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区民俗文化特点

北京门头沟区民俗文化特点

齐鸿浩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的西部,是京城的西部屏障,也是京城通过永定河这个通道西往山西、内蒙古的孔道。自辽代起就是京畿之地,区域内盛产的煤炭、石材、石灰、琉璃、砂锅,从元代开始就已是京城建筑和生活的经济支柱。历史的长河缓缓地流过,给我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做为永定河流域上的门头沟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钟敬文先生在1988年来门头沟区博物馆考察时说:“门头沟这地区,从先史时代起,就有人居住,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和创造各种必需的文化,因为这里是个山区,后来又是一个矿区。他们所创造和沿袭的风俗、习尚必然要带上这些环境的特点。同时它地处历代都城近郊,又不断加入由山西、河南等地迁来的移民,这些事实,同样要对当地民俗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因此门头沟地域虽然不算广阔,但文化、民俗的性质、成分以及呈现在形态上的色彩却是相当复杂的,也是值得民俗学者们注意和深入探讨的。”那末门头沟区的民俗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笔者根据自己掌握和了解的资料试作分析。

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从本源上说不是被外人总结出来的,而是从这个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中表现出来甚至是表达出来的。

所谓民俗文化事象,就其丰富程度和规模来说可能不等,或者是传承、记忆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有秩序的生活现象和生活环境;或者是比较零碎的语言、行为、器物、制品等个别事物和符号,但都曾经跟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具有复杂多样性,由于门头沟区98.5%的地方是山区,永定河作为北京连接山西、内蒙古的通道横穿区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口流动性大,形成了其民俗活动的多样性。如在语言习俗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区位于北京西部,语言以北京话为主体,特别是本区东部的门城地区,在语言、语法、语音和声调等方面都和北京与基本相同,但我区地处京西山区,特别是门城以西的广大深山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所以形成了语言上的一些自身特点。如斋堂话虽被划为北京官话范围,但在语音、声调、词汇上,既不同于京师,也不同于怀承、朝峰。甚至与周边的河北省怀涞县、涿鹿县、涞水县、北京市房山区、昌平区以及本区的永定河北岸和大寒岭以东地区,也相差明显。其声调却与并不接壤的冀鲁官话之片的保(定)唐(山)话相近。从地理上说,斋堂话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方言岛现象。斋堂话这一方言岛地域面积约八百多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60%。门头沟的西部一百多个自然村落、四万余人均使用这一方言,占全区农村人口的近50%,全区总人口的17.3%。其中,包括雁翅镇西部的青白口村、黄土贵村、碣石村、书字岭村、杨树地村、避静寺、塔儿上等村。就是居于永定河北岸的珠窝村,也属斋堂话区域。沿河城地区

的35个自然村落,大至数百户人家的沿河城,小至三两户人家的泥皮、仙人洞。这些村落虽于清雍政5年才归属于京师宛平县管辖,但其语言也属斋堂话。奇怪的是,居于永定河北岸的向阳口村也讲斋堂话。现斋堂镇、清水镇,除清水镇的江水河村外,都在使用斋堂话。斋堂话之所以成为一个方言岛,主要是因为在北京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宣逐怀话的海洋中包围着一个孤立存在的语言小岛。由于它明显地区别于其它方言,听其音,析其辞,观其语序,便知是斋堂话。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本区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各自产生了当地自己的一套地区性的风俗习惯,也形成了各自地区性的独特的地方语言,按照现在门头沟地区的语言状况,根据语言的语法、语音、词汇、声调等语言特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语区,即门城地区、浅山区和深山区。即使是这样,仍然还有区别,如斋堂话虽仍属北方语言,但其紧邻的江水河村的语言,在语法、语音、词汇、声调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门头沟地域虽然不算广阔,但文化、民俗的性质、成分以及呈现在形态上的色彩却是相当复杂的,也是值得民俗学者们注意和深入探讨。

其次具有独特性,民俗信仰是各民族广泛流行的多神信仰,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沉积物,源远流长,古今掺杂,既包括史前时代的巫觋及其变异,也包括各种人为宗教如佛教、道教,及民间俗神。其信仰的重点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依

据本地区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信仰中心,形成了与其他地区绝然不同的习俗,而称之为独特性。如九龙山娘娘庙会,就是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因为民俗信仰的所有活动,都是从民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的,具有相应的功利目的。因为人们最关心的是基本生存条件和正常的生活条件,上千年的开采史,形成了门头沟煤窑、窑工颇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和信仰民俗,这又具体地表现在采煤、运煤、用煤、语言、生活、祭神等各个方面。当然,随着官窑和民窑的不同,土窑和洋窑的不同,这些行业知识又有着差异。艰难的生产条件和对生命的珍爱,不但形成了窑工的喜酒豪爽的性格,粗狂的言语,同时也形成了窑工对窑神的虔诚。如门头沟一带盛产煤碳,小煤窑众多,当地百姓多为走窑的、运煤的、开煤厂的,他们除了信奉窑神外,还信奉九天玄女,以求这位善于济贫解危的女神来保佑。圈门有专门的窑神庙,九龙山的娘娘同样保佑煤业的安全生产,九龙山娘娘庙会也被门头沟人视为“咱沟里的会”。因窑神,所有的窑几乎成为一个整体,人们要经过相同的仪式、祭奠之后才会开窑、采煤,也形成了对窑神周期性的集体膜拜。窑主、煤商祈盼煤窑生产平安顺利,窑工祈盼在煤窑中生命平安,加之门头沟地区农历五至八月为雨季,对煤窑生产不利,于是在四月二十九送九天玄女回归本庙休养,煤窑也停止生产。雨季一过,开窑之前上山请回九天玄女至炉灰坡的九天娘娘行宫,以佑护煤窑的安全,窑工性命平安。另外,柏峪村秧歌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戏种,享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秧歌戏,也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柏峪村秧歌戏,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柏峪村村民的祖先多为明代从南方

迁居到此守卫天津关的军户,为了消除守关的寂寞,将秧歌戏从南方带来,并传了下来。因其唱腔苍凉古朴,风格独特,以“九腔十八调”而享誉。秧歌戏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其唱腔的源流为明代以江西弋阳腔、安徽青阳腔为原始声腔的高腔戏,而弋阳腔又源于北宋末年在温州诞生的“南戏”。弋阳腔保存了古老“南戏”的部分传统,如多用打击乐器等。秧歌戏是历史最悠久的古老戏种了,在城市的戏剧舞台上早已销声匿迹,退出戏曲舞台,而在深山老峪中的柏峪村扎了根,由于柏峪村地处深山,虽然在古代是交通要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昔时的古道失去了作用,柏峪村逐渐成为较为封闭的山村,秧歌戏由于村民的喜爱而得以流传。

其三具有自娱性,由于门头沟区98.5%是山区,交通不便,比较闭塞,当地的百姓为了生计年复一年的辛勤地劳作,只有利用春节期间歇冬,举行各种花会表演活动,已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如千军台、庄户两村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举行的古幡会活动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千军台、庄户是相邻的两个山村,地处京西古道大寒岭南侧。这条古道东通京城,西经大寒岭到斋堂川,在往西通往怀来、涿鹿、蔚县,并可从怀来盆地抵达内蒙古草原。幡会这一古老的民间村社活动,在此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按照两村的惯例,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过年,但正月十五以前,出嫁的女儿、离家在外的人,都要回到家乡参加幡会活动。到时共有三百多户人家的两个小山村,家家参与,人人上阵,幡会活动牵动着每户人家的心弦,如此轰轰烈烈的场

面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着眼于门头沟主体居民村落生活和与外部交往的生活,我们可以观察出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其四、山里、山前的差异与相互衔接

门头沟区全境,山地广布,仅在东部边缘有很小一片山前平原。山里与山前居民在生活方式和语言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形成两种民俗文化的风貌。这种情况也反映出门头沟人在与外界交往关系上的衔接性结构——在过去的年代里,山里居民生活相对封闭,主要是在参与商贸运输的活动中与山前居民进行交往;而山前居民与北京城、近郊区的居民则多发生直接接触。随着山区里矿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门头沟境内两种面貌的民俗文化之间界限有所模糊,但基本上还保持着差别。区内流传的一些俗语、口头传说就反映出两部分居民对于对方生活习惯的评价。

其五、与北京城区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长期以来,门头沟区一直是向京城百姓提供煤炭、建材等必需原材料的产地和供应地,这就大大拉近了门头沟居民与城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距离,也使得门头沟成为北京整体民俗文化的源头之一。一些传

统的民俗事象言说了此地人的生活与京城百姓的生活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东有张家湾,西有三家店”,说的是京西的永定河与京东的大运河一样,都是北京人赖以生存的水上运输通道。“先有檀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更象征性地表达了北京人对门头沟历史地位的看重。“金顶妙峰山”闻名遐迩,而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来这里朝圣、设茶棚的人却多是来自北京的城区。

其六、来自西北等地方文化的渗透

门头沟既是北京的西部屏障,又是北京联系山陕地区的最近通道,受此影响,民俗文化中包含了较多来自北方民族和其他地域文化的成分。山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边关要塞的遗址,现在的公路是建在古老“西山大道”的基础之上,发源于晋北的永定河依然在日夜流淌。古商道上的老年村民都还清晰地记得驼队往来的情景,记得张家口地区的人曾经称呼他们是“关南客人”。山村里尚存有古戏台,老年人还能演唱秧歌戏和山梆子戏,音调苍劲悲凉,让人感受到当年戍守边关的将士思念故乡的情怀。这些都印证了门头沟居民及其生活文化传统的多方根源。

其七、村落形态的多样性

由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京城、国家政权有不同方面的联系,

门头沟村落生活的面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以称为村落形态的多样性。除了在民众当中保留着诸如军户、坟户、商户或瓷窑、码头等口头传说的记忆之外,还能够从民居特色、街道布局和某些历史性建筑上看出这些村落生活面貌的不同。比如军庄村的棋盘街、边墙和宅门等,都显示出曾是官军驻守之地的威严。陇驾庄村村民中近三分之一是满族,且聚居于村西,而村西北就有清代和硕显亲王丹臻墓的大型墓园。三家店村和琉璃渠村在东西两面扼守永定河出山的第一个渡口,两村均保留着古商业街的完整面貌,在北京地区已属罕见。石厂村在明清两代有青石料厂,所采石料供宫廷建筑所用,现在村东仍保留一处明代过街楼,东北有玄帝庙,村西有圆照寺,都是取精良石材,雕凿搭砌而成。川底下村的四合院民居聚落,依山坡地势而建,高低错落呈扇面形状向下延展,印证了明代古驿道开辟以来的村落发展史。

其八、村落的开放性

村落形态的多样性,也表明了这里农村的生活方式不完全受自然条件限制而整齐划一。相反,由于与北京城区的特殊联系,村落生活拥有一定选择的可能性;村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也容易打破自给自足的局面,开放性程度比较高。与此相一致,村落之间的日常互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联村的民俗文化活动比较多见,既体现地缘政治关系,也受到业缘和与外部世界特殊关系的影响。斋堂川里的五十八

村龙王大会,是通过一种跨村落的大型仪式活动来一致的表达山区农民对于雨水的热切期盼,而“走窑的”人比较多的村落普遍敬奉窑神。千军台、庄户村(以及原有的板桥村)每年一度的元宵节“幡会”,主要是由请假回家的矿工们支撑起来的。

从开放性的角度上看,村落自我认同的民俗中还往往包含与国家政权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在一些节日仪式中折射出村民遵从正统秩序的观念。例如作为狭义地名的“门头沟”有自己沟里人的“十三会”,每次到九龙山过会时必须首先到琉璃渠村请“清茶(一说水茶)老会”并征得他们的同意,而值得注意的是琉璃渠村的得名是源于设在村南的烧制宫廷琉璃的官窑。

其九、非单一性与交流性

农业是门头沟人的主业,区内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但是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同时进行商业贩运或下井采煤等劳作,从而与外部世界有较多接触的机会,这样,许多村民的生活知识就不那么单一,同时也接受了其他职业群体的文化。他们按季节或经常地外出和回归,有利于使村落文化与外边的文化互相交流。在村落内部或者村落联合的集体仪式和表演活动中,他们是一支积极的力量。这种情况与一般华北地区的农村有所不同,华北大部分农村主要是通过各级集市活动与外界接触,接收外部的信息,但是在门头沟,这已经不是唯一的渠道。

门头沟区的民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底蕴是深厚的,不是三言两语、几篇文章能解释清楚的,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去挖掘整理,吸取其精华为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发展我区的生态旅游事业注入丰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门头沟区民俗文化特点

北京门头沟区民俗文化特点 齐鸿浩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的西部,是京城的西部屏障,也是京城通过永定河这个通道西往山西、内蒙古的孔道。自辽代起就是京畿之地,区域内盛产的煤炭、石材、石灰、琉璃、砂锅,从元代开始就已是京城建筑和生活的经济支柱。历史的长河缓缓地流过,给我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做为永定河流域上的门头沟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钟敬文先生在1988年来门头沟区博物馆考察时说:“门头沟这地区,从先史时代起,就有人居住,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和创造各种必需的文化,因为这里是个山区,后来又是一个矿区。他们所创造和沿袭的风俗、习尚必然要带上这些环境的特点。同时它地处历代都城近郊,又不断加入由山西、河南等地迁来的移民,这些事实,同样要对当地民俗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因此门头沟地域虽然不算广阔,但文化、民俗的性质、成分以及呈现在形态上的色彩却是相当复杂的,也是值得民俗学者们注意和深入探讨的。”那末门头沟区的民俗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笔者根据自己掌握和了解的资料试作分析。 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从本源上说不是被外人总结出来的,而是从这个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中表现出来甚至是表达出来的。

所谓民俗文化事象,就其丰富程度和规模来说可能不等,或者是传承、记忆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有秩序的生活现象和生活环境;或者是比较零碎的语言、行为、器物、制品等个别事物和符号,但都曾经跟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具有复杂多样性,由于门头沟区98.5%的地方是山区,永定河作为北京连接山西、内蒙古的通道横穿区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口流动性大,形成了其民俗活动的多样性。如在语言习俗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区位于北京西部,语言以北京话为主体,特别是本区东部的门城地区,在语言、语法、语音和声调等方面都和北京与基本相同,但我区地处京西山区,特别是门城以西的广大深山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所以形成了语言上的一些自身特点。如斋堂话虽被划为北京官话范围,但在语音、声调、词汇上,既不同于京师,也不同于怀承、朝峰。甚至与周边的河北省怀涞县、涿鹿县、涞水县、北京市房山区、昌平区以及本区的永定河北岸和大寒岭以东地区,也相差明显。其声调却与并不接壤的冀鲁官话之片的保(定)唐(山)话相近。从地理上说,斋堂话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方言岛现象。斋堂话这一方言岛地域面积约八百多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60%。门头沟的西部一百多个自然村落、四万余人均使用这一方言,占全区农村人口的近50%,全区总人口的17.3%。其中,包括雁翅镇西部的青白口村、黄土贵村、碣石村、书字岭村、杨树地村、避静寺、塔儿上等村。就是居于永定河北岸的珠窝村,也属斋堂话区域。沿河城地区

门头沟非物质文化遗产

门头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 ? 1、傅三倌(“哭丧倌”)故事 ? ? 傅三倌是我区斋堂地区流传甚广的智慧型人物,类似新疆阿凡提。傅三倌外号“哭丧倌”。傅三倌的故事反映了京西斋堂川里发生在古道、古村落、古商号中,以及门城和京城的旅店中贫苦百姓巧斗封建衙役、地主、奸商的机智故事。故事大多以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为背景,很多故事至今流传,已历经四、五百年之久。 ? ? 傅三倌故事包含二十余个系列故事。 ? ? 2、潭柘寺故事、传说 ? ? 潭柘寺是千年古刹,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名人众多,又是皇家寺院,香火鼎盛,因此许多民间传说应运而生,广为流传,故事涉及寺庙本身及周边26个村庄,像“华严禅师建潭柘寺”、“潭柘寺的和尚知多少”、“大青二青的故事”、“石鱼的故事”、“康熙钉鸱吻”、“妙严公主拜砖石”等。传说中的事物与潭柘寺中一些景物完全吻合,反映了传说的真实性,为潭柘寺增添了美妙的神秘色彩,极大的丰富了潭柘寺的民俗文化内涵。 围绕潭柘寺产生了几十个故事、传说。 ? ? 3、京西幡乐 ? ? 京西幡乐是门头沟西部山村的民间吹打乐,是古幡会祭祀佛道儒时演奏的祭祀音乐。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古乐曲主要由祭祀孔子的音乐组成。 ? ? 京西幡乐是珍藏在北京西部山村的以儒家音乐为主体的祭祀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以来古人尊崇儒教的历史现实,并且部分古乐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 ? ? 4、京西太平鼓 ? ? 京西太平鼓是京西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历史上门城地区十几个村庄均有村民会打太平鼓,可称为太平鼓之乡,远至百花山下黄塔乡也曾有太平鼓流传。 ? ? 京西太平鼓形成了以三家店的大扇鼓、大峪村的小扇鼓、东甸的追鼓为特色的多种流派。其中,小扇鼓主要来源于清朝宫廷太平鼓,大扇鼓、追鼓、圆鼓等套路属于纯地方特色。? ? 太平鼓“绳歌儿”也极有特色,以传唱古代圣贤、花草树木等为内容,曲调优美、婉转流畅。 ? ? 5、龙泉务村童子大鼓会 ? ? 龙泉务村童子大鼓会又叫“大鼓会”、“锅子会”、“挎鼓(胯鼓)会”、“花钹大鼓会”等。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八面大鼓列成八字,击打72套鼓点。二是在鼓乐声中由24个男女儿童组成方阵,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并同时双钹相互击打,动作多样,队形变化丰富。? ? 龙泉务村童子大鼓会历史传承脉络清晰,艺术特点明显,文化内涵丰富,在北京近代各个历史时期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有很强的生命力。 ? ? 6、琉璃渠村五虎少林会 ? ? 五虎少林会,是门头沟十三会中重要的会档,以表演武术为主。会档中有十八般兵器,有单人表演,有双人对练,表演的是宋朝董家五虎与赵匡胤在董家桥打斗的故事,以龙泉镇琉璃渠村的五虎少林会最具代表性,并流传至今。 ? ? 7、军庄镇东杨坨村大秧歌 ? ? 东杨坨村大秧歌属于我区一种传统的地秧歌,以渔樵耕读等十二角色为主,表现的是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各种角色都有自己优美的唱腔,是一种既具有歌唱性又具有舞蹈性的民间花会。东杨坨大秧歌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经几代人的传承,已成为我区重要的一档民间花会。 ? ? 8、西石古岩村落子 ? ? 西石古岩落(音:lào)子是流传于王平镇西石古岩村的民间舞蹈,来源于河北沧州地区,

深山瑰宝:门头沟古村落

深山瑰宝:门头沟古村落 刘德泉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省称,是中国农村建筑聚落的最小单元,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村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生活居住、生养繁衍的场所和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的基地”①1。研究古村落,首先要研究村落,因为古村落存在于村落的汪洋大海中,它是村落的组成部分,又是村落中的精华,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据门头沟统计局统计,1984年门头沟有自然村落271个,因为各种原因搬迁,合并,农改非,现在还有行政村落177个。至今数十个风格各异的古村落点缀着秀美的山川,门头沟区是首都北京古村落最集中,保存最好的地区。京西古村落是首都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文献碑刻中的门头沟区古村落 现在已知记载门头沟古村落的文献有几十种,碑刻三十余块,记录情况如下:先秦:先秦古籍《尚书·禹贡》“碣石之山,绳水出焉”。先秦古籍中就有了关于门头沟地域的记载。 秦汉:秦汉时期在永定河出山口一带和斋堂川里已有了村庄。门头沟区现有一批某“家庄”的村名,如齐家庄、杜家庄、梁家庄、安家庄、张家庄、陇家庄(冷家庄)、陈家庄等,究其村名源始,有的起源于东汉乡村豪强的村堡。 南北朝:现王平镇河北村的永定河左岸台地,有一大块卧石被称为“大魏武定刻石”,上刻有如下文字:“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海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乡豪督都三十一人十日讫工”。武定三年为公元545年。这是门头沟区境内最早关于筑城的记录。 唐代:唐天祐三年(906年)在幽州割据的军阀刘仁恭析幽都县设玉河县(包括门头沟区境全部)。按置县人户下限一千户而论,当时门头沟区已经有一批村落。 辽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朝议北伐辽国。出生于幽州蓟县的刑部尚书宋琪上《平燕疏》,建议走西山攻辽,“望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山之北、漆(涞)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以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寨,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五代时)周德威收燕之路。自易水距此二百余里,并是缘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东则林麓平冈,非戎马奔冲之地。”其中,“村墅连延”一句,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自大房岭入门头沟区,东抵桑干河(永定河)出山口,沿途村庄密布、屋舍绵延的情景。 自辽代起,有关的古籍、碑刻文献开始出现了门头沟区境内的古村名。《平燕疏》(986年)中出现安祖寨。此村的起源不晚于唐代。此后,该村一分为二,名东、西安祖村。《宛署杂记》“茂国公墓,在县西四十五里,地名西安祖,卧龙冈下。”卧龙冈在门头沟永定镇。 上清水村双林寺辽圣宗统和十年(992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石经幢、海①尹钧科著《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第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北京风土人情

北京文化与民俗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和融合。下面介绍一下北京特有的和独特的民俗。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 二、北京的胡同 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今天仍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胡同内的居民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胡同,大小星罗棋布,共有七千余条,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横竖笔直,布局像棋盘。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而且,胡同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是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等。 在众多的胡同中,辈份最大的该是三庙街,可谓“胡同祖宗”。三庙街位于宣武门往西国华商场南侧。曲深的胡同实际是由两旁相连的院落组成,而院里就是北京人传统的住宅“四合院”。四合院四面皆房,中间留有宽阔的院子。院子多坐北朝南,大门多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入门迎面可见影壁,而且门窗一般只开向院子,形成封闭式的布局。 历史在这举世闻名而又毫不起眼的大小胡同里,完成了中国民族的三次大融合,兼容并收了世界各地的西洋文化和建筑文化。每一条小小的胡同中都是平民乐园,都能看到老人在和百灵对话,小孩子天真的戏嬉,北京人匆忙的身形,平凡而伟大的生存方式。时而从胡同里飘出的几声吆喝,仍透着清脆、悠长的韵味。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观和文化景观。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所以有关胡同的研究也就成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几百来,有关胡同的著述数不胜数,从不同角度对胡同的起源、形成、命名、变化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考证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为什么北京的街巷多以胡同相称呢?古往今来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此做过深入的考证,但结论不同,争议很多,每种说法又有其依据和道理。综合起来看,对“胡同”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种说法。

北京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北京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北京是中国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北京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本文将对北京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并发布《北京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一、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老北京人生活习惯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节令和季节。根据四季的变化,老北京人的饮食、居住、服饰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改变。例如,在冬天,老北京人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和羊肉串;而在夏天,他们则喜欢吃清爽的凉菜和绿豆汤。在居住方面,老北京人的传统四合院房屋结构非常适合夏天的通风和冬天的保温。在服饰方面,老北京人也喜欢穿戴厚重的衣服来保暖。 二、北京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北京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非常丰富。除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外,北京还有很多与自己地域文化相关的特色节庆。例如,元宵节时会举行灯会,庆祝北京的传统开皇帝朝,而快乐的清明节上,则有扫墓、放风筝等活动。每年九月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十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和十一月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也是北京的著名庆典活动。 三、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北京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如景泰蓝、雕漆、剪纸、刺绣等。这些手工艺都是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许多手艺人都是家庭世代传承。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例如,

景泰蓝就是一种将铜制器皿表面镶嵌珐琅而成的传统工艺品。雕漆则是将漆制品上雕刻出精美图案的手工艺品。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一方面体现了北京的古老文化,另一方面也成为推动市场经济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四、当代北京的民俗文化认识当代的北京民俗文化认识,在许多方面与古老的传统相区别。在服饰、饮食、娱乐等方面,北京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日韩、欧美或自创风格。例如,现代北京人穿的少了,手腕上戴手环和手表成为时尚。此外,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也正在逐渐添加到其中。例如,春节晚会中,现代感强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常常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当代北京的民俗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综上所述,《北京民俗文化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的民俗文化进行全面调查,得出了上述结论。我们发现,尽管北京的传统文化已经历经漫长岁月,但它仍然保留了几百年前的独特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和多元化。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北京的民俗文化会继续保持着它的巨大魅力,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更多的色彩和动力。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老北京人过年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京味儿文化熏陶着皇城根下的世代子民们。远的不表,就拿我国汉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春节来说吧,每年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讲究多多的北京人辞旧迎新的主要礼仪大多集中在这一天进行。因此,它亦是一年当中最为热闹、最为欢快、最为喜庆的一天。 追忆以往老北京人过年,和现如今可不大一样。当公历元旦刚一过去,家家户户的心里就惦着农历年的来临。并开始掐着指头盼望阖家团圆、共同守岁、五谷丰登的美好年景。如果此时与亲朋好友相约一块儿来到景山公园雅聚,然后站在景山主峰的万春亭上远眺北京,便可将京城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只见遍布在皇城若干条胡同中的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青砖小院里炊烟袅袅,成群的鸽子带着阵阵清脆的哨声在古城楼上边自由飞翔,这一幕幕情景出现在蓝天白云下的皇城显得是那样的自然、和谐、古朴、幽静。虽然昔日京城每个家的家庭生活还远远谈不上富裕,仅仅维持在半温半饱的水平上,但是祥和、亲情、温馨则是许许多多家庭的共同点,和睦、理解、稳定的感情纽带把家庭成员之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旧时京都年景的装饰性点缀,各家各户因人而异也不完全一样。一部分出身于买卖地儿的商贾人家,因家境殷实,自然出手大方阔绰,很有气派地在自家老宅门的门楼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吉祥进宝的一副副春联有序地贴在朱红色的柱子上面,与一左一右两个抱鼓形门礅相互衬托着深宅大院的辉煌。然而更多的是寻常百姓人家,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过年。如书香门第的人家往往亲自动手,书写春联和剪贴窗花。希望将一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祈盼,通过春联的形式尽善尽美地抒发出来。还有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家,就采取到街头去买春联的方式来解决。这时,头戴瓜皮帽、鼻子上架着一副老花镜,为人

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策略

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策略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古老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其 中蕴含的历史沉淀和人文内涵,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在当今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民俗文化逐渐成为了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之一。本文 将从北京民俗文化的特点、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以及应用策略等方面来探讨北京民俗文化 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一、北京民俗文化的特点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里涌现出了大量的民 俗文化资源。北京的传统节日与庆典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文化表现。北京的传统工艺和手工技艺也是 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皮影戏、京剧脸谱、糖画等。北京的民居建筑、风俗 习惯、饮食文化等也都是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民俗文化的特点使得北京成 为了文创产品开发的宝库。 二、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北京,文创产 品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周边产品、手工艺品、文创创意衍生品等。这些产品涵盖了包括纪念品、礼品、装饰品、生活用品等多个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体验。与此政府也大力支持文创产品的开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资金支持、场地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 三、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策略 1.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北京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开发相关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贺卡、礼品盒、手绘小商品等,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 弘扬传统工艺,推出相关文创产品。北京有着众多的传统工艺和手工艺,如剪纸、皮影戏、糖画等。可以将这些工艺进行现代化改良和创新,开发出适合现代人群喜欢的文 创产品,如手机壳、零钱包、手办模型等。 3. 利用民居建筑和风俗习惯,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四合院 庭院、传统民宅风格等都是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设计相关的家居用品、装饰品、生活用 品等文创产品,来展现北京特有的文化风貌。

北京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北京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这些节 日和文化传承了古老而珍贵的历史遗产,展示了北京人民的独特风情 和智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北京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尤为盛大。每年农历正 月初一,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庙会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北京的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传统的美食,观看传统的表演,购 买各种年货和手工艺品。在春节的第五天,北京还有传统习俗——“迎 财神”,人们在自家门口贴上红纸、对联以及财神像,以祈求财运亨通。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人们 会放起灯笼,猜灯谜,吃元宵。在传统文化中,元宵是吉祥的象征, 通过观赏和品尝元宵,北京人民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祈愿。在元宵节 的晚上,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还会举办盛大的焰火表演,吸引了数以万 计的游客和当地人民前来观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北京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 历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扫墓。此外,还有一 项独特的北京习俗,即“踩青”,人们在青草地上设置各种娱乐设施, 如秋千、扯铃等,以庆祝春天的到来。清明节期间,北京的公园和风 景名胜区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民间舞蹈表演等,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在北京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挂上艾草与菖蒲,并举行划龙舟比赛。划龙舟是北京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划着精美的龙舟在湖水上竞技,观众们则会沿岸观赛加油助威。此外,北京还有“击球门”这一独特的习俗,人们会在门前挂上五彩缤纷的球,并用竹竿击打球,以祈求平安健康和驱邪避灾。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北京人民热爱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菊花等。在北京的公园和景区,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晚会、传统舞蹈表演等。同时,人们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灯笼,点亮院落,营造出浪漫的节日氛围。 北京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也成为了北京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节日和文化不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展示了北京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为北京的文化传统保护和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感受北京的民俗文化

感受北京的民俗文化 从精美的宫殿到繁华的胡同,从丰富的美食到传统的节日,北京是 一个融合了古老与现代的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这座城 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独特的魅力,与当地人民一同庆祝传统节日, 体验着古老的民俗活动。让我们一同走进北京,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 之处。 第一章: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在北京,传统节日被当地人民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庆祝 和感恩的方式,也是重要的社交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春节是农历的新年,人们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燃放鞭炮,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此外,中秋节和端午节也是北京人 民十分重视的节日,人们会制作传统的食物,如月饼和粽子,并举行 各种庆祝活动。 第二章:宏伟的宫殿和寺庙 北京是中国古代皇室的中心,因此拥有许多宏伟的宫殿和寺庙, 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这些建筑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是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拥 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而颐和园则是一座古代皇家园林,以其精心 设计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无论是在宫殿内部还是在 庭院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古代皇室的气息,体验到北京民俗文化的深 厚底蕴。

第三章:流传千年的手工艺 北京以其丰富的手工艺艺术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景泰蓝 和雕漆。景泰蓝是一种传统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品,在明代首次出现,并在清代达到了巅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通常被用来装饰宫殿和寺庙,展示了北京民俗文化的精华。而雕漆则是一种将多层漆器刻划雕琢而 成的艺术,它常常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细的纹饰呈现,给人带来异国情调。 第四章:美食与茶文化 在北京,我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的美食,如烤鸭、豆汁、炸酱 面等。这些美食代表了北京的饮食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本地人民对食 物的热爱与品味。此外,茶文化也是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是人 们聚会、交流和休闲的场所。无论是品茗还是欣赏精美的茶具,茶文 化都能带给我们身心的放松与舒适。 第五章:传统艺术的魅力 北京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京剧、京杂技和皮影戏等,这些艺术形 式承载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 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京杂技则结 合了舞蹈、音乐和杂耍的元素,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而皮影 戏则是一个古老的表演形式,通过灯光和皮影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和情节,在观赏中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和享受。 结束语

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为例

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为例 一、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的地理位置和特色 北京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是一片风景秀丽的山区。其中,百 花山以其宜人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在 这个美丽的风景区内,有许多独特的社民宿,其中就有一家备受好评 的“百花山社民宿”。这家民宿位于百花山景区内部,依山而建,环 境优美,是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以百花山 社民宿为例,探讨社民宿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社民宿的兴起与发展 在旅游业兴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民宿作为自己的住宿 方式。相比于传统的酒店,民宿更具有人情味和地方特色,能够让游 客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氛围中。百花山社民宿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每一间客房都以百花山的风景为主题,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也能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情。而且,百花山 社民宿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乡村体验项目,让游客们能够 更深入地了解百花山的风土人情。 三、社民宿的服务和体验

百花山社民宿提供的服务质量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够享受到舒适的住宿环境,还可以尝试当地的美食和特色小吃。民宿的主人们热情好客,他们会亲自下厨,为客人们烹饪新鲜的农家菜,并分享美食背后的故事。百花山社民宿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比如徒步旅行、野外拓展等,让游客们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四、百花山社民宿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百花山社民宿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社民宿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游客们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百花山社民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为游客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百花山社民宿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旅游环境。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五、结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以百花山社民宿为例,探讨了社民宿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百花山社民宿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社民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服务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它为旅游

冬至京城的民俗文化

冬至京城的民俗文化 冬至是中国农民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 节气。在京城,有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冬至民俗文化活动,这些 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彰显着京城人民的独特风情。 一、粉汤圆 作为冬至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北京的粉汤圆是京城冬至的一大特色。粉汤圆由糯米粉制成,软糯可口,煮熟后汤汁鲜美,香甜可口, 口感丰富。在冬至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准备粉汤圆来招待家人和客人,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庭团圆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瑶池踏雪 每年冬至这一天,北京市门头沟区石峪村都会举办一项瑶池踏雪的 传统活动。据说瑶池踏雪起源于唐朝,当时有一位皇子来到门头沟区 石峪村游玩,在山上游玩时,看到树上的雪特别好看,于是他就让士 兵打雪球,石峪村民也都参与了进来,从此,“瑶池踏雪”这一传统活 动就从唐朝延续至今。如今,瑶池踏雪已成为门头沟区的标志性民俗 文化活动,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三、祭灶 冬至这一天也是祭灶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灶神是负责掌管家庭 祭祀的神祇,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人们会在家中设饭桌,摆上 丰盛的饭菜,烧香拜祷,祭灶神。在北京的一些老旧小区,祭灶这一

传统民俗文化仍然保留至今。人们在这一天会粉刷房屋、扫洁房间, 同时还会在灶台上烧纸,祈求明年有个好运气。 四、冬至饺子 北京的冬至美食不仅仅是粉汤圆,饺子也是冬至的传统美食之一。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在饺子馆或者家中包饺子,不仅享用美食,也是 欢度冬至的一种方式。根据民间传说,在冬至这一天,只要吃了饺子,就会有好运降临,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吃饺子。 综上所述,冬至在北京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虽 然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风雨洗礼,但在现代社会仍然保留下来。这些传 统的民俗文化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北京的文化底蕴,还让人们加 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北京的文化风俗

北京的文化风俗 一、北京的历史文化背景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中国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北京 有着悠久的历史,自西周时期起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北京曾经是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多个朝代的首都,留下了众多珍贵的 历史遗迹。 二、北京传统文化 1. 京剧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在京剧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理念。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它融合了戏曲艺术中各 种元素,包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在京剧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 技艺和表演来展现出角色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北京可以欣赏到许 多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如颐和园、圆明园、天坛等。这些园林建 筑不仅是景观,更是文化遗产,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 畏和对美的追求。

3. 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在北京可以欣赏到许 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北京有着悠久的书法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许多 著名的书法家出现在这里。北京还有许多著名的书法馆和博物馆,收 藏了大量珍贵的书法作品。 4. 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北京市中心地带。它 曾经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紫禁城不仅是中国历史 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皇 家文化。 三、北京民俗文化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春节期间会举行各种庆祝 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庙会,这是一个集传统文化、民俗和 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在春节期间,北京还会举行花灯展览、烟火晚会 等活动。 2. 中秋节 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中秋节期间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赏月活动,人们在中秋节晚上赏月、吃月饼,

踏京西古道 逛民俗庙会

踏京西古道逛民俗庙会

————————————————————————————————作者:————————————————————————————————日期:

踏京西古道逛民俗庙会-旅游管理 踏京西古道逛民俗庙会 文/王静宋旭 京西古道和妙峰山民俗庙会是北京门头沟区两大旅游拳头产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衍生出的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已成为北京四大国际性体育品牌之一。今年5月的妙峰山庙会与国际登山大会合力打造,又添新彩,更加具有魅力,届时踏古道,逛庙会,不知会有多少惊喜和欢乐等着您。逛民俗庙会——金顶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北部,海拔1291米,是北京小西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这里孤峰傲立,渺视重峦。山上九曲八弯,云雾缭绕,山泉清冽,溪水跳跃。与京郊众多的名山相比,妙峰山可能低调了很多,其实这座看似“低调”的山峰,却有着“古刹、怪松、奇石”三绝,更是享有“小黄山”的美誉。 来到妙峰山人们自然会想到“妙峰山庙会”,妙峰山庙会,妙峰山以北京著名的“八顶”之一“金顶庙会”著称。它起源于明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是为碧霞元君的参拜者服务的民间慈善组织,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25年4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曾组织顾颉刚、庄严、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到妙峰山调查庙会期间的风俗,共计三天,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民俗学田野作业。顾颉刚等人的学术考察方法,被后人称为“田野调查”,从而开创了“民俗学文化”的先河。学术界公认顾颉刚对中国民俗学的开拓性功绩,妙峰山也因此而获得了“中国民俗学发祥地”的美誉。现今,民俗学已成为热门学科,每年庙会期间都有研究民俗的大

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民俗文化 我的家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角的西山园林,那里在喧闹的北京城来说还算是相对安静的一块地方吧。其实我并不算地地道道地北京人,对于北京话我听得懂但并不会说。前面几节课,听北京的同学介绍民俗感觉受益匪浅。因为她们说得好多东西我都不知道,我不知道现在还有住在胡同里的人,不知道还有人自己酱咸菜种香椿,而充斥在我生活中的哈根达斯,味多美也让我早已忽略了北京的老字号稻香村。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高雅文化是阳春白雪,民俗文化是下里巴人,现在想想那是我对民俗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偏颇与无知。其实,民俗是祖祖辈辈智慧的沉淀,这种智慧不仅是生活的经验,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东西。如亲情、和谐、天人合一。现在很多媒体在关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问题。我看了一个统计,说在影响幸福的因素里,财富只占5%,亲情占到45%。中国传统节日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味,实际上民俗是在制造幸福。 古老的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是我世代赖以生存、辛勤培育的家园。北京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精神,众多的文物古迹、美丽的风景名胜、多彩的古老民居以及神奇的掌故传说,使北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二字已越来越多地深入人心。“和谐”之意在“和”字,并由此衍生出包容、和平、安定.太平、美好、和衷共济等含义。而“和”的文化理念正是北京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纵观北京的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等,无不体现着“和”的深刻内涵。 走进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她呈现出古老和现代相互交融的胜景。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亦有年代称“元旦”。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在春节前的二十五日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10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外粘贴红纸黄字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和“挂钱”等。 北京燃放鞭炮的由来 官民均十分讲究购办爆竹,我国年节期间及逢喜庆之日,燃放爆竹历史悠久。据传古代有一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就出来伤害人畜,届时百姓不敢出门。偶有一年,有位顽童燃烧竹子取暖玩耍,燃竹火光冲天、噼啪作响,将怪兽“年”吓得远逃而去,人们喜获安宁,欢度春节。此后,燃放爆竹便成为人们驱魔避凶,迎神喜庆的必备品了。 官府“封印”、梨园“封台”等放假过年封建王朝为表示对“过年”迎春的重视及对官民的恩赐,自腊月19—22日,由掌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选定“吉日”,布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