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地理图表的阅读

(整理)地理图表的阅读
(整理)地理图表的阅读

地理图表的阅读

一、图表的类型及读法

1.综观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大致可归纳下列几种重要的类型,现分析说明如下:

(1)比较型。这类插图是把两种属于同一范畴的地理现象加以比较,这类成对的相异地理现象,有时表面现象容易混淆不清,而它们的性质和成因是截然相反的,通过两张图的并列比较,一正一反,相得益彰。如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亚洲的冬季风与夏季风、背斜与向斜、地垒和地堑等等。这类插图有的本身来自对自然界直观的素描,形象生动逼真,如“地垒和地堑”通过插图解释成因,大大加强了科学效果。

对于这类比较型的一对插图要仔细对照从中找寻异同点。比如从表面现象看,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都有降水过程,并且两图中都是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区别在于哪种气团“主动”,可让同学从冷气团箭头的指向,明辨冷锋和暖锋的不同含意。

(2)演变型。这类插图反映的对象是呈动势的,有的是演变发展图,有的是运动变化图。“地球的公转”一图是演变型插图的一例。在观察此图时,要求同学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地球公转的方向,②地球自转的方向,③地轴倾斜的方向,④二分、二至的日期,⑤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⑥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变化。

其它如大陆漂移示意图和习题中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图,都是演变型的插图。这些图类饶有兴趣,可以积极启发同学思维,引起对大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

(3)关联型。自然界各种地理现象,粗略一看,似乎杂乱无章,但是仔细一看,稍加分析就可发现它是有规律的,有章可循、互为关联的。这类关联型插图很重要,它把繁杂的内容通过图表简明扼要地表述清楚。如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幸中,通过阅读“水分循环示意图”,对复杂的水分循环便一目了然。这类图在课本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如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对内外各种力作用的相互关系通过箭头联系起来,把物质循环规律模式和盘托出。又如生态系统的组成、池塘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危害示意图等等。这些图都按顺序反映了前因后果、先后关联,这对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均有很大的帮助。

(4)定量型。这类插图是指含有绝对数值和比例数值的统计图表,数量虽少,但启发同学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不容低估。如第十章第一节中,有一幅“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图表,光是单独看一些数字,似乎显得枯燥无味,课本上也没有对此图做相应的直接说明。课堂上可让同学对此图进行思考分析,并进行讨论。从中可发现,我国每增加1亿人口的年数是越来越短了:建国初期从1949年到1957年增加1亿人口,要八年之久,最近1977年到1982年增加近1亿人口,只有五年光景,从而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控制人口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外如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等,都是很好的定量分析图型。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中的几个百分比数字可以分析出下列几点:第一,我国农业构成农、林、牧、副、渔齐全;第二,种植业在农业产值构成中占绝对优势;第三,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大小。通过分析进一步理解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的利弊及努力方向。

2.一般读图步骤指导

地图是地理课的“学具”。教会和学会读图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读图时可以分为三步:一教二读三分析。即先教读图的基本功,再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读图方面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如用地图整理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组合特征,判断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把读图作为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具体地说,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认记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反复练习读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用比例尺来量算距离,确定方向,看高程,会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数。第二步教学生读图并且初步分析图。第三步则要求能通过读图说明一般地理问题。初读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是什么?”“在哪里?”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例如:教读政区图,要求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轮廓和相关位置。读地形图,教学生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找出某地形区所属行政区。读水系图要教学生追根求源,找出发源地、归宿、分水岭、流经省区,读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出现多种等值线图之后,应把该类图读法归纳,教给学生或启发同学自己归

纳:

等值线图读法: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走向特点。

不同等值线图读法:等温线图——读出气温约度→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线→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逐步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技能。

学习分区、分国地理是读图技能的综合训练、综合提高。在一系列的经济图、矿产图、交通图面前,教师要教给学生由自然地理事实材料入手,分析经济原因。引导学生将农业与气候、矿产与工业、城市与交通结合阅读。如东北农业图中棉花分布在辽南与气候有关,内蒙古的工农业图中,自东向西土地利用情况是森林、草原、戈壁、沙漠。要引导学生思考,此地区的地形由山地到高原,干湿状况是由半湿润到干旱地区,因此得出土地利用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

3.常用读图方法

提高读图质量和速度主要有四种方法:描述法、对应法、组合法和分析法。

(1)描述法。多角度描述。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而各种描述往往从多方面展开的,一般可以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以及各种相对位置。

①按顺序描述。在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时,常遇到顺序问题。例如沿我国陆疆线从辽宁省开始逆时针方向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哪些省区?秦岭山脉由西向东跨越哪些省区?沿京广铁路自北向南有哪些省人民政府驻地?从长江上游到下游沿岸有哪些大河港?在教学中要经常训练学生按一定的有序性来读图。

②特征描述。特征描述法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的地理概念,可以在“热带雨林”景观图上描述植物特点是:茂密、高大、常绿、多层,其动物特点是:喜攀援或喜暖湿。

③对比描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强判断力。在教学中对比项目的选择要有助于反映差异性,采用表格的形式,能使学生读图描述更鲜明。

④动态描述。适合于对隐含有动态变化的示意图、模式图进行的描述。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教具、电化手段,形成动态感,增强直观性。例如结合转动天文伞或星空转盘来描述“九月星空”图中各星座绕北极星作逆时针运转的情况,效果就比较好。

(2)对应法。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

①图例对应。在地图上的图例中,标明表示农产品的象形符号、表示矿产的几何符号等;地图上常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人口密度、人种等。训练学生对常用图例、颜色意义等感知反应的速度。

②多图对应。多图对应是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把行星风系模式图与风海流形成示意图对应起来阅读,学生就容易理解风海流的成因及流向。

③平面剖面对应。例如,学习某地的地势特征,就应该运用平面地形图与相应的剖面图对应的读图法。

④变式对应。地图有不同的投影与表现方式,要引导学生在变式的地图中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为例,指导学生分别在一般的经纬地球图和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球图上读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阴影所表示的夜半球范围等情况,这样才是真正落实了知识。

(3)组合法。组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意识记和有意注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合于阅读各类地图和部分示意图。

①镶嵌拼合。地图中的大洲、大洋、国家、政区都是有一定形状特点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拼图的游戏与竞赛,这样能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识记速度。

②搭配组合。地理知识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搭配组合法指导学生以地图中的点线面为中心铺开,顺藤摸瓜,开展多记巧记的学习活动,培养地理记忆力。a.点线搭配:如熟悉铁路枢纽城市位置,可以和所经过的铁路干线搭配。b.线面搭配:如熟悉自然带分布,可以和重要纬线结合起来。c.点面搭配:如熟悉百万人口城市的分布,可以和所在的工业区或农业区相结合。d.点线面搭配:如熟悉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主要棉纺织工业城市的分布,可以和铁路干线、棉花产区结合起来。

(4)分析法。

①数量分析。例如读某河流量曲线图中的极值及其出现的月份,可归纳流量特点,分析成因,判断补

给类型,在“农业生产值构成示意图”中,读出并比较各业产值所占比重数,可分析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够合理的特点。

②过程分析。在动态描述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研究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a.转动过程分析:例如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运用天球仪的转动模拟能帮助认识地球公转示意图。b.循环过程分析:对地壳特质循环、水循环等示意图的阅读,可采取边画箭头边分析物理变化过程的做法。C.扩散过程分析:可在地图上或运用叠加投影的方法,分析我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工业分布地区变化的过程。

③关系分析。a.因果关系分析:以“上海七月份气温日变化平均情况示意图”为例,分析图中三条曲线对应情况,可知因果关系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b.输出输入关系分析:例如人与环境关系图、出口贸易货物运输路线图都属于这一类。在这类图上用箭头表示方向、用箭头的粗细表示数量、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性质等等。

二、等值线图的阅读

常见的地理等值线图有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

1.等温线图的阅读

阅读等温线图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判断某地的气温值

从“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中可读出,A地的气温为8℃,E地的气温约为6℃。

(2)判断某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

从全球范围看,地球上随气温无论是7月还是1月,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据此可以判断,上图所示的区域位于北半球。

(3)判断某地所处的季节

在同纬度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等温线在大陆向低纬凸出,在海洋向高纬凸出;夏季则相反。据此可以判断,上图所示的区域处在夏季。

(4)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若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缘大致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

【思考】

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公布图”、“中国7月平气温分布图”,分析等温线分布的特点,说明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公布的差异。

2.等压线图的阅读

(1)判断气压系统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团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可判断为高气压;反之为低气压。如下面“等压线示意图”中的A区域是高气压,B区域是低气压。

(2)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可以判断某地的风向。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般大气总是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同时,在地转偏向

力作用下,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3)判断风力

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一般来说,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小,风力也小。

3.等高线图的阅读

(l)判断坡度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表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地表坡度和缓;等高线密集,地表的坡度陡峻;数条等高线相交,则为陡崖。

(2)判断地形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可以判断地形。如前面的“等高线示意图”中,A地为山顶;B地为洼地;C 为山脊线;D为山谷线;E地为鞍部。

【思考】

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图所示的半球是半球。

②这一天是月日前后,太阳直射在上,北半球是季,昼夜长短状况是。

③ A地的地方时是点钟,昼长达小时;B地是点钟,昼长达小时;C地是点钟,夜长达小时;D地是点钟,昼长达小时。

④ A地位于B地的方向,C地位于B地的方向,D地位于A地的方向。

2.读下面的北半球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①大陆上等温线向凸出,这表明当时大陆上比同纬度海洋上的气温要

②该图表示的是1月还是7月的等温线分布?月。

3.读下面的我国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图,回答:

①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原因是:

②在直辖市中,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低,在千卡/平方厘米以下,原因是:。

③图中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比东侧,原因是:

三、地理景观图的阅读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画片、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地理景观图的阅读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迷惑。

②对照有关课本内容,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③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例如,读下面两幅民居图时,首先应注意图中的房屋。两图房屋最大的差异是屋顶形状不一样,浙江山村一带传统民居的屋顶是坡顶,而新疆一带地区民居的屋顶是平顶。然后分析两种屋顶形状所反映的地理意义:浙江地处湿润区,降水丰富,坡顶房屋排水效果好;新疆地处于旱区,降水少,就不存在排水问题,而平顶可以被用来晾晒葡萄等果物。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到,房屋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的降水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四、地理示意图的阅读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显示地理事物的结构或相互之间的联系,其特点是主题突出,清晰易懂。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显示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地理事物形成过程、地理事物剖面的示意图。

1.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示意图的阅读

这类示意图主要是显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即主要说明“在哪里”的问题。所以,阅读这类示意图的关键是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各项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如在太阳系示意图中,可确认太阳及其九大行星的相对位置。

2.地理事物形成的示意图的阅读

这类示意图主要是表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即主要说明“为什么”的问题。阅读时要学会利用图中的符号,如箭头指向以及箭头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包括顺序关系、因果关系等。

例如,右图所表示的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里必须要把握冷热不同的地面、空气升降运动方式、气压高低变化、空气水平运动方向之间的因果关系。

3.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示意图的阅读

地理示意图中有一种是用文字框图和线条箭头构成的示意图,这类图能简明、概括地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阅读这类示意图,关键是要读出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

从上图中可看出,“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大量砍伐森林”是两个并列原因,共同引起了大气中的CO2图增多;CO2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进而使海平面上升,最终引起沿海低地受淹的不良后果。

4.剖面示意图的阅读

中学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剖面图主要是地形剖面图。将地形剖面图与相应的地形图对照起来阅读,可以判断出地形类型。阅读时要注意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例如,阅读下面的“我国某地区的地形剖面图”,根据图中所示条件,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汉中谷地介于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之间,因此图中①表示大巴山,②表示秦岭山脉,③表示渭河谷地或关中平原,④表示黄土高原。

五、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

1.曲线图表的阅读

中学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曲线图表是动态曲线图表,用来显示和比较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情况。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等。这种图一般以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地理事物动态水平。

例如,阅读上面的“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图”,首先需明确该图横坐标表示的是1925年至1989年时间段,纵坐标是各种能源消费所占的百分比。各种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然后分析每种能源在各年的消费构成状况。图中可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随后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与20年代相比,70年代的消费量下降了近50个百分点。而50年代后,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取代煤炭而居于首位。作为新能源的核能自60年代在能源消费中出现之后,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水能消费变化较小,自50年代起有所增加。最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图示时间段内,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柱状图的阅读

阅读柱状图,首先要了解纵、横坐标的含义。出现左右纵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例如,阅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柱状图,先要明确横坐标表示 1800年、1900年、1950年、1990年四个年份;左纵坐标表示城乡人口所占比例,右纵坐标表示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然后分析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个;到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13.6%,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1个;1950年,这两个指标仍在增长;到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达44%,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长到281个。从图中可以看出,前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增长了约1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10个;后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3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270个。这充分表明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特点。

再如,“降水和气温各月分配图”的阅读方法是:

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气温曲线的形状,可判断该地是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若气温最低月出现在1月,最高月出现在7月,表明该地是在北半球。

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变化,可判断所处的热量带。如右图的气温曲线下限(即最低月)在10℃以上,也就是0~15℃之间,因此可判断出该地位处亚热带。

根据降水柱的高低,可以判断降水量的多少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右图所示的地区,降水较多,且为冬雨型。

【思考】

上面的“降水和气温各月分配图”所示的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3.结构图表的阅读

常见的结构图表有下列四种。阅读这类图表,首先要读出各项地理事物在总体中的比例,然后通过比较,得出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特点。

例如,读上图中的“三大产业构成图”,可知A国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6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

2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0%。三个比重值之和为100%。然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该国的产业结构特点等经济状况。

【思考】

1.在上面的“三大产业构成图”中,B国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各是多少?A国和B国的三大产业构成有何不同?

2.阅读下列选顶,把相关选顶字母填入“山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关系图的圆圈内。

A 山区地表崎岖,坡度较大

B 不合理的开垦耕种

C 交通不便,工程建设困难

D 地质、气象等原因

E 影响资源开发与投资环境

F 水上流失,生态脆弱

G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3.下图表示A、B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相成,该图回答:

①A、B两国人口年龄相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国

B国

②上述人口问题时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的影响是:

A国

B国

六、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1.地图叠置阅读

例如,在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时,可以对照阅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两幅图叠加分析,就较容易掌握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再如,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时,可以叠加“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图”,从而分析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密切关系。

2.地理图表组合阅读

地理图表的组合阅读,对加深认识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对照阅读我国1957年、1990年人口数量柱状图和我国1957年、1990年耕地面积柱状图,可以获取两幅统计图表中没有直接显示出来的人均耕地面积资料,得出在这几十年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的结论。

再如,阅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与粮食人均产量图”可知,1955年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总产量略高,相差0.15亿吨;1991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已超过发达国家,差值达2.39亿吨,说明这几十年中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比发达国家大。再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粮食人均产量情况:1955年,发展中国家低于发达国家达280千克;1991年,发展中国家低于发达国家达474千克。可见这几十年中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综合上述情况可以发现,期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在不断上升,但其粮食人均产量变化不大,主要原因就是人口增长过快。

【解题思路】

例题: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和四幅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分配图,读图回答:

(1)图中A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一般是。

(2)①②③④四幅气候类型图中,与B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图;与C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相应的气候类型是图。

(3)B、D两地分属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其主要粮食作物是:B地,D地

(4)分析C、D两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不同特点:C地;D地

【分析】

解答该题须具备以下基础知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对应关系、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知识可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A 地为温带季风气候、B地为地中海气候、C地为热带雨林气候、D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应用地理统计图表知识,分析气候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得出B地气候类型与①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对应,C地气候类型与②图所示气候类型相对应。再根据四地的气候特点,分析各地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从而判断出四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参考答案】

(1)传统旱作农业

(2)①②

(3)小麦、大麦水稻

(4)C地:专业生产少数热带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D地: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机械化程度较低。

【综合练习】

一.读部分省区轮廓示意图,完成回答

1.写出各省、区的名称,并说出各省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一项。

①,;

②,;

③,;

④,;

⑤,;⑥,。

2.如果从⑤到③自东向西作一次旅行,沿途植被的变化规律是,这种变化规律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3.图中③、④(省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是。

4.图中部分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中人口超100万的民族有。

5.其中,最早建立的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是(省区代号)。

6.其中,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代号),有个。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是地理区域问题,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

1.①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

②甘肃省,敦煌莫高窟

③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

④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峰

⑤青海省,青海湖

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

2.森林一高草原一低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形成经度地带性差异

3.③气候干旱,多晴好少云天气④纬度较低且海拔较高,大气透明度高

4.①回族;③维吾尔族、哈萨克族;④藏族;⑥蒙古族、满族等

5.⑥ 6.③ 8个

二.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本图为宋元时期哪三个政权的对峙形势图

A 辽、西夏和北宋

B 辽、西夏和南宋

C 金、西夏和南宋

D 元、西夏和南宋

2.图中AC这条边界线是和的边界线,它东起,西到,是双方在年,通过而形成的。

3.这条界线的产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你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4.这条界线处于我国怎样的地理位置上?

【参考答案】

此题旨在考查1141年宋金议和内容及考生对空间概念的分辨、迁移能力,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同时考查了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融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于一体。

1.C

2.金南宋淮水大散关 1141 议和

3.积极影响,中国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大规模的战争停止,有利于北、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的汉、契丹、女真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南来统治者的主观意图是求得苟安,这无疑应当否定;但议和印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客观效果应当肯定。

4.大散关至淮水一线就是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即年降水量400-800mm 的分界线;也是我国湿润带和半湿润带分界线;是一月平均气温0℃以上和0℃以下的分界线,即亚热带气候和暖温带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三.下面3张图为我国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域,读图后说明它们的名称,并回答各地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的?

1

农业区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农产品

A

B

C

2.A图中的水电站名称是,特大城市是,以工业著称。

3.B图所示地区在我国分布最典型的是盆地,这里新建的南疆铁路是从到。这里将成为我国矿产中生产基地。

4.C图所示地区的核电站名称是,新建的铁路有,图内的经济特区有、和。

【参考答案】

1.填表

农业区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农产品

A银川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发展灌溉农业小麦、水稻、胡麻等

B新疆绿洲利用冲积扇,引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

水灌溉,发展绿洲农业

小麦、棉花、甜菜、瓜果等

C珠江三角洲利用地势低洼,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以及光热资源,发展基塘农业

水稻、甘蔗、桑蚕、淡水鱼、亚热带水果

兰州石油化学

3.塔里木吐鲁番喀什石油4.大亚湾京九线汕头深圳珠海四.阅读下面二图,解答题目。

1.左上图中主体部分表示_______洲的_______群岛,_______年归属______国家。

2.写出檀香山的地理坐标_______,它与中途岛的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3.该群岛拥有大面积不同时代的熔岩,有的很新鲜,其成份中二氧化硅含量多,铁镁成份相对少,气体含量也少,据此可以得出该群岛有火山活动,这种火山属_____类型,火山喷发的熔岩属______性质,火山的爆发力______。

4.本地区活跃的高气压叫______,受其影响,8月上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常出现______天气。

5.二战期间,本区的______港被日本偷袭,引发了______战争,而图中的______地,又成为该战争的转折点,并最终导致日本帝国的覆灭。

6.比较目前该地区产业构成(右上图中A点表示)与我国的差异。

7.本地区与我国联系密切,请从近、现代二方面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大洋、夏威夷、1898、美

2.约21°N 158°W、2100KM

3.活火山、基性、弱

4.夏威夷高压(或北太平洋高压)、伏旱(或炎热少雨)

5.珍珠、太平洋、中途岛

6.夏威夷三类产业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

第三产业(80%)、第二产业(16%)、第一产业(4%)。

中国三类产业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

第二产业(约48.9%)、第三产业(约31.1%)、第一产业(约20%)。

7.近代:有许多政治家和革命家在此居住和开展活动,如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现代:该地区是我国与南、北美洲间许多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地。张学良将军移居于此。

五.读下面沪宁杭地区简图,完成回答

1.在图中填注:①南通;②秦山核电站;③东海;④苏州

2.写出该地区全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的具体名称:。

3.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上海近代以来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中心)的原因。

4.分析“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成因。

5.分析图东南角(舟山群岛)附近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条件。

【参考答案】

1.略

2.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3.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优越,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网密布,有利于农业生产;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多以这里作为进出海洋的门户,京沪、沪杭线在此相连接,上海是我国沿海海运的中继站,与世界各国联系远洋航线多,上海在海陆交通和长江航运方面具有枢纽地位,国内外联系便捷;长江三角洲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大;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近代科学技术集中的地区,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官僚资本企业集中;近代以来,上海文化、教育较发达,科技力量雄厚,人们有较强的经济观念和意识;有充足的劳动力和技术保证等等

4.①杭州湾呈喇叭型,外宽内小,涨潮时有利于潮水的汇聚和抬升

②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天文大潮,初三、十八左右在杭州湾形成大潮,而每年农历七、八、九三月为浙、沪地区台风侵袭季节,易形成风向和来潮方向一致的风暴潮,加剧了对潮柱的顶托作用。

5.①位于日本暖流的分支台湾暖流及北下的沿岸流交汇处

②有大量来自长江、钱塘江等大河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及饵料

③位于浅海大陆架区,光照充足,有利于微生物或其他低等生物的繁殖,饵料丰富。

六.结合所学和南昆铁路图,完成以下各题:

读图分析南昆铁路建设的原因、条件

1.南昆铁路东起西至,北接这一地区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因此铁路的修通对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解除有重大意义。

2.南昆铁路自东部南宁附近盆地出发向西可爬到云南省内的高原上。高原上分布着地貌。地势起伏,途经强震区,地质条件复杂。

3.高原上的这种地貌形成的原因是岩在含有水的溶蚀作用的结果。

4.南昆铁路西接我国大西南(云、贵、川),其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有、、和石油。

5.南昆铁路东到我国华南(粤、桂),该地区位优势是和。

6.从以上材料分析,建设南昆铁路的主导原因是,从影响铁路建设诸因素看,因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南昆铁路成为我国国内含量最高的铁路。

7.从经济常识看,“铁路交通仍然是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延续”这句话的道理在于创造了,实现了经济发展中的,它的特殊性是的产品,而且不能储存。

【参考答案】

1.南宁昆明红果经济贫困

2.云贵喀斯特

3.石灰 CO2

4.煤铝磷

5.海岸线长交通便利

6.大西南资源丰富的优势与华南区位优势的结合科技7.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非物质形态的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题复习之“地理图表的判读” 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 王 龙 276300 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之中,明确提出高考的主要考核目标之一——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而信息的获取来源地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分值等等方面,其中从图表当中获取解读信息是整个信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一直是高考的命题的重要理念。那么图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怎样利用你的慧眼恰当的获取并解读其中的信息呢?下面与笔者一起进入探究天地。 地理图表的主要类型见下图。 一、景观图类 景观图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突出特征。地理景观图多为地图事物的素描图或照片,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如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图和人种、名胜古迹、工农业生产等人文景观图。 判读地理景观图的基本方法:(1)准确判读图中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何种地理现象。(2)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3)根据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一)人文景观图 例题:(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 .柴达木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山东半岛 D .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 .提升地表温度 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 .误伤途经飞鸟 D .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 ,则 电站远景反光板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简析:该题辅以景观图,利于学生理解光热电站的含义。该电站为太阳能光热电站,反光板的主要目的是聚焦太阳能,使高塔锅炉加热。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从青藏地区继续向东北经过甘肃中部直到内蒙古中西部,单从资源条件来看,第1题选项中只有柴达木盆地符合光照条件。第2题,由于高塔的特殊性(高度大、温度高),容易吸引鸟类栖息,而误伤鸟类。第3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冬至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度,故影长与塔高之比大于1。 答案:1.A 2.C 3.D (二)自然景观图 例题:(2014年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4~6题。 4.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5.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6.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 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简析:该题提供了一副自然景观图,为河滩砾石分布图。根据图中提示参照某一块砾石的直径为9厘米,可以看出该图中大部分砾石粒径都很大。由于粒径大,重量大,一般显现出的沉积作用明显。根据流水中沉积作用的特点(河口处粒径小,多为砂石;河流的凸岸多发生沉积;凹岸多为侵蚀),不难选出答案。图中砾石圆滑,是流水在携带过程中砾石的相互磨蚀,加上流水的侵蚀而形成。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于《纲要》中“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模块,承接前两节的Excel的数据的加工操作,在表格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基础上,通过与文字和表格表达信息的方式进行对比,了解使用图表表达数据的优点,并且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认识三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培养选择合适的信息表达方式和图表类型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材分析中体现了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内容。但在三中图标类型中可以细化:哪三中图标,有什么特点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使用文字、表格和图表表达信息的特点及使用场合。 ②掌握图表制作、修改和美化的方法。 ③知道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应用于不同的数据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对不同图表类型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的能力。 ③通过奥运会金牌数据的分析,培养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修改和美化方法。这是本节内容的操作部分,也是任务设置的主要内容,通过将教师的示范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演示一个例子,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他两种方法上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重点设置的过多,本节课的重点就一个图表的制作一般步骤,因为无论是什么图表其基本操作步骤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第一个任务中教师直观的演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图表制作的过程,在通过任务2、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加以巩固的目的。】 教学难点:图表的三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学生在学习图表的制作时,不仅应该知道我该怎么去做,也该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思考,设置比较的任务,通过表格填写和相互交流,最终能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表达数据信息。【难点设计的比较得当,学生掌握了不同图表的制作过程的同时,更要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其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比较不同图表特点的任务,通过表格填写和相互交流,最终能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表达数据信息】 补充【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和情境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办,你知道那一年中国拿到多少金牌吗? 老师这里有三分资料,分别描述了1988年至2008年中国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枚数。 2.分组,一二组阅读文字资料,第三组获得表格资料,第四组获得图表资料。 3.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先找到那一年中国获得了28枚金牌?这一年的奥运会在哪个 国家哪个城市举办?

专题16 地理图表的分类分析

专题16 地理图表的分类分析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报道,联合国近日警告称,南苏丹今夏将有530多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估算南苏丹共和国的领土南北最大距离可能约为( ) A.800千米 B.600千米 C.1 110千米 D.400千米 2.南苏丹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下列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 A.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B.完全从发达国家进口粮食 C.大力发展畜牧业,节省粮食 D.提倡全民节约粮食 【解析】1选A,2选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苏丹的领土南+北最大跨度约为8°,由此可以估算其领土南北最大距离约为800千米。第2题,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可以緩解粮食危机问题,其他三项都是不可行的。2016年5月20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计量日”,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海南省分公司、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三沙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计量日》纪念邮票和纪念封发行仪式在三沙市驻海口办事处举行。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被选中作为纪念封的图案。读曾母暗沙地形图,完成3、4题。

3.曾母暗沙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 A.大陆架 B.海沟 C.海盆 D.大陆坡 4.下列是沿E-F线所画的四幅剖面图,正确的是( ) 【解析】3选A,4选A。第3是题,由图可知氵海底水深浅,小于52米,是浅海大陆架地区,海沟、海盆、大陆坡的水深大于200米。第4题,图示是等深线,沿E-F线水深由深变浅再变深的变化过程中经过2个礁丘,一个礁坑近F一侧等深线密集,坡度大,E侧等深线稀硫,坡度小。 2016年5月15日,遥感卫星三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升空。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完成5、6题。 5.下列事象遥感卫星可以完成的是( ) A.提供天气云图 B.制定农业生产措施 C.制定减灾预案 D.检索有关数据 6.遥感卫星的关键装置是( ) A.太阳能电池 B.传感器 C.地面接收装置 D.运输火箭 【解析】5选A,6选B。第5题,天气云图是利用遥感卫星完成的,而制定农业生产措施、制定减交预案和检索有关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完成的。第6题,遥感卫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图。读图回答7、8题。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中学信息技术《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 让图表“说话”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 4 章数据统计与分析,第 4 节数据图表与分析,这也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属 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因 此在整个 Excel 的学习中是个重难点。建立图表的四个步骤并不难,难点在 于学生对于图表类型的选择,源数据的选择以及图表选项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柘汪中学七年级( 1)班的学生,在这之前,该班学生 对于 Excel 应用软件的窗口组成以及利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都 已掌握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该班级还有一个较 大的特点就是班级凝聚力强,相互协作能力强,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利用这一 特点展开教学。同时,他们对于图表在其它的学科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为本 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图表向导选择正确的图表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 2.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能根据数据 内容选择相应的图表类型进行创建。 3.能对于图表进行简单的美化和修饰,使其更加美观、得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戏教学法”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任务驱动法”将任务有层次的一一呈现,让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小老师”帮助的方式,让掌握好的学生帮助理解能力稍微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息,提高课堂整体效益。 1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让学生体验 Excel 图表功能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目标,逐渐养成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3.激发学生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从自我做起。 行为与创新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逐步培养环保意识和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所分析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 2.源数据的正确选择。 3. 图表的美化。 (重点成因:由于不同图表反映的重点不同,因此,要想利用数据分析图表,前提就要选择好恰当的图表,因此,图表类型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知道了图表的类型,不明白数据与图表的生成关系,也将前功尽弃,因此数 据源的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学难点 1.源数据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2. 审美意识的培养。 (难点成因: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在理解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尤其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恰恰有事突破重点的核心,因此,

突破11 原理图-高考地理之地理图表完全解读 (解析版)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等。其类型多样,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演变图、关联图、剖面图和分布模式图等。 每一幅地理示意图都有自己的“意”,即其所表达的具体的地理概念、原理、成因和规律等。地理示意图的常见判读步骤如下。 (1)读图示,明图意。通过读示意图的图名、图例、注记和已知的地理要素信息,判定示意图所表达的“意”。例如通过读图名可知上图之“意”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 (2)抓关键,挖内涵。获取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的信息,抓住关键信息,挖掘其内涵,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要明确其包含了哪些地理事象,揭示了什么原理,地理事象与原理间有什么关联;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需要抓住图中示意的环节,明确主要地理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判读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要关注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例如,抓住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西北季风和低气压,可以判定此时为南半球夏季。 (3)调知识,答问题。根据示意图揭示的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例如,可通过迁移南亚西南季风成因的知识,分析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西北季风的成因,即赤道低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之南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考向1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为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四季日变化的平均状况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北京市冬季城市热岛强度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D.丁 2.下图为北京城区与郊区一线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示意图,与上图中4—7时和12—14时情况最接近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有关部门在对北京市中心区城市热岛强度进行观测时发现,春节假期的城市热岛强度为冬季最小。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寒潮突然降临B.产业大量转移C.市区人口减少D.气候突然变化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廖桂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数据图表与分析”。图表是一种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特征和趋势的表现形式,它能把枯燥的数据表现得栩栩如生,在数据统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决定了本节课在本章内容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中通过数据描述的多样性与图表的制作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图表、编辑图表的操作,并且在众多类型的图表中重点介绍了常用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并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体会柱形图、折线图、饼图适合表达的数据关系、适用的场合。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个别学困生不能适应整体节奏,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以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接受“新”(新知识、教师教学的新方法)的幸运儿,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作表数据的处理,并且每一位学生都能独自操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据图表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领悟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我在教授时尽量多的以课件展示,用数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为题引,展开了教学。在技能知识的传授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是沿着以下思路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入课题---步步为营,导学达标---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利用图表向导,创建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方法; ②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在反映数据上的区别; ③能根据所要反映的数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并建立图表; ④能根据需要对图标进行修改和美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来制作图表; 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类型图表的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善于分析、乐于尝试、独立思考的自学品质,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③以探究学习方式了解数据分析的有关知识,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品味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知识,树立努力学习好信息时代的技术,做一名新时期的人才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 2.图表的修改与美化。 六、教学难点:

地理统计图表的应用

专题三地理统计图等图像的判读应用与计算能力的培养 知识点一地理统计图的判读与应用 1、坐标图的判读与应用 (1)二维坐标图:即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这一种应该说是最简单的一种,也好识别,但要注意横、纵坐标不唯一时的切换。 (2)三维坐标图:它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如图1、图2所示。阅读三角形坐标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ⅰ.因为是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ⅱ.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而不可能大于或小于100%。 ⅲ.这种图的构成要素只是三项,而不像其他构成图要素可以任意增减。 ⅳ.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一致,向上延伸方向也必然一致,而不是既可以 向右上方,又可以向左上方。 (3)多维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且有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对于风频玫瑰图这一特殊的坐标图而言,我们要弄懂它的绘制原理,在此基础上也就不难看懂了。它是在一个八方位(或更多)坐标图中加上气象资料绘制而成的,坐标中心点的风频概率为0,风频曲线离中心点越远说明风频越大。一般而言,要能读出一个地方的最大风频和最小风频,以此结合有关城市和工业布局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2、结构图的判读与应用 结构图一般用来表示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内部组成、比重变化、演变趋势等,是某一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形,常采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手段制作 而成。通常对结构图题型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 比例及其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第二,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可以对比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在结构特征上的差异或联系。 第三,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常见的结构图有扇形(饼 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 (1)扇形(饼状)结构图 扇形图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以全部面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以各个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该部分占地理事物整体的比例。这种图形能表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事物由哪几部,二是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如中国地形组成结构图(图甲)。饼状结构图除了可以反映扇形结构图反映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变化和比例关系两方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如某市工业结构图(图乙):既表示了工业总产值是300亿元,又表示了各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

初中信息技术学会分析数据——Eexcel生成图表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初中信息技术学会分析数据——Eexcel 生成图表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ety analysis data- Eexcel generated chart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初中信息技术学会分析数据——Eexcel生成图 表教案 一、教学内容设计背景与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采北师大版信息技术初中第二册第一单元《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第五课《生成图表》为教学依据。在本课教学中,将数学课有关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中来,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本课的教学对象初三年级学生在学习excel图表的过程中,我发现图表可以直观地反映各数据的分布变化情况及对比关系,而学生在数学课(初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章中学会如何用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大小、百分比结构、变化趋势和规律等知识,因此,我利用excel的创建图表功能来快速地绘制出各种类型图表,帮助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

同时也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教学统计图的知识,能学会利用excel 创建图表的方法;能掌握各种图表类型的特点。 2、技能目标: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解决数学知识; 能选用合理的图表类型分析数据,做出合理决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用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图标类型 2、创建图表的源数据的选择 四、教学策略 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贯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辅导、组织参与、评价等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解决数学知识。整个教学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实践反馈——教师评价分析——学生巩固、提高练习。 五、教学媒体 教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配合使用

【图表专题】高考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专题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 要点精讲 1.方法概述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试题的特色。 2.增分策略 (1)利用图像信息 利用图像信息解题一般遵循“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的步骤。以下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2)利用表格资料 表格通常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试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分析,则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③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典例剖析

1.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河西走廊 (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解析解答本题时先读图名,图名能概要地说明图示的主要内容,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再细辨图例,找出图中表示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等相关图例;最后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像分析的关键,找出图中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可以确定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地区。选B。第(2)题,图中该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最可能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

第四节数据图表与分析

第四节数据图表与分析(二) 一、教学目标: 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点: 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 三、教学难点: 如何从不同角度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化,这个客观世界是丰富的、多元的,因此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也是多义的。 某企业有股东5人,员工100人,1990~1992年的3年间,该企业的收益情况如表4-9,要求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成图。 年份股东红利(万元)工资总额(万元) 1990 年8 10 1991 年7.5 12.5 1992 年10 15 观察上表的数据,总体看来每年股东红利不断增加:1990年到1991年增加了2.5万元,1991年到1992年也增加了2.5万元;工资总额也在不断增长:1990年到1991年增长了2.5万元, 1991年到1992年增长了2.5万元。但是用“股东红利/5”得出数据分别是1、1.5、2,用工资总额/100得出的数据分别是0.1万元、0.125万元、0.15万元。1万元与0.1万元比较相差9000元,1.5万元与0.125万元相差1.375万元,2万元与0.15万元相差1.85万元。股东与员工的工资增长形成一个很大的差距。 1.站在企业主管的角度考虑 从右图得知:股东和员工双方共同发展,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企业主管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2.站在工会的角度考虑 年份股东红利增长比率( % )工资总额增长比率( % ) 1990 年100 100 1991 年150 125 1992 年200 150

股东红利三年来增长比率平均是50%,而员工工资总额增长比率平均是25%,显然员工工资的增长比例是股东分红增长比率的一半,应该适当增加员工的工资。 3.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 年份股东个人收入(元)工人个人收入(元) 1990 年10000 1000 1991 年15000 1250 1992 年20000 1500 分析:股东个人收入每年增长0.5万元,工人个人收入增长仅250元,两者相差4750元。这说明只要这个企业的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股东的个人收入不断上升,而且比员工增长的速度还要快,甚至上万元。股东和员工的收入会逐渐悬殊,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应当大幅增加员工的工资。 实践题: 比较电子表格与其他软件进行表格信息加工的特点,填表 比较内容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其他 计算功能 绘图功能 排序 筛选 查找 其他 六、教学反思:

Excel图表教案

Excel图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简单图表的制作方法。 2、学会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 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难点:1、创建图表所需数据区域的正确选取 2、根据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学生自主探索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为了能够直观的展现数据和分析数据,需要用折线图、柱形图或饼图表示表格中数据的比例关系,通过图表可以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便于我们理解、分析。 (二)制作图表 1、实例引课 (利用“广播教学”向同学展示原始表格以及利用相关数据制作的图表,包括柱形图、折线图、饼图。) 从学生比较喜欢QQ投票所形成的网友投票条状图引入,展示“一年12个月的消费情况”图表,是一个柱形图,通过这张图表能直观地看出消费情况的整体水平,也能反映出每个月与其他月份的差异。这张“中韩亚运会金牌数量”图表是一个折线图,通过这张图表能明显的看出中韩两国金牌数量走势,也能看出两国在每届亚运会的金牌数量对比。这张“读者文化程度构成比例” 是一个饼图图表,通过它能直观地看出该读物读者的文化程度分布,并能够反映出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的差异。 Excel中有很多图表类型可供选择,这节课我们只介绍其中的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 2、任务一: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并修饰 根据火箭队队员情况制作一个柱形图 3、步骤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案定稿

数据图表与分析 学习背景 本课是项目活动《全球变暖》中的一节数据分析课,采取主题与技术并进的方式。对主题的作用意图: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图表分析深化主题的理解,引导探究的深入进行。对技术学习的作用意图:提高不同数据的选取和重组能力,通过克服作图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进一步理解数据图表的属性和数据分析的作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数据的图表分析,促进主题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2.能巩固相关原始数据的选取、重组的基本技能; 3.能提高实际需求下对图表源数据进行再处理的技能; 4.能增强对常用图型不同呈现特点等知识的理解,并提高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多梯度练习的过程,体验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 法; 2.能通过协作、合作、示范、交流、探索等过程,体会发现主题与数据之间 内在联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体会数据的分析如何为研究主题服务,培养重视证据获取的科学探究理 念; 2.能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关注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可持续发 展道路。 【重点】通过多梯度练习的过程,体验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难点】根据实际需求,对图表源数据进行再处理的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引入:探究回顾,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 演示: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 交流:背景中的折线图,绘制的依据是什么?与数据形式相比,图形有哪些优势?小结:图表依据相关数据产生;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数据形式相比,图表更易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某一现象的变化和趋势。获取可靠数据,用图表验证[戈尔]的结论。 二、用图表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xls》 【练习1】:从“来源”中选取1960—2008年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关数据,并绘图反映逐年变化情况。 教学问题 1、生成的图表有误,无法反映逐年变化情况。 分析:数据表中的“年度”是数字格式,图表生成向导(默认)自动将其作为数据区域对待,需采取相应措施修改原始数据的属性。

高三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

统计图表的判读专题复习 一、统计图表在广东高考中的重要性 二、统计图表的类变化型统计图—直线图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一般以时间为横坐标)结构型统计图表——扇形图、累加百分比图、正三角坐标图、雷达图、金字塔图(一般以百分比为纵坐标)相关型统计图表——点状图属性型统计图表——气泡图同一坐标,多组相同图形同一坐标,多组不同图形组合型统计图表多个坐标,多组相同图形多个坐标,多组不同图形多幅统计图表的组合 三、统计图表考查的目标和能力要求(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阅读和分析各种地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四、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 (一)统计图表题的解题步骤 1.看图名 2.读题目,画关键词 3.根据关键词找出对应的图例和坐标 4.解题:读数、计算、描述、判断、分析等 (二)各种类型统计图表的主要判读方法

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专题三 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剖析 一、统计图的类型 统计图包括面积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百分比图等。 1. 面积图: 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 以全部面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各个部 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该部分占地理 事物整体的比例。这种图表示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表示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是表示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有圆形 和方形两种,圆形图又叫扇形图。如右图: 2. 饼状图: 是在面积图基础上的三维图表,它除了反映 面积图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 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变化和比例关系变化方 面来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如右图: 3. 柱状图(直线图): 适用于表示相对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一般是横坐标表示相对独立的各个地理事物,纵坐标表示数量。这种图把事物数量上的差异转化为柱(线)的长短高低,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数量上的差异。如各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的对比图。 4. 折线图和曲线图: 一般是横轴表示时间或位置,纵轴表示数量,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或随空间位置的数量变化,在坐标系中根据资料描绘出若干个点,相邻的两点连以直线(平滑曲线)。这种图能表示地理事物数量变化的总趋势,又能表示各时段、各地区的数量的变化特征。如人口增长、气温曲线图。 5. 累计百分比图: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某地理事物的整体,这样可以看出各部分所占比例互为消长的动态变化。如能源构成图: 思考:读右图回答: (1)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①人均能源消费量少。 ②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原因: 管理不善,浪费严重) ③煤炭比重太大,容易污染环境,对环境 污染少的天然气、水电、核电比重太小。 (2)1950~1980年我国石油、煤铁的消费构 成的一圆滑的曲线,说明我国煤炭、石油的消 费构成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煤炭比重下降,石油比重上升 ②原因:60年代,我国开发了石油油田(大 庆、胜利、华北),石油开采量大增 (3)1980年~1990年,为什么煤比重上升,石油下降?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化工价值高于燃料价值 (4)根据上图预测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趋势。 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仍占主导地位,水电、核能比重上升,石油、天然气主要用作化工原料,比重下降 (5)2001年我国政府提高建设石油储备体系,于2004年确定岙山、镇海、黄岛和大连为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基地 ①建石油储备基地的目的:减少国际石油价格的冲击 21 300 15 290 13 200 水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 单位:(万千瓦) ① 哥伦比亚 ② 阿根廷 ③ 日本

高中信息技术_数据可视化—发现数据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可视化:发现数据之美》教案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及适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是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兼备的课程。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数据需要图表进行表示,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将枯燥的数据表现的栩栩如生,让人很轻松地就能从中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用EXCEL电子表格将数据图形化是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这一课内容有图表类型及让学生掌握柱型图、饼图、折线图。本课为第1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图表类型及创建图表。利用图表的直观性,可以较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分析。随着实际需求的日益增长与软件的不断更新,现在Excel中提供了很多的图表类型,人们日常使用的主要有三种图表:柱形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扇形图)。这部分内容在本章中占重要地位,学生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统计方面的数据,是数据处理软件数据计算及显示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创造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探究。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表示实质就是表格内要素关系(如数量或比率有类别、地点、时间等要素的关系)的图形化展开,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直观比较,增强了数据的可读性,从而使我们发现和理解事物之间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学生感兴趣且难度不大。本课可采用范例对几种常用的图表表示方法进行教学。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1、学习根据表格中的部分数据生成柱形图。 2、举一反三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部分数据生成折线图、饼图。 3、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爱动手又具有个性,兴趣比较广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具备EXCEL其本操作的基础。由于学生自身发展及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差异,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层次

(整理)地理图表的阅读

地理图表的阅读 一、图表的类型及读法 1.综观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大致可归纳下列几种重要的类型,现分析说明如下: (1)比较型。这类插图是把两种属于同一范畴的地理现象加以比较,这类成对的相异地理现象,有时表面现象容易混淆不清,而它们的性质和成因是截然相反的,通过两张图的并列比较,一正一反,相得益彰。如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亚洲的冬季风与夏季风、背斜与向斜、地垒和地堑等等。这类插图有的本身来自对自然界直观的素描,形象生动逼真,如“地垒和地堑”通过插图解释成因,大大加强了科学效果。 对于这类比较型的一对插图要仔细对照从中找寻异同点。比如从表面现象看,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都有降水过程,并且两图中都是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区别在于哪种气团“主动”,可让同学从冷气团箭头的指向,明辨冷锋和暖锋的不同含意。 (2)演变型。这类插图反映的对象是呈动势的,有的是演变发展图,有的是运动变化图。“地球的公转”一图是演变型插图的一例。在观察此图时,要求同学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地球公转的方向,②地球自转的方向,③地轴倾斜的方向,④二分、二至的日期,⑤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⑥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变化。 其它如大陆漂移示意图和习题中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图,都是演变型的插图。这些图类饶有兴趣,可以积极启发同学思维,引起对大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 (3)关联型。自然界各种地理现象,粗略一看,似乎杂乱无章,但是仔细一看,稍加分析就可发现它是有规律的,有章可循、互为关联的。这类关联型插图很重要,它把繁杂的内容通过图表简明扼要地表述清楚。如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幸中,通过阅读“水分循环示意图”,对复杂的水分循环便一目了然。这类图在课本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如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对内外各种力作用的相互关系通过箭头联系起来,把物质循环规律模式和盘托出。又如生态系统的组成、池塘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危害示意图等等。这些图都按顺序反映了前因后果、先后关联,这对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均有很大的帮助。 (4)定量型。这类插图是指含有绝对数值和比例数值的统计图表,数量虽少,但启发同学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不容低估。如第十章第一节中,有一幅“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图表,光是单独看一些数字,似乎显得枯燥无味,课本上也没有对此图做相应的直接说明。课堂上可让同学对此图进行思考分析,并进行讨论。从中可发现,我国每增加1亿人口的年数是越来越短了:建国初期从1949年到1957年增加1亿人口,要八年之久,最近1977年到1982年增加近1亿人口,只有五年光景,从而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控制人口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外如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等,都是很好的定量分析图型。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中的几个百分比数字可以分析出下列几点:第一,我国农业构成农、林、牧、副、渔齐全;第二,种植业在农业产值构成中占绝对优势;第三,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大小。通过分析进一步理解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的利弊及努力方向。 2.一般读图步骤指导 地图是地理课的“学具”。教会和学会读图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读图时可以分为三步:一教二读三分析。即先教读图的基本功,再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读图方面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如用地图整理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组合特征,判断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把读图作为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具体地说,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认记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反复练习读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用比例尺来量算距离,确定方向,看高程,会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数。第二步教学生读图并且初步分析图。第三步则要求能通过读图说明一般地理问题。初读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是什么?”“在哪里?”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例如:教读政区图,要求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轮廓和相关位置。读地形图,教学生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找出某地形区所属行政区。读水系图要教学生追根求源,找出发源地、归宿、分水岭、流经省区,读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出现多种等值线图之后,应把该类图读法归纳,教给学生或启发同学自己归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图表分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图表分析 1.结合等值线图,考查等值线的判断、规律和应用。 2.依据一种或几种地理统计图表,考查地理图表判读及数据分析能力。 3.以多种形式地理图表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及发展过程。 一、统计图 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而成的图形叫统计图,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数量上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图象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坐标图与结构图两类。 1.坐标图:分二维、三维与多维坐标图,如: 2.结构图:包括扇状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及矩形结构图,如:

扇形结构图 饼形结构图 柱状结构图 二、关联图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通过带箭头的线段将有联系的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联网而形成的图形就叫关联图,它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要素联系图、生产联系图及自然与经济发展联系图三

类。如: 华北自然条件与治理措施关联图 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 三、示意图 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显示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和地理原理等的一种图形。它包括剖面图、分布图、原理图及地理过程示意图等。如: 中国造纸工业分布示意图

我国某汽车企业生产发展过程及远景规划示意图 四、等值线图 把数值相同的点用线条连起来就形成了等值线图,它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深线、等降雨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pH值线、等地租线、等污染物线等多种等值线图,是目前高考中最主要的一种考试图形。如: 我国局部等降水量线 五、景观图及漫画 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图,其中既有素描图,也有照片加工而成的图。漫画多以资源、人口、粮食、环境等重大问题为主题,其寓意深远。 漫画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

《数据图表及分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数据图表及分析”。图表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展示出数据的特点及数据内部的的规律,因此常有“一图抵千言”的说法。它能把枯燥的数据表现得栩栩如生,在数据统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决定了本节课在第二单元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通过数据描述的多样性、图表类型详解、图表的制作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对应的图表类型,建立图表的操作,在众多类型的图表中重点介绍了常用的柱形图、饼图、折线图,并通过图表类型规划表让学生体会柱形图、折线图、饼图适合表达的数据关系、适用的场合。最后通过任务二让学生体会图表的制作。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上册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运用Excel对数据表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由于授课环境由日常的微机室转为录播室,因此对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部分进行了弱化,增强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个别学困生不能适应整体节奏,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以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图表类型的选取|”以及“数据区域的选定”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路: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据图表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领悟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我在教授时尽量多的以课件展示,用数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为题引,展开了教学。在技能知识的传授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是沿着以下思路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入课题---步步为营,导学达标---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图表与数据表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场景; ②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在反映数据上的区别; ③能根据所要反映的数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并建立图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来制作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善于分析、乐于尝试、独立思考的自学品质,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③以探究学习方式了解数据分析的有关知识,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品味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知识,树立努力学习好信息时代的技术,做一名新时期的人才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 1.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应用场景详解; 2.根据图表向导制作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 3. 数据区域的选定 六、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