da d t G =∏-

=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I K is

)1(da

d t E K I ∏

-= where da

d ∏

-

is the slope at the point a . Another treatment:

Assume that the compliance λ(a ) of the system depends on the crack size a . The generalized displacement q and force F are related by λ as

F a d )(λ=

)(2

121

2a F Fd λ∏-=-=

When F =constant, the derivative is

da

a d F da d )

(212λ∏-= da

a d t E F

da d t E K I )

(2)1(λ∏=-

= For a constant applied force F , we can have the displacement values 1d , 2d , …, n d from Fig. 3-8. By using F d i i /=λ, a group of data ),(i i a λ can be obtained. The λ versus a curve can be depicted. By using the slope at the point a , we can calculate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for the crack size a and the applied load F .

§3-5 An infinite plate with a central crack under uniaxial tension

This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in chapter two. Now we resolve it by the energy approach.

Case (a) can be divided into case (b) plus case (c).

)()()(c I b I a I K K K +=

Case (b) is the same as no crack case, 0)(=b I K , such that

)()(c I a I K K =

Case (a) is equal to case (c).

1. Solution for case (c)

For the case (c), assume that the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on the upper crack surface is an ellipse.

1)()(

220=+a

v The relation r a x -= is substituted to give

2

2

22222021)(1)(1)(a r ar a a r a a x v v +--

=--=-= When the distance r is very small, r 2 can be ignored. On the crack surface near the crack tip, the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is a parabola.

a

r

v v 20

= It has been known in chapter two that the displacement asymptotic solution is

)2

cos 21(2sin 222θ

-+κθπμ=

r K v I

On the upper crack surface, π=θ, we have

)1(22+κπ

μ=r

K v I a

r

v r K I 2)1(220

=+κπμ

For plane stress, ν+ν-=κ13, )

1(2ν+=μE

,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can be obtained that

a

v E K I π

=0

2 and

20241v a

E K E G I π==

The displacement 0v remains determined.

2. The expression of energy release rate G

In what follows, the expression of energy release rate G is derived from its definition. Then, the displacement 0v can be determined and the solution for the problem can be

The system total potential is

]2

1[40?σ-

=-=∏a

tdx v U 20)(1a

x

v v -=

002

20

2

12tav dx x a a tv a σπ-=-σ-=∏? Note that 0v is related to a .

)(2

0a tav σπ

-=∏

)(200da

dv a v t da d +σπ

-=∏ )(421)2(00da

dv a v da d t ta d d dS d G +σπ

=∏-=∏-=∏-

= The early result is

2

04v a

E G π=

A differential equation can be obtained that

2

0200v a

E a v da dv σ=+, Bernoulli equation The general form of the Bernoulli equation is

n y x q y x p y )()(=+'

The solu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mathematic handbook. The result is

C

a E a

v 2022σ+σ=

C is an integral constant. When ∞→a , the displacement ∞→0v . This requires that C =0.

E

a

v σ=

20 a a

v E K I πσ=π=

02 Finally, the solution is

a K I πσ=, 20)(1a

x

v v -=, E a v σ=20 It is identical to the early result in chapter two.

§3-6 Mode I crack in the general case solved by energy approach

1. Symmetric case

For this cas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direct analytical method. The case (b) is the same as no crack case.

)()(c I a I K K =

Case (c)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case (1) and case (2). Case (1) is the uniform applied loading case.

21)()(I I c I a I K K K K +==

1I K has been known. The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ase (2).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is written as

2112122212112211212

)2(1)(11I I I I I I I I I K K E G G K K K K E K K E K E G ++=++=+==

2

1111I K E G =

, 221

21I K E G = In addition,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G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definition.

???????-∏+∏=+---=++-=-=-=∏a

a

a

a

a

a a

tdx

v p tdx v p tdx v p tdx v p tdx v p tdx v v p p pvtdx U 0

1221 theorem

Betti equal,0120210220110212104)22(22))((2)2

1(

4

)

(2)

4(21210

122101221??++=--+=∏-=∏-=a a dx v p da d

G G tdx v p da

d

t G G da d t dS d G

Comparison with

211

212

I I K K E G G G +

+= results

)(22012211?=a

I I dx v p da d K K E ])([)(0121211012112??+==

a I a I I dx da

dv

p a v p K E dx v p da d K E K ,

0)(1=a v , the displacement at the crack tip vanishes.

?=

a I I dx da

dv p K E K 01

2112, Conclusion: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2I K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1I K for another case that has been known.

Example:

The solution for case (1) has been known.

a p K I π=11, 221

1

12x a E p v -=

?=a I I dx da dv p K E K 01

3113

, ??

?≠==b x b x p x p ,0 ,)(3 2

2

2211111

1132)2(b

a a a

p b a E p da d p

a

p E da

dv p K E K b

x I I -π=-π=

=

=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2I K can be derived from case (3) by integral operation.

2

2

222)(b

a a a

dx x p dK I -π=

??-π=-π=a a I x a dx

x p a a b a db b p a a K 02

2202222

)(2)(2 If the distribution )(2x p is known, the SIF 2I K can be determined. Therefore, we can know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a I K for case (a).

21)()(I I c I a I K K K K +==

2. General case: asymmetric tension

21)()(I I c I a I K K K K +==

In the same way, we can derive that

???

=

12),,()(2111

2

112l l I I dx l l x v l x p K E K

Know that

a p K I π=11, 221

112

),(x a E p x a v -=, )(21

21l l a -=, 12l x l ≤≤

???

=

12),,()(21113113l l I I dx l l x v l x p K E K , ???++≠++==b l a x b l a x p x p 223,0,)( b

a b

a a p

l l x v l p K E K b l a x I I -+π=??=

++=2),,(2111113 b a b

a a

db b p dK I -+π=

)(22 By integration, we have

?

+--+π=

a a

I db b

a b

a b p a

K )

(122 第三章完

1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

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处于高处的人员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当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将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除了势能外,动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各种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动能,工作人员一旦与之接触,将发生车辆伤害或机械伤害事故。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烧灼或发生烫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员中毒,是化学能引起的典型伤害事故。

安全学原理题库(含答案)教学内容

安全学原理题库(含答 案)

安全学原理试题 一、解释 安全投资:是指对安全活动所做出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总和。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可靠度:是可靠性的概率的度量,通常记为R.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称为掩蔽。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安全成本:是指实现安全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是衡量安全活动的重要尺度。 安全效益:安全收益与安全投入的比较。它反映安全投入的关系,是安全经济决策所依据 的重要指标之一。 安全: 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安全科学: 是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 工伤事故 :一般的人身伤亡事故又称工伤事故,它是企业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影响,制使身体受到伤 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工程: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管理各种系统的规划、设计、生产和使用的一门科学,是指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综合,已达到全系统的最优效率。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需要阐明几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规定的功能、能力。 群体:是指俩人或俩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正式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组织建立的群体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二、填空题 1. 安全三要素是人、物、人与物。

岩爆破坏过程能量释放的数值模拟

第29卷第3期 岩 土 力 学 V ol.29 No.3 2008年3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Mar. 2008 收稿日期:2007-09-21 作者简介:王耀辉,男,1971年生,博士,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地基基础方面的研究。E-mail: wangyaohui@https://www.360docs.net/doc/7b14465195.html, 文章编号:1000-7598-(2008) 03-0790-05 岩爆破坏过程能量释放的数值模拟 王耀辉1,陈莉雯2,沈 峰3 (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2.武汉市洪山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站,武汉 430074;3.武英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部,武汉 430071) 摘 要:岩爆是地下岩石开挖中的一种工程灾害现象,是岩体结构发生破坏时,由于内部储存的弹性能释放并转换为动能而造成动力形式的破坏。岩爆破坏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岩体在应力峰值前后的应力-应变特性紧密相关。另外,施工中开挖速度引起的加载速率的变化也会对岩爆的产生有明显影响。以岩体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为基础分析岩爆破坏过程。分析中采用的模型考虑了岩石峰值后应力-应变特性及加载速率的影响。运用数值方法对岩石洞室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对岩体破坏的发生及弹性能释放过程进行了分析。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岩体洞室开挖过程中岩石破坏由岩体表面向岩体内部发展,岩石的弹性能释放率也随着破坏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分析结果还显示,岩体破坏时的弹性能释放速率会随着开挖速率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关 键 词:岩爆;数值模拟;应力-应变特性 中图分类号:O 382 文献标识码:A Numerical modeling of energy release in rockburst WANG Yao-hui 1, CHEN Li-wen 2, SHEN Feng 3 (1.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 2. Hongshan St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Tes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Wuhan 430074, China; 3.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Wuying Expressway,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Rockburst is one of the disasters can occurr in deep mining and rock excavation. It is a kind of dynamic fracture excited by the released elastic energy previously stored in the rock mass. The elastic energy releasing is correlated to the post peak behavior of the excavated rock ma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ockburst phenomenon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excavation rate. A numerical modeling for rockburst is presented. The modeling is based on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rocks obtained in laboratory. The post peak stress-strain behavior is specially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s of loading rates are also included.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a tunnel in rock mass is simulated in the study.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elastic energy releasing rat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are computed in the simulation. The compu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acture is likely to initially occur near the rock surface and then propagate towards the internal zone of the rock mass.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rockburst is more likely to be occurred under a higher excavation rate than that under a lower excavation rate. Key words: rock burst; numerical modeling; stress-strain behavior 1 引 言 岩爆是地下岩体工程施工中的一种灾害现象,它是在岩体开挖过程中,由于岩体内部储存的弹性能突然释放并大量转化为动能所形成的一种动力破坏现象。由于岩爆发生突然而且强烈,对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3] 。对岩爆的 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工程实践中都具有重大 意义。 为解释岩爆的机制和预测其发生,学者们提出 了许多理论及预测方法,包括强度理论、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及失稳理论等等。强度理论是通过建立围岩内部应力与围岩强度间的特定关系来判断岩爆是否发生及发生的强烈程度。强度理论包括理论公式例如格里菲斯理论、剪切理论,以及根据工程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公式[4, 5]。强度理论具有直观、便于应用的特点,但由于它仅考虑岩石强度因素而不考虑岩石的变形特性,因而显得有些片面。 刚度理论是根据普通试验机压缩岩石产生动力破坏的现象提出的。A. M. Linkov [6]等提出,岩石发

河北省2016年上半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考试题

河北省2016年上半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能量 意外释放理论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是利用相同的或相似的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A.对照、经验法 B.逻辑推理法 C.因果关系法 D.类比方法 2、内审员培训是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关键。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通过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开展编写体系文件、初始评审、__等工作的能力。A.进行审核 B.体系策划 C.实践 D.制度制定 3、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可按__个步骤来完成。 A.4 B.2 C.3 D.5 4、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 A.救援队伍 B.管理机构 C.功能部门 D.应急指挥 5、违法行为在__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A.一年内 B.两年内 C.三年内 D.四年内 6、一般墙体大模板在常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__即可拆除。 A.mm2 B.mm2 C.mm2 D.mm2 7、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评价报告应包括①目的②概况③评价依据④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⑤安全评价方法选择⑥评价单元的划分⑦安全对策措施建议⑧安全评价结论等内容。下列安全验

收评价报告内容的顺序表述,正确的是__。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8、氧气站区外围应设置高度不低于__的围墙或栅栏。 A.1m B.2m C.3m D.4m 9、__不属于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A.监护失误 B.指挥失误 C.操作失误 D.辨识功能缺陷 10、在分析某事故发生的风险时,统计得出该事故发生的概率为Q,事故造成的严重程度为S,经济损失金额为W,统计时间为T,则该事故发生的风险是__。A.SQ B.SQ/T C.W/ST D.WQ 11、对于重大危险源,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综合性的__,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和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等公共设施安全隔离。 A.应急措施方案 B.风险评估制度 C.土地使用政策 D.监督管理方案 12、火焰式探测器是利用__探测火灾。 A.红外线 B.日光盲 C.光电效应 D.光效应 13、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及时报告,并在__日内报所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A.5 B.15 C.30 D.60 14、现浇柱模板的拆除顺序是__拆除。 A.自下而上 B.自上而下 C.从两边向中间 D.从中间向两边

能量释放率&断裂能(摘自simwe论坛)

能量释放率的计算是基于最小势能原理推导来的,而势能=应变能-外载荷做功- 摩擦力做功(可能转化为热能)-其他能(如声能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转化为其他能量的话,那么此时的裂纹扩展的断裂力学参量就是应变能释放率;如果不是,则称为能量释放率。 断裂能是材料固有的特性,和断裂韧性是一致的。能量释放率是实际的裂纹扩展参数,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变量,它表明了裂纹推进一定长度需要的能量。 [断裂与失效] abaqus断裂韧性扫盲贴[复制链接] 最近论坛上很多人都开始搞xfem,里面有几个参数比较令人痛苦,比如断裂韧性KIC(fracture thoughness)和裂纹表面能G(fracture energy)。 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两个参数都不是通过abaqus仿真能得到的,而是材料本身的特性,跟密度一样,是先天决定的。所以你要想得到这两个数值,只有两个途径:查文献,或者做实验。 第二,解释一下这两个属性的定义。 早在1920年,格里菲斯就从能量平衡的观点研究了玻璃的脆断。他证明了,对于弹性体中预先存在的一条裂纹,当总位能的减小等于或超过两个新的裂纹表面的表面能时,裂纹就会发生扩展。之后他又研究了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发现当裂纹前端的应力场强度达到材料的某一临界值时,裂纹就将发生扩展。前者的临界能量就是裂纹表面能,后者的临界应力场就是断裂韧度。 众所周知,裂纹大体分为三类,I,II,III,文献3中有详述。这里只对第一类裂纹举例。 如上图所示的裂纹中,应力强度因子的表达式为

由此可知,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内点的坐标无关,它与应力场有关,与裂纹的形状和裂纹的尺寸及方向有关,与载荷的大小和作用方向有关,与材料的某些常数有关,所以应力强度因子可以有效地反映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用abaqus可以算出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如下图所示,但是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既断裂韧性却是一个固定的常数,是材料本身的属性,需要做试验确定。 裂纹表面能与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处于高处的人员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当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将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除了势能外,动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各种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动能,工作人员一旦与之接触,将发生车辆伤害或机械伤害事故。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烧灼或发生烫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员中毒,是化学能引起的典型伤害事故。

第七章 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第七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一、设计思路: 能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之中,但是看不到,摸不着,而且初一的学生缺少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开头设置了一个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的能量都是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的,另外通过卡通图片,让学生对能量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通过一个学生全体实验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密切相关的结论。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能量的释放需要氧,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在设计上可以通过学生演示和教师动画演示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从而对呼吸和呼吸作用进行区别,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呼吸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结合探究实验的设计,通过观察不通状态种子的温度发生的变化了解热量的释放。这个探究实验可能效果不佳,可通过动画演示来弥补。 能量的利用可以更多的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重点解决DIY中的现象解释,讲解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能量的利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了解能量的释放与呼

吸的关系 (2)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和呼吸有什么区别。了解呼吸释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被利用的问题。 2.能力目标: (1)学会测定呼吸频率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尝试得出能量释放与呼吸有关的结论。 (2)初步学会验证植物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3)初步尝试探究萌发的种子能释放能量。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够对呼吸作用的原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运用一个悲伤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导学生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关心、关爱他人。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理现象和生活实际入手,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深入地发现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懂得更进一步地珍爱绿色植物,并能运用所学的能量和呼吸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新鲜果品、蔬菜贮存等实际问题。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从体验——分析——实验,揭示能量的释放需要氧。 学习的难点:呼吸作用和呼吸的不同,以及呼吸作用的实质。指导学生尝试“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能量”实验方案的设计。

安全技能考试题(多选题)

安全技能考试题(多选题) 多选题 1.依据《安全工作规定》,公司系统各级安全监督机构应满足以下哪些基本要求:___。 A.从事安全监督工作的人员必须为各部门负责人 B.从事安全监督工作的人员符合岗位条件,人员素质、数量能满足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C.专业搭配合理,分工明确,并有各岗位职责规定 D.有完成监督任务所必需的照相、音频、视频、信息处理等设备 答案:bcd 答案要点: 2.依据关于“反违章”管理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装置性违章的是:___。 A.进入易造成人员窒息的环境或区域内工作未采取防范措施 B.消防器材挪作他用,不定期检查试验 C.深沟、深坑四周无安全警戒线,夜间无警告指示红灯 D.消防水压力不足,未按规定设置消防水管及配置消防水龙带 答案:cd 答案要点: 3.火场中穿过烟雾迷漫的通道时应:___。 A.把毛巾浸湿将口鼻捂严 B.可向头部、身上浇些水 C.可用湿衣服、湿床单等将身体裹好 D.低势前进穿过险区 答案:abcd 答案要点: 4.依据关于“反违章”管理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作业性违章的是:___。 A.调度、办公楼及其他场所消防设施不符合有关消防规定 B.电气倒闸操作,不填写操作票或不执行监护制度 C.使用不合格的绝缘工具和电气安全用具 D.工程调试、试验项目遗漏,交接验收项目不全答案:bc 答案要点: 答案:abc 答案要点: 6.依据关于“反违章”管理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作业性违章的是:___。 A.焊工不使用防火安全带 B.高空作业、起重作业、深沟深坑、拆除工程等工作现场四周无安全警戒线或警戒装置 C.转动设备停运检修,未履行工作票手续和未采取防止误启动的措施 D.工作结束后未会同值班人员一起检查、确认工作人员撤离现场便启动设备 答案:acd 答案要点: 7.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以下哪些职权:___。 A.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B.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并有权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C.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有权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应当在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D.有权要求被检查单位停止生产,配合检查 答案:abc 答案要点: 8.依据关于“反违章”管理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作业性违章的是:___。 A.在带电设备附近进行起吊作业时,安全距离不够或无监护 B.穿硬底鞋或带铁掌的鞋进行登高作业 C.在机械的转动、传动部分保护罩上坐、立、行走,或用手触摸运转中机械的转动、传动、滑动部分及旋转中的工件 D.进入炉膛、汽包、油罐及其它储存化学药品、惰性气体的容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通风 答案:abcd

安全学原理答案

《安全学原理》 1. 事故;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2. 事故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举出5项) 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复杂性。 3. 事故发展的阶段?事故的发展,一般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孕育阶段、生长阶段、损失阶段。 4. 海因里希法则: 在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事故后果分别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次数之比为 1:29:300。比例1:29:300被称为海因里希法则,它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一般规律。即,事故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得情况稍多,而事故后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5. 什么是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6. 与传统安全相比系统的观点在哪些新特点? 系统安全创新了安全观念:安全的相对性;安全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可靠性和系统安全性相辅相成。 7. 辨析系统可靠性与系统安全性 系统可靠性和系统安全性相辅相成,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可靠性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安全性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事故,不造成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在许多情况下,系统不可靠会导致系统不安全;提高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提高系统可靠性入手。可靠性着眼于维持系统功能的发挥,实现系统安全。安全性着眼于防止事故的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务损失;可靠性研究故障发生之前到故障发生为止的系统状态;安全性侧重于故障发生后对系统的影响。故障是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连接点。 8. “3E对策” 通常把技术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法制Enforcement对策,称之为“3E对策”,它们被认为是防止事故的三根支柱。 9.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研究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的原理有哪些?

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 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B.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 C.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

所造成的损失 D.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多项选择题 l.按照甲对系统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整个厂是一个系统 B.厂中的一个班组不能成为一个系统 C.整个厂的生产工艺构成一个系统 D.整个厂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2.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中毒属于第一类伤害 B.中毒属于第二类伤害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相关知识】: 1.《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所谓“预防为主”,就是对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2.2.2.3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教学理念】 抓住新课程的精髓,本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始终遵循“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从知识内容来看,本节课通过键能的计算,研究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热值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开发价值;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这为学习本节课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燃料燃烧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但他们并未系统地学习热量计算的知识。处于此年龄段学生思维敏捷、活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减少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认识到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高效、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网络等工具认识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燃料的燃烧释放能量入手,进行化学反应热效应本质的研究——旧的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生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学习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中所分析、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一、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一)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最早由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又称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以下五个因素,如下图所示。 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这些事件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会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如下图所示。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如下图所示。 海因里希的理论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不一定倒下。事故并一定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一定造成事故。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理论促进

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1.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在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中,把遗传和社会环境看作事故的根本原因,表现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尽管遗传因素和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人员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影响人员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企业中,若管理者能充分发挥管理控制技能,则可以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博德(Frank Brin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5个因素,如下图所示。 (1)管理缺陷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术措施预防事故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只能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经过较大的努力,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只要生产没有实现本质安全化,就有发生事故及伤害的可能性,因此,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安全管理系统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不可能存在。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致使能够造成事故的其他原因出现。 (2)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因素 这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管理缺陷造成的。个人因素包括缺乏安全知识或技能,行为动机不正确,生理或心理有问题等;工作条件因素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设备、材料不合适,以及存在温度、湿度、粉尘、气体、噪声、照明、工作场地状况(如打滑的地面、障碍

安全原理整理

1.事故的定义:伯克霍夫定义: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 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2.事故和事故后果的区别:事故是过程,事故后果是状态 3.事故的特征:(1)因果性(2)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3)潜在性,再现性,预 测性和复杂性 4.海因里希法则:1:29:300(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之间的一般规律.即; 事故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少多,而事故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5.安全的定义:“安全”通常是指免受人员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财产破坏或损 失的状态。(The condition of being safe; freedom from danger, risk, or injury.) 6.系统安全的定义: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 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7.第一类危险源(possible source of danger)(固有型危险源)事故是能量的意外释放作用 于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在生产现场中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包括哪些类型】 8.第二类危险源(触发型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屏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 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 9.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足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 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0.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时,主要考察的四个方面:(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2) 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3)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11.事故频发倾向的定义(Accident proneness):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 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2.事故因果论中间接原因大致分为6类:(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 原因;(4)精神的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课本34页的图】13.多因致果集中型(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果连锁型;集中连锁复合型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知识点概念

第一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说,新陈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代谢。能量代谢包括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变化。物质在人体内氧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直接以热能的形式维持体温并散发于体外,一部分则转移到三磷酸腺苷(简称ATP)中,以供人体利用。 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含有一定数量的ATP,当细胞中的ATP浓度过高时,ATP可以将蕴藏着大量化学能的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ATP就转变成二磷酸腺苷(简称ADP)。当细胞中的ATP由于消耗而浓度过低时,磷酸肌酸可以将能量转移给ADP而生成ATP。这样,细胞内ATP的浓度便能保持在较为恒定的水平。[来源:学#科#网] 虽然磷酸肌酸不能像ATP那样直接为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但是人体内磷酸肌酸的贮存量远比ATP多,在肌肉中的含量更为丰富。 基础代谢 新陈代谢易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和精神因素等影响。运动、劳动、环境温度升高、进食和精神紧张都会导致新陈代谢增加,此时能量代谢也会增加。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即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排除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和精神因素等影响)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即产热量),称基础代谢。这

安全知识竞赛试题_答案

*********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 部门:姓名:分数: (温馨提示:请用双面打印)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40分) 1.2015年是第十四个全国安全生产月,201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是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 (√) 2.华润水泥的安全愿景:平安华润,幸福家园。(√) 3.华润水泥(阳春)有限公司安全健康方针是: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遵规守法、科 学管理、持续改进。(×) 4.氧气瓶、乙炔瓶搬运时,应该使用叉车一起搬运,提高工作效率。(×) 5.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6.安全帽由帽壳、帽衬和帽檐组成。(×) (是帽壳、帽衬和下颌带) 7.事故等级划分的名称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 8.安全色中的蓝色表示提示、安全状态及通行的规定。 (×) (绿色) 9.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均停止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均停止首先应立即就 地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 10.粉尘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但不会发生火灾和爆炸。(×) (可燃性粉尘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 遇明火易发生爆炸) 11.工人操作机械时穿着的“三紧”工作服是指袖口紧、领口紧、下摆紧。(√ ) 12.为了取用方便,手用工具应放置在工作台边缘。(×) (为防止坠落伤人,不能放在边缘) 13.搬运易燃易爆化学品时,应该轻拿轻放,轻拖、轻拉、轻抛、轻滚。(×) (不准拖、拉、抛、 滚)

14.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三大类。(√ ) 15.安全标志可以用来替代安全操作规程。 (×) 16.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氧气。(×)(氧气是助燃物,第三个条件应为火 种) 17.任何电气设备在未验明无电之前,一律认为有电。(√) 18.重大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是引发重大事故的源头,所以两者的概念是等同的。(×) 19.遇有8级以上的大风时,禁止露天进行起重工作。(×)(6级以上) 20.任何人接到违章指挥的命令时,必须抵制并越级报告。(√) 21.现场工作开始前,应检查已做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运行设备和检修设备之间的隔离措施 是否正确完成,工作时还应仔细核对检修设备名称,严防走错位置。(√) 22.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服从管理,所以对违章指挥仍要服从。 (×)(从业人员应当服从的是正当、合理的管理,对违章指挥,从业人员有权拒绝。) 23.高处作业的“三宝”:它们是安全帽、安全带及脚手架。(×)(脚手架应为安全网) 24.通风措施是消除焊接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有效措施。(√) 25.电缆施工完成后应将穿越过的孔洞进行封堵,以达到防水或防火的要求。(√) 26.交直流电焊机冒烟和着火时,应首先断开电源。着火时应用泡沫灭火器、1211灭火器灭火。(×) 27.一般设备清洗可以使用汽油。(×) 28.火灾发生后,如果逃生之路已被切断,应退回室内、关闭通往燃烧房间的门窗,并向门窗上泼 水延缓火势发展,同时打开未受烟火威胁的窗户,发出求救信号。(√) 29.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 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30.煤粉仓应装置固定的灭火系统,如蒸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或氮气灭火装置,平时要保持完好, 并定期试用。(√)

杜邦安全理论概要

杜邦安全管理十大基本理论 一是,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从高层到基层,都要有这样的信念,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防止、控制事故的发生。 二是,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因为安全包括公司各个层面、每个角落、每位员工点点滴滴的事,只有公司高层管理层对所管辖的范围安全负责,下属对各自范围安全负责,到车间主任对车间的安全负责,到生产组长对管辖的范围安全负责,直到小组长对员工的安全负责,涉及到的每个层面、每个角落安全都有人负责,这个公司的安全才能真正有人负责。安全部门不管有多强,人员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深入到每个角落、每个地方24小时监督,所以安全必须是从高层到各级管理层到每位员工自身的责任,安全部门从技术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有每位员工对自己负责,每位员工是每个单位元素,企业由员工组成,每个员工、组长对安全负责,安全才有人负责,最后总裁有信心说我对企业安全负责,否则总裁、高级管理层对底下安全哪里出问题都不知道。这就是直接负责制,是员工对各自领域安全负责,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理念。 三是,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隐患都要有计划,有投入,有计划的治理,有控制。 四是,安全是被雇佣的员工条件。在员工与杜邦的合同中明确写着,只要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随时可以被解雇。每位员工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意识到这家公司是讲安全的,从法律上讲只要违反公司安全规程就可能被解雇,这是把安全与人事管理结合起来。 五是,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让员工安全,要求员工安全操作,就要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要想尽可能的办法,对所有操作进行安全培训。要求安全部门与生产部门合作,知道这个部门要进行哪些安全培训。 六是,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这个检查是正面的、鼓励性的,以收集数据、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