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37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37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37题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2、现代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生产方式的转变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2、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自身力量的壮大;3、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断凸显,财富分化严重,私有制矛盾日益突出;4、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积累为现代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启蒙学说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特点:1、启蒙学说的的主要内容是崇尚“理性”,宣扬民主,平等,自由;

2、提出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社会契约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见解;

3、启蒙思想家们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注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

性天国”的蓝图,弘扬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道德伦理;

4、启蒙学说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跨越了

时空,影响了世界。

实质:即科学与民主,这就是人的理性。启蒙是在一种霸权语言自身的危机中,在以文化自省的方式反抗这种语言霸权的同时,创造新时代的新语言的运动。现代启蒙以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概念,确立起自由主义的价值原则,也就是说以反对一切形式的

语言霸权座位自己的旗帜。这种自由主义精神将保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树立起宽

容的精神,民主的制度,从而保证人类不断地,和平地进步发展。

4、空想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理论表现,却显示什么?

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生产力迅速进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深;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与意识觉醒,使阶级和阶级斗争加剧。

理论表现:1、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2、未来的理想社会|—实业制度;3、社会历史观;4、理想的“和谐社会”;5、先验论的“理性伦”;6、阶级调和伦;7、唯心

主义“天才论”。

缺陷: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局限,他们的思想中也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局限,最突出的先验论的“理性伦”,唯心主义的“天才论”,阶级调和论等。其根本错误是缺乏唯物主义

史官,这就使他们尽管批评的十分有力,但始终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出路。

5、“形而上学”行为思想特征?

第一,非过程的永恒存在思想。这表现在它不能做到把事情看做一种处于不断生成中的过程性存在,二十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它们获得终极真理为最高目标。第二,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这表现在它看不到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它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非此即彼的区分开来。

6、黑格尔体系的方法和矛盾是什么?

思维方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哲学的一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代哲学机械世界的局限,以辩证

法为结构,第一次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是辩证唯心主义哲

学。他认为“绝对精神”发展过程的重点就是黑格尔哲学。

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1、黑格尔哲学保守的体系闷死革命的方法;2、黑格尔哲学产生彻底革命的思想方法和及其温和的政治结论形成矛盾。

7、为什么说“两大发现”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1、“两大发现”为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是在相同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史观,从而为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①唯物史观的发现使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变化。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有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揭示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了人的地位。②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雇佣劳动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揭露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

8、杜林的哲学定义是什么?

哲学定义:是将实证论,机械唯物和唯心论调和在一起的折中主义大杂烩。杜林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所倡导的折中主义观念,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与马克思关于其的回答截然相反,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也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念。

9、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起源: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其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二,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由高级生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0、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①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而又不损害其他人的切身利益;②将个人寓于社会当中,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密不可分;③坚持唯物史观,承认道德的存在性。

11、切勿偷盗是不是永恒的道德界限,为什么?

绝对不会,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这个戒律是否会因此而成为永恒的道德戒律,绝对不会。在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就是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偷盗,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深灰,切勿偷盗永恒都是道德界限。

12、什么实先验主义?

先验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他认为,有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而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应,赋予人们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成的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知识经验的,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天生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13、杜林的平等理论是什么?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

14、恩格斯怎样批判杜林?

在真理方面,杜林坚持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理论,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才有绝对的意义;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只有消灭了阶级,才有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在平等方面,杜林认为平等是绝对的好事,暴力是不平等的起源。恩格斯指出不平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有可能实现人人平等;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的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遵守就会受到惩罚。

15、不平等产生的根源?

根源:一般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社会分配制度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距与知识差距;市场和再分配的不平等。

16、杜林的平等理论的三个自相矛盾是什么?

1、承认了两个人生理上的不平等;

2、承认了两个人道德上的不平等;

3、承认了两个人精神上的不平等。

17、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内容:人权主张学说,人人生而平等,因而具有相同的权利。他爸天赋人权当作重要的论据和本质内容加以肯定。超历史、超阶级、超封建社会。超国家下的真理平等、自由平等等平等观。

本质:为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服务,促进资本主义进行发展。

18、无产阶级平等观要求的实质是什么?

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质是消灭阶级。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是同时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平等观的产生出现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

19、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认为研究道德和法的问题,不能离开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和活动可以不接受任何约束,把意志自由绝对化,这样会导致唯意志主义,而认为意志和行动没有任何自由,一切都受必然性的支配,这样就会导致宿命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可能正确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接着恩格斯讨论了自由和法的辩证关系,首先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关于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的叙述是正确的。其次,人的自由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自由是历史的产物,自由在任何意义上只能是相对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20.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如何认识?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包检查祝福。但是,在黑格尔看来,绝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当中亦有不合理性的存在,有精华,也有糟粕,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我们都可以被感知,这是普遍存在的道德。所以说,这是片面的。2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革命性质是什么?

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他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凡是在人类历史领域重视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通过这样的论述,恩格斯揭示出黑格尔思想中的革命成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黑格尔的某些行为看出黑格尔思想可能具有革命性质。例如,黑格尔对拿破仑的热情讴歌,称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22、为什么恩格斯说真正的哲学是在黑格尔那里完成的?

原因:黑格尔哲学开创了辩证法思维,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由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即否定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恩格斯并且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运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凌云,论述了认识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彻底的辩证法,其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一切结果具有绝对性质的看法,绝对真理是无法达到的,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完美。黑格尔开创了辩证法的先河,是哲学更加完美。

2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他的历史根源郁闷提出是什么?

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突出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源,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历史根源:认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24、18世纪法国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有哪些?

18世纪法国的旧唯物主义有三个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法国唯物主义者将宇宙看做一部机器,试图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们一般认为事物不发生根本质变,过去和未来都属于同一时间流程,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环的过程。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表现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主张环境决定意见,但又宣称意见支配环境,他们蔑视人民群众,认为启蒙只适用于有教养的阶层。

25、如何认识宗教是区分历史时期的标志?

该观点较为片面,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的实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话一度成为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的经典表述,宗教在历史上确实为各种剥削制度做过辩护。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曾为古代奴隶制度做过辩护,也曾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后来,他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神学论证,对于宗教为腐朽的剥削制度辩护和麻醉人民的功能,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宗教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区分了时期的演进。

26、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由实践到认识的运动,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运动。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认识的过程就是从表象到内在,又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全面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统一,又有不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7、唯物主义数学观有哪些?

对立统一的原则,学会矛盾转化;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发展的观点,掌握知识系统。

28、如何认识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唯心主义的观点。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院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9、如何认识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思维是一个全面认识的过程,既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意识的要素有很多方面,如我们认识一个苹果,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通过问他的气味,看他的颜色,摸他的感觉。其中看到的颜色闻气味摸到的感觉等,这些又是更深层次的概念,它们是作用一个客观实体苹果的。其中思维很大部分是在区分和联系外部世界的。通过区分联系作用外部世界,从而更好的认识思维,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30、如何认识根本真理是不变的?

真理具有二重性,即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对性我们又称为相对真理,即是说真理在广度上只是一定范围和领域正确的认识,还有其他的领域和对象需要我们去认识,真理有待于拓展;真理在深度上只是一定程度正确的认识,还带有某种近似或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真理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深化和拓展。

31、如何认识思维至上性与不至上性之间的关系?

思维的至上性与不至上性,表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一对范畴。认识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的。一方面从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可能性,人类是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因为人类思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另一个方面,从人类思维的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认识能力是至上的、无限的。认识的不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不至上的,既是无限的,有是有限的。这一矛盾只有在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猜得到不断的解决。

32、如何认识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变更,以致他们常常互相直接矛盾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等。如文化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于利用。一个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实践塑造了特殊的民族文化的类型,其特有的心理、性格和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即同民族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然而,从社会文化发展来看,’人类生活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存在着形成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传统的人类生活的不同方式.......在民族地区间频繁交往与民族居住格局交错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原有的生存土壤,也为之改变。并且,正如马克思所言“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它们常常是相互直接矛盾的。

3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唯物主义辩证法;人本主义思想;宗教批判。

34.如何认识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与准则?

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是空泛的。对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准则。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在于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存在一切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费尔巴哈的道德论宣扬一切的爱,把爱看成是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企图建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的、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道德。正因为如此,他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是用的,因为道德具有历史性与阶级性。

35、费尔巴哈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源?

1、从认识的根源上说,费尔巴哈不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他爸自然界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爱;

2、从社会历史根源上说,主要又要归咎于德国的状况。德国反动当局的迫害,使得费尔巴哈隐居于穷乡僻壤中,长期脱离于社会实践,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这种状况使他不可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斗争,并在革命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学说。

36、马哲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马恩批判并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并把它发展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马恩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马恩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基本构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产生。

37、为什么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促进生产关系的转变,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生产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已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各种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是在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形成了社会的最终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伟人的著作,也会被列于考题内容,尤其是在马哲的复习过程中,下面是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小编提前祝愿2014考生们有大未来,考出好成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家、法的角度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此,马恩先后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开始唯物主义转向的一本著作,在本书中还是主要对国家、法与宗教的批判,从而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 本段话的首句非常之著名。前半句中“批判的武器”指的是以前及现在的哲学等人文社科理论思想等,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无产阶级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改造,是现实的一系列运动,指的是对现实的认识与改造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批判主体的无产阶级及社会运动。后半句指出物质和意识各自对社会的作用。指出正确的意识变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运动的巨大作用。与本句话相关联的知识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意识与物质关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等知识点。 13. 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经典论述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 的精神武器。 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手稿》的经典论述 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 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地、彻底地,并且是包含来以往发展的全部历史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家族》的经典论述 1.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地人的活动。 3.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 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提纲》的经典论述 1.第一条(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以此打开新世界观 的本体论视域):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们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考研政治越来注重综合考察,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原著虽非考研学生必须要看的东西,但如果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无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有非常大的帮助。博研堂考研政治保过专家纪老师就为大家整理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谅中的一些段落,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内涵、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变革就是批判和超越以往一切形而上学旧哲学,颠覆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立足于实实在在的人,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从人间升到天国”,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旧唯物主义众多缺点的要害是“直观性”,对事物不能限于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再有把实践作为一个把握历史观的范畴并以实践的历史观去统摄认识论,并且把生产实践提升为唯物史观逻辑体系的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关键和核心,否定和抛弃了本体的、实体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从人的自身出发去理解人进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从现实出发去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从具体历史出发去理解主体和客体关系。 2、简述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及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肯定历史过程对人来说的客观性,同时高度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现。 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有社会存在后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则反之。 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变更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地、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自觉斗争的成果。 第三,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自身解放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先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 第四,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先进分子组成,是民主性的政党。 第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实现的手段不外乎武装斗争和和平过渡,或两者相互配合; 第六,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要经历时间长短不一的过渡时期。 4、简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主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励志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个人变强大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想要保护的人。 2、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3、生活能够漂泊,能够孤独,但灵魂必须有所归依。 4、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准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5、如果说我懂得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那是因为我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 6、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7、年轻是一种资源,但不努力就浪费了。 8、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9、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10、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 【搞笑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见钟情,钟的不是情,是脸。 2、我吸烟的理由很简单:我爷爷吸烟,我爸爸也吸烟,轮到我不能断了香火。 3、因为你的“对不起”我决定和你“没关系”

4、世上只有骗子是真心的,因为他是真心骗你的 5、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很低调 6、最有魅力的人是康师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泡他 7、如果肚子疼痛时,就在腿上扎一刀,那么你的肚子就不疼了! 8、为了祖国下一代,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9、可恨的不是小三,而是经不住小三诱惑的小瘪三 10、唐僧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个耍猴的 【以下是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1】:有时候能够因为一句话让所有的感情崩塌有时候也能够 因为一句话让所有误会烟消云散 【2】: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 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3】: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句话,不是对不起,也不是我恨你,而是,我们再也回不去。 【4】:一句话欢喜,一句话泪流,都是你。 【5】:什么是母爱,一句话:有妈在。--母亲节时最动人的一 句话 【6】:在模糊的世界里--我忘了最初的一句话,也不知道最后 一句话。 【7】: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 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人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他 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自己,让自己活出潇洒自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经典语句赏析【毛概论文】

姓名:孙越学号:201300600080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解读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 一、历史背景 以上经典语句出自恩格斯于1890 年9 月21 日致柏林大学学生、《社会主义月刊》编辑约瑟夫·布洛赫的一封信。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到垄断阶段,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去世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胡说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因素看成是历史过程的唯一动力,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为了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引入歧途,竭力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反对无产阶级改革。这些谬论在无产阶级和青年中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柏林大学的学生约瑟夫·布洛赫就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是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等问题,于1890 年9 月3 日向恩格斯请教,布洛赫在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这个原理应当怎样理解呢?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只有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只有经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个其他的关系(这些关系本身在当时情况下也能发生作用)的固定的基础?……我想问一问您,根据唯物史论,是不是只有经济关系作为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在所有的地方直接地和不以个性为转移地起着作用,或者,还有其他一些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条件同时本身又能加速或阻止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也起作用。” 恩格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无产阶级和青年一代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党内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在1890 年9 月21-22 日给约·布洛赫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恩格斯全面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着重论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 二、内涵解读 恩格斯在回信论述了人们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意志的关系 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恩格斯在这里深刻阐明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历史规律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历史事变的背后,客观经济规律在起着支配作用,因为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但任何意志归根到底都是个人的或社会的经济要求的反映。这样,各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运动,总的都要服从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个人意志并不等于零。因为历史规律是通过那些“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得到表现,后者是反映前者的思想形式,而个人意志也包括在里面,因此,个人意志对历史发展也发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通俗说明历史规律和个人意志的辩证关系,恩格斯用力的平行四边形作比喻。力学上的平行四边形表示力的合成,四边形的两根边线表示两种力量,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汇编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句 (一)论唯物史观 1.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6.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页 9.“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10.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1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1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