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作业标准

模具作业标准

1、凸模

1.1形状与尺寸应符合图纸或提供样件的要求。完成刀口形状确认后按DR引伸件研合

凸模(用板件合模):钳工仕上时应以凸模为基准,注意清角,避免研合时碰伤棱线,试按DR/TR之板件研配凸模。棱线、搭接线应没有凹凸、扭曲的现象,R角应光滑圆顺且没有凹凸及尖角。

1.2凸模或凹模的研合率:管理面80%以上,准管理面70%以上。

L3 因特殊要求,铸件易磨损部位(或堆焊刀口),应该用合金钢焊条(7号钢)填

补,堆焊部位的深度、宽度应在10 x 10mm以上,或者用合金钢块镶嵌在易磨损部位。

1-4表面粗糙度:主要部位0.4,次要部位0.8。

L5 如凸模是分块的,则各镶块间接合面间隙应小于0.1mm。

1.6 镶块与窝座(或挡块)及键的配合应无间隙。

17

材料及淬火硬度:一般使用合金铸铁GM241、GM246或ICD5,火焰的谇火硬度为HRC50以上。

1.1刀口应无裂纹、崩刃现象。

1.9刀口垂直度应不大于0.01mm,不允许有倒锥。

1.10刀口表面粗糙度,主要部位0.8,次要部位1.6.

1.11刀口镶块接合面缝隙,料厚大于0.8mm的间隙不大于0.15mm,料厚小于0.8mm 的

间隙应小于0.05mm。

1.12多孔冲及异型面冲载,其凸模的位置、相对高度应准确可靠,应保证刀口的切入两

基本一致,使切口顺利完成,若切口顺利完成,若大面积冲切厚板件,刀口应采用阶梯形(有高低差)。

1.13凸模材料为合金钢,淬火硬度为HRC56〜6

2.

1.14销孔的表面粗糙度为1.6,精度为H7.

2、凹模

1.1形状与尺寸应符合凸模的要求,棱线、搭接线应没有凹凸,扭曲的现象,R角应

光滑圆顺且没有凹凸及尖角。

1.2工作部位表面粗糙度:主要部位低于0.8,次要部位1.6,凹模口圆角处粗糙度不低

于0.4。

1.3因特殊要求,铸件易磨损部位(或堆焊刀口),应该用合金钢焊条填补,堆焊部位

的深度、宽度应在10X 10mm以上,或者用合金钢块镶嵌在易磨损部位。

1.4与凸模间隙:直线和圆角部位应扣料厚,曲线弯角部位适当减小。

1.5如凹模是分块的,则各镶块间接合面间隙应小于0.1mm。

1.6镶块于窝座(或挡块)及键的配合应无间隙。

1.7刀口应无裂纹、崩刃现象。

1.8刀口垂直度应不大于0.01mm,部允许有倒锥现象;

1.9刀口镶块接合面缝隙,料厚大于0.8mm的间隙不大于0.15mm,料厚小于0.8mm 的

间隙小于0.05mm。

1.10销孔的表面粗糙度为1.6,精度为H7。

1.11内刀口高度应以留料3片为准,但内刀口高度应不小于6mm。

1.12材料及淬火硬度:一般使用合金铸铁或合金钢,火焰的淬火硬度为HRC50以上。

3、压边圈

3.1压边圈与凸模的型面研合率为70%以上;

3.2压边圈的表面粗糙度为0.8;

3.3压边圈的淬火硬度HRC50以上;

3.4拉延筋的分布合理,高度应合适;

3.5采用正拉延(一般在双动压力机上)结构的模具,其压边圈应安装限位螺栓。

4、推、压料机构及定位

4.1退、压料板表面粗糙度,主要部位及大平面为1.6;

4.2退、压料板与凸凹模间隙在0.05〜0.2mm之间(可调整);

4.3以产品形状定位的板类定位面与压料板研合率应在70%以上;

4.4退压料板顶出后要高于凸凹模,但一般不能超出料厚,料厚0.5mm以下时,要与

凸凹模平齐。

4.5退压料弹簧应统一标准,直径和长度同一规格允许公差为±0.5,所有弹簧其簧

压应一致,弹簧窝座深度也应一致,误差在±0.2mm以内。

4.6复合模要保证弹簧压缩量大于拉深或成形的尺寸。

4.7退压料限位螺钉、限位衬套应可靠。螺钉或衬套高度尺寸应一致,误差为H8,

上压料板的外侧应安装侧保险销。

4.8废料刀设置合理、安全、可靠。

4.9定位销、块、板应定位准确、可靠、合理,放取方便且不划伤工件,销的拔出力

在15〜20公斤。

4.10出料孔位置与角度合理,漏料顺畅。

5、取、放料及定位机构

5.1定位销、块、板设置要合理,定位要牢靠,对工件的放取应无阻碍,无划伤现

象。销的拔出力为15〜20公斤以上。

5.2对工件不易取出的模具需增加顶料装置。特大型的工件放取应有滚轮等装置。外

观件还需要安装防碰、防划伤等结构。

6、导向机构

1.1各导板、滑块、斜锲面(包括平面导板)应采用耐磨板(含油),其倒角为R5〜

10,且应圆滑过度。

1.2各导板与滑配面工作表面粗糙度为0.4 (包括斜锲面),极限时,两导板接触面

不少于30mm。

1.3表面硬度应在RHC55以上。

1.4反侧、导板、滑块与窝座固定应无间隙,安全可靠。强制退回机构应可靠,表面

硬度为HRC55以上。

1.5导板与滑块及斜锲面、凸轮面之间的研合率应在85%以上,上下滑块的垂直度

为0.02/100两者的间隙在0.03mm〜0.05mm,压边圈的导板间隙为0.05mm〜0.2mm。

1.6导柱导套规格应标准化、系统化,大型模具导柱导套直径有限选用0 50、。60、。

80、。100,小型模具导柱导套直径也应优先化。导柱导套应设置合理可靠及防错

装。

1.7导柱导套的配合间隙为h5/h6,或h6/h7,工作表面粗糙度为0.4,导柱应更高

一级为0.2,研合后周边应有均匀斑点。

1.8导柱压入底板后垂直度为0.02/1000,导柱压入量应是导柱直径的1.5倍以上。

1.9表面硬度为HRV55以上。

7、外观及安装尺寸

7.1铸件表面清干净,去除毛刺及浇口,不允有裂纹及砂眼气孔。

7.2上、下模板及其他铸件应有足够的强度。中小型模具的加强筋应在35mm-40mm 以

上,下模板厚度应为70mm以上。铸件应人工时效,消除应力。

7.3上、下模板、压边圈周边应倒角或倒R。

7.4模具闭合高度要满足机床条件,在同一机床适用的模具,封闭高度应尽可能统

一,同时适用多付模具,其封闭高度一致,应首先满足成形模的要求。

7.5装配后模具,上下模座平行度为300mm内不大于0.06,双动拉延模上下模座平

行度不大于0.2-0.25/300。

7.6拉延模内腔应有样件并涂油,其他滑动面应涂黄油或防锈油。

7.7安装孔、安装槽、顶杆孔其中心距允差为±0.5mm,模具具有快速安装定位结

构,模柄安全可靠,无松动、转动现象。

7.8(小型模具)模柄规格应满足工艺设备条件,并与压力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包括

与设备工作中心保持一致。

7.9(小型模具)模柄转配后,与上模座的上表面垂直度在±0.01/100以内,模柄

安全可靠,无松动、转动现象。

7.10顶杆要等长,长度误差不大于±0.1,直径误差不大于±0.2,标记要清晰。

7.11起重棒、孔(吊耳)要设置合理、起吊方便、可靠,零件重量超过25工斤时应

设置起吊螺孔。

7.12模具应设有平横块及限位块且必须等高限位块偏差为0.05mm。

7.13模具安装中心,前后左右应打标记,模具正面应有“F”向标记。

7.14上模板正面或侧面应有标记牌,标明模具名称、图号、工序号、重量、制造单位

即日期,标记牌固定可靠。上下模板上应铸出产品图号、工序号。

7.15模具外表面应涂防锈漆的颜色。

8、模具调整时检查的项目及技术要求

8.1制件

8.1.1制件形状与尺寸应符合检具要求或装配要求

8.1.2制件应无明显毛刺(允许有小于0.2mm高的毛刺,A级模具所冲工件允许有小于

0.1mm高的毛刺)及拉痕。不允许有划伤、皱纹、裂纹等现象。

8.1.3废料流动应安全可靠,取出方便。废料刀设置合理,废料最长不超过450mm。周

边废料应落在模具外,冲孔的废料应引导落在模具外或废料箱内。

8.1.4工件不易取出的模具需增加顶料装置。特大型的工件放取应有滚轮等装置。外观

件还需安装防碰、防划伤等结构。

8.2凸模及凹模

8.2.1调整各部位配合间隙要合适。

8.2.2调整后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8.2.3调整后的凸凹模硬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8.2.4各工作表面及R部位应抛光。

8.2.5调整后各部位刃口高度、垂直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8.2.6调整时,落料类应调整凸模、冲孔类应调整凹模。

8.3定位及退料

8.3.1定位要稳定、可靠、准确。

8.3.2退料板要灵活、力量可靠、放取工件方便。

8.3.3导板及滑动机构工作要平稳,斜锲、凸轮强制退回机构工作平稳可靠。

8.3.4导板与滑块的工作表面接触良好、间隙合理,但应防止压料板被上模带上。

8.3.5废料顺利通过废料孔或不飞溅。

8.4安装与外观

8.4.1模具各部位按规定的颜色涂漆。

8.4.2标牌内容正确、大小合适、字迹清晰。

8.4.3联合安装时,各模具的闭合高度要保持一致。

8.4.4模柄与安装槽、孔装夹要合适。

冲压加工工序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板件模

初学入门简易指导书

拉延模平横块的制作尺寸要求:

1.连带料厚加平衡块高度尺寸减0.5mm,再用钢片或铜片,0.3壹片、0.1壹片、0.05贰片垫上。

2.模具于精研完成及扣料厚完成:

(一)测量平衡块尺寸并作记录;

(二)平衡块及平衡块基座须打钢印编号及刻所测得数据;

(三)将测得所需数量及规格单送予加工单位并填上需要日期

3.平衡块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为了便于模具在拉延生产中,易于控制料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4.垫钢片作用

(一)便于试模时平衡块过高要再加延搁试模和浪费工时,故换取各种不同规格的垫片,以便于控制各部位间隙。

模具钳工作业流程参考表一、引伸模(拉延模)

1.上下模组立和研配导板。

2.下型模:(1)打磨雕刻痕;(2)清各处R角;(3)魔石推磨,由粗转细;(4)砂

纸推磨,由粗转细;(5)自检各部位是否平顺光滑一送检;(6)各处凸花淬火;(7)淬火后生锈处砂纸磨顺抛光、亮;(8)自检、送检。

3.庄料圈(活塞面)同上作业。

4.上型模:(1)打磨雕刻痕;(2)清各处R角;(3)备平垫块;(4)凹模置下面凸

模放上、合上、下模;(5)上机台研配上模;(6)研配导板及检验导板间隙;(7)将合模机、主机压力调至最小,然后下至上下模接触点;(8)将四点平垫块调降至上下模接触点;(9)模具上升擦红丹;(10)备保险丝于模具有凹凸花较小地方,位置于前、后、左、右,模具下降压至保险丝成扁形,然后查看凹凸花前、后、左、右是否均匀,(如过0.2以上必须上报处理),处理方式,移导板位置;(11)研配;(12)扣料厚;(13)精研配几次至自检达到要求层次;(14)送检;(15)拆模具;(16)拆模推磨石;(17)推砂纸抛光;(18)上下模内部上油后台并带试模(并通知上报安排试模日期);(19)试模;(20)试模情况各种记录填写;(21)试模0区自检;

(22)送检板件;(23)送检NG,整修再试,试至送检合格为止;(24)合格拆模;

(25)凹凸花拉延筋淬火;(26)推砂纸抛光;(27)再送检;(28)0K后上油漆(依规定的各种颜色);

注:任何一套模具,该倒R角的必须依规定倒R角。

5.打磨前注意下列几项:

(一)各处部位不清楚的(台阶深浅或线条及尺寸)发现有不明显地方,需查图纸或数模后才进行打磨。

(二)外观件模具在(1)切边线;(2)拆翻边线范围以外可淬火,具余部位一律严格淬火。

(三)不论任何切、剪、修、翻边模具在合上下模时(研配)都要严格执行(四点平行块)用抽换式垫片方式研配模具,包含(压退料板)。

二、切、修边、冲孔模

1.下模:(1)打磨清R角;(2)魔石磨顺磨平(由粗转细磨);(3)砂纸推磨;(4)

抛光; (5)刃口处,细磨石推顺及光滑;(6)刃口处淬火;(7)有凹模套的安装研配。

2.上模(压、退料模):(1)打磨清R角;(2)研配导向板间隙;(3)上机台研配;

(4)粗配、精研;(5)扣料厚;(6)拆压料板。

3.组立冲头座:(1)检查组冲头处是否完全平面及无油、灰尘并清除所有、有碍之物;

(2)组立。

注:上机台组立必须准备好冲头与冲头座的组装研配工作,依一套模具领取所需规格数量组装研配,再存、取组装。

组装工作如下:(1)将冲头打入冲头座,并打至下死点;(2)研配冲头与冲头座底部的面,高度和冲头座平行;(3)研配时涂红丹检验研配。

4.研配上模刀块刃口:(1)上紧刀块螺丝并打入定位销;(2)选择前、后或左右(任

选一种);(3)用四点高度块放于模具有平面且高度同等地方置放。注:第一项高度要与上、下模刀口刚接触时同等高度相同;(4)喷画线漆(划线);(5)超过0.2以上的都必须先打磨;(6)使用切屑方法前:先拿掉四点高度平行垫0.5厚度再进行切屑;(7)以同上方法依次为1.0、1.5、2.0渐降方式研配至到位为止;(8)每打磨一次后必须再涂红丹一次以确保刀口间隙和垂直度;(9)每次只研配两块刀块;

(10)研配时刀口务必要打平顺;(11)研配OK拆模;(12)拆刀块推石(细石);

(13)淬火;注:淬火前每块刀块需拆分开淬火;(14)拆模后安排冲头地方,钻孔攻牙。

5.再上机台组冲头座:(1)清除冲头座及上冲头地方杂物(胶水、AB胶等);(2)塑

料套上冲头装入孔位,(手拿绳系拉着),机台往下降至所要高度,松手;(3)上螺丝并紧固螺丝;(4)打开时须注意冲头地方有无异响声,(有)表示冲头组偏很多,必须重新组立,找出何种原因,并排除问题点。

注:问题点有以下几种参考:

(1)平面处有杂物一清除杂物;(2)钻孔、攻牙时孔偏一扩孔;(3)孔不垂直一研配垂直度;(4)冲头涂红丹检查冲头是否组立在中心点,若不在中心时,螺

丝稍松,调试上紧螺丝再查是否中心;(6)试冲OK,拆模;(7)NG重调;

(8)拆模;(9)打刀块固定销;(10)测量出四点限位块高度,并备料及

规格。注:刀口吃入量8〜10mm。

6.再研配压料板:(1)上切边刀块;(2)吊压料板放入上模内,①查与刀口四周是否

干涉,②查孔位处是否干涉,③查冲头及冲头平面座是否干涉,(涂红丹可查出);

(3)合至压料板能降到模座底部的平面处;(4)查压料板顶出与压缩侧销是否适当;

(5)压料板与刀口、冲头间隙过紧或太宽;(6)板件合模;(7)研配下模废料刀块;

(8)淬火试冲头;(9)查各处有无毛刺;(10)查板件是否有压伤、变形;(11)整修各项缺点并作试模问题点记录。

三、翻边、整形

1.下模

注:打磨方式与切边模相同。

2.压退料板

注:打磨方式与切边模相同。

3.上机台研配

(1)研配导板;(2)测下死点距离;(3)备四点高度块;(4)测刀块间隙;(5)研配刀块间隙;(6)于板厚试压研配间隙;(7)反复精研;(8)拆模;(9)拆各刀块;(10)刀口R角淬火;(11)装顶料机构;(12)研配顶料型面;(13)组装顶料附属另配件。

冲压件自检简易法

前言,由多工序冲出所制造出来的件,称它为:(1)单件、成品件;(2)多件组合

在一起(单件总成件);(3)单工序冲、压出来的件(工序件)

1.拉延件

(1)外观件拉延后强度,一般以手压、拍;

(2)板件是否压到位(深度),①以目视检查件四周是否压出硬点痕迹,②到底记号是否明显,③测量;

(3)检查各部位是否压伤(目视);

(4)检查各部位是否变形(目视、手感);

(5)检查各部位线条、凹凸花是否明显、平顺(目视);

(6)检查各部位是否有麻(目视、油石);

(7)检查凹花周围是否有凹凸现象(油石),注:油石检验只限于(外观件)的检验;

(8)检查各部位有、无缩颈。

2.切修边、冲孔

(1)定位是否稳定(型面与板件吻合性)、「手感」;

(2)检查各处有无毛刺(目视、手感、测量);

(3)检查各处是否压伤(目视);

(4)检查各项是否变形(目视、手感、油石);

(5)检查冲出件料边是否每片均匀,(测量)每批次至少抽检6〜10片,料边公差在0.2mm以下。

3.翻边、拆边、整形

(1)检查型面、切边定位是否稳定(目视、手感);

(2)检查各处是否压伤(目视);

(3)检查各处是否变形(目视、手感、油石);

(4)检查各处R角是否平顺(目视);

(5)检查翻边后是否拉毛(目视);

(6)检查翻边后间隙是否太松、过紧(目视);

(7)检查翻边后料边宽度是否均匀(测量),每次至少抽验6〜10片,公差在0.2 以下;

(8)检查各处有无缩颈现象(目视);

(9)检查有无压到位(目视)。

4.包边模

(1)检查板件45度角是否足够(目视、测量);

(2)检查板件45度角是否平顺(目视);

(3)检查45度外R角间隙是否均匀(目视);

(4)检查压合后各处厚度是否均匀(目视);

(5)检查压合边表面是否变形(目视、手感。油石);

(6)检查压合表面是否变形(目视、手感、油石)

(7)压合后上分总成检具检测:①间隙,②面差,③各处孔位。

注:凡是有(单件、分总成)检具的件都需上检具检测,并以检具为修改

板件尺寸的依据。

一、组装侧、正、切冲凸轮座、插刀

注:不论它装于任何工序(都必须依各工序的下死点为准),凸轮座行程差(固定式)1.凸轮座的组装(前后距离)

(1)保持与凸轮平行;(2)前后距离应加上刀块或冲头长度,如有垫块、片必须再加上其厚度;(3)底座三面划线作基准,然后底座入前推至所要吃入量的尺寸即是正确的底座组立法。

2.当前述备妥后:①用胶水固定,②拆模,③钻孔,攻牙打固定销;(注:须加高板块

的要先选择板块放置作记号并同时给予钻孔攻牙、固定,以免做重复工作);④再上机台;⑤组冲头、刀块,⑥胶水固定,⑦拆模,⑧钻孔、攻牙,⑨再上机台,⑩上紧螺丝组冲头、刀块,(11)调试确认冲头、刀块间隙,⑫试冲、调试确认,⑬拆模打定位销。

3.组装插刀

(1)模具反面(下模放上,下模置下)上机台,(2)机台慢下,插刀摆入底座放置适当位置;(3)机台慢下查看及测量插刀高度是否过高或过低现象,并排除问题点后;

(4)组装(往背托平面靠平摆放于中心);(5)胶水固定;(6)拆模钻孔、攻牙。

二、拉延模试模前准备工作如下:

1.各部位研配质量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2.备各种垫片;

3.检查顶杆顶出是否与模面的间隙有无过大;

4.调好高度及压力;

5.空模试压;

6.放板料于适当位置并划线作记号;

7.记录各部位压力、高度。

三、拉延时,依下列动作操作

注:1.油压式压力机,将上模往回调至压边圈顶出的高度。

注:2机械式压力机,将内环往上调至压出形状高度。

注:3.以下动作的操作是为便于找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点,务必依次操作,并作试模记录。

(1)第一次压至(压边圈高度)顶杆顶出高度;

(2)第二次上模下降30mm;

(3)第三次上模再下降10mm;

(4)依每次下降10mm直至降到下死点。

注:1)以上为油压式压力机

2)机械式压力机(调内滑块凸模)。

工序件常见问题点,查问题点,处理问题点

1、拉延起皱

(1)问题:压边圈及拉延筋间隙过大;

检查:1)放料厚涂红丹;2)铝片、保险丝测量厚度;

处理:1)研配,2)将拉延筋改为四方形,3)加高加宽拉延筋,4)另加拉延筋。(2)问题:平衡块过高

检查:1)放板料涂红丹;2)放铝片、保险丝测厚度。

(3)问题:压力太小

处理:加大压力

(4)问题:前段设计、工艺补充部完善

检查:在浅拉时看料是否起皱及集中过多的料在某部位;

处理:1)变更型面,2)追加形状,3)暂时性处理,压边圈垫砂布拉延。

注:在变更改型面前:1.必须在试模方法用尽时,2.必须通过主管单位同意及提出整改

2、拉延模、缩颈

(1)问题:材质,注:依厂家规定型号规格

检查:下料规格型号

处理:错误(更换)

(2)问题:压力圈间隙过紧

检查:放板料涂红丹试压

处理:研配间隙

(3)问题:平衡块过低

检查:铜片、保险丝压合后测量其厚度

处理:加垫片调试控制其压边圈间隙适当

(4)问题:料边过大过太窄

处理:力口、减料边

(5)问题:模具表面不够光滑、平顺

处理:磨顺、抛光

(6)问题:下压压力过大

处理:调降压力

3、拉延不到位

问题:扣料厚不到位,1)斜面,2)测立壁地方

检查:1)板件各处有无压硬点痕迹。处理:研配。

检查:2)上压力是否过小。处理:加钻气孔。

检查:3)气孔是否足够。处理:加钻气孔。

检查:4)到底加号浅深是否适当。处理:调试。

4、拉延件变形

问题:气孔太小。处理:加钻气孔。

检查:气孔要排出外面逃孔部位是否足够

处理:加钻逃孔

5、拉延件线条(双线条)

处理:1)调试正、反向平衡块间隙

处理:2)先用纱布试

处理:3)上述两项当效果明显较小时,改用双拉延筋。

6、拉延件在折边线边微凹

处理:同第5项处理方式

7、拉延件拉毛

检查:硬度

处理:淬火

8、切边周剪模

(1)问题:冲出件前后左右料边大小不一致

检查:1)型面定位是否放松。处理:研配。

检查:2)查压料是否未压前废料刀已开始切边。处理:加垫块或更换较长的弹簧。(注:必须查弹簧压缩比有无空间)。

(2)问题:冲出件前后左右与拉延凸花距离不一致

检查:1)型面定位是否稳定,2)在板件凸凹花处磨开一道口,放入下模看,测量其是否均匀

处理:1)磨、焊、研配

(3)问题:切边旁变形

检查:1)上下刀口是否变遁。处理:研配刀口。

2)压料是否平顺。处理:研配压料板。

9、拆、翻边模

(1)问题:翻遍后,前后左右料边宽度不一致

检查:型面定位与切边定位是否稳定

处理:研配、调试

(2)问题:R角大小及R角边有微凸

检查:1)压料板研配是否不到位。处理:研配。

2)弹簧压力是否足够。处理:更换压力较大的弹簧(注:更换弹簧须测行程、压缩比)。

(3)问题:翻边后R角料边拉长

处理:间隙过紧,研配

10、整型、翻边

(1)问题:缩颈

检查:1)该处R角平顺光滑状况,处理:研配;2)料边是否过多或太少,处

理:力口、减料边(注:力口、减料边需经边单位主管同意方可(不符合检具情况下)(2)问题:开裂

检查:1)模具是否平顺光滑,处理:磨、抛光;2)间隙是否太小,处理:研配;

3)该件装配何处,搭接、焊接、重要性,查清后,处理:1)提出方案处理;

2)整改研配

注:一般开裂原因处理

1)原因:切边处有毛刺刀口地方如齿状,处理:研配刀口(切边模)

2)原因:该处在拉延时已被拉料拉得很薄,处理:在拉延模该处加(凹凸包)

(3)问题:折、翻边缩颈及小开裂

处理:1)刀口R角放大,2)角度稍微放比列,88度,3)改变刀口进入先后秩序。

注:折、翻边模,料边小,(窄)相对刀口R角要较小,料宽的可放大些。11、包边模

(1)问题:压合后尺寸微变大(宽度)

检查:板件45度是否足够(注:不得低于45度)

处理:补焊研配

(2)问题:压合尺寸微变大

检查:45度插刀插下后板件R角处间隙过松亦会造成此情况发生,如过紧即便(窄)

处理:研配

(3)问题:表面R角变一条线

检查:内板与外板间隙过大或过小

处理:减小或加大试压

(4)问题:表面R角旁(一条线)微凹

检查:1)翻边模间隙大以致45度角插下时受力大造成表面微凹,处理:研配翻边间隙;2)翻边压料板研合率,研配压料板;3)翻边压料弹簧是否足够,处

理: 更换弹簧。

注:以上二、三、四点问题在(翻边模制作即须报质量)

(5)问题:表面R角旁(一条线)微凹

处理:压扁刀块可往内磨成45度,(让刀块不压至板件边缘),从板件边缘计

2.5〜

3.0mm,最多不超过3.0mm。

(6)问题:拐弯处R角不顺

检查:料边过多

处理:磨料边

注:一般料宽内缘计3.0〜3.5mm

(7)问题:拐弯处R角不顺

检查:1)刀块角度、间隙,处理:研配2)与?边刀口间隙和45度角度,处理: 研配

(8)问题:拐角处表面微凹

处理:压扁刀块间隙放大往处两侧拉顺(注:包边模在处理问题点前,①前段工序件要稳定,②内板、外板定位要准确,③修改内板料边前,必须在单件总成检验后再判定内板修改尺寸。

(9)问题:压合后上单位分总成检验时偏差(间隙)

检查:内板定位孔与内板单件检具孔是否相符

处理:改移冲孔

(10)问题:单边间隙偏小

检查:移内板定位销

(11)问题:压合后外板与内板接触面(波浪、凹凸)

检查:1)内板局部毛刺大,处理:整修;2)内板本身有波浪,处理:拉延即

有,修拉延模,整形不平顺,研配整形模。

注:包边模的外板、内板载制作时或检验都必须按质量要求,一次性做到位,以避免重复工作。

注:包边模试模前准备工作如下(内、外板);单件是否符合检具,处理:为符合单件检具条件的组合件(须修改到位)。

气切割常用技法

气切割

1、20〜50mm厚板切割惯用方式及手法

(1)火焰:点燃乙炔并开启氧气,通过氧气收放将蓝色火焰蕊收至喷嘴口,并开启氧气高压观看火焰喷射是否有双头或多头火现象(火焰要求焰蕊集中而细长),并根据厚板将火焰长度调至该板厚以上,再关上氧高压准备切割。

(2)手法:将板料清洁,启割点烤红,并将喷头向外偏侧后再开启氧气高压进行切割(该方式为防止厚板板底一时难以熔化产生铁水积浆),启动后再将喷头逐渐偏正至垂直,推行过程中手握喷枪要稳定并向切割方向匀速移动,同时喷嘴离空板材面3mm左右,细听火焰溶穿时特有的声响,如有异常当放慢行走或稍微停走及时调整。收尾时喷头向外微斜让火焰由下至上溶切。

2、5mm以下板料切割:

(1)气压:氧气气压调至5以内,乙炔气压0.5以内;

(2)火焰:燃启后将氧气,乙炔尽量调至最小,并试开氧气高压让火焰集中,不能出现分头或现象,在未开高压时喷嘴应无明显气流声,并观火有点飘动时即可。

(3)手法:喷头向切割方向大弧度偏斜,起始点烤红后打开高压,喷枪稳定、匀速、快捷向前推动(因为移动过慢会使薄板受高温影响变形)。

电焊常用技法

一、电焊常用技法

1.补砂孔:先将砂孔彻底掘磨清除才能焊补好的效果;

2.补刀口:先将材料刃角10mm X 10mm才能保证熔焊硬度,并且SUPER45、SUPERR7焊条早烧溶后一定要敲打,使之密度增加提高硬度(未敲打的SUPERR7焊点硬度为RHC45 左右不能达到刀口要求)。补刀刃销缺口时不能用小铁片在缺口边挡焊,这是因为当铁片遇高温与焊条一起熔化附着于刀口时,该处硬度必不达标,最好是直接用焊条堆焊。(注意:电流适当调小)

3.焊接转角:根据板料厚薄或熔点高低,在刮燃焊条后可选择离空(5!^左右)焊行或直接抵触夹角焊行两种(后者大多适用厚板,并且加大电流)但两者须随时注意焊浆在两侧壁的溶附情况是否紧密结实。

4.竖立烧焊:电流相应调小(保证焊浆烧结良好,如电流过大会使焊浆滑落落板料溶陷),

并保持手握焊钳在下,焊条前端斜直在上的姿势由下至上呈左右摆荡或转圆圈线状向上推行。

5.铸件焊接或合金钢焊接、焊补、堆焊,施工前均需对焊体进行预热(预热温度约在400℃左右)后,才允许进行焊接工艺。以避免焊后产生裂痕现象。

6.焊接施工前必须了解、掌握焊条施工工艺要求。例如:焊条烘干及预热等,(此工艺要求参照各焊条厂家提供的焊条成分及物理性能表)。

多刃绞刀铰孔中常见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模具抛光作业标准

模具抛光作业标准 1.总则: 1.1、抛光表面质量要符合顾客对制品的要求或项目部长的要求。 1.2、抛光作业不得破坏模具表面形状(如棱角、圆角、平面、直线、相切、止口等),型腔口角要保持锋利。 1.3、抛光前检查形状是否加工到位,圆角过渡是否顺滑,表面是否有明显台阶,所有上述形状特征需要钳工负责人修整完毕后才能开始抛光作业,抛光作业人员不得擅自改变零件形状。 1.4、抛光过程中一旦发现模具表面有点蚀、裂痕、焊疤、麻点等问题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向生产部和项目部长报告。 1.5、抛光作业现场要保持清洁,精抛工序应在无尘环境进行。 2.注意事项: 2.1、用砂纸抛光需要用软的木棒或竹棒,当产品表面呈圆角、圆弧或球面形状时,使用的软木棒的头部形状应该与模具表面形状吻合。 2.2、当换用不同型号的砂纸或油石条时,抛光方向应变换45°~90°,以确保前道磨痕彻底去除。 2.3、在换用不同型号的砂纸前,必须用100%纯棉花沾取酒精一类的清洁液对抛光表面仔细擦拭;从砂纸抛光换成研磨膏抛光时,必须把颗粒和煤油清洁干净才可继续下一道工序抛光。 2.4、使用研磨膏时,双手、手袖必须清洁。 2.5、每道打磨抛光应从困难部位(边、角等部位)开始。 2.6、每道抛光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抛光的力度亦随着表面光洁度增加而减轻。2.7、最后一道抛光应在产品脱模方向进行。 2.8、清洗表面的研磨剂和润滑剂,喷上防锈剂,粘上保护膜。 3、作业指导: 3.1抛光基本流程 3.1.1、粗抛,去除刀痕、电火花层,然后采用条状油石加煤油研磨。 3.1.2、半精抛,使用砂纸和煤油。 3.1.3、精抛,用抛光布轮混合钻石研磨膏进行研磨,之后用粘毡和研磨膏手工抛光。 3.2、各级别表面的抛光要求 3.2.1、A0级抛光,油石使用顺序为180#-320#-400#-600#;砂纸号数依次为400#-600#-800#-1000#-(1500#);钻石研磨膏依次采用W7、W3.5、W1.5。 3.2.2、A1级抛光,油石使用顺序180#-320#-400#-600#;砂纸号数依次为400#-600#-800#;钻石研磨膏依次采用W7、W3.5。 3.2.3、A2级抛光,油石使用顺序180#-320#-400#-600#;砂纸号数依次为400#-600#-800#;钻石膏用W7。 3.2.4、A3级抛光,油石使用顺序180#-320#-400#-600#;砂纸号数依次为400#-600#。 3.2.5、A4抛光,油石使用顺序180#-320#-400#-600#。

模具加工安全操作规程

模具加工安全操作规程 模具加工是一种常见的工艺,在很多行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模具加工涉及到机械设备的运转、物料的处理以及人员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了保证模具加工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操作规程。下面将详细介绍模具加工安全操作规程。 一、作业前的准备 1.1 作业前,要对模具加工机床进行检查,确保机床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2 确认机床周边的安全设施完好,如防护罩、照明设备等。 1.3 对模具加工区域进行清理,保持地面干净整洁,避免杂物堆积及滑倒。 1.4 检查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 二、安全操作规程 2.1 在操作模具加工机床前,必须佩戴符合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等。 2.2 操作前要对模具进行检查,确保模具上无异物,并保持干燥清洁。 2.3 在加工过程中,严禁戴长袖衣物、手套等松散物品,防止被机器夹住。

2.4 加工中,严禁在机床上丢弃废弃物或杂物,避免损坏设备或造成伤害。 2.5 在更换模具或调整机床时,必须先切断电源,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6 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违规操作造成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 2.7 加工过程中,要根据所加工的模具材质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加工参数,确保操作的稳定性和效果。 2.8 加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工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三、应急处理规程 3.1 如果发生机床故障,必须立即停止机床运行,并切断电源,然后报告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处理。 3.2 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导致人员受伤,要立即停止机床,切断电源,并及时进行急救,同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3.3 在紧急情况下,应迅速撤离现场,确保人员的安全,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四、作业后的安全措施 4.1 加工结束后,要进行机器设备的清理,保持机床的整洁有序。

模具检验作业标准

模具检验作业标准 1.目的:通过规定模具检验标准,维护模具使用质量及分辨模具磨损情况,提高产品品质。 2适用范围:本公司的模具检验 3.各部门的职责 仓管部门:负责模具入库前的品质检查,并针对模具的状态决定相应维修方案,进行返厂或报废处理。 生产部门:负责使用中的模具的品质,根据产品的质量状况对模具进行初步判断,是否缺损,能否继续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 4.模具管理标准工作方法 4.1入仓前检查模具长宽高以及尺寸和模深 4.2外表是否有缺角,崩裂情形,以及模具表面光洁度。 4.3配模前需测量,每组模具高度,公差在0.05m/m以内。 4.4模具表面缺角、凹陷需更换、重新放电修整。 4.5入仓时要擦拭干净,上防锈油。 5.入仓模具合金厚度等级划分 5.1针对现有模具合金厚度不等的情况。上冲钨钢不等厚,性能标差离散性大,下冲钨钢不等厚,成型脱磁不稳定。特提出合金厚度等级划分 5.2 以JFC140为例子,JFC140的磨损大,更换周期短,更换频繁,在模具紧缺的情况下,为弥补破损模具的漏洞,会将等高的模具出仓使用,合金厚度高矮不一,换下来的140模具首要的进行模具合金厚度等级的划分。 5.3现将JFC140 的合金分成ABCD四 个等级,对于进仓的模 具,首先观察模具合金 的厚度,A等级模具合 金厚度为新制合金厚 度,就是未经过放电处 理的合金厚度,B等级 的模具合金厚度比A 等级的合金厚度矮一 点,A等级的模具轻微 磨损后放电处理后,厚度变化不大。C等级合金厚度比B等级合金厚度薄,A等级合金中度磨损后放电处理后应划分为C等级厚度。D等级合金厚度最低,经过两次放电处理后的合金厚度,或者A 等级合金重度磨损后的厚度,同时模具的反复使用后经过等高处理,合金的高度临近最低冲模高度,应划分成D等级。合金厚度过低会造成不退磁而发生粘模情况,产品无法正常与模具分离会发生重模也就是二次压制,导致冲模肿大,严重导致冲模破裂,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模具管理办法:作业规范与安全防护

模具管理办法:作业规范与安全防护 1. 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工具,用于制造各种产品。为了确保模具的正常使用和维护,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员工的安全,制定模具管理办法是必要的。本文将重点介绍模具管理中的作业规范和安全防护措施。 2. 作业规范 2.1 模具存放与保管 模具应当有专门的存放区域,并按照标识分类、编号,并定期进行盘点; 存放区域应保持干燥、通风和整洁,防止模具受潮、变形或损坏; 模具存放时应采取防尘措施,避免灰尘对模具造成损坏。 2.2 模具使用 使用模具时,应按照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模具的设计或尺寸;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模具清洁,避免附着异物或油污; 禁止重锤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敲击模具,以免造成损坏;

使用模具时应避免过度施力或使用不当的工艺,以保证模具的寿命。 2.3 模具修理与维护 定期检查模具的使用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整理或维修; 修理和维护模具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记录维修情况和细节; 维修后的模具应经过专门测试和检查,确保其正常使用。 2.4 模具交接与归还 模具的交接应由相关人员进行,必须清楚记录交接时间和责任人; 使用完毕的模具应及时归还到指定的存放区,并进行盘点。 3. 安全防护 3.1 个人防护用品 在操作模具时,操作者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护目镜、耳塞等; 根据具体工作环境,可能需要佩戴防护服、防滑鞋等个人保护装备。 3.2 防护设施 工作区域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注意模具的存在; 应根据模具的大小和重量,配备合适的吊装设备;

在模具周围设置防护栏杆或围栏,确保人员不会无意识进入工作区域。 3.3 应急预案 制定模具使用过程中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漏水、事故等情况; 模具使用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4. 总结 模具管理办法的制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员工安全至关重要。通过严格的作业规范,可以确保模具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安全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每一位员工都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共同促进模具管理的规范化和安全化。

模具调试作业规范

3.翻边整形模(翻边冲孔模) 检查装置作业并研配基准侧。 用带 C/H 孔的工 序件研配基准侧 拆卸与对刃 口、研配没关 的零件。 序号 作业内容作业要求 1 依据模具检查表内容检查装置状况滑槽 ?投料 ?出料 ?斜锲有关件、型面加工 质量等 2 将与模具研配与研配翻边空隙没关的零件拆下。 3对下模型面进行清根。 4用带 C/H 孔的前工序件刷上红丹来确认前工序前工序件放在下模上后,用橡皮锤或手均件与下模贴合状况。匀的敲击型面各处。 5依据红丹贴合状况来研配型面干预部分,注意不打磨型面干预与 R 硬点处,适合的将各 R 要伤到刀口与重要面。放大,不可以打磨功能部位。 5 打磨至产品与下模型面切边或冲孔面接触为止, 公差为 0.2mm. 6 对下模型面打磨过的部位进行抛光。刃口及冲孔型面粗拙度为 7 对下模翻边镶件及翻边刃口部分进行抛光。刃口立面粗拙度为 0.8mm. 8注意事项: 1,要用最新的工序件来研配,研配至产品与切边冲孔面能够平面接触。 2,对下模翻边刃口进行抛光时,翻边张口R 粗拙度为Ra0.8mm.,保证R 光滑光顺。 研配导向零件。 导滑面以导柱 /导套为基准依据翻边镶件/型面检测值调整导板

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作业内容作业要求依据模具检查表内容检查装置状况滑槽 ?投料 ?出料 ?斜锲有关件等 清理模具,反装合模。并安装在压机上。 合模时应将限位块垫高至刃口与冲 头有必定的安全距离为止。 将下模松开,上滑块下行后用导柱/ 导套将模若无导柱则应在底下将导板配合到 具自动导正,再将下模锁紧。底后再上压机确认。 给导柱上平均的涂上红丹,上滑块下行至导柱滑块下行至模具安装地点,即导柱/ 与导套配合状态后确认导柱/导套能否齐心。导套配合但刀口与冲头未接触为止。 若无导柱,则将在下模与压料器的平面处放入 搁置垫片刻应平均散布,使压料器受 与产品等厚的资料,在上下模翻边镶件处放上 力平均。 铅丝。 将模具一次合模后,丈量翻边镶件各处铅丝的 厚度,并记录下数据。依据数据调整导板的位保证型面空隙与翻边空隙平均。 置度与垫片的地点。 研配导滑面,保证导滑面红丹接触率在85% 注意不要刮伤导板。 以上,并垂直度。 对上模斜楔导滑面平均的涂上红丹,将压机下 行确认斜楔导滑面的接触状况。 依据红丹接触状况来研磨斜楔导滑面,并保证 打磨时,只好打磨非标导滑面,双面 红丹平均的接触率在 为标件导板时,只好调整导滑面安装 85%以上。 面或斜楔导滑来改良红丹接触率。 安装强迫复位块,并调整强迫复位块与上滑块 的空隙。 注意事项: 1,装模后,将下模松开。在模具自动导正状况下确认导柱/导套地点度。 2,导板空隙应依据导柱/导套红丹接触状况来调整。 3,无导柱时,各外导板的空隙与地点应依据型面与翻边轮廓的空隙检测 数据来调整。 4,上下斜楔均为标件时,只好经过研磨安装面来调整导滑面接触率。 研配翻边镶件。 空研翻边镶件用板料或工序件研配翻边镶件序号作业内容作业要求 1待导向零件研配达成后,安装上下模及滑车上的翻边镶件。 2将模具迟缓下行,察看上下模镶件或滑车有无干预。 3在非基侧翻边镶件上放入铅丝。放铅丝时,应每块镶件放上两条,由其是翻边转弯处的镶件。 4模具进行一次行程后,用卡尺丈量各铅丝R 部分与平面部分的空隙并记录。 注意铅丝地点不要搞混。 5察看铅丝的变化及数据。

模具制造工的职业标准

模具制造工的职业标准 模具制造工是一个高技术和高风险的行业,需要严格的职业标准来确保产品质量和工人安全。本文将从职业要求、技能水平、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等方面详细介绍模具制造工的职业标准。 一、职业要求 1.学历要求 模具制造工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常需要完成中专或高职等与模具制造相关专业的学习,掌握机械设计、制图、加工工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习模具制造相关的材料知识,例如金属材料、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 2.身体条件 由于模具加工属于体力活,因此对身体条件的要求较高。要求身体健康,能够适应长时间工作和需要长时间站立、蹲下等姿势。此外,对手眼协调能力、反应速度、空间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一定要求。 3.职业素养 模具制造工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诚实守信、责任心强、团队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不怕吃苦耐劳的勇气和精神。 二、技能水平

1.制图能力 模具制造工需要具备制图能力,掌握常用的CAD、UG、Pro/E等绘图软件,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和设计图纸,画出符合要求的制造图纸。 2.加工工艺能力 模具制造工需要掌握模具加工工艺,包括冷热模具制造、注塑模具制造、压铸模具制造等。需要能够熟练地使用加工设备,如铣床、车床、电火花等。 3.测量能力 模具制造工需要具备较高的测量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高度规、角度尺等,保证产品尺寸和精度符合要求。 三、工作环境 1.设备环境 模具制造工作环境一般都在模具制造车间,有机械加工设备、测量设备等,因此需要注意安全。需要穿戴好相应的劳保用品,如手套、工作服、口罩、护目镜等。 2.工作时间 模具制造工一般工作时间较长,需要需要进行多次加工和检验,因此需要具备耐心和细心,以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考虑到技术经验、工作规模和需求情况,其工作时间会有所不同。

模具作业指导书

东莞市桂氏咏华实业有限公司 模具作业指导书 目的:为使模具制作及维修作业能降低成本,缩短制造周期,确保模具寿命,保证产品品质。 一、制作模具编号: 1.必须在模坯外侧端面上方(方铁)用铣床加工模具编号,字高度40mm,深度0.5mm,字体为等线体。 2.每一块模板上均须用字码打上模具编号,且方向统一。 3.模具所有螺丝、吊圈孔及模具部件必须是公制规格,而付加工模配件必须是标准规格,禁止自行土制。 二、撬模位 1、每一套模具均在B板(动模板)上四个角铣出撬模位,以便FIT模及修模用。 三、码模坑: 1、非工字模胚均需要在前后模铣出码模槽,具体尺寸根据模具设计尺寸而定。 四、码模螺丝孔: 1、每套模具均要在动模底板,定模面板上开码模孔。 2、孔距尺寸需根据注射机型确定 五、顶棍孔 1、动模底须开有足够大的顶棍孔,直径Φ25~40mm 2、小型模具只需开一个顶棍孔,中型模具必须开三个顶棍孔以上,大型模具即需开五个孔 3、顶棍孔径及位置根据注射机型实际尺寸(设计尺寸)

六、定位圈 1、每套模具必须装有定位圈(即定位法兰),以便装模定位, 2、定位环尺寸应根据注射机型墙板孔径确定, 3、定位圈直径公差为0.2~0.4mm,凸出模面板高度最小8~10mm, 4、模具与机板的定位圈(法兰)的标准尺寸100mm-0.20^-0.40mm, 七、先复位装置 1、当顶针司筒与行位顶出装置相干涉时,必须在模上设有先复装置,不尽靠弹簧使顶针板复位,以免日后弹簧失效,行位(抽芯)与顶针司筒相碰撞。 2、必须在顶针板与动模板间装行程开关,以确保先复位装置有效后方可通电合模。 八、顶针板导柱导套 1、顶针板长12或以上,或工模排位偏中 2、配置较多小顶针且直径在2mm以下, 3、配置较多司筒(10支以上), 4、以上三种情形都必须在顶针板上加四支导柱及导套,以保证顶针平衡平稳地顶出胶件。 九、顶针板弹簧弓 1、所有模具必须上顶针板上安装四根复位弹弓,以助顶针均匀回缩, 2、采用塑胶模具专用蓝色弹弓,复位弹弓两端磨平, 3、复位弹弓不能压缩大于自由长度的40%需在胶件有效出模情况下在顶针面板上做四个顶出限位钉 4、复位弹弓固定,必须两端均有固定沉孔,禁止一端沉孔一端磨平面的不可靠做法。十、自动脱水装置 1、细水口模(三板模)必须靠装有拉杆,拉条或回位销,保证水口板及A板的移动至水口自动脱落。 2、拉条用料厚10mm或12mm以上,

模具加工标准

模具加工标准 模具加工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 产效率。因此,模具加工标准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下面将从模具加工标准的定义、内容和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模具加工标准是指为了保证模具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制定的一系列规 范和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涵盖了模具加工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选用、加工工艺、加工精度、表面处理等内容。 其次,模具加工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选用,模具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硬度和强度,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常见的模具材料有工具钢、合金钢、硬质合金等。 2. 加工工艺,包括模具的设计、加工工艺路线的确定、加工设备的选择等。在 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加工参数,确保模具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3. 加工精度,模具的加工精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在模 具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确保模具的加工精度达到要求。 4. 表面处理,模具的表面处理包括精密磨削、电火花加工、镀层等,旨在提高 模具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最后,模具加工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模具加工标准可以规范企业 内部的加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模具加工标准还可以保证模具的质量稳定,提高产品的成型精度和表面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模具加工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当严格遵 守模具加工标准,不断优化加工工艺,提高模具加工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模具加工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推动模具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注塑模具钳工作业标准

注塑模具钳工作业标准 注塑模具钳工作是模具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模具的质量 和生产效率。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标准对于提高模具制造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注塑模具钳工作的标准流程及要求。 1. 工作前准备。 在进行注塑模具钳工作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对模具钳进行 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无松动、变形等现象。其次,清理工作台和周围环境,保持整洁。最后,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以便工作时能够高效进行。 2. 模具安装。 在进行模具安装时,需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首先,根据模具的结构 和尺寸,选择合适的夹具和夹具位置。其次,根据模具的安装孔位和连接方式,进行正确的安装。最后,进行调试和检查,确保模具安装牢固、位置正确。 3. 模具调试。 模具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调试工作。在进行模具调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按照注塑机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安全。其次,根据产品的工艺要求,调整注射压力、温度、速度等参数。最后,进行试模注射,检查产品的成型情况,及时调整模具,直至达到产品质量要求。 4. 模具维护。 模具维护是模具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模具维护时,需要注意以 下几点,首先,定期对模具进行清洁和润滑,防止因脏污和生锈导致模具损坏。其次,定期检查模具的磨损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最后,对模具进行防腐处理,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5. 安全操作。 在进行注塑模具钳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首先,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具,如手套、护目镜等。其次,严禁在机器运行时进行维修和调试操作,确保人身安全。最后,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6. 质量检验。 在注塑模具钳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产品质量检验。质量检验的内容包括产品尺寸、外观、材料等方面。检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总结: 注塑模具钳工作是模具制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模具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标准,对于提高模具制造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注塑模具钳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模具制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模具制造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生产效果。

注塑车间生产现场和模具车间安全作业规范

注塑车间生产现场和模具车间安全作业规范 一、注塑生产现场吊模具安全作业 1、吊模具前的检查动作: 1.1吊模具人员有无穿安全鞋。 1.2.确定模具重量,超出行车起吊载荷的,拒绝起吊。(现在有些模具已经在模架上标识出模具的总重) 1.3检查吊具(有无破损) 1.3.1吊带有无破损、吊环有无变形、钢丝绳有无断股现象。1.3.2检查行车吊钩有无防滑扣。 1.3.3检查行车按钮,测试是否操作灵活。 发现原有吊具破损,及时更换新的吊具并将原有破损吊具做废弃处理。行车出现故障后及时报修,修复并测试完好后方可再使用。 2、吊模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模具在吊至机台旁过程中,保持与地面0.5米的高度。 2.2将模具平稳升高并移动吊至机台内,模具下方不得站人。 2.3行车开关点动操作,不得碰撞机械手与哥林柱。 2.4不得用手放于锁模板与模具间扶持模具。

3、吊完模具的注意事项:: 3.1将行车吊钩升至一人一手高的位置,避免行车吊钩碰撞人的头部。 3.2将行车吊钩移至不影响员工作或活动的区域。 二、注塑生产现场加料与粉料安全作业 1、登高加料作业 在有些企业内部,机台没有吸料装置,又没有登高加料的登高梯,只能依靠技术员或加料员爬至机台上,再将料倒入料筒中。需在机台旁加装登高梯并 在两侧加防护栏加以防护或使用可活动的登高梯,防止人员从机台上摔落。 2、粉碎报废产品或料头作业 2.1粉碎报废产品与料头时,防止一下子投入太多,造成刀片被卡住后马达无法正常带动刀片,需要即可关停机台,否则容易烧损坏马达。 2.2粉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容易被人吸入肺部,对员工人体呼吸系统造成伤害。所以员工在作业时须佩戴防尘口套。

模具更换的标准作业流程

模具更换的标准作业流程! 第一节换模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车间生产计划安排,做好换模前的准备工作. 1.戴上安全帽,准备好抹布、防锈剂、扳手等拆模工具; 2.对待装的模具进行检查: 〈1>。根据模具的外行尺寸,选择所能安装的机台(一般情况下,都由车间计划指定好机台,无需自行选择); 〈2〉。模具的冷却水管接头是否安装完好,水路是否通畅(通上气路进行检查);<3〉。模具是否使用抽插芯功能,如有请准备好油管和油管接头,并对它们进行检查,发现螺纹丝口不好的请不要使用,以免好的螺纹也被损坏,而且会有漏油现象; <4〉. 装好吊环(弯曲的吊环不用),吊环旋入模具的深度必须大于吊环直径的1.5倍,如吊环面与模具还未贴和必须使用垫片,防止吊环弯曲断裂。 3.对吊车进行检查: 应检查吊车动作状况及各按钮功能是否健全正常,特别是急停按钮要进行测试,若发现有问题应立即停止,挂上“禁止使用”告示牌,通知班长报修. 4.对钢丝绳、卸扣进行检查: 使用的钢丝绳是否存在断股、打圈、所吊模具是否超重?如有应立即更换钢丝绳. 配合起吊用的卸扣不得有弯曲变形,与起吊模具吨位不符。 第二节吊装安全要点 模具在吊装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1.10吨以上的模具(包含10吨)能使用四只吊环的必须使用两根钢丝绳双吊四只吊环,配合使用的每只卸扣载荷量不得小于10吨.十吨以下的模具使用单根钢丝绳双吊环。 2.装钩时,严禁一边挂钩一边操作吊车,防止手指被夹在吊钩与钢丝绳之间而受伤。 3.模具起吊后检查是否水平,不得左、右或前倾斜,可允许微少的后倾斜。4。单只吊环起吊的必须使用锁模连接片,以防模具晃动,动、定模分离。起吊模具时,思想要集中,并要小心谨慎,看清按钮方向以防按错按钮出现意外事故. 5。模具起吊开始要慢慢吊起(不可快速突然起吊)高度离地要在80毫米以下,待模具移到机器前,稳住晃动后才可升高移到模板中间,进入格林柱之前必须有一人在机器定模板上方指挥稳住模具.严禁模具碰撞哥林柱,导致哥林柱被撞伤,损坏模板铜套。

模具安装调试作业规范

模具安装、调试及取卸作业规范 1 目的 通过对模具的安装、调试及取卸作业进行规范;从而确保设备、人身安全;并稳定生产出合格产品.. 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模具的安装、调试及取卸作业.. 3 作业要求 序号作业程序作业方法注意事项 1 将滑块下降至下死点 A. 将行程选开关切换至“寸动”位置.. B. 用“双手按钮”将滑块下降至下死点.. 操作时注意观察曲轴的角度指示计;以确保滑块在过下死点1~2度位置停止.. 2 查看冲床的装模高度 A. 查看模具的合模高度..B. 把冲床的装模高度调至高出模具的合模高度如加垫铁;则加上垫铁高度5~10mm.. 如冲床的装模高度低于模具的合模高度或模具高度加垫铁厚度之和;则模具的安装调试时容易将模具损坏..

3 模具安装面的检查、修整及清理 A 要认真清理冲床滑块底面、工作台及模柄孔上的杂质和铁屑..B. 修整工作台及垫铁不平表面..C. 清理模具表面..D. 确认气垫装置.. A. 注意工作台表面是否凸凹不平;如不平用油石进行修整.. B. 确认模柄固定螺栓是否完好..C; 使用气垫时确认气垫顶杆是否变形;放置位置是否适宜;长度是否适宜;是否夹废料.. 4 模具放置在冲床的工作台上 A. 用适宜的搬运工具搬运模具..B; 滑块提升至上死点;放置模具..C. 确认模具的安装方向、结构、状态等.. 搬运模具时将叉车的叉子放低后搬运模具.. 5 模具的安装 A. 模具安装在工台中心;并调整位置、方向..B. 确认垫铁位置..C; 按下电机的“停止”按钮;当行程速度20SPM左右时;利用飞轮的惯性;慢慢下降滑块;将模柄装入滑块的模柄孔中.. A. 顺送模具送料方向的中心线与材料的中心线应保持一致.. B. 确认模具的落料孔位置;以防被垫铁堵住..并避免垫铁之间跨距过大;造成模具变形.. C. 注意利用“寸动”行程操作 6 粗调闭合高度 A. 完全松开模柄螺栓..B. 下降滑块;使之靠上上模表面.. A. 用手推一推;查模具是否移动..B 必须在下死点进行操作..C. 有刻印、防弹凸台、弯曲、拉深模具必须放件进行调试..

模具各工序加工操作及质量标准(完整)

线切割工作准则 审核:起草:

电火花操作准则

划线操作准则 审核:起草:

铣工/钻工操作准则 审核:起草;

车工操作准则 一、工作内容: 1、按照生产图纸先后加工,积极配合加急模具的生产及时完成订单。 2、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安全防护,按规定穿戴安全防护用品。 3、严格按质量控制标准加工,不断提高加工技能,精心操作,提高工效,做好质量自 检,确保加工达到图纸要求。 4、爱护设备及工装工具、量具、检测工具,定期进行保养润滑,定期检修。 5、每天班后搞好机床清洁,以及周边的环境卫生,配合车间做好6S管理。 二、操作规范/技术要求: 1、首先仔细了解产品图纸及加工技术工艺要求,熟悉加工操作步骤,选用适合的胚料、 刀具、量具提高工作效率。 2、开机前必须仔细检查加工设备运行情况,做好加工前工作准备。 3、模具外型加工尺寸精度表: 量(模具成品外圆需精车的要流余量,外圆不需要精车按图加工≤0~–0.5㎜)。 7、粗车下模焊合室按图纸深度留0.5㎜余量精铣,允许公差±0.1㎜,粗车上模公头留 拉方余量单边3㎜(以公头截面最长直径为准)。 8、精车上、下模配合贴紧端面(即光面)平整,允许公差﹤0.03㎜,不能有凸凹现象, 外形倒角R3,配合止口倒角R1.5,不允许加工直角。 9、平面装配要求:

(1)、模具端面平行度应达到GB1184标准规定的6级。 (2)、模具止口对外圆的同轴度达到GB1184标准规定的8级。 (3)、组合上、下模具的同轴度达到GB1184标准规定的13级。 三、注意安全事项: 1、加工前必须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佩带好防护罩、眼镜、手套等。 2、开机前检查卡盘、加工件、加工刀具是否锁紧,以免在加工中震动弹出。 审核:起草:

冲压模具操作规范、日常维护及其他注意事项

冲压模具操作标准、日常维护及其他相关知识 一、总则 1、目的:为有效使用与管理车间模具,保证模具工作状态完好,为生产提供合格工艺装备,制订本标准。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淮海电动车**冲压模具的使用管理。 二、冲压模具使用操作标准 1、模具在使用前,要对照工艺卡片进展检查,所使用的模具是否准确,是否与工艺卡片一致。 2、操作者应了解模具的使用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操作方法。 3、检查所使用的模具状态是否完好,使用的冲压材料是否符合工艺图纸要求,防止由于原材料不符合要求而损坏模具。 4、检查所使用的设备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如压力机的行程、压力机的吨位等是否与所使用的模具配套。 5、在安装模具前,把机床台面、滑块和模具上、下外表油污灰尘和其他杂物擦拭干净。 6、检查模具在压力机上的安装是否正确,上模体下模体是否紧固在压力机上,模具安装闭合高度正确,尽量防止偏心载荷。调整闭合高度时,采用手动、点动的方法逐步调整行程深度,在确认调好之前制止连车。 7、模具安装完后,应检查模具安装底座各紧固螺钉是否锁紧无误,以免损坏模具和机床。正确使用设备上平安保护和控制装置,加工工件过程中工作台面制止存放与生产无关的

任何物品。工作过程中必须定时检查模具状态,如有松动或滑移应及时调整。 8、严格执行车间“三检〞制度,使用模具在加工的头几件制品要按工艺卡片图样仔细检查,首件合格后才可以进展批量生产。 9、二人以上进展作业时,必须有专人指挥并负责脚踏装置的操作。 10、模具高度和机床调整高度需用垫铁的只能放在模具下模板下;确需垫在上模板上的,需经技术人员同意、指导下进展。 11、模具在使用中,要遵守操作规则,在设备运转时,制止将手伸入模具取放零件和去除残料,在用脚踏开关操作时,手与脚的动作要协调,续料或取件时,脚应离开脚踏开关。每冲完一个工件时,手或脚必须离开按钮或踏板,以防误操作。 12、在工作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模具运转情况,发现异常现象要随时进展维护修理。 13、要及时对模具的工作件外表及活动配合部位进展外表润滑。 14、模具使用后,要按操作规程正确的将模具从压力机卸下,拆卸模具时,必须在合模状态下进展。清理好工作现场,对模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技术人员反响。15、要对拆卸后的模具外表进展清理,去除油污灰尘等其他杂物,做到外观清洁、无锈蚀、无油垢,小型工装上架摆放,大型工装指定存放地点摆放,摆放整齐。做好润滑工作,确保工装处于完好状态,工装存放区域需设有存放标识。 16、模具的搬运、吊运过程中应稳妥、慢起、慢放。 17、操作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操作,造成工艺装备损坏,按照车间经济责任制实施考核管理。

模具作业标准

模具作业标准 1、凸模 1.1形状与尺寸应符合图纸或提供样件的要求。完成刀口形状确认后按DR引伸件研 合凸模(用板件合模):钳工仕上时应以凸模为基准,注意清角,避免研合时碰伤棱线,试按DR/TR之板件研配凸模。棱线、搭接线应没有凹凸、扭曲的现象,R角应光滑圆顺且没有凹凸及尖角。 1.2凸模或凹模的研合率:管理面80%以上,准管理面70%以上。 1.3因特殊要求,铸件易磨损部位(或堆焊刀口),应该用合金钢焊条(7号钢)填 补,堆焊部位的深度、宽度应在10×10mm以上,或者用合金钢块镶嵌在易磨损部位。 1.4表面粗糙度:主要部位0.4,次要部位0.8。 1.5如凸模是分块的,则各镶块间接合面间隙应小于0.1mm。 1.6镶块与窝座(或挡块)及键的配合应无间隙。 1.7材料及淬火硬度:一般使用合金铸铁GM241、GM246或ICD5,火焰的谇火硬 度为HRC50以上。 1.8刀口应无裂纹、崩刃现象。 1.9刀口垂直度应不大于0.01mm,不允许有倒锥。 1.10刀口表面粗糙度,主要部位0.8,次要部位1.6. 1.11刀口镶块接合面缝隙,料厚大于0.8mm的间隙不大于0.15mm,料厚小于0.8mm 的间隙应小于0.05mm。 1.12多孔冲及异型面冲载,其凸模的位置、相对高度应准确可靠,应保证刀口的切入 两基本一致,使切口顺利完成,若切口顺利完成,若大面积冲切厚板件,刀口应采用阶梯形(有高低差)。 1.13凸模材料为合金钢,淬火硬度为HRC56~6 2. 1.14销孔的表面粗糙度为1.6,精度为H7. 2、凹模 2.1形状与尺寸应符合凸模的要求,棱线、搭接线应没有凹凸,扭曲的现象,R角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