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攀比心理

青少年攀比心理
青少年攀比心理

青少年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且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攀比现象在初中生上更为明显。

去年有个新闻,一名初中生为在英雄联盟中和同学攀比,骗取家里几千元。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儿子小潘就一直以各种名义向家里要钱,补课等等,由于小潘小学的时候懂事听话,所以妈妈一直对他很放心,而在某次开家长会和家长聊起的时候发觉自己的孩子每次要的前都比补课费多,最后发现小潘全用到了游戏里面,原来班里有一半的同学都在玩英雄联盟的游戏,有些道具、皮肤都是要收费的,小潘说他原来只是想玩一下这个游戏,和同学有共同话题,谁知道玩着玩着,就有人比起谁账号里的英雄多,谁买的道具厉害,为了不输给同学,只能经常编写理由向家里要钱。

这种攀比的现象在初中生里屡见不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青少年在玩游戏、或者参加活动时,往往都比较过度地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什么形象,小潘就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他的虚荣心的产生,开始和同学们攀比,希望听到同学们的赞美。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期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渴望被肯定。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非常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赞许,他们开始渴求自我价值。但是,由于缺少引导,再加上对周围成人的模仿及家长过分的物质奖赏,让他们将手机等物质品,当成展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这些展示,来给自己标价。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应该来自于内在。青少年也应该了解,他们真正的价值,比这些外在的物品珍贵得多,关键是要靠自己去发掘;加上从众心理。很多青少年担心自己被孤立,于是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比,我也要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融入某个群体。正由于这样,就有了攀比心理,根据作用不一样,也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积极的比较,往往能够激发起个体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比如想在学习上有一个好的成绩,这种正性攀比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作用;而负性攀比是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这种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利,而小潘这

种就是一种负性攀比,如果长时间下去,自己的身心健康、成绩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有些青少年是在比消费,现在学校都统一穿校服,所以有些学生开始比谁穿的鞋子贵,谁用的学习用品高大上,还有比谁长得帅、谁打扮的好看,比谁家长开的车好等等,而这些负性攀比都对青少年形成了负面的影响。对于学习,很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重心不在学习上,抱着这种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浮躁的心态,成绩自然而然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在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太好,而他们又是纯消费群体,日常花销全来自父母,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即便家庭情况较好,这也是缺少责任感的表现。

而对于青少年初中生这种攀比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家长,一方面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习惯,让孩子从小做到理智消费,分清“想要”和“需要”,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帮助孩子控制住想要就买的想法,杜绝孩子的虚荣心,从而避免攀比消费的情形;另一方面也要和孩子多沟通,青少年在攀比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不良歪曲的认知,不管家人的意见如何,就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作为家长要多和孩子孩子尝试沟通。有些家长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子方法,家长对子女不仅仅是物质奖励,因为物质奖励是短期的,要让子女适当参加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尽可能地在子女面前克服虚荣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比,而是认同他们的所长和价值。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是不会通过攀比来获得认可的。而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正确地引导,比如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地形成阶段,老师要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引导改变学生攀比的兴趣点,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比较学习知识上。另外,社会也要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要有多元的价值实现途径,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绩是一方面,而特长、爱好等,都应该让人感觉到被欣赏、被肯定,而不是仅仅通过物质攀比来实现。

中学生攀比心理分析案例

正确看待中学生攀比心理 【案例再现】 阿宏和母亲之间的战争又开始了,还是因为一双 鞋。 母亲从鞋柜里掏出一双又一双的高帮篮球鞋,先 是拎到阿宏的鼻子下面,随后恶狠狠地扔到地上, “这些不都还新着,还要买?” 阿宏不想和母亲讨论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有些 话就是说了,面前这个人依然不会明白,“你让一 个满脑装的都是学习成绩排第几,小提琴拉得好 不好这些正经问题的人,去理解什么是杜七(鞋 子款式),什么是杜六,可能吗?” 他摔门而出,试着躲掉母亲的“轰炸”。 阿宏今年15岁,前不久他的球友朋友圈里,大部分人都买了新装备(即鞋)。所以,他也很想也一起更新新装备。在衣服上做文章的权利被”剥夺”后,鞋子、手机链、眼镜等成了他们青春里余下的”主权领地”。 【案例分析】 心理学认为: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据报道,记者来到某市区部分中学进行调查。在随机抽取的不同年级的100名学生中,记者发现,近半数的学生脚穿名牌运动鞋。其中,有些学生还穿着不同类型的国外时尚名牌鞋。随后,记者又随机挑选了高二某班做了具体调查。全班63个学生中有35名学生穿着价格不菲的名牌运动鞋。“我生日老爸送了一双2000多元的‘全球限量版’运动鞋,穿着上体育课,很多人都羡慕死了。”高二年级的一名男生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中学生对鞋子的品牌相当了解,一些外国品牌更是张口就来,而对于国产的一些品牌,则是一脸不屑。很多女生表示穿国产品牌的鞋不如去网上买双国外款式新潮的杂牌鞋。为什么国产鞋这么不受欢迎?同学们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没面子、掉价。不少学生直言,穿名牌鞋就是为了面子。我们班有个同学的亲戚在香港,给他带回来一双港版的,当时我看了心里真有点羡慕嫉妒恨。因为大家都在穿,所以即使穿不起真的,也要穿高仿的。某中学高三的一名女生表示,虽然也觉得名牌鞋价格不菲,可为了不在同学面前“掉价”,哪怕是高仿的也要穿。 【心理调适】 首先是不要盲目攀比。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不要受表面现象影响。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知己知彼后,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保持平常心。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虽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还自己一片宁静。从实际出发。要培养自己的务实精神,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准则,考虑问题从现实出发,不要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实际,做一个真正务实的人。学会思考,遇到事情首先要仔细思考,不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二是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使自己的形象更加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中学生的价值导向发生偏离,价值判断存在偏颇,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成为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学生攀比心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实现对中学生的正确价值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研究;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从社会层面扩展到虚拟网络层面,此外中学阶段学生心智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逐渐使其成为攀比心理的高发群体。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偏离正常轨道,攀比心理不断滋生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中学教育与民族发展。当攀比心理膨胀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激发中学生的犯罪欲,在危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并制订可行的解决策略成为中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分析 1.不良的社会环境扭曲中学生的消费观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助长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一方面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热潮使得其过度效仿明星,不断膨胀的物欲需求使得中学生陷入消费误区;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带动中学生不良的跟风热潮,不健康信息及场所的客观存在加剧了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滋生。不良社会环境使得中学生很难有效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造成消费观念的扭曲畸变。 2.学校正确教育引导的缺失助长攀比性 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纠正引导中的失职主要表现为教育引导的不到位。中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其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做好心理的辅导与教育。学校从本质上说承担着比家庭更为重要的引导责任,但是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引导纠正方面努力不够,使得学生的攀比心理更趋严重。学校对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学生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刺激下滋生攀比心理。 3.家长榜样示范不足强化既定攀比心理 计划生育的开展使得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幅提升,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对孩子的任何需求家长都最大限度满足,其中不乏孩子的无理需求。此外,部分家长错误的消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中学生受家长消费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挥霍金钱的消费趋向。 二、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策略分析 1.努力净化既有社会环境,以文明校园建设消除攀比心理 要想真正实现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消除,必须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净化开始。一方面加强社会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不良消费心理的危害性,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的消费风气与趋向。以大环境的优化消除中学生的攀比心理,从而引导其科学理性消费,自觉规范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通过开展健康积极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开展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消费案例的真实模拟等,让中学生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从而自觉与攀比心理作斗争。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关注 我国大部分中学校园对学生攀比心理的忽视、消费心理教育的缺失助长了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作用,鼓励教师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学生对攀比心理危害性的认识,使其在教师的引导启示下做出正确的消费判断。另一方面要开设心理教育专项课程,对以攀比心理为代表的一系列错误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制订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课题组长: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一、问题提出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高中生应建立怎么样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决定对中学生 的消费情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 二、研究目标 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达到目标:了解现在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写论文,实现预设目标。 三、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调查,采用的是调查分析法。回收的有效问卷36份(男生18份,女生18份)。调查问题全部为客观选择题,然后对答卷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根据结论,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准备阶段: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

询资料后,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并制成了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阶段: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们的手中。调查对象是高一的男女生。 统计整理:采用人工统计法,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回收的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的分析,另外还参考查询到的资料,确定报告格式、讨论目的、分析对象,撰写成文。 四、调查研究的结论 (一) 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 1、合理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消费可以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进行的消费主要是生活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据第二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约64%的中学生每月花费比较合理,只有小部分中学生的花销较大。 同时,据第十一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质量的占61.1%,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据第十二题调查表明,50%的中学生有为自己做过“财政计划”,消费的有序进行也是中学生消费观念合理性的表现之一。 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 据第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高三议论文1000字:攀比心理

高三议论文1000字:攀比心理 当听到周围的人,讨论谁谁月工资几十万,有车有房,看看咱们没房、没车,吃完这顿,下顿还没着落。每每这时我心里很不舒服,人活着,就和人攀比吗? 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往往就这样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失 去了自己本应的一份好心情。 有的人家财万贯,到处显摆,有的人一无所有,生活无落,有的 人大权重握,呼风唤雨,有的人豪宅豪车、妻情众多,有的人夫妻租房、捉襟见肘。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让人们的心中生出很多 的感概。 如果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能够以对方为榜样,向别人学习,那 自然也是好事。通过比,理解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完善和改正, 这样的比倒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往往是,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持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有时候,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又体面, 又气派。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 圆的房,心里就委屈。看到人家暮有进步,朝有提拔,今日茶楼,明 日酒吧,而自己却是滴水穿石,总在原地,窝在家里像冬眠的熊,心 里就发酸。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孩子无能没出息,心里 就怨恨。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事实上,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 上的缺陷,使自己有了自卑心态。其实,有时候退一步想,生活中有 很多事情,原本不需要太在意的,如果太在意的话,除了自我折磨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府视,多 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

人们就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公 正的,没有偏袒。人生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 相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规律,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规律,只 不过每个人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 人生。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 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顺平和无惊无险;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运亨通,有的人夫妻恩爱,可事业受挫,有的人财路兴旺,但人气不盛;有的 人俊美娇艳,却才疏德亏;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人间没有 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犹如自然界中梅逊雪白,雪输梅香,长青之树无花,艳丽这花无果。 人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偶尔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对一些过去的事惋惜和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 总的态度都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从而才能从琐 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攀比,是一件不必太在乎的事情,人们更是没 有必要在攀比面前自卑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只要认清了这个点,就 会惊讶地发现一个窍门,很多事只要知道就行了,不必把它常常挂在 心上。与其事事攀比、裹足不前,还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攀比去 吧! 弄清人活着的意义,弄清我们的人生目标,弄清我们想要的生活 状态,我们自己努力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全心全意的做事,享受 工作的快乐,才不会总去注意别人,才不会和他们作无谓的攀比。

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攀比心理

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攀比心理 我们同学们生活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必然也会受到大社会的影响。我们所要探讨的攀比现象更是如此。攀比现象在各个班级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有碍现代中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它不是比学习、比勤奋、比文化素质,比团结友爱,而是变着法儿比吃、比穿、比打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良的攀比之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令人担忧。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有必要对此现象有所了解。攀比现象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比吃喝,二是比穿戴,三是比时髦,四是比排场,五是比玩乐。攀比现象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攀比---吃安眠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攀比也是如此。而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也是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时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必须思考和弄清的问题。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身体迅速发展,对身边的新生事物天生好奇,由于思维能力的缺欠,往往作出错误的选择。若不加以正确引导,虚荣心会逐渐膨胀,心理产生价值偏移,必然导致缺少理性的盲目攀比。 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就得与社会与人广泛接触。大量好的和不好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同学们的大脑,而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学生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而好奇成为第一需要。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社会上很多明星的作秀成为学生攀比的榜样。于是有的同学将头发染成花的,有的同学好好的牛仔裤挖几个窟窿。所以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中学生相互攀比的重要原因之一。 攀比现象对中学生有很多危害,比如生活攀比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衣着攀比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而盲目攀比则会影响健康、荒废学业。那么中学生应有怎样的消费观念呢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好四个字:“适度消费”。该花的钱,父母不会吝啬;可花可不花的钱,不妨适当节制,把钱花到“刀刃”上;不该花的钱,要坚决不花。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就能远离攀比,杜绝不正当消费。 首先是不要盲目攀比。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不要受表面现象影响。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知己知彼后,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保持平常心。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虽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还自己一片宁静。从实际出发。要培养自己的务实精神,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准则,没有务实精神,考虑问题从现实出发,不要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实际,做一个真正务实的人。学会思考。遇到事情首先要仔细思考,不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二是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符合一名中学生。中学生都是消费者,应当树立勤俭、节约、朴素的作风,不能增加家长的负担,所以不能与社会青年一样追求时髦,而应以中低档服装为选购对象。服装款式有较明显的区别。女生不宜穿透露性强的服装,不穿超短裙。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原则,不着奇装异服。不染发,男生不蓄长发。不穿带有多种装饰物或非常艳丽花俏的服装,免得课堂上分散周围同学的注意力。集体活动要穿校服。中学生的主要的任

攀比心理高中生优秀作文

攀比心理高中生优秀作文 导读:当听到周围的人,讨论谁谁月工资几十万,有车有房,看看咱们没房、没车,吃完这顿,下顿还没着落。每每这时我心里很不舒服,人活着,就和人攀比吗? 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往往就这样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失去了自己本应的一份好心情。 有的人家财万贯,到处显摆,有的人一无所有,生活无落,有的人大权重握,呼风唤雨,有的人豪宅豪车、妻情众多,有的人夫妻租房、捉襟见肘。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让人们的心中生出许多的感概。 如果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能够以对方为榜样,向别人学习,那自然也是好事。通过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完善和改正,这样的比倒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往往是,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有时候,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又体面,又气派。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圆的房,心里就委屈。看到人家暮有进步,朝有提拔,今日茶楼,明日酒吧,而自己却是滴水穿石,总在原地,窝在家里像冬眠的熊,心里就发酸。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孩子无能没出息,心里就怨恨。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事实上,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

上的缺陷,使自己有了自卑心态。其实,有时候退一步想,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原本不需要太在意的,如果太在意的话,除了自我折磨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府视,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 人们就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公正的,没有偏袒。人生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相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规律,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规律,只不过每个人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人生。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顺平和无惊无险;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运亨通,有的人夫妻恩爱,可事业受挫,有的人财路兴旺,但人气不盛;有的人俊美娇艳,却才疏德亏;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人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犹如自然界中梅逊雪白,雪输梅香,长青之树无花,艳丽这花无果。 人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偶尔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对一些过去的事惋惜和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总的态度都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从而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攀比,是一件不必太在乎的事情,人们更是没有必要在攀比面前自卑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只要认清了这一点,就会惊讶地发现一个窍门,许多事只要知道就行了,不必把它常常挂在心上。与其事事攀比、裹足不前,还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攀比去

青少年攀比心理

青少年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且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攀比现象在初中生上更为明显。 去年有个新闻,一名初中生为在英雄联盟中和同学攀比,骗取家里几千元。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儿子小潘就一直以各种名义向家里要钱,补课等等,由于小潘小学的时候懂事听话,所以妈妈一直对他很放心,而在某次开家长会和家长聊起的时候发觉自己的孩子每次要的前都比补课费多,最后发现小潘全用到了游戏里面,原来班里有一半的同学都在玩英雄联盟的游戏,有些道具、皮肤都是要收费的,小潘说他原来只是想玩一下这个游戏,和同学有共同话题,谁知道玩着玩着,就有人比起谁账号里的英雄多,谁买的道具厉害,为了不输给同学,只能经常编写理由向家里要钱。 这种攀比的现象在初中生里屡见不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青少年在玩游戏、或者参加活动时,往往都比较过度地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什么形象,小潘就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他的虚荣心的产生,开始和同学们攀比,希望听到同学们的赞美。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期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渴望被肯定。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非常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赞许,他们开始渴求自我价值。但是,由于缺少引导,再加上对周围成人的模仿及家长过分的物质奖赏,让他们将手机等物质品,当成展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这些展示,来给自己标价。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应该来自于内在。青少年也应该了解,他们真正的价值,比这些外在的物品珍贵得多,关键是要靠自己去发掘;加上从众心理。很多青少年担心自己被孤立,于是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比,我也要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融入某个群体。正由于这样,就有了攀比心理,根据作用不一样,也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积极的比较,往往能够激发起个体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比如想在学习上有一个好的成绩,这种正性攀比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作用;而负性攀比是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这种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利,而小潘这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论文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不仅仅来自社会,虚拟的网络,大量的信息冲击,对于生理以及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判断力不足的中学生而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之间不再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行为表现以及来自教师的表扬等作为自身修养的主要标准,而开始将来自同学之间的羡慕作为自身优越于他人的主要标准。而对于一些难以支付自身需求的学生,就在攀比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了较大的异化行为。 一、中学生攀比的行为表现及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消费观念扭曲。 中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好奇心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学生的心理会或多或少受到各种攀比之风的影响。 2、学校中良好教育的缺失。 出现学生攀比成风的现象,学校也有着一定的责任,主要在于缺乏足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由于年龄还小,学生在我认识不够,还足以具有足够的认知,不管这些东西对自己成长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可能的话甚至比同伴还好。另外,一些客观的原因存在也是使得攀比心理一浪高过一浪的因

素。 3、父母消费观念的影响,导致不适宜的行为产生。 父母自身的消费观念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喜爱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有些家长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孩子说什么就给什么,结果渐渐促成了学生之间攀比心理的养成,例如孩子们比谁的父母钱多,开的车子高档。不良的风气甚至导致一些家庭贫苦的孩子不让自己“丢脸”,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到学校中去。 二、中学生盲目攀比的正确引导 1、家长正确的榜样示范 俗话:“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因此,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出现攀比消费心理的情形。 2、教师的正确指导 教师需认识到,自己学生是这个群体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接人待物方面的神志透露出了自己的观念,学生很自然地将老师作为崇拜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当以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言行去引导学生。 3、良好心态的养成,在积极的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0042412.html, 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作者:代月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6期 摘要:为了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成长,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从家长、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四个方面,寻找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41-02 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面对社会中大量好的和不好的信息,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思维能力欠缺,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就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攀比心理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过分攀比不仅会造成心理负担,耽误中学生的学习,同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形成个人的不良品格,甚至使人铤而走险,违法犯罪。中学生攀比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克服中学生的攀比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以身作则,严格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通过日常生活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将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如果父母的审美情趣不高雅,穿着求新求奇,生活奢侈浪费,那么孩子便会进行模仿。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便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不盲目与同学进行攀比。同时,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溺爱,无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甚至是无理要求,即使家长勒紧裤腰带,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这样助长了孩子的攀比风气。父母应该对子女严格要求。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该是一味满足,而是让孩子了解劳动成果的得来不易。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敢于说“不”。 (二)转移中学生的攀比焦点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时,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味的责备,而是要抓住时机,使孩子将攀比内容向积极方面进行转移。家长要及时将孩子的不良攀比心理转化为动力,转化为竞争意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质。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孩子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兴趣。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

德育园地新课程学习NEW COURSES’STUDY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培育祖国未来人才的摇篮。学校虽然是一方净土,但是难以摆脱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倡导的“反对浪费厉行节约”被很多人篡改成了“人生在世及时行乐”,这一观念的出现直接引起了社会上攀比之风的盛行,而中学生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成为受害者。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人格不稳定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社会的攀比之风容易导致学生的“虚荣”“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现象。 受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乐意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中学生的虚荣心理是一种超越了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其具体表现方式非常多,例如着装和生活用品,想要成为明星,不顾一切地追星等。 例如,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有手机,这本来是家长为了方便联系学生而购买的通信工具,但是在很多中学生眼中,手机成为判断一个人品位高低、家中是否有钱的标准。为了展现自己的品位,为了体现自家“有钱”,很多学生喜欢购买高端手机,除了通信功能外,他们还看重摄像功能的好坏、音箱效果的优劣,甚至款式的新旧等。因此市场上价格五六千块的苹果手机成为中学生最“时尚”的代名词。而面对学生的虚荣,很多家长不堪重负。而随着虚荣心的不断膨胀,一旦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在行为上产生偏差。 “别人有而我没有,别人有我还要更好的。”建立在“虚荣”基础上的攀比心理一旦无法获得满足,求而不得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种以排斥或者破坏别人而获得优越感的不良心理,是一种带有反面思想的激烈感情。受到个人接受的教育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嫉妒心理后,可能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极力地压制自己的邪恶思想,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冷却自己的冲动,让自己回顾冷静;另一种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破坏他人的行为,例如故意弄坏他人的物品、故意背后污蔑他人、偷盗他人物品等。 除了“虚荣”和“嫉妒”外,攀比之风还可能导致青年学生的自卑。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中,一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家境优越,而一部分生活在乡下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顿,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而自卑往往和自我压抑结合在一起,自卑的学生往往多疑而敏感,经常感觉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这种过度压抑的自卑一旦暴发,很有可能造成极端恶劣的后果。 除了“虚荣”“嫉妒”和“自卑”外,社会攀比风气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影响还非常大,例如看重物质而否定精神追求,没有责任感,没有人生目标,容易误入歧途等。要解决社会攀比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加强自我肯定,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手段。美国的一位失意青年亨利因为长相丑陋、身材矮小、一事无成而自卑。由于朋友的原因让他误会自己是拿破仑的孙子。从此,亨利不再因为个子矮小而自卑,因为它的爷爷拿破仑虽然个子矮小但是曾经横扫欧洲。因此他不断地努力,虽然经历和无数艰难,但是他都坚定地认为“我能行,因为我是拿破仑的孙子。”数年后,他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当他派人去调查自己的身世时才发现自己和拿破仑半点关系都没有。而此时他已经不再自卑,他说这件事已经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相信时,他就是真的。”由此可见,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和态度,改善自己消极的思维模式。而教师则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和学生一起经常做自我暗示的游戏,从而提高学生抵抗攀比心理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抛开“以己之短较人之长”的心理 中学生之所以在社会攀比之风中出现“虚荣”“嫉妒”和“自卑”就是因为常常用自己的劣势来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教师可以采用班会活动“找优点”“赞美别人”等来肯定学生的优点,提升学生自信。例如别人家有钱,能用上苹果手机,自己家没钱买不起高端手机,但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上更好的手机。这种方式也是促使学生不要总是横向比较,看当前;还要注意纵向比较,观未来。 三、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防微杜渐”将班级的攀比之风扼杀在摇篮中,一旦发现学生中有因为攀比而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应该立刻给予纠正。为了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通讯工具等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从因为攀比而带来的焦躁、自卑、虚荣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战胜攀比心理,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愉悦。 参考文献: 洪恬.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J].新课程:教研,2011(8). 誗编辑李建军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 陈逸安 (浙江省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拜金主义在社会上引起的攀比之风让中学生产生了自卑、嫉妒、虚荣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从当今社会的攀比风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出发,探讨如何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暗示 14

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攀比心理

我们同学们生活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必然也会受到大社会的影响。我们所要探讨的攀比现象更是如此。攀比现象在各个班级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有碍现代中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它不是比学习、比勤奋、比文化素质,比团结友爱,而是变着法儿比吃、比穿、比打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良的攀比之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令人担忧。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有必要对此现象有所了解。攀比现象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比吃喝,二是比穿戴,三是比时髦,四是比排场,五是比玩乐。攀比现象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攀比---吃安眠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攀比也是如此。而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也是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时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必须思考和弄清的问题。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身体迅速发展,对身边的新生事物天生好奇,由于思维能力的缺欠,往往作出错误的选择。若不加以正确引导,虚荣心会逐渐膨胀,心理产生价值偏移,必然导致缺少理性的盲目攀比。 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就得与社会与人广泛接触。大量好的和不好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同学们的大脑,而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学生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而好奇成为第一需要。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社会上很多明星的作秀成为学生攀比的榜样。于是有的同学将头发染成花的,有的同学好好的牛仔裤挖几个窟窿。所以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中学生相互攀比的重要原因之一。 攀比现象对中学生有很多危害,比如生活攀比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衣着攀比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而盲目攀比则会影响健康、荒废学业。那么中学生应有怎样的消费观念呢?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好四个字:“适度消费”。该花的钱,父母不会吝啬;可花可不花的钱,不妨适当节制,把钱花到“刀刃”上;不该花的钱,要坚决不花。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就能远离攀比,杜绝不正当消费。 首先是不要盲目攀比。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不要受表面现象影响。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知己知彼后,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保持平常心。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虽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还自己一片宁静。从实际出发。要培养自己的务实精神,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准则,没有务实精神,考虑问题从现实出发,不要跟着感觉走,目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和24%;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心理品质,已是关乎国家、社会未来的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社会的稳定、个人的未来、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及以往的研究经验都充分说明:学校开展心理素质养成教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种类型 综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

攀比心理精选作文

攀比心理精选作文 攀比心理精选作文 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开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都向往开展,追求高级,“往高处走”,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整个世界就是在不断竞争,比较,攀登中向前开展的。但是当竞争和攀比的潮流与风气影响,感染着各层次的人们时,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大家都似乎懂得只有不断竞争,攀比才会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遭遗弃的道理。但是也有人进入“误区”,错误地理解了竞争和攀比! 有的同学爱攀比金钱和物质。他们常把眼光停留在金钱,衣服,日用品上,甚至比各自的家底;然而有的同学却把攀比看作是友益的竞争。在学业,功课上;在体育竞赛上乃至同学间团结,班级间先进等方面互不相让,积极争上游!恰恰这两种攀比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爱攀比金钱的同学往往是自小生长在富有的家庭环境中的,一切都追求高档,奢侈和气派。久而久之,形成了虚荣心理,以为无论社么都要胜过别人,但是他们从来不想想他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得来的,而是伸手向父母要来的。但是大多数父母的财富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劳动后才获得的!但是这些同学其实不理解幸福,富有的物质生活其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那些敢于比学业,比进步的同学才真正有志气,有才能!他们懂

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汗水来获得成绩,赢得荣誉,走向成功!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攀比动机,攀比结果,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怎样从攀比中振奋自己的精神怎样通过竞争使自己的学业进步,身心安康,朋友更多呢我想,每一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会有正确的选择!我也相信,靠我们学生之间的互相催促,互相帮助,才会把那些不正确的,追求荣誉,虚荣,奢侈的攀比逐步转化为积极,正确的友好竞争。比学业,比进步,比团结,比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将来的现实社会,才能为我们的祖国,为社会做出一番奉献! 让我们手挽手一起抵抗社会上的攀比,迎接友好的“攀比”吧!攀比心理精选作文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天上的太阳收起了笑容,成片的乌云拉下黑脸时,风便成了主角,它带来了一道道闪电和震耳欲聋的雷声,提醒我们:暴风雨即将来临! 大自然刮着“台风”、“龙卷风”……我们班的“攀比风”也刮得毫不逊色,“攀比”什么呢?我们是学生,“攀比”的当然是考试的成绩。 “攀比风”是一张形态万千的脸谱。考试试卷发下来了!看,前面这位脸似包公,正“明镜高悬”地拿着两张卷子逐一比照,黑白脸色瞬息万变,一会儿眼睛眯成一弯月牙,满脸神情,一会儿目光如炬,忍不住上下讲台“质问先生”:何以他对我错?后面那位神采奕奕,笑容似春风拂面,环视四周艳羡的观众,话匣子大开,说的头头是道;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提出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高中生应建立怎么样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 二、研究目标 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达到目标:了解现在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写论文,实现预设目标。 三、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调查,采用的是调查分析法。回收的有效问卷36份(男生18份,女生18份)。调查问题全部为客观选择题,然后对答卷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根据结论,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准备阶段: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后,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并制成了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阶段: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们的手中。调查对象是高一的男女生。 统计整理:采用人工统计法,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回收的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的分析,另外还参考查询到的资料,确定报告格式、讨论目的、分析对象,撰写成文。 四、调查研究的结论 (一) 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 1、合理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消费可以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进行的消费主要是生活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据第二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约64%的中学生每月花费比较合理,只有小部分中学生的花销较大。 同时,据第十一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质量的占61.1%,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据第十二题调查表明,50%的中学生有为自己做过“财政计划”,消费的有序进行也是中学生消费观念合理性的表现之一。 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 据第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比例比较协调。这表明中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满足于衣食这种基本需求,为满足精神需要

中学生消费心理论文

中学生消费心理 人们离不开消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面对生活中多样化的商品时,往往需要做出选择,因此,拥有良好的消费心理至关重要。 时代正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发展,我们中学生也在这种日益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当今的中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提出的要求家长也会尽量满足。然而中学生并不具备自主赚钱的能力,用来消费的资金往往来自零花钱和压岁钱。家长大多不过问我们如何支配金钱,因此,在消费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安排自己手中的钱十分重要。中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消费心理才能避免浪费现象,也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消费心理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素养。现在的中学生消费心理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非理性,表现为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虚荣心理,表现为相互攀比和超前消费。这两种倾向引起老师、家长的高度重视。不能一味地说教,而应该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分析,通过调查找出引导中学生合理消费的措施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人的消费心理是由物质基础、所处环境和时代特征、个人喜好所决定的。过去传统的消费观是攒钱,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现在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不在局限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更注重舒适与享受。尽管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同,但是消费欲望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的现象,其中女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比男生更强烈。大多数同学对名牌的追求欲望增加,有的人想买的名牌超出了自己家庭所能承受的负担,甚

至会为了满足虚荣心采取不正当的途径获得金钱,这对成长上是起消极作用的。 为了分析和研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我们小组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查、探讨。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找到中学生的消费主流,发现中学生消费需要改善的地方,从中汲取教训。并帮助同学及自己制订合理的消费方案,使中学生消费变得更绿色、健康并且富有意义。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手里依据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同,有着或多或少的自由的可支配资金。一个月可支配的零花钱平均在50-150元的范围内。同时,不乏有的学生月零花钱维持在300元以上的水平。中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们会依据他们的喜好买各式各样的产品,所购买的产品以一个“新”字为主。而且通过调查,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很实际。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产品质量在商品条件中占到57%,品牌占到20%,外观占5%,价格占18%。以下就是我们小组同学总结的几条有关中学生消费心理得出的结论。 1.猎奇心理:跟着时尚走 中学生在消费活动中常常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和新食品、商店以及摊头上五光十色的玩具、小玩意、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对以前没参加过的一些商业性的促销和娱乐性活动也总想去尝试一下。依据调查数据,能完全按照计划消费的同学仅占18%,基本上能的占43%,偶尔的占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